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中韓清明節對比.doc_第1頁
論文:中韓清明節對比.doc_第2頁
論文:中韓清明節對比.doc_第3頁
論文:中韓清明節對比.doc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韓清明節對比淺議摘要:對外漢語教學是跨文化的語言教學,傳授和推廣語言是手段,弘揚和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更是主要任務。傳統節日文化存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體現在日常語言交際中,更顯現出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意識。在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清明節因兼具節氣與節日雙重身份而更顯獨特。韓國也有清明節,其節日民俗卻因歷史流變、民生國情的不同而呈現出自成一體的特色。通過梳理兩國的清明節的源流與發展過程,將節俗進行對比,以呈現出中國清明節獨特的文化特質與豐厚的文化內涵,將其運用于針對韓國學生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設計中,應該能取得較好的成效。關鍵詞:清明;中韓文化一、起源及發展過程1.中國的清明節中國的清明節是由清明節氣起源,之后逐漸融合了古代寒食、上巳兩節的傳統習俗而形成的富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它一方面既有著自身肅穆莊嚴的基本格調,另一方面又兼具著春日歡樂祥和的娛樂氛圍,被賦予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人文精神。“清明”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于農歷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古語有云“清明前后,點瓜種豆”,它預示著春季之初農事的開始。大約于唐代之際,節氣“清明”與日期相近的寒食節發生了合流,成為了最初的清明節。寒食節是在冬至一百零五日之后,與清明相差不過一兩天。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源于周代的改火習俗:古代人取火不易,不同季節用不同方式鉆木取火,禁火之后取新火是很重大的一件事,因而將禁火之日定為寒食節,只食冷食。說法二則是紀念晉國名臣介子推。另外,清明節還與另一個古老的節日上巳節有關。上巳節始于春秋時期,是一個祭祀先人,禳災祛禍的節日;魏晉之后,時間固定于每年三月初三,因魏晉民士縱情春日山水,遂至此該節日逐漸加入踏青春嬉,吟詠宴飲等活動。鄭轅在清明日賜百僚新火一詩中寫道:“改火清明后”“上巳接寒食”,說明三項節日的時間很近甚至常有重疊,所以大約唐代后期,寒食節和上巳節共同融入清明節氣,以清明節的形式固定并廣泛流傳了下來。2.韓國的清明節韓國的清明節由中國流傳而來,深受中國清明文化的影響,其中,古代的不少民俗活動都與中國一脈相承,但大部分也因融入本土文化而具備了別具一格的特點。尤其是近代社會以來,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韓國清明節節俗更加簡化,所體現出的人文內涵也更加鮮明。目前韓國最早記載“清明”的史料出現于高麗時代文宗二十四年(1070年);朝鮮時期,中韓交流頻繁,中國的歷法及“朱子禮法”在朝鮮半島流傳廣泛,清明祭祀與掃墓的節俗在當時也十分普遍,形成習慣。1896年,朝鮮改國號為“韓”,棄用農歷、改用公歷,清明節的影響力有所減小。而進入現代社會以后,因清明節未進入韓國法定節假日之列,許多民俗活動便開始逐漸消失了。二、中韓節俗對比節俗是節日當日發生的習俗行為,包括禮儀、游戲娛樂、飲食等等,是節日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中韓清明節同源,因而節日當天的部分習俗相似。(一)相同之處1.墓祭墓祭出現于春秋戰國之際,在此之前祭祖實行廟祭。到了唐代,清明上墓成為固定節俗,舊唐書中記載:“寒食上墓,宜編五禮,永為恒式”。宋時規定:“寒食至清明之日,各地均須祭掃陵墓,是日官員士庶,俱出郭省墳,以盡恩時之敬”,從中可看出對清明掃墓的重視。高麗時代,受中國影響,韓國逐漸開始重視祭祀,祭祖成為當時最重要的禮儀活動。清明節當日的祭祀活動主要分為兩項:為死者燒香和修墳立碑、添土遷墳。現代的韓國人清明祭祀時因避免山火,已不再使用香火、紙錢等祭祀用品,只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艾草年糕等祭品進行祭拜。其中,掃墓時供奉的食品和排列順序有嚴格的規定,具體為:棗栗柿梨(從左往右擺)、左羹右飯、左脯右醢、碟東盞西、生東熟西、魚東肉西、頭東尾西。2.踏青三月正值草木新生之際,萬物一派生機,人們因著掃墓來到郊外,眼見春光大好,自然便衍生出踏青春游的習俗。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便對當時人們郊游行樂的熱鬧景象有所描繪。韓國詩人金益熙的詩中也記錄了清明節的踏青活動:“幾家芳草斷腸處,無數游人來踏青。川原萎萎日欲暮,車馬騷騷行不停。”除此之外,韓國的女性還會在春游之際到山間用山泉沐浴洗發。(二)不同之處1.中國中國的清明節當日,除了掃墓春游之外,還有不少其他的民俗活動,如廟會、插柳、水嬉及各類游戲活動。清明前后,人們開始準備農活,養春蠶便始于清明之際,因而清明節的廟會多以祭祀蠶神為中心。周書中說“春取榆柳之火”,人們為取新火,遂當日家家備好柳枝插在門口。水嬉則是指在水中的各項競技與游藝,一承襲承魏晉“流觴曲水”的古風。唐代時期,清明節蕩秋千已較為普遍,參加者主要為女性;另外,當時人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能驅走晦氣,于是定清明節為風箏節,這些習俗也都流傳了下來。清明節當天,全國各地均有特色清明飲食。如馓子、清明果是各地都有的食物,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習慣,北方吃棗糕,四川人吃歡喜團,潮汕人吃樸籽稞,閩東人吃芥菜飯等。2.韓國古代韓國的民眾相信清明節天氣好,便能有一個豐收年,遂形成了清明進行春耕占卜的風俗,以祈福禳災。除此之外,有些地區還在當天植樹,并把樹命名為“我的樹”,以備為為孩子長大結婚制作家具。現在的韓國將清明節作為植樹節,當天全家外出植樹的行為也更加普遍。清明當日,韓國民眾也食冷食,主要有豆芽飯、蕎麥面以及艾蒿做的糯米團子。三、文化內涵對比目前,韓國的清明已演變成全國性的植樹節,祭祀功能漸漸衰減,仍有部分人會去掃墓,但也僅僅是祭拜和修葺墓碑而已。在中國,因清明節被納入國家法定假日,祭祀與踏青等習俗得以延續,這既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祖先崇拜意識與重視血緣親情的體現,又折射出了除舊迎新、祈福禳災的求吉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