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聞傳播學論文-維度范式方法:建構中國電視批評史關鍵詞:電視批評史建構維度范式方法摘要:本文以歷史實踐和現實發展為依據,參照相關學科的建設情況,首次相對完整地提出了建構中國電視批評史的設想;并進一步從學科的觀照維度、結構范式和研究方法等問題出發,系統闡述了建構中國電視批評史的學理框架與內容安排等問題。Abstract:Accordingtothestateoftheotherrelatedsubjectsconstruction,thestateofthehistorypracticeandtherealisticdevelopmentoftheChineseTVcriticismstudy,thisarticlecompletelyputsforwardanewacademicconcept,thehistoryofChinesetelevisioncriticism,fortheveryfirsttime.Andfurther,fromsomeaspectsofconstructingthesubject,suchastheresearchdimensionality,thestructureparadigm,theresearchmethod,itsystematicallyelaboratesthetheoriesoutlineforthecontentsofthehistoryofChineseTVcriticism.Keywords:historyofTVcriticism;construct;dimensionality;paradigm;method一個學科的成熟和完善,既需要有理論體系的建立和方法論的確定,也需要有對本學科歷史的深入研究,沒有對學科歷史的清理,我們便無法在歷史的語境中去還原和把握研究對象,也就無法去進一步推動這個學科的向前發展。基于此,建構中國電視批評史便成為制約當下中國電視批評實踐和整個電視學科建設向縱深方向發展的關鍵環節之一。在本書中,著者首次將這一問題置于現象系統模式概念的研究范式之下,對中國電視批評實踐活動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整合建構。一、電視批評與電視研究為了把本書的主題、性質和范圍界定清楚,有必要交代一下本書所提的“電視批評”的具體含義與研究范疇。2000年6月,著者在電視批評論中認為,電視批評就是指“以電視節目的欣賞為基礎,以電視理論為指導,以各種各樣的電視節目及同節目相關的電視現象、電視思潮、電視受眾、電視創作等為對象的一種科學研究活動”。1此后,經過五年的沉淀和思考,結合中國電視批評理論及實踐的發展狀況,著者在2005年12月出版的電視批評學中,對這一概念修訂為“電視批評是以對電視節目的賞析為基礎,以相關理論為背景,以各種具體的電視節目、電視現象、電視理念、電視創作者等為對象的旨在進行價值判斷的一種研究活動”2。在此前后,胡智鋒、周安華、時統宇、徐荃樂、王君超、劉建明、李道新、應天常等各位學者,也都從不同角度,或側重于藝術或側重于傳播對電視批評的概念規范問題進行了論述。3從總體實踐來看,這些論述都側重于從批評本身進行界定,而對其在電視研究中的學科定位與自身譜系卻均缺乏必要的觀照與清晰地梳理。在本書中,為了避免上述界定中所存在的模糊化問題,著者借鑒劉若愚先生在文學理論中所提出的對文學研究的學科分類方法4,主張把電視研究從宏觀體系上整體劃分為電視史和電視批評兩大門類。這里的電視批評,實際上包含了具體的電視批評實踐和電視理論研究兩個方面(見圖1-1)。本書的研究對象與敘述范圍,即圍繞以上兩個方面展開,對電視批評整體進行歷史向度上的梳理、統納與評點。因此,從本質上說,本書的主要指向是歷史的,其次則是分析和評點的(參見圖1-2)。二、建構中國電視批評史的原因作為與中國電視傳播事業同步進行的媒介現象,中國電視批評已經走過了近五十年的發展歷程,然而,與在發展時間長度上相差不大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的研究比起來,中國電視批評乃至整個中國媒介批評的研究,無論是在體系的完備上,還是在理論的深度上卻都還鮮有可與之相提并論之處。這當然有歷史延承和學科積淀差異所造成的先天原因,但更重要的卻還是長期以來電視批評理論體系自身建構意建構意識的匱乏與缺失。無論從實踐發展還是學科建構上,建構中國電視批評史已成為中國電視研究發展的必然之舉。(一)完善電視批評學科體系建設的需要作為與中國電視傳播事業同步進行的媒介現象,中國電視批評實踐已經走過了近五十年的發展歷程,然而,與在發展時間長度上相差不大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的研究比起來,中國電視批評乃至整個中國媒介批評的研究,無論是在體系的完備上,還是在理論的深度上卻都還鮮有可與之相提并論之處。這當然有歷史延承和學科積淀差異所造成的先天原因,但更重要的卻還是長期以來電視批評理論體系自身建構意識的匱乏與缺失。雖然自2000年歐陽宏生教授的電視批評論出版以來,有關電視批評的理論著作紛紛問世,但真正站在歷史的高度以學術視野對電視批評進行縱向梳理和系統整合的著作卻并沒有出現。在這些著作中,劉建明的媒介批評通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王君超的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肖小穗的媒介批評:揭開公開中立的面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李道新的影視批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曹祖龍的影視批評學大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陳犀禾/吳小麗的影視批評:理論與實踐(上海大學出版,2003)、時統宇的電視批評理論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劉曄原的電視劇批評與欣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沈義貞的影視批評學導論(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李巖的媒介批評立場范疇命題方式(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歐陽宏生等人的電視批評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張文娟的電視文藝生態批評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王艷玲的在無序中探索有序: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視文藝批評理論研究(新華出版社,2007)、雷躍捷的媒介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基本代表了中國電視批評學科研究的最新狀況和最高成果。這些著作以自己各有側重的研究視域和理論成果豐富、發展了中國電視批評學科的內容體系,但正如上文所說,真正將研究的視角放在歷史發展的縱深向度上,對中國電視批評現象和理論探索過程進行系統性分析和歷史性整合的著作卻并沒有出現(劉建明教授的中國媒介批評史研究工作雖已基本告竣,但其重點卻在對中國媒介批評思想狀況的研究而不在對具體媒介領域的分析上,其作為社會思想發展史的意義也要遠遠大于其作為具體媒介批評史的意義)。和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領域早已擁有自己批評史的狀況相比,中國電視研究領域批評史建構的滯后與缺失已經讓電視批評實踐和學科建設在現實發展面前遭遇到了嚴重的瓶頸制約和身份質疑。喪失了扎實深厚的史學生長平臺,電視批評實踐的輝煌也就失去發展的鏡鑒和檢點的基礎,而理應由其承擔的指導現實、瞻望未來的功能也就不得不在這種狀況下隨之宣告失位,這已經成為令實踐者和研究者倍感憂心的問題之一。(二)研治中國媒介通史尤其是廣播電視通史的需要中國廣播電視通史的研究從1987年當代中國的廣播電視出版以來,逐漸步入到全新的發展階段。1991年,郭鎮之教授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專門以電視媒介發展為研究對象的通史著作中國電視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首次全景式勾描了中國電視媒體自1958年到1988年30年間的發展歷程。之后,于廣華主編的中央電視臺簡史(人民出版社,1993)、鐘藝兵/黃望南主編的中國電視藝術發展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張慶/胡星亮主編的中國電視史(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6)、楊偉光主編的中央電視臺發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陳志昂主編的中國電視藝術通史(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00)、林青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廣播電視發展史(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趙玉明主編的中國廣播電視通史(上、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2004)、喬云霞編著的中國廣播電視簡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徐光春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視簡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劉習良主編的中國電視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等以廣電通史為研究對象的著作紛紛問世。這其間,郭鎮之教授的中國電視史(文化藝術出版社)也在1997年簡編修訂后再次出版發行。但是,這些以“簡史”或“通史”冠名的所有史學著作卻無一例外地面臨著專題史研究不足的尷尬境遇。正如李煜所評價的那樣,中國廣播電視專題史研究的匱乏與薄弱“使得大部頭的簡史、通史的內容顯得先天不足”,通過對“通史”或“簡史”的閱讀,我們所得到的只是一些片段、零星的事件記錄,而不能對諸如體制的變遷、制度的建設、節目形態的遞進和沿革等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5正是基于此,全面建構電視史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基礎性專題史(包括文化史、批評史、傳播史、藝術史和各種具體形態具體領域內的研究史)的研究便顯得十分迫切和急需。事實上,也只有這樣,電視批評研究的學術話語和實踐操作才能真正走上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發展道路,也才可能真正在長遠切實的層面上對電視媒體傳播實踐活動形成指導和助推作用。(三)整理電視批評現存史料的需要作為一個有始無終的開放現象,電視批評已經完成了一段相對獨立的發展歷程,積累了大量的批評史實和相關資料。根據中國廣播電視年鑒和中國期刊網的不完全統計,僅1998年一年,全國就出版和發表有關電視研究的書籍與文章104部/2938篇,2003年這一數字達到261部/4419篇,5年內增幅達到150.96%和50.41%。無論是從“鑒古”的層面上,還是從“知今”的層面上,對這些史實和資料進行爬梳和整理都已經是十分必要和亟需的行為。美國媒介批評家RobertLShayon曾說,媒介批評本身就是對人類的探索,這在孕育人類命運的用意上,比登陸月球還要重要,6從這個角度上也可以說,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和建構,也有著超越電視批評學術研究狹隘一隅的普泛性社會意義。三、建構中國電視批評史的視野維度中國電視批評實踐一向分為業務性電視批評和理論性電視批評兩個大的域疇,業務性電視批評多就業務實踐中的某個具體問題而展開,諸如對電視新聞電視綜藝電視劇電視紀錄片電視專題片電視廣告等具體節目形態的批評、對節目主持人的批評、對節目傳播藝術和傳播效果的批評、對電視媒體具體管理和運營環節的批評等;理論性批評則多就電視自身建設和本質問題的研究而展開,它又包含了三個方面,“一是電視本質理論發展的研究;二是對電視外部關系理論的研究,包括電視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法律科技道德等方面的內容;三是對電視本體理論的研究。電視本體理論包括電視傳播學電視藝術學電視語言學電視心理學電視美學等五個方面的內容。”7這些不同向度上的要素共同支撐起了電視批評業務與理論研究的多重維度,從而也成為了建構中國電視批評史所必須直面相對的對象和場域(參見圖1-3)。廣義的電視批評還包括了電視評論,電視理念批評、電視現象批評、電視節目形態批評和電視創作主體批評等均是其在不同發展向度與研究空間上的拓展。作為電視批評的主要內容之一,電視理念批評承擔著對電視研究理論既建構又解構的任務,它既要從鮮活的具體批評實踐出發,又需要超越單純的口頭批評實踐,將其中的批評意識抽象升華為具有普泛性指導意義的理論和觀念形態。電視現象批評,則以其紛紜變幻、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成為電視批評家為關注的另一項批評內容。所以,對電視現象的批評必須認識到電視現象與電視批評的關系、電視現象批評的現狀與問題。電視節目也是電視批評的主要對象和立論基礎,電視節目的形態是隨著時代進步、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和創新的,因此,分析電視節目形態與電視批評之間的關系也是十分必要的,這甚至是電視批評的主要表征。電視創作主體作為電視傳播和藝術創造的基源,同樣是電視批評所要涉及的重要對象之一,對電視創作者的批評可從技術專業、藝術美學、思想政治、市場商業四個價值取向來進行;從批評實踐來看,又可從社會系統、電視系統、創作主體、文本系統四個角度來進行。從電視批評的空間與范疇來看,電視批評又涵蓋了批評的基本理念、批評的審美闡釋、批評主體的內在意識、批評的方法、批評的文本等內容。電視批評的基本理念有選題視角的針對性,方法理念的科學性、知識的綜合性、對創作實踐的指導性及社會參與的廣泛性等。電視批評具有藝術審美的功能,這就需要我們對包括電視批評中的審美意識、審美心理現象、審美表現以及審美理論等在內的內容進行證述闡釋。另外,作為批評主體的批評家本人也是構成電視批評研究的一重重要維度,批評家的文化修養和思想素質,包括明確的導向意識、開放的美學意識、民族的文化意識敏銳的語言意識、成熟的思維意識、多元的知識結構等,都應該也必須納入到電視批評史的研究視閾中來。四、建構中國電視批評史的理論范式(一)以批評理念變遷為線索的結構體系理論范式是建構中國電視批評史的關鍵,也是建構任何一門學科所必須首先重點解決的問題。所謂的理論范式,對于中國電視批評史的建構來說,就是指賴以對電視批評活動和理論研究現象進行系統梳理和勾描的理論框架與研究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婚姻守護一份承諾忠誠的保證書2篇
- 合伙退貨協議書模板3篇
- 出租車公司經營建議3篇
- 保證書范文分享與借鑒3篇
- 客服人員服務標準與獎勵協議3篇
- 定金合同轉讓人權益書3篇
- 工程項目施工安全合同樣本3篇
- 一日常規心得體會 一日常規工作培訓心得(3篇)
- 勞資員全權代表3篇
- 家庭裝修施工合同違約上訴3篇
- 《小學生預防溺水安全教育班會》課件
- 傳統園林技藝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
- 直播中的禮儀與形象塑造
- 2024年八年級數學下冊期中檢測卷【含答案】
- 老年人中醫健康知識講座總結
- 海南聲茂羊和禽類半自動屠宰場項目環評報告
- 跳繩市場調研報告
- 《民法典》合同編通則及司法解釋培訓課件
- 《大學生的情緒》課件
- 交通事故法律處理與索賠案例分析與實踐指導
- 大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大賽題庫第三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