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冬季防病講座_第1頁
部隊冬季防病講座_第2頁
部隊冬季防病講座_第3頁
部隊冬季防病講座_第4頁
部隊冬季防病講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常見病預防講座,1,第二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第一講 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2,秋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疾病的高發季節,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腦、水痘等。一旦有傳染病的傳入,即可通過空氣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造成疫情擴散。,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呼吸道傳染疾病,3,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傳染性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急性流感患者是本病唯一的傳染源,病初2-3天傳染性最強,病后7日后仍有傳染性,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人群普遍易感。,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一、流 感,4,流感的臨床表現:一般潛伏期短1-2日,短者數小時,最長3-4日。1、單純性流感:突然起病,畏寒高熱,體溫可達39-40,多伴頭疼、全身肌肉關節酸痛、極度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適等癥狀。發病3-4天體溫消退,全身癥狀好轉,但咳嗽、體力恢復需1-2周。2、肺炎型流感:多見于老年人、兒童、原有心肺疾患的人群。主要表現為高熱持續不退,劇烈咳嗽、咳血痰或膿性痰、呼吸急促,肺部可聞及濕羅音。胸片提示兩肺有散在的絮狀陰影。,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3、中毒型流感:表現為高熱、休克、呼吸衰竭、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病死率高。4、胃腸型流感:除發熱外,以嘔吐、腹痛、腹瀉為顯著特點,兒童多于成人。2-3天可恢復。,5,預防:1、患者隔離治療一星期。2、患者用過的食具和衣物等煮消毒或陽光暴曬2小時。患者的房間可用紫外線照射或食醋熏蒸,進行空氣消毒。3、流感流行期暫停集會和集體活動,不到病人家或宿舍串門。,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4、流行期間可以用抗病毒藥物作預防(板藍根、雙黃連等)。5、多飲水,保持良好充足的睡眠。6、流感滅治疫苗或病毒疫苗注射,在半年到一年左右有預防同型流感作用。,6,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帶病毒者是本病的傳染源,腮腺炎主要在兒童和青年中發生,腮腺炎在冬春季節發病較多,但全年即可發生感染流行。,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一、 流行性腮腺炎,7,臨床表現:患者受感染后,大多前期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可有倦態、畏寒、食欲不振、低熱、頭痛等癥狀,其后則出現一側腮腺腫大或者兩側同時腫大而變形,局部疼痛。開口和咀嚼時疼痛明顯,食酸性食物脹痛加劇,常可波及鄰近的頸部淋巴結。腮腺腫大可持續5日左右,以后可逐日減退。全部病程約7-12日,可并發睪丸炎、卵巢炎、腦膜炎等。,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預防:及時隔離患者至消腫為止,服用中藥抗病毒沖劑預防。,8,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冬春季好發。病人為主要傳染源,通過飛沫經空氣及病人用具傳播,傳染性強。主要癥狀:潛伏期1-2周,發病初期伴發熱、頭疼、食欲不振,全身不適癥狀。1-2周后軀干皮膚出現斑疹,數小時后轉化成丘疹、皰疹晶亮伴瘙癢,抓破后能留下瘢痕。皮疹分批出現,大小不一。,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三、 水 痘,9,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總體原則應為以下幾點:1、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免疫力;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提高自我防護意識;3、宿舍及活動室注意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4、適當的采取預防性服藥措施;5、盡量不到衛生條件差、沒有消毒設施的小餐館用餐;6、針對性的開展預防接種。,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10,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主要有霍亂、傷寒、痢疾、細菌性食物中毒、感染性腹瀉等。這些疾病發病急、傳播快、傳染性強、危害性大,易引起爆發性流行。,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腸道疾病,11,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和粘液膿血便。預防措施:1、加強對飲水、食品和糞便的管理;2、滅蠅滅蛹,改善環境衛生;3、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洗手;4、流行期間,可口服大蒜,有一定的預防效果。,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一、 細菌性痢疾,12,主要是因為亂吃東西兼受涼的緣故。而且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敗,是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預防措施:1、不能亂吃及暴飲暴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2、防止腹部受涼,適時增加衣物,夜間睡覺時蓋好被褥,以防止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腸炎;3、加強運動鍛煉;4、注意飲食調養。,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二、 秋季腹瀉,13,“秋凍”不是人人都合適。“春捂秋凍”是民間的一條保健諺語,從氣候學的觀點來分析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人們對“秋凍”的理解,不應該僅限于“不忙添衣”上,還要加強耐寒鍛煉,經常用冷水洗臉洗鼻。另外,“秋凍”不是人人都合適,要有個“度”,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三、 “春捂秋凍”?,14,1、腹部:患有胃腸疾病的人,要特別注意上腹部保暖,以防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2、腿腳: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所以人們經常說“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3、頭部:秋冬季節不宜晨起洗頭,容易受風寒。4、膝關節:在陰冷、潮濕的天氣下肢穿著過少,腿部會因風寒的襲擊而出現發涼麻木、酸痛不適等癥狀,尤其是膝關節處,久而久之會引發慢性風濕性關節炎。5、脖子:容易引起有肺部癥狀的感冒;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于腦部供血。6、雙肩: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相對比較脆弱。尤其是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秋凍降溫后是肩周炎的高發季節,要注意雙肩的保暖。,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這些地方不宜“凍”,15,1、血管疾病患者:天氣寒冷可以導致血管痙攣,最終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及心絞痛。2、腦血管疾病患者:當氣溫、氣流等氣象變化劇烈時,可引起血壓升高,心、腦符合加重,腦部缺血缺氧。尤其是老年人對外界環境變化適應差,很容易發生中風。3、消化道潰瘍病患者: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潰瘍病的高發季節。,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這些人不宜“凍”,16,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17,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水土不服,水土不服,病證名。指初到一個地區,由于自然環境和生活習慣的改變,暫時未能適應而出現的各種癥狀。如:食欲不振、腹脹、腹痛泄瀉或月經不調等等。 當人們外出時,由于生活環境使正常菌群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機體各部的正常菌群在種類、數量、毒力等方面都會發生變化,有些平時與機體共存的致病菌由于得不到制約,就會使人得病,而那些平時正常提供營養物質、幫助消化吸收的細菌也會受到抑制而減少,從而出現“不服水土”的癥狀,用醫學術語來說,就是“菌群失調癥”。,18,水土不服,第一講 秋冬季常見疾病及處理,首先不要緊張,要從思想上認識到這是由于環境突然改變而產生的身體不適應。有的人只要休息幾天,熟悉一下周圍環境,讓人體生理功能作相應的調整,逐漸適應新的環境,這些不適癥狀就會逐漸消失。如癥狀比較明顯,長時間不能消失,可服用少量藥對癥處理。如睡眠不好,少量、短期服用鎮靜安眠藥物;如胃口不好,消化不良,可服用有助消化的藥品幫助消化,提高食欲;如嘔吐、腹瀉可服用胃復安,氟哌酸等;皮膚瘙癢可服用息斯敏等。只要保持心情愉快,消除緊張心理,積極主,動地去適應新的環境,這種水土不服是可以克服的,一般不需特殊治療。 很多人還會出現咽喉疼痛、口腔潰瘍、鼻出血、便秘等“上火”癥狀。應盡量保持原有的生活習慣;作息正常;選擇與原來口味相近的食物;少食辛辣,多吃清淡的果蔬及粗纖維食物;多喝水。,19,謝謝欣賞,20,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1.急性腹瀉(1)細菌感染人們在食用了被大腸桿菌、沙門菌、志賀菌等細菌污染的食品,或飲用了被細菌污染的飲料后可能發生腸炎或菌痢,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瀉、嘔吐、發熱等癥狀。(2)病毒感染人體通過食物或其他途徑感染多種病毒后易引起病毒性腹瀉,出現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發熱及全身不適等癥狀。(3)食物中毒是由于進食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攝食未煮熟的扁豆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變質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傳染源,不潔手、餐具和帶菌蒼蠅是主要傳播途徑。患者可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發熱等急性胃腸道癥狀。,(4)喜食生冷食物,常飲冰啤酒,結果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腸蠕動加快,引起腹瀉。(5)消化不良,飲食無規律、進食過多、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由于胃動力不足導致食物在胃內滯留,引起腹脹、腹瀉、惡心、嘔吐、反酸、燒心、噯氣(打嗝)等癥狀。(6)著涼夏季炎熱,人們喜歡呆在空調房內或開著空調睡覺,腹部很容易受涼,致使腸蠕動加快導致腹瀉。,一、腹 瀉,21,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2.慢性腹瀉慢性腹瀉的病期在2個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復雜,因此診斷和治療有時很困難。(1)腸道感染性疾病(2)腸道非感染性炎癥(3)腫瘤(4)小腸吸收不良3.野外治療原則:結合急、慢性腹瀉的癥狀,對癥治療。野外常用藥配有黃連素、氟哌酸、硫酸慶大霉素。酌情補充機體所失水分,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一、腹 瀉,22,發病原因患者對高溫環境適應能力減退,體內產熱和吸收熱量超過散熱量是致病的主要原因。1、氣候和環境的原因: 夏天的7、 8、 9 月,我內蒙地區的氣溫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期, 日平均氣溫達到30以上。2、自身原因:平時運動量小,尤其在室外活動少,對疾病的抵抗力和熱耐受力較差。 特別對于新兵來說是一個新的環境,飲食和睡眠都不十分好。針對中暑的原因,中暑的預防是關鍵。 3、其他:有時氣溫雖未達到高溫,但由于濕度較高和通風不良,亦可發生中暑。老年、體弱、疲勞、肥胖、飲酒、饑餓、失水、失鹽、,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二、中 暑,穿著緊身、不透風的衣褲以及發熱、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癥和應用阿托品或其他藥物等常為中暑的發病因素。如果機體產熱大于散熱或散熱受阻,則體內就有過量的熱蓄積,引起器官功能和組織的損害致中暑。,23,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二、中 暑,24,接觸性皮炎,定義:皮膚或黏膜接觸致敏物后在接觸部位發生的炎癥反應。病因: 動物性:隱翅蟲、松毛蟲、斑蟊蟲 植物性:蕁麻、補骨脂、銀杏等 化學性:染料、金屬、化妝品、塑料,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三、皮膚病,25,硝酸刺激,強堿刺激,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26,敵敵畏刺激,化學物品刺激,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27,含金屬鉻及鎳的皮帶扣和手表帶引起的接觸性皮炎,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28,帽塑料內襯引起的 接觸性皮炎,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29,松緊帶引起,塑料拖鞋帶引起,氯霉素眼藥水引起,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30,濕 疹1、濕疹來源于希臘語,意思是“起泡”2、濕疹與接觸性皮炎有時可互相轉變3、在皮膚疾病中發生率較高,影響人群廣,治療也較困難,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根據發病時間、皮疹的不同特點及病理改變不同分兩種種類型:急性濕疹:起病急,病程短。早期以紅腫、 丘疹、水皰為主,末期則有糜爛、滲 出,表現“濕”的典型特點。皮損對稱, 境界不清。瘙癢劇烈,可發生于身體 任何部位。,31,急性濕疹,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32,慢性濕疹: 可由急性轉變而來,也可一開始就為慢性。皮損以苔蘚樣變、皸裂為主。境界相對清楚,有散在丘疹、色素改變。陣發性瘙癢。病程較長。,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33,手部濕疹,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34,神經性皮炎,手足癬,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一般治療:避免可能誘發、加重本病的因素,查找致敏物。,藥物治療:氟輕松、皮炎平、皮康霜等都是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 輔助藥物:VitC、VitB、鈣劑、硫代硫酸鈉等 局部用藥:不同類型采用不同治療原則和藥物劑型,35,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四、常見外傷處理及搬運,一般軟組織損傷: 對般的軟組織扭傷、挫傷,早期給予冷敷降溫以減輕出血、腫脹、疼痛,大約1-2天后受傷部位傷口已經凝結,再改用熱敷,以促進淤血吸收,加速其愈合。同時還可選外用膏藥貼敷局部或者口服跌打丸,也能幫助癥狀緩解。,36,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出血性外傷: 對皮膚破損的出血性外傷,處理原則是快、早、徹底。一般的小傷口,無明顯污染,立即用創可貼貼敷; 若傷口較小時,用干凈的布加壓包扎好,以減少出血、防污染,遇見較大傷口時,應立即到駐地衛生所或就近醫院給予清創術,清創術一般在傷后6-8小時內進行最好。,四、常見外傷處理及搬運,37,燒傷: 發生燒傷、燙傷怎么辦?對淺表性燒、燙傷,如備有獾油、京萬紅、燙傷膏最好。如沒有應及時取適量的豆油、香油、醬油、黃瓜汁等任何一種涂在患處,可防止創面起水泡和感染。如出現疼痛,可用米醋涂抹患處止痛。一旦出現水泡,當水泡較大時,可用無菌注射器穿刺水泡抽吸滲出液。一旦皮膚破潰可用碘伏外涂,以減少滲出預防感染。對面積較大或發生在面部的燒、燙傷,最好不要做任何處理,迅速到醫院就診,有燒傷科的醫院最好。,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四、常見外傷處理及搬運,38,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四、常見外傷處理及搬運,包扎的目的是保護傷口、減少污染、固定敷料、幫助止血常用的材料是繃帶、三角巾及其它臨時代用品,如衣褲、巾單等裁開作包扎用包扎法均要求包好后固定良好和松緊適度方法包括:繃帶卷包扎法,三角巾包扎法,39,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四、常見外傷處理及搬運,40,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四、常見外傷處理及搬運,41,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四、常見外傷處理及搬運,42,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四、常見外傷處理及搬運,43,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四、常見外傷處理及搬運,1.脊柱損傷:硬擔架,34人同時搬運,固定頸部不能前屈、后伸、扭曲。2.顱腦損傷:半臥位或側臥位。3.胸部傷:半臥位或坐位。4.腹部傷:仰臥位、屈曲下肢,宜用擔架或木板。5.呼吸困難病人:坐位。最好用折疊擔架(或椅)搬運。6.昏迷病人:平臥,頭轉向一側或側臥位。7.休克病人:平臥位,不用枕頭,腳抬高。,44,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四、常見外傷處理及搬運,45,病人死亡具有如下特征(1)呼吸停止(2)心跳停止(3)瞳孔擴大,對光反射消失(4)角膜反射消失,若只出現上述12個征象,為假死。若四個征象齊備,并且用手捏眼球時,瞳孔變形,即為真死。,心肺復蘇是對呼吸停止,心跳驟停病人的一種急救措施,試圖通過心肺復蘇使病人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如食物藥物中毒、車禍、心臟病、高血壓、觸電、氣體中毒、異物堵塞呼吸道等導致病人停止呼吸和心跳的情況均可以通過心肺復蘇來搶救。,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五、心肺復蘇,46,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五、心肺復蘇,47,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五、野外常見毒蟲及其簡單處理,1如發現切勿自行取出,應及時去醫院取出。(醫生會在傷口周圍消毒,再在傷口上打麻醉用來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鑷子輕松夾出。)因為蜱蟲體上可能含有傳染性病原體,在受到刺激后,蜱蟲會越發往體內鉆,并加大劑量地釋放蜱蟲唾液,所以直接用工具將蜱蟲摘除或是用手指將其捏碎的方法是非常不正確的,民間還有些諸如用火燒蜱蟲屁股等方法均不可取。正確的方法是趕緊找到最近的正規醫院,叮囑醫生在叮咬處消毒后進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鑷子將蜱蟲去除(注意蜱蟲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體內),之后趕緊進行入院觀察治療,并注射相應的抗病毒藥物,在度過潛伏期之后,身體無發病癥狀后再出院,若出院后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并一定要把被蜱蟲叮咬的事告訴醫生,切記這段話。2蜱將頭鉆入皮膚內時頭有倒勾越拉越緊,自行取出容易將頭留在皮膚內繼續感染,再去醫院取頭極為麻煩。3被蟲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蟲子,應該把它吹走,要不毒素更大。,48,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五、野外常見毒蟲及其簡單處理,被蜂螫傷 一般常見的蜂有蜜蜂、黃蜂和馬蜂,這幾種蜂者有尾刺,蜂螫人是靠尾刺把毒液注入人體,只有蜜蜂螫人后把尾刺留在人體內,其他蜂螫人后將尾刺收回。當人體被單個蜂螫傷,一般只表現局部紅腫和疼痛,數小時后可自行消退;若被群峰螫傷,可出現頭暈、惡心、嘔吐、呼吸困難、面色蒼白,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昏迷甚至死亡。,當發現蜜蜂蜇傷人后,要仔細檢查病人傷口,如果傷口上有一小黑點,就說明尾刺尚在傷口內,可用鑷子、針尖挑出。在野外無法找到針或鑷子時,附近的人可用嘴將刺在傷口上的尾刺吸出,不可擠壓傷口以免毒液擴散,也不能用紅藥水、碘酒之類藥物涂擦患部,這樣只會加重患部的腫脹。因蜜蜂的毒液呈酸性,所以可用肥皂水、小蘇打水、或淡氨水等堿性溶液洗滌涂擦傷口中和毒液。也可用生茄子切開涂擦患部以消腫止痛。傷口腫脹較重者,可用冷毛巾濕敷傷口。若是被黃蜂螫傷,因其毒液呈堿性,所以用弱酸性液體中和,如食醋涂擦患部可止痛消癢是否要去醫院診治:蜂螫后局部癥狀嚴重、出現全身性過敏反應的人,除了給予上述處理外,如帶有蛇藥可口服解毒,并立即送往醫院救治。,處理守則:,49,被蝎子螫傷 蝎子有一彎曲而尖銳的尾針與毒腺相通,刺入人體后可注入神經性毒液。受傷處大片紅腫并帶有劇痛。人被螫傷后,可能出現寒戰、高熱、惡心嘔吐、肌肉強直、呼吸增快、脈搏細弱,最終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處理守則: 一旦發現被蝎子螫傷,處理原則基本與毒蛇咬傷相同。周圍人可以立即用鞋帶、布條等綁扎病人傷口的近心端,以阻止毒液吸收。再以小刀、碎玻璃片等尖銳物品火燒消毒后 “十”字形切開傷口,深達皮下,拔,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五、野外常見毒蟲及其簡單處理,出毒針,用弱堿性液體如肥皂水、淡氨水沖洗傷口,由綁扎處向傷口方向擠壓排毒,持續20-30分鐘,或用拔火罐法排毒。 如果身邊帶有蛇藥片的話立即讓病人服用,并用水將藥片調成糊狀,在距傷口2厘米處外敷一圈,注意不要使藥物進入傷口。 經過上述處理后,一般可松開近心端的綁扎帶。若傷口周圍皮膚紅腫,可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 鼓勵被螫傷的人多喝水,以利進入體內的毒液盡早排出。但千萬不要用含灑精的飲料。,50,第一講 野外常見疾病及處理,五、野外常見毒蟲及其簡單處理,鐘內沒有局部疼痛、腫脹、麻木和無力等癥狀,則為無毒蛇咬傷。只需要對傷口清洗、止血、包扎。若有條件再送醫院注射破傷風針即可。 一般而言,被毒蛇咬傷后10-20分鐘后,其癥狀才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