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遺傳、變異和進化(6)生物的進化學案-初升高生物人教版(2019)教材銜接_第1頁
第6章 遺傳、變異和進化(6)生物的進化學案-初升高生物人教版(2019)教材銜接_第2頁
第6章 遺傳、變異和進化(6)生物的進化學案-初升高生物人教版(2019)教材銜接_第3頁
第6章 遺傳、變異和進化(6)生物的進化學案-初升高生物人教版(2019)教材銜接_第4頁
第6章 遺傳、變異和進化(6)生物的進化學案-初升高生物人教版(2019)教材銜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6章遺傳、變異和進化(6)生物的進化——初升高生物人教版(2019)教材銜接知識銜接回顧初中銜接高中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兩大學說1.共同由來學說: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進化來的。2.自然選擇學說: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機制,解釋了適應的形成和物種形成的原因。二、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1.化石(1)概念: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2)作用:利用化石可以確定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種類及其形態、結構、行為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3)分布:大部分化石發現于沉積巖的地層中。(4)結論:大量化石證據,證實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而且還揭示出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順序。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1)解剖學證據研究比較脊椎動物的器官、系統的形態和結構,可以為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尋找證據。(2)胚胎學證據胚胎學是指研究動植物胚胎的形成和發育過程的學科,比較不同動物以及人的胚胎發育過程,也可以看到進化的蛛絲馬跡3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證據。(3)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證據事實證據:a.無論古細菌生物還是現代生物,它們的細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結構。b.人和類人猿在DNA的堿基序列或基因組方面高度接近。c.不同生物與人的細胞色素氨基酸序列的差異。基本結論a.生物有著共同的原始祖先。b.揭示當今生物種類親緣關系的遠近以及它們在進化史上出現的順序。三、自然選擇學說1.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1)適應的兩方面含義生物的形態、結構適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生物的形態、結構及其功能適合于該生物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和繁殖。(2)適應具有的特點:普遍性和相對性。2.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1)各種生物適應性特征形成的理論物種不變論的觀點:各種生物都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拉馬克的觀點:a當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各種生物的適應性特征不是自古以來就如此的,而是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b.適應的形成都是由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對拉馬克觀點的評價拉馬克提出的進化學說徹底否定了物種不變論,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但他對適應形成的解釋未被人們普遍接受。(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觀點:適應的來源是可遺傳的變異,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3.自然選擇學說內容之間的聯系習題鞏固1.下列與生物進化相關的敘述,錯誤的是()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B.適應的形成離不開環境的定向選擇作用C.生物進化時,種群基因頻率總是變化的D.物種的形成過程可以不經過隔離2.某動物種群中,基因型AA占20%,Aa占50%,aa占30%.這三種基因型的個體在某一環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競爭能力為AA=Aa>aa,則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下列能正確表示A基因和a基因的比例變化的圖是()A. B.C. D.3.支持生物都有共同祖先這一論點的細胞水平證據是()A.不同生物的DNA分子存在差異B.不同生物胚胎發育過程存在差異C.從不同動物的牙齒化石推測飲食差異D.各種生物的細胞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結構4.生物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結果,下列相關敘述中錯誤的是()A.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物種B.生殖隔離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C.自然選擇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D.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5.下列有關協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A.隔離阻止了基因交流并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B.人類的活動可能會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形成C.物種之間的協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競爭實現的D.協同進化是指生物與無機環境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6.大量證據表明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下列不能作為支持這一論點的證據的是()A.人和魚的胚胎發育早期都有鰓裂和尾B.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動都是靠能量驅動的C.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且共用一套遺傳密碼D.鯨的鰭、貓的前肢和人的上肢等“同源器官”結構相似7.盜獵者為了獲取象牙獵殺長牙的大象,進而導致它們種群的象牙基因頻率發生了改變。近幾十年來,新生非洲象中沒有象牙的大象比例比之前增加了十幾倍。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大象不長牙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定向突變B.象牙基因頻率發生改變意味著產生了新的物種C.盜獵發生時,有牙是不利性狀,留下后代的機會少,其基因頻率下降D.盜獵環境中大象種群不會發生進化8.19世紀中葉以后,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工廠排放煤煙使樹干變黑,黑色型的樺尺蛾比例逐漸增加,成了常見類型。此過程體現()A.用進廢退 B.自然選擇 C.生殖隔離 D.獲得性遺傳9.半規管(維持姿勢和平衡的內耳感受裝置)的形態和尺寸與動物的運動方式具有較強的相關性。研究人員對祿豐古猿化石的內耳半規管進行研究并提出,人類直立行走或起源于祿豐古猿型的運動方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祿豐古猿的化石是研究人類運動方式的直接證據B.人類的直立行走適合于人類在一定環境下生存和繁殖C.祿豐古猿運動方式的變化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D.人類行走方式的進化實質是環境對行走方式的定向選擇10.下列關于生物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A.不同基因型的個體對環境的適應性都是相同的B.現實生活中大量使用同種抗生素會使致病細菌產生耐藥性突變C.生物產生的變異都能在長期的共同進化中保留下來D.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共同進化導致生物的多樣性11.關于生物進化理論的再發展,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B.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統稱突變,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C.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協同進化的過程D.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12.某研究團隊對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兩種地雀研究發現:火山地雀生活在干旱島嶼,喙短而堅硬,利于破開堅果;雨林地雀棲息于濕潤島嶼,喙細長彎曲,擅長捕食昆蟲。基因組分析顯示二者存在三處與喙形態相關的基因差異。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干旱環境直接誘發火山地雀發生適應性變異B.若兩島發生陸橋連接,兩種地雀的雜交后代不育會加劇種內競爭C.基因差異表明二者已形成生殖隔離,喙型差異是地理隔離導致的必然結果D.雨林地雀細長喙的形成加速了昆蟲種群中飛行能力的進化,屬于協同進化13.靠風傳粉的植物叫風媒植物,靠昆蟲傳粉的植物叫蟲媒植物。風媒花不具有鮮艷的顏色,也無蜜腺及香味,但能產生大量的花粉,花粉粒細小光滑,干燥而輕,易于被風吹送;蟲媒花一般具有鮮艷的花被,有蜜腺及香味,能吸引蜜蜂、蝴蝶等“訪花者”,它們的花粉粒通常較大、外壁粗糙,易附著在“訪花者”身上。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訪花者的存在導致了蟲媒植物的基因發生定向突變B.上述兩種植物適應性特征的形成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C.兩種植物花粉粒的特征在客觀上促進了各自種群的發展D.蟲媒植物可能更有利于通過有性生殖加快自身進化速度14.比目魚多棲息于淺海的沙質海底,1960年,科學家在馬里亞納海溝近萬米深的海底(高壓、終年無光的特殊極端條件)看到了比目魚在游動。研究發現,幾百萬年前的海溝下與海溝上的比目魚還屬于同一物種,但由于長期基因無法交流,二者產生了生殖隔離;并且該新型比目魚的基因組中,與視覺相關的基因發生了大量“丟失”。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兩種比目魚之間雖然存在生殖隔離,但二者仍有可能雜交B.二者產生生殖隔離的兩個外部因素是自然選擇和地理隔離C.比目魚視覺相關的基因大量“丟失”會導致種群發生了進化D.深海高壓、終年無光等特殊極端條件誘導比目魚發生了適應環境的變異15.某山地存在鴨跖草,種群A生長于懸崖底部,種群B生長于懸崖頂部,兩者具有不同的表型。后來由于山體坡度變緩,A和B相互雜交產生了雜交種C且繁殖形成了種群,如圖1所示。在某時間段內,種群A中H基因頻率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________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2)由圖1可知,山體坡度變緩以前,種群A、B之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的原因是存在________。種群A、B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種,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3)由圖2可知,種群A在_______年間發生了進化,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在R-T年間,種群A中Hh的基因型頻率為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A正確;B、適應的形成離不開可遺傳的有利變異與環境的定向選擇作用,B正確;C、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故生物進化時種群的基因頻率總是變化的,C正確;D、生殖隔離是形成新物種的標志,物種的形成必須經過生殖隔離,D錯誤。故選D。2.答案:D解析:由題意知,在某動物種群中,基因型AA占20%、Aa占50%、aa占30%,因此A的基因頻率=20%+1/2×50%=45%,a的基因頻率=30%+1/2×50%=55%,又知,在某一環境中AA與Aa、aa的生存能力大小為AA=Aa>aa,由于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的個體的生存能力強,因此A基因頻率逐漸升高,a基因頻率逐漸下降。D符合題意。故選D。3.答案:D解析:A、不同生物的DNA分子存在差異屬于分子水平的證據,A錯誤;B、不同生物胚胎發育過程存在差異屬于胚胎學證據,B錯誤;C、牙齒化石研究屬于古生物學和比較解剖學證據,C錯誤;D、各種生物的細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結構,從細胞水平證明了生物都有共同祖先,D正確。故選D。4.答案:A解析:A、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A錯誤;B、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生殖隔離,B正確;C、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方向,C正確;D、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D正確。故選A。5.答案:B解析:A、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都阻止了基因交流生殖隔離的產生標志新物種的形成,A錯誤;B、人類的活動可能使生物的生存環境發生變化也可能會影響生物性狀的選擇,進而會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形成,B正確;CD、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CD錯誤。故選B。6.答案:B解析:A、魚和人的胚胎發育早期都具有鰓裂和尾的胚胎學證據,支持人和魚具有共同祖先的觀點,A錯誤;B、并不是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動都是靠能量驅動,如水分子的跨膜運輸,B正確;C、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且在基因表達的過程中共用一套遺傳密碼,這是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分子生物學證據,C錯誤;D、貓的前肢、鯨的鰭和人的上肢具有相似的骨骼結構,屬于同源器官,表明其有共同祖先,D錯誤。故選B。7.答案:C解析:A、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A錯誤;B、象牙基因頻率發生改變意味著發生了進化,B錯誤;C、盜獵發生時,有牙是不利性狀,會被獵殺,因此留下后代的機會少,其基因頻率下降,C正確;D、盜獵環境中象牙基因頻率發生改變意味著發生了進化,D錯誤。故選C。8.答案:B解析:19世紀中葉以后,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工廠排放煤煙使樹干變黑,黑色型的樺尺蛾比例逐漸增加,成了常見類型,此過程體現自然選擇,B正確,ACD錯誤。故選B。9.答案:D解析:A、化石是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祿豐古猿的化石記錄了祿豐古猿的形態結構等特征,研究其化石能為研究人類運動方式的起源等提供直接證據,因為人類直立行走或起源于祿豐古猿的運動方式,A正確;B、生物的適應性特征是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類的直立行走使得雙手解放出來,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更有利于獲取食物、防御敵害等,適合人類在一定環境下生存和繁殖,B正確;C、生物進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等可遺傳變異提供了原材料,然后經過自然選擇等作用,使得適應環境的變異類型得以保留和發展。祿豐古猿運動方式的變化也是基于基因突變等產生了不同的運動相關的變異,然后在自然選擇下發生改變,C正確;D、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人類行走方式的進化是由于種群中與行走方式相關的基因頻率在自然選擇等因素作用下發生了定向改變,而不是環境對行走方式的定向選擇直接導致進化實質的變化。環境對行走方式的定向選擇是進化的動力之一,但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D錯誤。10.答案:D解析:共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而共同進化的結果是形成生物多樣性,D正確;11.答案:B解析:A、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種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形成的集合,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A正確;B、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統稱突變,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基因重組可以增加遺傳多樣性,但不能為生物進化直接提供原材料,B錯誤;C、生物的進化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生物以及無機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共同推動了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和生態系統的穩定,C正確;D、協同進化是指兩個或多個物種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的過程,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D正確。故選B。12.答案:D解析:A、變異是隨機發生的,環境(干旱)僅起選擇作用,而非直接誘導特定突變,A錯誤;B、雜交后代不育屬于生殖隔離,會減少基因交流而非加劇種內競爭,B錯誤;C、基因差異不等同于生殖隔離(需雜交實驗驗證),喙型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C錯誤;D、雨林地雀捕食昆蟲施加選擇壓力,昆蟲飛行能力的進化反作用于雨林地雀喙型,體現不同物種間的協同進化,D正確。故選D。13.答案:A解析:A、突變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但它是不定向的,即突變的發生是隨機的。訪花者(如蜜蜂、蝴蝶等)的存在對蟲媒植物的傳粉起到了重要作用,從而影響了蟲媒植物的繁殖和基因頻率的變化,但這并不直接導致蟲媒植物的基因發生定向突變,A錯誤;B、風媒植物和蟲媒植物是兩種不同的傳粉方式,它們各自具有適應性特征,如風媒花的花粉粒細小光滑、易于被風吹送,而蟲媒花則具有鮮艷的花被、有蜜腺及香味以吸引訪花者。這些適應性特征的形成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即那些具有更有利于傳粉特征的植物在繁殖上更成功,從而將其特征傳遞給后代,B正確;C、兩種植物花粉粒的特征在客觀上促進了各自種群的發展。風媒植物的花粉粒細小光滑、易于被風吹送,這使得它們能夠在更廣泛的區域內進行傳粉,增加了基因交流的機會;而蟲媒植物的花粉粒通常較大、外壁粗糙,易附著在訪花者身上,這使得它們能夠更精確地進行傳粉,通常是在同種植物之間進行。這些特征都有利于各自種群的繁殖和基因多樣性的維持,C正確;D、蟲媒植物通過吸引訪花者進行傳粉,通常能夠在同種植物之間進行更精確的有性生殖,從而產生了更多的遺傳變異。這些變異為自然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