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課件-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1頁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課件-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2頁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課件-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3頁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課件-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4頁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課件-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文化傳承(第14課)文化保護(第15課)最初載體口頭傳說、史詩載體變化、發展及其作用學校教育書籍(印刷書)圖書館博物館破壞因素自然災害、戰爭、對資源的過度消耗文化遺產的保護【單元導讀】第六單元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安徽大學館藏安大簡2015年初,安徽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竹簡,現稱安大簡。隨后,一系列戰國時期楚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成果相繼問世,震動了學術界。這是繼2008年清華大學清華簡之后,又一戰國年代簡策的重大研究成果。中國古代策簡是如何產生的?它傳遞了中國古代文明的什么信息?為什么我們如此重視對它的研究呢?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課程標準:

了解歷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一、文化的記憶:從簡策到印刷書二、印刷書的誕生1.條件:有賴于造紙業的發展及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2.過程:(1)造紙業的發展公元前30世紀春秋戰國到秦漢前2世紀公元105年材料: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后漢書·蔡倫傳》書寫材料:竹木、縑帛——紙,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古埃及出現紙草書卷,書籍雛形簡策、帛書,中國最早的書籍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制出“蔡侯紙”概括材料中所述兩種紙的不同,并指出蔡侯紙的優點。不同:制作材料不同,縑帛是絲織品,蔡侯紙是植物纖維紙。優點:成本低廉;質地優良;易于書寫。2.過程:(2)印刷術的發明唐朝北宋咸通《金剛經》(雕版印刷術)膠泥活字印刷術金屬活字印刷術宋代印刷書繁榮發展的原因:①政府的重視及重文輕武的政策②印刷術的發展③城市經濟繁榮推動文化發展④理學興起⑤教育的發展及科舉考試的影響北宋畢昇發明膠泥活字印刷術(印刷術一次質的飛躍)雕版印刷品二、印刷書的誕生二、印刷書的誕生2.過程:(2)印刷術的發明15世紀中葉古登堡為教皇印制贖罪券繪畫:表現使用古登堡印刷機的場景【思考】谷登堡印刷術產生革命性影響?材料:如果說一個字寫下來會產生某種危險性,那么印刷出來的字就會有百倍的危險。有人很早以前就意識到了印刷術會帶來危險,例如亨利八世,他的星室法庭就被授權查禁書籍。……戴維·里斯曼說過,在印刷術的世界里,信息是思想的火藥,所以審查者們才需要穿著肅穆的長袍來熄滅點燃的炸藥。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①打破貴族壟斷,促進知識的傳播與普及②推動宗教改革發展③打擊了封建統治勢力④帶動出版業的繁榮發展⑤提高了人們的文化水平⑥促進民族語言的統一德國人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技術進步)印刷二、印刷書的誕生二、印刷書的誕生在西方,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激發歐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進民族語言和文學的發展,鼓勵民族主義和建立新興的民族國家。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印刷術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僅幫助中國文字的連續性和普遍性,更成為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工具。

——摘編自錢存訓《印刷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②從文化普及而言,印刷書的誕生,堪稱具有革命性的轉變,掌握書籍的不再是少數人。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對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思考點】印刷書為什么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③【學習聚焦】印刷書的誕生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的傳承與傳播。①從技術層面而言,印刷書的出現是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屬活字印刷,成為現代印刷術發展的象征意義的事件,進一步推動報紙、雜志的普及。3.印刷書誕生的意義:二、印刷書的誕生【知識拓展】翻譯活動的開展始于東漢桓帝時安世高翻譯佛經;唐代玄奘翻譯佛經,第一個把漢語介紹到外國漢隋唐宋佛經翻譯時期明清之際的科學翻譯時期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傳教士把四書翻譯成外文;洋務派官派留學,培養大批翻譯家;設譯書局,傳播西方科學;維新運動時期,一些翻譯家翻譯西方政治等民國時期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羅斯文學等新中國初期翻譯介紹蘇俄革命和建設等改革開放后翻譯事業蓬勃發展利瑪竇和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嚴復《法意》(今譯《論法的精神》陳望道最早譯《共產黨宣言》大雁塔前的玄奘銅像柏應理翻譯《論語》二、印刷書的誕生二、印刷書的誕生——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二、印刷書的誕生思考:概括1850-1904年中國譯著的主要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你對這一變化的認識。變化:譯著內容從以應用和自然科學為主向以人文和社會科學為主轉換

譯著來源由以英美為主向以日本為主轉變認識:這一變化始終以救亡圖存、富國強民為主旨

民族危機加深和民族意識覺醒推動了中國對西方認識的深入

認識的深入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二、文化的保存:從藏書樓到博物館二、圖書館的成長西方奴隸社會中世紀近代中國官藏私藏1.職能:2.表現:亞述圖書館(巴尼拔王建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圖書館的作用不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而且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私人圖書館:公共圖書館: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出現古代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古籍的史官,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①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②1916年,國家圖書館職能開始體現;③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北京圖書館”;④1998年改稱為“國家圖書館”,建立各級各類圖書館明清時最突出,出現了一批藏書家、藏書樓,如明朝的天一閣(范欽)三、圖書館的成長尼尼微圖書館所藏泥版文書現存于大英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英國切薩姆圖書館范欽“天一閣”1912年京師圖書館在北京廣化寺開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二、圖書館的成長國立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在分析清代私家藏書聚散狀況后總結道:“喪亂之余,古書多毀于火,書價大昂,遂開藏書秘密之風。風氣所播,影響于古書流通甚巨。然私家藏書,愈秘不示人,愈不能永其傳......全國缺乏公共收藏機關,實學術不發達之主要原因。”——左玉河:《從藏書樓到圖書館:中國近代圖書館制度之建立》思考:根據下列材料,概括古代藏書樓發展為近代圖書館的原因。原因:古代藏書重藏輕用,不利于學術的發展;國家缺乏公共藏書機構。思考:根據材料,概括京師圖書館的職能并指出其與古代藏書樓的區別。《章程》開宗明義第1條規定“圖書館之設,所以保存國粹,造就通才,以備碩學專家研究學藝,學生士子檢閱考證之用。以廣征博采,供人瀏覽為宗旨”。第8條規定“凡內府秘籍、海內孤本、宋元舊槧、精抄之本,皆在應保存之類。保存圖書,別藏一室。由館每月擇定時期,另備券據,以便學人展視。如有發明學術堪資考訂者,由圖書館影寫、刊印、抄錄,編入觀覽之類,供人隨意瀏覽”。——李彭元:《國立京師圖書館有關規章制度中的公共圖書館思想研究》職能-搜集、保存、借閱。區別-突破古代藏書樓不供大眾使用的局限,具備近代國家圖書館的職能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凡在內務部立案的出版圖書均交京師圖書館收藏,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開始體現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改稱“國家圖書館”截至2019年底,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文獻超過4000萬冊件,其中古籍文獻200余萬冊件,尤以“四大專藏”即“敦煌遺書”、“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和文津閣《四庫全書》最受矚目。作用: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服務公眾思考:圖書館對于文化傳承有什么作用?1909191619491998三、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一)發展歷程1.西方前290年前后亞歷山大博學園(托勒密·索羅建立)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亞歷山大博學園1683年阿什莫林博物館(牛津大學建立)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18世紀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等阿什莫林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BritishMuseum)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開始正式對公眾開放,位列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博物館之一,擁有800多萬件藏品,鎮館之寶是羅塞塔石碑和帕特農神廟石雕。大英博物館的藏品部分來自英帝國鼎盛時期全世界的掠奪,部分來自私人捐贈。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幾乎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瓷器、陶器、青銅器、玉器、錢幣,刻本、書畫、飾品等等,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不到1%。大維德花瓶(TheDavidVases),現存最早青花瓷遺失的“明珠”:敦煌壁畫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女史箴圖》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三、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一)發展歷程2.中國1868年自然歷史博物院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是我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1874年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設立,陳列動物標本1905年南通博物苑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1)晚清:自然歷史博物館舊貌,原建筑已不存在南通博物苑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三、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國立歷史博物館(1926)中央革命博物館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2.中國(一)發展歷程改名: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新中國成立后)改名:中國歷史博物館(1960)中國革命博物館(1960)(2)近現代中國國家博物館(2003)國立中央博物院(1933)故宮博物院(1925)國立南京博物館(新中國成立后)三、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唐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鑲金獸首瑪瑙杯趣聞問答:你認識下面文物嗎?材料目前,文化、城市與博物館的關系正在開始變得緊密,三者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注。……博物館豐富精深的民族文化在線了本地的歷史沿革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脈絡,把最輝煌、最閃亮的史實呈現在觀眾面前,讓人們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人文精神和民俗風情……博物館成為培養社會道德最理想的人文環境,對于增強人們對自己家鄉、祖國的認知和熱愛、眷戀之情,激發觀眾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等具有重要作用。

——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城市文化》合作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況博物館的特征及意義。提示:(1)特征:

公眾性、公益性、服務性、非盈利。(2)意義:①博物館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②博物館也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全方位向公眾提供關于自然、文化各領域的知識;③以博物館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三、文化的傳播:從傳統到現代官學漢朝:設立太學太學材料:惟官有書,而民無書;惟官有器,而民無器;惟官有學,而民無學。——孟憲承《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學在官府1.主要形式:官學與私學(一)古代中國的學校教育國子監西晉:設立國子監概括古代中國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及作用。四、學校教育的發展私學產生:孔子講學圖材料:“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材料:許百姓任立私學,欲其寄州縣學受業者,亦聽。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五月敕學在民間,改變了學在官府的情形進一步發展:推動:1.主要形式:官學與私學(一)古代中國的學校教育春秋時期唐朝: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書院制度的建立,宋朝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四、學校教育的發展

宋代政治開明,市民階層力量壯大,商業的繁榮,加上雕版印刷術在此時得到廣泛運用,社會文化需求日益提高,書院在這時得到了快速發展,并走向繁榮。兩宋以文治國,統治者重視文化教育,擴大科舉取士的名額,朝廷在中央不僅設有國子監,仁宗時期設太學作為中央最高教育機構。此外,還有四門學等機構負責招收生源,為國家培養人才。---胡瑾:《稷下學宮學則與兩宋書院發展之間的關系》【思考】宋朝書院興起的原因和特點?書院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兩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識,提高當時社會整體教育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學士人對書院教育各項制度的建設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書院教師多由創立者自己或聘請有成就的平民學者出任,而公立的書院由朝廷任命有聲望的官員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學化的書院對教師的選任更為嚴格,規定其必須是通過科舉考試有出身的官員。……在書院講學過程中理學思想體系也更加嚴密,更適合統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學再次興盛之時,其勢力遂不可阻擋,從而成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統治思想。

——摘編自王曉龍、司學紅《宋代書院教育》(1)原因:①宋朝宋明理學興起并向基層滲透,促進了書院的發展;②宋朝重文輕武,大興科舉,推動了書院的的發展;③宋朝商品經濟空前活躍,經濟的發展為書院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2)特點:①地位重要;②與理學發展相結合;③與科舉制度發展相結合;④官私并立,官方化趨勢明顯;⑥體系化、制度化,管理嚴格;⑦發展平民教育。思考: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教育的特點并歸納中國古代教育作用。我國教育發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稱為“序”的教育機構。西周形成了“學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戰國私學興起,開始了后世官學與私學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學和“焚書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殘。漢代在長安設“太學”并開始“以儒取士”。隋煬帝楊廣開創進士科考,唐至宋不斷完善科舉制。元代在普通國子學之外設立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促進了多民族文化發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學為正統,把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的固定格式,大興“文字獄”。由于控制加強,書院制發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學化了,導致古代中國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編自劉瑛《中國古代教育變革大事、特點及啟示》特點:

起源早(發展時間長)

政府主導

官學私學并存

儒學主導(教化功能突出)體系化、制度化作用:①政治:為政府培養了人才,鞏固了統治有利于科舉制的發展②文化: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與傳播有利于古代典籍的傳承有利于儒學的傳承一、學校教育的發展(二)近代大學教育1.近代西方:公元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是公認的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大學;【思考】中世紀大學向近代大學過渡的原因?原因:①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②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展;③民族國家的興起▲

柏拉圖學園(Academy)公元前387年,雅典四、學校教育的發展(二)近代大學教育四、學校教育的發展地域內容中國留學教育(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①北京大學②清華大學2.近代中國:容閎,原名光照,號純甫,廣東省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容閎是第一個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古代日本向中國派遣唐使,如晁衡出現留學日本熱潮,如魯迅甲午戰后清政府派留學生赴美,如詹天佑洋務運動時期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如鄧小平新文化運動時期“以俄為師”,留蘇學習熱潮20世紀20中期以后日本遣唐使晁衡留美幼童1920年留法勤工儉學的鄧小平1957年毛主席對留蘇學生的講話1902魯迅赴日留學思考:結合P81歷史縱橫,根據下列名錄和所學,分析近代留學教育對近代中國的作用。①留學人才回國后,為了救亡圖存,推動政治運動發展,促進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②為近代化各項事業培養優秀人才與中堅力量,促進了近代思想解放③有利于華夏文化的傳播與中外文化交流1912北京大學蔡元培任校長,新文化運動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京師大學堂: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教育近代化的標志。18981916創辦清華學堂更名清華學校國立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從左至右: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191119121928四、學校教育的發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恢復高考科教興國三個面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19491977198319951978年春天,北京大學迎來恢復高考后錄取的第一批新生1977年高考考場,考生認真作答鄧小平書寫“三個面向”五六十年代年代: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四、學校教育的發展(三)現代教育學校教育發展的意義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學校教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978年、2012年、2015-2017年大學在校生和凈入學率1978年、2012年、2015-2017年學前教育在園幼兒率和毛入園率1978年、2012年、2015-2017年小學在校生和凈入學率四、學校教育的發展(三)現代教育

學校教育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環節發揮了重要作用

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服務于公眾大大有助于文化大眾化,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征集、收藏、展示、研究、進行國民教育等公共服務印刷書博物館圖書館學校教育本課小結課堂小結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2013.12)1.(2023·浙江高考)宋代是書院發展的重要時期。由北宋學者云:“五代學校不修,學者多各從其師,是以廬山有白鹿洞書院,嵩陽、岳麓亦各有書院,國朝各賜以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