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某中學東校區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3月月考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山東省棗莊某中學東校區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3月月考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山東省棗莊某中學東校區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3月月考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山東省棗莊某中學東校區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3月月考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山東省棗莊某中學東校區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3月月考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棗莊第八中學東校區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3月月考試卷

(含解析)

一、選擇題(共30題,每題2分)

1.20世紀的世界,斗爭與和平交織,大國爭奪,風云多變,一戰前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

協約的對峙局面,二戰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軸心國同盟,二戰后又出現北約和華約的對峙格

局。這些現象反映的共同問題是

A.大國結盟威逼世界和平

B.法西斯勢力的猖獗

C.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爭奪

D.“冷戰”局面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一戰前形成的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二戰前的軸心國同盟,都推動斗爭的爆發,

二戰后華約與北約的形成,也使得世界長期不得安靜,故這種結盟都對世界和平造成了極大

的威逼。所以答案選A。

考點:選考三20世紀的斗爭與和平-20世紀的國際關系-20世紀的國際關系

2.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創作的《日瓦戈醫生》,是一部對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進行反思和

質疑的小說。美國政府不遺余力地使小說評上諾貝爾獎并組織翻譯成多種文字在東歐國家靜

靜發行。美國政府的這一做法

A.成為蘇聯解體的外部因素

B.放棄了和蘇聯的軍事對抗

C.表明美蘇關系的漸漸緩和

D.是對蘇聯內政的干脆干涉

【答案】A

【解析】

由“一部對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進行反思和質疑的小說。美國政府不遺余力地使小說評上諾

貝爾獎并組織翻譯成多種文字在東歐國家靜靜發行”體現了和平演化,成為蘇聯解體的外部

因素,解除C;材料無關美蘇的關系,解除BC:材料沒有體現美國政府對蘇聯內政的干脆干

涉,解除D。

3.古巴前領導人卡斯特羅曾說,當這些導彈部署在那里時“我們沒有逮捕任何人,因為人們

特別團結”。但是現在人們“被一種悲觀、混亂和苦痛的感覺吞噬了”。格瓦拉對此更加生

氣,他說美國人想殲滅我們的身體,但赫魯曉夫的退讓卻毀滅了我們的精神。”這表明

A.古巴成為導彈危機事務的受害者

B.占巴人民支持部署導彈打擊美國

C.蘇聯軍事實力有限難以抗衡美國

I).維護和平已成為三國人民的共識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被一種悲觀、混亂和苦痛的感覺吞噬了”“赫魯曉夫的退讓卻毀滅了我們的精

神”一可見古巴成為導強危機事務的受害者,故選A;材料沒有體現古巴人民支持部署導

彈打擊美國,解除B:當時美蘇兩分天下,蘇聯軍事實力可以抗衡美國,解除C:材料沒有

體現維護和平的信息,解除I)。

4.美國歷史學家本特利指出:當1945年同盟國擊敗軸心國,摧毀德意志帝國和日本帝國時,

隨著另一場斗爭的起先,世界不得不重建。“另一場斗爭”始于

A.杜魯門宣布救濟希臘和土耳其

B.美蘇兩大政治集團全面對抗

C.美國推行“歐洲更興安排”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精確解讀材料信息的實力。題干關鍵信息是“始于”。結合所

學學問可知“另一場斗爭”是指“冷戰”,A項發生在1947年,B項發生在1955年,C項

發生在1948年,D項發生在1949年。故選A。

考點:其次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杜魯門主義

5.美國前國務卿赫爾曾說,“在戰時和戰后(指其次次世界大戰),為了籌建國際組織和在

東方實現穩定和旺盛,承認和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與俄、英、美三個強大的西方盟國具有同

等地位的大國(是很有必要的)。”赫爾承認中國大國地位的真實意圖是

A.順當推動聯合國籌建的工作

B.實現遠東地區的檜定和旺盛

C.強調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

D.推動美國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

【答案】D

【解析】

二戰后美國推行稱衡世界的全球戰略,其承認中國大國地位也是為此目的服務,故D正確:

“推動聯合國籌建的工作”并不是美國的真實意圖,故A錯誤;美國的霸權政策不限r遠東

地區,故B錯誤;材料主旨也不是強調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故C錯誤。故選【)。

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題干關鍵詞“真實意圖”,學生應當結合所學學問從二戰后美

國推行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的角度動身,即可解除無關選項,得出正確答案。

6.“世界上有大大小小2C0多個國家,可是假如沒有人管它們,這個世界就是個無政府的世

界,確定會一團糟。所以要有個東西來管,這個東西就是最強大的國家。這個最強大的國家

有即權,但是這個薪權是符合世界穩定的要求的。”該言論屬于

A.和平共處論

B.獨立自主論

C.霸權穩定論

D.聯合國安理睬表決論

【答案】C

【解析】

【詳解】從材料中的“這個最強大的國家有霸權”、“魏權是符合世界穩定的要求的”可見

是項霸權穩定論,故選C;霸權危害各國和平共處,解除A;霸權主義侵害國家主權,解除

B;材料內容是聯合國憲章精神的踐踏,解除I)。

7.1966年,美國總統約翰遜說:“我們依舊堅信,一個一體化的大西洋防務,是構筑西歐

統一的第一須要,而不是西歐統一之后的結果,而且,這樣一個大西洋防務,也仍是擴展跨

大西洋伙伴關系,以及消退同東方之間分歧的第須耍。”這體現出美國對歐洲的政策是

A.主動推動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

B.支持西歐緩和與蘇聯驚慌關系

C.歐洲一體化必需符合美國利益

I).認可美歐大西洋防務向東擴展

【答案】C

【解析】

1().“馬恩河之戰后,雙方起先向沿海地帶機動,但無任何戰略意義,只是把戰線延長到海

邊。雙方統帥部分別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轉入防工,建立筑壘陣地,從今西線機動戰

完全結束,轉入陣地戰。”該戰場形勢在確定意義上可以用來說明

A.一戰演化為長久戰的緣由

B.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的目的

C.陣地戰是最主要作戰形式

D.同盟國不再推行任何機動戰

【答案】A

【解析】

【詳解】“雙方統帥部分別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轉入防衛,建立筑壘陣地,從今西線

機動戰完全結束,轉入陣地戰”表明德國的速勝安排破產,一戰演化為長久戰,故A正確:

材料信息無法體現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的目的,解除B:材料信息表明德國的速勝安排破產,

轉入陣地戰,不能說明陣北戰是最主要作戰形式,解除C;材料信息表明德國的速勝安排破

產,轉入陣地戰,無法得出同盟國以后是否推行機動戰,解除D。

【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雙方統帥部分別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轉入防衛,建

立筑壘陣地,從今西線機動戰完全結束,轉入陣地戰”,聯系所學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戰

略安排分析解答。

11.1907年,英國外交部高級職員艾爾?克勞在《關于英國弓法德兩國關系現狀的備忘錄》

中指出,“德國確定將力圖減弱任何競爭對手的實力……其最終目的則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

國。”結合時代背景推斷,英國擔憂德國“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國”的理由是

①德國完成統一成為歐洲強國

②德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青出于藍

③德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④德國大力發展軍力,組建三國協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I).②④

【答案】C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1871年德國完成統一,在其次次工業革命中青出于藍,要求重新瓜分

世界,大力發展軍力,組建三國同盟,故①③正確;德國在其次次工業革命中青出于藍,德

國與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組建三國同盟,②④錯誤;故選C。

【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07年”“德國確定將力圖減弱任何競爭對手的實

力……其最終目的則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國。”聯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分析解答。

12.下面是一戰時期交戰國軍需品的生產量(百萬噸)變更表。它反映了

1914年8月1R1914年9月15日1917年某日

協約國同盟國協約國同盟國協約國同盟國

生鐵222216255015

鋼192116255816

煤394331346355851340

A.帝國主義大戰日益白熱化

B.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

C.帝國主義大戰已發生轉折

D.美國的參戰具有重要影響

【答案】D

【解析】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1914年協約國和同盟國的軍需品生產量相差不大,但1917年協約國軍

需品的生產量大大超過同盟國;依據所學學問可知,造成一戰期間交戰國軍需品的生產量變

更的主要緣由是美國的參戰,故D項正確;帝國主義人戰不行能是一方勢力有很人的博長,

故A項解除;B項是一戰爆發的根本緣由,解除;材料中無法體現斗爭的轉折,故C項解除。

13.1917年3月,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在其連任的就職演說中說:“……我們不再是孤

立的區域,經過那致命的搔亂所造成的30個月來的凄慘事務,我們一經居為世界公民。要

想回頭已經不行能,我們國家的命運就取決于我們是否情愿全力去保衛這個國家。”對材料

解讀正確的是

A.明確表達了是否參戰的問題

B.對斗爭不會袖手旁觀,想要介入

C.背景是俄國二月革命退出了斗爭

D.立足于世界公民追求世界和平

【答案】B

【解析】

【詳解】依據材料“我們國家的命運就取決于我們是否情愿全力去保衛這個國家”可知,美

國總統威爾遜并沒有明確表達是否參戰的問題,故A錯誤;依據題干1917年3月“致命的

騷亂”“1917年3月……我們不再是孤立的區域……我們國家的命運就取決于我們是否情

愿全力去保衛這個國家”等信息可知,此時正在發生第?次世界大戰,演說中隱含著美國不

會袖手旁觀,想要介入斗爭的意思,B正確:依據所學學問,俄國二月革命后,成立了資產

階級臨時政府,而臨時政府接著參與一戰,并沒有退出斗爭,該詵項不符合史實,故C錯誤:

依據所學學問,美國參與一戰只是打著維護世界和平的幌子,真正目的是為了維護美國的根

本利益,故D錯誤。

【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17年3月……我們不再是孤立的區域……我們國家的

命運就取決于我們是否情愿全力去保衛這個國家”,聯系所學美國加入第一次時間大戰的史

實分析解答。

14.有學者指出:“在1911年以前,仝部歐洲的大國都處在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國家主義心情

的狀態中,而且越來越趨向運用斗爭手段解決問題。德國政府只不過是這場普遍性的運動的

引導者而已。”該學者的觀點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B.第一次世界大戰帶有明顯的帝國主義特征

C.德國不應擔當斗爭責任因為并不是它發動了大戰

D.德國應當受到指責因為它利用民族心情侵略他國

【答案】B

【解析】

【詳解】依據材料“在1914年以前,全部歐洲的大國都處在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國家主義心

情的狀態中,而且越來越趨向運用斗爭手段解決問題。德國政府只不過是這場普遍性的運動

的引導者而已。”可知該學者認為一戰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而進行

的斗爭,帶內明顯的帝國主義特征,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民族解放

的內容,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國家主義心情不等于民族解放運動,材料體現的是一戰爆發的背

景不是影響;C選項錯誤,依據材料和史實可知,德國是這場運動的引導者,它發動了大戰

并應當擔當斗爭責任;D選項錯誤,依據材料可知,該學者旨在說明斗爭是全部歐洲大國的

責任,不只是德國利用民族心情侵略他國。因此正確答案為B選項。

15.凡爾賽和約簽訂后,法國元帥福熙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休戰”他得出這一推斷的

主要依據是()

①沒有消退各大國之間的沖突,卻埋下了更大沖突的種子②.戰勝國之間沖突尖銳③德國對

苛刻的《凡爾賽和約》極其不滿④德國后來發動了其次次世界大戰

A.②③B.②④C.?@D.①③

【答案】D

【解析】

【詳解】從材料信息來看,福煦認為《凡爾賽和約》只是短暫蜴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沖突,

即它建立的是一個不穩定的世界秩序,隱含著各種沖突;巴黎和會對德國的減弱,為斗爭埋

下報仇的種子。①③說法正確,故答案為I)項。福煦所說的“20年休戰”是指戰勝國與戰

敗國之間;德國后來發動其次次世界大戰不是福煦當時得出這一推斷的依據。②④說法錯誤,

解除含有②或④的A、B、C項。

【點睛】本題屬于組合式近擇題,常見解題方法有確定法、解除法、求同存異法等。確定法

即憑借對一些基礎學問的堅固駕馭,干脆作答。解除法即找出一項或兩項不符合題目要求的

題肢,解除它,逐步縮小范圍,最終留下正確選項。求同存異法即將備選項中相同的題肢放

在一邊不管,而將所剩余相異的題肢加以比較辨析,從而依據題干的要求得出止確答案。

16.英國首相1898年說:“大國的斗爭已經不像1830年或者1860年那樣只限于歐洲問題,

而是遍布全球的問題。”這表明大國斗爭的核心問題是i)

A.爭奪亞洲市場和殖民地B.殖民擴張掠奪金銀財寶

C.爭奪世界市場和殖民地D.爭奪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答案】C

【解析】

【詳解】其次次工業革命期間,資本主義列強在全世界劃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

世界的狂潮。從材料中的時間信息”1898年”可以看出,當時大國斗爭的核心問題是爭奪

世界市場和殖民地。故答案為C項。A項說法片面;解除;在其次次工業革命期間,列強主

要是爭合商品銷售和資本輸出巾場,解除B項;D項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列強爭奪的目標,

解除。

17.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美國和德國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納新技術成果的模范。可在一戰

后期這兩個國家卻成為敵人的根本緣由是()

A.美德資本擴張的沖突和沖突B.美國和英法有著歷史的淵源

C.德國成為美國盟國的敵對國D.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損害了

美國

【答案】A

【解析】

【詳解】一戰后期,為保證借給協約國的巨額貸款能夠歸還,美國希望協約國取得成功。1917

年4月美國加入協約國集團,對德國宣戰。因此在?戰后期這兩個國家成為敵人的根本緣由

是美德資本擴張的沖突和沖突,故答案為A項。B、D項均不符合題干中“根本緣由”的要

求,解除:C項是在美國已經打算對德國宣戰的時候,解除。

18.美國歷史學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帝國主義

國家仍舊統治著它們舊的殖民地和新的愛護國的狀況下,歐洲的全球霸權看起來更加平安。

然而,這與現實不符。”下列選項不符合史實的是

A.一戰使德、奧戰敗,英、法等受到重創

B.俄國十月革命激勵了歐洲各國無產階級革命

C.一戰后亞非拉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

D.美、日崛起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答案】C

【解析】

【詳解】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的全球霸權看起來更加平安。然而,這與現

實不符”可知一戰后歐洲霸權地位衰弱。題干要求選擇“不能支持這一觀點的",亞非拉民

族解放運動從19世紀木20世紀初持續到20世紀90年頭,戰后亞非拉并木形成個民族

獨立國家體系,只是部分國家的獨立,如土耳其,不符合題意,故選C;一戰使德、奧戰敗,

英、法等受到重創體現了歐洲霸權的衰弱,故A符合史實,不選;俄國十月革命激勵了歐洲

各國革命,挑戰了歐洲的霸權地位,故B符合史實,不選;美、日的崛起對國際事務的影響

力越來越大,挑戰了歐洲的霸權地位,故D符合史實,不選。

【點睛】本題考查一戰后歐洲霸主地位的衰弱,其緣由包括一戰對歐洲的破壞、俄國十月革

命激勵了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美FI的崛起。

19.1896年,一位法國記者在《德國制造》一文中指出:“看看你們的四周,各位衣服布料

是德國織的,甚至你現在看這篇報道的紙張也是德國生產的,即使你想燒掉這張報紙,你手

拿的火柴也是德國制造的,”其意在說明此時期

A.德國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B.德國生產技術已經超越了法國

C.法國市場已被德國的商品占據D.法德經濟利益沖突已自不待言

【答案】D

【解析】

【詳解】法國實行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其最初目的是擴大產品的出口,結果卻導致了此時

德國物品的大量涌入,說明法德經濟利益沖突已顯現,故D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德國

成為了世界第?經濟強國”,解除A;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德國生產技術與法國的比較,無法

退出“德國生產技術已經超越了法國”解除B;C反映的是材料的現象,不是實質,解除。

20.1921年8月11日,美國向英、法、意、日、中五國發出正式邀請。邀請有關各國共同

探討限制海軍軍備問題,英、法、意、中等國當即表示同意。日本政府則對美國的邀請遲

疑不決,日本《讀賣新聞》評論說,如出席會議H本將作為被告會受審,不出席則會遭到世

界輿論的指責,日本政府經過一再考慮,到9月27日才做出回答,希望這次會議主要探討

限制軍備問題,避開涉及“任何特別國家”的“已成事實”。由此可見日本政府對參與這次

會議遲疑不決的主要緣由是擔憂

A.英口同盟被拆散

B.海軍擴張被限制

C.獨占中國局面被打破

I).“大東亞共榮圈”安排受抵制

【答案】c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921年華盛頓會議召開,華盛頓會議簽署的九國公約,打破了口

本府中國獨新的狀況,美國在中國實現了“門戶開放”政策,實質上使中國更原到幾個帝國

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反映的會議是華盛頓會議,日本擔憂的是獨占中國局面被打

破,故C正確;英日同盟是英國和日本為維護其各自由中國與朝鮮半島的利益而結成的互助

同盟,旨在反對俄國在遠東擴張,無法體現“任何特別國家”的“已成事實”,解除A;依

據“希望這次會議主要探討限制軍備問題”可知,日本并不擔憂海軍擴張被限制,解除B;

“大東亞共榮圈”是FI本具次次世界大戰中提出的戰略構想,時間不符合題怠,解除D。

21.巴黎和會上,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警告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俄國布爾什維克已經革命

成功,德國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燒,整個歐洲的反叛心情在高漲…別把德國逼到布爾什維

克那邊去!”勞合?喬治的真好用意是

A.吞并德國的海外殖民地

B.制裁甚至肢解德國

C.擴大影響力,稱霸世界

I).維持歐洲大陸均衡

【答案】1)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巴黎和會。依據材料可知,英國反對過分減弱德國,結合所學可知,英國

的真實目的是防止法國等國家力氣過大,維持歐洲大陸的均衡,從而使歐洲大陸的列強彼此

牽制和相互爭奪,維護英國的新主地位。因此D詵項正碎。A詵項錯誤,1922年2月6□《凡

爾賽和約》規定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分別由英、法、日、澳以委任統治的形式進行瓜分,

與材料中英國的意圖無關;B選項錯誤,依據材料可知,英國以避開德國倒向蘇俄為理由,

反對過分減弱德國;C選項錯誤,英國早已是世界霸主,不是此時期的要求。故正確答案為

D選項。

22.“凡任何斗爭或斗爭之威逼,不論其干脆影響聯盟任何?會員國與否,皆為有關聯盟全

體之事.聯盟應實行適當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國間之和平。”以上內容體現的是國聯盟約中

A.委任統治

B.集體平安

C.民族自決

D.全體一樣

【答案】B

【解析】

【詳解】依據“不論其干脆影響聯盟任何一會員國與否,皆為有關聯盟全體之事。聯盟應實

行適當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國間之和平”可知,國聯盟約體現會員國集體互保,維護集體平

安,故B正確;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委任統治、民族自決和全體一樣,解除ACD。

【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不論其干脆影響聯盟任何一會員國與否,皆為有關聯盟全

體之事。聯盟應實行適當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國間之和平”,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3.一位政治人物曾經表示:“假如意大利向多瑙河、巴爾干擴張,會造成歐洲斗爭,假如

他們在非洲沙漠通行無阻,或者就能安靜下來。”這種說法主要是針對()

A.1戰時,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B.巴黎和會上意大利提出領土擴張要求

C.20世紀30年頭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

D.二戰前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

【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遷移運用歷史學問的實力。綜合上述史實可以推斷,讓意大利向非洲沙漠擴張,削

減其對西歐國家的威逼,正是綏靖政策的目的。

24.丘吉爾說過一句話:“德國獨裁者沒有從飯桌上抓取食物,而情愿讓人一道菜一道來地

服侍的一一i文就是首相為捷克斯洛伐克所獲得的一切。”此話是件對什么事務而言的

A.慕尼黑陰謀

B.英法靜坐斗爭

C.《蘇德互不侵擾條約》簽訂

D.德國吞并奧地利

【答案】A

【解析】

【詳解】材料“德國獨裁者……讓人一道菜一道來地服侍他一一這就是首相為捷克斯洛伐克

所獲得的一切”反映了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在慕尼黑實行會議,在沒有捷克

斯洛伐克代表參與的狀況下,簽訂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割給德國的“慕尼黑協

定”,即慕尼黑陰謀,故A正確;英法靜坐斗爭是當德軍在進攻波蘭的時候,英法坐視不管,

與材料無關,故B解除;《蘇德互不侵擾條約》是1939年由蘇聯與德國簽訂的隱私協議,與

材料無關,故C解除;德國吞并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無關,故D解除。

【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信息“德國獨裁者……讓人一道菜一道來地服侍他一一

這就是首相為捷克斯洛伐克所獲得的一切”,學生應當結合所學學問從慕尼黑陰謀的史實入

手,即可解除無關選項。

25.有學者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目的在于重新安排歐洲的權力,而19397945年的大

戰卻是意識形態之戰”。這里的“意識形態之戰”是指:

A.獨裁與民主B.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

C.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I).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答案】A

【解析】

二戰是反法西斯之戰,法西斯是獨裁的標記,而反法西斯則是維護民主,故材料所講的“意

識形態之戰”是獨裁與民主之戰。

26.“那里的安靜氣氛令人驚異。駐守在萊茵河畔的炮兵悠然地觀望著德國運輸彈藥的列車

在河對岸來往行駛,我們的飛行員從薩爾區工廠冒煙的煙囪上空飛過也不投擲炸彈。很明顯,

最高統帥部最關切的是不要打攪敵人。”在戰地采訪的法國記者多熱萊斯描繪的這一情景發

生在

A.第?次世界大戰長久的陣地戰期間

B.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時

C.《慕尼黑協定》簽訂后

D.其次次世界大戰爆發后

【答案】1)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二戰爆發后英法對德的驚奇斗爭、“靜坐”的狀況,所以這一情景發生在其次

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而非第?次世界大戰長久的陣地戰期間、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時以及慕

尼黑協定簽訂后,所以只有選D才是符合題意的,正確。

27.1932年,英國外交大臣奧斯汀?張伯倫在評論國際形勢時說:“世界近兩年正在倒退,

各國相互之間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進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穩定的和平邁進,而是又實

行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驚和威逼的看法。”與上述評論相關的歷史背景是

A.美國經濟危機波及世界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C.納粹黨在德國上臺執政

D.日本發生“二二六”兵變

【答案】A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濟危機的理解。由“1932年和材料的信息來看,主要反映了經濟危機波

及到全世界。其它是錯誤的。所以選A。

28.有學者在探討20世紀30年頭歐洲某歷史事務時說:“這是大國侵略性和防衛性兩種民

族主義妥協的頂峰,它們的共同本質是民族利己主義。”被這位學者稱為“頂峰”的事務

A.加速了其次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B.使建立歐洲集體平安體系的努力最終破產

C.使德軍擺脫了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逆境

D.承認了德國吞并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的現實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侵略性”揭示的是德國的目的,“防衛性”是指蘇聯的避戰自保,“民族利己主

義”說明都符合各自的國家利益,因此被這位學者稱為“頂峰”的事務是指《蘇德互不侵擾

條約》的簽署。該條約的簽署,加速了二戰爆發,故答案為A項。使建立歐洲集體平安體系

的努力最終破產是1939年4月英法蘇三國談判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解除B項:《蘇德互不

侵擾條約》的簽署便德國僻開了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局面,C項說法錯誤,解除:《蘇德互

不侵擾條約》未涉及捷克斯洛伐克問題,解除D項

點睛:本題須要明確的是材料中的“侵略性”和“防衛性”是指什么。從《蘇德互不侵擾條

約》的簽訂雙方來看,各自目的不同,但均是民族利己主義的表現。在確定“頂峰”為《蘇

德互不侵擾條約》的簽訂后,很簡單作出正確選擇。

29.學者們評論某?時期的歐洲,運用了“歐洲的末日審判”“歐洲的政治崩潰”“歐洲時

代的消逝”“別了,歐洲歷史”等標題。據此推斷,歐洲的這一時期起先于()

A.20世紀30年頭初B.20世紀40年頭中期

C.20世紀70年頭初D.20世紀80年頭末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敬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FI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不難發覺,本

題考查學生對二戰后歐洲的理解.由“歐洲的木口審判”、“歐洲的政治崩潰”、“歐洲時

代的消逝”、“別了,歐洲歷史”得知是二戰后歐洲的普遍衰落,美國經濟實力最強.其它是

錯誤的.所以選B.

考點:其次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二戰后歐洲的普遍

衰落

30.歐洲曾經受過啟蒙思想的洗禮,但在20世紀又發生了在一些學者看來“是不行想象的

事:人們盡然又會貶低自己的身份,去迫害有不同信仰的人,去嚴刑逼供或甚至否認人權”。

材料中的“人們”主要是指

()

A.德國人B.法國人C.猶太人D.波蘭人

【答案】A

【解析】

“人們盡然又會貶低自己的身份,去迫害有不同信仰的人,去嚴刑逼供或甚至否認人權”是

指德國迫害猶太人的事情,A正確;B和I)不符合材料信息;C是受害者。

31.(20世紀的斗爭與和平)

材料一德國將依據1898年3月6日與中國所訂條約,及關于山東省之其他文件所獲

得之一切權利、全部權名義及特權,其中關于膠州領土、鐵路、礦產及海底電線為尤要,放

棄以與日本。

----據《凡爾塞和約》

材料二中國在華盛頓會議上堅持了依據國際法獨自抗爭維權的方略,在強調自身在

遠東國際均勢中的重要性的基礎上,通過主動參與締結國際條約體系,基本上達到了以國際

法制衡列強在華勢力、維護國家權益的與會目標,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簽署《解

決山東懸案條約》并被載入華盛頓會議記錄,規定日本將膠州德國舊租借地交還中國,日軍

撒出山東;日本同意撤銷二十?條要求中原來旨在把中國變為日本愛護國的第五號,并放棄

了某些特息權利.

一一據金衛星《凡爾賽一一華盛頓體系與中國外交方略的轉變》等

(1)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山東問題在凡爾賽會議、華盛頓會議上的不同

結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