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一語文必修下文言文翻譯技巧_第1頁
2025年高一語文必修下文言文翻譯技巧_第2頁
2025年高一語文必修下文言文翻譯技巧_第3頁
2025年高一語文必修下文言文翻譯技巧_第4頁
2025年高一語文必修下文言文翻譯技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1方法步驟第一步:保留原詞。畫出可以直接抄下來、不用翻譯的字詞(朝代、年號、謚號、廟號、人名、爵位名、書名、地名、官職名、器物名、度量衡等專有名詞)。此外,在現代漢語中仍常用的成語或習慣用語,一般人都能夠理解,可以保留不譯。第二步:字字落實。逐字翻譯,重點關注特殊用法字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偏義副詞、同義復用等字詞的翻譯,盡量保留原字進行組詞)。此外,沒有意義或不必譯出的襯詞、虛詞,若不影響譯文的準確、通順可以刪去。第三步:連詞成句。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將特殊句式的語序調整過來,使譯句暢達,對不通順的地方進行字斟句酌,適當增刪詞語。02操作示范【例題】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馮諼客孟嘗君》)第一步:劃出不用翻譯的“孟嘗君,客”。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钡诙剑鹤肿致鋵?,逐字翻譯,重點關注特殊用法字詞。孟嘗君

曰:“客

也,吾

之,未嘗見也?!泵蠂L君笑著說:“客果然有能力啊,我辜負他,不曾接見。”第三步:連詞成句,適當增刪詞語。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泵蠂L君笑著說:“客果然有能力啊,我辜負他,不曾接見(他)。”【分析點撥】當我們完成第二步逐字翻譯,并不代表這個翻譯題就做好了。如例句,在最后審查時,發現“接見”這個動詞后面缺了接見的對象,少了賓語,所以要補充一個“他”,并用括號表示以說明這是補充的內容。03得分關鍵(一)“重點詞”的翻譯理論分析:漢語存在一詞多義的現象,文言文的詞還有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偏義副詞、同義復用。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對某些重要字詞進行咬文嚼字。1.通假字【翻譯示例】[原]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譯]暮春的時候,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定了。2.古今異義【翻譯示例】[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譯]如果放棄鄭國,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3.詞類活用【翻譯示例】*名詞用作動詞[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譯]借助船只的人,不擅長游泳,但能夠橫渡長江黃河。*名詞作狀語[原]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譯]在早上渡過黃河,但是在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名詞的使動用法[原]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譯]削弱秦國使晉國得利,希望您考慮謀劃這件事。*名詞的意動用法[原]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說》)[譯]孔子把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當作老師。*形容詞用作名詞[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齊桓晉文之事》)[譯]用小羊換下大牛,他們怎么知道呢?*形容詞用作動詞[原]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譯]鄰國的勢力變得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原]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六國論》)[譯]于是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原]成以其小,劣之。(《促織》)[譯]成名因為它長得小,認為它劣質。*名詞用作動詞[原]晉軍函陵。(《燭之武退秦師》)[譯]晉國(在)函陵駐扎。*動詞的使動用法[原]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譯]憂慮勞苦才可以使國家振興,圖享安逸必定使自身滅亡。*動詞的為動用法[原]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阿房宮賦》)[譯]后人為他們感到悲哀卻不以他們為借鑒,也會讓更后來的人再為后人感到悲哀了。*數詞用作動詞[原]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譯]因為它對晉國無禮,并且懷有二心,與楚國親近。*數詞用作形容詞[原]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譯]向上吃泥土,向下飲地下水,這是因為心思專一的緣故。(二)“特殊句”的翻譯理論分析:以現代漢語語法體系作為參考,古漢語有些句子的語序是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要求的,因此在翻譯的時候需要把這些地方規正,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1.賓語前置句【句子示例】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保ㄗg:沒有人用我。)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譯:不了解我。)則何以哉:即“則以何哉?”(譯:你們打算做點什么呢?)【知識講解】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在文言文里,賓語通常也是放在動詞或介詞后邊。在文言文里,賓語前置是有條件的。(1)動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大致有三種情況: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于動詞前。所謂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無定代詞“莫”。如果它的賓語是代詞,一般放在謂語動詞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②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在古漢語里,使用頻率高的疑問代詞為“何”字,其他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謂語動詞之前。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沛公安在?(《鴻門宴》)③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象古漢語中并不多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表示動作對象的單一性和強調賓語,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將副詞“唯(惟)”譯成“只”“只是”或“專”“一定”等,而助詞“之”“是”是提賓的標志,不譯。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唯你是問”“唯才是舉”等等,就是這種格式。(2)介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于”“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后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后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時放在介詞之前。①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前。如:王問:“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②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最常見的情況是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語)余是以記之。(《石鐘山記》)③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鴻門宴》)2.狀語后置句(介詞結構后置句)【句子示例】浴乎沂:“乎”相當于“于”,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為國以禮:即“以禮為國”。用禮來治國?!局R講解】(1)介詞結構“于……”常放在謂語動詞后作補語,這類補語按現代漢語習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所以,翻譯的時候,就把它當作了狀語,因此有人稱它為“狀語后置”或“介詞結構后置”。如: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2)介詞結構“以……”有時放在謂語后作后置狀語。如: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戰》)3.被動句【句子示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六國論》)百姓之不見保。(《齊桓晉文之事》)【知識講解】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1)用介詞“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即“謂語+于……”式。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2)在動詞前邊用“見”“受”表示被動,構成“見(受)+謂語”的形式。如: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如果需要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可在動詞后加介詞“于”,構成“見(受)+謂語+于”的形式。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3)在動詞前加介詞“為”,構成“為+動詞”的形式。這種句式的“為”和“見”不同:“見”是助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它總是緊挨著動詞;“為”是介詞,它可以緊挨著動詞(省略了賓語),也可以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屈原列傳》)(4)用“為”引進主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被動,構成“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為……所……”自產生后,就成了古漢語最常見的一種被動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里。但是,在古漢語里,“為”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或被承前省略了,變為“……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5)用介詞“被”引出主動者,構成“被+動詞”的形式,這種形式和現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如: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6)無任何標志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中沒有出現任何被動詞,可以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補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傳》)4.判斷句【句子示例】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知識講解】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叫判斷句?,F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示判斷的。但在古漢語里,“是”多作代詞用,很少把它當作判斷動詞用。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借助語氣詞來表示判斷。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1)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2)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后面不用“也”,即“……者……”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動詞“是”。如: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傳》)(3)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也”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也”同樣不譯,只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如: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