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題05晚清至民國初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的抗爭和探索選擇題專練50題1.鴉片戰爭前,英國本土報刊《泰晤士報》對中英鴉片貿易的報道常常呈現出“愚昧”與“知識”、“無序”與“法制”的二元對立,在此過程中,英國常被賦予“文明”“現代”的標簽,而中國官方和民間幾乎處于“失語”的狀態。由此可見(
)A.社會輿論左右英國對華政策 B.中國將面臨英國更多的挑釁C.工業文明比農業文明更先進 D.清廷意圖和平解決中英爭端2.有學者指出:乾隆后期的“大清帝國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就越來越落后,越來越被動,因而越來越異化,終于從一個雄強一世的東方大帝國、一個中央王國,異化為一艘在怒海驚濤中下沉的破船。”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基于A.東西方發展趨勢迥異 B.清朝綜合國力的衰退C.中國經濟發展的停滯 D.西學東漸局面的形成3.美籍華人張馨保在《林欽差與鴉片戰爭》一文中指出:鴉片戰爭是兩種文化之間沖突……當二者相遇時,沖突不可避免,中國的失敗也同樣不可避免。此觀點A.掩蓋了發動戰爭的侵略性 B.反映了戰爭發生的真實目的C.揭示了戰爭發生的必然性 D.表明了中國戰敗的不可避免4.如圖是1841年至1910年進口鴉片所占中國總進口貨物的比重變化(單位:%)示意圖。由圖中數據變化可推斷A.西方列強停止向中國輸出鴉片 B.列強擴大了對華的商品傾銷C.一戰期間列強放松了對華侵略 D.中國成為了世界市場的中心5.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撫記》中記載,林則徐曾奏言:“自六月以來,各國洋船憤貿易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歸,亦必回國各調兵船來與講理……中國造船鑄炮,至多不過三百萬,即可師敵之長技以制敵。此時,但固守藩籬,即足使之自困?!庇纱丝芍?,林則徐A.奏言緩解了清廷當時困境 B.反思了當時中國近代化問題C.認識到貿易逆差的危害性 D.已有“師夷制夷”的海防思想6.清代湖北寨堡的修筑較為普遍,且主要集中在嘉慶、道光,咸豐和同治年間.其軍事防御的意圖十分明顯、表1
根據各地方志所統計的清代湖北部分地區的寨堡數地名孝感麻城蘄州羅田襄陽應城棗陽宜城南漳光化古城均州房縣竹溪竹山京山寨堡數127101524995192228151928114360156138據此可知,清代湖北地區(
)A.傳統經濟結構發生變動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明顯C.民眾生活深受時局影響 D.經濟文化發展存在明顯差異7.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中指出,在戰爭到來之前,林則徐開始主持翻譯英文書報,獲知了英國的一些基本情況,并據此分析得出了對英國的基本認識:駐印度海軍來華軍艦增多,這是為了武裝走私鴉片。此種認識(
)A.清楚地認識到英國的國家訴求 B.基于“天朝上國”的思維方法C.使清政府高度重視、積極防范 D.是“開眼看世界”的正確選擇8.《倫敦新聞畫報》報道說:“英國遠征軍逼近大運河所帶來的危險,被認為會促使大清皇帝做出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國正忙于唆使中國反對大英帝國的正當要求,美國和法國派出了他們的戰艦來觀察我們跟這個不尋常的國家之間的戰爭?!辈牧现兴婕暗膽馉帲?/p>
)A.成為近代中華民族災難的開端B.推動中國外交出現制度性變化C.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正式啟動D.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9.馬克思說,自1842年開放以來,中國市場形成了特有現象:中國出產的茶葉和絲向英國的出口一直不斷增長,而英國工業品輸入中國的數額整體來說卻停滯不變。這一局面()A.反映了馬克思對中國社會有深入了解 B.表明中國的傳統經濟繼續引領世界C.體現了自然經濟主導下中國市場特色 D.說明中國對外貿易保持了出超地位10.有學者研究發現:魏源的《海國圖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到1852年僅有2個版本,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國內共有14個版本;徐繼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到1866年后才被翻印,此后多至18個版本。這一現象說明,19世紀40—60年代(
)A.西學還沒有受到普遍關注 B.西學的傳播渠道得以拓展C.中華文化遭受到西學沖擊 D.學習西方成為清政府共識11.下圖是咸豐、同治時期政府地丁銀收入示意圖(單位:兩)。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農經濟的解 B.賦稅政策的調整C.國內政局的動蕩 D.洋務運動的開展12.1854年,英國駐上海領事館某官員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國活動的報告中寫到,“原本以為一個年輕的剛剛通過斗爭而生存的勢力,將會是一心渴望得到歐洲人的幫助和合作……實際情形并非如此”。這反映出(
)A.太平天國中斷與外國的通商貿易 B.列強試圖扶持太平天國取代清政府C.太平天國外交政策的獨立自主性 D.列強開始與清政府聯合鎮壓太平軍13.1872年,在容閎的推動下,清廷派遣留學生之事得以實行,幼童赴美留學剛剛兩年,就有人批評留學生有西化的傾向,要求撤回留學生。1881年,除因故先期撤回、在美國病故和“告長假不歸”的26人外,清廷將所余94人分三批全部撤回。這一史實從本質上反映了(
)A.清廷難以引領近代教育的縱深發展 B.表明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徹底失敗C.官僚群體天朝上國的觀念根深蒂固 D.西學東漸對中國近代教育影響甚微14.1853年,為了鎮壓太平軍,江蘇最早出現了“就地籌餉”的厘金制度,后來很快遍行全國。“厘金”由地方掌握,上交中央的只占20%。厘金中以百貨厘最早、范圍最大,一切日用所需之物,無一不在被征之列。這一制度直到20世紀30年代初才被取消。厘金制度(
)A.瓦解了政府統治基礎 B.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C.破壞了經濟社會秩序 D.規范了地方稅收制度15.福建船政學堂創辦于1866年,是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在第一屆駕駛班畢業留影中,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鄧世昌、林永升赫然在列。這幅畢業留影可用來印證當時(
)A.晚清政府實施了自救運動 B.甲午海戰中英烈的精神風貌C.清末新政推行了教育改革 D.道光帝勇于變革社會的決心16.甲午戰爭后,日本人在各埠設立紗廠。“(陜西、河南、山西等?。┮蛉毡救私鼇碓趦鹊剞k的紗廠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厲害,人民爭趨其利,廣種棉花,幾有每年連麥全不種的?!庇纱丝芍?/p>
)A.資本輸出推動了農業轉型 B.耕織分離在內地日益嚴重C.對外貿易促進了經濟發展 D.農業商品化程度明顯提高17.1871年9月,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中日修好條規》,并認為該約簽訂后“縱欲倚西人為聲援,斷不能轉白為黑”,日本不會再侵犯中國的藩屬朝鮮。這反映出他(
)A.具有初步的近代外交意識 B.企圖利用西方國家牽制日本C.清醒地認識到日本的野心 D.力圖借助朝鮮遏制日本侵略18.在承認中央王朝統治的前提下,清政府頒布了《回疆則例》等法律,并用封爵、給俸、聯姻、朝覲等措施加強與民族地區上層人物的聯系。當左宗棠進軍新疆時,當地民眾夾道歡迎,幫助清軍驅逐了阿古柏。這表明清政府(
)A.因俗而治增強了國家認同 B.制訂法律捍衛邊疆主權C.分而治之維系了羈縻統治 D.依靠民眾擴大統治基礎19.1898年,《中英訂租威海衛專條》寫到:“今議定中國政府將山東之威海衛及附近之海面租與英國政府,以為英國在華北得有水師合宜之處,并為多能保護英商在北洋之貿易……所租之地,專歸英國管轄。此外……附近沿海地方,均可擇地建筑炮臺、駐扎兵丁,或另設應行防護之法;又在該界內均可以公平價值擇用地段,鑿井開泉、修筑道路、建設醫院,以期適用”。這意味著(
)A.清政府開始喪失領土、貿易主權 B.山東地區變成英國的勢力范圍C.英國在山東的權益進一步擴大 D.美國放棄了“門戶開放”政策20.1900年10月,英國與德國簽訂《英德協定》,規定各國在中國的貿易及其他經濟活動,均應遵循“自由開放,毫無差別”原則,“不得利用現時之紛擾在中國獲得任何領土利益,其政策應以維持中國領土不使變更為指歸”。其所謂“原則”的推行(
)A.遏制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B.維持了中國形式上的獨立C.化解了列強在中國問題上的矛盾 D.觸犯了其他列強在華權益21.近代中國尋找國家出路時,農民階級創立絕對平均方案;地主階級分別提出師夷長技方案、中體西用方案;資產階級分別提出君主立憲方案、民主共和方案、民主科學方案;無產階級提出社會主義方案等。這過程,反映了中國(
)A.汲取文明是與時代密切聯系于一體 B.始終找不到適合國情的出路C.救亡圖存成為當時中華民族的共識 D.近代人學習西方更趨向理性22.康有為指出:“嘗考泰西之所以富強,不在炮械軍器,而在窮理勸學?!彼J為,改良教育,一是要廢除八股文,二是要管理學校。他在變法時上奏的《請開學校折》中,呼吁“今者,廣開學校為最要矣”??涤袨榈倪@些主張(
)A.未跳出“中體西用”的框架 B.體現了全盤西化的傾向C.利于減小維新變法的阻力 D.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23.戊戌維新運動期間,湖北各局、書院、學堂等紛紛購讀《時務報》,使該報在湖北的發行量居全國之首。湖北成為戊戌維新運動的重要省份,是外省維新人士心目中的樣板區。運動失敗后,湖北民眾繼續探索救國之路,支持張之洞的新政改革。上述探索體現了(
)A.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 B.維新派對清政府的支持C.近代化實踐不斷深入 D.維新運動群眾基礎廣泛24.1894年,鄭觀應寫成《盛世危言》一書。其主張“欲攘外,亟需自強;欲自強,必先自富;欲自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據此可見,該書體現的時代主題是(
)A.富強救國,實現近代化 B.改良政治,實行民主共和C.重視教育,實行八股文 D.實行商戰,復興朝貢貿易25.《中華日報》曾在時評中指出:“其時通國臣民上下,以復仇為雪恥,以積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為快意,以閉關絕市為復見太平。其處勢應變,雖曰非宜,其抗志負氣,殆非無取?!彼u價的是(
)A.虎門銷煙 B.太平天國運動 C.戊戌維新運動 D.義和團運動26.關于義和團的記載中有大量荒誕無稽的謠傳。如清末仲芳氏著《庚子紀事》中寫道:“團民善用遁法,山嶺城垣不能阻擋……刀槍炮彈不能傷身,槍炮子至即落,皮膚毫無痕跡”。這些在當時社會廣為傳播的謠言(
)A.完全不具備任何史料價值B.表明了對西方自然科學的抵觸C.體現出了樸素的民族情感D.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27.這是自庚子之變以來遇到的最大危機,北京的王公大臣“狼狽恐懼之狀達到極點,猶如風聲鶴唳使其膽寒。上自攝政王,下至小吏旗兵都不知所措,且皆不顧國家之命運如何,唯獨擔憂自家生命財產之安危,丑態百出,實勘憫笑"。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北京受到北伐的沖擊極為嚴重 B.清政府的崩潰瓦解已在所難免C.國民革命的目標直至封建政府 D.太平軍北伐對清政府威脅極大28.有學者根據鴉片戰爭后中國近代外交權的演變趨勢繪制了下圖,這說明(
)
A.近代民主政治有所發展 B.晚清中央政府權威削弱C.地方行政權力不斷擴大 D.地方與中央已分庭抗禮29.20世紀初,時人對北京社會面貌描繪到:“報紙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漸開通。眼前報館如林立,不見《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當時報紙名稱)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維新變法的實施 B.革命思想的傳播C.民族危機的加深 D.民族意識的萌發30.嚴復指出,“蓋母健而后兒肥,培其先天而種乃進也?!标悢X芬于1902年《女學報》上發表《論說:論女子宜講體育》一文,指出“體育與德育智育并重,男女一樣?!贝擞^念(
)A.反映了政府重視體育強國 B.意在解放女性實現男女平等C.促進了重體輕文思潮盛行 D.順應了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31.1905年,《民報》以同盟會機關報的姿態亮相,其首先在各地知識分子和青年教師學生中秘密傳閱,隨后逐步擴散到社會大眾。傾向革命的官兵“從頭至尾,讀得滾瓜爛熟,見人就一段一篇地背誦”?!睹駡蟆芬虼顺39┎粦?,多次重版,最高發行量曾達17000余份。這表明(
)A.民主革命具備一定的社會基礎B.新式教育推動革命進程的加速C.三民主義思想被民眾普遍接受D.社會輿論已能夠影響政治發展32.孫中山所解讀的人權,重點不在于個體的自由,而在于作為平民對國家政權的“共有”。他認為,天賦人權,就是人民對政權有“共有”的權力。依靠“不良之政府”的改革,逐漸獲取人權的想法,是根本實現不了的“謬想”。可見,孫中山的民權思想(
)A.吸收了西方人權理論普世的價值觀 B.增強了其民權理論基礎的深刻性C.重視喚醒民眾進行革命的價值取向 D.凸顯了西方文明人性解放的意義33.孫中山指出:“共和者,我國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遺業也。我國民之論古者,莫不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實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證據,亦大有進步之機兆也?!边@表明孫中山(
)A.借助傳統文化闡述共和思想 B.對三民主義內涵進行修正C.以傳承儒家政治理想為宗旨 D.革命的救國意志更加堅定34.南京臨時政府實行“平和主義”外交政策,明確宣布清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所借之外債”、“所讓與各國國家、各國之個人種種權利”繼續有效。這表明南京臨時政府(
)A.繼承清政府外交政策 B.急于擴大統治基礎C.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 D.對現實的必要妥協35.下圖漫畫選自1911年11月9日出版的《盛京時報》(日本人創辦于沈陽),題為《瘡痍滿目》。該漫畫創作的背景是(
)A.北洋軍閥集團陷入分裂 B.瓜分中國狂潮的興起C.清朝黑暗統治徹底結束 D.革命形勢的快速發展36.清末紳商向來主張由上而下的立憲,反對激烈革命。武昌起義后,長沙新軍響應,“各商名人等歡迎義師……紳學各界人等前往投效著,絡繹不絕”。在起義中,紳商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協助了反清的獨立運動,這反映出當時(
)A.社會各界認同三民主義 B.資產階級革命派有深厚群眾基礎C.革命黨人實力迅速壯大 D.清政府深陷空前孤立的政治困境37.1912年2月,上海報界公會舉行同業會議,對新政府倉促要求改用新歷表示不滿,指出“一國之歷數,非總統一人所得私”,新歷應“取便于眾而頒布”,因而與會各報一致不執行改歷命令,并認為這才是“尊重共和新國之國體”。這反映了(
)A.總統政治權力得到擴張 B.政治觀念受到了革命影響C.新舊社會習俗沖突激烈 D.資產階級尋求擴大話語權38.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廢除歷代帝王祭祀活動,北京政府的總統們也沒有用國家經費祭祀其列祖列宗。而南京國民政府將歷代帝王陵寢祭祀作為“民族掃墓節”的主要內容,是在民族入侵的時代背景下所作的特殊文化宣傳。這集中表明近代(
)A.民主政治因異族入侵而中斷 B.長期軍閥割據導致國家財政拮據C.家國同構宗法社會逐步解體 D.帝王祭祀是抵御侵略的主要手段39.錢穆在討論中國政治變遷得失時說:“辛亥前后,人人言變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視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會隨制度而轉變。……我們試問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與此一民族之文化傳統有關聯,而只經幾個人的提倡,便可安裝得上呢?”他意在強調(
)A.否定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 B.變法和革命缺乏必要性C.文化傳統與制度的有機結合 D.中國政治變遷失大于得40.民國初年,人們參政議政熱情大為高漲,民主共和思想廣為傳播,社會輿論空前開放,社會上興起移風易俗的潮流。恰如列寧1913年在《亞洲的覺醒》一文中所指出的:“現在中國的政治生活沸騰起來了,社會運動和民主主義高潮正在洶涌澎湃地發展?!边@一現象說明(
)A.三民主義解決了社會問題 B.政治變革推動思想解放C.社會主義成為思想的主流 D.民國政黨政治獲得成功41.國民黨成立后,宋教仁主持黨務和競選工作。在1912年年底至1913年年初進行的國會大選中,國民黨在參眾兩院均獲得了相對多數席位,宋教仁準備以國民黨黨魁的身份出面組閣。宋教仁此舉旨在(
)A.踐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B.貫徹孫中山訓政思想C.組織各派反袁革命勢力 D.阻止袁世凱登基稱帝42.《神州日報》是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的大型日報,下圖為民國初期該報刊登的漫畫《倒行逆施》(注:圖中文字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國民群起而攻之”),該漫畫(
)A.反映了革命黨人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B.描述了當時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的情形C.體現了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的名存實亡D.表達了國人捍衛民主共和政體的決心43.1916年,段祺瑞指出“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戰),我若不參加,日本對青島勢必染指掠奪”,而“德國雖系當今之強國,但眾怒難犯,料其難以取勝。將來協約國取得勝利……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和會上有我一席之地”。據此判斷,段祺瑞主張參戰的動機是(
)A.維護國家主權利益 B.反抗日本對華侵略C.擴大皖系軍閥勢力 D.改變中國弱國地位44.1913年,陸軍總長兼湖北都督段祺瑞認為“以二城門為標榜,致軍民腦筋易起浮動觀念”,下令將武昌首義的“起義門”“聚義門”改回原名“中和門”“通湘門”;翌年接任都督的段芝貴下令將起義門城樓建筑拆毀,僅剩下城門拱洞與斷壁。這一做法旨在(
)A.消泯民眾的革命精神 B.為武漢的城市發展拓展空間C.為復辟封建帝制造勢 D.重建辛亥革命后的社會秩序45.民國時期,上海某百貨公司曽在報紙上刊文稱:“鄙公司雖系統辦全球貨品,然宗旨首重國貨,歐美貨次之,13貨則僅供市上之所需求耳?!辈贿^,由于抵制日貨的聲浪如排山倒海而來,該公司只好再度聲明:概將日本貨品“完全收束不賣,宇愿犧牲血本,以示與眾共棄之決心?!痹摴緫B度變化源于(
)A.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 B.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C.南京臨時政府的壓力 D.國民革命運動的推動46.漢冶萍公司在191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煤礦機器人與自動化
- 老年人用藥,莫“跟著感覺走”
- 2025年遼寧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考試筆試試題(含答案)
- 2025年江蘇鹽城市射陽縣城市照明服務有限公司聘考試筆試試題(含答案)
- 老年疾病護理
- 老年護理溝通課件
- 車輛質押擔保貸款服務合同樣本
- 美容美發場地租賃合同終止及客戶服務協議
- 戀愛期間情感關懷與財產管理協議
- 專業辦公租賃及企業孵化服務合同
- 初中學校教學常規培訓
- 咖啡拉花培訓課程
- 消化道腫瘤患者的護理
- 廣東省2024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化學(一)試題附參考答案(解析)
- 2023年崗位知識-銀行信息科技條線知識考試沖刺-歷年真題演練帶答案
- JB-T 14227-2022 流砂過濾器標準
- 石行業安全事故案例學習
- 更換給水水泵的施工方案
- 三叉神經痛(講)課件
- 企業工會采購制度管理規定
-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發生原因分析品管圈魚骨圖柏拉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