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亞里士多德及其哲學思想.ppt_第1頁
第五講 亞里士多德及其哲學思想.ppt_第2頁
第五講 亞里士多德及其哲學思想.ppt_第3頁
第五講 亞里士多德及其哲學思想.ppt_第4頁
第五講 亞里士多德及其哲學思想.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五講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s Philosophy,2011年10月12日,目錄,1. 亞里士多德的生平與著作,2. 亞里士多德哲學,2.1 自然哲學,2.2 形而上學,Plato and Aristotle (Plato holds a copy of his Timeaus and Aristotle holds a copy of his Ethics) The head of Plato is close to the presumed Self Portrait of Leonardo da Vinci.,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 前384322

2、,“我們不必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去尋找一個哲學系統。亞里士多德詳述了全部人類概念,把它們加以思考;他的哲學是包羅萬象的。在整體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亞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繹和推論邁步前進;相反地他卻顯出是從經驗著手,他論證,但卻是關于經驗的。他的方式常是習見的方式,但有一點卻是他所獨具的,就是當他在這樣做的時候,他是始終極為深刻地思辨的。” 黑格爾,一、 亞里士多德生平與著作,學園(Academy)的努斯(nous) “讀書人之屋” ;求知是人的本性。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Amicus Plato, sed magis amica veritas.) 41歲出任馬其頓亞歷山大王子的老師 呂克昂講學,史稱

3、漫步學派或逍遙學派 海德格爾:“他出生,思想,去世”。,亞里士多德名言,With regard to excellence, it is not enough to know, but we must try to have and use it. 說到德性,僅僅知道它是不夠的,還必須努力具備之,應用之。 All men by nature desire knowledge.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 Man is by nature a political animal. 人生來是一種政治動物。 The basis of democratic state is liberty. 民主國家的基礎是

4、自由。 Law is order, and good law is good order. 法律即秩序,好的法律即好的秩序。,What is a friend? A single soul dwelling in two bodies. 什么是朋友?寓于兩個肉體中的一個靈魂。 A friend is, as it were, a second self. Cicero 朋友如同第二個我。西塞羅 We should behave to our friends as we would wish our friend to behave to us. 我們希望朋友怎樣對待自己,就要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朋

5、友。,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第歐根尼.拉爾修的書目列舉150種書目,400卷;還有人認為有1000卷 現存46種,另加殘篇,涉及邏輯學、形而上學、自然哲學、各類自然科學、倫理學、政治學、藝術哲學 被安德羅尼柯整理編定,希臘文標準本:1830-1870德國柏林研究院的亞里士多德著作集(Aristoteles Opera) 簡稱I. Bekker本 英文標準本: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 Edited by Jonathan Barn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

6、84,中文全集本: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10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文選集:亞里士多德選集 形而上學卷,2000 倫理學卷,1999 政治學卷,1999 研究文獻:汪子嵩等:希臘哲學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簡明的介紹:伯內斯:亞里士多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羅斯:亞里士多德,商務印書館,1997 Oxford Clarendon Aristotle Series Vasilis Politis, 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Aristotle and the Metaphysics, Routledge, 2004,二、亞里士

7、多德的主要思想,1、自然哲學 2、形而上學,1. 自然哲學(物理學),1.1 本原 所謂本原(arkhe),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認識由之開始之點”。一物之基礎應是本原,亦稱“載體”(hupokeimenon直譯為“躺在下面的東西”)。 載體只是生成的基礎,不是生成的東西。生成物之所以為生成物,它之所以是此物而不是彼物,關鍵在其形式。可見,形式亦應是本原。,“萬事萬物就都是由于載體和形式而生成的。” 事物的本原應是兩個,一為載體,一為形式。 但是,形式有一個具有和短缺的對立問題,短缺就是不具有形式或具有另一種形式。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本原也可以說是三個,即載體、形式和短缺。,1.2 四因說,以

8、往哲學對于自然的探索主要是為了認識事物的“原因” 將以往關于“原因”的理論歸結為四種原因(四因說) 將這四種原因又歸結為形式與質料這兩種原因 最后通過潛能與現實這一對概念來說明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生成。,所謂“原因”(aitia)不是我們所說的因果關系中的原因,而是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據和條件。 從縱的方面看,原因可分為本因、偶因和自發因三類; 從橫的方面看,可分為先因和后因、普遍因和特殊因、固有因和偶有因、實現因和潛能因、遠因和近因五種。,四因: “質料”(hule),指“是所從出的東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繼續存留于其中的東西 “形式”,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有兩種含義 一是指內在形式,即e

9、idos,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 或“是所是的什么”(to ti en einai) 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狀(morphe),是事物表現于外的那個樣子。,“動力因”,即動變的本原,指讓事物得以開始運動的那個初始的東西 如策劃者是行為的原因,父親是孩子的原因等。動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動靜,離開了動因,就沒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 事物分為兩大類,即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和由于技術而存在的事物。前一類包括動物及其部分、植物、單純物(指水、火、土、氣等元素)。后一類范圍很廣,包括一切技藝產品。區分兩類事物的依據,就是看它的動力因在內部還是在外部。,“所為因”,即“所為的那東西”,常

10、意譯為“目的因”。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無緣無故的,總是有所為,即總有一定的目標或目的,例如健康是散步的所為因,即目的。 由于技術而存在的事物,其所為因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是為了實現他的意圖才運用技術創制出某種東西。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其實也是有所為的,只不過不如技術產品那樣明顯罷了。無論自然物還是技術物,都要追求“好” 的結果。,以房子為例。一座房子,磚石是它的質料因,建筑師是它的動力因,居住是它的目的因,而房子之為房子的那個式樣和一般原理,則是它的形式因。 在這四種原因中,質料因和形式因是最基本的,因為動力因和目的因都可以統一到形式因中去。 后三種原因在多數情況下都可以合而

11、為一。因為所是的那個東西和所為的那個東西是同一個東西,而運動的最初本原又和這兩者同類。,任何一個個別事物,都可以分為質料與形式兩個方面。 質料構成了事物存在的物質載體 形式則規定了事物存在的樣式,并因此成為事物生成的動力和目的。 二者彼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沒有無形式的質料,任何質料都要以特定的形式存在;也沒有無質料的形式,任何形式都以質料為物質基礎。它們二者的結合就生成了具體、個別的事物,這就是第一實體。,質料與形式的轉化,質料和形式作為事物的兩個根本原因,在同一事物中是彼此對立不能轉化的。但是超出這個范圍,相對于不同事物而言,它們又是相對的、可以轉化的了。 例如磚瓦對于房屋是質料,對于泥土則

12、是形式。 高一層次的東西是形式,低一層次的則是質料,整個鏈條就是從質料到形式不斷發展的系列。這個系列,也是潛能向實現轉化的過程。,潛能與實現,“潛能”(dunamis)或“潛在”,詞源含義是“能”,即能力、力量。 潛能指事物的這樣一種存在狀態:具有能夠實現其本質和目的的潛在力量,但還沒有實現出來,而要實現出來,靠其自身又是無能為力的。 它是動變的一種本原,但是這本原在他物之中,即使在某種情況下在自身中,也是作為自身中的他物。 “最原始意義上潛能的主要規定是在他物中或作為自身中的他物的變化的本原”。,“實現”(energeia,通常譯為“現實”,直譯為“在活動中”)是事物的另一種存在狀態,與潛能

13、相對,即存在著的事物自身或獲得了自己本質的事物。 與它關系密切的另一個概念是“現實”(entelekheia,直譯為“在目的中”,通常意譯為“完全現實性”,或音譯為“隱德萊希”)。 這兩個概念都對應于潛能,因而他有時混用。但嚴格講來,二者是有區別的:“實現”重在活動的過程,“現實”則重在完成的結果。,質料與形式的關系亦即潛能與實現的關系 質料以潛能狀態存在著,形式則是實現。 質料一旦獲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實現出來,成了現實的存在。 所以,二者的關系是相對的,可以轉化的。,1.3四因說的哲學意義,一方面,他批判了以德謨克利特為代表的自然哲學家,認為他們只重質料而忽略形式,不僅不能說明事物存在和生

14、成的根據或原因,也不能得到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因為事物的本質是形式而不是質料。 另一方面,他更為系統而深刻地批判了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理念論的根本錯誤在于把理念和事物相分離,形式和質料相脫離,否定了質料的作用和個別事物的實在性。,2.形而上學,2.1 Metaphysics的來源 公元前一世紀時,安德羅尼柯著手整理亞里士多德的手稿時,在整理完了關于自然哲學的手稿即物理學(Phusike)之后,整理亞里士多德關于第一哲學的手稿,當時他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名字,于是只好稱之為“ta mata ta phusika”,即“物理學之后諸卷”,后人為了簡便,去掉了冠詞,就成了“Metaphusika”了。,以

15、“形而上學”翻譯metaphysics第一次出現在1884年的日文哲學詞典,日本學者借用了理學的概念。 朱熹:“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 周易系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1911年出版的漢語普通百科新大詞典:“形而上學是就考究形而上之對象(即實在)對于考究形而下之對象(即現象)言”。,1906年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翻譯成日語時,形而上學有了與辯證法的思維方式相反對的含義。 1912年恩格斯的文章翻譯成漢語,在1933年沈志遠的新哲學詞典和艾思奇1939年的研究提綱中,形而上學基本上是這樣使用的。,metaphysicsontology,

16、“存在”(to on)一詞是希臘語中系詞“是”(einai)的中性現在分詞,自從巴門尼德把它作為真理的對象加以研究以來,變成了一個眾說紛紜、含義廣泛的最高哲學范疇,甚至演變出一門長期支配西方哲學走向的學問本體論(ontology,即關于存在的學說)。 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就是這樣的本體論。,“存在著一種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們的東西的科學。它不同于任何一種各部類的科學,因為沒有任何別的科學普遍地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而是從存在中切取某一部分,研究這一部分的偶性,例如數學科學。 既然我們尋求的是本原和最高的原因,很明顯它們必然就自身而言地為某種本性所有。故假若尋求存在物之元素的

17、人尋求的就是這些本原,那么這些元素必然并不為就偶性而言的存在所有,而是為作為存在的存在所有。所以應當把握的是作為存在的存在之最初原因”。,2.2 存在論(ontology),“存在”“是”本身不可定義,只可說明,即我們說不出它是什么,只能說它怎樣是。 區分了兩種意義的“存在”或“是”:“由于偶性的存在”和“由于自身的存在”。 “由于偶性的存在”指某種屬性偶然而不是必然地屬于某一事物,例如,“這個有教養的人在造屋”。 “由于自身的存在”則指的是在本性上屬于主體自身的東西。,十范疇,哲學不研究前一種存在,但要研究后一種存在。 在范疇篇中,列舉并分別討論了十個范疇: 實體、數量、性質、關系 何地、何

18、時、所處、所有 動作、承受。 它們囊括了事物由于自身的所有存在方式。,1、“實體”:他是一個人,這描述的是他“是什么”。 2、“數量”:他有2米高,100公斤重。 3、“性質”:他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4、“關系”:他比一般人都要高。 5、“地點”:他生活在北京。 6、“時間”:他昨天出國了。 7、“狀態”:他住在旅館里。 8、“動作”:他買了一本書。 9、“所有”:他擁有這本書。 10、“承受”:他深受這本書的影響。,第一哲學的研究對象,第一哲學不可能也不應該研究所有的這些存在。對存在某一方面或部分的研究,是其他知識的事情(如數學就是研究存在的數量關系),但對存在自身進行研究,即研究作為

19、存在的存在,則是其他學科無能為力的。 “存在著一種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們的東西的科學。”,實體,“作為存在的存在”(on he on),是亞里士多德所特有的表達句式“作為X的X”中的一種,起強調作用,類似于柏拉圖的習慣句式“X自身” “作為X的X”“X自身” 物自身 所謂“作為存在的存在”,指存在本身而不是存在的表現或部分。這個本原,作為“存在”其他意義的依據和支撐者,作為存在背后的那個存在本身,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實體”。,2.3 實體論,“實體”一詞的希臘語原文是ousia,與to on一樣源出于einai,系陰性現在分詞。ousia 除有“實體”(英語substa

20、nce)之意外,還有“本質”(英語essence)之意。 作為其哲學的一個核心性范疇,亞里士多德對實體的論述很多,主要集中在范疇篇和形而上學第五、七、十二卷中,由于角度不同,觀點的差異也很大。,2.3.1范疇篇,在范疇篇中,亞里士多德通過制定判斷實體的五條標準,區分出了第一實體和第二實體,從而提出了他最初的實體學說。這五條標準是: (1)“實體,在最嚴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義上說,是既不述說一個主體,也不依存一個主體的東西”。“不述說主體”,是從邏輯上講的,指不充當賓詞,而是主詞;“不依存主體”,是從哲學上講的,指不是主體的屬性,而是主體自身。,(2)“所有的實體,似乎都在表示某一這個”。“這

21、個”(tode ti)指單一的、個別的東西,亦即個體。實體的這條標準,就是看它是否是單一的個體。 (3)“實體自身沒有對立物”。意思是說,性質、關系等范疇有對立面,如好與壞、上與下等,但沒有什么能和實體對立。,(4)“實體似乎無更多或更少等程度上的差別”。這不是說不同類別的實體之間無程度差別,而是說同一類實體的各個個體間無程度差別。 (5)“在數目上保持單一,在性質上卻可以有對立面。”這是實體最為顯著的特征,其他范疇則不具有。如某個人,他可以有時白有時黑,有時善有時惡,但卻始終是同一個人。,依據上述標準,則存在著兩類實體。 個別的具體事物(如蘇格拉底)是第一實體,即最根本的實體,因為它最符合這

22、五條標準。 包含個別事物的屬(如“人”)和種(如“動物”)是第二實體,因為一方面,它們基本上符合上述標準,可視為實體,但另一方面,其實體性卻不如個別事物。 愈個別的東西實體性愈大,愈普遍的東西實體性愈小。,哲學意義,這種感性實體論在哲學上也與柏拉圖的理念論是根本對立的。柏拉圖將作為普遍性共相的理念看作是獨立存在于事物之外并且是事物存在的根據的客觀實在,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個別的具體事物才是真實的存在,普遍性的形式不可能與事物分離而獨立存在。 因此在“分離”問題上,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是針鋒相對的。,2.3.2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第五卷第八章對“實體”概念的規定,區分出四種實體: (1)水、火、土、氣等

23、單純物體及其由之構成的復合物 (2)事物存在的原因(如靈魂之于動物); (3)構成事物的起規定和標志作用的內在部分(如構成體的面以及數目等); (4)事物的何以是,即本質。,在此基礎上概括出實體的雙重含義: “或者是最終的主體、載體,它永不對他物作述說;或者是某一獨立的、單個的存在,這就是個別事物的形狀和形式”。 首先,在這里沒有了“第一”或“第二”的等級排列,取消了個別事物的至尊地位。 其次,實體家族的成員變動了,排除了屬 、種概念,增添的都是事物內部的根本性因素,如元素、本質、形式等。,最后,判斷實體的標準也有變化,一方面只保留了范疇篇五條標準中的一、二兩條,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分別用不同的

24、標準來指征不同的實體:用第一條標準衡量“主體”或“載體”(hupokeimenon),用第二條標準規定形狀和形式。,形而上學第七、八、九卷,亞里士多德重申了實體是存在的首要意義的觀點,借以說明探討實體的重要性。 所有范疇和事物都由于實體而存在,因為“實體在一切意義上都是最初的,不論在原理上,在認識上,還是在時間上”。,實體是什么?,首要的和唯一的問題,就是考慮實體是什么。關于實體是什么的問題,前人有不同的回答。概括而言,至少有四種:是其所是、普遍、種、載體。 于是,亞里士多德便分別來考察這四種東西是否是實體。,事物的形式才是第一實體,經過以解剖法和排除法為特征的細致分析,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第七卷中得出了事物的形式才是第一實體的結論。 在第八卷中,他又進一步討論了質料和形式在事物中的不同作用以及二者的層次問題。,從邏輯分析的角度看,質料和形式都存在著各自的層次,質料有與事物最近的質料和遠離該事物、沒有任何規定性的純質料,形式也有與質料結合的事物形式和最高的、無質料的純形式。 不過就認識事物而言,關鍵是要尋求該事物最近的質料和特有的形式,而這種質料和形式恰恰是同一的。它們的區別只是存在方式的不同,一個是潛能的,一個是實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