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線索一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1.原始農業的產生(1)產生:大約1萬年前,原始農耕和畜牧出現,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2)影響:原始農業的出現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2.農業生產方式的發展
春秋戰國鐵犁牛耕的應用,促進了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小農生產模式的形成,也推動了水利工程的建設宋朝稻麥復種技術在南方已經相當普及,經濟作物增加。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明清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增加了糧食產量,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3.古代農業的主要特點:精耕細作(1)耕作方式的不斷進步:①刀耕火種:原始社會使用石刀、石斧、石型,依土地肥力變化而遷徙。②石器鋤耕:商周出現青銅農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③鐵犁牛耕:春秋戰國,鐵農具和牛耕出現并推廣;西漢趙過發明耦犁,東漢推廣到珠江流域;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安裝了犁評,犁耕技術日漸完善。(2)耕作技術不斷提高:①春秋戰國:使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壟作法。②漢朝:出現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趙過推行的代田法。③魏晉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術,我國農業耕作技術成熟定型。(3)耕作制度豐富:兩漢以一年一熟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不斷發展:①水利工程: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漢朝的漕渠、白渠和龍首渠等。②灌溉工具:曹魏時改制翻車,唐朝創制筒車,宋朝出現水力高轉筒車,明清時期出現風力水車。(5)經營方式進步:①集體勞作:商周時期,土地歸國家所有,勞動者在田間集體耕作②個體農耕(小農經濟)原因:鐵農具出現和牛耕推廣(生產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生產關系)。特點: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地位: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從通史視角認識古代中國小農經濟的特點(1)政治上:它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權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經濟基礎。(2)經濟上:它自給自足的特點是“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實施的根源;(3)科技文化上:它的發展促進了與農業相關的科技發展,造就了中國古代科技具有實用性、實踐性的特點;同時,其落后性也決定了中國古代科技無法實現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許多文學作品多是反映小農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與家庭倫理觀念上:中國農民具有忠厚老實、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也有狹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導致“重男輕女”“安土重遷”思想觀念的產生;同時也鑄就了中國古代注重孝道、重視鄰里與家庭和睦的觀念。
(1)政治:分散的小農經濟,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統一。保護小農經濟是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2)政策: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源在于小農經濟的脆弱。它要求統治階級抑制商業,防止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3)科技: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與農業相關的農學、天文歷法、數學、醫學等領域,這使古代中國科技具有實用性、實踐性的特點。同時,小農經濟發展的緩慢性也決定了古代科技無法實現根本性突破。(4)文學:很多文學作品反映了小農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反映了當時人們希望擺脫統治者殘暴統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5)民族心理:小農經濟下的中國農民既有忠厚老實、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優點,也有狹隘、保守的不足。(6)家庭倫理:小農經濟的條件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男子,這是“重男輕女”思想產生的根源;同時注重孝道、重視鄰里和睦等。綜合分析小農經濟的影響考點
戰國時期的水利工程(2019·課標全國Ⅱ)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 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 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解析
本題考查秦國能夠建造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的雛形,國家對社會控制能力較強,能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進行經濟建設,因此戰國后期秦國出現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項符合題意。商鞅變法時期確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壞,A項說法錯誤;鐵制生產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國一地,排除B項;秦國的交通運輸與其他地區相比并沒有多大優勢,排除C項。
D4.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四大特點
5.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1)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西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屬于國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3)封建社會:封建土地所有制。①確立:春秋時期的初稅畝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戰國時期的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②評價: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地主階級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的土地,造成了社會的分化。③問題:土地兼并現象嚴重。原因土地私有制,土地自由買賣制度的存在(根本);地主享有政治經濟特權(直接)。影響?國家賦稅收入減少?租佃關系出現并日趨普遍;?階級矛盾激化和農民起義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實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國土地,按照人丁和田畝收取賦稅等結果起到了鼓勵農民墾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耕作方式、土地制度與農業經營方式的演進生產力生產關系刀耕火種少量青銅器鐵犁牛耕(春秋戰國到明清)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均田制等)集體耕作男耕女織小農經濟考點
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018·全國文綜Ⅱ,25)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須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A.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 B.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C.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情 D.富商大賈操縱稅收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漢政府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要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貨幣形式),這使得自耕農被迫將收獲物賣到市場,給了富商大賈操縱物價的可乘之機,這就使得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B項正確。自商鞅變法后,歷朝歷代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A項不符合史實;材料只是提及國家收取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對自耕農產生的影響,與生產熱情無關,C項錯誤。富商大賈操縱的是物價,國家稅收由政府掌控,D項錯誤。(2020·全國Ⅲ卷,25)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曹操實行屯田,客觀上(
)A.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動了農業商品化進程C.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D.緩和了社會的主要矛盾解析
東漢末年,曹操實行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這有利于減輕農民的負擔,增加糧食生產和穩定社會秩序,客觀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故D項正確;曹操實行的屯田制實際上是一種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軍隊或農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權,沒有土地的所有權,不能進行土地買賣,因此無法助長大土地所有制,故A項錯誤;根據題干材料“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可知屯田增產的糧食主要作為軍糧和民眾食糧,體現了自給自足的特點,題干材料沒有反映將糧食銷售到市場上去,因此無法體現農業商品化進程,故B項錯誤;曹操主要是在黃河流域實行屯田制,對安定中原人民從事農業耕作起到了重大作用,這一措施不能促進中原人口南遷,故C項錯誤。6.農業地理空間的擴展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也受氣候變化的影響。
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時期表現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初步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隋唐時期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認知深化】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特點(1)經濟重心的南移伴隨著北方人民的南遷。(2)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4)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1)對城市交通貿易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推動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的發展,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時期,南方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北方人口的南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吸引了北方人口的進一步南遷。(3)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帶動文化中心南移,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4)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經濟重心南移,導致南方某些地區過度開發,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考點
明代地區經濟的差異(2019·課標全國Ⅰ)明中后期,大運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變革B.土地制度的調整C.貨幣制度的改變
D.地區經濟的差異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山東是棉花的主要種植地,江南商人將山東棉花運回江南再運來棉布,說明江南地區是棉紡織的再加工地區,其紡織手工業較為發達。由此可知,江南地區和山東地區的生產內容不同,地區分工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存在差異,故選D項。大運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沒有發生變革,排除A項;明朝土地制度有一定調整,但對此影響不大,排除B項;貨幣制度的變化對該現象不起主導作用,排除C項。D考點
江南經濟的發展(2021年全國乙卷文綜25)表1西漢末、東漢中期部分地區民戶數量表單位:戶郡名西漢末東漢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間)5677120123太原(今屬山西)16986330902南陽(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陜西部分地區)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東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屬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廣西間)21092212284據表1可知,在此期間()A.長江以南經濟發展加速
B.豪強大族勢力沒落C.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加劇
D.個體農耕經濟衰退解析
本題通過一組數據,對比西漢末、東漢初,我國北方黃河流域與南方長江流域戶數(人口數)的變化,從而反映出南方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人口增長,正體現了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現象,即經濟重心的南移。它既考查了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也考查了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還涵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從表中數據看,長江以南戶數(人口)增長迅速,正是該地經濟發展加速的表現,故項正確;表中未體現豪強大族勢力,故B項錯誤;表中數據反映南北人口變化,體現了南北經濟差距在縮小,故C項錯誤;表中數據未直接體現個體農耕經濟情況,但其實戶數增加正說明當時個體農耕經濟在發展,故D項錯誤。A7、中國古代賦稅制度(選必IP92)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五大趨勢(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志),直至取消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志),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松弛。(2)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3)賦稅由以實物為主到以貨幣為主轉變(以“一條鞭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4)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5)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演變為簡化單一(以“一條鞭法”為標志)。
上述演變體現了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這種演變說明,隨著歷史的發展與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銀兩收稅則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反映。明清賦稅制度的三大變革(1)一條鞭法(2)“滋生人丁,永不加賦”(3)攤丁入畝(2021·天津河西一模)在農耕經濟時代,賦役制度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命脈。明朝“一條鞭法”和清朝“攤丁入畝”所體現的理財思想是(
)A.輕徭薄賦B.毋奪農時
C.平均負擔D.開源節流答案
C解析
明朝“一條鞭法”和清朝“攤丁入畝”體現了以土地作為征稅標準的理財理念,把人頭稅逐步納入田畝中,以土地的多少和貧瘠作為征稅的標準,這樣賦稅負擔漸趨平均化,故選C項。(2021·湖北宜昌二模)據記載,西漢戶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個類別。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為“大家”“中家”“小家”(或“細民”)三個等級。西漢這樣劃分戶籍的主要目的是(
)A.為豪強地主崛起助力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C.為征收賦稅提供依據D.確立世家大族的地位答案
C解析
題干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服務于國家,而不是豪強地主,故A項錯誤;“西漢戶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有利于特權階層兼并土地,故B項錯誤;“一般平民籍又分為‘大家’‘中家’‘小家’(或‘細民’)三個等級”,主要方便征稅,故C項正確;題干材料中的做法與世家大族沒有直接關系,故D項錯誤。易錯分析
兩漢魏晉時期,世家大族控制著大量人口,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世家大族和中央政府存在著爭奪人口的矛盾。8、兩漢特殊的世族莊園經濟
(1)由戰國到秦,再由秦入漢,先后產生了大批平步青云的軍功地主,他們獲得土地,然后憑借豐厚的賞賜俸祿、社會地位的優勢大肆購置田地。與此同時,他們招募大量的私人農戶,這些人租耕土地,但不直接向政府繳納租稅,甚至不服徭役,不是政府在冊的編戶人口。其經濟安排,按自給自足的原則規劃經營,方圓之內,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樣樣具備,還有自成體系的小型灌溉系統,做到“有求必給,閉門成市”。世族莊園的四周則建有自衛的“塢堡”,擁有一支召之能戰的私人武裝。
(2)東漢的世族力量日漸增強。史學家唐長孺認為:“州郡僚佐中所謂大吏右職照例由本地大姓壟斷。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數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帶有世襲性。……我們認為東漢時期的地方政權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當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封建土地關系和人身依附關系不斷發展的產物漢代莊園經濟的四大特點
9、影響中國農耕經濟向近代化變革的因素(1)制度性因素:古代中國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戰國時期,各國通過變法廢除了井田制,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貫穿封建社會的始終,延續了兩千多年,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經濟基礎。農耕經濟始終在低水平的狀態下運行,很難實現社會經濟財富的積累,無法使財富轉化為商業資本。(2)政策性因素:①重農抑商政策:重農抑商政策產生于戰國時期,其目的在于鼓勵農耕經濟的發展,以促進國家財富的積累,服務于當時兼并戰爭的需要。后來為歷代王朝所沿用,成為古代中國的基本國策。②“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這兩種政策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日漸脫離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3)經濟結構因素:古代中國經濟是以小農經濟為核心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其主要特點是封閉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場的發育。小農經濟的生產主要是滿足自我消費和交納賦稅。由于沉重的賦稅,小農經濟無法實現量的積累,也無法實現農業經濟的商品化。(4)思想觀念因素:自戰國以來,古代中國以“農本”為立國的經濟思想,歷代統治者始終對工商業采取壓制政策,導致民間資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來經營工商業。[知識拓展]古代糧食安全觀的基本特征
1.注重糧食安全的總量安全,重視糧食的社會屬性,對糧食作為一般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自然屬性有所忽略。這是因為糧食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古代糧食安全具有明顯的區域性,這與不同地區之間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同一時間里,有的地區糧食高產、穩產,人均糧食占有量較高,年度間變化不大;而有的地區糧食產量低而不穩,人均糧食占有量較低,或年度間變化很大。另外,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往往不一致,一些地區減產的同時而另一些地區卻可能增產,保障地區糧食安全是古代社會糧食安全問題的關鍵所在。
3.古代糧食安全問題還表現在糧食生產的波動和糧食產量的不穩定上。氣候條件、自然災害影響著古代糧食在時間分布上的不均衡,糧食的總量供應充足不等于在任何時間都能滿足人們的需要,而這一點恰恰是造成古代社會糧食微觀不安全的主要因素。
4.糧食安全的基礎十分脆弱,這是因為封建社會是以脆弱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小農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脆弱,抵御自然災害等風險的能力十分低下,這也是古代糧食安全問題產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5.古代糧食安全需求以追求數量為特征,古代糧食安全停留在一個最低層次之上,對糧食的營養安全涉及不多。在古代溫飽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的前提下,糧食安全主要是為了滿足生存需要。
6.糧食的分配不合理使得社會底層人群獲得糧食能力下降是古代社會產生糧食安全問題的關鍵因素。在古代微觀糧食安全層面上,糧食危機往往發生在那些無地少地的農民身上,他們由于封建剝削制度的影響而在糧食分配中處于弱勢,成為最易受害的人群。[題型突破]“內容、措施”類非選擇題(2021河北張家口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初社會殘破、經濟凋敝。漢代統治者奉行重農積谷的國策,糧食被視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戰略物資,采取了“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的政策。漢代還實行募民入粟賜爵政策。同時,漢朝政府還在全國范圍建立了大批的糧倉,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糧食倉儲體系。隨著土地兼并的加劇,政府多次進行“度田”,限制土地兼并。
——摘編自張喆、戚亦農《試論漢代國家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措施》材料二
至遲到16世紀中期,玉米就已傳入中國。玉米最初在山區栽種,到19世紀以后,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玉米種植不僅繼續向山區,而且也向平原地區擴展了。明清時期傳入的新作物還有花生。花生在湖田沙土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的油料作物。馬鈴薯傳入我國后,分布之處多為貧瘠冷涼山區。明代中葉,煙草自菲律賓傳入中國,它不僅損害了吸食者的健康,同時侵占了大量的良田。
——摘編自林立杰《明清時期福建農業發展與農業商品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代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措施,并指出其糧食政策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農作物種植的變化,并簡析其影響。解題流程第一步:獲取解讀信息題號設問顯性信息隱性信息第(1)問措施“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國家重視勸課農桑,儲積糧食“漢代還實行募民入粟賜爵政策”國家通過賜爵,鼓勵糧食生產“在全國范圍建立了大批的糧倉,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糧食倉儲體系”國家廣建糧倉,建立糧食倉儲體系,具有防災意識“政府多次進行‘度田’,限制土地兼并”國家核定土地,保護小農生產特點“重農積谷”體現了農本思想“糧食被視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戰略物資”政府重視糧食安全對于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功能政府一方面鼓勵農業生產,一方面建倉儲糧開展生產和加強儲備相結合題號設問顯性信息隱性信息第(2)問變化“至遲到16世紀中期,玉米就已傳入中國”“明清時期傳入的新作物還有花生”大量引進農作物新品種“花生在湖田沙土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的油料作物”經濟類農作物大量種植影響外來作物多為高產經濟作物提高糧食產量,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改善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玉米種植不僅繼續向山區,而且也向平原地區擴展了”“花生在湖田沙土普遍種植”“馬鈴薯傳入我國后,分布之處多為貧瘠冷涼山區”廣大山區和貧瘠土地的開發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煙草自菲律賓傳入中國,它不僅損害了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