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運動教案.doc_第1頁
1.3地球的運動教案.doc_第2頁
1.3地球的運動教案.doc_第3頁
1.3地球的運動教案.doc_第4頁
1.3地球的運動教案.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課標要求: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速度;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軌道。地球自轉與時差(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地球自轉使做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向)。黃赤交角及其影響。地球公轉產生了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四季和五帶的形成。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難點比較多。教材以“地球的運動”為標題。先講述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包括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兩種基本形式,并設計活動比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異同。對于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教材主要是從地球自轉與時差和地球公轉與季節兩個大的方面來闡述。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主要從晝夜的產生、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的產生層層推進,最后具體分析時區的劃分,體現“學習身邊有用的地理”的課標精神。而教材對較難理解的地球自轉的產生的地轉偏向力這一地理意義則不作介紹。至于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教材主要通過讀圖來分析,前后關聯的知識點層層遞進,地球自轉和公轉形成黃赤交角,決定了地球表面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導致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從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帶。對于本節的教學處理,可以按教材的順序,先講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特點,再講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最后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也可以先把地球自轉的特點和地理意義講完,再講公轉的知識。第15頁的活動目的既是對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特點的歸納和應用,又是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如比較法的適用范圍、如何設計比較項目、如何分析比較結果等。“恒星日與太陽日”是教學中的難點,說明時要把握:第一,某一恒星、地面某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就是一個恒星日,太陽日同理;第二,地球自轉的同時也繞太陽公轉;第三,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遙遠,可看作與地球的相對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圖1.14中的“三顆恒星”實際上是同一顆恒星;而太陽距地球較近,所以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是變化的,由此產生了恒星日和太陽日在時間上的差異。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一是產生了晝夜交替,要懂得如何確定晨線和昏線,并要明確晨、昏線上的地點分別正處于日出、日落時刻,其太陽高度為0,并明確太陽光線與晨昏線垂直,晨昏線所在平面經過地心;二是產生了地方時差,對于時間計算的問題,要注意講清基本概念,特別是近似概念,如:時區與區時、區時與地方時、北京的地方時與“北京時間”等。在講授計算方法之后,可以通過設計一些情景進行教學,如賓館大堂墻壁上反映世界主要城市時間的掛鐘、打國際長途電話給親友要選擇合適的時間、乘坐國際航班到達目的地要“倒時差”等,一方面提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對于國際日期變更線兩側時間與日期的差異,可以從180經線東、西兩側分別是地球上時間最晚和最早的地方,并結合例子(如麥哲倫環球航行回到西班牙后發現航海日記少了一天的記錄)來說明。至于“地轉偏向力”的知識,在本章不必涉及,留待第二章學習。“黃赤交角”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可以從“一軸兩面三角度”和“三個基本不變兩個變”掌握它的概念:“一軸”指地軸;“兩面”指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為23度26分,地軸與黃道平面的夾角為66度33分,地軸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為90度?!叭齻€基本不變”是指地球在運動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基本不變,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黃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變,保持23度26分;地球運動的方向不變,總是自西向東。“兩個變”是指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交線、地軸與太陽光線的相對位置是變化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黃赤交角在確定太陽直射范圍、極晝極夜范圍等方面的意義,結合第20頁的活動歸納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對于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應充分利用實驗、圖像、動畫等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這些地理現象的變化過程,歸納其變化規律,重點是掌握兩分兩至日的情況,但切忌忽略過程而只是死記結論。最后明確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理解其實質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與太陽輻射大小、強弱的關系。本節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應通過設計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如日出與升旗時間、物體影子的長度、樓房間距等)或虛擬的逆向思維的情景(如地球運動方向改變、黃赤交角改變等),讓學生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檢查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此外,日照圖的判讀技能和時間計算的方法也是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可以專門用一節課,以專題訓練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學目標:1.掌握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基本規律及其地理意義2.懂得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3.掌握判讀和繪畫日照圖的技能教學重點:1理解和比較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規律和特征2分析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重點是掌握地方時和區時的計算方法3分析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重點是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及其與季節的關系教學難點:1.理解地球自轉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陽日 2.理解國際日期變更線兩側時間和日期的關系 3.理解黃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義教學方法:對于本節教材的處理,可以先講自轉和公轉的特點,接著講運動的地理意義。在分析地球運動的規律時,可以利用課本的活動題,運用列表比較的方法來明確。而“恒星日和太陽日”這一難點,可以運用圖解的方法,以“三點共線”來分析。對于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應充分利用實驗、圖象、動畫等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這些地理現象的變化過程,歸納其變化規律,重點是掌握兩分兩至日的情況,但切忌忽略過程而只是死記硬背結論。最后,明確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理解其實質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與太陽輻射大小、強弱的關系。本節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應當設計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檢查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此外,日照圖的判讀技能和時間計算的方法也是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可以專門用一節課,以專題訓練的形式來進行教學。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過程:第1課時展示圖片、導入:(展示地球運動的動畫圖)上兩節,我們學習了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處于銀河系中太陽系的金星和火星之間,它與其他的行星、小行星一樣,在時刻不停地運動著。而地球的運動是復雜的,這節課我們主要是學習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過渡:我們知道,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會繞太陽公轉,那么自轉和公轉分別具有哪些的特點,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探究、演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形式),完成表格運動形式旋轉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角速度線速度自轉-日,長-小時-日,長-小時公轉-年,長度-區分:太陽日和恒星日并演示動畫(1)概念:恒星日:天空中某一恒星連續兩次經過上中天的時間間隔,為23小時56分4秒。太陽日:太陽連續兩次經過上中天的時間間隔,為24小時。(天體每天經過觀測者所在的子午圈平面兩次,離天頂較近的一次叫上中天。離天底較近的一次叫下中天。)(2)二者的區別:恒星日以遙遠的恒星作為測定地球自轉的參照物,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自轉了360。太陽日以距地球較近的太陽作為參照物,所以周期為地球自轉36059的時間間隔, 故為假周期。若太陽日為24小時,則恒星日比太陽日少3分56秒。(3)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在以平均每日東進59的速度公轉,而太陽又距地球較近,如圖所示,當地球位于E1時,太陽S、某恒星、地心與觀測者P位于同一直線上,地球自轉360后,到達E2,P又位于恒星與地心的連線上(遙遠的恒星發出的光可看作平行光)。E1E2為恒星日。此時太陽還未回到此線上,(即還未到達上中天)地球還需多花3分56秒的時間才能運行到E3才又位于太陽與地心的連線上。E1E3為太陽日,該段時間內地球已轉過了36059。(4)意義:恒星日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太陽日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共同反映。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此外,太陽日時間不長,使整個地球表面增熱和冷卻不致過分劇烈,從而保證了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顒樱河懻摶顒?,照片上的恒星呈現的運動軌跡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轉軸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而北半球的夏半年日數比冬半年長的原因是地球在每年7月初接近遠日點,公轉的速度較慢。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正是有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兩種的運動形式,使得我們居住的地球有了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而這些將使我們下面幾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一、 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運動形式旋轉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角速度線速度自轉-日,長-小時-日,長-小時公轉-年,長度-教學反饋:1.地球自轉周期記為360,時間記為23時56分4秒,這是以何為參照物的時間A.太陽B.月球C.地球自身D.天空中的某一恒星2.發射到宇宙中的同步衛星應與A.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相同B.地球自轉的角速度相同C.地球公轉的線速度相同D.地球公轉的角速度相同3.下列城市自轉線速度最大的是A.新加坡B.海口C.廣州D.哈爾濱4.當我們在歡度元旦時,地球公轉位置在A.近日點附近B.遠日點附近C.春分點D.秋分點5.與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點A.90W 89S B.80E 40N C.10E 1S D.180W 71N第二課時創設問題:麥哲倫環球航行一周回到西班牙后發現航海日記少了一天的記錄,為什么?學了我們這節課之后我們就會找到答案。創設情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我們地球上人類生活的真實寫照,日復一日,白天黑夜白天,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了。但是,同學們有沒有思考過:白天過后為什么會是黑夜,黑夜的盡頭為什么又會是白天呢?地球上有晝夜現象產生的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區分)晝夜產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不發光的球體晝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轉圖解:如何來區分確定晨線和昏線假設:地球只有公轉,而沒有了自轉,地球上晝夜變化的周期多長?回答:只有公轉的話,地球上還是有晝夜的交替,但是交替的周期是一年。分析:正是有了地球的自轉運動,地球上晝夜交替的周期就是1太陽日,長度為24小時。這個晝夜交替的周期指導我們人類起居作息,而1太陽日24小時就被用作為我們的基本的時間單位。過渡: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晝夜在不斷地交替,太陽高度也在不斷地變化。那么,各地的時間也顯然是不一樣的。演示: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太陽東升西落時間東早西晚各地時刻不同地方時解析: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一緯度,相對偏東的地方就比相對偏西的地方就先迎來新一天的太陽,從而時間就早一點。所以,不同經度時刻就不同,這就是地方時。那么,因經度不同,時間會相差多少的時間呢?換算:依據:地球自轉的角速度是15每小時相差的地理經度與地方時的差距地理經度 (度、分、秒) 地方時(時、分、秒)151小時1 4分鐘151分鐘151秒鐘結論:由上可以看出,在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如果不在同一經線上,地方時時肯定時不一樣的,這就給我們的計時和人們的生活帶來麻煩。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1884年召開的國際經度會議上,決定實行分區計時的方法,全球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區分:時區與區時 地方時與區時首先,我們要明確全球一共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相差的經度是15,也就是在這15的不同經度范圍內,地方時是不一樣的,但是,在記時上是一樣的。我們把這15的經度范圍稱為時區,而這人為規定相同的時間稱為區時。也就是說,時區指的是時間。那么,同一時區的區時我們人為地把它劃為相同,不在同一經線上的地方時是不同的,我們以哪一條經線作為整個時區記時的標準呢?我們是以時區中的中間的經線地方時作為統帥這個時區的時間。這就意味著在一個時區中,最邊緣的兩條經線與中央經線相差了7.5的經度,地方時上差了半小時。承轉:下面我們重點來分析本節課的計算題。(1)地方時計算:A.求經度差,兩地同在東經度(或西經度)相減,兩地分別在東、西經度相加。B.知西求東:已知時刻+兩地時間差數知東求西:已知時刻-兩地時間差數【練習】A地(13510E),B地(73E)當A地的地方時為12點時,B地的地方時是多少?(2)時區計算:每15為1個時區,全球共分24個時區。求某經度所在的時區=已知經度數/15(余數小于7.5,商為時區數)(余數大于7.5,商+1為時區數)求某時區的中央經線:15某時區(3)區時計算:(1)求區時差:兩地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兩地分別在東、西時區相加。(2)知西求東:已知時刻+兩地時區差數知東求西:已知時刻-兩地時區差數【練習】1、一架飛機于5月1日17時在北京飛往美國洛杉磯(西8區)需飛行14小時,到達目的地時,當地時間是多少?2、當北京時間為2006年3月1日5點時,華盛頓時間是多少?(4)大、小月和平、閏年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年(2月28天):年份4(有余數)閏年(2月29天):年份4(無余數)(5)國際日界線(討論分析)計算:A.東、西12區日期相差1天,時刻不變。B.從東12區向東過日界線進入西12區,日期減1天,時刻不變。C.從西12區向西過日界線進入東12區,日期加1天,時刻不變?!揪毩暋恳凰液叫杏谔窖蟮拇?從12月30日12時(區時)起,經過5分鐘,越過了180經線,這時其所在地點的區時可能是:()A.12月29日12時5分B.12月30日11時55分C.12月30日12時5分D.12月31日12時5分課堂總結:二、地球自轉與時差1、晝夜更替成因:地球不發光、不透明以及地球的自轉運動晨昏線(圈):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周期:一個太陽日,即24小時意義:使地表晝夜溫度變化不致過分劇烈,保證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和發展2、地球自轉與時差地方時:因經度而異的時刻。1小時/1504分鐘/10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法定時:國際日界線:原則上以日界線.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教學反饋:1、關于地方時的敘述不正確的是(B)A把當地太陽位置升到最高時的時間定為正午12點B緯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時相同C東經數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時的值越大D經度每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2、關于時區的敘述不正確的是(C)A全球共分成24個時區B東八區的中央經線是東經120C東經5屬于東時區D西經52屬于西三區3、當北京時間是9月10日6點時,美國舊金山(西八區)的區時是(C)A10日22點B9日22點C9日14點D10日14點4、如果有人乘飛機越過180經線,則下列情況不可能的是(C)A日期增加一天,鐘點不變B日期減少一天,鐘點不變C日期不變、鐘點不變D日期變化,鐘點也變化第三課時 地球公轉及地理意義導入新課復習上兩節課的知識。(承轉)由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兩種運動是同時進行的(演示動畫),這兩種運動各自形成了一個平面:板書:自轉-繞軸運動-赤道平面地球運動黃赤交角公轉-繞日運動-黃道平面教師用動畫演示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軸的空間指向在一定時間內是不變的,所以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太陽直射點是不斷變化的。提問:太陽直射點的變化有沒有規律呢?同學們看動畫演示。板書: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2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3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夏至日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晝夜長短變化的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2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3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春、秋分全球晝夜平分夏至日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冬至日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四季劃分的1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2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3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