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育論文-淺談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doc_第1頁
學科教育論文-淺談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doc_第2頁
學科教育論文-淺談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doc_第3頁
學科教育論文-淺談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doc_第4頁
學科教育論文-淺談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科教育論文-淺談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國古代學校總是把德育作為教育的主要任務和內容。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又說:“博學于文,約之于禮,亦可弗畔矣。”孟子說:“設庠序學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他們都把德育放在首位,優先于智育,把明人倫即培養學生的品德作為教育的目的。這充分說明了德育在整個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為自然科學的生物當然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主渠道,那么怎樣才能在生物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呢,以下是我一些淺薄的思考與研究。一、鉆研教材,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德育滲透德育是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內容并沒有現成的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們較多地重視它嚴密的知識體系傳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內容滲透。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貫穿于平時的整個教學過程中。(一)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與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能使學生正確認識生物和人體的生命現象及其活動規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并逐漸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我們教師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結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指導他們逐步學會運用這些觀點和方法。1生命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發展、變化的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都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原生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由C、H、O、N等多種化學元素組成的,在生物體內,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學元素又構成了各種化合物,由各種化合物共同組成了細胞,而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因此,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界最普通的化學元素所構成的,從而揭示了生物界統一于物質的觀點。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不僅從分子水平上豐富了世界統一于物質的唯物論原理,而且還指出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是分子運動。例如,生物的個體發育都是從受精卵開始,經過由小到大,由幼體到成體以至衰老死亡的過程;生物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進化的過程等等,都闡明了生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2.生物現象之間是普遍聯系辯證統一的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辯正統一的。通過生物課的學習,需要讓學生明確四組辯正關系:一是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辯正統一。例如:蛋白質分子的結構,由于組成每種蛋白質分子的氨基酸種類不同,數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變化多端,肽鏈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因此蛋白質分子的結構是極其多樣的,決定了蛋白質分子具有多種重要的功能。二是生物體局部與整體的辯正統一。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但必須指出,細胞的各個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聯系,協調一致的,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結構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三是生物多樣性和共同性的辯正統一。生物雖然具有遺傳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但生物體還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如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說明生物的多樣性是建立在共同性的基礎之上,它們之間還具有統一性的一面。四是生物體與其生活環境的辯正統一。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所有現存的生物,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都是與周圍環境大體相適應的,不然就要被環境所淘汰;同時生物的生命活動也會使環境發生變化。3.生命活動是受客觀規律支配的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領頭學科,它以自然界中的生物體和生命現象作為研究對象,揭示其本質規律。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現象都是受一定的客觀規律支配的。例如:研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規律,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人們只有認識了生物界的客觀規律,才能按照人們的意愿,利用、改造、控制生物,以便更好地為人類服務。(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濃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每一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教材中根據內容的特點安排了多處我國生物科學的成就,為教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把握好,以幫助學生增強愛國信念,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從而孕育了極其豐富的物種和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但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同樣也面臨著威脅。通過這些內同的具體介紹,讓學生既為我國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自豪,又增進了他們愛護環境、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進而培養他們愛國主義的責任感。近代,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被譽為糧食生產上的一次“綠色革命”,面對已取得的巨大成就,袁隆平說:“外國人能做到達到,我們能做到,外國人不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要做到!”這些成果展現了我國當代科學家的智慧以及為世界科學所做出的巨大貢獻,進一步激勵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三)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及良好習慣的培養科學態度是“面對實際問題,能夠遵循事物本身的脈絡,實事求是,做出正確反應的傾向”。科學態度利于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養成和不斷進取的科學精神發展。科學態度的培養應貫穿于科學研究過程的每一環節及每一教育活動之中。一個生物科學發現史就是一個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關生物科學發現史一共有四處,它們包含了科學家的思維、分析、假設和判斷等全過程,是科學家嚴謹作風、勇于探索的結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還有很多關于生物實驗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德育素材,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不怕挫折、困難的探索精神。二、人格魅力,充分發揮教師的德育示范性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活動的這一本質特點,決定了教師的勞動必然帶有強烈的示范性。教師勞動的示范性,決定了教師在思想品德和作風上必須成為學生的表率。學生往往是“度德而師之”,無數經驗證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師只有自己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有力地說服學生,感染學生。生物教師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須具備一顆水晶般玲瓏剔透的心,對學生懷有深沉久遠、博大無私的愛,以知識本身的魅力,教學藝術的魅力,教師人格的魅力來觸動、感化學生。教師的威望愈高,對學生的關懷和愛愈真摯,他對學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學生對說理產生反感,便需從關懷入手,致力于感化,則水滴石穿,最終導致其思想的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