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押第18題(遼寧、黑龍江、吉林適用)中國近代化(熱點)考點分布考情統計命題規律2024考題預測近代會計2023·遼寧卷181.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家國情懷2.情境設計:多利用文獻,數據,圖表等史料創設學習情境。3.命題特點:考察學生對中華近代化的理解,培養學生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振興遠大志向1.預測考向:近代風俗,服飾,日常生活近代化特別留意:民族工業發展3.重點關注:清末立憲近代糖業2022·遼寧卷181.(2023·遼寧·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會計機構出現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內,主要服務于外商。1918年,北京政府頒布《會計師暫行章程》,中國近代職業會計師的制度開始建立。早期會計師人數增長緩慢,業務量有限。1936年,會計師業務逐漸興盛。立信會計事務所創辦了《立信月報》等專業刊物,并刊發大量文章。會計師們出版了稅法解釋及納稅指南一類的書籍。立信會計學校還添設所得稅科,學員“大多為工商界正副經理、會計主任及其他高級職員”。會計師在工商企業的邀請下,赴各地講解稅法及會計相關問題,聽者“均系中外聞人,工商巨子”。政府稅務部門也聘請會計師解釋稅法。1937年,立信會計事務所創辦者潘序倫向財政部提出對國家稅法進行修改的建議。國民政府在后來修訂稅法之時也部分吸收會計師的意見。——摘編自魏文享《戰爭、稅收與財政國家建構:近代中國所得稅研究》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中國會計師行業興起及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會計師行業所起的作用。【答案】(1)原因:西方會計機構出現;政府頒布相關章程;專業刊物與書籍的推動;政府部門的重視。(2)作用: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經濟思想的近代化。【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原因:根據材料“西方會計機構出現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內”可分析出西方會計機構出現;根據材料“北京政府頒布《會計師暫行章程》”可分析出政府頒布相關章程;根據材料“立信會計事務所創辦了《立信月報》等專業刊物,并刊發大量文章”可分析出專業刊物與書籍的推動;根據材料“立信會計事務所創辦了《立信月報》等專業刊物,并刊發大量文章”可分析出政府部門的重視。(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作用:結合所學可分析出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立信會計事務所創辦了《立信月報》等專業刊物,并刊發大量文章”可分析出有利于經濟思想的近代化。2.(2022·遼寧·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甲午戰爭后,中國糖業由盛轉衰,清政府著意扶植糖業發展,同洋糖進行抗爭。1898年,戶部建議江西等“種蔗之地,廣植豐收,購機制造,則歲增之利無算”。1909年,四川總督趙爾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預備回國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發而罷。1929年,中國企業家發起國糖保護運動,國民政府給予這些企業家經營特權,并修改關稅,保護原料糖進口。然而,由于時局動蕩、國力不濟等原因,中國糖業發展始終成效甚微。——摘編自趙國壯:《東亞糖業史研究》材料二江戶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節到中國學習制糖技術。明治初年,又從福建引入優良甘蔗品種。1895年,日本侵占中國的糖品生產基地臺灣,以之為基礎,加快制糖業發展。1906年,政府設立負責糖業調查、補助等事宜的糖業改良事務局。日本糖品產量增長了3倍以上。與此同時,日糖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不斷擴大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摘編自(日)社團法人糖業協會:《近代日本糖業史》等(1)根據材料,概括中日兩國糖業發展途徑的相同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中日兩國糖業發展的不同結局及其啟示。【答案】(1)相同:①政府積極扶持;②學習他國制糖技術;③重視甘蔗等制糖原料的供應(或原料基地建設)(2)①中國制糖業發展成效很小;②近代以后日本制糖業發展迅速并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啟示:①民族獨立是民族工業發展的重要前提;②技術創新是民族經濟發展的關鍵;③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④國際經濟技術交流是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解析】(1)根據材料一“清政府著意扶植糖業發展,同洋糖進行抗爭。”材料二“1906年,政府設立負責糖業調查、補助等事宜的糖業改良事務局。”得出政府積極扶持;根據材料“1909年,四川總督趙爾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日本多次派使節到中國學習制糖技術。明治初年,又從福建引入優良甘蔗品種”得出學習他國制糖技術;根據材料“國民政府給予這些企業家經營特權,并修改關稅,保護原料糖進口”“1895年,日本侵占中國的糖品生產基地臺灣,以之為基礎”得出重視甘蔗等制糖原料的供應。(2)不同結局:根據材料一“由于時局動蕩、國力不濟等原因,中國糖業發展始終成效甚微。”得出中國制糖業發展成效很小;根據材料二“與此同時,日糖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不斷擴大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得出近代以后日本制糖業發展迅速并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關于啟示,結合兩國糖業發展的史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獨立是民族工業發展的重要前提;技術創新是民族經濟發展的關鍵;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國際經濟技術交流是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精準解密1歷史解釋-----中國近代化含義:是指中國由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轉變的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上的近代化。核心是經濟上的工業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精準解密2史料實證——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程:即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洋務運動側重學習西方技術;第二階段: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側重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階段:新文化運動側重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特點:從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或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遞進、不斷深入。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圖是17—18世紀和19世紀中后期中國所譯西書變化圖材料二下表是近代中國人所譯西書簡表譯書人譯書名稱李善蘭(1811—1882)《幾何原本》《談天》《重學》等徐壽(1818—1884)《化學鑒原》《化學考質》《化學求數》等華蘅芳(1833—1902)《代數術》《三角數理》《微積溯源》等楊廷棟(1778—1950)《萬法精理》(孟德斯鳩著)胡適(1891—1962)《最后一課》《弒父之仇》等——摘編自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國譯西書活動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近代中國譯西書活動進行簡要評析。【答案】(1)特點:譯書總量顯著增加;譯書種類較多;科學類書籍占有突出地位。(任答兩點)(2)評析:近代中國譯西書活動的出現,源于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現實,比如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于此,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紛紛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活動,如地主階級抵抗派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洋務派的“中體西用”,都以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進行“器物”變革;之后的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派、維新派和革命派,主張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制度”變革;而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們,以“思想”變革來實現中國的富強。這些探索活動無一例外地導致了“西學東漸”的加速,從而出現了大量翻譯西方書籍的活動。總之,譯西書活動是時代的產物,有利于中國的工業化、近代化,促進了中國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40-1949年(中國)。據材料一變化圖譯書總量呈上升趨勢可得出譯書總量顯著增加;據材料二的書名多可得出譯書種類較多;據材料一變化圖譯書科學類上升快可得出呈上升趨勢科學類書籍占有突出地位。(任答兩點)(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40-1949年(中國)。評析要結合史實說明觀點,對其進行積極的消極的評價。評析:近代中國譯西書活動的出現,源于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現實,比如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于此,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紛紛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活動,如地主階級抵抗派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洋務派的“中體西用”,都以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進行“器物”變革;之后的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派、維新派和革命派,主張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制度”變革;而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們,以“思想”變革來實現中國的富強。這些探索活動無一例外地導致了“西學東漸”的加速,從而出現了大量翻譯西方書籍的活動。總之,譯西書活動是時代的產物,有利于中國的工業化、近代化,促進了中國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2.(2024·陜西商洛·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工業化浪潮中,人們傾向于對達爾文的學說斷章取義,其中機械社會達爾文主義強調人類社會中的各種競爭關系。如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主編沃爾特·白芝浩在其《物理與政治:自然選擇與遺傳原理應用于政治社會之思考》中大談“斗爭”在人類史中的作用,以社會沖突作為文明進步的基礎。機械社會達爾文主義反對外部力量(如政府)對社會的干預.尤其排斥對弱者即“不適者”的同情和慈善行為。約翰·D.洛克菲勒則宣稱:最美的玫瑰只有除掉那些小花蕾才能夠生長出來。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威廉·薩姆納更為直白地寫道:“棲息在貧民窟的酒鬼適得其所,大自然把他作為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搬掉,正如大自然定下了消亡的過程,把任何失敗者都掃除一樣。”——摘編自侯波《達爾文進化論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社會中的不良思潮》材料二嚴復在《天演論》一書中指出只有“物競”“天擇”的術語,并沒有“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說法.其中提出了通過天演之學可以認識西方各國的進步。1900年.梁啟超在《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一文中說:“破壞本非德也,而無如往古來今來之世界,其蒙垢積污之時常多,非時時摧陷廓清之,則不足以進步……故破壞之藥,遂成為今日第一要件,遂成為今日第一美德。”孫中山不僅強調革命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意義,而且認為在中國未來發展的問題上,也要“取法西人的文明而用之,亦不難轉弱為強,易舊為新”,以使中國“凌駕全球”,把我們中國造起一個二十世紀頭等的共和國來。在《建國方略》中,他還說:“萬眾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潮流,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者也。則其成功,必較革命之破壞事業為尤速、尤易也。”——摘編自陳紹西《進化論與20世紀初中國社會主義思想的激進傾向》(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西方流行的社會進化論思想的異同,并分析中西社會進化論思想各自流行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進化論思想對近代中國的影響。【答案】(1)相同之處:將生物進化思想引人人類社會的發展之中;強調社會競爭的作用。不同之處:西方進化論思想反對政府于預,具有弱肉強食的傾;近代中國重視學習西方文明;強調救亡圖存。原因:西方:西方正處于工業革命時期,重視社會競爭;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對外進行殖民爭奪的需要;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西方文明的傳人;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亡圖存的途徑。(2)影響:促進了國人思想的解放;加快了革命運動的興起;有利于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增進了近代中國對現代化建設的探索。【解析】(1)本題為對比、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西方。第一小問異同:相同之處:根據材料“其中機械社會達爾文主義強調人類社會中的各種競爭關系”“通過天演之學可以認識西方各國的進步”可知將生物進化思想引人人類社會的發展之中;強調社會競爭的作用。不同之處:根據材料“機械社會達爾文主義反對外部力量(如政府)對社會的干預”可知西方進化論思想反對政府于預,具有弱肉強食的傾;根據材料取法西人的文明而用之,亦不難轉弱為強,易舊為新”近代中國重視學習西方文明;根據材料“萬眾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潮流,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者也。則其成功,必較革命之破壞事業為尤速、尤易也。”可知強調救亡圖存。第二小問原因:西方: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社會的發展特征可知西方正處于工業革命時期,重視社會競爭;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對外進行殖民爭奪的需要;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特征可知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西方文明的傳人;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亡圖存的途徑。(2)本題為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影響:結合梁啟超和嚴復等人對進化論思想的論述可知促進了國人思想的解放;結合孫中山對進化論思想的論述可知加快了革命運動的興起;結合思想解放對近代中國的影響可知有利于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增進了近代中國對現代化建設的探索。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泰西之立國有三:一曰君主之國,一曰民主之國,一曰君民共主之國……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猶有中國三代以上之遺意焉……茍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則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親矣,內可無以亂,外可無以悔……由此而擴充之,富強之效亦無不基于此矣。泰西諸國,以英為巨擘,而英國政治之美,實為泰西諸國所聞風向慕,則以君民上下互相聯絡之效也。——摘編自王韜《弢園文錄外編》材料二孫中山認為“中國古昔……有所謂"民為貴,君為輕",此不可謂無民權思想矣。然有思想而無其制度,故以民立國之制,不可不取資于歐美”。他強調“民國之國家,為全國國民所公有;民國之政治,為國民所共理;民國之權利,為國民所共享”。——摘編自《孫中山全集》(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王韜與孫中山民主思想的異同。(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民主思想興起的歷史必然性。【答案】(1)異:王韜:主張君民共治;仿效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孫中山:國家權力屬于全體國民;仿效美國實行共和制。同:吸取傳統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視民權。(3取1)(2)封建制度面臨資本主義的挑戰(封建制度危機);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西學東漸);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救亡圖存的需要);知識分子(仁人志士)的反思和探索;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與發展。(5取4)【解析】(1)本題屬于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近代。第一小問不同,據材料一“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可知王韜主張君民共治;據材料二“民國之國家,為全國國民所公有;民國之政治,為國民所共理;民國之權利,為國民所共享”可知孫中山主張國家權力屬于全體國民;仿效美國實行共和制。第二小問相同,根據材料一“茍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和材料二“民國之國家,為全國國民所公有;民國之政治,為國民所共理;民國之權利,為國民所共”可知,王韜和孫中山都重視民權;根據材料一“猶有中國三代以上之遺意焉”和材料二“中國古昔……有所謂‘民為貴,君為輕’,此不可謂無民權思想矣”可知,兩者都吸收傳統民本思想;從兩者思想主張來源來看,兩者都接受西方民主思想。(2)本題屬于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近代。根據所學可知,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國興起是大勢所趨,時代潮流所致,內外因素綜合的結果:從制度層面看,封建制度面臨資本主義的挑戰;從思想傳播來看,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從時代特征看,民族危機日趨嚴重;從主觀因素看,民主思想的傳播離不開知識分子的反思和探索;從經濟層面來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與發展。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優先股制度起源于19世紀前期的英國。由于當時英國鐵路和運河建設對資金的巨量需求,以及政府對公司債券融資的比例限制,許多大型工程由于資金匱乏不得不中途停頓,優先股便在鐵路公司中應運而生了。當時的優先股既享有事先約定的固定收益、又可同普通股一起參與股息分配。19世紀30年代,美國幾家在馬里蘭修建鐵路和運河的公司因為資金短缺不得不向當地政府求助。馬里蘭州政府考慮到鐵路建成的巨大利潤,在1836年通過的法案中同意向其注資,但要求在三年后保證每年6%的股息,且股息支付順序位于普通股之前。此后美國優先股制度不僅在基礎設施領域,而且在采掘、冶金、紡織等行業亦被廣泛采用。當時的優先股一般享有議決權,但1870年俄亥俄州頒布法律規定優先股不得享有議決權之后,優先股的議決權逐步被舍棄,現代意義上的優先股逐步成型。——摘編自郭巖偉《近代中國中外企業制度對比研究》材料二清政府以新式企業從國家政府手中得到了經濟上的實惠為依據,要求企業向其提供各種形式的報效。這種情況在洋務時期官督商辦股份制企業中比較普遍,報效成為這類企業盈余分配的一個重要方面。有的企業直接在章程中寫明報效的條款,有的則奉命提供無償服務,有的則被要求承擔一部分社會職能。如1882年電報局轉為官督商辦,議定從當年五月起,繳還官本銀六萬兩,以后在五年內分期續繳銀二萬兩,免計利息,其余墊款約九萬八千余兩,則以軍機處、總理衙門、各省督撫及出使大臣的洋務、軍務電報作為頭等官報,將其應收的電報費陸續抵繳,此項抵繳完畢后,頭等官報也不收電報費,作為電報局對清政府的報效。——摘編自嚴亞明《晚清企業制度思想與實踐的歷史考察》材料三外商在華企業(至少在特種股票發行方面),直接承襲了西方近代數百年來形成的成熟企業制度。而華商企業的企業制度則借鑒西方并融合了傳統的投融資理念,且只有數十年的發展歷程。同時在近代中國的大部分時期內,外商在華企業在稅收(如厘金)、融資(如股票溢價)、法律(如租界)等方面擁有諸多特權,而這種地位上的不平等又進一步遲滯了華商企業制度演進的進程。——摘編自郭巖偉《近代中國中外企業制度對比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優先股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該制度起源于英國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公司“報效”制度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從近代英美與中國企業分配制度得到的啟示。【答案】(1)特征:享有事先約定的固定收益;可同普通股一起參與股息分配;采用范圍廣泛;逐步規范。(任答兩點即可)原因:工業革命的開展;鐵路和運河建設對資金的巨量需求;政府對公司債券融資的比例限制;近代金融和企業制度的發展。(任答三點即可)(2)特點:“報效”成為清政府盤剝新式企業的形式:“報效”形式多樣。影響:制約了新式企業的發展;不利于近代化進程;客觀上促進了反清力量的壯大。(3)啟示:科學合理的企業分配制度能夠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有利于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政府對企業的干預要適度;改變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實現民族獨立,才能促進新式企業健康發展。(答三點)【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英國)。特征:據材料“當時的優先股既享有事先約定的固定收益、又可同普通股一起參與股息分配”可知,享有事先約定的固定收益;可同普通股一起參與股息分配;據材料“此后美國優先股制度不僅在基礎設施領域,而且在采掘、冶金、紡織等行業亦被廣泛采用”可知,采用范圍廣泛;據材料“但1870年俄亥俄州頒布法律規定優先股不得享有議決權之后,優先股的議決權逐步被舍棄,現代意義上的優先股逐步成型”可知,逐步規范。原因:據材料“19世紀前期的英國。由于當時英國鐵路和運河建設對資金的巨量需求”可知,此時期英國正在開展工業革命,加上鐵路和運河建設對資金的巨量需求;據材料“政府對公司債券融資的比例限制”可知,政府對公司債券融資的比例限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近代金融和企業制度的發展也密切相關。(2)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晚清(中國)。特點:據材料“這種情況在洋務時期官督商辦股份制企業中比較普遍,報效成為這類企業盈余分配的一個重要方面”可知,“報效”成為清政府盤剝新式企業的形式;據材料“有的企業直接在章程中寫明報效的條款,有的則奉命提供無償服務,有的則被要求承擔一部分社會職能”可知,“報效”形式多樣。影響:據材料“以軍機處、總理衙門、各省督撫及出使大臣的洋務、軍務電報作為頭等官報,將其應收的電報費陸續抵繳”及所學知識可知,這種制度制約了新式企業的發展;不利于近代化進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末公司的“報效”制度不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客觀上促進了反清力量的壯大。(3)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英國)。啟示:據材料“當時的優先股既享有事先約定的固定收益、又可同普通股一起參與股息分配”可知,科學合理的企業分配制度推動了英國工業的發展,反映了科學合理的企業分配制度能夠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有利于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清政府對新式企業干預過多,不利于近代企業的發展,體現了政府對企業的干預要適度;據材料“外商在華企業在稅收(如厘金)、融資(如股票溢價)、法律(如租界)等方面擁有諸多特權,而這種地位上的不平等又進一步遲滯了華商企業制度演進的進程”可知,外商阻礙中國近代化,這反映了只有改變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實現民族獨立,才能促進新式企業健康發展。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李鴻章與近代中國李鴻章(1823~1901),安徽省廬州府(今屬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將領,清末重臣。李鴻章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是晚清社會的重要人物,對晚清轉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影響深遠。通過對與其相關的史料進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和認識李鴻章。下表是近現代研究李鴻章的部分相關史料。史料1《欽定剿平粵匪方略》編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報、上諭史料2《中國輪船招商局》(《申報》第2版1872年11月29日)史料3《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同治元年(1861年)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史料4《李文忠公全集》吳汝綸,金陵書局1908年史料5《義和團檔案史料》1959年出版史料6《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1992年出版(1)閱讀材料,將上表中的文獻史料分類,并說明其史料價值。(2)依據材料和所學,對李鴻章在近代中國的社會形象加以闡釋。【答案】(1)分類與價值史料1、5、6屬于文獻史料中的檔案與文書,是最原始、可靠、權威性的記錄,史料價值最高。可用于研究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漢族地主官僚的崛起;研究李鴻章對義和團運動的態度和作用。史料2屬于文獻史料中的報刊類,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各領域的狀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參與洋務運動的情況。史料3、4屬于文獻史料中的文集與書信,內容豐富,史料價值較高,可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在清朝晚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活動。(任答兩類即可,只要按史料類型分類可酌情給分,未按史料類型分類不給分)(文獻史料的分類:史書;檔案與文書;文集、筆記、書信與日記;地方史志;報刊;碑銘與簡牘;族譜、契約、賬簿)(2)闡釋:李鴻章社會形象是晚清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將領,清末重臣。清朝晚期,清政府統治腐朽,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化,面臨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李鴻章積極參與洋務運動,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積極籌劃海防建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作為封建士大夫,他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參與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維護腐朽落后的封建統治,具有階級局限性。總之,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要歷史人物,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受時代和階級局限,以維護腐朽的清政府統治為己任,具有落后性。【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現代(中國)。分類與價值:據材料信息可知,《欽定剿平粵匪方略》是奏報和上諭,《義和團檔案史料》、《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都屬于檔案,這三個都是史料價值較高的一手史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檔案史料是最原始、可靠、權威性的記錄,史料價值最高。根據《欽定剿平粵匪方略》《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可知,可用于研究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漢族地主官僚的崛起;研究李鴻章對義和團運動的態度和作用。據材料信息“《申報》第2版1872年11月29日”可知,史料2為報刊的報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報刊的報道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各領域的狀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據材料“《中國輪船招商局》”可知,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參與洋務運動的情況。據材料“《李文忠公朋僚函稿》”“《李文忠公全集》吳汝綸,金陵書局1908年”可知,史料3、4屬于文獻史料中的文集與書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集書信內容豐富,史料價值較高,可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在清朝晚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活動。(2)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近現代(中國)。設問要求依據材料和所學,對李鴻章在近代中國的社會形象加以闡釋。綜合材料信息可知,李鴻章在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上有多重形象。在闡述時候,可以結合李鴻章生活的時代背景、李鴻章的主要功績進行說明。可進行說明如下:李鴻章社會形象是晚清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將領,清末重臣。清朝晚期,清政府統治腐朽,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化,面臨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李鴻章積極參與洋務運動,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積極籌劃海防建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作為封建士大夫,他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參與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維護腐朽落后的封建統治,具有階級局限性。總之,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要歷史人物,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受時代和階級局限,以維護腐朽的清政府統治為己任,具有落后性。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沿海數千里敵船處處可到,若處處設防,以全力散布于甚大之地面,兵分力單,一處受創,全局失勢,故必聚積精銳,只保護緊要數處,即可固守。……自奉天至廣東,沿海袤延萬里,口岸林立,若必處處宿以重兵,所費浩繁,力既不給,勢必大潰。惟有分別緩急,擇尤為緊要之處,如直隸之大沽、北塘、山海關一帶,系京畿門戶,是為最要。江蘇、吳淞至江陰一帶,系長江門戶,是為次要。是外海水師鐵甲船與守口大炮鐵船皆斷不可少之物矣。……是以中國造船之銀,倍于外洋購船之價。今急欲成軍,需在外國定造為省便,但不可轉托洋商誤買舊船,徒糜巨款。訪聞兵船與鐵甲船以英國最精,……應揀派明于制造、略知兵事之員……親赴各廠考究何等船制最為堅致靈捷,并宜于中國水道者,與其議價定造。……如丁汝昌所稱,北、東、南洋各設大兵輪船六號,根撥輪船十號,合共四十八號,自屬不可再少。……北洋宜分駐煙臺、旅順口一帶;東洋宜分駐長江口外;南洋宜分駐廈門、虎門,皆水深數丈,可以停泊。一處有事,六船聯絡,專為洋面游擊之師,而以余船附麗之,聲勢較壯。——摘編自《李鴻章奏籌議海防折》(1875年)(1)概括《李鴻章奏籌議海防折》中體現的海防主張。(2)《李鴻章奏籌議海防折》中的海防思想是否合理?綜合材料,談談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答案】(1)重視口岸防守,以陸制海;陸上炮臺與海上艦隊聯合防御;大力引進新式船艦;主張分區設防,重點防御。(2)有一定的合理性:《李鴻章奏籌議海防折》,是在中國實力較弱的實際情況下,提出的發展海防的思想,從其具體開展的措施來看有利于西方先進技術的引進與傳播,推動了晚清軍事近代化進程。且在思想上已經初步意識到海防的重要性,有利于促進近代海防觀念的形成,同時結合清朝的具體國情,中國海疆廣闊,國力有限,重點防御比較適合中國,且京畿地區和長江一帶關系著中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選擇的地點較為適合。故而,可以說《李鴻章奏籌議海防折》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解析】(1)“若處處設防,以全力散布于甚大之地面,兵分力單,一處受創,全局失勢,故必聚積精銳,只保護緊要數處,即可固守”,可得出加強重點地區的防御,以陸制海;“是外海水師鐵甲船與守口大炮鐵船皆斷不可少之物矣”,可得出陸上炮臺與海上艦隊聯合防御;“今急欲成軍,需在外國定造為省便,但不可轉托洋商誤買舊船,徒糜巨款。訪聞兵船與鐵甲船以英國最精,……應揀派明于制造、言之有理即可。知兵事之員,……赴各廠考究何等船制最為堅致靈捷,并宜于中國水道者,與其議價定造”,可得出大力引進新式船艦;“如丁汝昌所稱,北、東、南洋各設大兵輪船六號,根撥輪船十號,合共四十八號,自屬不可再少。……北洋宜分駐煙臺、旅順口一帶;東洋宜分駐長江口外;南洋宜分駐廈門、虎門,皆水深數丈,可以停泊。一處有事,六船聯絡,專為洋面游擊之師,而以余船附麗之,聲勢較壯”,可得出分區設防,重點防御。(2)李鴻章的思想具有一定合理性,可從歷史、實踐以及對社會進程的影響角度思考,如:是在中國實力較弱的實際情況下,提出的發展海防的思想,從其具體開展的措施來看有利于西方先進技術的引進與傳播,推動了晚清軍事近代化進程。且在思想上已經初步意識到海防的重要性,有利于促進近代海防觀念的形成,同時結合清朝的具體國情,中國海疆廣闊,國力有限,重點防御比較適合中國,且京畿地區和長江一帶關系著中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選擇的地點較為適合。故而,可以說《李鴻章奏籌議海防折》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推行與內地相同的行政體制。1885年,在臺灣設置行省,在澎湖設立總兵,并修筑新式炮臺。1907年,清政府在東北置東三省總督巡撫,廢除旗官,民事政令劃一,統歸于州縣;軍政事務歸東三省總督掌管,統一軍隊指揮權力;并設置了許多兵備道,負責邊務和對外交涉。材料二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末治邊政策轉變的背景。(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圖片中的人物對中國出路所作的探索。【答案】(1)背景:列強侵略導致民族危機日益深重,清政府為維護其統治的需要;傳統中國的領土觀念受巨大沖擊,近代民族國家觀念逐步形成。(2)探索:李鴻章:為了挽救國家的頹勢,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康有為:《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戊戌維新運動,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和發展資本主義等,以挽救民族危亡;孫中山:為挽救民族危亡,孫中山創立興中會,組建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制度,出任臨時大總統,創建了中華民國。【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背景:根據材料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推行與內地相同的行政體制。1885年,在臺灣設置行省,在澎湖設立總兵,并修筑新式炮臺。”“并設置了許多兵備道,負責邊務和對外交涉”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列強侵略導致民族危機日益深重,清政府為維護其統治的需要;傳統中國的領土觀念受巨大沖擊,近代民族國家觀念逐步形成。(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探索:根據材料二圖片中的人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李鴻章:為了挽救國家的頹勢,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康有為:《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戊戌維新運動,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和發展資本主義等,以挽救民族危亡;孫中山:為挽救民族危亡,孫中山創立興中會,組建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制度,出任臨時大總統,創建了中華民國。8.(2024·青海西寧·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叢報》即刊載了五口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識。1850年,傳教士郭實獵向英國皇家學會呈遞關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資源的報告。《天津條約》以后,西方傳教士和領事官員便發文介紹了北京、蘇州、杭州、漢口等地的史地資料。1875年,羅約翰撰文將中國東北地區的重大史事按編年進行勾勒。除此以外,來華西人還著眼于中國的生活、習俗、文學、藝術、科技,在內容建構上,逐漸呈現出綜合的書寫傾向。隨著中外時局的變動,來華西人的中國歷史書寫改變了“中華文明西源說”,把中國視為了一個獨立的文明單位。——摘編自崔華杰《從歷史理解中國:近代來華西人的中國歷史書寫及其路徑演進》材料二道咸以來,海禁大開,部分文人士大夫將傳教士介紹到中國的世界史地知識梳理成系統,撰《海國圖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紹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圖尋求“制夷”之法。同光年間,“史學經世”的觀念流行,讀者群體也不斷擴大。1874年王韜創辦《循環日報》,并發文評介西方政治、經濟、歷史、文化、交通,鼓吹變法自強。1876年,郭嵩燾將出洋考察日記匯編為《使西紀程》,對西方的政教、工業、海防、外交做了相對客觀的記載。甲午戰敗后,世界歷史書寫和評價的著作劇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謙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國通鑒》《五洲地理志略》,不僅將“中國”納入“世界”進行書寫,還為后人了解各國的政局、物產、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摘編自邢科《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世界史”書寫的視角轉換》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近代以來西方書寫中國歷史的背景和演進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人書寫“世界史”的特點及書寫活動的意義。(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影響歷史書寫的主要因素。【答案】(1)背景: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傳播基督教的需要;為殖民擴張和對外貿易搜集情報;中國地大物博,國力孱弱為西方開拓提供可乘之機;列強對華侵略加深,便利了西人對華的考察和歷史書寫。演進特點:內容上,從關注邊疆和通商口岸到對中國社會的全面關注;路徑上,從“中華文明西源說”“到視中國為獨立的文明單位”。(2)特點:官僚士大夫是書寫歷史的主體;以救亡圖存為宗旨;側重于記載政治、經濟和科技。意義:提升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激發救亡圖存的意識;介紹西方的政治、經濟、科技,助推晚清的近代化進程;開闊了國人的視野,推動了西學傳播,促進了思想解放;對今人研究晚清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3)國家意志;時代背景;創作者的主觀因素;文化傳統。【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第一小問書寫背景,根據材料中時間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完成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中國國力孱弱為西方開拓提供可乘之機;根據材料一中“傳教士郭實獵向英國皇家學會呈遞關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資源的報告”可知,這是傳播基督教的需要;根據材料一中“1875年,羅約翰撰文將中國東北地區的重大史事按編年進行勾勒”可知,列強對華侵略加深,便利了西人對華的考察和歷史書寫。綜上可知,西方書寫中國歷史的背景。第二小問演進特點,根據材料“呈遞關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資源的報告”與“介紹了北京、蘇州、杭州、漢口等地的史地資料”“在內容建構上,逐漸呈現出綜合的書寫傾向”等可知,從關注邊強和通商口岸到對中國社會的全面關注;再根據材料“改變了“中華文明西源說”,把中國視為了一個獨立的文明單位。”可知,西方書寫從“中華文明西源說“到視中國為獨立的文明單位。(2)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二中“文人士大夫將傳教士介紹到中國的世界史地知識梳理成系統”可知,官僚士大夫是書寫歷史的主體;根據材料二中“鼓吹變法自強”可知,書寫歷史以救亡圖存為宗旨;根據材料二中“不僅將‘中國’納入‘世界’進行書寫,還為后人了解各國的政局、物產、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可知,側重于記載政治、經濟和科技等。綜上可知,中國書寫世界歷史的不同之處。第二小問書寫活動的意義,本小問主要根據所學知識從多角度分析。根據“救亡圖存色彩”可知,在社會上,提升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激發救亡圖存的意識;從書寫內容可知,介紹西方的政治、經濟、科技,助推晚清的近代化進程;結合近代思想的發展的知識可知,開闊了國人的視野,推動了西學傳播,促進了思想解放;在從歷史研究的角度可知,對今人研究晚清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綜合以上,可知中國書寫世界史的意義。(3)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根據上述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記載的歷史的時代背景,國家意志,創作者的主觀因素,文化傳統等角度進行思考與作答。由材料一的內容可知,西方人書寫中國歷史收到當時的時代特色以及各自國家的國家意志影響,而材料二中的主要內容,也體現出了“救亡圖存”的時代特色。這說明歷史書寫會受時代背景與國家意志的影響。在分析材料二,根據材料二“鼓吹變法自強”,表現除了創作者自身的主觀意愿,而再根據材料二中的“制夷”與“史學經世”觀念,可知歷史書寫中體現出傳統文化對于著作的影響。綜合以上分析,可知影響歷史書寫的主要因素為國家意志、時代背景、創作者的主觀因素、文化傳統等。9.(2024·安徽馬鞍山·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民族主義是王夫之思想體系中尤為重要的部分.他認為、忠于割據之主是一人之義;忠于天下之主是一時之義;維護民族利益則是古今通義。若一時之義與古今通義相沖突,應拋棄君臣名分,維護本民族利益。——摘編自陳仁鵬《論王船山民族主義思想的近代嬗變》材料二鴉片戰爭后,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國,蠶食傳統文化的陣地。這種文化侵略行為,使向來有著文化優越感的封建士大夫們尤為反感。曾國藩的《討粵匪檄》正迎合了士大夫們的心聲,他用維護“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的文化民族主義來口誅筆伐,以圖匡正秩序尊卑。——摘編自文瑤、潘新輝《王夫之民族思想對曾國藩的影響》材料三中國需要一種包含著巨大內在張力的普世民族主義,它必須既是民族的,以便實現國家的動員與組織,應對險惡的國際環境;又應該是超越民族的、打開世界視野,從世界歷史意義來理解中國……于是共產主義成為中國達致普世民族主義的必要精神介質,進一步,抗日戰爭使得中國共產黨的各種努力與民族救亡嵌合在一起。——摘編自施展《樞紐》(1)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時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2)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材料中“漢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普世民族主義”的內涵及其意義。【答案】(1)思想特征:材料-:儒家思想煥發生機材料二中外文化的碰撞材料三救亡圖存。政治背景:材料-:明清易代;滿漢矛盾尖銳;材料二西方列強入侵;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材料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爆發。(2)“漢民族主義"內涵:維護華夷之辨,反對滿清統治。意義:推動了抗清運動;影響了近代的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內涵:反對西方文化侵略,維護中華道統。意義:有利于抵御外侮;保護中華傳統文化.“普世民族主義"內涵:民族團結平等;反對帝國主義。意義: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鼓舞世界其他地區民族解放運動。【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思想特征:材料一:據材料“忠于天下之主是一時之義;維護民族利益則是古今通義。若一時之義與古今通義相沖突,應拋棄君臣名分,維護本民族利益”及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新時期的發展,體現了儒家思想煥發生機。材料二:據材料“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國,蠶食傳統文化的陣地”可知,中外文化的碰撞。材料三:據材料“中國需要一種包含著巨大內在張力的普世民族主義,它必須既是民族的,以便實現國家的動員與組織,應對險惡的國際環境”“抗日戰爭使得中國共產黨的各種努力與民族救亡嵌合在一起”可知,救亡圖存。政治背景:材料一: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易代和滿漢矛盾尖銳推動了王夫之民族思想的發展;材料二:據材料“曾國藩的《討粵匪檄》正迎合了士大夫們的心聲”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時中國面臨內憂外患,即西方列強入侵和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材料三:據材料“抗日戰爭使得中國共產黨的各種努力與民族救亡嵌合在一起”可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爆發。(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漢民族主義"內涵:據材料“漢民族主義是王夫之思想體系中尤為重要的部分……應拋棄君臣名分,維護本民族利益”及所學明清易代知識可知,維護華夷之辨,反對滿清統治。意義:據所學知識可知,清初時期,王夫之的思想推動了抗清運動;據材料“王夫之民族思想對曾國藩的影”可知,影響了近代的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內涵:據材料“用維護‘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的文化民族主義來口誅筆伐,以圖匡正秩序尊卑”可知,反對西方文化侵略,維護中華道統。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曾國藩的主張有利于抵御外侮;保護中華傳統文化.“普世民族主義"內涵:據材料“中國需要一種包含著巨大內在張力的普世民族主義,它必須既是民族的……抗日戰爭使得中國共產黨的各種努力與民族救亡嵌合在一起”可知,民族團結平等;反對帝國主義。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背景下民族主義的發展與抗日戰爭相結合,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鼓舞世界其他地區民族解放運動。10.(2024·四川成都·三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戊戌政變發生后,康有為和梁啟超根據光緒帝即將被廢甚至被弒的判斷,多次以“逆后”“淫后”“篡位幽主”來形容慈禧,指出“尋常幼帝之位,母后臨朝,猶為六經所不取,況今日之實為篡逆乎”,并向英國、日本等國駐華公使發出照會求助。但此舉在當時并沒有贏得朝野過多同情,還有官員發出“諸人誤上深矣”的感嘆。后在日本政府逼迫下,康有為離開日本。英國之行后,康有為指出“蓋廢立之舉,皆榮祿主之。故榮祿之罪,浮于西后”“西后誤聽其讒”。此后,康有為又推動海外華人以上書為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祝壽為由,請求太后歸政于光緒。——據賈小葉《戊戌時期學術政治紛爭研究——以“康黨”為視角》(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戊戌政變后康有為等人宣傳策略的變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康有為等人調整宣傳策略的原因。【答案】(1)變化:從政變之初塑造“逆后”形象,轉變為調和兩宮、塑造“賊臣”形象;從政變之初求助于列強干涉,轉變為呼吁慈禧歸政光緒。(2)光緒帝并未被廢,原有宣傳失去依據;原有宣傳未能贏得朝野輿論支持;民族危機加劇,求助列強未果;頑固派勢力強大。【解析】(1)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晚清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戊戌政變發生后,康有為和梁啟超根據光緒帝即將被廢甚至被弒的判斷,多次以‘逆后’‘淫后’‘篡位幽主’來形容慈禧”“英國之行后,康有為指出‘蓋廢立之舉,皆榮祿主之。故榮祿之罪,浮于西后’‘西后誤聽其讒’”可得出從政變之初塑造“逆后”形象,轉變為調和兩宮、塑造“賊臣”形象;根據材料“向英國、日本等國駐華公使發出照會求助”“康有為又推動海外華人以上書為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祝壽為由,請求太后歸政于光緒”可得出從政變之初求助于列強干涉,轉變為呼吁慈禧歸政光緒。(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晚清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戊戌政變發生后,康有為和梁啟超根據光緒帝即將被廢甚至被弒的判斷”并結合所學可知,光緒帝并未被廢,原有宣傳失去依據;根據材料“但此舉在當時并沒有贏得朝野過多同情,還有官員發出‘諸人誤上深矣’的感嘆”可得出原有宣傳未能贏得朝野輿論支持;根據材料“向英國、日本等國駐華公使發出照會求助……后在日本政府逼迫下,康有為離開日本”可得出民族危機加劇,求助列強未果;結合所學可知,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力量強大。11.(2024·黑龍江雙鴨山·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資產階級維新派從強調強國保種,培養有知識的賢妻良母出發,大力倡導女子教育,利用報刊廣為宣傳,出現了轟轟烈烈的“興女學解放運動”。梁啟超強調:“吾推極天下積弱之本,則必自婦人不學始”,鄭觀應則提出“各省廣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讀書”。1906年,清政府將女學列入學部職掌,1907年學部頒布了《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女子師范學堂章程》,比男子修業期限各縮短一年,同年學部奏定《女子學堂章程》,確立了女子教育學制。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號召中國婦女“規復天賦之權利,以掃除依賴男子之劣根性,各自努力于學問,以成救國之女豪杰,夫而后中國或可有望也”。他們認為男女平等教育是提高女子地位,實現男女平等的唯一途徑。191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了新的學制,規定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學,中學、師范、職業各類學校都可以為女生獨立設校。從1905年起,湖南、奉天、江西、江蘇、浙江等地相繼選派官費女子留學日本、美國,促進了女子留學的發展。——摘編自段敏利《近代中國婦女教育的發展》材料二電影《女司機》(1951年)、《馬蘭花開》(1956年)是兩部出自女劇作家之手,反映新中國初期女司機工作生活的作品。文學與藝術中的女司機形象體現了新中國政治文化的構想與實踐,具有多重文化象征意義。——摘編自劉傳霞《新中國初期女司機形象的生成與多重文化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近代女性教育發展的原因,說明應如何看待近代女性教育。(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文藝界塑造的新中國女司機形象的意義。【答案】(1)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危機的加深;救亡圖存運動的推動;西學東漸和思想解放的深入;政府的重視;有識之士的倡導。(任答兩點即可)看法:是中國近代化的縮影;沖擊了傳統的男尊女卑觀念;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素養和社會地位;為中國革命和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未能形成普遍的社會現象。(任答兩點即可)(2)意義:彰顯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譜寫了男女平等的新篇章,有利于形成社會主義新風尚;體現出女性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任答兩點即可)【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近代(中國)。第一小問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近代女性教育的發展;根據材料一“資產階級維新派從強調強國保種,培養有知識的賢妻良母出發,大力倡導女子教育,利用報刊廣為宣傳”,可得出民族危機的加深;根據材料一“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號召中國婦女‘規復天賦之權利,以掃除依賴男子之劣根性,各自努力于學問,以成救國之女豪杰,夫而后中國或可有望也’”,可得出救亡圖存運動的推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學東漸和思想解放的深入;根據材料一“191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了新的學制,規定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學,中學、師范、職業各類學校都可以為女生獨立設校”,可得出政府的重視;根據材料一“梁啟超強調:‘吾推極天下積弱之本,則必自婦人不學始’,鄭觀應則提出‘各省廣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讀書’”,可得出有識之士的倡導。第二小問看法:依據材料一“他們認為男女平等教育是提高女子地位,實現男女平等的唯一途徑”可知女性教育的發展沖擊了傳統的男尊女卑觀念;依據材料一“規定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學,中學、師范、職業各類學校都可以為女生獨立設校”“促進了女子留學的發展”可知女性教育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素養和社會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女性教育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化的縮影;為中國革命和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女性教育的發展未能形成普遍的社會現象。(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建國初期(中國)。意義:根據材料二“電影《女司機》(1951年)、《馬蘭花開》(1956年)是兩部出自女劇作家之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彰顯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譜寫了男女平等的新篇章,有利于形成社會主義新風尚;根據材料二“反映新中國初期女司機工作生活的作品。文學與藝術中的女司機形象體現了新中國政治文化的構想與實踐,具有多重文化象征意義”,可得出體現出女性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12.(2024·湖南衡陽·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1《時務報》主要編創人員一覽表姓名籍貫出生年份身份教育背景黃遵憲廣東嘉應1848年湖南按察使、創始人舉人汪康年浙江錢塘1860年《時務報》經理進士梁啟超廣東新會1873年主編康有為弟子,舉人章炳麟浙江余杭1869年編輯(曾任主筆)杭州詁經精舍受業8年嚴復福建侯官1854年撰稿人、資助者、俄文館總辦畢業于倫敦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汪大鈞浙江錢塘1862年撰稿人、曾任廣東候補道副貢生,汪康年堂弟韓文舉廣東番禺1864年撰稿人康有為弟子,監生譚嗣同湖南瀏陽1865年撰稿人拜歐陽中鵠等為師,同時自學西學材料二表2《新青年》主要編創人員一覽表姓名籍貫出生年份身份教育背景陳獨秀安徽懷寧1879年《新青年》創始人、北大文科學長秀才、“求是學堂”、留學日本、有革命經歷李大釗河北樂亭1889年撰稿、北大教授永平府中學、北洋法政學校、留學日本、有革命經歷胡適安徽績溪1891年撰稿、北大教授上海梅溪學堂、上海中國公學、留學美國易白沙湖南長沙1886年撰稿少通儒家五經,常年安徽任教,有革命經歷劉半農江蘇江陰1891年撰稿、北大教授常州府中學、有革命經歷錢玄同浙江吳興1887年撰稿、北大教授上海南洋公學、留學日本、有革命經歷吳虞四川成都1872年撰稿、北大教授20歲之前習傳統之學,留學日本、有革命主張魯迅浙江紹興1881年撰稿、北大兼職講師礦務鐵路學堂、留學日本——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楊清華《戊戌至五四中國報刊思想啟蒙遞嬗研究——以〈時務報〉〈新民叢報〉與〈新青年〉為中心》(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時務報》《新青年》主要編創人員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從《時務報》到《新青年》主要編創人員的變化所體現的時代變遷。【答案】(1)《時務報》主要編創人員特點:地域來源大多以廣東、浙江兩省為主;大多接受過系統的傳統教育;大多取得科舉功名;個別有留學經歷,一定程度上受西學影響;師承、同門關系明顯。《新青年》主要編創人員特點:編創人員涉及的地域廣;獲得功名的人極少;大都有留學經歷,深受西學影響;同事關系明顯;有獨立職業,如教師;以北大為主要陣地;大都有革命經歷,參加了辛亥革命。(2)時代變遷: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清政府及北洋軍閥政府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主富強成為時代主題。《時務報》的編創人員主要出生于1850—1860年間,他們接受了系統的傳統教育,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曾以科舉入仕為主要目的;隨著中國國門被打開,西方思想文化傳入,傳統知識分子學習西方,意圖救亡圖存,但對西方思想文化認識不足,傳統因素仍占據主要地位。鼓吹變法維新時,多有借助傳統儒學。《新青年》的編創人員主要出生于1880—1890年間,求學時期適逢戊戌維新、清末新政,西學傳入加深,思想不斷解放;教育體制和選官制度深刻變革,新式大、中、小學堂出現,科舉制度被廢除,他們大多接受新式教育;畢業后留學海外的占多數,對西方文化有比較完整的、直接的認知,接受西方現代思想更深入。在新文化運動中,他們普遍否定傳統文化,主張全面西化。【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時務報》主要編創人員特點:由材料“籍貫”可得出地域來源大多以廣東、浙江兩省為主;由材料“教育背景”“舉人、進士、康有為弟子,舉人”可得出大多接受過系統的傳統教育;大多取得科舉功名;師承、同門關系明顯;由材料“畢業于倫敦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拜歐陽中鵠等為師,同時自學西學”可得出個別有留學經歷,一定程度上受西學影響。《新青年》主要編創人員特點:由材料“籍貫”可得出編創人員涉及的地域廣;由材料“教育背景”可得出獲得功名的人極少;由材料“留學日本、有革命經歷”“永平府中學、北洋法政學校、留學日本、有革命經歷”“上海梅溪學堂、上海中國公學、留學美國”“礦務鐵路學堂、留學日本”及所學可得出大都有留學經歷,深受西學影響;大都有革命經歷,參加了辛亥革命;由材料“身份、北大文科學長、北大教授、北大兼職講師”及所學可得出同事關系明顯;有獨立職業,如教師;以北大為主要陣地。(2)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述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設問是闡述從《時務報》到《新青年》主要編創人員的變化所體現的時代變遷。首先,由材料“《戊戌至五四中國報刊思想啟蒙遞嬗研究——以〈時務報〉〈新民叢報〉與〈新青年〉為中心》”及所學可知,時代變遷: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清政府及北洋軍閥政府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主富強成為時代主題。其次,由材料“《時務報》主要編創人員一覽表”及所學可知,《時務報》的編創人員主要出生于1850—1860年間,他們接受了系統的傳統教育,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曾以科舉入仕為主要目的;隨著中國國門被打開,西方思想文化傳入,傳統知識分子學習西方,意圖救亡圖存,但對西方思想文化認識不足,傳統因素仍占據主要地位。鼓吹變法維新時,多有借助傳統儒學。由材料“《新青年》主要編創人員一覽表”及所學可知,《新青年》的編創人員主要出生于1880—1890年間,求學時期適逢戊戌維新、清末新政,西學傳入加深,思想不斷解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教育體制和選官制度深刻變革,新式大、中、小學堂出現,科舉制度被廢除,他們大多接受新式教育;畢業后留學海外的占多數,對西方文化有比較完整的、直接的認知,接受西方現代思想更深入。在新文化運動中,他們普遍否定傳統文化,主張全面西化。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3.(2024·甘肅定西·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末清初,在儒生明確意識到理學和心學的缺陷時,吸收外部思想資源就成為必要,格致之學由此勃興,成為廣泛引進西方科技知識的載體。而明末清初西方科技被譯作“格致”,正可作為其標志。從1902年起,中國出現了一股放棄“格致”而改用“科學”的潮流。下圖所示為1894年至1915年報刊言論中“格致”(包括格物與致知)和“科學”的使用次數。——摘編自金觀濤《觀念史研究》材料二在1901—1902年出版的嚴復譯作《原富》一書中,開始出現了“格致”“格物”和“科學”三詞并用的現象。對這三個概念的分別使用,體現了嚴復對這三個概念的不同認識:“格致”和“格物”主要指代物理、化學等具體的自然科學,而“科學”則指向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內的各門理論學科。嚴復在為《群學肆言》作序時,就提出了“群學何?用科學之律令,察民群之變端,以明既往,測方來也”。這表明他主張將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運用于社會問題的研究,嚴復還認為政治學也應該被納入科學的范疇。——摘編自鄭軍《從“格致”到“科學”——近代國人科學觀的演進》材料三中國人對“科學”所作的最早的權威性界說,見之于任鴻雋的文章。1915年,他在《科學》雜志的第一篇文章中說:“科學者,智識而有統系之大命。就廣義言之,凡智識之分別部居,以類相從,井然獨繹一事物者,皆得謂之科學。自狹義言之,則智識之關于某一現象,其推理重實驗,其察物有條貫,而又能分別關聯抽舉其大例者,謂之科學。”至此,科學在中國,終于被確定為一種研究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的變化規律的系統學問;而科學的地位,也得到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普遍認同,被安放在神圣的學術殿堂里了。——摘編自李雙璧《從“格致”到“科學”:中國近代科技觀的演變軌跡》(1)根據材料一、指出20世紀以來報刊言論中“科學”相對于“格致”(包括格物與致知)使用次數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釋這一變化的原因。(2)結合材料二、三和所學知識,分析近代國人科學觀演進的影響。【答案】(1)變化:20世紀以來報刊言論中“科學”相對于“格致”(包括格物與致知)使用次數逐漸增多。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危機的加深;西方科學的傳入;清末新政的推動;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先進人士的倡導等。(2)拓展了科學研究領域,有助于將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運用于社會問題的研究;解放了人們思想,沖擊了傳統儒家正統地位;有利于挽救民族危機;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科學理性觀念;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解析】(1)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20世紀以來的中國。第一小問變化,根據圖片觀察可知,20世紀以來報刊言論中“科學”相對于“格致”(包括格物與致知)使用次數逐漸增多。第二小問原因,根據20世紀中國的時空背景及所學知識可從社會環境的角度分析,即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危機不斷加深;外部因素方面,西方科學的傳入;政治方面,清末新政的推動;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以及主觀因素方面,先進人士的倡導等。(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二“而‘科學’則指向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內的各門理論學科。”“這表明他主張將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運用于社會問題的研究,嚴復還認為政治學也應該被納入科學的范疇。”可得出拓展了科學研究領域,有助于將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運用于社會問題的研究;根據材料三“而科學的地位,也得到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普遍認同”可得出解放了人們思想,沖擊了傳統儒家正統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有利于挽救民族危機,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科學理性觀念,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5年,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醫不知科學,既不解人身之構造,復不事藥性之分析,菌毒傳染,更無聞焉,惟知附會五行生克寒熱陰陽之說,襲古方以投藥餌,其術殆與矢人同科。”1941年,錢穆在一次演講中強調:“中國醫學……從人身生理學上發明演進。而西方醫學,則從人體物理學上發明演進。彼此大不同,但究競同是一科學.……我們的文化前途,要用我們自己內部的力量來補救。西方新科學固然要學,可不要妨害了我們自己原有的生機。’——摘編自《獨秀文存》《錢穆全集》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時代背景,評析陳獨秀的認識。(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說明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堅持中西醫結合方針的文化意義及重要啟示。【答案】(1)在民族危機加深的背景之下,陳獨秀認為醫學不如科學對人的解放大,醫學只是改造人的身體結構(2)意義:有利于推動西醫在中國傳播,拓展了醫學領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為提高我國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持。啟示:在學習西方新科學的同時,要保持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解析】(1)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醫不知科學,既不解人身之構造,復不事藥性之分析”得出在民族危機加深的背景下,陳獨秀認為醫學不如科學對人的解放大,醫學只是改造人的身體結構。(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問,根據所學知識得出有利于推動西醫在中國傳播,拓展了醫學領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為提高我國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持。第二問,根據材料“西方新科學固然要學,可不要妨害了我們自己原有的生機”得出在學習西方新科學的同時,要保持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社會結婚的男女雙方不得不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論雙方當事人在結婚這件事情上毫無自主選擇的權利。中國古代家長對于子女結婚的包辦,大多是從“傳宗接代”的目的出發,而忽視子女的個人選擇。同時中國古代結婚制度中的結婚程序繁多,自西周時期首創的“六禮”,雖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簡化,但作為傳統習俗仍一直延續下來。—摘編自潘文波《中國古代結婚制度之演變及其啟示》材料二陳舊的婚姻觀念總要被不斷進步的社會所拋棄,鴉片戰爭后,尤其是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吹響了思想解放的號角,同時也吹響了近代中國婚姻觀念變化的號角,古老的中國拉開了婚姻觀念變革的大篆。封建包辦的婚姻逐漸被廢棄和淘汰年輕人在選擇婚姻時有了自己的判斷和自主權。愛情、自由、平等、尊重等信念被注入新的婚忘觀念腐朽的、不平等的婚姻觀念和模式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一時期的婚姻觀念變化主要體現在婚姻目的的變化、婚姻媒介的變化、婚姻決定權的變化、擇偶標準的變化、夫要關系的變化。—摘編自王瑩《中國近代婚姻觀念變化之梳理》材料三19世紀末,英國一些貴族雖有光榮的頭銜,卻缺少支撐門面的錢財,他們明顯地感受家道中落,入不敷出。于是,貴族也十分渴望得到工商階級的扶持,來彌補自己經濟上的虧空。這種需求和“暴發戶”(資產階級新貴族)的需要極易一拍即合,形成互利的合作。這種合作的最好方式是聯姻,聯姻的結果是皆大歡喜。貴族們獲得了財富,從而能更神氣地保持貴族的風度和體面;“暴發戶”則使子孫們獲得了光聚的血統,從而在上流社會中掙得一席之地。—摘編自錢乘旦、陳曉律《英國文化模式溯源》(1)根據材料一,歸納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中國近代婚姻觀與中國古代婚姻觀的最大差異。(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貴族與資產階級新貴族聯姻的婚姻觀。(4)綜上,談談你對不同時期出現不同婚姻觀的認識。【答案】(1)特點:受封建禮制影響;婚姻主體缺乏自主權;忽視子女意愿,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婚姻禮儀繁瑣;影響深遠。原因:深受儒家思想觀念的影響;受專制集權體制影響;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古代文化的傳承性。(2)差異:婚姻自主權利的變化;婚姻觀念的變化,包括婚姻的目的、媒介、婚姻決定權、擇偶標準、夫妻關系的變化等。(3)貴族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聯姻的婚姻觀的形成是因為英國實現了社會轉型,建立了資本主主義政治制度,貴族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下降,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資產階級實力得到提升但政治地位有待提升,二者婚姻的結合符合共同利益需求。實質上是貴族還占有一定地位,資產階級的實力有待提升,同時傳統思想仍然影響民眾的婚姻觀,反映社會演變是需要長時間的過程的。(4)婚姻受特定社會環境影響;婚姻觀念的變化反映社會變革。【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中國古代社會結婚的男女雙方不得不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得出受封建禮制影響;根據材料“結論雙方當事人在結婚這件事情上毫無自主選擇的權利”,可得出婚姻主體缺乏自主權;根據材料“中國古代家長對于子女結婚的包辦,大多是從‘傳宗接代’的目的出發,而忽視子女的個人選擇”,可得出忽視子女意愿,以傳宗接代為目的;根據材料“同時中國古代結婚制度中的結婚程序繁多”,可得出婚姻禮儀繁瑣;根據材料“雖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簡化,但作為傳統習俗仍一直延續下來”,可得出影響深遠。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深受儒家思想觀念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受專制集權體制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模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文化的傳承性也會影響婚姻的發展。(2)本題是對比類材料題。時空是:古代至近代中國。差異:根據材料“封建包辦的婚姻逐漸被廢棄和淘汰年輕人在選擇婚姻時有了自己的判斷和自主權”,可得出婚姻自主權利的變化;根據材料“陳舊的婚姻觀念總要被不斷進步的社會所拋棄,鴉片戰爭后,尤其是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吹響了思想解放的號角”,可得出婚姻觀念的變化,包括婚姻的目的、媒介、婚姻決定權、擇偶標準、夫妻關系的變化等。(3)本題是認識類材料題。時空是:19世紀的英國。可結合婚姻觀的內容分析其變化的原因和產生的影響進行闡述和分析,如:貴族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聯姻的婚姻觀的形成是因為英國實現了社會轉型,建立了資本主主義政治制度,貴族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下降,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資產階級實力得到提升但政治地位有待提升,二者婚姻的結合符合共同利益需求。實質上是貴族還占有一定地位,資產階級的實力有待提升,同時傳統思想仍然影響民眾的婚姻觀,反映社會演變是需要長時間的過程的。(4)本題是認識類材料題。時空是:古代至近代的世界。認識:可從婚姻觀形成和變化的原因角度進行分析,如:婚姻受特定社會環境影響;婚姻觀念的變化反映社會變革。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啟蒙時期批判傳統倫理的一個重要主題,即以個人主義批判禮教之宗法主義家族倫理。陳獨秀倡言“尊重個人獨立自主之人格,勿為他人之附屬品”。中國倫理變革,應“以個人本位主義,易家族本位主義”。李大釗也將家族制度歸為摧折個性的“萬惡之源”。新中國成立后,為打破舊倫理束縛和思想觀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倫理秩序,《婚姻法》成為新中國最早頒布的重大法律。20世紀80年代以后,經濟、社會得到大發展,家庭結構與功能逐漸“小型化”:其一指家庭結構、規模逐漸由繁變簡、由大變小;其二指家庭職能逐漸由多變少。由此引起了夫妻、親子等婚姻家庭倫理關系的重大變化。家庭關系的軸心已由親子關系轉移到夫妻關系,家庭的關注重心開始由長者下沉到年輕人和兒童身上。——摘編自趙慶杰、王利華《近現代中國社會家庭的倫理解讀》(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近現代家庭倫理關系變化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近現代家庭倫理關系變化的原因。【答案】(1)特點:由傳統家族本位到構建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倫理秩序;家庭關系軸心由親子轉移到夫妻;家庭關注重心由長者轉移到年輕人和兒童。(言之成理即可)(2)原因:新文化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對傳統倫理的批判和對個人本位主義的倡導;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婚姻法》頒布;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家庭結構與功能逐漸小型化。(答四點)【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現代時期(中國)。特點:據材料“中國倫理變革,應“以個人本位主義,易家族本位主義”。李大釗也將家族制度歸為摧折個性的“萬惡之源”。新中國成立后,為打破舊倫理束縛和思想觀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倫理秩序,《婚姻法》成為新中國最早頒布的重大法律。”可得出由傳統家族本位到構建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倫理秩序;據材料“家庭關系的軸心已由親子關系轉移到夫妻關系”可得出家庭關系軸心由親子轉移到夫妻;據材料“家庭的關注重心開始由長者下沉到年輕人和兒童身上。”可得出家庭關注重心由長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銷售稅務常識培訓課件
- 健康飲食產業園項目質量管理方案(參考)
- 2025年雙門轎跑車合作協議書
- 2025年汽車尾氣自動測定儀合作協議書
- 鄉城流動中的中國男性婚姻擠壓緒論
- 2025年臨床前CRO項目發展計劃
- 物業服務委托合同 (二)
- 2025年無機電子材料合作協議書
- 2025年黑龍江省中考生物試卷(含答案)
- 2025年閑置物品調劑回收項目合作計劃書
- 杭州轉貸基金管理辦法
- 老北京胡同文化課件
- 公司安全隱患排查記錄表
- 糧食的形態與化學組成第二節糧食的主要化學成分下64課件
- 兒科護士考試試題及答案
- 創新社區管樂團活動方案
- 中國農田水利行業發展前景及發展策略與投資風險研究報告2025-2028版
- 前列腺癌根治術護理查房課件
- 外研版六年級英語下冊 Module2 unit1 教學課件PPT小學公開課
- 2021-2022學年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試卷【含答案】
- 《別墅設計任務書》word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