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1講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1.(2024黑、吉、遼,1,3分)1921年,有學者在奉天(今遼寧)沙鍋屯發掘了一處穴居遺址,認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遺,與彼一河南遺址,不特時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屬于同一的民族與文化的部類,即吾所謂仰韶文化者也”。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該遺址出土了()A.骨制鑿刀 B.燧石石器C.炭化稻粒 D.彩陶殘片答案D2.(2024浙江1月選考,1,2分)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這一時期()A.種植粟和水稻,掌握養蠶繅絲技術B.邦國林立,早期國家形成并發展C.先后出現精美玉器青銅器和鐵器D.氏族成員平等,米比現階級分化答案A3.(2024浙江6月選考,16,3分)有考古學家認為,不同文化的“撞擊”是文明起源的形式之一。下面示意圖中的“Y”形北方—中原文化連接帶,“在中國文化史上曾是一個最活躍的民族大熔爐,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間中華大地如滿天星斗的諸文明火花,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帶”。根據該理論,這一時期最有可能在這條文化帶發生撞擊”的是()A.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B.仰韶文化、紅山文化C.二里頭文化、龍山文化D.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答案B5.(2024江西,1,3分)下圖為不同時期新石器文化形勢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中原地區已經處于各種文化分化的復雜階段B.不同文化圈之間一開始就存在相互隔絕現象C.中華文明呈現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趨勢D.新石器時代文化之間出現愈來愈分層的狀況答案C6.(2024湖北,1,3分)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如下圖),制作精美,陶胎輕薄,杯壁厚度不超過0.5毫米。一般認為,蛋殼陶杯是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該類器物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據此可推斷()A.早期國家認同已廣泛形成B.南北地區間貿易往來較為頻繁C.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D.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答案C7.(2024新課標,24,4分)考古學者在某史前遺址發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墓葬分別占總數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規模大、隨葬品豐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禮器等。據此可以推斷,該遺址處于()A.舊石器時代早期B拍石器時代晚期C.新石器時代早期,D.新布器時代晚期答案D8.(2024甘肅,1,3分)新石器時代中期,大多數聚落出現結構復雜的“大房子”,與眾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顯對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動中心,或部落首領住宅兼公共事務場所。“大房子”的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A.社會矛盾逐漸加劇B.部落組織日益復雜C.勞動分工更加明確D.國家形態初步具備答案B9.(2024貴州,1,3分)有學者認為,距今5000多年前,我國一些地區已出現較為明確的社會分工。下列考古發現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A.洞穴遺址中出現打制石器B.居住遺址有明顯用火痕跡C.公共墓地存在多人合葬墓D.高級墓葬中出土雕花骨筒答案D10.(2022天津,1,3分)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間的海岱地區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鬶、觚等陶質酒器,這種器型的酒器后來也出現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區文化遺址中。這可用于說明()A.良渚文化的傳承 B.紅山文化的傳承C.龍山文化的傳承 D.巴蜀文化的傳承答案C11.(2023新課標,24,4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這主要表現在()A.公共墓地出現 B.農業的產生C.貧富分化加劇 D.文字的使用答案C12.(2021遼寧,1,3分)如圖為浙江杭州嚴家橋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約4000年的雙錢結藤編殘件圖。它體現了()A.歷史傳承與民族認同的統一B.社會組織的復雜C.勞動技能與藝術審美的結合D.等級秩序的確立答案C13.(2019上海,1,2分)學者認為夏已設官職,其史料依據是()A.文獻記載 B.甲骨卜辭C.口述史料 D.青銅銘文答案A14.(2021福建,1,3分)關于夏朝,先秦文獻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實踐,以探索“夏墟”的存在。這反映了()A.先秦文獻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關鍵性C.考古發掘的重要性D.文獻與實物互補的必要性答案D15.(2024廣西,1,3分)有學者把五帝時代到夏代中期首領的更迭情況制作成圖,如下圖。據此可知()A.東夷族是早期國家形成中的主角B.華夏族在文明起源過程中占中心地位C.夷夏兩族彼此爭勝并且聯盟執政D.夷夏兩族的融合主要以戰爭方式實現答案C16.(2024福建,1,3分)考古發現,二里頭的宮城遺址中,二號宮廟與一號宮殿呈東西分布,二者各有一條南北向的軸線;偃師商城的宮城遺址也有“左廟右宮”及“雙軸線”。這可以說明我國早期國家()A.血緣關系與權力中心相互維系B.祭祀制度日趨完備C.內服王畿與外服方國相互對立D.都城格局已成定式答案A17.(2024天津,1,3分)周人認為,商之所以滅亡是因為“斂怨以為德”,為上天所棄;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這主要體現了周人()A.能夠借鑒歷史經驗B.推崇神權至上思想C.沿襲前朝價值觀念D.堅持禮法并重傳統答案A18.(2024湖南,1,3分)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A.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答案B19.(2019天津文綜,1,4分)中國很多地區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它們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圖片中的兩件青銅器出土于同一地點,該地點位于地圖中()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20.(2024北京,7,3分)《史記》記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國維利用新發現的甲骨卜辭與《史記》《尚書》等古籍相互補正,進一步論證了商朝的歷史。陳垣后來對考證方法進行了總結,其中包括:①理證:“無證而以理斷之者”;②書證:引書為證,“可以補史之闕”;③親證:“考地理貴實踐,親歷其地”;④物證:“以新出土之金石證史”。王國維上述研究運用的考證方法主要有()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D21.(2019課標Ⅲ,24,4分)“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這一思想產生的制度淵源是()A.宗法制B.禪讓制C.郡縣制D.察舉制答案A22.(2022全國乙,24,4分)據下圖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A.推動了南北農業經濟進步B.依賴大規模商業活動開展C.反映了南北方聯系的加強D.緣于統治區域擴大到江南答案C23.(2020天津,1,3分)井田制下,村社內的土地分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給村社成員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換,村社成員要隨份地變動而遷居,即“三年一換土易居”。這意味著私田()A.可以進行交易買賣 B.收獲全部上繳國家C.屬于小農經濟范疇 D.所有權歸國家所有答案D24.(2019江蘇單科,1,3分)據青銅器銘文,西周中后期,裘衛因經營手工業獲得財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貴族用13塊耕地,從裘衛那里換取了在王室儀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飾。這一記載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動 B.世襲制度解體C.抑商政策弱化 D.禮樂制度崩壞答案A25.(2021廣東,1,3分)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A.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 B.各諸侯國維護周禮C.宗法制度分崩離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答案D第2講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1.(2024江蘇,1,3分)毛家坪遺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續到戰國晚期的秦文化遺址,在該遺址中發現大量炭化的苜蓿屬植物種子和馬的骨骼。有學者依據《史記》中秦人先祖“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的記載,認為上述苜蓿屬植物與秦人養馬有關。該學者的研究可以說明()A.西周晚期出現原始農耕和畜牧B.探究歷史要重視史料間的聯系C.秦人即將邁人階級社會的門檻D.實物史料比文獻史料更有價值答案B2.(2024廣東,1,3分)據研究,古代禮書上記載的春秋時期行禮所用飲酒器,有爵、觚、觶、角、散五種,稱為“五爵”,其名來自商、西周時期五種形制不同的青銅酒器名。實際上,春秋時期的五爵均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為一至五升。“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據此可知,春秋時期()A.五爵形制趨同說明禮崩樂壞B.宗廟祭祀遵從天人合一理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顯以人為本D.五爵以小為貴維系等級秩序答案D3.(2024浙江1月選考,3,2分)1896年,法國某考察團進入四川,留下了記載:“在彭山縣進入令人費嘆的成都平原——它遍地莊稼,人口稠密……繁榮富庶,令人難以置信,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當地人充分領悟、廣泛使用的灌溉體系?!边@一“灌溉體系”得益于()A.都江堰的修建B.芍陂的興建C.鄭國渠的興修D.靈渠的開鑿答案A2.(2024安徽,1,3分)西周前期,青銅器高古凝重,無取巧用意,紋飾原始,頗有圖騰意味;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器制多輕便適用,每每以現實性的動物為附飾物,追求精巧玲瓏,標新立異。這一變化說明()A.宗法觀念已經名存實亡B.青銅鑄造進入鼎盛時期C.青銅器的禮樂功能弱化D.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答案C3.(2024北京,1,3分)古代玉器為禮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堅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劌(割),義也;垂之如隊(墜),禮也。這一比喻寄托了()A.隆禮重法的精神 B.無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選賢任能的理念答案C4.(2024山東,2,3分)西周時期,諸侯國在奉行周禮的同時,多尊重當地原有的風俗;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變革禮制,移風易俗,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諸侯國轉變做法主要是為了()A.重構統治秩序 B.限制貴族特權C.以德行教化民眾 D.打破宗法血緣關系答案A5.(2020課標Ⅰ,24,4分)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 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答案D6.(2022江蘇,1,3分)據學者考證,春秋末年,陳國司徒轅頗向封疆內所有的田地征取賦納。轅頗遭到擁有一定數量田地的國人驅逐,逃亡到鄭國。這一考證可以說明()A.官僚政治的腐朽B.貴族與農民階級矛盾尖銳C.土地制度的變動D.諸侯權威遭到卿大夫挑戰答案C7.(2021湖北,1,3分)“爵”通常被認為是飲酒器(下圖),也是飲酒禮上尊卑關系的象征,進而被用來代表品位序列。大約從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漸趨成熟。這反映了()爵A.冶煉技術的提高 B.鑄造工藝的完善C.等級制度的發展 D.宗法體系的崩潰答案C8.(2020北京,1,3分)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銅冰鑒缶,鑒用來盛冰,缶用來盛食物?!吨芏Y》記載,肉食珍饈與酒水都要用冰鑒保存,祭祀時也要使用冰鑒。冰鑒缶的使用()A.體現了戰國時期嚴格的宗法制度B.說明青銅鑄造工藝開始成熟C.展示出貴族的日常禮儀規范D.標志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答案C9.(2023海南,1,3分)據《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而戰國晚期,秦、齊、楚等諸侯國都擁有人數近百萬的軍隊,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30萬兵力。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A.軍事理論的形成 B.生產方式的變革C.政治制度的演進 D.地形地勢的利用答案B10.(2019海南單科,1,2分)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表明孔子()A.主張嚴格社會等級 B.重視社會道德構建C.認同社會貧富分化 D.反對百姓追求富裕答案B11.(2023全國甲,24,4分)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國君爵位由高到低稱為公、侯、伯、子、男。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孔子編撰《春秋》,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鬃哟伺e目的是()A.實錄歷史事實 B.提升周王權威C.維護等級秩序 D.強調文化差異答案C12.(2022全國甲,24,4分)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 B.老子 C.韓非 D.墨子答案B13.(2021全國甲,24,4分)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鬃觿t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 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 D.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答案A14.(2024新課標,25,4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變革,爭相延攬人才,諸書百家大都呼吁“選賢與能”。不認同這一理念的學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C15.(2023全國乙,24,4分)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歲)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边@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A.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 B.井田制度的繁榮C.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D.商業活動的衰退答案C16.(2020江蘇單科,2,3分)墨子提出治理天下應當像大禹那樣“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認為察“圣王之事”得“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學派能夠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復前代禮樂制度 B.代表下層平民利益C.強調社會等級和諧 D.適應兼并戰爭需要答案B17.(2021山東,1,3分)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墨家學派認為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這反映了兩者()A.文化取向的迥異 B.政治立場的不同C.學術觀點的分歧 D.生活態度的差異答案B18.(2021天津,1,3分)孔子認為“身正”是為政者的重要品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韓非子主張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他們這是倡導統治者()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國C.規范行為 D.監督民眾答案C19.(2023新課標,25,4分)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B.“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D.“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答案A20.(2022湖南,1,3分)儒家起于魯,傳布于齊、晉、衛;墨家始于宋,傳布于魯、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齊、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晉,盛行于秦。這()A.促進了政治統一B.維系了“學在官府”的局面C.沖擊了貴族政治D.導致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答案C21.(2022湖北,1,3分)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蓋上繪有按星空方位標注的二十八星宿圖,其中的星宿名稱多數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這表明()A.圖像比文獻記載更可靠 B.西周重視天文觀測C.文物與文獻可相互印證 D.楚國制漆工藝精湛答案C22.(2022全國乙,45,15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商鞅變法,嚴懲百姓私相斗毆行為,獎勵軍功,授以爵位田宅,養成“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的風氣,秦國的軍隊幾乎戰無不勝,統治區域不斷擴大,被當時六國人稱為“虎狼之國”。荀子曾訪問秦國,他認為秦國管理有效,承認秦國軍隊戰斗力強悍:“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但他認為按商鞅之法組建的秦國軍隊,“隆勢詐,尚功利”,無禮義教化,“干賞蹈利”(求賞逐利),只能稱之為“盜兵”?!吧泄?則勝、不勝,無常”,不能與春秋時齊桓公的軍隊相比,更不能與商湯王、周武王那樣的仁義之師相提并論?!幾浴盾髯印返?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荀子稱商鞅變法后的秦國軍隊為“盜兵”的原因。(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商鞅的軍事改革。(6分)答案(1)原因:從儒家立場出發,批評法家實踐(或荀子信奉儒家思想,而商鞅信奉法家思想或兩個學派不同,立場不同);(3分)嚴刑峻法,無禮義教化(或輕教化);(3分)軍人、軍隊以逐利為目標,殺人奪地,而非除暴安民(或尚功利)。(3分)(2)評價:打擊了貴族勢力(或打破貴族對爵位的壟斷或打破世卿世祿制);形成強大的戰斗力、軍事能力(或有利于提高士兵的士氣、勇氣,英勇作戰);為擊敗六國軍隊和促成秦朝統一奠定基礎(或統治區域擴大,維護統治不給分);(任意一點2分,兩點滿分4分)以功賞為驅動,殺戮過甚,造成民眾對秦國的仇恨(或引起百姓及他國對秦國的不滿)。(為秦國滅亡埋下隱患,社會矛盾,擴大軍隊不給分)(2分)第3講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1.(2024湖北,2,3分)《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貲(處罰)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發弩各二甲(甲胄)?!边@表明秦朝()A.相權挑戰皇權 B.延續秦國耕戰國策C.統治殘暴嚴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答案B2.(2024湖南,2,3分)據史料記載,秦人“畏有司而順”,楚人“好游俠”“易發怒”。秦末,六國舊地都出現了反秦斗爭,其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這可用于()A.證實秦對楚地的統治最為嚴苛B.說明秦楚之間文化沖突無法彌合C.證明秦朝的制度不適用于楚地D.解釋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的原因答案D3.(2024天津,14,3分)中國古代新建王朝前期的統治者,面對經濟殘破、民不聊生,大多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等順應民意的措施,由此出現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治世”,為后來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上述措施與“治世”之間的關系,概括最準確的是()A.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B.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C.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D.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答案BB3分D2分C1分A0分4.(2018浙江11月選考,1,2分)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戰國國家走向統一的時代,講求“耕戰”,富國強兵,“滿足”秦實現統一的理論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答案C5.(2020浙江7月選考,2,2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興修了許多著名的工程。觀察下圖(局部),對圖中所示區位,命名及標注正確的是()A.①—秦始皇長城 B.②—靈渠C.③—鄭國渠 D.④—都江堰答案A6.(2022湖北,2,3分)下列關于秦漢歷史的記述,集中反映了()文獻記述出處秦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賈誼《過秦論》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史記·秦楚之際月表序》接漢緒,茂育群生,恢復疆宇《后漢書·班固傳》A.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B.家國同構模式改變C.“大一統”的觀念開始出現D.華夏認同不斷增強答案A7.(2022遼寧,2,3分)《史記》《漢書》《后漢書》等文獻中常見有“四海之內”“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方內安寧”“日月所照”等類似表述。這反映了漢代()A.邊疆治理趨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C.“大一統”的政治理念 D.“華夷之辨”的思想意識答案C8.(2021湖南,2,3分)漢初,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宗室大臣平定“諸呂之亂”后,商議新帝人選,經再三討論,認為代王劉恒在高祖劉邦在世諸子中,“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決定迎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這一做法()A.反映嫡長子繼承制得到執行B.旨在預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動仁孝成為選帝主要標準D.表明相權對皇權構成威脅答案B9.(2022浙江1月選考,4,2分)漢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轄區內巡行,年終赴京奏事。刺史秩僅600石,但能以卑臨尊,監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國相。由此可知,西漢刺史的設置()A.可以彌補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D.代表著社會履行監察官員的職能答案B10.(2022山東,2,3分)云夢秦簡《日書》中對選擇善馬的標準有嚴格規定。漢代官府內有專門學習相馬理論者,相馬術已成為專門技術自設一科,與書計、射御等同。這一時期相馬術的發展主要服務于()A.農耕技術的推廣 B.商業交往的便利C.軍事戰爭的需要 D.禮樂制度的重建答案C11.(2022湖南,2,3分)漢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致府庫告竭,遂用聚斂之臣,“至于賣爵、更幣、算車船、租六畜、告緡、均輸、鹽鐵、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遺,獨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舉()A.體現以農為本 B.服務于漢初戰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決了財政危機答案A12.(2022天津,2,3分)漢武帝時期,“以均輸調鹽鐵助賦”,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對外用兵,還前后巡游二十余次,僅一次巡游“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巨萬計”。這一時期國家財政沒有得到根本好轉,主要是由于()A.朝廷過度干預經濟 B.國家經濟資源枯竭C.鹽鐵官營不合時宜 D.只重開源未能節流答案D13.(2019課標Ⅰ,25,4分)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朝廷這種做法()A.加強了貨幣管理 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C.削弱了諸侯實力 D.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答案C14.(2020山東,2,3分)先秦至西漢前期,山東東部地區得“魚鹽之利”,總體上是商業活躍的地方。西漢中期以后,這一地區的商人活動開始步入低谷。這是由于西漢政府()A.重視關中地區經濟發展 B.強化了經濟控制C.開通了絲路貿易 D.以儒家義利觀教化百姓答案B15.(2019課標Ⅱ,25,4分)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國勢力強大 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C.現實統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16.(2021山東,2,3分)漢高祖時期,王國職官設置與朝廷基本一致。下表為此后西漢統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概況,這些調整的出發點是()時期調整概況漢景帝時期改丞相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漢武帝時期郎中令減秩為千石;改太仆(秩兩千石)為仆(秩千石)漢成帝時期裁撤內史;令相治民,與郡太守無異A.精簡地方行政機構 B.節約中央財政開支C.維護國家政治統一 D.廢除郡國并行體制答案C17.(2022廣東,2,3分)“奉朝請”是兩漢朝廷給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許參加朝會,地位也隨之提高。東漢中葉以后,王、侯多不就國,而是以“奉朝請”的名義留駐京師,封國大權操于國相,這客觀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強勢力的擴張B.埋下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隱患C.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條件D.有利于朝廷對封國的直接控制答案D18.(2023海南,2,3分)據東漢《乙瑛碑》載,魯相乙瑛向朝廷陳請,為孔廟增設一名百石卒史來守廟并掌管禮器(流程如下圖)。這一史實最適合用來說明,當時()A.國家行政中樞權力的逐漸擴大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日益鞏固C.傳統社會道德秩序的漸趨規范D.封建國家不同職能的有效履行答案B19.(2021湖北,2,3分)東漢永建二年(127年),漢順帝征召知名隱士樊英,但樊英稱病推辭。于是,皇帝下詔“切責郡縣”,地方官府遂用公車將樊英送至京城。該責問方式體現了()A.君權削弱 B.中央集權C.吏治腐敗 D.豪強崛起答案B20.(2021遼寧,2,3分)東漢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視家譜、別錄、私傳的修撰,“贊賢圣之后,班族類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傳》《李膺家錄》等。這一做法的實質是()A.加強道德修養 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別大宗小宗 D.維護經濟特權答案B21.(2020課標Ⅲ,25,4分)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皵的曛兴诜e粟,倉廩皆滿?!辈懿賹嵭型吞?客觀上()A.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動了農業商品化進程C.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 D.緩和了社會的主要矛盾答案D22.(2021江蘇,2,3分)《史記·淮陰侯列傳》:“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痹谶@里,司馬遷采用的史學方法是()A.檔案文獻與現場考察結合B.口述資料與實地探訪互證C.出土簡牘與歷史文獻參校D.民間傳說與墓志銘文比對答案B23.(2019天津文綜,12,19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孔子稱贊管仲輔佐齊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鬃悠笸苤畯团d,“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爱斀裰畷r,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現孔子所說“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據《論語》《孟子》材料二“萬乘之主,有能服術行法……其兼天下不難矣。”“故治民無?!ㄅc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薄笆枪手T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萬物莫如身之至貴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勢之隆也?!薄俄n非子》材料三董仲舒說:“今漢繼秦之后,如朽木糞墻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薄稘h書》(1)依據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寵物醫生助理崗位面試問題及答案
- UI 設計師崗位面試問題及答案
-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一中2025屆化學高一下期末監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第一中學高一化學第二學期期末檢測試題含解析
- 江西省贛州市寧師中學2025年高二化學第二學期期末綜合測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民事審判團隊管理辦法
- 醫療安全事件管理辦法
- 保安公司公章管理辦法
- 桐鄉疫情出入管理辦法
- 江蘇公司商旅管理辦法
- 2025年武漢市漢陽區社區干事崗位招聘考試筆試試題(含答案)
- 2025屆山東煙臺中考歷史真題試卷【含答案】
- 志愿者心理調適培訓(改)
- 個人信息保護與安全培訓
- 基于響應面法的工藝參數優化研究
- 黨課課件含講稿:《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論述摘編》輔導報告
- 國家開放大學行管??啤侗O督學》期末紙質考試總題庫2025春期版
- GB/T 3280-2015不銹鋼冷軋鋼板和鋼帶
- T∕CQAP 2002-2022 基于水泡性口炎病毒載體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用陽性假病毒質控品
- 1#球磨機襯板更換及方案
- 常用塑料改性加工工藝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