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突破卷36 戰爭與文化交鋒(解析版)_第1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突破卷36 戰爭與文化交鋒(解析版)_第2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突破卷36 戰爭與文化交鋒(解析版)_第3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突破卷36 戰爭與文化交鋒(解析版)_第4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突破卷36 戰爭與文化交鋒(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36戰爭與文化交鋒專題突破卷(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1.埃及出土了許多覆蓋在木乃伊臉部的人物肖像。這些肖像形態不一,極具個性,與埃及畫像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人物的外形和服飾多為希臘羅馬式,裝飾圖案既有埃及的神靈,也有希臘羅馬人喜愛的橄欖花冠、玫瑰花等。這些肖像說明A.希臘羅馬的先進文明征服了埃及 B.武力擴張推動了文明的迅速傳播C.文化交融促進了埃及文明的發展 D.文化侵略泯滅了埃及文化的特色【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埃及。根據材料“人物的外形和服飾多為希臘羅馬式,裝飾圖案既有埃及的神靈,也有希臘羅馬人喜愛的橄欖花冠、玫瑰花”可知,埃及文化受到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反映了文化交融對埃及文明發展的促進作用,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希臘羅馬文化對埃及的影響,并未說明希臘羅馬文化的先進性,且文化交流和影響是相互的,“征服了埃及”說法不恰當,排除A項;材料看不出古希臘羅馬與埃及之間的文化交流是通過武力擴張還是和平交往實現的,排除B項;覆蓋在木乃伊臉部的人物肖像仍然保留埃及文化的特征,比如有埃及神靈的圖案,埃及文化特色沒有泯滅,排除D項。故選C項。2.亞歷山大之后,雅典這個昔日的“希臘的學?!?,在“希臘化世界的學?!眮啔v山大里亞面前,確實“稍遜風騷”。在亞歷山大里亞,東西地中海的學者、藝術家都蜂擁而來,競芳斗艷,甚至還有來自印度的佛僧。這反映出當時A.雅典日漸衰落 B.希臘文化的地位下降C.文化中心東移 D.歐亞非文化開始融合【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希臘化時代。根據材料“在亞歷山大里亞,東西地中海的學者、藝術家都蜂擁而來,競芳斗艷,甚至還有來自印度的佛僧。”可知,在亞歷山大里亞,來自東西方的學者在此匯聚,說明歐洲文化中心從希臘東移到了亞歷山大里亞,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文化中心的東移,而非雅典衰落以及希臘文化地位下降,排除A項和B項;歐亞非文化開始融合,“開始”一詞說法錯誤,歐亞非文化交流在古典時期就已經出現,排除D項。故選C項。3.羅馬征服高盧地區后,在高盧地區開始興建起劇場和競技場,以吸引人們前去觀賞。而競技場則比劇院更大,同羅馬本土人一樣,高盧人對角斗和賽車的迷戀同樣十分狂熱。這表明古代羅馬A.促進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 B.貴族階層安于享樂C.推動了被征服地區的羅馬化 D.擁有較高建筑水平【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可知,羅馬在“高盧地區”建立“羅馬式”的劇場和競技場,而此地區的高盧人“同羅馬本土人一樣......”,這表明古代羅馬推動了被征服地區的羅馬化,C項正確;高盧地區位于今天的歐洲,所以材料不能體現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觀眾屬于什么階層,得不出貴族階層安于享樂,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劇場和競技場的建筑細節,不能說明古代羅馬是否擁有較高建筑水平,排除D項。故選C項。4.如下圖是出土于阿富汗的公元前3世紀的飾板,天空中是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背生雙翅、手持長棍和韁繩駕車的是希臘勝利女神妮可,車上頭戴皇冠的是希臘自然女神西布莉,車子具有波斯風格。據此可知A.東西方商貿往來高度發達 B.多元文化交匯現象較明顯C.希臘文化與西亞文化同源 D.中亞已出現政教合一國家【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3世紀(世界)。根據材料可知,阿富汗出土的飾板中,人物形象多來自希臘神話,而車子具有波斯風格,這明顯是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體現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交匯,B項正確;通過材料無法看出當時商貿聯系情況,排除A項;材料飾板是靜態物品,無法看出希臘文化和西亞文化的同源性,排除C項;宗教因素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5.犍陀羅藝術源自南亞次大陸地區(巴基斯坦北部及中亞的阿富汗東北邊境一帶),有希臘式佛教藝術之稱。如圖是犍陀羅藝術風格的佛教造像,其風格融合了希臘太陽神阿波羅造型。據此推斷,犍陀羅藝術A.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B.與基督教的傳播密切相關C.證實羅馬帝國的空前繁榮 D.受到亞歷山大遠征的影響【答案】D【詳解】通過觀察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佛教造像融合了希臘太陽神阿波羅造型,反映出犍陀羅藝術受到了亞歷山大遠征的影響,D項正確;犍陀羅藝術所反映的文化特征與中外文化交流無關,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犍陀羅藝術與基督教傳播密切相關,排除B項;犍陀羅藝術源自南亞次大陸地區,不能證實羅馬帝國空前繁榮,排除C項。故選D項。6.蒙古西征時,許多漢族醫生被帶到中亞、西亞和歐洲,他們將中國的醫術傳到西方。不少高明的色目人醫師,也隨蒙古汗、王公東來,通過這些色目人醫生,阿拉伯地區各種醫學要籍流傳到東亞。由此可見,蒙古西征A.引發了大規模民族遷徙 B.推動了中外醫學交流C.客觀上促進了思想解放 D.增進了中歐友好關系【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蒙古西征對中外醫學交流的影響。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蒙古西征期間,中國的藝術傳到西方,同時阿拉伯地區各種醫學要籍也傳到東亞,這說明蒙古西征推動了中外醫學交流,B項正確;醫生跨地區進行醫學交流,不能視為大規模民族遷徙,排除A項;材料與思想解放無關,排除C項;蒙古西征不利于增進中歐友好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7.1866年,清政府在處理與朝鮮的關系時,理藩院“依照傳統的禮儀”與朝鮮打交道;總理衙門則“全神貫注在令西人信服的推理的方式上,對于禮儀則不甚重視”。這表明清政府A.將國際法與朝貢制度相結合 B.全面接受了西方外交理念C.摒棄了傳統的天朝上國觀念 D.開始采用西方的外交制度【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的中國。據材料“理藩院”依照“傳統的禮儀”,“總理衙門”則“全神貫注在令西人信服的推理的方式上,對于禮儀則不甚重視”可見清政府與朝鮮交涉時,清政府依靠兩個不同的機構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式,這是對朝貢制度與國際法的同時運用,說明此時的清政府既受傳統的影響,又注意吸收外來觀念,A項正確;據材料“理藩院”“依照傳統的禮儀”,說明清政府并未全面接受西方外交理念,也并未拋棄天朝上國觀念,排除B、C項;僅據該材料無法得出是否在1866年“開始”采用西方的外交制度,且材料主旨是將國際法與朝貢制度相結合,而不僅僅是采用西方的外交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8.1872年到1895年,《申報》上共出現西方傳教士傅蘭雅編撰的《格致匯編》457次,僅《化學衛生論》就出現了30次,基本上都是廣告?!陡裰聟R編》開設“互相問答”專欄回答讀者關切的衛生醫藥等問題。這反映了當時A.中體西用的思想面臨著挑戰 B.文明開化成為社會的新風尚C.國民廣泛接受西方衛生觀念 D.傳教士拓寬西學傳播的渠道【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后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西方傳教士在《申報》上發表著述,開設專欄,宣傳近代物理、化學和醫藥衛生等知識,反映出當時傳教士拓寬了西學傳播的渠道,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中體西用思想受到抵制或反對的信息,排除A項;據所學,文明開化成為社會新風尚是在民國初年,排除B項;國民廣泛接受西方衛生觀念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9.1895年,嚴復提出,民迫不得已而立君與臣,是想讓君臣擔當“衛民”的職責,而非只是讓他們收稅征糧,作威作福。這說明嚴復A.支持推翻君主制度 B.反對儒學思想C.意圖革新國家制度 D.倡導三權分立【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895年(中國)。據材料“民迫不得已而立君與臣,是想讓君臣擔當衛民的職責,而非只是讓他們收稅征糧,作威作福”,可知嚴復反對傳統的專制統治,希望建立新的為民服務的國家制度,C項正確;嚴復是維新派的代表,并不支持推翻君主制度,排除A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其對儒學思想的態度,排除B項;倡導三權分立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主張,排除D項。故選C項。10.拿破侖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而覺醒并充滿激情,然后又在其導師背叛自己的原則時轉而反對其導師。這說明拿破侖對外戰爭A.受到各國的強烈不滿和反擊 B.最終遭到各地人民反對C.推翻了各國的君主專制統治 D.促進了民眾政治上覺醒【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拿破侖戰爭時期(法國)。據材料“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而覺醒并充滿激情”可知,拿破侖戰爭推動了啟蒙思想的傳播,促進了民眾政治上覺醒,從而“在其導師背叛自己的原則時轉而反對其導師”,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侖對民主思想的傳播,沒有體現各國的反擊,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各地人民對專制的反對,沒有涉及對拿破侖戰爭的反對,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侖戰爭對民眾思想的想象,沒有涉及對各國政治制度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11.1823~1824年,巴西獨立后不久,其東北部伯南布哥等6省就爆發了共和派領導的起義,起義者一度成立"赤道聯邦"。1824年,巴西頒布憲法,成為君主立憲制帝國,但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了葡萄牙貴族特權以及種植園奴隸制。由此可知,獨立后的巴西A.資本主義發展迅速 B.社會轉型艱難曲折C.啟蒙思想深入人心 D.深受門羅主義影響【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23-1824年的巴西。據材料巴西雖然“成為君主立憲制帝國,但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了葡萄牙貴族特權以及種植園奴隸制”可知,獨立后的巴西社會轉型艱難曲折,B項正確;獨立后的巴西社會轉型艱難曲折不能說明資本主義發展迅速,排除A項;啟蒙思想雖在拉丁美洲有一定的傳播,但是該材料不能體現其是否“深入人心”,排除C項;門羅主義實質是美國把拉丁美洲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獨立后巴西成立君主立憲制、保留貴族特權和種植園奴隸制主要與本國經濟、階級、歷史傳統等情況有關,與門羅主義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12.下面是1789年英國人創作的版畫《美國反抗壓迫》。畫面中的女神指代美國(此前美國常被描繪成印第安人形象),她身穿古希臘風格的服飾,腳下踩著一個怪獸,右手指向天空。女神左手握著長矛,長矛頂端是象征自由的帽子。身旁的柱子上分別懸掛著美國兩位開國元勛的肖像。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部分歐洲人對美國的看法正在發生變化 B.獨立戰爭強化了美國人民的國家意識C.美國實現由精英民主向大眾民主的轉變 D.1787年憲法擴大了美國民眾民主權利【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英國)。根據材料可知,與之前美國人物形象被描繪成印第安人相比,這幅漫畫中美國人的人物形象,不僅膚色白皙,還帶有濃厚的歐洲古典文明和基督教文明色彩,女神右手指向天空,這是基督教中的經典手勢,寓意上帝派救世主來拯救世人,這幅漫畫來自英國,可得知這幅漫畫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作者肯定美國的獨立和文明進步,它可用來說明部分歐洲人對美國的看法正在發生改變,A項正確;材料體現了英國人對美國人形象的刻畫,沒有體現美國的國家意識,排除B項;材料內容為英國對美國人形象的刻畫,不能體現美國民主政治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體現了英國人對美國人形象的刻畫,不能反映美國民眾的民主權利,排除D項。故選A項。13.一位墨西哥學者在論述當代拉丁美洲的文化時指出:“雖然人們已不再像20世紀初那樣不加批判地抄襲法蘭西的文學藝術時尚,但是種種‘波普藝術’和‘北方龐然大物’的消費模式的表現已深深地滲入了拉丁美洲的文化?!边@一觀點體現了A.殖民體系的全面崩潰 B.發展中國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C.拉美文明的重大貢獻 D.全球化與區域集團化之間的沖突【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1世紀拉丁美洲。根據所學可知,波普藝術是美國最重要和獨特的藝術形式,北方龐然大物指的是美國,“已深深地滲入了拉丁美洲的文化”表明,以流行文化為主的美國文化自廣度和深度上滲入拉美各地,可見西方國家利用先進科技及其對信息革命技術的壟斷,賦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和傳播地位,發展中國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B項正確;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全面崩潰,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拉美文化遭到滲透,未涉及其文明貢獻,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是造成材料所述困境的因素,并非其二者之間的沖突,排除D項。故選B項。14.20世紀50年代,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對外宣稱:“說什么英國人民在一陣急躁的情緒下放棄了他們的帝國,這是一種無稽之談。他們并沒有喪失統治的力量。他們的責任毋寧是把他們在漫長的時間里獲得的長處傳播給其他國家?!边@一言論A.導致了殖民體系的瓦解 B.暴露了帝國主義的傲慢C.反映了第三世界的興起 D.說明了英國國力的衰弱【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英國)。一戰后,帝國主義勢力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興起。依據材料可知,英國首相明顯在為其殖民活動狡辯,將對殖民地的剝削視作將“在漫長的時間里獲得的長處傳播給其他國家,暴露了帝國主義的不甘和傲慢,B項正確;民族獨立運動席卷才導致了殖民體系的瓦解,并不是這一言論的發表,排除A項;所謂第三世界興起,是根據毛澤東同志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劃分國際關系,與本題材料不一致,排除C項;根據言論中“他們并沒有喪失統治的力量?!迸c英國國力的衰弱相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15.二戰后,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雖使用英語或法語,但都規定以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新加坡、韓國等有著儒家文化背景的國家,重視發揚寬容和諧、吃苦耐勞和社會為先等精神,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這些現象說明,二戰后A.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協調統一 B.經濟全球化推動文化交流C.全球化促使各國文化同質化 D.第三世界的崛起改變了世界格局【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雖使用英語或法語”“以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發揚寬容和諧、吃苦耐勞和社會為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以及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但是同時各個主要國家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這體現了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協調統一,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文化交流,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各國擁有的民族特色,而不是各國文化同質化,排除C項;材料并未反映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的崛起,排除D項。故選A項。16.19世紀70年代前,西歐社會主義和俄國社會主義就其基本精神而言是彼此隔絕的,西歐社會主義要以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產力和工人階級數量、質量上的足夠準備為前提;俄國社會主義追求一個植根于村社傳統的,不應以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前提,避免資本主義的侵害來實現社會主義。兩者的分歧在于()A.無產階級政黨的引導 B.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C.社會發展階段的差異 D.東西歐文化思想的隔絕【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材料“19世紀70年代前”并結合所學,19世紀70年代前,西歐已經過兩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已高度發達,而俄國剛通過農奴制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不久,資本主義發展處于低層次,俄國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還遠未得到充分發展,所以兩者的分歧在于社會發展階段的差異,C項正確;兩者都建立了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宣言》已發表,兩者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應該相同,另外材料主旨是兩者社會發展階段的差異,AB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B項;東西歐文化思想不隔絕,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共4題,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腓力二世重視教育,他給12歲的長子亞歷山大聘請了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為老師,學習哲學、數學、邏輯、藝術等各方面的知識。腓力二世死后,亞歷山火于公元前336年繼位稱王。在此后的13年中,他不但成為全希臘的領導者,更征殿了波斯,建立了史無前例的大帝國。他和他的繼承者在東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臘城市,這些希臘城市幾乎都在底格里斯河以東,是希臘化世界東部的中樞。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臘式的劇場和體育場,而希臘的巡回演出劇團則定期在這些城市的劇場中上演希臘的悲劇和喜劇。他的部將塞玻古繼承了亞歷山大的政策,鼓勵文化研究,在亞歷山大城創建專門收藏文化典籍的繆斯宮,這就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幾在w林《西方文化概論》等材料二在伊薩斯之戰后,亞歷山大集中精力鞏固和整頓新征服的地方,接著揮軍南下,不戰而取埃及。他把埃及分為兩個省,任命埃及人為省長,任命馬其頓人為駐守埃及的海陸軍指揮官,自己成了有絕對權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他采用分權的策略,任命多人負責埃及軍政及民政事務,因為他認為把全埃及委托給一個人掌握是不妥當的?!Z芬《遠征記》卷三(1)根據材料一,概述亞歷山大在傳播希臘文化中所起的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亞歷山大對埃及進行統治的特點,分析帝國建立所產生的政治影響。?(6分)【答案】(1)作用:將希臘文化帶到東方,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2)特點:實行行省制,任用埃及人和馬其頓人擔任主要職務;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一身,宣布君權神授思想;實行分權的策略。影響:擴大了古代文明區域,使不同文明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政體的融合;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詳解】(1)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一“他和他的繼承者在東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臘城市……而希臘的巡回演出劇團則定期在這些城市的劇場中上演希臘的悲劇和喜劇”可得出將希臘文化帶到東方,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2)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世界。特點:據材料二“他把埃及分為兩個省,任命埃及人為省長,任命馬其頓人為駐守埃及的海陸軍指揮官”可得出實行行省制,任用埃及人和馬其頓人擔任主要職務;據材料二“自己成了有絕對權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他采用分權的策略”可得出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一身,宣布君權神授思想以及實行分權的策略。影響:據材料二“不戰而取埃及”并結合所學知識“希臘化時代”可知,帝國的建立擴大了古代文明區域,使不同文明相互連接起來以及促進了東西方政體的融合;據材料二“他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一身,宣布君權神授思想;實行分權的策略”等信息可得出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羅馬起初只是意大利半島上的一個城邦,生存空間十分有限,戰爭就逐漸成為羅馬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在對迦太基的戰爭期間,政府向羅馬人借款以支付巨額戰爭費用,然后以戰爭中掠奪的財富賠付。消滅了迦太基,羅馬逐漸向地中海東、西部發展,開啟了并吞希臘世界的活動。到了帝國時期,窮兵黷武仍然是羅馬存在的常態。所以羅馬人認為邊界就是要使敵人恐懼。對于日耳曼人和帕提亞人等,不能對等與之談判和平,而必須是由羅馬賜給他們和平。用金錢求和,更被認為是恥辱。在圖拉真統治時期,羅馬軍力進一步下降。但羅馬因不滿意于之前要向達契亞交納錢幣以換取和平的協議,還是發動了對達契亞的戰爭;最終將達契亞變成羅馬的一個行省。材料二漢朝建立后,高祖的注意力仍然是要掃平割據的中原諸國,當時駐守在代的韓王信投降匈奴,信的部將也和匈奴聯合,所以才出兵擊匈奴。盡管憑借完善的財政管理系統,由編戶齊民組成的漢朝軍士在組織、裝備、物資力量等方面要勝過匈奴。但是,從高祖到武帝初年,漢對匈奴采取的是防守政策,希望以長城為界,雙方各保平安。只有在漢武帝時有一段主動反擊的時期。對于打勝仗的將軍,也沒有像羅馬那樣大張旗鼓地歌功頌德給他們修建凱旋門、紀念碑。總之,西漢一代的邊防政策,遵守著“兵者,兇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原則,這與羅馬是完全不同的。到了東漢,南北匈奴分裂,方才出擊,打敗了匈奴,免除了匈奴對中原居民生產的騷擾破壞?!幾择R克走垚《漢朝與羅馬:戰爭與戰略的比較》(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漢朝與羅馬在戰爭與戰略方面的不同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朝的戰爭與戰略對中國歷史的意義。(7分)【答案】(1)不同點:羅馬進行的是侵略擴張戰爭,漢朝進行的是統一戰爭;羅馬以和平為恥,漢朝秉持重仁義、輕戰爭的思想;羅馬推行進攻戰略,漢朝基本上是一種防守戰略;羅馬靠掠奪維持戰爭,漢朝戰爭費用由國家財政支持。(2)意義: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得到鞏固;為農耕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安全保障;促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對外貿易的繁榮;和平為主,防守為主,成為中國邊防政策的傳統;形成了追求統一的價值觀。【詳解】(1)不同點:根據“消滅了迦太基,羅馬逐漸向地中海東、西部發展,開啟了并吞希臘世界的活動。到了帝國時期,窮兵黷武仍然是羅馬存在的常態。所以羅馬人認為邊界就是要使敵人恐懼?!钡贸隽_馬進行的是侵略擴張戰爭;根據“高祖的注意力仍然是要掃平割據的中原諸國,當時駐守在代的韓王信投降匈奴,信的部將也和匈奴聯合,所以才出兵擊匈奴”可得出漢朝進行的是統一戰爭;根據“用金錢求和,更被認為是恥辱”得出羅馬以和平為恥;根據“從高祖到武帝初年,漢對匈奴采取的是防守政策,希望以長城為界,雙方各保平安”得出漢朝秉持重仁義、輕戰爭的思想;根據“消滅了迦太基,羅馬逐漸向地中海東、西部發展,開啟了并吞希臘世界的活動”得出羅馬推行進攻戰略,根據“漢對匈奴采取的是防守政策”得出漢朝基本上是一種防守戰略;從戰爭的支持角度,可得出羅馬靠掠奪維持戰爭,漢朝戰爭費用由國家財政支持。(2)意義:根據所學可得出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得到鞏固;根據“到了東漢,南北匈奴分裂,方才出擊,打敗了匈奴,免除了匈奴對中原居民生產的騷擾破壞。”得出為農耕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安全保障;根據所學,從對外貿易等角度概括,可得出促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對外貿易的繁榮;和平為主,防守為主,成為中國邊防政策的傳統;形成了追求統一的價值觀等。19.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文化重構(15分)材料一歐戰使許多西人對自己的文化喪失信心,他們痛定思痛,對遙遠靜秘而又陌生的東方文化油然生羨慕之情,故戰后的歐洲出現了“崇拜亞洲之狂熱”,中國文化也在歐洲大行其道,孔子、老子被許多人奉為宗師,其中僅《道德經》的譯本戰后的德國就出版了8種。此外,專門研究中國學問的各種團體,也在各地建立起來?!崕熐墩摎W戰后中國社會文化思潮的變動》材料二一戰喚醒了東方,覺醒不僅表現為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還表現為文化民族主義(維護或重建本民族文化)的突顯?!读袑庍x集》材料三東西文明互有短長……東洋文明與西洋文明,實為世界進步之二大機軸,像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一樣,不可缺一,兩種文明,必須時時調和,時時融會,實現東方“靜的文明”與西方“動的文明”調和,以創造一種新的文明?!?919年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1)閱讀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出現了怎樣的文化現象?(7分)(2)閱讀材料二、三,結合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中外歷史解釋列寧的觀點。(中外歷史各舉一例)(8分)【答案】(1)①認為西方文化沒落了;②出現了東方文化熱潮或崇拜亞洲文化;③建立各種學習中國文化的團體。(2)【中國:一戰后東方民族民主運動高漲】【例1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或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代表了中國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例2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或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或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或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或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或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代表了中國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例3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或開展了國民大革命;或北伐戰爭;中國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華勢力;或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代表了中國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中國:文化民族主義突顯】一戰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東西文明互有短長,日益要求從中國文化中尋求救國救民之路,認識到民族振興必須依靠自己的英勇奮斗來實現?!居《龋好褡迕裰鬟\動高漲】甘地領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動員人民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印度:文化民族主義突顯】一戰后甘地通過印度傳統文化尋求救國救民的新道路,提出了以愛、真理和非暴力爭取印度自治和獨立的思想;與此同時印度的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還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基督教未能全面流行開來;或種姓制度雖然被廢除,但仍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他國家民族民主運動高漲】【例1】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人發動了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工人和農民紛紛響應?!纠?】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斗爭?!纠?】在西亞,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地,爆發了反對英法占領的斗爭?!酒渌麌椅幕褡逯髁x突顯】被殖民者不同程度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也會努力保護傳統文化?!驹斀狻浚?)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一戰后(歐洲)。根據材料中的“歐戰使許多西人對自己的文化喪失信心”可得出認為西方文化沒落了;根據材料中的“他們痛定思痛,對遙遠靜秘而又陌生的東方文化油然生羨慕之情,故戰后的歐洲出現了‘崇拜亞洲之狂熱’”可得出出現了東方文化熱潮或崇拜亞洲文化;根據材料中的“專門研究中國學問的各種團體,也在各地建立起來?!笨傻贸鼋⒏鞣N學習中國文化的團體。(2)本題是列舉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中國、世界)。根據材料中列寧的觀點,要從兩個方面考慮: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和文化民族主義突顯,再分別用中外歷史舉例說明。中國方面:民族民主運動這個時期的可以用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進行解釋;文化民族主義突顯可以從中國知識分子認識到東西文明互有短長,日益要求從中國文化中尋求救國救民之路,認識到民族振興必須依靠自己的英勇奮斗來實現進行解釋。外國方面:可以以教材中介紹較為詳細的印度為例,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高漲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為例進行解釋;文化民族主義突顯可以甘地主義、印度教或種姓制度等進行解釋。以其他國家為例也可,不過在解釋其他國家的文化主義突顯時,這部分缺少所學支撐,宏觀上回答的話得分相對較低。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1871—1995年間全球性戰爭及戰后新秩序表時間尋求霸權的主要國家反對霸權的其他大國全球性戰爭全球性戰爭后的新秩序1871—1920德國、土耳其、奧匈帝國英國、法國、俄國、美國一戰1914--1918《凡爾賽條約》創立國聯,19201933—1945德國、日本、意大利英國、法國、蘇聯、美國二戰1939一-1945雅爾塔體系;布雷頓森林會議1944;聯合國,波茨坦,19451945—1995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中國、日本冷戰1945-1991蘇聯解體;世貿組織,1995——摘編自【美】香農·布蘭頓查爾斯·凱格利《世界政治——趨勢與變革》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兩個重要歷史階段,對全球性戰爭后的新秩序構建予以說明。【答案】論題一:一戰后建立的國際新秩序不能維持長久和平。說明: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但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從1914年持續到1918年,最終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戰爭結束后,在戰勝國的主導下,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并在1920年成立了國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建立在對戰敗國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基礎之上的,激發了德國的復仇情緒,也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特征和戰勝國內部的分贓不均,也使得戰勝國列強之間矛盾重重。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爭發生,英法則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因此,國聯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傊粦鸷蠼⒌膰H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只是暫時緩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卻孕育著更大的危機,最終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論題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格局從以歐洲中心走向了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說明:一戰結束后不久,意大利、德國、日本先后走上了法西斯主義道路,1929-1933年的大危機重創了三國經濟,激化了三國國內各種矛盾,他們把對外擴張視為擺脫危機的出路,企圖征服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二戰在1939年全面爆發,1945年以反法西斯國家的勝利而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并于1945年成立了聯合國。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致命打擊。與歐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國和蘇聯空前強大。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蘇聯雖然經濟遜于美國,但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特別是由于它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而贏得很高威望。二戰后初期,西歐國家以美國馬首是瞻,1944年還在美國主導下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在聯合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占據絕對的話語權。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展開對峙。美蘇兩極對峙造成國際局勢一次又一次的緊張。綜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是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的真正轉折點。【詳解】這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這一題所涉及的最大范圍的時空近代、現代世界。論題:審問題“任選兩個重要歷史階段,對全球性戰爭后的新秩序構建予以說明”,據材料“1871—1920年、《凡爾賽條約》、創立國聯”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弊端等知識,可得出,論題一“一戰后建立的國際新秩序不能維持長久和平?!睋牧稀?933—1945年、尋求霸權的主要國家德日意、反對霸權的其他大國英法美等、雅爾塔體系、布雷頓森林會議1944、聯合國、波茨坦1945”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