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育論文-《大學語文》教學評價改革芻議.doc_第1頁
學科教育論文-《大學語文》教學評價改革芻議.doc_第2頁
學科教育論文-《大學語文》教學評價改革芻議.doc_第3頁
學科教育論文-《大學語文》教學評價改革芻議.doc_第4頁
學科教育論文-《大學語文》教學評價改革芻議.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科教育論文-大學語文教學評價改革芻議摘要大學語文是我國高校非中文專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其教學效果的不理想與其落后的教學評價標準密不可分。我們要改革現行落后的評價標準,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對教學實踐的導向作用。科學的大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應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作為基點。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評價;主動參與教學評價對教學實踐有著直接的導向作用。大學語文是我國高校非中文專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其教學效果普遍不理想,這與現行的大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的落后是分不開的。目前人們對大學語文教學的評價,往往局限于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考試成績。實際上,這是不科學的。現行的大學語文教學評價標準必須改革。筆者認為,對大學語文教學的評價雖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但最關鍵的是應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參與意識作為基點。(一)把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作為教學評價的基點。是課程學習內容的必然要求現行的大學語文教材多以古今中外短小動人的精美文章為實體,力求用選文的典范性來達到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主要目的,以選文的豐富性取得思想啟迪、道德熏陶、文學修養、審美陶冶、寫作借鑒等多方面的綜合效應。也就是說,現行的大學語文課主要是通過學習古今中外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來達到其教學目的。而文學是人學,是具有社會審美意識形態性質的、凝聚著作家個體體驗的、溝通人際的情感交流的語言藝術。它以豐富的情感感染人,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文學對世界的把握是一種審美的把握,是偏重情感體驗的。文學的這些特性,必然要求學生在學習時要具有一種主動參與的意識。沒有參與就談不上有情感體驗,就不能真正進入到文學的世界,光靠教師的講解是達不到教學目標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全方位的主動參與。(二)把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作為教學評價的基點。這是有其深層理論依據的1建構主義教學理論。這種理論反對以前那種把教師當作教學的主要信息來源、教師的工作就是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觀點,它主張把學生的學習看作是一種學習者通過自己與概念、原則和事實的相互作用,使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這種理論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意向,認為只有當學習者與外界環境主動地進行交流和聯系時,才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換言之,學生的學習不再是以前的那種靜態被動地接受各種孤立事實的過程,而變成了一種學生認知結構的動態和連續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少“講”而多支持和輔導學生的學習,師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交流、探索、發現和創新。目前,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西方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在國內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學者的重視并運用于教學實踐。2主體性教育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主體性是人作為對象性活動的主體所具有的本質特性。主體性作為人的一種特性,它集中體現為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充分尊重、發揮人的主體性,只有重視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才能使他們成為認識的主體,才能真正促使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教學過程。3接受美學理論。接受美學是20世紀60年代西方文學研究中一種新興的方法論,它把文學批評的重點從傳統的文學作品的本體研究轉向了對文學作品接受對象的研究。接受美學把沒有經過讀者閱讀和檢驗的文學作品稱為“文本”,經過閱讀檢驗的才稱為“作品”。堯斯認為,在文學進程中,不僅有作家作品,而且有讀者。文學史是作家作品和讀者的關系史,文學價值是作家創作意識和讀者的鑒賞意識構成的。也就是說,接受美學理論認為任何一部文學作品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只有通過閱讀才能實現,作者、作品和讀者三者之間是一個動態的完整文學過程,讀者在這個過程中不是被動的反應環節,而是積極地、能動地反作用于作家作品的。(三)把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作為教學評價的基點。是符合教學改革潮流的在現代教育技術日益豐富多彩的今天,人們正在努力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以求優化教學過程。雖然目前對于什么是新型的教學模式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界定,但一般都認為,新型的教學模式應具備以下幾個基本特征:(1)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2)學生地位的轉變。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探究發現者。(3)媒體作用的轉變。媒體由輔助教師演示講解的工具轉變為學生手中的認識工具。(4)教學過程的轉變。教學過程由傳統的“教師傳授學生聽講、記筆記、復習筆記、考試檢查”轉變為“創設學習情境,學生主動探索、協商、討論意義建構”。可見,新型的教學模式的每一個基本特征都離不了學生的參與。也就是說,只有在學生完全參與進來之后,新的教學模式才有實現的可能。從上述可以發現,大學語文教學成功的基點就在于學生的主動參與,因此,對大學語文教學的評價就不應局限于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應視其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建構起一整套科學的主動參與教法。那么,怎樣才是科學的主動參與教法呢?簡而言之,就是抓住三條線索,做好四個步驟,堅持三個原則。(一)在實施策略上。要把握住三條線索:一是教師的“導”線;二是教材的“圖”線;三是學生的“行”線1教師的“導”線,即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和輔導作用。教師的職能雖說由傳統的“教”變為“導”,但不等于說放任自流。在奧妙無窮、紛繁復雜的文學海洋里,教師要優化教學結構,盡量避免學生走彎路。此外,教師還應該教學生學會探索文學奧秘的方法。學生的參與應是全方位的。學生不僅應在課堂上參與,還要學會課前的參與、課后的參與;不僅有教學內容的參與,還要有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評估等的參與,例如師生共同制作課件(有條件的話可讓每個學生都制作一兩個文學課的課件);在參與的方式方法上,除了常用的回答式外,還應有討論參與、辯論參與、研究性參與、合作參與;等等。例1:合作參與中外愛情詩之比較:分組搜集資料一分組介紹一合作歸納異同例2:研究性參與文學的蘊含與李商隱無題詩解讀文學理論闡釋一具體作品分析-+找出規律例3:批判性閱讀參與青春之歌結尾初版稿與再版稿的優劣之比較2教材的“圖”線,即是發揮教材“導游圖冊”的作用。現行教材的編寫雖不能說是盡善盡美了,但其編排體系已日趨嚴密科學,古今中外文學的經典“景點”大多已在“圖冊”上標示明白。充分發揮其作用,可以把學生從繁忙的記筆記大戰中解放出來,有利于學生的品讀和思考。先前高校那種老師講學生記的上課方式,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材的短缺。后來有了較好的教材,又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而沒有好好利用它,或者是有的教師為了避免照本宣科而亂其秩序,或另起爐灶,這樣上課學生只有疲于做筆記,而很少有自己思考和活動的時間,更談不上什么研究性學習、創新學習。而作為大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拿教材這個“導游圖冊”自己去尋幽探勝的能力。因此,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是實施主動參與的又一關鍵。如果說教師是一個說話的導游,那么教材則是另一無聲的向導。3學生的“行”線,即是說大學語文課所做的一切自始至終都要落實到學生的行動中去。教師任何時候都不要有包辦代替的思想和行為。西蒙茲和祖倫曾把學習過程中的活動概括成三種類型,如表1:從表1中我們可看到,完整的學習過程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