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主題12 二戰后世界發展的新變化(主觀題專練50題)(解析版)_第1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主題12 二戰后世界發展的新變化(主觀題專練50題)(解析版)_第2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主題12 二戰后世界發展的新變化(主觀題專練50題)(解析版)_第3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主題12 二戰后世界發展的新變化(主觀題專練50題)(解析版)_第4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主題12 二戰后世界發展的新變化(主觀題專練50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題12二戰后世界發展的新變化主觀題專練50題一、材料分析題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1935年,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率先構建了包括家庭津貼、養老、疾病、失業、傷殘和死亡等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大大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此后,瑞典、挪威、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以及法國、德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成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業、社會保障和服務等方面的內容,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高度時產生的社會和經濟制度。但是,過度的社會保障,加大了國家財政支出的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使得整個社會缺乏工作動力,效率低下。

——摘編自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等材料二

19世紀中葉以后,中國開始向近代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國家賑濟制度已經衰落,傳統的家庭救濟模式也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結構變化。中國近代社會立法工作在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已經略見成效,例如1915年仿照歐美《濟貧法》制定的《游民習藝所章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社會福利立法,則以1943年《社會救濟法》為其典型,將社會上極度貧困的弱勢群體與受災民眾作為優先照顧的對象。由于近代中國復雜的社會環境,社會福利立法產生的實際效果非常有限?!幾月欥巍督袊鐣⒎ㄅc福利國家的建構》等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政務院頒布了《勞動保險條例》,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勞動保險法規,至1957年,“初步建成了以國家責任為主體,覆蓋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生活方方面面的福利制度”。改革開放后,以城鄉統籌為特征的社會福利制度取得了極大的進展。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社會福利制度從城鄉分割到城鄉全覆蓋,努力實現對全體社會成員的福利保障。——摘編自胡曉義《當代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現代歐美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及其歷史影響。(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現代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不同之處,并說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近現代中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經驗?!敬鸢浮?1)特點:由國家及政府主導;用法律手段加以保證;以國家財政作基本保障;覆蓋面廣且體系健全。歷史影響: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一定范圍內改善了民眾的生活;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過度的社會保障容易產生一些弊端,如加重了國家負擔、助長了懶惰行為、缺乏工作動力、效率低下等。(2)不同之處:近代中國社會福利實際效果非常有限,覆蓋面、保障范圍?。滑F代中國逐漸建立起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制,覆蓋面和范圍廣。主要原因:近代中國長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代中國由學習蘇聯到實行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顯著優勢。(3)歷史經驗:社會保障制度要與國情相結合;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要以民生為根本立足點。【詳解】(1)第一小問“特點”,可根據材料“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業、社會保障和服務等方面的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家主導、法律手段保障、國家財政基本保障、覆蓋面廣且體系健全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第二小問“歷史影響”,可根據材料“過度的社會保障,加大了國家財政支出的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使得整個社會缺乏工作動力,效率低下?!辈⒔Y合所學知識,從社會矛盾、政治統治、民眾生活、經濟發展、過度的社會保障助長了懶惰行為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第一小問“不同之處”,可根據材料“由于近代中國復雜的社會環境,社會福利立法產生的實際效果非常有限。”“改革開放后,以城鄉統籌為特征的社會福利制度取得了極大的進展?!辈⒔Y合所學知識,從近代中國社會福利雖有立法但實際效果非常有限、現代中國逐漸建立起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制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第二小問“主要原因”,可根據材料“由于近代中國復雜的社會環境”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近代中國長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代中國由學習蘇聯到實行改革開放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顯著優勢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3)“歷史經驗”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社會保障要與國情相結合、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要以民生為根本立足點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世界格局的演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美國在建國后曾經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都是避免結盟,在國際社會上奉行孤立主義。但是美國在參加兩次世界大戰中開始和多個國家簽訂了同盟條約,這樣就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密切的聯盟體系。冷戰結束后,美國主導的聯盟體系不僅沒有弱化,反而不斷調整戰略、擴展成員、強化功能,成為美國維持單極霸權的重要支柱……美國憑借自身的強大綜合實力成功操控了多個重要的國際組織,并以此來強化和拓展自己的霸權。

——摘編自仝廣軍《試析美國支撐霸權主義的戰爭潛力》材料二

兩次世界大戰之后,世界領導權從歐洲轉向美國,通過幫助歐洲經濟重建,美國順勢輸出自由市場規則和公民社會理念,首先實現了對歐洲的文化改造;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全面獲得了全球領導權,借助全球化的迅猛擴張,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一套被普遍接受的規則體系”之上的、以美國為中心的“市場帝國”體系,實現了世界文化領導權。

——摘編自魏南枝《歐洲為什么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1)依據材料一指出美國建國后對外政策的變化,結合所學分析冷戰后美國對外政策變化的原因?(2)依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美國霸權的“支撐因素”及對當今世界格局的影響?【答案】(1)變化:由孤立主義到二戰后全球范圍內建立聯盟體系,冷戰后強化擴大聯盟體系。原因:國際格局的變化(一超多強);多極化趨勢的發展;美國領導世界、稱霸全球的野心。(2)美國主導的聯盟體系、充足的人力物力資源、強大的科技工業實力(經濟實力強大、科技領先也可)、價值觀的輸出與文化領導權的實現、操控國際組織。影響:使世界長期動蕩,威脅世界和平(答出出現恐怖主義等威脅世界和平的內容酌情給分);不利于經濟全球化,影響世界經濟發展。【詳解】(1)化:根據材料“但是美國在參加兩次世界大戰中開始和多個國家簽訂了同盟條約,這樣就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密切的聯盟體系。冷戰結束后,美國主導的聯盟體系不僅沒有弱化,反而不斷調整戰略、擴展成員、強化功能,成為美國維持單極霸權的重要支柱”可知由孤立主義到二戰后全球范圍內建立聯盟體系,冷戰后強化擴大聯盟體系。原因:根據材料“成為美國維持單極霸權的重要支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際格局的變化(一超多強);結合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的變化可知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根據材料“美國憑借自身的強大綜合實力成功操控了多個重要的國際組織,并以此來強化和拓展自己的霸權”可知美國領導世界、稱霸全球的野心。(2)支撐因素:結合二戰后美國實力強大的相關內容可知美國主導的聯盟體系、充足的人力物力資源、強大的科技工業實力(經濟實力強大、科技領先也可)、價值觀的輸出與文化領導權的實現、操控國際組織。影響:根據所學美國稱霸對世界的影響可知使世界長期動蕩,威脅世界和平;根據材料“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全面獲得了全球領導權,借助全球化的迅猛擴張”可知不利于經濟全球化,影響世界經濟發展。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隨著冷戰的發展,整個世界也正在發生著一些極為深刻的變化。西歐各國隨著經濟上的迅速復蘇和政治自信心不斷增強,越來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運。于是,以法、德兩個宿敵的和解為基礎,從經濟上的歐洲煤鋼聯營入手,啟動了西歐的聯合進程。日本由于其經濟的“起飛”而導致與美國的貿易摩擦加劇,要求建立日美對等關系的呼聲高漲。1960年,美日簽訂《新日美安全條約》,恢復了日本的部分主權。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終于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原子武器的國家,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1955年舉行的萬隆會議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點。隨后產生的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是第三世界力量的發展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的重要標志,它們對兩極格局造成沖擊。20世紀70年代后,美蘇繼續冷戰,但多個力量中心仍在發展——據徐藍《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一種宏觀論述》(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50~70年代推動國際格局演變的因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70年代國際格局演變對中國的影響?!敬鸢浮?1)因素:西歐聯合、日本崛起,沖擊美國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第三世界興起、中國振興,沖擊兩極格局美國、蘇聯實力相對削弱,動搖兩極格局的基礎。(2)影響:美蘇爭霸,蘇聯處于攻勢,中蘇關系繼續惡化第三世界力量的發展,有利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美國處于守勢,有利于中美關系正?;憾鄻O化趨勢有利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詳解】(1)因素:根據材料“西歐各國隨著經濟上的迅速復蘇和政治自信心不斷增強,越來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運。于是,以法、德兩個宿敵的和解為基礎,從經濟上的歐洲煤鋼聯營入手,啟動了西歐的聯合進程。日本由于其經濟的‘起飛’而導致與美國的貿易摩擦加劇,要求建立日美對等關系的呼聲高漲”可知,西歐聯合、日本崛起,沖擊美國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根據材料“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終于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原子武器的國家,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1955年舉行的萬隆會議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點。隨后產生的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是第三世界力量的發展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的重要標志,它們對兩極格局造成沖擊”可知,第三世界興起、中國振興,沖擊兩極格局;根據材料“20世紀70年代后,美蘇繼續冷戰,但多個力量中心仍在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蘇聯實力相對削弱,動搖兩極格局的基礎。(2)影響:根據材料“1955年舉行的萬隆會議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點。隨后產生的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是第三世界力量的發展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的重要標志,它們對兩極格局造成沖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三世界力量的發展,有利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根據材料“隨著冷戰的發展,整個世界也正在發生著一些極為深刻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后,美蘇繼續冷戰,但多個力量中心仍在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多極化趨勢有利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蘇爭霸,蘇聯處于攻勢,中蘇關系繼續惡化;美國處于守勢,有利于中美關系正常化等等。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二戰結束后,法國政治家讓·莫內提出將德國的煤鋼產地魯爾區、薩爾蘭交由法國支配,以便讓法國工業生產迅速恢復。美國反對將魯爾區自德國分出。1950年5月,法、美兩國發表了由莫內起草的西歐煤鋼聯營計劃,主張以法國和聯邦德國的煤鋼資源為基礎,把西歐國家各工業部門聯合起來,由一個超國家的機構共同管理“聯營”。1951年4月,歐洲煤鋼聯營正式成立。

——摘編自方連慶等主編《國際關系史》等材料二

1969年,21個拉美國家在智利召開會議,討論拉美與美國間不平等經貿關系的問題,強調各國有權自由支配其自然資源以及經濟合作不能附帶政治和軍事條件等原則。1975年,拉美23國政府代表簽署《巴拿馬協議》,宣告拉丁美洲經濟體系成立,以協調拉美國家在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共同立場。70年代到80年代初,拉美的國際關系學界圍繞拉美國家的核心關切——“自主”來構建國際關系理論,形成了自主理論。

——摘編自趙暉《拉美本土國際關系理論:自主理論及其評價》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歐煤鋼聯營計劃實施所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自主理論興起的背景。【答案】(1)促進法德和解,為歐洲實現長期和平奠定了基礎;加劇了兩大集團在歐洲的冷戰對峙;推動了歐洲的區域集團化進程。(2)世界多極力量成長,沖擊了兩極格局;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面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拉美國家的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拉美學術界積極構建新的國際關系理論?!驹斀狻浚?)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45年之后的歐洲。根據材料“以法國和聯邦德國的煤鋼資源為基礎”可分析出促進法德和解,為歐洲實現長期和平奠定了基礎;結合冷戰的史實可分析出加劇了兩大集團在歐洲的冷戰對峙;結合歐共體的發展歷程可分析出推動了歐洲的區域集團化進程。(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拉美國家。結合60年代世界局勢的變化可分析出世界多極力量成長,沖擊了兩極格局;根據材料“拉美與美國間不平等經貿關系的問題”可分析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面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根據材料“拉美23國政府代表簽署《巴拿馬協議》,宣告拉丁美洲經濟體系成立”可分析出拉美國家的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根據材料“70年代到80年代初,拉美的國際關系學界圍繞拉美國家的核心關切”可分析出拉美學術界積極構建新的國際關系理論。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美國在1948年4月實施馬歇爾計劃,是戰后美國第一個大型的官方對外援助計劃,也是二戰后美國對外援助政策的核心內容。1950年,接受馬歇爾計劃的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25%,工業生產上升35%,農業生產提高10%。20世紀60年代美國先后制定了1961年和1967年的對外援助法案,受援區已經從西歐發達國家向亞非拉美不發達地區轉移,援助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即由原來的軍事援助為主轉向以經濟、技術援助為主。美國提出對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對拉丁美洲的“爭取進步聯盟”,對西歐的“宏偉計劃”等。許多人說“它將再現馬歇爾計劃的輝煌,不出十年,拉丁美洲就會朝著不可阻擋的繁榮和民主邁進”,事實上這一局面根本就沒有出現?!幾詣濉稇鸷竺绹鴮ν庠叩臍v史考察》材料二

美國對外援助總是附帶很多條件,例如,民主、人權、自由以及進行必要體制改革等政治條件;不是根據貧困程度進行分配,而是根據該國對美國的戰略地位進行分配。美國以經濟援助作為爭取盟友和對抗的手段,把地區沖突發展成為東西方斗爭的局面。——摘編自呂英杰《淺析冷戰期間美國對外經濟援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二戰后美國對外援助政策的變化及其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二戰后美國對外援助的實質和影響?!敬鸢浮?1)變化:從援助西歐發達國家轉向援助發展中國家;從軍事援助為主向以經濟、技術援助為主;通過立法手段推進對外援助。原因:美國進行冷戰和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亞非拉民族獨立并成為重要國際力量;美國搶占市場、資源和發展經濟的需要。(2)實質:美國外交政策的工具,實現美國國家戰略和尋求本國利益的手段。影響:對受援國的經濟恢復與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便于美國進行冷戰、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美國贏得市場和原料產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發展,造成地區矛盾斗爭升級,加劇了世界局勢緊張?!驹斀狻浚?)變化:根據材料“20世紀60年代美國先后制定了1961年和1967年的對外援助法案,受援區已經從西歐發達國家向亞非拉美不發達地區轉移”可知,從援助西歐發達國家轉向援助發展中國家;根據材料“由原來的軍事援助為主轉向以經濟、技術援助為主”可知,從軍事援助為主向以經濟、技術援助為主;根據材料“20世紀60年代美國先后制定了1961年和1967年的對外援助法案”可知,通過立法手段推進對外援助。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進行冷戰和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亞非拉民族獨立并成為重要國際力量;從經濟角度分析,美國搶占市場、資源和發展經濟的需要。(2)實質:根據材料“不是根據貧困程度進行分配,而是根據該國對美國的戰略地位進行分配。美國以經濟援助作為爭取盟友和對抗的手段,把地區沖突發展成為東西方斗爭的局面”可知,美國外交政策的工具,實現美國國家戰略和尋求本國利益的手段。影響:根據材料“1950年,接受馬歇爾計劃的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25%,工業生產上升35%,農業生產提高10%”可知,對受援國的經濟恢復與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根據材料“美國以經濟援助作為爭取盟友和對抗的手段,把地區沖突發展成為東西方斗爭的局面”可知,美國的對外援助便于美國進行冷戰、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美國贏得市場和原料產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發展,造成地區矛盾斗爭升級,加劇了世界局勢緊張。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福利國家”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政策在歐美國家廣泛實行?!案@麌摇闭甙▋煞矫鎯热荩皇墙⒏鞣N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失業救濟、養老金、病休金和兒童津貼等;二是提供諸如教育、醫療、托兒等免費或低費的社會服務系統。其目的在于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社會的民主與公正,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由于高福利是以高稅收為前提的,“福利國家”政策的長期實行必然與經濟發展的效率發生矛盾,國家不堪負擔巨額公共開支,社會成員的勞動積極性下降,產品競爭能力不強,國家生產和國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普遍存在?!幾择R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是更加公平公正、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备母镩_放以后,鄧小平同志強調,“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使全體社會成員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實現人的現代化和人的全面發展,人民群眾精神生活不斷豐富和健全,綜合素質和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兼顧效率和公平,要充分認識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分階段進行,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幾越x《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則和現實途徑》(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后“福利國家”政策在歐美廣泛實行的原因,并對其進行簡要評價。(2)根據材料二,概括當代中國共同富裕思想發展的特點。與西方“福利國家”政策相比,中國在推進共同富裕上體現了哪些特色?(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社會發展與民生的關系?!敬鸢浮?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羅斯福新政的成功實踐;資本主義社會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評價:縮小了貧富差距;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推動了社會公平公正;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國家財政負擔加重;挫傷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2)特點:有很強的歷史延續性;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長期性、階段性和艱巨性、復雜性。不同點:中國兼顧效率和公平,量力而行;中國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追求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共同富裕。(3)關系:社會發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礎和保障;民生的改善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驹斀狻浚?)第一小問原因:根據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并結合所學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結合所學羅斯福新政的影響得出羅斯福新政的成功實踐;根據材料“其目的在于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社會的民主與公正,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得出資本主義社會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第二小問評價:根據材料“目的在于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社會的民主與公正,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得出積極評價是縮小了貧富差距;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推動了社會公平公正;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權利;根據材料“國家不堪負擔巨額公共開支,社會成員的勞動積極性下降”得出消極評價是國家財政負擔加重;挫傷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2)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以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得出有很強的歷史延續性;根據材料“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是更加公平公正、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得出中國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根據材料“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得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根據材料“要充分認識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得出長期性、階段性和艱巨性、復雜性。第二小問不同點:根據材料“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分階段進行,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得出中國兼顧效率和公平,量力而行;根據材料“共同富裕要使全體社會成員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實現人的現代化和人的全面發展,人民群眾精神生活不斷豐富和健全,綜合素質和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得出中國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追求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共同富裕。(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社會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得出社會發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礎和保障;民生的改善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傳統的上層最富有階級和下層最貧窮階級相對縮小,而介于二者之間的中間階層卻不斷擴大,中產階級日益成為美國的主流社會階層。社會分層的軸心逐漸由過去以資產為特征。轉化為以職業為特征。1970年,美國白領人數與藍領工人的比例為5:4,1980年,美國白領已占勞動力市場的50%以上。同時,以科技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具有高學歷的白領雇員、一部分藍領雇員以及政府文官等為主體結構的中產階級群體逐漸形成。——摘編自石慶環《20世紀美國中產階級的結構變遷及其特征)材料二

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產階級人數與規模有所萎縮。在英國,20世紀90年代滑落到社會底層的中產人士約有380萬人。約占中產階層總數的14%。同時,社會財富兩極分化加劇,1974年美國最富有的1%家庭擁有的財富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而到了2007年,這個比例已經擴大到23.5%。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也使中產階級的生活極不穩定。在美國,1981-1984年,《財富》雜志前500強企業共裁掉了300萬份工作,1989年的48.5萬失業者中,有65%是管理者、專業人士和辦公室職員,20世紀90年代初,大企業的雇傭率從1970年的21%下降到10%?!幾陨蛉鹩ⅰ段鞣街挟a階級與社會穩定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階級結構變化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中產階級出現困境的背景?!敬鸢浮?1)特點:貧富差距縮小,中產階級成為主流階層;職業取代資產成為主要分層特征;白領人數超過藍領;中產階級構成日益多元化。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政府職能的擴大帶來了文官數量的增長;福利國家政策的推行縮小了社會貧富差距;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的普及提升了勞動者的素質等。(2)背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滯脹”;社會財富兩極分化嚴重;科技的進步使部分職業崗位被縮減和替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導致對西方國家管理人員的需求減少;西方國家經濟發展勢頭減弱等?!驹斀狻浚?)特點:根據材料“統的上層最富有階級和下層最貧窮階級相對縮小,而介于二者之間的中間階層卻不斷擴大,中產階級日益成為美國的主流社會階層”可知,貧富差距縮小,中產階級成為主流階層;根據材料“社會分層的軸心逐漸由過去以資產為特征。轉化為以職業為特征”可知,職業取代資產成為主要分層特征;根據材料“1970年,美國白領人數與藍領工人的比例為5:4,1980年,美國白領已占勞動力市場的50%以上”可知,白領人數超過藍領;根據材料“以科技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具有高學歷的白領雇員、一部分藍領雇員以及政府文官等為主體結構的中產階級群體逐漸形成”可知,中產階級構成日益多元化。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政府職能的擴大帶來了文官數量的增長;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福利國家政策的推行縮小了社會貧富差距;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教育的普及提升了勞動者的素質等。(2)背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滯脹”;根據材料“社會財富兩極分化加劇,”可知,社會財富兩極分化嚴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科技的進步使部分職業崗位被縮減和替代;根據材料“在美國,1981-1984年,《財富》雜志前500強企業共裁掉了300萬份工作,1989年的48.5萬失業者中,有65%是管理者、專業人士和辦公室職員,20世紀90年代初,大企業的雇傭率從1970年的21%下降到10%?!笨芍洕蚧陌l展導致對西方國家管理人員的需求減少;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方國家經濟發展勢頭減弱等。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派思想家就提出了精彩紛呈的社會福利思想:管子認為“民為君之本”;孔子稱管子所行之政為“德政”,他心目中的德政典范為“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孟子對德政作了更為具體的闡述即“仁政”;墨子指出“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食”,并希望能夠予以切實可行的救濟。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歷代政府都以賑災濟困為己任,如漢代設常平倉平抑物價、備荒賑恤;隋代的義倉在政府監督下直接承擔著地方的賑恤責任;以后,養濟院、慈幼局、漏澤園等社會救濟與撫恤機構紛紛成立。古代福利思想體系中家庭成為實行社會保障的最直接渠道,宗族成為社會福利實施的直接網絡,政府成為社會福利的主導者,整個社會則以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為指歸?!幾詣⑷A麗、李正南《中國古代社會福利思想綜述》材料二

工業化引發的現實需要和操作的可能性為現代福利國家的產生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對兩次世界大戰的反思以及應對大蕭條的實踐催生了近代福利制度。二戰后,西歐各國通過了《國民保險法》等一系列社會立法,使建設福利國家成為普法共識,福利制度在經濟發展與社會整合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負面效應。英國自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國家”以來,每年的社會保障支出已由65.7億英鎊攀升至615英鎊,1951年至1986年,累計財政赤字達1209億英鎊,福利資金主要來源于高比例的稅收,這嚴重地削弱了投資者的熱情,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導致失業率和失業人數上升,據統計,歐共體的失業率到1995年平均超過11%,失業人數超過1200萬?!幾酝醪什?、李艷霞《西歐福利國家的理論演變與政策調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福利思想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現代西方福利制度產生的原因并概括其困境。(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與古代中國福利思想相比,分析近代西方福利制度的進步所在?!敬鸢浮?1)特點:產生時間早,以“民本”和“德政”為基礎;內容豐富多彩;影響封建社會的福利實踐;形成三位一體的福利體系;福利思想儒學化。(2)原因:兩次工業革命引發工業化反思;兩次世界大戰;羅斯福新政的實踐;人權、民生意識的增強;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社會矛盾的緩和。表現:造成政府財政的巨額赤字;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熱情;造成“獎懶罰勤”的社會不公。(3)進步:注重社會公平,逐漸常態化、制度化;將享受福利視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將福利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相聯系?!窘馕觥?1)特點:依據材料“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派思想家就提出了精彩紛呈的社會福利思想”可以得出產生時間早;依據“民為君之本”、“德政”、“孟子對德政作了更為具體的闡述即‘仁政’;墨子指出‘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食’,并希望能夠予以切實可行的救濟”可以得出以“民本”和“德政”為基礎;內容豐富多彩;依據“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歷代政府都以賑災濟困為己任”可以得出影響封建社會的福利實踐;依據“古代福利思想體系中家庭成為實行社會保障的最直接渠道,宗族成為社會福利實施的直接網絡,政府成為社會福利的主導者,整個社會則以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為指歸”可以得出形成三位一體的福利體系;福利思想儒學化。(2)原因:依據材料“工業化引發的現實需要和操作的可能性為現代福利國家的產生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可知,兩次工業革命引發工業化反思;依據“對兩次世界大戰的反思以及應對大蕭條的實踐催生了近代福利制度”并結合所學可知,兩次世界大戰;羅斯福新政的實踐;結合所學從人權、民生意識的增強;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社會矛盾的緩和等角度進行補充。表現:依據材料“每年的社會保障支出已由65.7億英鎊攀升至615英鎊,1951年至1986年,累計財政赤字達1209億英鎊”可知,造成政府財政的巨額赤字;依據“這嚴重地削弱了投資者的熱情,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導致失業率和失業人數上升”可知,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熱情;結合所學從造成“獎懶罰勤”的社會不公角度進行補充。(3)進步:對比材料信息,結合近代西方福利制度的作用分析,如注重社會公平,逐漸常態化、制度化;將享受福利視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將福利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相聯系等。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國經濟已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漸漸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并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建立于計劃經濟背景下的社會保障制度,已不能滿足整個社會的需要。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社會保障制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中國共產黨堅持低水平、廣覆蓋、多層次的基本方針,逐步由“全部包攬”向“國家、單位、個人”三方負擔轉變,形成了由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條保障線”所構成的新一代社會保障體系……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為經濟的飛速發展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幾浴墩撐覈鐣U象w系的建立和完善》材料二

與高消費并行的是西方國家的高福利政策,這一政策最早可以上溯至英國伊麗莎白時期的濟貧法。美國在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中,制定了一些社會保障政策。1932年,瑞典社會民主黨首次提出“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改革政策。但福利國家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政策在歐美國家廣泛實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是北歐五國,最突出的是瑞典,其被稱為“福利國家的櫥窗”?!ǜ@撸┝D拉起一張社會保障的大網,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即使是最底層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時又搭起一架社會進步的階梯,為人們提供向上進階的可能。……國家不堪負擔巨額公共開支,社會成員的勞動積極性下降,產品競爭力不強,中產階級日益削弱,國家生產和國民收入增長緩慢。這些在歐美國家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被稱作難以治愈的“瑞典病”,它是一種由福利國家政策而引發的現代社會病?!幾择R克垚《世界文明史》(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新一代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完善的原因并說明其意義。(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福利國家政策的特點,并指出“瑞典病”的表現。【答案】(1)原因:原有社會保障制度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發展;中國共產黨重視社會保障,進行科學設計;國民經濟發展,國家實力增強。意義: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國家穩定和社會和諧;有利于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2)特點:歷史悠久;通過立法確立規范;受經濟危機刺激;二戰后廣泛推行,北歐最為典型;既提供保障又注重激勵。表現:高福利以高稅收為條件;國家財政負擔加重;社會成員勞動積極性下降,“懶人”階層出現;國家生產和國民收入增長緩慢。【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第一小問原因,根據材料“建立于計劃經濟背景下的社會保障制度,已不能滿足整個社會的需要”可知原有社會保障制度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根據材料“我國經濟已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知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發展;根據材料“中國共產黨堅持……所構成的新一代社會保障體系”可知中國共產黨重視社會保障,進行科學設計;根據材料“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可知國民經濟發展,國家實力增強。第二小問意義,根據材料“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為經濟的飛速發展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可知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國家穩定和社會和諧;有利于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2)本題是特點類、列舉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20-30年代的西方國家。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上溯至英國伊麗莎白時期的濟貧法”可知歷史悠久,通過立法確立規范;根據材料“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可知受經濟危機刺激;“在歐美國家廣泛實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最具典型意義的是北歐五國”可知二戰后廣泛推行,北歐最為典型;根據材料“它(福利政策)力圖拉起一張社會保障的大網,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即使是最底層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時又搭起一架社會進步的階梯,為人們提供向上進階的可能”可知既提供保障又注重激勵。第二小問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利用福利國家政策的消極影響進行回答,高福利以高稅收為條件;國家財政負擔加重;社會成員勞動積極性下降,“懶人”階層出現;國家生產和國民收入增長緩慢。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科技園是以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為依托而建立的院校和企業互為協作的高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基地,是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材料一

世界各國建設大學科技園的初衷、模式甚至稱謂都不盡相同。195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弗雷德里克·特曼教授倡導興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大學科技園-斯坦福研究院(即現在的硅谷)。斯坦福大學的師生僅用很短的時間,就將硅谷發展成為美國電子工業最大的研究、制造中心與高技術的搖籃。受美國發展大學科技園模式的啟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英國、法國和韓國等陸續建立了幾十個各種類型的大學科技園,有些科技園收效甚佳。進入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各國經濟開始復蘇,大學科技園隨之得到快速發展,印度、巴西等都先后建立了為數不少的科技園。-摘編自謝輝張武軍《國外大學科技園發展建設經驗探析》材料二改革開放之后,隨著世界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不斷引入我國,國外一些成功的科技園發展模式也隨之為我國所借鑒。80年代初,我國建立了一批大學科技園。這一時期,我國科技園發展主要分為兩級,即由國務院主導的國家級科技園和地方政府主導的高新技術開發區。1999年7月,成立了由科技部、教育部兩位副部長為首的“全國大學科技園工作指導委員會”。2000年以后,中國科技園發展已呈現出自己的發展模式??萍紙@的不斷發展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摘編自孟輝《中國科技園發展模式問題探討》(1)根據材料一,指出國外科技園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科技園發展的原因及其影響。(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外科技園發展的歷史啟示?!敬鸢浮?1)特點:起步早,發展速度快;類型眾多,成就大;以美國為先導;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發展;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起到重要推動作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2)原因: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方興未艾,國外先進科技引入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國教育科技體制改革的推動;科教興國戰略的支持;借鑒外國科技園的成功經驗影響: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有利于我國人才引進和科技創新;有利于推動大學、研究所科研成果轉化;有助于增強制度自信、道路自信。(3)啟示:重視科技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加強黨的領導;政府積極參與,明確政策導向;完善科技園的管理體制、園區布局;探索科技園發展的多樣化模式;加強與國外科技園的溝通交流,積極參與競爭。【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由材料一中“195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弗雷德里克·特曼教授倡導興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大學科技園-斯坦福研究院。斯坦福大學的師生僅用很短的時間,就將硅谷發展成為美國電子工業最大的研究、制造中心與高技術的搖籃”,可知國外科技園發展具有起步早,發展速度快的特點;由材料一中“受美國發展大學科技園模式的啟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英國、法國和韓國等陸續建立了幾十個各種類型的大學科技園,有些科技園收效甚佳”,可知國外科技園發展具有類型眾多,成就大、以美國為先導的特點;由材料一中“進入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各國經濟開始復蘇,大學科技園隨之得到快速發展,印度、巴西等都先后建立了為數不少的科技園”,可知國外科技園發展具有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發展,以及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的特點。綜合材料一,可從斯坦福大學、硅谷對科技園建設的推動作用中,看出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起到重要推動作用。(2)本題是原因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第一小問原因,由材料二中“改革開放之后,隨著世界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不斷引入我國,國外一些成功的科技園發展模式也隨之為我國所借鑒”,可知原因有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國外先進科技引入中國;中國借鑒外國科技園的成功經驗。由材料二中“80年代初,我國建立了一批大學科技園”,結合所學可知,大學科技園的建立與中國教育科技體制改革的推動有關。由材料二中“這一時期,我國科技園發展主要分為兩級,即由國務院主導的國家級科技園和地方政府主導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可知中國科技園的發展與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材料中還涉及到90年代以后中國科技園的發展,結合所學可知,這與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有關。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科技園的發展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的進步,有利于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其次,結合原因分析,科技園的發展與引進外國技術、經驗與人才有關,也離不開大學的建設,由此可推知,科技園的發展有利于我國人才引進和科技創新,有利于推動大學、研究所科研成果轉化。最后,結合近年來“四個自信”的提出,結合材料,可知科技園的發展有助于增強制度自信、道路自信。(3)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科技園的發展與科技進步、人才培育密不可分,由此可知,我們應重視科技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科技園的發展,都離不開政治力量的支持,由此可知,應加強黨的領導、政府積極參與,明確政策導向;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進步,科技園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應該是不斷完善,完善科技園的管理體制、園區布局;探索科技園發展的多樣化模式;同時,不能閉門造車,應該完善科技園的管理體制、園區布局;探索科技園發展的多樣化模式;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紀60年代中葉,在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的主持下,蘇聯政府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力圖通過削減黨和國家下達的計劃指標,擴大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權,以利潤和獎金激發企業和職工生產積極性。“八五”期間,蘇聯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8.4%,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達7.7%。然而,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后,勃列日涅夫等其他領導人認為,改革會把蘇聯引向“市場社會主義”,因而陸續收回了下放的權力,恢復了行政命令體制。雖然計劃指標比原來減少,但企業的生產方向、產品品種和生產數量仍由國家規定,計劃指標仍是企業績效考核的關鍵尺度。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徹底失敗?!幾躁愅瘳摗对囄鎏K聯“新經濟體制”改革失敗的原因》材料二

與農村相比,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步履維艱。1984年3月,福建55位企業負責人發表《請給我們“松綁”》呼吁信,主張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實行干部職務浮動,能上能下;實行多種形式的內部工資制度和獎懲辦法;允許企業自產自銷等。其獲得鄧小平、項南等人的高度肯定,推動了《關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等國務院文件的出臺。1984—1988年,福建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等高達22.46%,比前五年翻了一番多。2014年5月,30位福建企業家致信中央,提出增強科技創新、發揮“海絲”優勢、徹底打破所有制界限等建議,適應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摘編自黃文麟《敢為人先,勇于擔當福建企業家“兩封信”的記述與啟示》(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中蘇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蘇經濟體制改革不同特點出現的歷史背景。(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蘇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經驗?!敬鸢浮?1)蘇聯:政府主導(自上而下);增加市場調節因素。中國:改革難度較大;企業負責人發揮重要作用。(2)蘇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顯現;冷戰時期,美蘇爭霸。中國: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發展,中國面臨國際競爭壓力。(3)經濟體制改革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經濟體制改革要有戰略定力?!驹斀狻浚?)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史(中蘇)。據材料“在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的主持下”,得出政府主導(自上而下);據材料“擴大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權,以利潤和獎金激發企業和職工生產積極性”,得出增加市場調節因素。中國:據材料“與農村相比,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步履維艱”,得出改革難度較大;據材料“主張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實行干部職務浮動,能上能下”,得出企業負責人發揮重要作用。(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史(中蘇)。從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分析,得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顯現;從美蘇爭霸分析,得出冷戰時期,美蘇爭霸。中國:從我國經濟重心的變化分析,得出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從科技革命的影響分析,得出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發展,中國面臨國際競爭壓力。(3)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史(中蘇)。從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分析,得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從戰略定力分析,得出經濟體制改革要有戰略定力。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6年,中央直屬企業的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的90%。從一個小別針到巨型發電機的生產都要受國家計劃委員會控制,受政府有關部、局的領導。1957年2月,赫魯曉夫要求把工業和建筑業的日常領導工作從中央轉到地方。最高蘇維埃于5月決定撤銷25個中央部和113個加盟共和國的部,只留下航空、無線電、造船、化學、中型機械等幾個中央部。赫魯曉夫認為,放松中央控制會推動生產發展。中央統一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嚴重的本位主義,彼此矛盾重重,互相扯皮。赫魯曉夫逐漸又把權力收回中央。他先是合并地區國民經濟委員會,最后又成立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后來又出現了各類工業部門的全國性委員會。結果,到1963年時,管理工業的機構不僅沒有像原來設想的那樣有所精簡,反而擴大了二三倍。工業和建筑業管理組織的改革沒有取得積極成果。——摘編自《赫魯曉夫工業方面的改革》材料二

國有企業改革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向前推進。從改革開放之初到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先后對國有企業實行擴權讓利、承包經營責任制、股份制等方面的改革。這些改革措施,對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改善和推進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國有企業的活力有所增強,對宏觀經濟環境和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逐步提高。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在80年代的基礎上朝著轉換機制、政企分開、制度創新、戰略調整的方向邁進。在對國有企業經營者實行激勵的同時,國家還加強了對國有企業的監管。一方面,國家對一些重點企業實行了稽察特派員制度,加強了國有企業監事會工作。另一方面,為保證激勵和約束的依據的真實性,大部分地區對一些國有企業實行了會計委派制。——摘編自國家統計局《國有企業穩步改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蘇聯工業改革的背景和失敗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特點,并分析其意義。(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企業改革成效的因素?!敬鸢浮?1)背景: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蘇聯輕重工業發展比例嚴重失衡;蘇聯領導人換代為改革提供了條件;美蘇爭霸的外部壓力。(任答3點)原因:缺乏宏觀規劃;只是對原有體制的修補,未能突破舊體制;改革措施反復不定;赫魯曉夫個人因素。(任答2點)(2)特點:借鑒農村改革經驗,實行承包制;先試點再推廣,逐步推進(或循序漸進)利益激勵與國家監管相結合;擴大企業自主權,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發揮市場作用與國家宏觀調控相結合;與時俱進調整改革措施。(任答3答)意義:提高了企業活力和經濟效益;為非公有制企業改革提供借鑒;推動中國工業發展;有利于綜合國力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任答2點)(3)是否能立足國情,實事求是;是否有科學理論的指導;是否有堅強正確的領導;是否有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是否有健全完善的改革措施。(任答3點)【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列舉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蘇聯)。第一小問背景,據材料一“從一個小別針到巨型發電機的生產都要受國家計劃委員會控制,受政府有關部、局的領導”可知,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據所學知識可知,斯大林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輕重工業發展比例嚴重失衡,斯大林上臺后,赫魯曉夫開始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蘇聯領導人換代為改革提供了條件;據所學知識可知,此時蘇聯還面臨美蘇爭霸的外部壓力。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一“赫魯曉夫認為,放松中央控制會推動生產發展”和“赫魯曉夫逐漸又把權力收回中央。他先是合并地區國民經濟委員會,最后又成立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后來又出現了各類工業部門的全國性委員會”及所學知識可知,改革措施反復不定;據所學知識可知,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只是對原有體制的修補,未能突破舊體制;除此之外,缺乏宏觀規劃、赫魯曉夫個人因素也是改革失敗的原因。(2)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列舉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二“我國先后對國有企業實行擴權讓利、承包經營責任制、股份制等方面的改革”可知,擴大企業自主權,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并且與時俱進調整改革措施;據材料二“對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改善和推進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國有企業的活力有所增強,對宏觀經濟環境和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逐步提高”可知,發揮市場作用與國家宏觀調控相結合;據材料二“在對國有企業經營者實行激勵的同時,國家還加強了對國有企業的監管”可知,逐步推進利益激勵與國家監管相結合;據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體制變革為城市經濟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借鑒,實行承包制,;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之前進行試點,體現了先試點再推廣。第二小問意義,據所學知識可知,國有企業改革的意義可以從對國有企業的影響,對非公有制企業的影響,對中國工業的影響,對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響幾個方面進行說明。(3)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蘇聯、中國)。通過中蘇改革的對比可知,蘇聯改革脫離國情最終是不該,中國改革適應國情取得成功,據此可知影響改革成效的因素有是否能立足國情,實事求是;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是在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指導下取得的成功,據此可知影響改革成效的因素有是否有科學理論的指導;赫魯曉夫領導的改革缺乏宏觀規劃,且赫魯曉夫本人性格反復無常,影響了蘇聯的改革,而中國的改革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據此可知影響改革成效的因素有是否有堅強正確的領導;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的改革獲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而蘇聯的改革忽視了群眾的利益,據此可知影響改革成效的因素有是否有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赫魯曉夫改革缺乏完善配套的措施,影響了改革的進行,據此可知影響改革成效的因素有是否有健全完善的改革措施。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彼得格勒附近著名的沙皇行宮所在地沙皇村于1918年被開辟為兒童度假勝地,并改名為兒童村。頓巴斯的一座礦工城鎮沙赫京斯克于1920年被改名為“第三國際城”。奧卡河畔的一處風景優美的林地在革命前是富人避暑的別墅區,革命后這里于1918年辟為工人住宅區,改名曰拉斯加皮諾,意為“大老粗之城”。在斯大林諾、斯大林格勒之后,又陸續出現了塔吉克共和國首都斯大林納巴德(1929年)、庫茲巴斯工業區中心斯大林斯克(1932年)等。1934年之后愈發不可收拾:1934年中央工業區一座命名才4年的新興城市鮑勃里基被改名斯大林諾哥爾斯克;1935年南奧塞梯自治州首府茨欣瓦利又改名斯大林尼里;1936年以后全蘇又有十余個較小的城鎮以偉大領袖來命名。1945年以后,此風更擴及于蘇聯控制下的東歐,短短幾年間除南斯拉夫與捷克外,其余東歐六國均產生了自己的斯大林城。

——摘自金雁《政治風云與蘇聯地名學》材料二

蘇聯部分城市改名狀況舊名現名安德羅波夫雷賓斯克勃列日涅夫卡馬河畔切爾內契爾年科薩雷波沃伏龍芝比什凱克加里寧市特維爾州列寧納巴德苦盞——據美聯社1991年6月報道(1)據材料一分別指出20世紀初和20世紀30-40年代蘇聯地名改名風潮的特點及其原因。(2)據材料二說明1991年蘇聯部分地名改名的原因。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影響蘇聯頻繁更改地名的因素?!敬鸢浮?1)20世紀初:特點:體現革命性和人民性。原因:十月革命勝利;建立蘇維埃政權。20世紀30-40年代:特點:以政治(領袖)人物命名;改名地域范圍廣。原因:斯大林的個人威望;蘇聯個人崇拜盛行;蘇聯控制東歐。(2)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因素:政局變動(政治風云);意識形態;民族性格。【詳解】(1)本題是特點和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初到20世紀30-40年代的蘇聯。20世紀初:特點:根據材料“沙皇行宮所在地沙皇村于1918年被開辟為兒童度假勝地,并改名為兒童村”并結合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建立的史實可分析出體現革命性和人民性。原因:結合所學可分析出十月革命勝利;根據材料“革命后這里于1918年辟為工人住宅區”可分析出建立蘇維埃政權。20世紀30-40年代:特點:根據材料“在斯大林諾、斯大林格勒之后”可分析出以政治(領袖)人物命名;根據材料“出現了塔吉克共和國首都斯大林納巴德(1929年)、庫茲巴斯工業區中心斯大林斯克”可分析出改名地域范圍廣。原因:結合這一時期蘇聯的工業化可分析出斯大林的個人威望;結合斯大林時期的個人崇拜之風可分析出蘇聯個人崇拜盛行;根據材料“此風更擴及于蘇聯控制下的東歐,短短幾年間除南斯拉夫與捷克外,其余東歐六國均產生了自己的斯大林城”以及二戰結束后東歐國家大多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可分析出蘇聯控制東歐。(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91年的蘇聯。原因:結合此時正處于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可分析出戈爾巴喬夫改革。因素:結合東歐很多國家已經發生了社會制度的變化可分析出政局變動(政治風云);根據勃列日涅夫改名以及戈爾巴喬夫改革內容已經進入到政治領域可分析出意識形態;結合蘇聯的民族文化可分析出民族性格。14.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為其他國家提供了許多經驗與教訓。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列寧在十月革命后,基于當時存在多種經濟成分的狀況,肯定了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必要性。在所有制的社會主義變革基本完成之后,斯大林肯定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繼續存在的必要性。斯大林在談到這時候的商業特征時說:“蘇維埃商業是沒有大小資本家參加的商業,是沒有大小投機分子參加的商業。這是特種商業,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而只有我們布爾什維克在蘇維埃制度發展條件下才實行的商業。”——摘編自聞?!端勾罅稚鐣髁x模式的形成及歷史地位》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與西方國家的貿易最高也只占對外貿易總額的1/4,談不上對外開放。在70年代初興起的以微電子技術為先導的第四次技術革命中,蘇聯仍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戰略,雖然在70年代至80年代的前幾年,它的一些重工業部門產量仍居世界首位,但電子工業等高科技部門則非常落后。由于其傳統的產業部門得不到高技術的支持,1976年蘇聯每億度電所消耗標準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噸鋼所消耗標準燃料高140.3%,每噸鐵高164.6%?!幾苑鼜V存《冷戰與蘇聯解體關系論析》材料三

1986年在蘇共二十七大上,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新的經濟政策,要求以新技術裝備的機械設備全面更新生產性能低下的老朽設備,然后用這些新的機械設備來擴大生產以加速經濟增長,并大幅度提高產品質量。為此,把資金重點投向提供新技術設備的生產資料的機械制造部門,而把消費資料的生產放在一邊。這實際上仍在蘇聯傳統經濟模式里原地打轉?!幾在w文飛等《大國角逐》(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蘇聯商業模式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這種商業模式形成的歷史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蘇聯20世紀70—80年代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所學分析上述問題形成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說明“新的經濟政策”仍在蘇聯傳統經濟模式里“原地打轉”?!敬鸢浮?1)特點:排除私人經營。歷史原因: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施;列寧、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業的思考;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及蘇維埃制度的確立。(2)問題:高新技術產業落后;傳統產業物耗高浪費嚴重。原因:冷戰的影響;沒有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機遇;蘇聯改革問題重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對外交往少,不利于吸收先進成果。(3)說明:蘇聯傳統經濟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即消費資料的生產,而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投資重點是機械制造業,仍舊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忽視了農業和輕工業。【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是沒有大小資本家參加的商業,是沒有大小投機分子參加的商業”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排除私人經營。歷史原因:根據材料“在所有制的社會主義變革基本完成之后”,聯系所學可得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根據材料“列寧在十月革命后,基于當時存在多種經濟成分……斯大林在談到這時商業的特征時說”等,可得出列寧、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業的思考;根據材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而只有我們布爾什維克在蘇維埃制度發展條件下才實行的商業”,可得出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及蘇維埃制度的確立,聯系所學,這一歷史原因還與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施有關。(2)問題:緊扣產業發展回答,根據材料“電子工業等高科技部門則非常落后”,可得出高新技術產業落后;根據材料“1976年蘇聯每億度電所消耗標準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噸鋼所消耗標準燃料高140.3%,每噸鐵高164.6%”,可得出傳統產業物耗高浪費嚴重。原因:根據材料“以微電子技術為先導的第四次技術革命中,蘇聯仍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戰略”可得出沒有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機遇;根據材料“勃列日涅夫時期”聯系蘇聯改革的歷史,可知蘇聯改革問題重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根據材料“蘇聯與西方國家的貿易最高也只占對外貿易總額的1/4,談不上對外開放”,可得出對外交往少,不利于吸收先進成果;聯系所學,可得出冷戰的影響。(3)根據材料“把資金重點投向提供新技術設備的生產資料的機械制造部門,而把消費資料的生產放在一邊”,可知,戈爾巴喬夫沒擺脫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還是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因為農業和輕工業生產的是消費資料。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列強不同時期在非洲殖民活動的主要方式時期主要方式15世紀至19世紀中葉以前開始侵入非洲,殖民活動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區,進行連續幾個世紀的奴隸貿易19世紀中葉以后至20世紀初逐漸放棄奴隸貿易,轉而全面的殖民入侵非洲,侵占了幾乎整個非洲——據《中外歷史綱要》(下)整理材料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瓜分非洲圖》——據《中外歷史綱要》(下)整理列強在非殖民地面積占非洲總面積的比例——據劉猛《列強對非洲的瓜分》材料三

二戰中殖民地人民與宗主國為戰勝法西斯而并肩作戰,大大提高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巴黎解放時進入巴黎的40萬盟軍中就有近30萬非洲人。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民族主義不再是西方國家的專利,殖民地人民高舉起民族民主的旗幟向宗主國宣戰。二戰前非洲只有3個獨立國家,二戰后隨著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20世紀50年代非洲有6個國家獨立,60年代末非洲被立國家已達到41個,約占非洲總面積的84%,總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崩潰。二戰后一大批獨立民族國家構成了當代國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亞非會議的召開、不結盟運動的興起、非洲統一組織的建立等。

——摘編自《戰后殖民體系的崩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列強在非洲殖民活動主要方式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列強瓜分非洲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推動非洲國家獨立的主要因素?!敬鸢浮?1)原因:15世紀至19世紀中葉以前,隨著新航線的開辟,西方列強為發展資本主義進行資本原始積累,在非洲開展殖民掠奪和黑奴貿易。19世紀中葉以后至20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化,西方列強謀求更大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全面入侵非洲。(2)影響: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給非洲帶來深重災難,激化了非洲與殖民國家之間矛盾;列強的擴張爭奪也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3)因素:反法西斯斗爭中非洲民族意識高漲;二戰削弱了殖民國家的力量,舊的殖民主義統治方式不適應新形勢;戰后一系列支持民族獨立的國際原則和組織產生?!驹斀狻浚?)原因:根據材料一,題干涉及兩個時間段:15世紀至19世紀中葉以前,19世紀中葉以后至20世紀初,結合材料可知不同時期西方列強在非洲殖民活動的主要方式不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葉涉及到影響西方列強在非洲殖民擴張方式的重大歷史事件就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以前,西方列強在非洲殖民擴張主要由于新航線的開辟,西方列強為發展資本主義進行資本原始積累,在非洲開展殖民掠奪和黑奴貿易;工業革命以后,西方列強在非洲殖民擴張主要由于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化,西方列強謀求更大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全面入侵非洲。(2)影響:根據材料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瓜分非洲圖》可知截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非洲被瓜分完畢,由此可知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結合材料二列強在非殖民地面積占非洲總面積的比例圖可知,不同列強在非洲占有殖民地的比例是不均衡的,這必然會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結合所學知識,列強的殖民擴張給非洲帶來深重災難,激化了非洲與殖民國家之間矛盾。(3)主要原因:根據材料三“二戰后隨著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高20世紀50年代非洲有6個國家獨立,代末非洲獨立國家已達到41個,約口洲總面積的84%,總人口的88%.....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潰”反映出二戰以后,非洲大部分國得了民族獨立,其主要的因素要結合所學知識來說可以概括為:反法西斯斗爭中非洲民族意識高漲;二戰削弱了殖民國家的力量,舊的殖民主義統治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新的世界形勢;戰后一系列支持民族獨立的國際原則和組織產生。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二戰最深刻的影響是改變了世界范圍的力量對比,徹底打破了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德、意因戰敗而退出爭霸的舞臺,英、法雖躋身戰勝國之列,但付出了沉重代價,它們不僅沒有像在一戰中那樣掠取到新的殖民地,連原有的殖民統治也岌岌可危。戰后不久,冷戰把歐洲推到了美蘇對峙的前沿陣地,西歐國家憑借單個國家的力量不僅無力與美蘇較量,連生存都成問題。西歐需要美國的經濟援助,需要聯合起來求生存、求發展。因此,經濟復興與聯合成為歐洲生存和發展的現實需要。——摘編自姜南《淺析戰后歐洲一體化理論》材料二

從二戰結束到1991年冷戰結束之前,中國對東南亞的整體認知和外交實踐被美蘇兩大陣營二元化。冷戰結束后,中國對東南亞更加自覺的整體認知和外交實踐快速興起。從發展歷程看,中國與東南亞的合作大致以東盟為基準,分為三個層次,即東盟、東盟以內和東盟以外。在此過程中,中國與東盟克服了種種地區合作的知行難題,形成知行共同體,在促進雙方關系的基礎上,優化了以東盟為中心的東南亞地區秩序。中國與東盟合作蘊含了雙方進一步升級合作并優化地區秩序的新機遇,實現與東盟合作的升級,共同推進包容性地區秩序的構建?!幾缘詬嫛犊朔忻埽褐袊獤|盟合作與地區秩序優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二戰后歐洲實行聯合發展策略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歐洲相比,中國一東盟加強合作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答案】(1)原因:世界格局由以歐洲為中心向兩極格局演變;歐洲面臨美國的控制和蘇聯的威脅;歐洲國家憑借單個力量難以恢復經濟;歐洲具備聯合的歷史基礎和文化情結;德國和法國外交關系逐步緩和。(2)特點:在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環境下進行;在經濟領域上形成地域共同體;構建包容性的地區秩序。影響:促進中國和東盟的經濟發展和友好交往;促進中國和東盟雙方關系的發展和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開創了地域經濟合作和經濟全球化的新模式,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詳解】(1)本題是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二戰后的歐洲。由材料“徹底打破了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可得出世界格局由以歐洲為中心向兩極格局演變;由材料“無力與美蘇較量,連生存都成問題”可得出歐洲面臨美國的控制和蘇聯的威脅;由材料“單個國家……連生存都成問題……經濟復興與聯合成為歐洲生存和發展的現實需要”可得出歐洲國家憑借單個力量難以恢復經濟;結合所學可知,歐洲具備聯合的歷史基礎和文化情結;德國和法國外交關系逐步緩和。(2)本題是特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二戰后的中國、東南亞國家。第一問特點,由材料“冷戰結束后……整體認知和外交實踐快速興起”可得出在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環境下進行;由材料“以東盟為基準,分為三個層次”“中國與東盟克服了種種地區合作的知行難題,形成知行共同體”可得出在經濟領域上形成地域共同體;由材料“中國與東盟合作蘊含了雙方進一步升級合作并優化地區秩序的新機遇,實現與東盟合作的升級,共同推進包容性地區秩序的構建?!笨傻贸鰳嫿ò菪缘牡貐^秩序。第二問影響,由材料“冷戰結束后,中國對東南亞更加自覺的整體認知和外交實踐快速興起。從發展歷程看,中國與東南亞的合作大致以東盟為基準,分為三個層次,即東盟、東盟以內和東盟以外?!奔八鶎W可得出促進中國和東盟的經濟發展和友好交往;由材料“……在促進雙方關系的基礎上,優化了以東盟為中心的東南亞地區秩序。”可得出促進中國和東盟雙方關系的發展和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由材料“中國與東盟合作蘊含了雙方進一步升級合作并優化地區秩序的新機遇,實現與東盟合作的升級,共同推進包容性地區秩序的構建”及所學可得出開創了地域經濟合作和經濟全球化的新模式,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非殖民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歷史潮流面前,殖民主義宗主國被迫從殖民地國家撤退的過程。隨著英國在1956年蘇伊士危機中的失敗,英屬殖民地獨立運動掀起了一個新高潮。從1958年到1968年間,有27個英屬殖民地、保護國和托管地宣布獨立,遍布亞洲、非洲、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區。僅在非洲大陸,從1960年到1968年間,就有15個英屬殖民地獲得獨立。沉重的防務開支使得本來就捉襟見肘的英國財政雪上加霜,而鎮壓殖民地人民反抗的巨額戰費又掏空了英國財政部的每個口袋。到1968年,大英帝國在全世界的殖民體系已經土崩瓦解了?!幾再Z健《英國“非殖民化”進程是戰后殖民體系瓦解的歷史必然》材料二

20世紀60年代末期,由于第三世界國家經濟增長策略的失敗,并產生一系列嚴重的發展問題。加上1973年的石油危機以及非洲的糧食危機使第三世界幾乎全面陷入困境。經濟學家主張過于側重工業化的國家,應當重視工農業的平衡發展;把出口鼓勵和進口替代更好地結合起來;在生產結構上,不應停留在勞動密集的生產,而要適時發展技術、資本密集產業。國際勞工組織則提出“基本需要論”,主張注意改進生活的基本需要條件,包括充足的食物、住房等家庭生存的最低需要,以及安全的飲用水,公共衛生、健康及教育設施等必要的公共服務。——摘編自賀光輝《第三世界發展理論與援助功能的演進(1950—2000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推進英屬殖民地“非殖民化”進程的主要因素。(2)綜合上述材料,對20世紀60、70年代第三世界國家經濟增長存在的問題進行解讀?!敬鸢浮?1)殖民地國家爭取獨立的斗爭;英國力量的衰落;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社會的努力;兩極對立的國際形勢對于英國殖民體系的戰略沖擊;科技革命的影響等。(任答3點即可)(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第三世界國家紛紛脫離殖民統治,成為擁有完整主權的新興民族國家,并努力探索適合本國的經濟發展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發展中國家也面臨一系列經濟問題,如經濟發展存在失業問題日趨嚴重、分配的趨勢愈不公平、數量龐大的貧窮人口、持續加大的城鄉差距等。經濟學家和國際勞工組織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建議,如重視產業的均衡化發展;關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改善社會基本需求條件及公共設施等。【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隨著英國在1956年蘇伊士危機中的失敗,英屬殖民地獨立運動掀起了一個新高潮。從1958年到1968年間,有27個英屬殖民地、保護國和托管地宣布獨立,遍布亞洲、非洲、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區。僅在非洲大陸,從1960年到1968年間,就有15個英屬殖民地獲得獨立”可知,殖民地國家爭取獨立的斗爭和英國力量的衰落;根據材料“戰后殖民體系瓦解的歷史必然”可知,兩極對立的國際形勢對于英國殖民體系的戰略沖擊;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社會的努力;科技革命的影響等。(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60、70年代(第三世界國家)。根據材料“隨著英國在19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