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第第頁《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A卷(基礎)一、選擇題(本題共7小題,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19世紀末,日本總領事大越成德通知在滬日僑中婦嬰撤回國內,男子則“安分自守,不準出門,不準眾人聚集。”于是,日本寓滬僑民紛紛乘船回國。與此有關的事件是()A.甲午中日戰爭 B.鴉片戰爭C.第二次鴉片戰爭 D.中法戰爭【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世紀末,日本總領事大越成德通知在滬日僑中婦嬰撤回國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此相關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為戰爭作準備,日本撤回在華日僑,故A正確。【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2.黃海海戰結束后,光緒帝為海戰中壯烈殉國的海軍將領垂淚撰寫挽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位海軍將領是()A.左寶貴 B.關天培 C.鄧世昌 D.丁汝昌【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黃海海戰是甲午中日戰爭期間北洋水師與日本艦隊進行的一次海戰,這次海戰中北洋水師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為國捐軀,C項正確;左寶貴在甲午中日戰爭的平壤戰役中犧牲,關天培是鴉片戰爭中犧牲的清軍將領,丁汝昌是北洋水師提督,在甲午中日戰爭的威海衛戰役中自殺殉國,排除A、B、D三項。【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3.下圖是關于甲午中日戰爭的部分敘述。這段話陳述了甲午中日戰爭的()A.背景和人物B.方式和影響C.時間和目的D.方式和人物【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1894年”反映了時間;“為爭霸世界的夢想”反映了目的,故C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人物和影響,故排除A、B、D項。【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4.列強取得了在中國開設工廠、修筑鐵路、開采礦山等特權,標志著列強由對華商品輸出進入了資本輸出的新階段。這種局面出現在()A.鴉片戰爭后 B.甲午中日戰爭后C.戊戌變法后 D.八國聯軍侵華后【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戰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規定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這意味著列強對華商品輸出進入了資本輸出的新階段,B項正確。【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5.下表顯示的是列強在中國辦廠數目的變化,導致列強辦廠數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開辟五口通商 B.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C.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D.增開漢口、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所給信息“1898年”“1900年”“列強辦廠數目”可知,1898年后,列強在中國開設工廠的數目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規定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導致列強在中國辦廠增多,故C項正確;五口通商、增開通商口岸、賠款與列強辦廠增多無直接關系,故排除A、B、D項。【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6.分析下圖中的數據,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A.清朝經濟比日本發達 B.中國的經濟負擔沉重C.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D.中國新開放通商口岸【答案】B【解析】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需要負擔巨額的賠款,這些賠款是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的2.9倍,自然導致中國的經濟負擔承重,故選B項;清政府的年財政收入超過日本不代表清政府的經濟比日本發達,排除A項;圖示內容無法體現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和中國新開放通商口岸,排除C、D項。【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7.美國學者馬漢在《海權論》中指出:“誰擁有了長江流域這個中心地帶,誰就具有了最可觀的政治權威。出于這些原因,外部海上國家應積極有效地對長江流域施加影響。”以下最能印證作者觀點的事件是()A.《馬關條約》的簽訂 B.《南京條約》的簽訂C.鴉片戰爭 D.中法戰爭【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后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而這些通商口岸都是長江流域的城市,使得列強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到長江流域,符合題干中觀點“誰擁有了長江流域這個中心地帶,誰就具有了最可觀的政治權威”,A項正確。【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二、非選擇題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890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福澤裕吉(明治維新政治家)力主“進行東洋侵略(注:侵略朝鮮、中國),使國內人心轉而外”。據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日本的社會狀況,并概述“國內人心轉而外”的含義。材料二
表格(甲午中日黃海海戰雙方艦隊力量對比)項目參戰艦數裝甲情況總排水量(噸)平均航速(海里/時)魚雷發射管數火炮總數魚雷艇數中國12123446615.34271952日本12121084010.33362680(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艦隊在哪些方面與日本艦隊存在差距?材料三
李鴻章為避戰保船,令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港,日軍趁機得到黃海制海權……l895年初,日軍攻占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無心再戰,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3)創建北洋艦隊的相關歷史事件是什么?黃海大戰中壯烈犧牲的致遠艦管帶是誰?(4)據材料二、三和所學知識,分析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內部原因。【答案】(1)社會狀況: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含義: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2)總排水量、平均航速、魚雷發射管數、火炮總數。(3)事件:洋務運動。管帶:鄧世昌。(4)中國艦隊整體實力不如日本;清政府腐敗。【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非選擇題B卷(鞏固)一、選擇題(本題共10小題,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甲午戰爭圖志》記載:日本在甲午戰爭時繪制的包括朝鮮、中國東北、山東半島在內的軍用地形詳圖中,對這些地區的每一條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個村莊,都標示得清楚無誤。這段材料旨在說明()A.日軍已經占領了朝鮮、中國東北、山東半島B.日本制圖技術高超C.朝鮮、中國東北、山東半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D.日本侵華蓄謀已久【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日本繪制朝鮮、中國東北、山東半島在內的軍用地形詳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日為發動侵略戰爭做準備,D項正確;日本沒有占領中國,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日本制圖技術高超,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朝鮮、中國東北、山東半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排除C項。【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2.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艱難生存。西方列強在華取得的下列權益中,對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影響最大的是()A.割香港島給英國 B.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C.《北京條約》的賠款額度大幅增加 D.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答案】B【解析】甲午中日戰爭之后,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條約規定“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這一規定最能體現出列強資本輸出的特點,不利于國內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割香港島給英國屬于領土主權喪失,排除A項;《北京條約》的賠款額度大幅增加加重民眾的負擔,排除C項;“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體現出列強控制清政府的行為,排除D項。【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3.表格的使用有助于同類問題的歸納總結。小剛同學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時,分類整理了三個條約的部分內容,見下表。由此可以看出,他分類的依據是,這些內容都破壞了中國的()條約內容(部分)《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北京條約》割中國東北領土約40萬平方千米給俄國《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A.司法主權 B.領土主權 C.關稅主權 D.貿易主權【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中“割香港島給英國”“割中國東北領土約40萬平方千米給俄國”“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信息可知,這些內容都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B項正確;材料中內容沒有涉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和貿易主權,排除A、C、D項。【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4.據統計,甲午中日戰爭前,外資在華設有工廠192家,投資總額近2000萬元;甲午中日戰爭后的1895--1913年間,外資在華新建廠礦達1366家,其多數資本在10萬元以上,投資總額為10215.3萬元。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列強取得在中國投資辦廠的權利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C.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被接受D.中國掀起“實業救國”熱潮【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甲午中日戰爭后的1895--1913年間,外資在華新建廠礦達1366家,其多數資本在10萬元以上,投資總額為10215.3萬元”并結合所學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后,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設廠,使列強在華建廠合法化,加大對華資本輸出,故選A項。【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5.黃海海戰中,丁汝昌套用1866年利薩海戰的沖撞戰術,將戰艦橫排迎敵。但是丁汝昌忽視了近30年來軍艦速度的提升,又失去了縱向列隊的最高火力和相對移動優勢,最終落敗。黃海海戰的決策反映出()A.清朝積極借鑒、融合外國戰例 B.觀念陳腐導致戰敗C.清朝政府沒有全力支持海軍 D.外國戰術不適合中國戰場【答案】B【解析】根據“丁汝昌套用1866年利薩海戰的沖撞戰術”“丁汝昌忽視了近30年來軍艦速度的提升”可知,黃海海戰的決策反映出觀念陳腐導致戰敗,故選B項。【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6.近代中國被迫與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其中19世紀90年代與19世紀40年代的不平等條約相比,最主要的區別是()A.割占中國領土的面積擴大B.開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內地C.索取中國賠款的數額加大D.列強獲得對華資本輸出的特權【答案】D【解析】19世紀90年代簽訂的《馬關條約》,使外國取得在華設廠的權利,反映了帝國主義階段資本輸出的新侵略要求,故選D項。【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7.徐中約在其《中國近代史》中寫道:“1894年的那場成中國之巨禍的大敗,讓學者、官員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認為需要一場更徹底的變革。”這說明,“1894年的那場大敗”()A.喚醒了國人挽救國家危亡的意識 B.引起了中國社會風俗發生新的變化C.沖擊了中國傳統的舊式官僚體制 D.推動了社會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894年的那場成中國之巨禍的大敗,讓學者、官員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認為需要一場更徹底的變革”結合所學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后,簽訂《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喚醒了國人挽救國家危亡的意識,A項正確;辛亥革命等活動引起了中國社會風俗發生新的變化,排除B項;維新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推動了社會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排除D項。【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8.中日雙方對1894年7月25日發生的豐島海戰記述各異。中方《濟遠航海日志》記載:“7點45分,倭三艦同放真彈子,轟擊我船,我船即刻還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戰史》稱:“7點52分。彼我相距約3000米之距離。濟遠首先向我發炮。旗艦吉野立即迎戰,以左舷炮向濟遠轟擊。”這說明()A.研究者的立場會影響其對歷史的解釋B.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C.通過文獻記錄最終能夠還原歷史真相D.原始記錄比研究文獻更接近歷史真相【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材料可知,中方認為豐島海戰是日軍挑起的,日方則認為是中方挑起的,這說明由于雙方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才會出現材料所述的矛盾觀點,A項符合題意;B項中“模糊不清”的表述錯誤,歷史真相并不會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C、D兩項均未體現材料的主旨。【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9.1896年春,譚嗣同寫下《有感》一詩:“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譚嗣同之所以如此悲憤傷感是因為()A.中國簽署了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B.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C.洋務運動失敗使得洋務派痛心疾首 D.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1896”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甲午中日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從而使中國人民的危機意識和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B項正確。【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大題2小題)1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日本早在明治維新以后,就確定了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朝鮮和中國……1892年,日本已有22萬余人的陸軍,海軍軍艦達32艘,約六萬噸。日本還不斷派遣間諜到朝鮮、中國境內搜集情報,秘密測繪朝鮮半島和我國東北、渤海灣的地形地圖。(1)據以上材料,概括日本在發動侵華戰爭前做了哪些準備。材料二◎中國把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之權及該地城壘、兵器制造所及國有物永遠割給日本。◎中國支付日本兵費2億兩白銀◎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2)據以上內容判斷“恥辱之約”的名稱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恥辱之約”哪一條款最能反映帝國主義列強要求對華進行資本輸出?材料三東北前線戰事緊迫,軍費告急,卻同各地一樣收到必須“報效”慈禧太后六十慶典的銀兩的諭旨。將軍長順為討好慈禧,硬從一直入不敷出的軍費中支出一萬兩“報效”銀,迅速上交。據以上材料,概括出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4)通過以上材料,你能得出怎樣的感悟與認識?【答案】(1)制定侵華政策(或制定“大陸政策”),積極擴軍備戰,派遣間諜收集情報和測繪地圖。(2)《馬關條約》。影響:《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喪權辱國最嚴重的條約,助長了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日本利用巨額賠款發展本國經濟,大力擴軍備戰,很快擠進了帝國主義強國的行列,成為侵略中國的最主要國家。條款: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3)清政府的腐敗。(4)“落后就要挨打”;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無力對抗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等。【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非選擇題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張之洞在給朝廷的電報中指出:“倭約萬分無理,地險、餉力、兵權,一朝盡奪,神人共憤,意在吞噬中國,非割占數地而已。”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聯名上書:“棄臺民之事小,亡國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國之事大”。陳獨秀曾說:“甲午之役、軍破國削,舉國上中社會,大夢初覺,稍有知識者多承認了富強之策。”——摘編自鄧元時《甲午戰爭與中日兩國的歷史命運》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對中國和國際關系的影響。【答案】對中國:喪失更多主權;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賠款增加人民負擔;促進中國救亡圖存運動深入發展;促進民族覺醒;清政府腐敗進一步暴露,統治進一步削弱等。對國際:刺激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改變東亞國際格局;改變西方侵略方式,進入資本輸出階段等。【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非選擇題C卷(拓展)一、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清政府被迫簽訂某一不平等條約后,列強欣喜若狂,聲稱“第二次發現了中國”。英國一家報紙評論道:“中國為東方一團大物,勢已動……今歐洲之人,雖田夫野老,無不以瓜分中國為言者。”下列哪一項是對材料中“不平等條約”的歷史評論()A.開放廣州等五處通商口岸B.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C.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D.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中國為東方一團大物,勢已動……今歐洲之人,雖田夫野老,無不以瓜分中國為言者”可知,材料反映了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是受到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故D項符合題意;A、B項與《馬關條約》無關,故排除;C項屬于中日《馬關條約》的內容,但與題干“歷史評論”不符,故排除。【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2.陳獨秀在《說國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國家是什么東西,和我有什么關系呢?到了甲午年,才聽見人說有個什么日本國,把我們中國打敗了。到了庚子年……我才曉得,世界上的人,原來是分做一國一國的……我生長到二十多歲,才知道有個國家,才知道國家乃是全國人的大家。這表明()A.民族國家意識覺醒于外來侵略B.閉關鎖國造成國民意識的落后C.晚清時期的中國落后于日本D.國人學習日本開始于甲午戰后【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戰爭促使中華民族覺醒,由沒有國家概念,到國家意識增強。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中國的戰敗而告終,但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甲午戰爭徹底打破了中國“天朝上國”的迷夢,促使了中華民族的真正覺醒,各階層紛紛掀起救亡圖存的斗爭,故A項符合題意。【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3.美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表面奉行中立政策,實際卻站在日本那一邊。戰前默認或慫恿日本發動戰爭,戰爭期間,美國作為中日兩國的唯一調停者,一方面拒絕與歐洲國家聯合調停,為日本繼續發動戰爭減輕國際壓力,另一方面勸說清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項侵略要求,幫助日本實現發動戰爭的目的。美國這一行徑旨在()A.推行“門戶開放”政策 B.借日本之手擴大侵華權益C.鞏固美日的同盟關系 D.維護其在華的“勢力范圍”【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得出美國是從自身的利益考慮,想要借日本之手擴大侵華權益,B項正確;“門戶開放”在甲午之后,也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美日并不是同盟,排除C項;D項不是美國的目的所在,排除D項。【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難度】★★★【題型】選擇題二、非選擇題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