現當代文學論文-流浪或歸鄉?---存在主義文學作品評析.doc_第1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流浪或歸鄉?---存在主義文學作品評析.doc_第2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流浪或歸鄉?---存在主義文學作品評析.doc_第3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流浪或歸鄉?---存在主義文學作品評析.doc_第4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流浪或歸鄉?---存在主義文學作品評析.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當代文學論文-流浪或歸鄉?-存在主義文學作品評析談到文學作品中對於人性沈淪的最深刻反思,一定要處理的,就是存在文學這一重要領域。因為存在文學已不在刻畫個別的人物情境,而是陳述著一個時代性的問題。讀者也因此無法置身事外,觀賞別人的喜劇與悲劇,讀者會從存在文學的哲學性文辭中,看見所有時代中人,包括自己的苦痛焦慮與絕望。文學,就其粗略分期來說,曾經歷過古典時代、浪漫時代,以及反叛浪漫,據實描寫中下階層生命困境的寫實時代,和再度反叛寫實,走入神秘象徵意識流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的鼎盛高峰,就小說界而言,首推喬艾斯的尤里西斯。就此之後,文學分期突然轉向,走入存在文學時期。到底什麼是存在文學呢?既選用存在,多少跟存在哲學有一點點相關。存在哲學與存在文學哲學從笛卡爾將主客二元對立,并以我思故我在肯定主體的理性能力後,歷經經驗主義者柏克萊、休謨的不斷質疑修正,到了康德,則批判傳統對理性無限能力的認知,認為理性不可能理解物自體,這時哲學界理性主義的高峰已過,漸漸式微,還外加社會學研究者馬克思、韋伯對人理性的批判,甚至科學界孔恩對科學典范是否可能客觀的質疑.,哲學傳統在處處沖擊之下幾乎要完全瓦解掉。就在此時,哲學界出現一個大轉向:胡賽爾以其新方法論括弧還原存而不論,企圖找出先設想當然爾背后仍須被質疑的預設。其最重要弟子海德格,根據老師胡賽爾的理論,再度修正,提出跟當年的笛卡爾完全相反的哲學理論我在故我思,認為哲學不應先從知識入手,而應先從此在入手,此在不只涵蓋傳統理性,他是全人,是有情感、有時間、有歷史的主體。從此哲學界封閉性的本體論研究不再囿限於人的理性。新的認識論肯定想像、潛意識、原型、挑戰、希望、信仰、同情、抉擇以及意志。也就是說,哲學開始研究人生。人生是此在的自我表現,人生無法回避焦慮、擔憂、耽溺與最終的歸宿死亡,人生最向往的處境是絕對自由.。這種轉向,約在19世紀末就出現,到二次大戰結束後方完全成形。二次大戰後的世界,已完全不相信理性進步,反而對黑格爾絕對理性所導致的國家主義浩劫,彌漫著自省與反思。因此沿著海德格哲學,不拘是新馬克思、詮釋學或后現代哲學都嘗試用哲學來解決現世的問題。存在文學正是於此時蓬勃發展,最重要的存在文學作家,諸如卡謬、卡夫卡及海明威的重要作品幾乎都是第一次大戰以後出現的。這些存在文學作家雖有不同的作品風格,卻相當一致地呈現人生狀態中的焦慮、擔憂、沈溺與荒謬。疏離與荒謬存在文學的一個共通特色就是文學近似哲學。過去的小說,除了走象徵神秘的意識流以外,都會很清楚地陳述故事與情節。但存在文學小說故事性卻不強,或者是故事可以陳述,卻不容易馬上掌握故事與現實之間的關連,需要一種哲學性的解讀作輔助。譬如卡夫卡於1919年出版的蛻變,說的是一個人變成蟲的故事。若強要做文學性解讀,或強要講述情節、人物與對白,會覺得蛻變簡直荒誕到極點。蛻變是說一個人早上起來,發現自己變成一條大蟲。他全家的生計全掌握在他的手上,因此變成蟲後,他有很幾天還一直擔心父母與妹妹的生活,期待著趕快回返成人。他的家人中,除了妹妹以外,全都害怕他,因此把他關在房中不讓他出來,由妹妹負責天天喂食。漸漸地,他過去一切的生活習慣全都消失不見,他真的變成蟲,喜歡陰暗的角落,喜歡吃蟲愛吃的食物,唯一沒改變的是他的思想與情感,這就成為他的悲劇。有一次,妹妹在拉小提琴-妹妹的小提琴,是他過去辛苦上班供應的-他一時激動,想回返過去與家人相聚聆聽的時光,恰好家人又忘了把門鎖上,因此他不知不覺地爬了出來,卻造成一場大大的騷動不安,客人驚惶奔逃,家人匆匆把他趕進去。當夜,那最不怕他的妹妹也說要拋棄那條蟲,說:萬一這蟲從頭到尾都不是哥哥呢?蟲聽到了,就在第二天,蟲死了。蛻變這故事很明顯的根本不是現實生活會發生的事件,它不只是文學,也是哲學,它是在表達一種致命的疏離,這疏離可以放進任何一種政治社會的架構底下,不管是極度商業物化,或極權社會,甚或是類似精神分裂脫離現實的疏離。每個人都可以就自己生存狀態中所呈現的疏離,來解讀人變成蟲的故事,因而與蛻變此一文學作品產生情境的關連。以習慣來自我摧殘卡夫卡出版於1925年的另一部小說審判一樣有類似的特點。審判是說一個人在某年某日的某一天,突然被控訴有罪,他必須於每周日去接受審判,平日則過著例行的生活。審判地點的破敗、吵雜與人際間的荒謬,與平日生活的舒適完全格格不入。最令他痛苦的,是他根本不知自己的罪為何。他發現他周遭的人都知道他有罪,知道他在接受審判,但是每當他要問及到底自己是什麼罪名時,在接受審判,但是每當他要問及到底自己是什麼罪名時,所有的人,包括他的父親、同事,全都回避著,隱諱著,神秘著,莫測高深著。他在不知何罪的痛苦中,疏離了他與周遭的人,也疏離了他日常的生活與審判的周日,疏離了平日生活的規則與審判日的荒謬。最後他終於莫名其妙地被好像完全與審判無關地殺死在路上,罪名是像條狗。這故事一樣需要哲學性的解讀。它呈現疏離與荒謬,有人解讀成獨裁政權,也有人解讀成基督教信仰下所灌輸給人不當的、神經質的罪意識,或是物化社會之人成為非人。卡夫卡說:存在其實是喪盡內容的和不確定的,并因而是不可說出的,盡管如此,人卻無時無刻地趨向它。在卡夫卡看來,世界是荒謬的,人必須忍耐一切,以至於對一切荒謬形成習慣的態度,人的存在才能達到自由。卡夫卡這種看法其實相當自我摧殘。較之於卡謬,則卡謬傾向反擊。他反擊的方法是以荒謬回應荒謬。這個觀點明顯見之於卡謬1942年出版的異鄉人。以荒謬來反叛異鄉人故事一開始就是母親死了。但在這重要事件下,主角的態度卻是極其的冷漠無情,在母親下喪當天,他邂逅女友,并上床作愛。而男主角周遭的人,情感狀態都一樣是極其荒謬的。譬如一個吃軟飯的,依賴女友作妓女供養自己,卻屢屢打女友,理由是女友不忠,又譬如一老人養只狗,他與狗感情不睦,他打狗,狗向他吠,後來狗逃家,老人卻哭泣,覺得失去生存的指望。至於小說的高潮:男主角用槍打死阿爾及利亞人,絕非為了朋友與他們有仇的情義,僅僅是因為陽光太耀眼像是伸出一把刀。男主角作監期間,卡謬花了非常長的篇幅來描述那種前後不連貫的片段生命處境。最後,男主角被判死刑,理由跟殺人事件的關連也是極其可笑的:母親下喪那天他沒有哭。從異鄉人的確可看出卡謬以荒謬來回應荒謬的人生哲學。他對人生的看法有如作監,生命不連貫且片片段段,他對價值、意義、宗教情懷、人生在世的處境等的詮釋,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荒謬、異鄉。卡謬的中心概念是荒謬。荒謬是理性的人遭遇到毫無道理的世界之後產生出來的。面對荒謬,才出現反叛,所以卡謬有句名言:我反叛,因此,我存在。對付荒謬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其人之道還諸其身,以荒謬對付荒謬,也就是視一切現存秩序和道德於不顧,自己選擇自己要走的路,不但不回避荒謬,反而讓荒謬繼續保持下去。他透過薛西弗斯的神話說:反叛給予生活以價值。對基督教信仰的控訴存在文學出現於一二次大戰之際,其內容絕對跟兩次大戰帶給人的荒謬絕望有關。而恰如人類在兩次大戰後拋棄信仰,存在文學也泰半將信仰放逐。譬如卡謬,他就對存在哲學中的一支祈克果神學相當不滿,對祈克果盡管知道生命的荒謬,卻鼓勵信仰最後的一搏:以信心的跳躍來與神相遇,卡謬說這是自貶,是自棄,是哲學上的自殺。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很明顯地是部控訴信仰的存在文學。等待戈多是部戲劇,劇中兩個主人翁一直在等戈多,在等待過程中一直是又無聊、又煩悶、又劇情一開始就是一句對話:什麼事都作不成!一輩子我都在避免那個念頭,告訴自己,別迷糊,你還沒把樣樣事都試過呢!於是我繼續奮斗。然後在對白中出現所盼望的未得,令人心憂。這句話出自箴言13章12節,但刪掉下句:所愿意的來到,卻是生命樹。這就構成整出劇的控訴主題:戈多不來。在這一切中有什麼真理呢?除了以上的中心主題外,還有非常多控訴宗教的對白,例如:念過圣經嗎?記得福音書嗎?我記得圣地地圖,都是彩色的,很漂亮,死海是淡藍色的,一看就覺得口渴起來。耶穌定十字架時,救了一個強盜。為何只救這個,不救那個免於死亡?為何四個作者中只有一個提到有一強盜被救,我們要信誰的記錄?我們到底向他求過什麼?一種禱告,一種模糊的祈求。他怎麼回答?他說他會考慮,他必須好好想一想,他不能答應任何事情。波左說他自己與幸運的主奴關系(他們喻指亞伯、該隱,與全人類):我很可以換成他的身份,他可以換成我的身份,假如命運碰巧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我一生都在和基督相比,基督至少可以釘十字架,我們卻無事可作。等待戈多控訴宗教,也陳述人類歷史命運的荒謬。例如以下的對白:我們是不是被戈多拴住了?波左:讓我們不要再說自己這一代的壞話,因比前一代歡樂不少一點。夜在無意料時來到,地球上的事就是如此。波左:幸運亂跳舞,這我稱之為代罪羔羊的苦悶。又磨過一天,又打發一天。你說你快樂,即使不是真的。凡人都有他的小十字架要背,直到他死并被遺忘。我們不再思想,不再有精力,不能保持沈默,充耳不聞。我們明明不用頭腦也過得去,我們在要求什麼?我們總得找到事情,讓自己覺得自己存在。波左:有一天我醒來就瞎得像命運一樣,瞎子沒有時間觀念,時間的產物也隨之隱匿,幸運也突然啞了。你一直問何時發生何時發生的?你那該死的時間還沒把我折磨夠嗎?在這一切中能有什麼真理呢?等待戈多最后的臺詞是:我們走吧!但是他們不動。從思鄉到流浪貝克特於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等待戈多出版於1952年,距離存在文學哲學的先知尼采的上帝之死(1882年)整整七十年之久。尼采在產生上帝之死此一斷句的著作歡愉的智慧中,第一次對以基督教的權威賦予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的信仰自覺性的否定。他描述一個狂人在白晝提著油燈跑到市場一面四處奔跑一描述一個狂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