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高一高二高三高考歷史臨考題號押題-押廣東卷第15題世界現代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解析版)_第1頁
備戰高一高二高三高考歷史臨考題號押題-押廣東卷第15題世界現代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解析版)_第2頁
備戰高一高二高三高考歷史臨考題號押題-押廣東卷第15題世界現代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解析版)_第3頁
備戰高一高二高三高考歷史臨考題號押題-押廣東卷第15題世界現代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解析版)_第4頁
備戰高一高二高三高考歷史臨考題號押題-押廣東卷第15題世界現代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押廣東卷第15題社會主義發展史:蘇俄與蘇聯核心考點考情統計考向預測備考策略十月革命的勝利2022·廣東卷15預測2024年高考考察社會主義發展史,熱點有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結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1課,重點學習《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5課與第20課,掌握社會主義從無到有、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現實、從一國到多國的歷程,通國對蘇聯模式的弊端和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明白在冷戰背景下中國走出一條不同于蘇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大意義。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2023·廣東卷15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1.(2023·廣東·高考真題)馬克思在論及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時說:“總委員會引以自豪的是,國際的巴黎各支部在這次巴黎的光輝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事實并不是像一些蠢才所想象的那樣,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國際支部從一個中心接受命令。”由此可見,第一國際對巴黎公社的作用在于(

)A.組織發動 B.直接指揮 C.精神引領 D.經濟資助【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近代法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國際的巴黎各支部在這次巴黎的光輝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結合所學可知,第一國際的成立,在法國成立支部,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但巴黎公社的爆發具有偶然性,所以第一國際是在思想上引領巴黎公社,C項正確;巴黎公社的爆發具有偶然性,第一國際并沒有組織發動,排除A項;“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國際支部從一個中心接受命令”,說明其并不是直接指揮,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對巴黎公社的經濟援助狀況,排除D項。故選C項。2.(2023·廣東·高考真題)1932年1月,蘇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被新建的重工業、森林工業和輕工業人民委員部所取代。后來人民委員部的數量繼續增加,到衛國戰爭開始時,蘇聯有21個工業人民委員部。這種(

)A.源自衛國戰爭需要 B.導致經濟比例失衡C.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 D.是引入市場競爭的結果【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2年(蘇聯)。根據材料“1932年……后來人民委員部的數量繼續增加”并結合所學可知,1928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以后,蘇聯的工業建設隨之大規模鋪開,新建的工廠企業與日俱增,新興的工業部門也不斷增多,特別是重工業的門類迅速增加,有鑒于此,蘇聯領導人認為單靠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和地方各級國民經濟委員會這個單一系統管理所有工業企業已經不相適應了,于是開始實行工業管理體制大改組,成立分管工業的人民委員部,通過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資源來加速發展急需的工業,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C項正確;1932年雖然蘇聯處在帝國主義國家包圍之中,面臨戰爭威脅,但衛國戰爭并未開始,排除A項;持續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經濟比例失衡,材料并未體現,排除B項;材料中的部門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把計劃調節同市場調節對立起來,排斥市場競爭,排除D項。故選C項。3.(2022·廣東·高考真題)列寧曾指出:“只要我們還生活在一個小農國家里,資本主義在俄國就有比共產主義更牢固的經濟基礎。……我們還沒有挖掉資本主義的老根,還沒有鏟除國內敵人的基礎。”“挖掉資本主義的老根”的辦法有A.通過工業化以改變階級結構 B.發展軍事工業提升國防實力C.實行家庭經營促進農業發展 D.恢復市場作用增強經濟活力【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我們還沒有挖掉資本主義的老根,還沒有鏟除國內敵人的基礎”并結合所學可知,發展工業化能夠促進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改善人民的生活,鞏固無產階級的統治,這是“挖掉資本主義的老根”的辦法,A項正確;提升國防實力并不能挖掉國內資本主義的“老根”,排除B項;根據材料“只要我們還生活在一個小農國家里,資本主義在俄國就有比共產主義更牢固的經濟基礎”可知,發展農業不會“挖掉資本主義的老根”,排除C項;恢復市場并不能“挖掉資本主義的老根”,排除D項。故選A項。1.蘇聯與中國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的認識(1)蘇聯與東歐國家將蘇聯模式與社會主義本質掛鉤,因此其改革長期困于蘇聯模式而終致失敗。(2)而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歷史實踐中認識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計劃與市場均為發展手段,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2.蘇聯解體的原因(1)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2)嚴重的腐敗導致喪失民心是基礎性原因;(3)西方的和平演變是外因和誘因;(4)無法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根本原因;(5)蘇聯落后的經濟文化、蘇共執政歷史上失誤是歷史原因;(6)經濟發展在與西方發展比較處于劣勢是發展性原因;(7)體制的僵化和制度缺乏自我修復能力是根本原因;(8)對外政策的失誤是催化劑。3.對社會主義運動的認識(1)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2)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總趨勢。(3)我們應當辯證看待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挫折,從中汲取教訓,促使社會主義更加健康地發展。(4)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給社會主義運動帶來巨大危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喚醒了社會主義強大的生機與活力。4.社會主義發展史線索(1)時間線索(1)第15課線索;20世紀初,農奴制殘余和沙皇專制成為俄國社會的兩大障礙。一戰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引發了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的二月革命。新生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軟弱無能,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基于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做出了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戰略決策,成功領導十月革命,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改變了世界歷史格局。十月革命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通過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取得國內戰爭勝利,又通過實施新經濟政策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蘇聯成立后,在斯大林領導下,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建設,形成了蘇聯模式社會主義體制。第20課線索: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實現從“空想”到“科學”的理論發展。列寧領導十月革命的勝利,實現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斯大林領導的建設社會主義的“蘇聯模式”帶來深遠的歷史影響。二戰后蘇聯的改革、東歐改革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最終走到“窮途末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巨大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證明社會主義強大的生機與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歷史成功的經驗證明,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2024·山西太原·一模)1933年6月,在倫敦召開的世界經濟會議上,蘇聯以在短期內向國外提供總值約為10億美元的訂單為條件,建議西方國家向蘇聯提供長期貸款,以保證蘇聯正常出口。蘇聯這一做法(

)A.保證了蘇聯經濟健康發展 B.有利于國際關系合作共贏C.使二戰前的國際矛盾加劇 D.意在維護斯大林經濟體制【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3年蘇聯。根據“蘇聯以在短期內向國外提供總值約為10億美元的訂單為條件,建議西方國家向蘇聯提供長期貸款,以保證蘇聯正常出口”可知,這一做法使當時深受經濟危機困擾的西方國家有了新的市場,而蘇聯則從西方國家得到了發展經濟所需的資金,所以這一做法有利于國際關系的合作共贏,B項正確;這一做法有利于蘇聯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合作共贏,但不一定能夠保證蘇聯經濟健康發展,排除A項;這一做法有利于國際關系合作共贏,因此并不會使二戰前的國際矛盾加劇,排除C項;蘇聯的這一做法是為了發展本國經濟,而不是為了維護斯大林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B項。2.(2024·陜西西安·一模)20世紀30年代前后,蘇聯政府開辦外賓商店。蘇聯公民可以使用沙俄金幣、金戒指、金勛章、金表等貴重物品購買該商店的商品,政府則把交易得來的金屬制品拆解、鼓碎、碾磨、融化,最終同沙俄金幣一起流向國際市場。蘇聯這一做法意在(

)A.改變計劃經濟的管理體制 B.緩解經濟危機帶來的沖擊C.為國家工業化建設籌措資金 D.與美國爭奪世界霸主的地位【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前后蘇聯。根據材料可知,蘇聯通過開辦外賓商店,吸引蘇聯公民利用金幣或黃金飾品購買商品,然后將獲得資金用于到國際市場購買工業化建設所需要的設備等,C項正確;20世紀30年代前后,蘇聯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排除A項;蘇聯該做法的主要目的是為工業化建設籌措資金,與經濟危機無關,排除B項;與美國爭奪世界霸主是在二戰后,排除D項。故選C項。3.(2024·廣東茂名·二模)對下表解讀正確的是(

)蘇聯(俄)20世紀初谷物的總產量(蘇聯境內,單位:10億普)1913年1920年1924年1925年1926年1927年黑麥1.20.61.11.41.41.5小麥1.50.50.81.21.41.2大麥0.70.30.20.40.30.3燕麥0.90.40.50.70.90.8谷物總數4.72.63.14.44.74.5A.谷物總產量持續增產 B.農業集體化提高了生產積極性C.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 D.實行糧食稅利于穩定國民經濟【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蘇聯時期。根據表格,1913年到1920年谷物總產量降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由于戰爭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1920年以后谷物總產量上升是由于新經濟政策的實行,D項正確;谷物總產量并沒有持續增產,排除A項;1920年并未實行農業集體化,排除B項;斯大林模式出現后工農業比例才嚴重失調,排除C項。故選D項。4.(2024·遼寧鞍山·二模)20世紀初,俄國政府發表照會表示:政府的聲明充滿了獲得解放的民主國家的新精神……全體人民要求把世界戰爭進行到取得決定性勝利為止的愿望只會繼續加強……政府將充分履行其與協約國關系中規定的義務,將繼續充滿信心地與盟國團結一致,把目前的戰爭進行到勝利結束。據此分析,當時的俄國(

)A.政府決策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B.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將爆發C.政府的執政將面臨危機 D.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俄國)。據材料可知,二月革命后,俄國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其繼續參加一戰的決定,違背了俄國人民的意愿,其執政將面臨被推翻的危機,C項正確;政府決策違背了人民的愿望,而非反映意愿,排除A項;材料中描述的時間,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爆發,且建立了臨時政府,排除B項;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十月革命后,排除D項。故選C項。5.(2024·新疆·二模)20世紀30年代,蘇聯工業迅速發展,因為政府提取了大約40%的國民收入用于再投資,美國只提取了約20%的國民收入。蘇聯工業產品中約70%是資本貨物,30%是消費品,而在美國,這一比例恰恰相反。由此可知,蘇聯經濟發展(

)A.以犧牲國民利益為代價 B.得益于資源的合理配置C.超越美國處于領先地位 D.避開了經濟危機的打擊【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蘇聯)。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在蘇聯模式下,政府提取了大約40%的國民收入用于再投資,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并且在工業產品中消費品只占30%,這就說明蘇聯經濟發展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損害了國民特別是農民的利益,A項正確;材料體現了蘇聯工業的發展主要以犧牲國民利益為代價,這種資源配置并不合理,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蘇聯的工業產值達到了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蘇聯工業化犧牲了國民的利益,沒有涉及蘇聯與外國之間的關系,沒有涉及經濟危機與蘇聯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6.(2024·重慶·二模)1930年代,蘇聯提高科學院的地位,加大了對軍事科研和軍工生產的管理力度。1931年6月,蘇聯代表團在第二屆國際科學史大會上首次提出“計劃科學”的概念,在科學界引起了激烈爭論。《自然》(Nature)雜志刊發了“科學的社會關系”“科學與政府”等主題文章,還發起“科學、計劃與自由”的討論話題。科學界的這場爭論,聚焦于(

)A.國家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 B.科學研究與國防建設的關系C.國家之間的科技交流合作 D.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優劣【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0年代(蘇聯)。根據材料可知,蘇聯的“計劃科學”主要表現為國家在科學研究、生產運用等方面發揮規劃、組織和推動等重要作用,A項正確;科學研究與國防建設的關系不是這場爭論的關鍵點,排除B項;材料主要說明國家對于科技發展的推動作用,沒有涉及國家之間的科技交流,排除C項;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優劣雖然與本題有一定關系,但不是這場爭論的關鍵點,排除D項。故選A項。7.(2024·安徽·二模)據如表可知(

)蘇俄(蘇聯)新經濟政策終結原因探究時間作者論文名稱主要觀點1996年薛漢偉等《新經濟政策的內在矛盾和歷史命運》新經濟政策制定的理論基礎是不完善的,雖然十分重視市場機制,但在實踐中把市場的存在同小農經濟的存在相聯系2004年王世濤等《蘇聯新經濟政策終結的原因及啟示》斯大林沒有把握住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問題,始終以解決革命問題的模式審視新經濟政策2005年鄭異凡《對新經濟政策的不同詮釋及其命運領導層沒有取得共識,理解的層次因人而異,誰執掌最高權力,誰的主張就得到擁護A.蘇聯模式存在嚴重弊端 B.歷史認知需要適時加以總結C.社會主義遭遇重大挫折 D.新經濟政策違背了客觀規律【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蘇聯。題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國學者對蘇俄(蘇聯)新經濟政策終結原因的探究,他們分別從理論依據、市場機制、國情和個人因素等方面進行探究和總結,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蘇聯模式是斯大林領導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體制機制,排除A項;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運動遭遇重大挫折,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經濟政策所反映的是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這一社會發展規律,第三則材料說的是個人因素,斯大林掌權后廢除了新經濟政策,不是因為新經濟政策自身問題,該題是通過新經濟政策考查學生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排除D項。故選B項。8.(2024·湖南·二模)1917年4月,列寧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8月,布爾什維克黨決定暫時收回這一口號;10月,又將這一口號重新提出,并賦予新含義。對“新含義”理解正確的是(

)A.實現手段的改變 B.革命目標的改變C.基于國際形勢的變化 D.推動沙皇政府的垮臺【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1917年的俄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1917年4月,列寧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主張采取和平方式奪取政權。7月流血事件后,和平奪權已不可能,蘇維埃被臨時政府破壞,因此布爾什維克黨暫時收回該口號,10月,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布爾什維克黨再次提出這一口號,此時的“新含義”是指實現這一口號的手段變為通過武裝起義把政權交給蘇維埃,A項正確;革命目標一直是要求政權歸蘇維埃,排除B項;“新含義”是基于國內形勢變化而非國際形勢,排除C項;二月革命后沙皇政府已經垮臺,排除D項。故選A項。9.(2024·安徽黃山·二模)列寧在1918年指出:“我們俄國無產階級比西歐最落后的國家都還要落后。正因為這種特殊情形,遂使現時工人們應當向那些決心為蘇維埃政權服務,相當認真幫助組織大規模國家生產之最有文化、最有天才和最有組織能力的資本家提出必要的特殊的‘贖買’”。這一論述(

)A.指導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 B.蘊含著迂回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思想C.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 D.推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形成【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8年(俄國)。從材料“遂使現時工人們應當向那些決心為蘇維埃政權服務,相當認真幫助組織大規模國家生產之最有文化、最有天才和最有組織能力的資本家提出必要的特殊的‘贖買’”可知,列寧要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讓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轉讓給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以恢復發展國民經濟,蘊含著借助國家資本主義迂回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思想,B項正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強調高度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保障紅軍軍備供應,工業方面,無論企業大小一律收歸國有,與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項;列寧只是通過國家資本主義手段恢復國家經濟,最終還是過渡到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一致,排除C項;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形成是在斯大林執政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10.(2024·湖南常德·二模)十月革命后初期,列寧將蘇俄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確立為世界革命即在國際范圍內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到了1921年,他卻極力主張應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這一轉變主要是基于(

)A.已與西方國家建交 B.經濟建設的需要 C.和平成為時代主流 D.政權已牢牢鞏固【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十月革命后初期到1921年(蘇俄)。據所學可知,十月革命初期,列寧之所以將蘇俄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確立為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是因為蘇俄十月革命成功,蘇俄當時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故而將資本主義作為敵人;1921年態度轉變,想緩和與資本主義國建之間的關系,因為此時一戰已經結束,蘇俄國內戰爭也結束,蘇俄處在和平時期,蘇俄首要任務是進行經濟建設,因此蘇俄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保障國內經濟建設,B項正確;第一個與蘇聯建交的西方國家是德國。在一戰結束后,德國在西方集體敵視封鎖蘇聯的大環境下,成為最早與蘇聯建交的西方國家,兩國在1922年簽訂了《拉巴洛條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和平成為時代主流在二戰之后,排除C項;材料主旨“蘇聯與西方的外交”,而“政權已牢牢鞏固”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1.(2023·山西呂梁·三模)下圖為蘇聯1965—1989年原油年產量和年消費量。據此可知(

)A.計劃經濟弊端開始顯露 B.國際油價起伏動蕩C.世界經濟危機逐步加深 D.蘇聯經濟發展趨緩【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5—1989年(蘇聯)。根據材料“蘇聯1965—1989年原油年產量和年消費量”可知,蘇聯原油產量和消費量從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趨于停滯,這主要是因為蘇聯經濟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幾乎發展停滯,D項正確;計劃經濟弊端開始顯露,“開始”一詞說法與歷史史實不符,排除A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國際油價是否與蘇聯原油產消相關,排除B項;材料中無法判定世界經濟危機與蘇聯原油產消相關,排除C項。故選D項。12.(2023·浙江·三模)1957年,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法令,規定:(1)工業和建筑業按經濟行政區由各地國民經濟委員會進行管理;(2)撤銷75個原聯盟兼共和國部以及113個共和國部,將其原轄企業全部下放給新成立的105個經濟行政區國民經濟委員會。這表明蘇聯政府()A.推動企業管理形式的變革 B.利用經濟手段調控市場C.擴大中央對經濟的控制力 D.大力調整所有制結構【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7年(蘇聯)。根據材料“將其原轄企業全部下放給新成立的105個經濟行政區國民經濟委員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7年,蘇聯處于赫魯曉夫執政時期,下放企業的一些權力到地方,改革工業管理體制,推動企業管理形式的變革,A項正確;這些手段仍處于計劃經濟體制內,沒有利用經濟手段調控市場,排除B項;這些措施減少了中央對經濟的控制力,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調整所有制結構,排除D項。故選A項。13.(2023·山西晉中·三模)1985年6月,蘇聯啟動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相關文件規定,高等學校應培養“具有牢固的馬列主義知識”“具備現代經濟思維,從事管理、組織和教育工作的能力”“大膽作出有關革新的決定并積極付諸實施的能力”的人才。這些要求(

)A.是蘇聯加速經濟發展戰略的舉措 B.促成了蘇聯高校發展的良好局面C.以加強思想政治素質為根本宗旨 D.試圖引領新技術革命的發展方向【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85年的蘇聯。根據材料“1985年6月,蘇聯啟動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大膽作出有關革新的決定并積極付諸實施的能力’的人才”及所學可知,反映了戈爾巴喬夫上臺后經濟體制改革的舉措,體現了經濟發展與科學技術日益緊密的關系,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蘇聯對高度教育發展的規定,無法得出相關規定在實踐中的具體效果,排除B項;“加強思想政治素質”與材料中培養“具有牢固的馬列主義知識”相契合,但并非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宗旨,排除C項;“引領新技術革命的發展方向”指的是加強科研創新工作,積極采取順應時代潮流的舉措,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4.(2023·山西臨汾·二模)1975年,蘇聯的國內生產總值約為美國的57.5%,軍費開支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4.3%、蘇聯的洲際導彈和自由艇發射的導彈從1963年分別約占美國的23.6%和44.6%到1975年在數量上超過美國。這說明(

)A.軍備競賽威脅世界和平 B.美國的綜合國力逐漸衰弱C.蘇聯國民經濟發展畸形 D.蘇聯在美蘇爭霸中占主導【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3年-1975年(美國和蘇聯)。根據材料可知,蘇聯在軍事上不斷加大投入,致使國內經濟發展畸形,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C項正確;材料反映了蘇聯國民經濟發展畸形,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蘇聯在洲際導彈和自由艇發射導彈的數量上超過美國,不代表美國的綜合國力逐漸衰弱,排除B項;此時蘇聯在爭霸中占據優勢,但不能說明蘇聯在美蘇爭霸中占主導,排除D項。故選C項。15.(2023·湖南長沙·一模)下表為赫魯曉夫改革期間部分年份糧食產量表。以上數據說明蘇聯(

)A.農業仍以粗放式經營方式為主 B.氣候環境決定糧食產量C.農業改革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農業改革沒有任何成效【答案】A【解析】從材料可知,1956—1963年,蘇聯糧食產量與氣候有密切聯系,說明農業對氣候的依賴程度較高,仍屬于粗放式經營,A項正確;“氣候環境決定糧食產量”的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B項;題干沒有涉及農業改革與斯大林模式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赫魯曉夫改革的重點放在農業方面,雖然改革最終失敗告終,但是農業生產仍然取得一定的成效,排除D項。故選A項。16.(2023·湖南邵陽·三模)“三和路線”是赫魯曉夫時期蘇聯的對外戰略方針,其主要內容是與西方國家和平共處,在和平競賽中超過美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可以通過議會道路和平取得政權等。“三和路線”(

)A.鞏固了社會主義陣營 B.意味著蘇聯放棄爭霸C.否定兩種制度的區別與矛盾 D.具有一定的開拓性和預見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赫魯曉夫時期的蘇聯。根據材料“主要內容是與西方國家和平共處,在和平競賽中超過美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可以通過議會道路和平取得政權等。”可知,“三和路線”實際基本構想是與西方國家和平共處,避免戰爭,而在和平的競爭中超越美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可以通過議會道路取得政權,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制度,說明赫魯曉夫的對外戰略方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開拓性和預見性,D項正確;“與西方國家和平共處”,與鞏固社會主義陣營無關,排除A項;蘇聯放棄爭霸,與“冷戰”的歷史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描述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區別與矛盾,排除C項。故選D項。17.(2023·江西上饒·二模)1973—1979年,蘇聯的農業投資占整個國民經濟投資總額的30%,國家將農產品的價格提高了7次。還通過了《集體農莊成員優撫金和補助金法》,使集體農莊成員的收入有了明顯提高。這些做法(

)A.使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 B.局部調整了斯大林模式C.用市場調節促進經濟發展 D.擴大企業生產的自主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3-1979年蘇聯。據所學可知,斯大林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長期落后;據材料可知,二戰后,蘇聯實施改革,增加對農業的投入,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集體農莊成員的收入,這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調整,B項正確;在斯大林領導下,蘇聯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二戰后蘇聯的改革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修補補,沒有改變計劃經濟體制,排除C項;題干所述屬于農業改革而非企業改制,排除D項。故選B項。18.(2023·安徽淮北·二模)如表為蘇聯工業部門(1966—1980年)經濟數據分析表,據此可知,蘇聯(

年度平均物耗率(%)不變資本貢獻率(%)科技貢獻率(%)1966—197058.781.54.741971—197560.858.933.21976—198062.447.638.9(注:不變資本指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的固定投資部分)A.經濟改革成效明顯 B.有意追求集約化經濟模式C.國民經濟逐漸停滯 D.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束縛【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時間信息可知是1966—1980年(蘇聯)。據材料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66—1980年,平均物耗率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