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創業管理期中報告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the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指導老師:溫肇東博士學生:王勝賢關于創業的研究,最早從企業家個人開始,由人格特質及成就動機去探討一個成功的創業家是如個的不同于他人 Bird B. (1988),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3, 422453。,然而在1990年以后的創業研究,將觸角轉向一個更廣的關系,從創業的關聯性(Context),去探討創業背后的本質現象。在研究的過程發現(1985),一些非正式的關系,如朋友、家人以及生意上的伙伴。諸如銀行家、會計師等專業服務商反而顯得次要。創業家有著本身獨有的能力及運作模式,但這些都是依存在一個網絡內,業主為了要能順利生存,通常會采用大多數伙伴所用的趨勢,從此角度來看,一個Network的演變,頗符合策略九說中企業從差異化到同形的一個演變過程。這一次的文獻閱讀,主要從Networking這一個層面去看新創事業如何去發展自己的事業,看新創事業如何從中去取得自己發展所必須的要資源。在初步找了一些文獻后,挑選了幾篇,覺得此一循環可以初步解釋企業是如何從一個網絡中取得其所必需要的資源的:1、 網絡組織的方式、形式、過程2、 網絡所形塑的資本如何被利用3、 如何以Network模式來刺激創業4、 網絡內的競合5、 關系資本的建立由于時間有限,可能無法在每個想了解的主題都找到最代表性的文章,可能會使得概念不夠完整。在讀過這幾篇文章后,其實在處理創業家的議題時,很多國家都是以中小企業的問題來處理,再者,在談到網絡關系等議題時,也會連同區域創新的問題來一起探討,在此便不再試圖將此些問題分開討論,以免去焦點。參考文獻:1、 Self-Organizing process in building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2001,Lucio Biggiero。作者認為社會組織的自我形成過程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資產,也是一個可以用來解釋創業文化演變的一個指針。文中作者用羅馬的工業特區。ID(Industry Districs)中組織的互動現象來觀查成員間的互動情形以及一個網絡的可衡量指針,諸如大小、分工關系等。2、 Utilization of Social Networks for immigrants entrepreneurship: a case study of Korean immigrants in the Atlanta Area,Jin-Kyung yoo,Max-Planck-Institute, Garching; Germany, 2001.一般而言,移民者初期對于當地的主流勞動市場較不了解,因此通常會從事比較為邊際的工作(marginal alternatives)。而創業就是這些選擇的其中之一。在美國,19世紀末的猶太人、希臘人、意大利人都是此例。但根據研究 Hoffman, C.A. and Marger, M.N. (1991) “ Patterns of immigrants enterprise in six metropolitan areas, 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 Vol.75,No.3, pp.144-157指出,在所有的移民者當中,只有一部分的人能經由創業自我雇用往社經階層的上層爬。而韓國人是創亞洲移民中創業比例相當高的,幾乎有三分之一 Min P.G. (1996), Caught in the middle: Korean Merchants in Americans Multiethnic Cit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關于此現象的因素眾說紛蕓,很多的解釋都是指向追求社經上的成就。作者的角度則是認為創業資源(人力、資本)的機動化是一個基本的因素,藉由看在美國的創業團體來找出創業資源是如何累積以及被利用的。3、 Networks for innovative company start-ups, Professor Gabreile Beibst,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Jena.,2001.此文探討德國政府在促立其國內的創業文化、及促進新事業從大學中延生所做的努力。整體的方案為ESIXT,而其中以Network模式來促進新創公司的新立稱為GET-UP,為大計劃下中的一個子計劃。此文用以討論此計劃的成效,對以Network方式來促進公司設立應能有進一步的了解。4、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networking by entrepreneurs: a critical incident study.1993年1月,Dean Tjosvold and David Weicker,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本文討論創業家網絡的角色在追求創業成功所扮演的角色。觀查他們的網絡如何增強他們的競爭力,養成他們的事業、以及加強他們的動機。此文中所論及的網絡成員為金主及供貨商等人,主要還是以供應鏈的角度來看此網絡關系。5、 Learning and Proj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聯盟在策略領域上一直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企業使用聯盟通常有數種理由,如更容易取得或是內化某一技術或是資源,造成規模經濟等等。但這種聯盟式形在企業取得能力時,也會讓企業本身的能力外流。因此二方通常會想極盡所能地從對方處快速取得所需要的能力,但這也使得雙方的關系更為緊張。然而在各種成功聯盟中,可以見得到的特點,便是成員的互相信任以及個人關系。而這個關系資本的形成及其所帶來的效應,便是本文所探討的,其中最為明顯的,莫過于此種關系資本的建立可以使得合作關系更為平衡。6、 產業轉型與產業合作網絡重構,吳思華、沉榮欽,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7、 知識屬性、網絡關系與知識移轉關連性研究,陳世華,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1999。一、 前言:以制造協力網絡及創新網絡觀點(a)協力制造觀點陳介玄說明臺灣中小企業經濟結構來說明在臺灣早期中小企業所形成的生產網絡,是為一種彈性化協力企業組合結構,其形成的原為主要為四,包括生產技術管理模式資金應用特性貿易行銷類型。用這四個因素來說明何以臺灣的中小企業何以形成如此綿密而又具有彈性的制造網絡,在陳介文的文章中,有一研究重點相當的重要,亦即其說明了在一網絡中,不同的成員擁有不同的能力,其以當時的家庭工廠來做分類,如下表所示:表格 1工廠規模大小之判準工廠規模工廠規模大小之判準中型工廠貿易網絡、資金運作能力、管理制度、生產技術中小型工廠資金運作能力、管理制度、生產技術小型工廠管理制度、生產技術家庭工廠生產技術以所必須擁有的能力,來看個別廠商在一個網絡中的位置及重要性,更進一步,若能說明各廠商的家數,便能準確的描寫一個網絡。(b)技術網絡(technology network)觀點技術網絡在Gemunden及Heydebreck1995年的研究中出現,所指的是同業間的合作。在李仁芳的研究報告中則將技術網絡進一步延申到組織內外所有能提供技術信息的組織或是個人。其中提供的來源包括:顧問、顧客、大學及研發機構、供貨商等部分。而技術網絡中知識傳達的情形大多用Nonaka的內隱及外顯知識的交流及傳遞來解釋。二、 網絡的自我組成從組織內部網絡的觀點來看,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是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資源,且對創業理論也有相當大的貢獻。一般來說,對于組織間網絡其優缺點的探討論文相當的多,但是對于其形成的過程討論則是相對較少。公司間網絡的建立是相當不明確的,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其牽涉到太多人際關系層面的問題。這種情況在小公身上特別的明顯。此特性可被進一步被擴充到工業特區(Industrial DistrictID的概念(指公司間的互動網絡)。此種工業區可表現出一個社會系統的雙元性,將此特區以一個體來看待,可看到出其系統性、結構性。而其內部的單一成員則可觀察到其個別的活動是如何地去觸動其演變。此篇論文討論的,便是創業家網絡形成的一個過程,其中案例以生化工業區的個體公司為例。在此工業區所形成的網絡,便可視為一個自我形成的一個過程。若將每一個人視為信息的載體,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視為知識創造的一個關鍵過程,此篇論文便是從District及Network的層次來看此種互動網絡的形成及其知識創造的過程。實證研究顯示網絡形式可為下面幾種:1、 可能為正式的如契約2、 非正式的,如策略上的考量等是否參與一網絡的考量過去幾年由于環境大變,使得這些網絡變得較為不穩定。就實證的研究來看,沒有一家公司能單獨存在,且在選擇是否要進入一個網絡的,其考慮因素往往是人際間的關系,而非是由成本上來考量。信任及任同是最大的考量。此論文將ID視為一個網絡,用ID來看網絡的自我組成機制及其內部的創造過程。在知識創造的論理方面,用的是Nonakad 組織知識創造,包括從內隱到內隱,透過人的互動,內隱到外顯等,外顯到內隱等過程。在此提及的ID,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Cluster及network間的過渡(應是為cluster),其所定意的研究參數為:1、 Dominance of SMEs2、 Geographical proximity3、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4、 Inter-firm interaction一個network是否能順利發展,有些指針可以用來觀察第一、 每個network的運作,都與其它的社會結構因素有關。越是從外引進的治度越來發展成為自治型的組織。第二、 因此,每個Network的發展,應都有自己的目的、方法及采用過程。第三、 網絡的演變過程會因員間的不斷互動而自動地重復發生觀察一個網絡的特性,可從其雙元性(Dual nature)來著手,一是Systematic nature,一是別人的企業家或是公司的個人行為來看。系統面看其組織因素,個人面看領導廠商,特別是在業務規模及技術層次較其它公司大上許多的,有許多公司都依賴他生存。個人面:作者用Nonaka 的middle-up-down的超聯結組織模來解釋ID是如何成為一個較無階層性的組織模式,由上層的人來制定方向及概念,中層的人來扮演Translator的角色,將概念轉到組織中。從整個組織的觀點來看:便是內部成員的緊密程度。自我組織的現象,并非是一個 On/Off的問題,而是程度的問題,指其必然會發生,只是程度上的差別罷了。總地來說,ID的自我組成有三個因素:1、 從混亂中建立秩序2、 正、負的外部性同時存在3、 對于起始條件有著高度的敏感度,發其發展因受其它因素影響而極度不可預期從作者的角度來看,這種小型網絡的組成,會以功能的區別來形成,在其描寫的網絡Consobiomed中,其網絡的核心為一創業家,網絡的能力及大小也通常反應了此企業的能力。其中有23個公司,其中8個為面對終端消費者的制造商,1Dealermaker,14個為Substractor。組織的此我組成能力,將會決定一網絡的能力以及后續的價值觀建立。接下來的緊密互動則是網絡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ID由于分工的效應而有自我組成的能力,且有緊密的互動關系,且由于多是中小企業,因此可以視為創業家的絡來研究。三、 網創業家如何去利用網絡資源網絡對于創業的影響以經被廣泛地認同。但是對于創業家如何從中去擷取資源,則是常常被忽略的話題。本篇論文是對于亞特籣大地區142位韓人創業人士,在這些創業家中,有77.4是曾經在全國其它城市中居住過,因此失意失敗或是找尋新的工作機會而來到亞特籣大。在此地區的韓國創業家,1992年的人數是1987年的人數的二倍。作者這些創業分子可以分成二類,以客戶組成,來分,韓國客人超過百分之五十的,為enclave,小于50%的為non-enclave,在這些non-clave的創業家中,其客戶又有相當多是亞裔美國人。在這些創業的種類中,以 雜貨店最多,再來則是餐廳與干洗店。在這些移民的韓國人中,有52.1%是擁有大學以上學位的。其統計資料如下:Early Im.Later ImTotalTotal Number of interviewees4498142Education Background College graduates61.448.052.1 Non-College graduates38.652.047.9Possession of pre-immigrant networks Chain migrants34.159.251.4 Non- Chain migrants65.940.848.6Money brought from Korea6.837.828.2Entrepreneurs with prior employment experience75.083.781.0Entrepreneurs with experiences employed in Korean-owned business24.4112.2注87.0注:超過100%的部分是因為有多重經驗者。許多的韓國人創業,仍是覺得在美國的體系中可以感受到系統性的阻力,因而決定自行開創公司。其中可以看到后來移民者連鎖性移民Chain-immigrants,占了大多數,其所造成的效應也越來越大。而其創業前的工作,可以整理為下表:Type of OccupationsNumber %總數142從末被雇用2719出納員5538.7藍領工人6243.7其它勞力工作5236.6白領工作1510.6專業人員(律師、醫師、藥師等有照者)74.9從這資料中看來,在1980年代左右進入的美國人,很多都是有家族的網絡為基礎。然而在其中沒有家醫網絡而在移民后立即創業者而的創業家大多是擁有高等的學歷,而不想忍受低薪者。而在協會與組織方面,在亞特蘭大地區共有232個。其中創業家最常去的場所是韓國教堂。在擁有大學學歷者,次常去的就是校友會。而教堂會成為韓國人最常去的地方,是因為其為最開放的場所,很多的生意及工作機會都是在其中談成的,甚至透過此地的信息交換來找到辦公室場所等。總結在資源的集結方面,其創業信息有36.6來自其社交網絡、30.3是來自于其本身于美國的工作經驗。在創業資金方面,個人儲蓄占了60%,而家族則是占了30%,銀行借貸占了24%。社會網絡雖然是其信息交換的重要場所,但是卻不是資金的來源。此點與一般學者的結論信息與資金的來源有相關性有些許出入。從Yoon The changing significance of ethnic and class resources in immigrant business: the case of Korean immigrant businesses in Chicago,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25,No.2 pp.303-3311991的研究結果指出,學歷對于創業的效應,是在企業后期,當企業要進一步成長與規模化,其較果才會比較明顯。然而作者在此篇報告當中指出,校友會的信息亦是創業者相當重要的一個社交平臺,對于促進創業亦有相當的幫助。從韓國移民者的案例來看,這些非連鎖性的移民者雖然沒有家族的信息及資金援助,但仍可很快速的創業,有些甚至是即刻創業,因為其所處的社交網絡可以很快速的提供他必需的信息。四、 如何以網絡的方式去刺激創業 德國政府為了將大學的定位從學習改變得更為創新,在1997年推動了EXIST-University-based star-ups,以誘導并支持大學內的創業情形。此計劃以區塊式的方法來推動,在德國境內選了五個區域來推動,分別是Stuttgart, BergischMarkische, Dresden, Thuringia及Karlsruhe。Networking是此計劃的中心,每區域包含了刺激動機,訓練及支持的功能,以大學與其它的外來機構合作,以教育的方式來提供創業所必需要的資源。Get-UP計劃是EXIST中的一個子計劃,透過將一些高等教育機構集中在Jena, IImenau及Schmalkaden,達到共享資源的目的。這三個區域分別都像是一個綜合的技術大學,里面都有一所大學,以二所較偏應用方面的大學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GET-UP計劃有五個目標:1、 促進創業氣氛2、 設計并測試在大學教育機構內的創業機制3、 鼓勵個人及機構參與者加入創業支持網絡4、 加速并穩定創業的情形為了能有效地穩定支持網絡,GET-UP計劃有如下的內容,包括教導新創企業如何去從事管理的工作,Networking及國際化,Coaching Centre,來提供新創企業的資詢。虛擬創業中心則是以網際網絡提供創業必須要的課程。其它的活動包括了如事業企劃書的比賽、聯合演講、專利研討會、國際型的研討會等。德國的從事此類型的計劃,是因為之前的研究報告指出德國創業風氣相當缺乏。從作者的資料看來,國外大學的研究學者的創業傾向顯然的比德國大學高得多。在國外研究型大學的創業傾向約到40%,在德國約20%(對于創業傾向的研究,是采問卷式,調查以經創業或是準備要創業的比例)。在愛爾蘭及以色列其研究學者的創業傾向到達50到60%。這些以大學為基礎的新創事業的另一個特征,便是其研究為國際化導向比例也相當的高。使得這些新創公司在開拓國際市場上有足夠的資源。從這些資料看來,這些國際資源對新創公司有相當大的幫助。因此開拓國際聯結是此計劃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國外公司及研究機構。聯結的程度不僅是信息的交換,也包括知識的交流。五、 網絡內的競合學者指出,網絡內成員對于合作目標的認定,將會是決定網絡內關系的一重要因素。若成員認為他人達成此網絡的目標對于本身是有利的,那么他就會努力去達成目標。若是認為成員內的其它成員達成此一目標對于其本身的利益有害,反而妨害到其本文的利益,則此網絡不容易成功。由體系成員的利害關系的相依性延申出相當多的命題,其中如賽局理論等。從這些研究中的結果發現,合作性目標的建么使得創業家更愿意去使用此網絡,反之則否。而從網絡成員間的競合關系,則可進一步去描寫一個網絡的能力。網絡的能力可要被表示為影響網絡目標的能力,或說是支配有價值資源的能力。此研究進行的方式為邀請一企業家,以最近影響其企業營運的一事件為主,去說明原先分類好的伙伴在此事件中扮演什么角色。由作者所定義的網絡成員分別是:其它企業家、金主政府官員供貨商公司外其它人員。參加人員先被要求回答一些普遍的問題,諸如與其它人的目標是否一致等。以西點來評分每一個變量,再以統計方法來分析結果。所觀察的變量為Progress On task、learningDiscoverMotivateSuccessful ChangeEfficiencyConfidence in Future。在其中影響網絡能力最大的,是成員對于末來的看法。若其中的成員對末來的看法不樂觀,則此網絡的能力會大大的減弱。成員若具有合作性(Cooperative)目標時,將會使網絡能力大大的提升。從其研究的結果來看,目標一致性會建立更愿意分享的氛圍及互利局面。由此構面來觀察網絡能力比用體系成員間的議價能力差距(波特的五力分析)更有說服力。網絡能力的建立,也會再度強化其所觀察的項目,如學習發現新知對未來更有自信及更有效率等等。因此網絡能力的強弱可以用來解釋一些與直覺相異的事件。有一致目標的網絡其成敗通常難以預測,因為其目標與網絡內其它成員相依,需要其它成員幫助也較多,會更致力于完成目標。而目標相一致性低的網絡,由于與其它成員的相依性低,較有自信獨力完成目標,因此反而較少焦慮,但網絡的成果變得更容易預測。六、 關系資本的建立由于體系內成員目標不一致的關系,使得體系內成員。一個聯盟的形成,是利用互補性能力交易的方法來取得資源。聯盟的成立也使得分散的公司間有資源可以交換的機制。因此從聯盟形成的原因可以有下例三種,策略性目的、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學習新的能力。再者,一個聯盟內部的組織層級以及成員對加入此聯盟的預期所得,都是影響一個聯盟能力的關系。之前在探討聯盟的文章,都是從聯盟如何有效地來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切入。然而若成員間存在著投機的現象,則會使得交易成本不降反升。維系一個聯盟的式示可能有很多種,正式的包括契約關系,非正式的、則可能是一個口頭約定。若只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來看,會忽略掉成員間關系資本的重要性。而關系資本則是從信任所延生出來的。若組織間存在著強烈的信任關系,則會降低內部的投機行為,而相互信任則是創造持續而有效關系的重要基礎,并且會強化績效。成員間的互信基礎的建立則是以每一個人為基礎,再進一步擴散到整個聯盟。聯盟間的學習必先從了解各成員間的Know-how開始,而這有賴聯盟間每一個人緊密的聯結以達到溝通的目的。為了要阻止可能發生的投機行為,個人成員會有要保護個人Know-how的意識,但此危機決策階層可能無法看到,在上層的眼中看來,并沒有必要去保護自己。因此,以信任為基礎的關系資本將決定以下幾件事:n 關系資本越雄厚,則能達到的學習效果更強。n 關系資本越強,則保護本身能力資源的能力也越強。形成網絡與聯盟,看先要注意的,就是如何從中學得能力,以及在過程中適當的保護自有的知識技能。可能出現的情形就是競速學習,不斷的想辦法從對方那邊將知識學過來。從降低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層公共衛生考試模擬題(含答案)
- 2025屆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實驗學校校高考沖刺模擬英語試題含答案
- 鉗工四級理論知識復習題(附參考答案)
- 車工高級工模擬習題(附參考答案)
- 職業技術學院2024級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 助產技術-娠合并癥專項考核試題
- 眼鏡生產過程中的品質監控手段考核試卷
- 糖品包裝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考核試卷
- 健康飲食食物中的銅與貧血的預防考核試卷
- 聚合纖維在能源儲存領域的應用考核試卷
- 第3課《校園文化活動我參與》教案 海燕版綜合實踐活動 三年級下冊
- 2025年保密教育線上培訓考試試題及答案
- 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級下冊英語Unit 2 單元測試卷(含答案)
- 國開(內蒙古)2024年《創新創業教育基礎》形考任務1-3終考任務答案
- 基于新公共服務理論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 五年級奧數教程
- 針刺傷的預防及處理(課堂PPT)
- 濕式報警閥閥門強度和嚴密性試驗記錄
- MATLAB中的abc-dq相坐標變換
- 保密管理及注意事項培訓PPT(22P)
- 張志俊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拳譜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