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9寡人之于國也學習目標1.疏通文句,積累重要的實詞、虛詞及重點文言語法知識。2.融會貫通,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3.讀書明理,理解把握文中孟子的“仁政”思想,認識孟子思想的現代意義。1字音辨識(1)數罟()(2)洿池()(3)雞豚() (4)狗彘()(5)庠序() (6)孝悌()(7)餓莩() (8)曳兵()(9)不可勝食() (10)養生喪死()(11)狗彘之畜() (12)不王者()答案(1)c (2)w (3)tn (4)zh(5)xin(6)t(7)pio(8)y(9)shn(10)sn(11)x(12)wn2通假舉要(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_(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_(3)涂有餓莩而不知發:_(4)無失其時:_答案(1)通“毋”,不要(2)通“斑”,花白(3)通“途”,道路(4)通“毋”,不要3詞語解釋(1)河東兇亦然:_(2)王好戰:_(3)請以戰喻:_(4)兵刃既接:_(5)棄甲曳兵而走:_(6)不違農時:_(7)謹庠序之教:_(8)申之以孝悌之義:_(9)不知檢:_(10)王無罪歲:_答案(1)這樣(2)喜歡(3)有“請允許我”的意思(4)已經(5)拖著/逃跑(6)違背、違反、文中指耽誤/季節(7)謹慎,文中指認真從事(8)反復陳述/道理(9)制止、約束(10)年成4古今異義(1)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義:_今義:a.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b.特指銀河系。古義:_今義:兇惡;厲害。(2)棄甲曳兵而走古義:_今義:人或鳥獸的腳交互向前移動。(3)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古義:_今義:保養身體。(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義:_今義:a.助動詞,表示可能或能夠;b.助動詞,表示許可;c.助動詞,表示值得。(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義:_今義:連詞,用在后半句話的開頭,表示轉折。答案(1)黃河。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跑,文中指逃跑。(3)供養活著的人。(4)可以憑借。(5)兩個詞,這樣卻。5一詞多義(1)數(2)直(3)發(4)食(5)勝(6)兇(7)加答案(1)密/幾,若干/命運/屢次/計算(2)只是、不過/與“曲”相對,不彎曲/價值/徑直,直接/正確(3)打開糧倉,賑濟百姓/發射/征發,派遣/開放/出發/發出,發生/興起/發射/頭發(4)動詞,吃/動詞,吃/動詞,喂養(5)盡,完/承受,禁得住/勝利/超過/宏偉的,美好的(6)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兇惡/不幸/殺人的人/不吉利的事(7)更/增加/施加/放/夸大6詞類活用(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2)謹庠序之教:_(3)然而不王者:_(4)王無罪歲:_答案(1)名詞用作動詞,穿(2)形容詞用作動詞,認真從事(3)名詞用作動詞,為王(4)名詞用作動詞,歸咎、歸罪7虛詞辨析(1)于(2)之(3)以(4)而答案(1)介詞,比/介詞,對/介詞,在/介詞,到(2)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沒有實在意義的襯字/助詞,的/代詞,代百姓/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3)介詞,用,拿/介詞,按照,依照/介詞,把/介詞,憑借/介詞,因為(4)連詞,表修飾/連詞,表承接/連詞,表轉折8句式特點體會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譯文:_(2)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譯文:_(3)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譯文:_(4)雞豚狗彘之畜。譯文:_(5)申之以孝悌之義。譯文:_(6)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譯文:_(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譯文:_(8)非我也,歲也。譯文:_(9)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譯文:_答案(1)判斷句,“是也”,代詞與語氣詞連用,表判斷。(那些人)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2)狀語后置句,狀語“于鄰國”置于形容詞“多”之后。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鄰國多了。(3)判斷句,“也”表判斷。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意,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4)賓語前置句,“之”提前賓語,賓語“雞豚狗彘”置于謂語動詞“畜”之前。畜養雞、狗、豬一類的家畜。(5)狀語后置句,狀語“以孝悌之義”置于謂語動詞“申”之后。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6)狀語后置句,狀語“于道路”置于謂語動詞“負戴”之后。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7)賓語前置句,賓語“之”置于謂語動詞“有”之前。(做到)這樣卻還不能使天下百姓歸順,是不曾有過的事。(8)判斷句,“也”表判斷。不是我的罪過,而是年成不好的緣故。(9)固定句式,“是何異于”譯為“這和有什么不同呢”。這種說法和殺死了人卻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狀語后置句本課出現了一些很典型的狀語后置句,這種句式在文言文閱讀題中經常考查,大家應掌握狀語后置句的相關知識,具備辨識這種特殊句式的能力。1理解相關知識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2掌握常見類型(1)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以其無禮于晉。(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此句中的“于晉”為介賓短語,應該移到“無禮”的前面作狀語。(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鴻門宴)應該是“以事具告”,“以事”為介賓短語作“告”的狀語。(3)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相與枕藉乎舟中。(蘇軾赤壁賦)“枕藉乎舟中”中的“乎”就是介詞“于”,“乎舟中”應該移到“枕藉”的前面作狀語。9名言警句(1)課文名句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2)課外名句孟子名句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孟子梁惠王上一、作者簡介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孔子孫,名伋)的再傳弟子。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和“王道”。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二、背景展示孟子所處的戰國中期,各國諸侯爭城奪地,角逐武力,權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倚強凌弱被視作合理,由大國以“力”統一天下的態勢已初步形成。魏國曾是強國,但在梁惠王統治期間,連遭強秦重創,內憂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遷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孟子被“招賢”應邀來到魏國,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他討教救國治國之策。在此形勢下,孟子開始了他的道德設計。本文是孟子在魏國期間與梁惠王的一次談話。三、文化常識1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主要指敬愛兄長,弟兄相親。孝與悌相聯系,是為適應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來的。儒家視“孝悌”為“仁”的根本。從現實意義上講,孝順父母和敬愛兄長則屬于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之一。2庠序:先秦時期學校的統稱。“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文白對譯彘(zh):豬。畜(x):畜養。無:通“毋”,不要。奪:錯過。謹:謹慎,這里指認真從事。庠(xin)、序:都是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復陳述。孝悌(t):古代尊敬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義:道理。頒白:頭發花白。頒,通“斑”。負:背著東西。戴:頂著東西。孟子,是第一個能夠正視權貴的智者,“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他的卓識。他力勸國君“與民同樂”,“仁民愛物”,“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他希望明君能夠施行“仁政”,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寡人之于國也就是孟子和梁惠王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的討論,文章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讓我們走進孟子,領略他的“仁政”主張,學習借鑒他高明的論辯藝術,品味他氣勢磅礴、酣暢淋漓的語言風格。下面是本文結構思維導圖,讀完思考后面的兩個問題。寡人之于國也(1)寡人之于國也是比較典型的論述文體,全文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組織文章,請在圖表中的空缺處填上相應的內容。(2)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孟子從“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兩個方面論述了自己的為政理想,請結合文章內容概述,在圖表空缺處分別填寫具體措施。答案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材木不可勝用庠序之教1梁惠王的治國之策是什么?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梁惠王的治國之策是“盡心”“移民”。他談到自己的政績時,是頗為自夸的語氣。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做鋪墊。“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眾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2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理有什么妙處?答:_答案孟子沒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原因,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來設喻,啟迪對方思考。孟子通過設喻設下了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的“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這兩句忽然轉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其實與鄰國之政相差無幾,實質上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數量上不同而已,本質上都是虐民暴政。要從根本上使國民增加,必須施仁政,行王道。這一比喻,化抽象為具體,生動有趣,充滿了邏輯的力量。3文章表現出了孟子怎樣的思想與主張?答:_答案首先,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的,一句“王好戰,請以戰喻”充分把這種思想表露了出來。其次,孟子認為應該讓利于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生息的機會,他認為梁惠王自認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遠遠不夠的,這與其他國家不知滿足的一味向民征斂只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區別。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體地說,就是讓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雞豚狗彘”。不僅如此,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饑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論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面對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饑寒交迫的社會現實,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4從孟子對梁惠王的指責中,可以看出孟子是一個具有怎樣性格的人?答:_答案面對梁惠王“于國”“盡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諱,義正辭嚴,批評統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極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統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對時事的論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談,又尖銳駁斥,辛辣諷刺,展示出一個聰明機智、狂放不羈、豪爽直率、潑辣大膽、愛民重民、肩擔天下、無畏無私的政治家、論辯家的形象。5孟子的這篇散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請具體分析。答:_答案(1)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環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的三部分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作結尾,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3)氣勢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文章第6段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鏗鏘,氣勢充沛。如何看待孟子的這些“仁政”思想,自古至今,人們的觀點不一。請你站在現代社會的立場上,對孟子的論述加以評析。答:_答案(觀點一)孟子認為首先要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合理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無憾”;其次是加強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素養。這樣“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看來,孟子不僅主張養民,還主張教民,重視經濟發展和教育。“養民”“教民”其實就是“溫飽”和“教化”,相當于現在“以人為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質文明”建設,也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非常先進。(觀點二)孟子在論述“王道之始”時說:“不違農時材木不可勝用。”這里所講的,其實和現代人所關心的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是一樣的。只不過古人的目的是維持生態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斷地獲取生存資源;而現代的環保意識,則是鑒于伴隨經濟快速發展而來的日趨嚴重的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而提出來的,其目的不只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更重要的是維護地球的生態平衡。(觀點三)孟子強調“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推崇孝敬老人,強調“老有所養”,對當今社會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有重大的啟示。比喻論證比喻論證是用打比方形象地對論點進行證明的一種論證方法,又叫喻證法。“喻巧而理至”,這種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淺顯的事物來說明不易理解和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將抽象的道理予以具體化,做到深入淺出、平易生動,從而加強對論點的證明。技巧點撥寡人之于國也開篇,梁惠王就咄咄逼人地提出了本文論辯之爭的核心“民不加多”。面對這一問題,孟子采取了“迂回”戰術比喻論證。“王好戰,請以戰喻”,這句話可以看成是孟子投梁惠王之所好,也可以看成是孟子避開論敵鋒芒(先退后一步以爭取主動)。“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對于好戰的梁惠王來說,自然愛聽,對于熟諳戰事的梁惠王來說,他很容易很樂意判斷其“是非”:五十步不可笑百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說這句話時,不假思索,順理成章,而孟子等待的就是這句話。梁惠王的“移民移粟”并非仁政,只是小恩小惠,與鄰國統治者的不盡心相比,只是形式上、數量上(距離上)的不同,沒有本質的區別。梁惠王自己否定了自己,陷入了被動。他與孟子的攻守態勢因而發生了逆轉。運用比喻論證需要注意:用來作為喻體的事物,應當是為大家所熟悉的、具體的、淺顯的,這樣,才能既通俗又生動地說明另一個事物。另外,比喻應當貼切、自然,要能恰到好處地說明被論證事物的特點。遷移運用以“生命”為話題,運用比喻論證寫一個精彩段落。200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生命如畫,有濃墨潑灑,也有淡筆輕描;生命如歌,有輕吟淺唱,也有黃鐘大呂。君不見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濃墨潑灑,鑄就生命之偉大;裴多菲、雪萊之一生,淡筆輕描,寫盡生命之真諦。君不見輕吟淺唱之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高歌猛進之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生命是山,我們無法預估它的長度,卻可以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粒粒不起眼的沙石筑成的,而不是鋪金布銀,平平淡淡中盡顯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葉扁舟,航行于茫茫滄海之中,只有經歷暴風雨的洗禮,才會迎來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陽。一、課本素材點擊素材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觀念2“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以民為本乃立國之關鍵3“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追求物質與精神的共同富裕運用示例孟子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孝,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自古以來,以孝論德,所謂“孝”是否僅僅是給予父母美好的物質生活?正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歲月賦予了母親魚尾紋,上帝帶走了她的青春美麗,母親放棄這一切只是為了讓子女幸福快樂。當你身處異地時,你是否知道你那白發滿頭的母親,多少次在夕陽西下之時,坐在門檻上,手捧著你留下的照片,松弛的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多么希望兒女能夠來一通電話,能夠回家看看她。田埂上坐著一位銀絲縷縷的老人,手里夾著一支燃著的香煙,他緩緩地將煙遞到唇邊微微吸了一口,瞇起眼睛,吐出一片煙圈兒。老人望向遠方,那是兒女們離開的地方,他在等,等著兒女們回來看他,等著聽兒女們再叫他一聲“爸”。歲月的磨礪,使他的背部不再堅挺,使他步履蹣跚。天邊一行大雁飛過,似乎演繹著回家的序曲。遠方的兒女,他們為了名利四處奔波,何時想過家中的父母已然年邁需要他們陪伴。物質生活的美好是空虛的,父母不會向兒女索求什么,但作為子女難道不應該常回家看看嗎?中國之道以孝為先,為君子者必懂孝。勸君珍惜現在,珍惜親情。二、課外素材“親情計算題”算出無奈與提醒你還能陪父母多久?日前,一道“親情計算題”在網絡上廣泛流傳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減去應酬、吃飯、睡覺等時間,真正能陪在父母身邊的大概只有24小時,30年總共才720小時,差不多一個月。這樣的答案讓人感覺很殘酷,卻又如此現實。盡管這樣的計算結果未必適用于每一個人,但不容否認的是,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目前正處于而且還將長久處于這種與父母分居兩地的狀態。尤其是隨著獨生子女一代長大成人,他們離開父母外出學習、工作和打拼,“空巢現象”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處于“空巢”狀態的老人也越來越多,子女對他們的贍養,尤其是精神贍養問題,也就變得越來越突出。我們首先要承認,“親情計算題”算出來的答案雖然很殘酷,但是它的背后也有現實無奈的一面,有客觀原因的限制。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即便現在還沒有條件和能力把父母接到自己身邊一起生活,但是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盡精神贍養的責任和義務。說到底,“親情計算題”的背后有無奈,也有提醒,但最關鍵的還是看我們如何行動。也許對很多現代人來說,困難的不是能不能做到多回一次家,多打一次電話,而是心里有沒有這個意識,有沒有實際行動。選材感言當前我國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空巢”老人們越來越多,而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很多年輕人對于親情的訴求也越來越淡薄,以至2013年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都將“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寫入其中。是啊,“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多大的遺憾與悲哀啊!如今在網絡上熱議的這道“親情計算題”,更是形象地計算出在未來的日子里,做子女的究竟能真正陪伴父母多長時間。它既讓我們每個人反省自己,也促使我們盡快付諸行動來報答父母。那么,讓我們像歌里唱的那樣,常回家看看,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給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吧!孟子:我們的文化寶藏鹿義霞帶著一顆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進經典聆聽孟子。書香撲面的時候,心被虔誠塞得滿滿的。沿著歲月的河道溯源,不覺間仿佛已走過千年。作為一代儒家宗師的孟子并沒有走遠,他是一座解讀不盡的文化寶藏,依然穿越時空給后人啟迪,給后人震撼!在字里行間中尋訪,在故事寓言里感嘆,在會意共鳴中緬懷,在體味博大時禮贊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學識、他的襟懷、他的文采。這是一個秉持憂患、心懷天下的孟子生于亂世,勇于濟世;游于列國,長途跋涉;曉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說的路上,執著而堅定,焦灼而真誠。倡導仁政,反對戰爭,主張以德服人,抨擊暴力治國,縱然屢屢碰壁卻依然不失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人皆可以為堯舜”,“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行仁政而王天下”20多年的游說生涯,他輾轉奔走,不辭勞苦,留下了悠長的足跡,留下了經典的語句,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識分子的良知,給后人留下經久的感動。這是一個滿懷智慧、為民呼號的孟子民生的艱辛與百姓的困苦觸動著他的心靈。他重視民心的向背,深諳人民與天下的載舟覆舟關系;他向往理想社會圖景,規勸統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聽:“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的話精辟而深情。鍥而不舍地宣揚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地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執著,他那份大愛,讓千年后的我們讀到歲月的回聲。“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每當讀到孟子的這段話,心里就會猛然升騰起大片溫暖,大片美好。這是一個氣節超然、卓然出眾的孟子呼喚高尚人格,是孟子不變的主題;追求氣節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養,是孟子真摯的宣言。“養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樣的語言烙在心靈深處,指導著我們做人,影響著我們做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標,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對中國歷代優秀知識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這樣四個字:浩然正氣。他在文字中說到了,他在生活中做到了。這是一個才學淵博、文采飛揚的孟子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孟子的言辭形象生動、寓意深刻并耐人尋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構思,那些練達的語句,構成了孟子作品特別的氣象。“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五十步笑百步”“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國文壇之瑰寶。這是一個提倡社會和諧的孟子,他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一個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這是一個自信的孟子,他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是一個笑傲困難的孟子,他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是中國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被尊為“亞圣”,儒家文化亦被稱為“孔孟之道”。孟子在修身養性、治國安民、教育學習、交友處世、孝親敬老等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芻,引發后人思考。作為思想家的孟子,作為教育家的孟子,作為政治家的孟子,作為文學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讀不盡的文化寶藏。忽然想起有本書上這樣說過:閱讀孟子,讓經典進入民間,讓傳統回歸現實,讓歷史告訴未來。讀后啟悟作為儒家的經典,孟子是一部充滿智慧的書,它給人以多方面的啟迪。本文是一篇讀后感式的美文,作者從五個方面贊頌了孟子的思想、學識、人格和文采,表達了對孟子的禮贊之情。文章氣勢酣暢,語句精美,引用廣博,見地深刻。一、基礎知識檢測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直不百步耳B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C無失其時D涂有餓莩而不知發答案A解析B項和C項“無”通“毋”,不要。D項“涂”通“途”,道路。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然而不王者C養生喪死無憾D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答案D解析A項古義:可以憑借。今義:助動詞,表示可能或能夠;助動詞,表示許可;助動詞,表示值得。B項古義:兩個詞,這樣卻。今義:連詞,用在后半句話的開頭,表示轉折。C項古義:供養活著的人。今義:保養身體。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情況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填然鼓之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樹之以桑D謹庠序之教答案D解析D項為形容詞用作動詞,其他三項均為名詞用作動詞。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B.C.D.答案D解析D項均為連詞,表轉折。A項介詞,按照,依照/介詞,把。B項介詞,在/介詞,與。C項助詞,的/沒有實在意義的襯字。5下列句子中,句式類型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申之以孝悌之義B未之有也C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D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答案B解析B項為賓語前置句,其他三項均為狀語后置句。6用“中國知識分子的第一聲尖厲、刺耳的吶喊”作全句的開頭和敘述的主體,重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變語序,增刪詞語,但不要改變原意。孟子,性格銳利、強悍。在現實生活面前無奈地且戰且退的同時,爆發出中國知識分子的第一聲尖厲、刺耳的吶喊,為中國知識分子的領地豎立了原始的木柵欄。答:_答案(示例)中國知識分子的第一聲尖厲、刺耳的吶喊是性格銳利、強悍的孟子在現實生活面前無奈地且戰且退的同時爆發出來的,而孟子也就因此為中國知識分子的領地豎立了原始的木柵欄。解析本題屬于主體變化類的重組,它要求變化句子的陳述對象。原句子的陳述對象為“孟子”,重組后的第一個分句必須是“中國知識分子吶喊”,其他分句可以靈活安排。7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獻愛心本身是好事,說明人們在滿足老年人的物質需求的同時,_。然而,_:一天被洗四五次頭、掏好幾次耳朵。“井噴式”獻愛心沒有溫暖老人,只是淪為部分人缺乏誠意的表演,甚至讓他們沉浸在自己“有愛心”的虛幻滿足感中。其實,老人們并非排斥獻愛心,而是_,他們更渴望細水長流的關懷。答案(示例)也意識到情感關懷的重要性“井噴式”獻愛心像搞突擊反感人們在節日扎堆“獻愛心”解析處由前面的“物質需求”,可推斷應填情感關懷的重要性之類的內容;處要瞻前顧后,講的是“井噴式”獻愛心的現實問題;處根據前后內容可知,應填老人們對“井噴式”獻愛心很反感之類的內容。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寡人之于國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說明了梁惠王“_,_”的疑問。(2)寡人之于國也中,孟子寫出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3)寡人之于國也中,孟子從漁業方面進行闡述,并符合當下可持續發展觀的兩句是“_,_”。(4)寡人之于國也中,能體現孟子注重民眾教育,通過認真興辦學校,最終達到和諧社會的句子是“_,_,_”。答案(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3)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二、課內閱讀強化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數罟不入洿池洿:深B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樹:種植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吃答案D解析食:食物。10下列各句中,加點“之”字的意義和用法與“王道之始也”中的“之”字相同的一項是()A五畝之宅,樹之以桑B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答案B解析B項中的“之”與“王道之始也”中的“之”都是助詞,的。A項代詞,它,指“五畝之宅”。C項代詞,這樣的事。D項代詞,代指那個人。11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做到糧食與魚鱉吃不完,材木用不盡,就能讓老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意的。B孟子認為,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不濫捕亂伐,使老百姓對“養生喪死”無憾,國君就能夠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說明梁惠王對國家治理還沒有盡心。D選文從實行王道談起,層層深入,有力地闡明了使民歸附的道理和措施。答案B解析B項的內容是“王道之始也”的條件,不是“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的條件。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譯文:_(2)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譯文:_答案(1)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2)(只要)王不要歸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解析(1)注意“謹”“申”“負”“戴”等詞的翻譯,另外,注意狀語后置句的翻譯。(2)注意“罪”“歲”“至”等詞的翻譯,另外,注意狀語后置句的翻譯。狀語后置句翻譯方法:1找準句子中的關鍵詞(謂語動詞)。因為狀語是專門用來修飾謂語(動詞)的,所以只要把謂語(動詞)找出來了,后置的狀語就好安排了。如“相與枕藉乎舟中”一句,謂語動詞是“枕藉”。2找準句子中的后置狀語。后置狀語多為介賓短語,如“相與枕藉乎舟中”一句,介賓短語是“乎舟中”。有些省略介詞的情況要注意補充介詞,如“將軍戰河北”(鴻門宴)一句,“河北”前省略介詞“于”。3合理安排后置的狀語(介詞短語)。翻譯時把后置的狀語(介詞短語)提到相應的謂語(動詞)前。三、課外閱讀拓展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一)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二)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三)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四)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節選自孟子梁惠王,有刪改)注梃:木棒。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被周天子和各國承認為諸侯國,稱三家為三晉,所以,梁(魏)惠王自稱魏國也為晉國。1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答案D解析將語段放入文中整體理解意思,再根據助詞“焉”“乎”來斷句。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惠:梁惠王死后的謚號。謚號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后人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的一個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B仁義:“仁”是儒家的一種含義廣泛的道德觀念,是各種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義”,儒家學說指思想行為符合一定的準則。C大夫:先秦時代職官等級名。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諸侯封賜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勞動者在內),又稱采地。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內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儒家倡導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對父母要孝順。答案D解析“悌”是兄弟友愛,相互幫助。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一個國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就危險了,并通過利害分析,進一步勸誡梁惠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不必談利益。B孟子詢問梁惠王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饑餓至死。C梁惠王想洗雪魏國的恥辱,向孟子詢問對策。孟子建議梁惠王對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確指出他讓百姓生活在苦難中,必難以抵擋入侵之敵。D周文王方圓七十里的狩獵場,老百姓覺得小;齊宣王方圓四十里的狩獵場,百姓卻認為大。孟子將兩者對比,意在闡述與民同樂的思想。答案C解析“讓百姓生活在苦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暑假英語學習計劃范文(18篇)
- 招商項目合作協議(16篇)
- 農業技術員聘用合同(19篇)
- 汽車剎車系統檢修合同
- 商業房裝修押金合同協議
- 售樓部物料制作合同協議
- 快遞統一采購合同協議
- 和商家結算貨款合同協議
- 微整協議書范本
- 德國奧迪購車合同協議
- 2025地質勘察合同范本
- 2025年時政政治試題庫及答案
- 山東省泰安市2025屆高三二輪模擬檢測考試政治(泰安二模)(含答案)
- 2025年教師資格證面試結構化模擬題:教師心理健康維護試題集
- 抗帕金森病試題及答案
- 2025-2030中國鋼結構行業現狀供需分析及市場深度研究發展前景及規劃可行性分析研究報告
- 2025年河南省中考數學二輪復習壓軸題:動態幾何問題專練
- 事故隱患內部舉報獎勵制度
- GB/T 26651-2011耐磨鋼鑄件
- 項目工作周報模板
- GB4789.2-202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測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