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突破卷35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原卷版)_第1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突破卷35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原卷版)_第2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突破卷35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原卷版)_第3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突破卷35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原卷版)_第4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突破卷35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35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專題突破卷(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1.下表為西漢時期引進作物統(tǒng)計表。據此推知,西漢作物名稱類別原產地胡瓜蔬菜印度西北部胡豆蔬菜亞洲西南部、非洲北部胡蒜蔬菜歐洲南部和中亞胡萎蔬菜地中海沿岸、中亞石榴水果伊朗、阿富汗地區(qū)葡萄水果歐洲、西亞和北非A.注重海上絲綢之路交流 B.社會風俗出現顯著變化C.與西域各地的聯(lián)系密切 D.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2.圖為遼寧北票十六國時期北燕重臣馮素弗墓出土的鴨形玻璃注,其工藝屬于羅馬吹制技術。據考證,此時期我國雖已掌握加工玻璃的技藝,但尚不具備制作如此復雜的玻璃工藝制作技術。該文物能夠佐證當時A.絲綢之路上中西經濟文化交流 B.東北地區(qū)經濟的迅速發(fā)展C.玻璃制品應用于普通民眾生活 D.統(tǒng)治者不斷推動民族交融3.下圖是唐墓中出土的胡人牽駱駝俑,形象生動,馱著一捆捆的絲綢,附掛著水壺等物品。對于唐人來說,駱駝能在荒涼的戈壁沙漠走過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無疑是奇跡。該俑①印證了東西方經濟交流②謳歌了對外開拓的精神③反映了和而不同的觀念④體現了世界物種大交流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4.兩宋時期,西夏占據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區(qū),他們經常掠奪過往商旅的財物,或者強取貨物,抽十分之一的上等品。這一現象A.緩解了西夏政權的財政危機 B.導致了宋、夏之間戰(zhàn)爭頻繁C.推動了對外貿易格局的變化 D.阻斷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5.我國古代對外來農作物的命名不斷發(fā)生變化,秦漢至唐宋的外來農作物名稱是胡蘿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稱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蔥、洋白菜。這種命名的演變反映了A.貿易體系逐步調整 B.天下觀念不斷改變C.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D.朝貢關系強弱變化6.景德鎮(zhèn)的陶瓷生產廠特別針對歐洲人的喜好,前后設計出多款混合東西文化的出色產品,土耳其郁金香在1620年代風靡歐洲北部,景德鎮(zhèn)陶工就在碟盤上畫上郁金香。這反映了明朝A.官營手工業(yè)的技術高超 B.產品生產以海外市場為主C.對外貿易處于出超地位 D.商品經濟獲得了一定發(fā)展7.南越王趙瞇(公元前137年至公元前122年在位)墓中出土了豐富的考古材料。下表各項,材料與結論之間邏關系正確的是材料結論A出土器物上出現了“少內”“樂府”“長樂宮”等漢朝使用的官職、機構、建筑名稱。南越國處于漢中央直接管轄之內。B出土的圓睢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漢服跳舞的形象。體現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C出土來自波斯的銀盒、非洲大象牙素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廣州成為當時中外貿易的唯一中心。D出土漢代針刻填色的象牙卮,是我國考古首次發(fā)現的針刻線畫精品。漢代的牙雕工藝發(fā)展成熟。A.A B.B C.C D.D8.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指出,賽里斯人以從森林中獲取毛料而著稱,他們將樹葉浸入水以將白絲梳理下來,然后將這些線解開再織好,供應給羅馬的婦女。直到公元2世紀,希臘地理學家波桑尼阿斯才正確地認識到絲是來自于蠶這一小動物。這反映了A.東西方交流逐漸深入 B.海上絲綢之路已達地中海C.西方對中國了解精確 D.養(yǎng)蠶繅絲技術已傳入歐洲9.公元8世紀后期,阿拉伯人在古巴比倫人、埃及人和希臘人的傳統(tǒng)和實踐基礎上,增添了印度人和中國人的化學知識,推動了地方化學工業(yè)的發(fā)展,生產出蘇打、明礬、硫酸鐵等化工品。這體現了A.科技進步助推帝國建立 B.阿拉伯的世界中心地位C.文明交流促進社會進步 D.絲綢之路具有輻射作用10.“這一劇變在奠定大西洋地位的同時,取消了東地中海地區(qū)在一個時期內作為‘印度’財富的唯一保管者所擁有的古老特權。從此以后,技術和工業(yè)進步使西方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此可知,“這一劇變”(

)A.加速了傳統(tǒng)商路的沒落 B.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C.阻礙了意大利經濟發(fā)展 D.便利了東西方技術交流11.如圖是18世紀法國畫家布歇的《中國花園》,是法國人對自由與享樂生活的向往和中國瓷器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這種描繪個人趣味的畫作在法國引起轟動,傳統(tǒng)的歷史和宗教題材畫作只能退居次要地位。上述材料說明了A.歐洲人對中國的生活充滿向往 B.中國產品積極開辟海外市場C.東方文化開始對歐洲產生影響 D.貿易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12.美國經濟學家喬治泰勒提出“裙邊理論”:“經濟增長時,女人會穿短裙,因為她們要炫耀里面的長絲襪;當經濟不景氣時,女人買不起絲襪,只好把裙邊放長,來掩飾沒有穿長絲襪的窘迫。”一個時期的時尚和流行因素是當時時代特征的反映和縮影。下列時尚現象最有可能出現的現象是A.15世紀新航路開辟后,超短裙在歐洲廣泛流行B.二戰(zhàn)后初期,超短裙成為引領全球的時髦裝束C.20世紀60、70年代,超短裙傳入中國,受到中國女性的追捧D.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美國流行色彩灰暗的長裙13.1825年至183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54項各式各樣的鐵路條例,1836和1837兩年間,又通過了39項鐵路法案。1845與1846年通過的鐵路法案分別是120件和272件。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A.英國的政治制度建設愈發(fā)的完善 B.經濟發(fā)展水平制約國家法治進程C.產業(yè)革命推動國家治理方式轉變 D.法律體系的完善助推工業(yè)現代化14.下圖是法國畫家雅格布·蒂索繪制于1876年的《野餐》。畫面描繪了野餐時喝茶的情景,畫正中三人正在品茗。野餐布上放著黑色四方茶壺,上面繪著花卉,把手是一條似龍狀的生物。該畫作的場景直接體現了A.中國茶文化傳播至歐洲 B.啟蒙運動的影響較深遠C.中西茶葉貿易有所發(fā)展 D.藝術作品具有史料價值15.著名作家寫道:“全球化跟國際化這樣子排山倒海而來的時候,它對我們最大的挑戰(zhàn)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個鐵軌跟鐵軌銜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東方,現代跟傳統(tǒng),舊的跟新的,銜接的那個點。然后找到那個點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來的那個全球化的大浪里頭,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這里,其主張A.全球化要實現西方化 B.全球化前提是區(qū)域化C.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D.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轉16.1986年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舉行烏拉圭回合多邊談判,談判達成了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協(xié)議。世貿組織具有法人資格,在各國境內享有執(zhí)行職能時所必要的法律權力、特權及豁免權,并有完善的組織機構,執(zhí)行其職能。這一協(xié)議的內容A.有利于規(guī)范化貿易體系的建立 B.有助于發(fā)達國家推行經濟霸權C.加劇了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 D.增強各國經濟主權和國家安全二、材料分析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學者出處主要觀點蘇仲湘《論“支那”一詞的起源與荊的歷史和變化》中國南部通往印度的通道出現的時間,早于從中國西北部通往國外通道出現的時間伍加傖、江玉祥《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西南絲綢之路是中國和印度兩大文明古國最早的聯(lián)系紐帶,戰(zhàn)國時四川的絲綢就是通過這條道路傳到印度的胡紹華《西南絲綢之路》在我國西北絲綢之路形成前的兩個多世紀內,西南地區(qū)就出現了一條國際交通大道……這是我國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的最古老道路陳茜《川滇緬印古道初考》西南絲綢之路在公元前4世紀就已開通;二千多年來一直是我國西南地區(qū)的一條重要國際交通線,雖然沒有特別大的發(fā)展,但卻從未長期間斷過——摘編自梁州《十多年來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綜述》(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時期西南絲綢之路發(fā)展的條件。(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南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晚唐以降,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對外交通和貿易的主要通道。由于北方民族的興起和立國,遮斷了中原特別是南宋通往中亞、西亞的陸上交通,使陸上“絲綢之路”徹底衰落。公元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實現了統(tǒng)一,哈里發(fā)大帝國(即阿拉伯帝國)橫空出世,新興的阿拉伯帝國從誕生之日起便有重商血統(tǒng),地理位置處于波斯灣、地中海和印度洋交匯處,阿拉伯商人成為溝通東西方的信使。南宋工商業(yè)經濟的蓬勃發(fā)展,為陶瓷、絲綢等手工業(yè)產品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貨源,使農商并重的經濟結構初步成型,迫切需要找到外貿出口。——摘編自葛金芳《兩宋經濟結構變遷與海上絲路勃興》材料二美洲和取道好望角而至東方航線的發(fā)現意義重大。葡萄牙人以欺騙手段獲得在澳門的駐舶貿易權;西班牙“大帆船貿易”發(fā)展迅速;荷蘭占據臺南,逐步形成新的貿易圖;法國成立東印度公司。但到19世紀初葉,這些先前對華貿易的重要國家卻退出中國市場。從18世紀20年代開始,茶葉取代絲綢成為中國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長期的惡性開采使美洲銀礦日漸枯竭,大部分歐美國家已無法獲取較多白銀來和中國進行茶葉交換,只得不情愿地淡出中國市場。而英國在印度啟動大規(guī)模的鴉片種植購銷政策和壟斷專營制度,鴉片成為英國人交換中國茶葉的主要替代品。——摘編自郭衛(wèi)東《19世紀初葉歐美國家對華貿易反差現象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海上絲綢之路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主導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新航路開辟以來歐洲列強對華貿易格局的變化及其影響。(7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瓷器是中華民族偉大發(fā)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時期,瓷都景德鎮(zhèn)“聚傭萬余人”,德化地區(qū)“駢肩集市讓,堆積群峰起,一朝海泊來,順流價倍斐,不怕生計窮,但愿通潮水”,瓷器遠銷亞歐非,外銷空前發(fā)展。16—18世紀,英、法、荷、丹、瑞典等國先后在廣州設立貿易機構,將中國瓷器運往歐洲。外銷瓷器為滿足各國不同需求,開拓了“紋章瓷”“廣彩瓷”等新品種。華瓷廣泛進入歐洲社會各階層,并掀起了華瓷收藏風潮。在中東,華瓷則被廣泛用于伊斯蘭建筑中。——摘編自黃紀陽《明清華瓷外銷研究》材料二18世紀以來,西班牙、日本、德國、英國等國家瓷廠大都采取工業(yè)化生產方式,運用拋光、平面切割技術提供新型陶瓷裝飾材料并進行大批量生產,在國際和中國市場排擠中國瓷的生產與銷路。而中國陶瓷仍然采用焚香計時、試片測溫這種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種因素,中國陶瓷生產日漸凋零,不僅退出了國際競爭,甚至國內市場也逐漸被日本和西方占領。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變成了一個陶瓷進口國,高檔細瓷需要大量進口。1927年以前,景德鎮(zhèn)每年產值為1000萬元,“據最近江西陶務局調查去年(民國十八年)景德鎮(zhèn)瓷器出產總值實減少三四百萬元。”到1932年,全年產值僅60萬元。這種巨大反差,引起愛國人士反思。——摘編自練崇潮《近代中國陶瓷業(yè)發(fā)展軌跡》(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瓷器外銷的影響。(7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中國瓷器貿易地位變化的原因,并談談你對中國瓷器貿易地位變化的認識。(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瓷器之路17世紀瓷器商路-從景德鎮(zhèn)出發(fā),經過鄱陽湖,沿贛江而上,經清江、吉安到贛州,后通過廣東南雄順北江而下,運送到廣州,進而通過海路形成全球性的瓷器貿易瓷器貿易以景德鎮(zhèn)為核心,構筑了世界性的陶瓷貿易路線,并形成了廣州、澳門、馬尼拉等著名的世界性貿易的中轉城市,也成就了世界性的瓷商群體。據歐洲學者統(tǒng)計,在1602年到1682年八十年間,有一千二百萬件瓷器被荷蘭商船運送到荷蘭和世界各國,其中絕大多數是景德鎮(zhèn)瓷器瓷器生產在學習和模仿景德鎮(zhèn)陶瓷生產技藝基礎上,福建漳州、浙江龍泉等窯口出現了專門生產出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