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麗水市水利發展“十一五”規劃 麗水市水利發展“十一五”規劃.PAGE332..PAGE331.第一章概況一、自然地理概況麗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轄蓮都區、龍泉市和青田、縉云、云和、慶元、遂昌、松陽、景寧7縣,全市國土面積17298km2,其中山地占88.4%,耕地占5.5%,水面及其他占6.1%。境內叢山綿亙,峽谷眾多,河流湍急。麗水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全市年平均氣溫16.9~18.4℃,降雨量在1400~2400mm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1733.5mm。受季風和地形的影響,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勻。西南部和東部降雨較多。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最豐年與最枯年降雨量之比為1.91倍;年平均最大降雨是最小降雨的1.79倍;年內季節分配上也不平衡,雨量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總雨量的70%以上;其中5~6月的降水更為集中,而7~9月受臺風或熱帶氣旋的影響,易帶來大風暴雨等天氣。降水的集中導致局部洪澇,特別是小流域山洪災害。當臺汛期影響的臺風或熱帶氣旋較少,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易產生高溫晴熱天氣,導致大范圍的高溫干旱災害。麗水市境內有甌江、錢塘江、閩江、福安江、飛云江、椒江等六大水系。甌江水系為麗水市的主干水系,干流長384km,流域面積為18100km2。境內干流長316km,占全長的82.3%,流域面積13108km2,占全流域的72.4%,占全市面積的76%。全市水資源較為豐富,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03.13億m3,多年平均年水資源總量184.59億m3,人均7376m3,為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的3.6倍。主要河流水質總體良好,2005年斷面監測,符合Ⅰ類水標準占13.8%,Ⅱ類水占74.7%,Ⅲ類水占9.2%,劣Ⅴ類水占2.3%。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約396萬kW,可供開發的水電資源327.8萬kW。二、“十五”水利發展現狀(一)“十五”水利發展成就“十五”期間,麗水市轉變治水思路,充分利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省委省政府加大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建設支持力度、撤地設市和推進城市化等大好機遇,發展水利事業,形成了全市水利大規劃、大建設、大發展的良好局面。1、堅持規劃先行,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水利規劃體系。“十五”期間,麗水市根據新的治水思路,秉承水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的理念,前瞻性開展水利規劃和專題研究。市本級完成了城市防洪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城鄉供水水源規劃、河道整治規劃、千庫保安規劃、水電開發規劃、水土保持規劃等一系列水利規劃和重大專題研究23項,為全市水利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在規劃的基礎上,積極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從中推出并實施了一批水利項目,為麗水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2、縣級以上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初具規模。全市共投入資金13.84億元,建設高標準堤防81.1km,完成甌江干堤建設82.8km。除青田縣城外,市本級和各縣(市)城防工程通過驗收,基本建成高標準的城市防洪工程體系。麗水市主城區、松陽、云和、景寧已基本達五十年一遇防洪標準,其他縣(市)城市建成區基本達到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初步建成了信息采集系統、防汛會商系統等現代防汛指揮支持系統,防洪減災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防汛工作開始進入法制化、現代化、規范化管理軌道,對經濟社會發展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強。3、“三大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城鄉水資源配置工程逐步展開。城市供水工程初具框架,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用水保證率90%以上,玉溪引水工程已開工建設,城市供水基本得到保障。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穩步推進,已建成29個農村飲用水項目,改善農村飲用水條件13.72萬人,解決飲水困難人口7.13萬人,農村飲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達35.5%,通自來水率達41.7%。農業灌溉條件進一步提高。河道整治成效顯著。“十五”期間,全市投資6.7億元,完成了153.36km的清水河道建設。市本級生態河道建設走在全省前列。甌江干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規劃編制完成并上報水利部,爭取列入全國六個試點項目之一。市本級內河整治部分工程已經開始建設。江濱景觀帶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南明湖2006年可建成蓄水。千庫保安工程進展順利。已投入資金1.8億元,完成了76座水庫除險加固。水庫巡查網絡基本形成,巡查制度得到落實。4、華東綠色能源基地格局初步形成。新增水電裝機56.6萬kW,全市水電總裝機容量達133.5萬kW,占可開發量的40.7%,比“九五”期末增長70.7%。續建水電站111萬kW,已建、在建水電站合計244.5萬kW,占可開發量的74.6%。小水電產業產生的GDP已占全市GDP的8%左右,八個農村電氣化縣建設順利完成,景寧縣被水利部授予“中國農村小水電之鄉”稱號。小水電已經成為麗水的支柱產業之一和重要要經濟增長點,華東綠色能源基地格局初步形成。5、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水土流失率從1999年的17.37%降至2004年的13%,呈逐年遞減趨勢。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規范,水土流失狀況總體趨好,甌江源頭水土保持生態示范區被列為浙江省唯一的全國水保生態建設示范區,并已開始實施。6、依法行政工作進一步規范,保障了水利工作的有序開展。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配套出臺了《麗水市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辦法》、《麗水市水利工程運行管理辦法》、《麗水市本級河道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機關辦事效率進一步提高。(二)“十五”水利發展經驗1、轉變治水理念和思路,努力實現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工作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核心理念,治水思路從傳統水利逐步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根據我市“十五”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征,構建水利安全和保障體系,努力實現以水利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以人為本搞建設,著力解決好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水利問題。城市防洪工程建設與改善人居環境相結合,確保市民安居樂業,提升了麗水城市品位,為城市化、工業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千萬農民飲用水、千庫保安、萬里清水河道等工程建設,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城鄉和諧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了良好的水利基礎。3、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增強水利發展活力。一是變革水利建設體制。公益性水利實行了由市政府授權具有法人資格的國有獨資企業統一建設經營國有水利資產,為社會提供水利公共產品。經營性水利積極引入市場機制。鼓勵民營辦電,加快把水電資源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使麗水水電產業成為麗水的優勢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市民間資金投資的水電站和裝機分別占67.2%和48.6%。二是創新籌資機制。明確城市水利建設對城市土地的增值效應,激活并拓展了公益性水利的籌資渠道。明確水資源的經濟屬性,實行水電資源有償出讓,所得資金專項用于水利事業發展。4、加強隊伍建設,基本滿足了“十五”水利發展的人才需求。通過引進、調配、學歷教育、短期培訓、專題講座等措施,壯大了水利人才隊伍,提高了干部職工隊伍的思想和業務素質,保證了撤地設市后麗水水利大規劃、大建設、大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三)存在的問題分析評價麗水市水利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1、防洪減災總體能力還很脆弱。水旱災害仍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對城市防洪有重大影響的洪水調蓄工程未全部建成,城市新區和鄉鎮堤防未完善,大部分小流域未得到有效治理,病險水庫未得到全部加固,防洪抗旱安全保障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洪水風險管理理念未形成。防洪減災總體能力還不能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2、水資源配置狀況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水利工程建設規模、速度已不能適應今后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水資源供給的要求;城鄉供水尚未實現為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應具有的適度超前的供給能力;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程度不高,功能單一;山區特定的地理條件造成生產力要素分散,基礎設施共享率低,水資源供配成本高。3、水生態環境壓力增大。水域無序占用問題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排澇調蓄能力降低,水資源可利用量減少;部分河段生態環境用水調度管理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河道生命健康日益受到威脅;城鎮管網體系的不健全和工業排污造成部分河道、水域污染逐年加劇,納污能力下降;水功能區劃管理工作未到位。水力侵蝕為主的自然因素和公路、水電建設、礦產、農業綜合開發等人類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流失面積在全省列第二位,占全市總面積的13%。城市建設、農業開發、礦業等領域水土保持工作比較薄弱,監督執法體系不健全。4、水電產業的健康發展受到嚴重制約。現有電站大多沒有調峰能力,電能質量差,部分電站技術裝備相對落后,沒有形成規模優勢,缺乏競爭力;水電資源開發權有償出讓工作未完全到位;小水電建設中存在的政策處理、土地指標、生態環境、施工安全和質量、投融資等方面的問題,影響了水電開發的進度和開發的質量;電網建設滯后,不能適應水電產業發展要求;小水電上網電價不到位,影響了水電開發和業主利益。5、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民安全飲水、小流域防洪避災、農業灌溉、農村水環境等問題突出,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6、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尚未形成。多龍管水和流域水資源的行政分割使得水資源保護缺乏責任和利益上的主體,在防洪減災、城鄉供水、水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中存在諸多矛盾。7、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問題。重建輕管現象突出,尤其是公共投資項目和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體不明確,管理人員、經費不落實,管理不到位,國有資產改革進展緩慢。8、水利建設資金匱乏。盡管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水利規劃和建設上給予了大量的資金支持,2001-2004年共補助資金2.87億元,市、縣(市)政府在城防建設中也投入了巨額資金,但麗水作為浙江省欠發達地區,地方財力有限,配套資金和融資困難,影響了水利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第二章“十一五”水利規劃指導思想和原則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水利工作全局,圍繞麗水城市化、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這一中心,樹立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可持續發展的水利發展理念、“博大、兼容、務實、進取”的水利工作理念,創建甌江干流國家級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河道、世界小水電中心麗水基地和江濱景觀帶三大品牌,構建牢固的防洪減災體系、完善的水資源配置體系、科學的水環境與水生態保護體系、現代的水利文化體系,打造平安、經濟、生態、人文“四維甌江”,深化水利改革,強化對涉水事務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為麗水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二、規劃原則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解決好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群眾切身利益的水問題,提高水利支撐和保障能力。2、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妥善處理好水利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在快速發展中保護生態,在保護生態中實現新的發展,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3、堅持統籌發展的原則。統籌城鄉水利發展,統籌區域、流域水利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考慮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關系,堅持把水資源的節約、配置、保護放在重要位置。4、堅持以改革促發展的原則。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水利發展要求,更新觀念,改革體制,創新機制,探索具有麗水特色的水利更快發展的新路子。5、堅持突出重點,注重效益的原則。突出公共服務、生態與環境、資源保護、優化發展環境等水利行政的公共職責。突出重點任務、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大工程。三、規劃期限基礎年:2005年。目標水平年:2010年,遠期展望到2020年。四、規劃范圍全市行政區域范圍,以甌江流域為主,兼顧其他流域。五、規劃依據1、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及有關涉水法規。2、有關規劃及文件:《麗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浙江省水利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及有關文件;《甌江流域綜合規劃》、《甌江流域防洪規劃》、《錢塘江流域綜合規劃》、《麗水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麗水市甌江流域水利綜合治理與開發研究》及其他有關規劃。第三章“十一五”水利發展思路和目標一、麗水經濟社會發展及對水利的需求實現麗水經濟社會發展“十一五”戰略目標需要麗水水利在以下方面提供支撐和保障:1、防洪避洪安全。根據麗水市城鄉構筑“一心、三帶、多點”的空間發展格局和全面建設麗水中心城市、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藍圖,城市規模將進一步擴張,工業園區將快速崛起,人口及生產要素將進一步集聚。因此,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適應麗水經濟社會發展的防洪抗旱安全保障體系。2、水資源合理配置和節約。麗水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迫切要求解決水資源要素的制約,提高水資源的保障能力。麗水水資源總量相對豐富,但由于時空分布不均勻,存在著工程性缺水問題。確保飲用水的安全,緩解制約、適度超前做好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努力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確保城鄉生活和生產用水,保證生態環境用水,滿足人口集聚和生產力合理布局要求,是水利工作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3、水經濟發展。充分發揮豐水優勢,合理開發、統籌安排區域水資源利用,發展以供水、水電、漁業、水生態旅游等為特色的循環經濟,把水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是欠發達的麗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點。4、水生態環境保護。麗水處于“六江之源”,是全省乃至華東地區重要的天然生態屏障,擔負著保護生態、保護源頭的重任。水是自然生態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也是生態建設中重要的制約因素。豐水地區的麗水,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做到人水和諧,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5、水利文化建設。在與自然長期共處與博弈中,麗水人民創造了具有麗水特色的水利文化。利用麗水獨特的生態優勢,挖掘麗水傳統水利文化,豐富現代水利文化,提升水利活動、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豐富綠谷文化內涵,為打造麗水“藝術之鄉、浪漫之都、休閑勝地”的城市形象提供支持,提高城市軟實力,是麗水水利義不容辭的責任。6、管理和服務。提高水利的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是麗水水利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要工作。水利在洪水風險管理、水權管理、水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尚缺乏有效的規劃、政策、制度等措施,還難以發揮規范社會水事行為的作用;應對突發性臺風、山洪災害等的能力還需加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等法律的實施,都要求水利的管理相應進行改革,努力提高水利管理水平,適應政府管理資源、管理社會的職能。二、水利發展的總體思路麗水水利“十一五”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圍繞‘兩化一新’,推進七大工程,構建四大體系,打造四維甌江”。圍繞“兩化一新”:即圍繞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更好地服務于麗水城市化、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這一中心。推進七大工程:以防洪減災、水資源配置、水電能源、水土保持、河道生態、數字水利、人文水利“七大工程”為核心內容,推進水利大建設。構建四大體系,打造四維甌江:構建牢固的防洪減災體系,建設“平安甌江”;構建完善的水資源配置體系,建設“經濟甌江”;構建科學的水環境與水生態保護體系,建設“生態甌江”;構建現代的水利文化體系,建設“人文甌江”。三、水利發展目標打造平安、經濟、生態、人文“四維甌江”,為麗水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1、平安甌江:建立和完善防洪減災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實施有效的洪水管理,實現人水和諧,為人口、生產力集聚創造安全環境,確保麗水經濟社會安全、健康發展。完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重要洪水調蓄工程、甌江干堤和中小河流重要堤防加固工程建設取得較大進展。麗水主城區、遂昌、松陽、景寧、云和能防御五十年一遇洪水,慶元、縉云、龍泉、青田能防御二十年一遇洪水,工業園區、重要鄉鎮能防御二十~五十年一遇洪水;麗水主城區防山洪達十~二十年一遇標準,排澇達二十年一遇標準。重要小流域防洪避洪能力有較大提高。已發現的90座病險水庫得到除險加固,并建成60座標準化水庫。初步建立防洪非工程體系:基本建立包括防汛遠程會商系統、信息采集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在內的防汛抗旱指揮系統,逐步建立和完善防汛抗旱預案、預報和預警體系建設,加強防汛抗旱保障能力建設;探索洪水控制、利用、塑造的手段和措施,逐步實現洪水管理。遠期展望:與現代化相適應的防洪抗旱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防洪減災社會化保障制度建立并完善,全面實現洪水管理。2、經濟甌江:通過水資源合理配置、節約和綜合開發利用,發展以水為媒介的循環經濟,涉水經濟成為麗水經濟重要增長點,為麗水經濟發展做出直接貢獻和有力的支持。開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水資源的配置。抓好供水水源設施建設,提高供水能力,新增年供水能力2億m3。城鎮自來水普及率達100%,生活用水保證率達95%,工業用水保證率達90%;城市飲用水水質得到保持和穩定;解決和改善70萬農民的飲用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70%以上,用水保證率達90%以上。生態用水環境用水得到保障。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20%,渠系利用系數達0.65。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30%。促進以供水、水電、漁業、水生態旅游等為特色的循環經濟的發展。推進跨區域調水工程。續建新建電站總裝機容量152.4萬kW,水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85.9萬kW,水電資源開發率達到85%以上;漁業總產值占大農業比重上升到5%以上。水生態特色旅游初步形成。遠期展望:全市水資源配置網絡基本形成。城市和農村人口相對集中的鄉村飲用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區域水資源得到合理調度和開發利用。基本建成節水型社會。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初始水權分配制度。全市水電資源得到充分開發,水電產業形成規模優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3、生態甌江:妥善處理水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不斷改善生態環境,人水和諧相親。建立與生態環境友好的水利工程建設體系,綜合兼顧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生態立市、綠色興市、打造浙江綠谷作出貢獻。水域占用管理逐步到位。建立和完善水質監測網絡,全面實施水功能區管理制度,實現對入河排污進行總量控制,建立供水水源地保護制度;城市和主要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水功能區水質基本達標。城鄉水環境得到全面治理。穩步推進清水河道建設,完成382.8km的清水河道建設;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60km2,全市水土流失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比例下降到10%以內;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規范,城市、農業綜合開發等領域水土保持“三同時”工作進入正常軌道;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基本形成。完成甌江干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總體規劃;實施甌江干流(玉溪-開潭)段的水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工程;全市生態河道整體框架初步形成,甌江中上游的水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遠期展望:水域占用實現有序管理。水功能區水質達標。水土流失得到進一步的治理和控制。水環境保護制度得到嚴格執行,城市、鄉鎮和人口相對集中的小流域的水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改善,水環境狀況與小康社會要求相適應。4、人文甌江:在甌越文化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麗水傳統水利文化,提煉、升華、豐富我市現代水利活動、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營造以水利文明、水利科學、水利發展為特征的麗水水利文化,成為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打造麗水“藝術之鄉、浪漫之都、休閑勝地”的城市形象提供支持,促進麗水的社會發展。抓好麗水水利文化現象、特征、內涵的整理和挖掘;水利文化植被、水利歷史人文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開發;完成一批充分體現麗水特色文化氣息和甌江獨特風貌的城市水利工程建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親水活動成為市民重要的休閑內容。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水事政策法規體系逐步配套和完善,市民護水意識進一步增強。水利人才隊伍結構基本合理,專業素質基本適應現代水利發展的要求,高級專業技術人數比例達到15%、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比例達到40%。遠期展望:形成具有甌江風貌、麗水特色文化品位的水利工程和水利歷史人文遺產協調唯美的特色水利景觀,成為全省人水和諧相處的重要示范,水利文化在“藝術之鄉、休閑勝地、浪漫之都”的城市形象中成為一個獨特亮點。親水護水成為市民自覺行動,水政策法規體系得到配套和完善,水事活動規范。第四章工程布局及實施項目一、防洪減災工程圍繞完善城市,提升重鎮,管理洪水,引導發展的思路,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形成較為完善的防洪減災體系,重點保護人口及生產要素高度集聚的區域。防洪減災工程建設的重點是建設(擴建或開展前期)流域上游洪水調蓄工程、繼續推進甌江干堤工程、中小河流重要堤防加固工程、水庫保安工程和水庫標準化建設、全面規劃和實施小流域防洪避洪工程。(一)洪水調蓄工程1、興建洪水調蓄水庫,提高流域的防洪能力,充分利用雨洪資源。建成灘坑水庫,青田縣城防洪能力從現在的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完成梧桐源水庫加高加固工程,提高松古平原的防洪能力和江北片的生活、生產供水保證率。新建縉云好溪水利樞紐工程,使縉云城區防洪能力從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保證城區及周邊地區供水,改善生態環境。新建遂昌石坑坪水庫,提高下游石練鎮的防洪能力。做好遂昌清水源、龍泉安吉、松陽黃南水庫和慶元蘭溪橋水庫加高加固的前期工作,通過遠期實施,有效提高遂昌工業區和云峰鎮、龍泉市城區、慶元縣城和松古平原的防洪能力,并充分利用雨洪資源,發揮供水、灌溉、發電等綜合效益。洪水調蓄工程詳見附表1。2、調整緊水灘、成屏一級、霧溪水庫水庫功能,確保設置的汛限水位和功能調整到位,提高控制洪水能力。緊水灘、成屏一級、霧溪水庫對提高下游防洪能力起到了重大作用。根據《甌江流域綜合規劃》和《甌江流域防洪規劃》的要求,緊水灘水庫汛限水位應由184m調整為182m,使防洪庫容達到1.87億m3;成屏一級水庫應增設防洪庫容,汛限水位由347.4m正常蓄水位調整到345.5m;霧溪水庫作功能調整,由灌溉為主調整為防洪、供水、灌溉綜合利用功能。要采取措施確保設置的汛限水位和功能調整到位,以確保下游防洪安全。(二)千庫保安和水庫標準化工程對成屏一級等90座三類壩和二類壩水庫進行除險加固、設施配套完善建設,并開展60座水庫標準化建設,逐步實現水庫工程“安全、高效、美麗”的總體目標,促進水庫工程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同時做好10萬m3以下小山塘的普查和除險加固工作,確保山塘水庫安全運行,發揮山塘水庫的防洪減災效益,為下游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提供調蓄水源。千庫保安工程及水庫標準化建設工程詳見附表2、附表3。(三)堤防工程建設做好全市各縣(市)新城區和工業園區、15個重點鎮和26個一般鄉鎮重要堤防工程建設,逐步完善防洪工程體系。1、以完善城市防洪工程為重點,積極推進甌江干堤建設。市本級續建完成好溪東岸、大溪南岸防洪堤和西排工程,新建并完成白巖、聯城東堤、小白巖、路灣等甌江干堤工程,新建并完成東排工程,新建堤防總長度17.61km,排澇閘1座,山洪截洪渠隧4km。依據各縣城市規劃修編,繼續延伸城市防洪工程,配套做好山洪截洪排澇,使新城區防洪盡快達到相應洪水標準,保障城市及工業園區防洪安全,促進城市發展。加快各縣(市、區)沿江集鎮防洪工程建設,主要有蓮都區的碧湖、大港頭,縉云縣的壺鎮、東方、東渡鎮,松陽縣的古市、象溪鎮,景寧縣的沙灣鎮,青田縣的溫溪、海口、船寮鎮。規劃續建甌江干堤63.84km。甌江干堤加固工程詳見附表4。2、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全面開展中小河流重要堤防加固工程建設。中小流域堤防建設的重點鄉鎮有:蓮都區的雙溪、老竹;縉云縣的新建、新碧、舒洪;青田縣的臘口、溫溪、北山、仁莊、山口鎮,湯洋、禎埠鄉;松陽縣的新興鄉;遂昌縣的石練-大柘、云峰、金竹鎮;慶元縣的竹口-黃田、屏都、左溪鎮,淤上、五大堡、賢良、龍溪鄉;龍泉市的八都、上洋、安仁、查田鎮、蘭巨、塔石鄉;云和縣的鶴溪(外舍)、石塘鎮、云壇鄉。規劃建設中小河流重要堤防加固工程63.58km。中小河流重要堤防加固工程建設規劃詳見附表5。(四)小流域防洪避洪工程全市20-100km2的小流域189條,流域總面積1.2萬km2,人口約139.5萬人,分別占全市國土面積69%和人口總數的56%。完成重點小流域防洪避洪規劃,編制小流域防洪避洪預案。上游建立相應暴雨觀測站,小流域下游建設能抵御一定標準洪水的、具有較強抗沖能力的局部堤防和防避設施,提高重點小流域下游人口集聚區、成片農田的防沖能力,消除山洪重大災害隱患;對集中居住點的規劃選址、防洪標準提出要求,對經常受洪水威脅的家居提出搬遷建議;制定山洪防洪的測報、預防和轉移預案,減少小流域在災害條件下的人員傷亡。二、水資源配置和節約工程加快建設水資源配置和節約工程,充分利用我市水資源豐富的優勢,滿足加速發展時期的麗水各個領域對水資源的需求。(一)水源配置工程1、麗水市主城區及周邊地區水源配置工程⑴城市供水:繼續抓好玉溪引水工程建設,達到近期10萬噸/日,遠期40萬噸/日的供水規模,通過與黃村水庫聯合供水,徹底解決北城、南城以及大港頭鎮、碧湖鎮所在地的生活生產用水。⑵環境用水:通過運用工程措施、水工程功能調整等綜合手段,充分利用雨洪資源,滿足水環境配水需求,改善城市水環境,提升城市品位。玉溪水利樞紐功能調整:由發電為主調整為城鄉供水和生態用水為主,結合發電。每天保證12小時下泄流量不小于60m3/s。滿足下游河道水環境和航運的流量要求(設計保證率達到90%),發揮其在改善下游河道水生態環境的反調節水庫作用。麗水城市內河生態環境用水:①五一水庫除險擴建。實現五一水庫從麗陽坑引水,提高調蓄功能,在非汛期確保排放五一溪0.1m3/s、麗陽坑0.3m3/s生態環境用水,在城市截污工程配合下,使麗陽坑內河水質達到水功能區的要求;②加高好溪堰。引6m3/s的流量進城,全面疏浚好溪堰、大洋河,打通大洋河出口,逐步實施城市截污改造,控制污水入河,全面實施內河保潔,實現內河清水長流;北城配套新建廈河湖、明星湖、壽元湖;③改造七百秧水庫。功能由農田灌溉調整為城市景觀內湖,兼有排水、山洪調蓄,同時作為南城河道生態環境用水水源。通過上述措施,增加城市水域面積,提高城市水面率,改善城市水環境,提升城市品位。2、縉云好溪水源配置工程建設好溪水利樞紐,解決好溪及新建溪流域城鎮生活生產用水,改善樞紐下游農田灌溉,調節下游河道環境用水,并跨流域向永康市供水。工程設計年供水量1.1億m3,受益總人口50萬人,灌溉耕地面積6萬畝。3、松古平原江北片水源配置工程擴建梧桐源水庫、新建莊門源水庫、調整六都源水庫功能,解決松古平原江北片古市、望松等5個鄉鎮近6萬人的生活供水及8.85萬畝江北灌區的農業用水。4、其他城市水源配置工程完成景寧縣爐西坑跨流域引水;完成巖樟溪二級水庫工程,為龍泉市增設城市備用水源;完成松陽縣黃南水庫、云和縣霧溪水庫加高工程的項目前期工作;青田縣城市供水水源遠期結合小溪跨流域引水工程,從大奕水庫引水。5、小溪跨流域引水工程積極做好小溪跨流域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滿足溫州市遠期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要求。6、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建設1203個飲用水工程(其中集中式供水702個,分散式供水501個),解決70萬農村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在“十一五”末,農村人口安全飲水的比例力爭達到70%以上,基本解決人口較為集中的鄉村飲用水問題。農村飲用水安全規劃工程詳見附表6。7、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開展城市飲用水源地的水源保護、生態修復和污染綜合治理、水源涵養和水源監測站網建設。(二)千萬畝十億方節水灌溉工程開展以碧湖、松古、壺鎮三大平原為重點的全市29個灌區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修建配套引水堰壩105座,骨干渠道520.8km,規劃面積39.08萬畝,節水灌溉面積30.16萬畝,新增灌溉面積8.59萬畝,噴微灌面積1.5萬畝。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節約農業灌溉用水,節省農業生產成本。千萬畝十億方節水灌溉工程規劃詳見附表7。(三)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加大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投入,逐步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新建小型灌溉水源工程92處、小型揚水灌區改選項目21個、小型自流灌區改造139處。小型農田水利規劃工程詳見附表8~10。三、水電能源工程“十一五”續建水電111萬kW、新建41.41萬kW,總裝機容量達到285.9萬kW,強化對水電產業的規范化管理,抓好水電產業改革,加快水電產業可持續發展。(一)實施的重大水電項目1、續建項目續建灘坑電站、開潭電站、五里亭電站、外雄電站、周公源梯級電站。2、新建項目新建好溪水利樞紐工程、小溪干流(大均以上)水電梯級、烏溪江干流大溪壩、蟠龍電站、三溪口電站、青田水利樞紐工程。3、前期項目做好大奕電站、黃南水利樞紐工程、方溪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同時做好其他水電項目的前期工作。4、技術改造及自動化工程:鼓勵和實施技術改造及自動化工程,更新基礎自動化設備,推廣計算機監控系統、梯調自動化系統的自動化改造,提高現有電站的技術裝備水平和發電效益。實施的重大水電項目詳見附表11。(二)抓好水電產業改革1、建立生態水電工程建設體系。從規劃、勘測、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各個環節,優先考慮生態環境和社會穩定問題,實現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加強對水能資源的統一管理,因地制宜、選擇適當的開發目標和水電運行方式;積極推行水電資源開發權公開出讓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防止暗箱操作。2、深化改革,全面發揮優質資源優勢。加快國有、集體電站的改制工作,建立現代產權管理制度。建立起以資產為紐帶的新型行業管理體系;鼓勵水電企業走向聯合,實現集約經營,把小水電發電企業培育成上規模、具有一定競爭能力的發電集團或獨立發電公司,做強做大水電產業,提高麗水水電產業的競爭力。3、大膽創新,建立現代水電企業管理模式。積極培育水電資產交易市場,加快水電資產流動,促進水電產業滾動發展。鼓勵水電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兩權分離。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培育專業的發電運行公司、檢測檢修公司等水電中介服務機構,探索水利水電物業管理模式,逐步實現電站營運市場化,以提升水電行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綜合效益。4、規范水電企業股份制管理,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規范水電企業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者的權責。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增強企業競爭力。(三)加快水電產業可持續發展1、積極、穩妥、規范地開發水能資源,建設華東綠色能源基地。充分開發水能資源,建成景寧30萬kW農村水電基地和麗水100萬kW特大型農村水電基地,全力打造聯合國小水電中心麗水基地品牌,使麗水水電走向全國。農村小水電站(2000kW以上)建設項目詳見附表12。2、加快電網建設,促進電網、電源的協調發展。盡快形成以500KV網架為依托,220KV為主供網架,110KV和35KV為配電網架的供電網絡,努力改善小水電送出通道和電能質量。3、繼續抓好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在農村電氣化縣建設的基礎上,爭取在“十一五”、“十二五”更上一層樓,率先在全國實現農村電氣化市建設。4、爭取實施國務院以電代燃料項目。保護并改善生態環境。5、四、水土保持工程(一)總體布局以龍泉市甌江源頭生態示范區建設為龍頭,采取預防監督、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監測預報四大措施,重點開展“甌江中上游千萬畝水土保持示范區”建設。根據全市水土流失、自然地理、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狀況,將全市劃分為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治理區、重點監督區,實行分類指導,分區防治,突出重點,整體推進。1、重點預防保護區:包括大中型水庫、重要供水水源保護區、中高海拔區域、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外圍地帶等區域。以生態修復措施為主,25°以上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封山育林,大力實施生態移民,下山脫貧,推行以電代燃、以氣代柴,建設項目嚴格執行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2、重點治理區:主要分布在麗水東北部中低山區和北部低山丘陵區。重點改造坡耕地,增加植被覆蓋度。生態修復和坡面水系整治,坡改梯等綜合治理相結合,通過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發展經濟林、水保林,實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與耕作措施的有效結合。加強對農業綜合開發等建設項目的管理。3、重點監督區:包括資源開發和基本建設項目較多,破壞地表造成嚴重水土流失以及存在滑坡、崩塌等威脅的區域。切實加強對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監督、治理,嚴格執行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和“誰造成水土流失,誰負責治理”的原則,防止人為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在滑坡、崩塌隱患地域進行監測,建立預警機制。(二)重點實施項目全市規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60km2(占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5%),其中市區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7.2km2。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詳見附表13。1、甌江源頭生態示范區建設工程抓好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區——龍泉市甌江源頭生態示范區建設。提高源頭區居民的水土保持意識和法治意識,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各項法規、制度和生態環境預防監測2、九大飲用水水源地生態修復工程采取生態修復措施,治理玉溪—石塘—緊水灘水庫群、黃村水庫、竹垟水庫、大奕坑水庫、霧溪水庫、東塢水庫、蘭溪橋水庫、成屏二級水庫、龍潭橋水庫九座城市供水水庫的庫區及其上游地區。通過封禁管護,提高植被覆蓋率和林木水源涵養能力,減少水土流失,保護水源地的水質。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3.92km2。九大飲用水水源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詳見附表14。3、坡面徑流調控整治工程對25°以下坡耕地中土層較厚的可改為梯田(梯地),并配套截水溝、排水渠、蓄水池、沉沙池等設施,減少坡面地表徑流,減緩流速,從而減小水土流失,促進農業生產。對25°以下坡耕地中土層較薄的部分耕地和園地,通過修建截水溝、排水渠、蓄水池、沉沙池等工程措施治坡、治山、治水,改善農林業生產條件,減少徑流泥沙和水土流失。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0km2。4、水土保持監測網絡與信息系統建立并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成麗水市水土保持監測分站、一批水土保持固定監測點,建立水土保持監測、預報系統,逐步實現每年編制水土保持監測公報。5、開發建設項目監督管理加強對各類資源開發和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全面抓好重點監督區以及開發建設工程的監督管理。嚴格依法行政,強化監管力度,認真落實水土保持方案申報審批制度,提高可操作性和實施率。科學制定防治方案和研究治理措施,落實水土保持設施的施工管理、監理、監測工作,嚴把水土保持設施的竣工驗收關。建立一批恢復治理示范工程。五、河道生態工程以甌江干流段(玉溪-開潭)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為龍頭,以生態河道建設和萬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設為重點,整合流域內城市、集鎮和風景區周邊的河道,通過保護、修復與整治,恢復和改善河道的生態、景觀以及其他水功能,構建甌江中上游生態河道建設整體框架。(一)萬里清水河道工程以城市河道為重點,繼續開展萬里清水河道建設。城市河道開展截污、配水、疏浚、堤岸加固及河岸綠化建設,增強水循環能力,全面改善城市水環境。農村河道以主要鄉鎮和示范、整治村為重點,通過清障、疏浚、護岸和堤岸綠化等措施,提高河道安全行洪能力,改善農村水環境。同時,落實以長效保潔為重點的河道管理。完成清水河道長度382.8km,其中市區34.14km。市本級內河整治工程(麗水盆地主要易澇區防洪排澇工程),北城重點實施好溪堰水系整治。包括好溪堰、海潮河、賀家坑和城東區塊壽元湖、明星湖及其連接河道的城市河道整治,整治和新開城市內河18.19km,新建壽元湖(最大湖面積11.9萬m2,蓄水量50.23萬m3)、明星湖(最大湖面積5.2萬m2,蓄水量23.58萬m3)、新增綠化園林面積38萬m2。南城根據《麗水市經濟開發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要求,對原有自然水系進行整理。按照防洪排澇和城市生態景觀要求,建設和改造七百秧溪、龍石溪、下蒼溪、大坑溪,整治桐嶺溪。要按照生態、景觀建設的要求,把城市河道建設成城市的水帶、風帶、綠帶,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城市品位。萬里清水河道規劃工程詳見附表15。(二)生態河道建設根據遵從自然、人水和諧的原則,以河流的生態保護與修復為中心,全面考慮防洪安全、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水面與沿岸的景觀控制、河川文化的延續,基本維持天然河道原來的格局和形態,保持河勢穩定,維持自然景觀,逐步實現水功能和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建立和諧優美的水生態環境。完成甌江干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總體規劃,爭取列入水利部試點。完成慶元三江源水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著手甌江中上游重要河段水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規劃,以甌江干流(玉溪-開潭段)和慶元三江源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為重點,逐步開展全市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作。1、甌江干流(玉溪-開潭段)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甌江干流(玉溪-開潭段)河流是麗水城市生態綠軸。為保護該河段及沿岸灘地、濕地、林帶等組成的水域生態系統,并保證“河流廊道”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達到“水量可調度、水質可控制、生態可監測、防洪生態化、生物多樣性、河灘濕地持續化”的總體目標,著手甌江干流(玉溪-開潭段)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范圍包括玉溪電站至開潭大壩全長41.7km的大溪河段為重點,兼顧甌江中上游流域,以河流為中心,包括江中的圩、灘、濕地、主要支流的交匯口,濱水的河堤、洪泛區、生態林帶及與河流密切相關的地帶。通過流域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逐步實現水功能和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經過15-20年的努力,使該河段和甌江中上游河流的景觀格局基本穩定,人為干擾降至最低,基本實現人水和諧發展,成為全國水環境生態系統的示范性河流。玉溪至開潭河段保護與修復:重點建設46.6km生態堤防(生態岸線修復);開展九龍等9處355公頃的河灘濕地生態保護、玉溪綠林等9處509公頃河岸自然山體與生態防護林帶、堰頭村護渠古樟群等6處古樹名木保護、通濟堰水利遺址保護;著手開潭村等7處生態岸線修復;抓好中岸圩污水深度處理等5個23處水污染防治與水質保持工程和生態河道監測站網系統建設。甌江干流(玉溪-開潭段)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詳見附表16。2、慶元三江源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慶元縣百山祖是閩江、甌江、福安江的發源地。慶元三江源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保護與修復的范圍為慶元縣境內的左溪、南陽溪、松源溪、竹口溪、安溪、西溪和八爐溪等七條支流,以溪流為中心,包括江中的淤、灘、濕地、主要支流的交匯口,濱水的河堤、洪泛區、生態林帶及與河流密切相關的地帶,涉及慶元縣的所有鄉鎮及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十一五”期間完成專項規劃,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并分期實施。3、甌江中上游其他河段和支流的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在甌江干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總體規劃基礎上,根據上游以保護為主,中游保護與修復為主,治理為輔,下游以治理為主的原則,按縣級行政區劃,進一步做好干流其他河段和主要支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普查、詳規和示范段的前期工作,制定階段目標,分期實施。重點河段:甌江干流龍泉溪的小梅至龍泉市區段48.8km;青田縣鶴城段甌江河道整治及生態修復工程;甌江青田縣段河道整治及綠色長廊(高速公路影響恢復);浮云溪河段20km;松蔭溪古市至松陽段30km;好溪鐵城至周村6km。六、數字水利工程立足為可持續發展水利提供先進技術支持,與全省同步開展數字水利工程建設,加快實現麗水水利信息化和水利現代化,重點建立和完善數字水利四大系統。(一)水利計算機網絡系統建設市、縣(市、區)水利部門和重要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政務內網和水利防汛業務網,實現市、縣水利部門網絡的互聯互通,并實現與政府及省有關部門的網絡相連。1.政務內網建設。實現水利部門與政府及各相關職能部門之間進行內部機密信息的數據傳輸。2.水利防汛業務網建設。建設全面覆蓋縣以上水利防汛部門(含水文站)和重要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全市水利防汛業務網絡,并連接省防指和市政府。市防指到所轄縣防指和重要水利工程單位的網絡帶寬不低于2M;網絡配置標準,安全可靠。3.網管中心建設。建立麗水市水利防汛計算機網絡市級網管中心和縣級網管中心。(二)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基本建成信息種類齊全、站點布局合理,傳輸網絡通暢,指揮保障有力,運行管理科學的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工程,為全市防汛抗旱和水利工作提供先進、可靠的信息服務與支撐。1.防汛遠程會商專用網絡系統改建。根據《省防汛遠程會商系統省、市聯及設備升級方案》,改造麗水市防汛遠程會商專網,將該網與其它業務系統分離,形成相對獨立的防汛遠程會商專網,保證網絡系統安全可靠運行。2.信息采集系統根據省專項規劃要求,完善市域水文站網。(1)水情信息采集系統建設,包括市、縣水文站水情分中心建設,市區碧湖、柴弄口在內的7個水文站點建設,更新改造水文站6個,全市重要中、小(一)型水庫水情信息采集系統更新改造,建設重要小流域及小(二)型水庫遙測站187個,改造標準雨量場76個。(2)重要水利工程遠程圖像監視系統建設。3.決策支持系統主要包括洪水預報調度系統和防汛調度系統。(三)重要水利業務平臺建設1.水利數據中心建設。建設市水利數據中心和各縣水利數據分中心。完成各類水利專題庫建設,并完成基本數據入庫工作。2.水資源水環境信息共享平臺。為各級領導和社會民眾提供水資源信息。3.水利政務公眾服務平臺。形成標準統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水利政務公眾服務平臺,實現水利系統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信息交換和共享,信息資源共享程度明顯提高。(四)重要水利業務應用系統建設1.水資源決策支持系統:擴充、改善水量監測系統和水環境監測系統。降水量從目前的84站增加到116站,蒸發站從10站增加到12站,流量站增加到17站。加快建立浙江省水資源監測中心麗水市分中心,完善水功能區水質監測站網,監測站點從目前的7站增加到40站,主要站點實行實時監控。2.水土保持監測系統。建成市級水土保持監測分站、甌江主要干支流監測站、典型小流域監測站、重點監測試驗站和開發建設項目監測點在內的全市水土流失監測網絡。七、人文水利工程在治水理念、水利規劃、設計與建設上,以文化的眼光,積極探索人水和諧,使水利與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與綠化美化有機結合,與城鄉人文景觀有機結合。(一)挖掘、提煉水利文化。開展全市水利人文景觀、涉水自然文化遺產等水利文化現象、特征調查研究,挖掘、提煉并積極宣傳富有麗水特色和內涵的水利文化。(二)開發、保護水利文化。有效保護和開發水利文化植被和水利歷史人文遺產,積極參與開發古堰畫鄉、稻田養魚世界農業遺產、中國攝影之鄉等人文工程,水文化旅游成為麗水旅游一大品牌。(三)開展水利風景區建設。依托甌越文化、甌江自然遺產和麗水特色水利文化,充分發揮我市河道生態、人文、景觀資源特色優勢,在防洪減災、生態河道、城市內河等水利工程建設中充分體現麗水特色文化氣息和甌江獨特風貌,抓好水景觀開發,建設水利風景區。營造城市景觀環境和人水和諧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檔次品位和城市發展競爭力,為打造麗水山水人居和生態旅游城市提供支撐。1、江濱景觀帶工程:完成江濱路與防洪堤之間全長4310m、39.4公頃(包括濱水公園)的江濱景觀帶工程建設,使之成為麗水城區靚麗的綠色長廊、休閑長廊、文化長廊。2、南明湖:抓好開潭電站蓄水后形成的5.6km2南明湖湖面的管理保護,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做好開發、建設、經營。3、市區人工湖:結合內河改造,建設湖面面積0.21km2(枯水期)的壽元湖、明星湖、廈河湖,改善城市景觀環境和水生態系統。4、玉溪至開潭生態河川公園:在甌江干流(玉溪-開潭段)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基礎上,合理開發河道生態旅游資源和沿途人文資源,打造麗水生態旅游新品牌。5、云和湖:以市場化為導向,合理開發緊水灘電站、庫區以及周邊的民俗、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發展特色旅游。6、好溪流域仙都風景區段:開展好溪流域仙都風景區段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抓好漁業增殖,合理開發河道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仙都風景區旅游產品。7、灘坑庫區:做好庫區水利風景區的規劃、項目包裝等前期工作,適時啟動。8、青田水利樞紐:積極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力爭盡快上馬,以工程形成的5.7km2水庫庫面為紐帶,有機連接老城區鶴城鎮、新城區高崗開發區、溫溪鎮,形成鶴城、油竹、溫溪三鎮組團的城市發展格局,改善青田組團城市生態環境,提高人居環境質量。9、甌江漁文化工程:發展甌江干、支流沿線休閑漁業基地群,打造“甌江漁文化休閑長廊”;加強青田龍現稻田養魚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區的保護和休閑漁業建設,挖掘、開發“中國田魚村”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四)加強水法規的配套和宣傳。開展有效的水法規宣傳,使水景觀成為市民重要休閑活動場所,親水活動成為市民重要的休閑內容,護水意識成為市民的文明習慣。改善水事執法環境,水事政策法規體系配套和完善。麗水市水利工程匯總詳見附總表1麗水市區水利工程匯總詳見附總表2第五章保障措施一、強化水利管理,提高社會管理能力。(一)科學規劃,強化規劃在水利社會管理中的作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我市水利各領域發展的需求,編制和完善專項水利發展規劃,健全水利規劃體系,充分發揮麗水區域豐水優勢,實現對全市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以人為本,統籌安排抓好水利基礎規劃,編制完成甌江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小流域防洪避洪、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護、大均水電梯級開發等規劃。加強規劃的管理工作,保持規劃實施的綱性和持久力,強化規劃的法律地位。嚴格按照規劃實施項目,加強水利重大問題和重大水利建設項目前期工作的研究。(二)提高政府在防御自然災害和突發性水污染事件中的應急處置指揮能力。在逐步建立、完善工程措施有效防御、防范災害的同時,以人為本,發揮政府的指揮作用,加強對災害發生期間的指揮調度,減輕災害損失。1、逐步建立完善防洪安全保障體系,實施洪水管理。以控制洪水為前提和基礎,加強科學規劃,規范洪水調控;實施風險管理,適度承擔洪水風險,通過建立社會保障機制化解和承受風險;合理利用洪水,實現洪水資源化,滿足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1)(2)進一步加大山塘水庫安全管理力度:規范大壩安全鑒定,加快小型水庫技術認定步伐,開展水庫建檔工作;進一步加強水庫巡測檢查,落實小型水庫安全責任制;繼續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大監督檢查、責任追究力度。(3)優化調度洪水,逐步實現對洪水災害的風險管理:一要全面制定城市、重要集鎮、重要河段及成片農田的洪水風險圖,根據風險程度安排和調整經濟布局及產業結構,規范管理河道湖泊范圍內的人類活動,主動調整人類自身的活動,適應洪水,給洪水以出路。二要利用現有的防洪調蓄工程,建立健全重要防洪調蓄工程的洪水預報及調度系統,在科學準確的水情預報支持下,利用科學手段和防洪風險分析的方法,制定科學的調度方案,控制洪峰流量與水位,約束洪水的泛濫范圍,降低防洪區域洪水水位或縮短淹沒歷時,最大限度地減輕洪澇災害。三要探索建立健全社會保障系統,建立政府防洪基金和個人洪水保險制度。2、研究制定抗御干旱的對策。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需供水結構、主要行業的用水定額,分析供水水源的保障程度,科學制定抗旱供水總體規劃和抗旱預案,規范用水秩序,同時制定抗旱應急供水計劃,針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缺水問題,提前考慮應對措施,明確各種旱情下停水、限水的秩序,增強主動性、預見性。按照“先生活、后生產,先節水、后調水,先河道水、后水庫水”的原則,把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用水放在首位。牢固樹立節水意識,加大節水宣傳力度,農業用水要防止大水漫灌,降低渠道的滲漏率,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充分發揮水價的調節作用。3、研究制定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處置方案。加強水質監測,提高水質監測的自動化水平;逐步建立健全水質的預警機制,對突發性水質污染及時預警,對水質污染事件快速進行分析評價,通過排除污水、調度水源稀釋、凈化污水等手段,達到及時消除突發性水污染影響的目的。(三)提高政府對水資源配置管理能力。1、抓好《麗水市水資源綜合規劃》的編制和實施。統籌兼顧各區域、各部門的用水,確保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水資源的合理開發。探索應用水權理論進行水資源的管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2、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資源有償使用等相關制度。建立完善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制訂相應的管理措施。加強取水許可年審、鞏固計量設施安裝成果;完善取水許可審批前的公告制度。規范水資源費征收管理和使用。3、積極推進節約用水,逐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逐步推行農業用水定額管理制度,積極發揮價格機制在農業用水中的杠桿作用。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推廣效益農業、設施農業,大力推廣薄露灌溉、渠道襯砌、噴滴灌和管道灌溉等節水新技術,創建節水型農業。努力降低萬元工業增加值的用水量,加強對群眾進行節水宣傳教育,增強節水意識,加大城鎮管網改造力度,逐步推廣節水器具。4、創造良好的水電產業發展環境。協調各方、統一思想,及時解決水電產業在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為水電產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四)提高政府在水資源保護、生態建設管理等方面的能力。1、水功能區目標管理。建立浙江省水資源監測中心麗水分中心,擴充完善水功能區水質監測站網,明確水質保護目標,確定全市主要水體、水域的水環境容量,作為水資源保護管理和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依據。逐步規范在水功能區域內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嚴格執行水功能區管理制度。2、排污管理。按照水功能區對水質的要求和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審核功能區水域的納污能力,提出功能區水域的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嚴格控制向水域排放的污染物總量。加強排污口的管理,建立新建、改建、擴建工程的入河排污口審核制度,制訂落實入河排污口監督與管理的制度。進一步加強對江河湖庫的水質監測,掌握水功能區的水質動態,完善水質監測網絡。3、水土保持。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水土保持發展機制,按照治理、使用、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明晰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的權屬,保護治理者的合法權益,鼓勵和支持廣大農民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健全水土保持監督管理體系,完善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申報審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強化監督,嚴格執法,依法查處違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規行為。(五)強化水利建設和建筑市場監管。規范水能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加強對授予后未開發的水電資源的清理。嚴格按基本建設程序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把好審查、審批關。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水利建筑市場秩序,嚴格執行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制度。進一步加強水利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工作,強化項目法人安全責任制,保障水利建設項目的建設安全。二、深化水利管理體制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一)研究推進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和區域水務管理體制改革。積極向省人大爭取甌江流域管理立法,加強甌江流域綜合管理。逐步推進區域防洪、供水、排水、節水、污水處理的統一管理。(二)研究推進水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以加強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為目標,研究推進自然資源型水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公益型資產的作用,以最小的成本充分發揮其設計和建設功能,追求服務作用的最大化和服務的有效性為目標,研究推進公益型水利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改革;以發揮資產的公共服務作用,同時獲得最大化的資產收益為目標,研究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在區分界定綜合型水利國有資產中公益型資產和經營型資產的基礎上,研究推進綜合型水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三)積極深化農村水利改革,實施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和諧自主管理體系建設。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扶持培育試點,組建受益區群眾代表、鄉村干部、基層水利員參加的鄉村水利議事組織,以受益區群眾的意愿決策小型水利項目的建設和管理方式。鼓勵和引導用水戶通過用水合作組織對工程管理、用水管理、水費收繳進行自主管理,自我經營。大力推進小型農村水利工程管理改革,以明晰工程所有權為核心,建立投資者自主管理或與專業化服務組織相結合的管理模式;采取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合作等方式,搞活經營權,落實管理權,合理確定非自用工程供水價格,促進工程良性運行。努力使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形成民主和諧、自主有序的建管體系。(四)推進投資機制創新。運用市場機制增加投入,進一步深化水利籌資機制改革,積極探索新的融資方式。嘗試建立社會資金進入公益性水利工程的回報機制,發布水利規劃,推介水利項目,降低市場準入門坎,進一步拓寬項目融資渠道,發展多種融資方式,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水利建設。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放寬經營性水利項目的審批權限,落實業主投資自主權。(五)推進水利工程建設體制改革,規范建設市場。深化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嚴格“四制”制度,加強和改進政府對招投標活動的監督管理,完善水利建設工程質量與安全保障體系,建立合理的水庫移民和征地補償機制。(六)探索建立水利補償機制。探索良性運行的水電、水域等資源使用補償機制、農業用水轉向城鎮供水的補償機制、通過水利建設使土地增值的補償機制、水土保持生態治理、水利工程功能調整、開發建設項目占用水利設施的補償機制等,促進水利建設資金的良性循環。三、加強水利執法體系建設根據經濟社會和水利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水利法規和各項制度,出臺麗水市河道生態管理辦法等規規范性文件。加強水利執法隊伍體系建設,進一步整合資源、理順關系、強化職能、嚴肅執法、優化環境,促進發展。四、保障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合理界定政府投資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對水利工程建設投資的主渠道作用,把對水利的投入納入公共財政投入的主框架,建立長期穩定的水利建設財政投入機制,進一步研究公共財政的投入方式,完善政府投資體制,規范政府投資行為,進一步完善政府投資項目決策程序,提高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效率和質量,確保水利項目的順利實施。五、依托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發展水利。加強水利人才隊伍建設。重視水利專業人才、復合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注重基層水利隊伍的穩定和素質的提高。加強先進水利科學技術的運用,鼓勵科技創新,依托先進科技發展水利。第六章投資估算以“七大工程”為主的公益性項目、在建及擬建的水電工程、供水工程等開發經營性項目的估算總投資為140.5億元。其中市區18.5億元。附表附表1:洪水調蓄工程匯總表附表2:千庫保安建設規劃工程一覽表附表3:標準化水庫建設規劃工程一覽表附表4:甌江干堤工程規劃一覽表附表5:中小河流重要堤防加固工程規劃一覽表附表6: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規劃一覽表附表7:千萬畝十億方節水灌溉工程規劃一覽表附表8:新建小型灌溉水源工程規劃一覽表附表9:小型自流灌區改造規劃一覽表附表10:小型揚水灌區改造規劃一覽表附表11:重大水電項目匯總表附表12:“十一五”擬建小型水電站表附表13:水土流失規劃治理工程一覽表附表14:九大飲用水水源地治理規劃工程一覽表附表15:萬里清水河道建設規劃一覽表附表16:甌江干流(玉溪—開潭段)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一覽表附總表1:麗水市“十一五”水利工程規劃匯總表1附總表2:麗水市市區“十一五”水利工程規劃匯總表2.PAGE374.附表1洪水調蓄工程匯總表性質工程名稱所在縣工程規模工程任務控制流域面積總庫容正常庫容防洪庫容(km2)(萬m3)(萬m3)(萬m3)續建灘坑水庫青田3330399103520035000發電為主,兼顧防洪梧桐源水庫加高加固松陽720→1671興利庫容616→1505402防洪,灌溉、供水新建好溪水利樞紐縉云308980066003700防洪、供水為主,結合發電。石坑坪水庫遂昌40.4970794181灌溉、供水、防洪為主,結合發電。前期清水源水庫遂昌48.718041536236灌溉、供水、防洪為主,結合發電。安吉水庫龍泉39039592570防洪為主,結合發電。黃南水利樞紐工程松陽206.895007971供水、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蘭溪橋水庫加高加固慶元1900→162003100防洪、灌溉、供水、和發電。.PAGE365.附表2千庫保安建設規劃工程一覽表縣(市、區)庫型20062007200820092010十一五合計名稱數量投資名稱數量投資名稱數量投資名稱數量投資名稱數量投資數量投資合計2685852261761891041433961025989029859市本級小(二)下章13501350小計1350蓮都區小(二)山塘1203和垟坑1350五石弄2350青岡1280黃塘135061533三十九1326新塘岙1350余莊35021026黃塘弄13101310小計92869龍泉市中型瑞垟1395大白岸11372532小(一)均溪一級13501350小(二)梅村、1230犬槽丘1195大賽一級11483573新村13001300小計71755慶元縣小(一)馬蹄岙11601160小(二)南門1178巖后1158擇樹坑11663502小計4662遂昌縣中型成屏一級1429成屏二級14172846小(一)天堂1419交塘1清水源15003919濂竹15281528小(二)平坑1342麻洋口15082850小計83143云和縣中型霧溪19121912小(二)金竹壟1105三望潭180金泉1803265小計41177續附表2松陽縣中型東塢1400014000小(一)六都11800楊嶺腳165022450小(二)水井壟1180坑后1225象鼻頭1160水碓弄、12504815仙巖腳1195謝樹寮1265竹溪源1540余莊源115041150后周壟1288莊門源13002588桐溪1255馬蹄泉12302485崗后壟13021302小計169790縉云縣小(一)碧川1215古方塘14002615小(二)盛嶺頭、1278紅衛1260金剛寺1355新河1260塘坑131051463三紅1280西湖1250西岙(洪坑橋)1300尖坑1150上殿畈116051140三角塘1210豐收1400楊田弄1320大余1220普化16051210今古塘1188官塘1160大力塘1260石上1120天井(姓孫)134351071巖塘(石松)1280新塘1180巖塘(姓王)1220坑弄1150青山135051180天井(嶺口)1310石臼坑1500三和130031110先鋒12051205新坑11501150南坑11601160小計338304景寧縣小(二)企巖11791179小計1179青田縣小(一)石郭12601260小(二)南塘、1350馮加湖、1220陳岙底1200官莊12004970蘭頭1190峰山12102400小計71630附表3標準化水庫建設規劃工程一覽表區、縣(市)庫型20062007200820092010十一五名稱數量投資名稱數量投資名稱數量投資名稱數量投資名稱數量投資數量投資合計77351227251632211119421424886011111市本級小(一)七百秧13001300小(二)00蓮都區中型高溪14501450小(一)郎奇1500胡村150021000小(二)00龍泉市中型瑞垟195195小(一)竹垟178石隆1752153小(二)天堂山175梅村1602135慶元縣中型蘭溪橋11801180小(一)馬蹄岙180180小(二)00遂昌縣中型成屏一級1512成屏二級163321145小(一)吳處15761576小(二)000000云和縣中型霧溪16001600小(一)梅壟1350泗洲堂11502500小(二)樓梯步11051105000000續附表3松陽縣中型梧桐源1300東塢1350謝村源二級138031030小(一)六都1265楊嶺腳1260四都1170安民1804775關溪11001100小(二)水井壟165坑后175象鼻頭165謝村源一級1120金達壟1805405仙巖腳175謝樹寮170里壟源170水碓弄175竹溪源11205410后周壟180莊門源185洞陽觀185關弄195內洋1805425桐溪1110馬蹄泉180洋坑源150陳塘壟195黃坑源1605395崗后壟165小路195泉坑亭185雅溪坑1854330瓦窯壟172東坑壟1652137縉云縣中型00小(一)碧川1215高畈1200241500000000小(二)坑石1600橫花岙1200仙巖12603106000000000000000景寧縣中型00小(一)00小(二)蒲洋190白水際11002190青田縣中型00小(一)0000小(二)0000徐岙11201120附表4甌江干堤工程規劃一覽表縣(市、區)堤防名稱所在鄉鎮所在流域堤防長度
(km)估算工程量(萬m3)估算工程投資
(萬元)防洪標準保護對象混凝土土方石方人口(萬人)農田(萬畝)市本級好溪堤防好溪東堤市區好溪3.60.7946.13.78490050年1大溪堤防中岸護堤市區甌江1.060.139.50.680050年大溪南堤市區甌江3.40.3415.51.6800050年1.5小白巖堤市區甌江0.650.158.70.795050年0.5路彎堤防市區甌江1.60.45252250050年0.5白巖堤防水閣甌江1.10.25151.2150050年0.3小計11.412.08149.89.88186503.8蓮都區大溪堤防甌江干堤碧湖鎮甌江3.10.5512.8222.3141020年10.511.1甌江干堤大港頭鎮甌江1.70.268.214.673020年1.61.8小計4.80.8121.0236.9214012.112.9縉云縣小計6.252.2612.917609.21.05青田縣小計10.026.143053.321800遂昌縣小計5.83.315.613.429550.50.27松陽縣小計8.72.5165.417.213730116.4云和縣小計1.52.171.782.676200.170.04龍泉市小計5.52.3827.9315.1720960.350.26慶元縣小計2.50.655.392.637600.450.15景寧縣小計7.368.629.313.1532852.70.18全市合計63.8430.79852.22177.215779640.2721.25附表5中小河流重要堤防加固工程規劃一覽表縣(市、區)堤防名稱所在鄉鎮所在流域堤防長度
(km)估算工程量(萬m3)估算工程投資
(萬元)防洪標準保護對象混凝土土方石方人口(萬人)農田(萬畝)市本級雅坑堤防市區好溪1.40.2212.51130050年小安溪堤防聯城東堤聯城鎮小安溪4.10.924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