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第六單元教學設計_第1頁
八年級第六單元教學設計_第2頁
八年級第六單元教學設計_第3頁
八年級第六單元教學設計_第4頁
八年級第六單元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題26、小石潭記柳宗元主備人嘉興一中實驗學校八年級語文備課組孔惠平一、教學目標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2、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二、教學重點、1、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三、教學難點1、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學方法朗讀法研討法拓展閱讀法五、課時安排兩課時六、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七、教學過程教學時間月日——月日新授課第一課時二次備課:教學內容選擇:誦讀課文,疏通文意。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有個“黔驢技窮”的成語就出自他寫的《黔之驢》一文,同學們猜猜看,這位作家是誰?(生答:柳宗元)。誰能夠向大家簡單地說說柳宗元這個人嗎?(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后又遷柳州刺史,故亦稱“柳柳州”,死時才47歲。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俗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寫,我們能發現他內心的隱秘世界嗎?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柳宗元的一篇寫景記游的散文《小石潭記》(板書課題)(補充:“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二、整體感知這篇課文要求背誦,現在我先背誦給同學們聽一聽,大家看著課文,一邊聽,一邊整體感受課文內容。請同學思考一個問題,這篇意蘊深厚的山水游記散文,作者是怎樣在景物描寫中抒發自我的復雜感情的?老師范讀課文學生分組、分男女生朗讀課文。老師示范課文。要求學生盡快背誦課文。課文字詞句補充:⑴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為kān()俶()爾遠逝往來xī()忽yí()然不動參()差()披拂悄愴()幽suì()⑵解釋加點的字:伐竹取道___________蒙絡搖綴___________斗折蛇行___________凄神寒骨___________⑶填空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___來敘寫的,從發現石潭一直到離去,先聞____________,后見_________。寫潭中的景物,先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遠望_________,最后寫氣氛,抒發感情,流露出作者在政治上受貶后憂傷的心境。好!我們對這篇游記的思路內容基本清楚,第一個學習環節“整體感知”到這里結束,下面進行第二個環節的學習──探討研究。三、師生共同疏通文意:1、古今異義: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2、一詞多義: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3、翻譯: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4、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①聞水聲,如鳴佩環。()②皆若空游無所依。()③似與游者相樂。()④天涯若比鄰。()三、小結: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游者相樂的愉悅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短暫的,一經凄苦環境的觸發,便會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地流露出來,就很自然地融情入景了。新授課第二課時教學內容:進一步探究課文內容及情感。探討研究:這篇文章值得探究的內容很多,我們重點探究兩個問題:第一,課文中人(作者)與自然(游魚、小石潭)的關系,第二、從寫作角度進行亮點探究。人(作者)與自然(游魚、小石潭)的關系: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在描繪自然景物時,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學們圍繞下面幾個問題討論,弄清人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討論、交流,共同歸納答案)⑴游魚和潭水有什么關系?寫魚的數量、形態(靜、動)可以看得清,看是寫魚,實是寫水的澄澈透明。游魚與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⑵游魚跟人有什么關系?寫游魚“似與游者相樂”實是寫人看到游魚而樂,從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值得我們揣摩。⑶寫潭四周環境的凄清與人有什么關系?寫環境的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抑郁憂傷之情。(說明:問題下面的文字只是參考答案,在教學中宜引導學生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之上自主建構,千萬不要用這些作為唯一的標準去規范學生的思想。)小結: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的景物描寫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你看,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作者的遭遇是多么相像啊!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郁悶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總之,小石潭景物的幽靜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研究性學習:⑴關于寫景的角度:課文寫水、寫木、寫石、寫魚……細膩生動,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寫。請同學們細讀課文,討論作者從哪些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美景的?(分組討論,然后回答交流)繪聲:如“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為比喻繪聲。作者以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來喻指水聲,寫出了流水的清脆悅耳。繪色:如“青樹翠蔓”,是采用近義的色彩詞直接著色。“青”與“翠”皆有“綠”意,交互使用,避免重復,表現了樹木的青翠蔥郁。③繪形:如“全石以為底……為巖”,是繪石形,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仄或平,多姿多態;再如“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是繪木形,或蓋或繞、或搖或連、或長或短,變化萬千;又如“斗折蛇行”是繪水形,“犬牙差互”是繪岸形,曲曲折折,交互錯雜,形象生動。④繪影: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繪魚影。石底光潔完整,水體清澈透亮,日光艷麗明朗,魚影便越發鮮靈滋潤。⑤繪神:如“似與游者相樂”,繪出了游魚自由閑適的神韻。⑵探究關于情感的啟示:課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我們體會作者的情感,可抓住文中的暗示,即兩“樂”關情,一“清”明心。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體會。(討論、交流)兩“樂”是指課文開篇的“心樂之”及第2段的“似與游者相樂,”兩“樂”體現了作者觀賞小石潭的奇景奇趣后暫時的輕松與快慰。一“清”是指課文第4段的“以其境過清”,一“清”表現了環境的凄清給作者心情帶來的幽涼。好!探討研究就到此結束。下面我們進行第三個步驟的學習──課外拓展。二、課外拓展

1、課文與生活拓展:“人與自然”是永恒的話題。古詩中的很多優美的自然環境讓身處現代破壞污染嚴重的我們賞心悅目,心情舒暢。假如現在小石潭所在的政府要開發小石潭為旅游區,從環保的角度讓你給他們提建議,你的建議是什么?請寫下來。(分析:此題與現實聯系較密切,可以聯系你所到過的風景區,回憶他們的環保措施并參與提出建議。如:制定有關的措施,盡量不破壞自然環境;盡可能少地建筑人為景觀及輔助設施;導游詞中加入對環保的提醒;設計環保的廣告詞……)2、寫作拓展訓練:學習本文借景抒情的方法,寫一段描寫景色的話,將感情滲透其中。(全班交流)教學反思:課題27、岳陽樓記范仲淹主備人嘉興一中實驗學校八年級語文備課組孔惠平一、教學目標1、學習積累文言詞語:謫守、百廢具興、于、作文、暉、景、偕、把、臨、為、以、則、是、進、退、微。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創作,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3、感受作品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4、激發學生胸懷天下的豪情壯志,培養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二、教學重點疏通、把握課文內容,學習方言文中常見的詞語,有感情地背誦課文。三、教學難點1、深刻體會作者的胸襟抱負。2、體會作者駢散結合的寫作風格。四、教學方法誦讀法、研析法五、課時安排兩課時六、教學準備多媒體七、教學過程教學時間月日——月日新授課第一課時二次備課教學內容:學習課文一、二兩段簡介作者及文章背景作者簡介:范仲淹,字希文,是宋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慶歷新政失敗后,貶鄧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當時的士大夫中聲望極高,他的文學創作也很有成就,《岳陽樓記》,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盛傳不衰的登臨杰作;慶歷新政失敗后,范仲淹貶居鄧州,此時他身體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從湖南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記,并附上《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一口答應。慶歷六年六月,他就在鄧州揮毫撰寫了著名的《岳陽樓記》。從青年時代開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個有益于天下的人。為官數十載,他在朝廷犯顏直諫,不怕因此獲罪。他發動了慶歷新政,這一政治改革,觸及到北宋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各個方面,雖然由于守舊勢力的反對而失敗,但卻開了北宋士大夫議政的風氣,傳播了改革思想,成為王安石變法的前奏。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主張“與民同樂”。范仲淹,字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家_________家,謚號_________,著有《_________》。二、范讀課文,注意句讀三、正音,完成預習二、三謫(zhé)屬(zhǔ)浩浩湯湯(shāng)霪(yín)霏(fēi)檣(qiáng)薄暮(bó)讒(chán)頃(qīng)芷(zhǐ)汀(tīng)四、齊讀課文,注意句讀五、學生自讀課文,力爭讀熟,體會作者的感情六、師生共同分析課文第一段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段。2、指名學生結合注釋翻譯課文。重點詞語:謫越具增屬予。(板書)3、教師糾正,歸納總結:第一部分(第1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板書)4、齊讀課文第一段。七、師生共同分析課文第二段1、指名學生朗讀第二段。2、指名學生結合注釋翻譯課文。重點詞語:勝狀湯湯大觀備然則遷客騷人得無(板書)3、教師糾正,歸納總結第二部分第一層(第2段)概述岳陽樓的勝景,并由此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為下文鋪墊。(板書)4、齊讀課文第二段。八、總結本節課內容第一部分屬于敘事,第二部分屬于寫景。九、作業1、復習本節課內容;2、背誦課文。3、預習三、四段。【板書】岳陽樓記范仲淹(北宋)第一部分:(1)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敘事)第二部分:第一層(2)概述岳陽樓的勝景,并由此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為下文鋪墊。(寫景)新授課第二課時二次備課教學內容:學習課文三、四段一、導入:讀書要有一定的方法,也說是讀書要讀出自己,讀出問題,讀出自己,就是能夠從文章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感悟等,讀出問題,就是要能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那么,現在讓我們自己讀一邊,看看不能不從文章中找到寫景最典范的2段文字。1、文中涉及到了那些人。滕子京,遷客騷人古仁人作者(我)2、那2段文字是寫景的?比較他們的相同點,說明理由。不同點:A、寫的景不同。陰──晴陰天寫了那些景?………這些景都渲染出一種悲涼。“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晴天寫了那些景色。……《滕王閣序》有一句話,“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B、情感不同。悲──喜C、意境不同。低沉、壓抑──開闊、明朗相同點:寫法相同:A、先寫景,后抒情,借景抒情。B、都用了四字短語,節奏鏗鏘有力C、寫景的層次相似,白天──晚上2、讀出自己的感覺。學生讀:甲(男生)乙(女生)齊讀。3、陰悲晴喜,心情隨景物的變化而變化,大家看有這種情緒的人是誰呢?讀第2段(同學討論回答:遷客騷人。有懷才不遇者,有仕途不順著,有慘遭貶謫者,這些人因外物的好而高興,因外物的壞而悲傷。(學生問:問題:“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異”指什么內容?指的是不同自然景物引發的不同感觸,即:悲與喜兩種不同的心境。(個人憂樂)4、總結本節課內容三、四段為第二部分第二層兩段文字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鮮明對照。其實,看起來是寫“異”,實際上是寫同。因悲和喜表現雖“異”,但本質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對的以個人容辱為轉移的悲喜觀。這樣,就自然過渡到下文論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來。5、自讀三、四段,力爭背誦【板書】岳陽樓記范仲淹(北宋)第二部分:第二層(3、4)(3)物暗己悲,先寫景,后寫情,情景交融。為議論“不以已悲”伏筆。(4)景明則喜,先寫景,后寫情,交融。為議論“不以物喜”伏筆。新授課第三課時二次備課教學內容:學習五、六段一、課文學習1、指名朗讀第五段。2、指名結合注釋翻譯第五段。重點詞語:求古仁人或異二者之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誰與歸3、教師糾正、歸納、總結第五段:第三部分(5):抒發作者的闊大情懷和政治抱負被。這里自然總結出全文中心意思,“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回答,進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遷客騷人思想感情之“異”。這一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偉抱負,也表達了作者自己高遠的志向。4、提問: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和文中所說的“遷客騷人”一樣呢?學生齊讀第五段、體會。有一種人不是這樣,那么他是誰呢?(古仁人)“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中,“異”指的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代的仁人不會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他們時刻憂國憂民。最后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點明了全篇的主旨。(萬家憂樂)這告訴我們作者希望自己成為那種人?是“遷客騷人”那種,還是“古仁人”的那種?結尾說:“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一往情深。照應樂開頭。他在勉勵自己的同時,也希望誰也是這樣的人?(讀第一段,自己找答案)──也希望他的朋友騰子京也能夠這樣,這也是他寫文章的目的所在。問題設計:老師我想問個問題,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岳陽樓記》,為什么整篇文章沒有直接寫岳陽樓?沒去過岳陽樓,是看一幅畫寫的。本身什么樣子他不知道。這兩段文字采用一陰一晴,一悲一喜進行對比。引出最后一段,點明文章的的主旨。是對前面的覽物之情的否定。表現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個人的憂樂上升到萬家憂樂。文章要表達的主旨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第三部分(5):抒發作者的闊大情懷和報負。(板書)5、大聲讀最后一段。第四部分(6)寫作這篇記的時間。(板書)二、拓展通過剛才我們的朗讀可以看出,本文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這一點我們不必贅述。這里我想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多說幾句。范仲淹年幼喪父,生活清貧,卻刻苦讀書,少有大志。他說“士當以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用現在比較通俗的話說,在他的心靈深處,蘊藏著一種大愛,他愛他的國君,愛他的百姓,愛天下所有的蒼生。其實像他這樣的人,在中外歷史是,我們的生活中還是很多的。如:1、南宋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說:“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背不出,教師帶領大家一起背)2、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也是。3、明朝東林黨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舉了這么多例子,我們也應從中受到教益,不斷修正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下面是老師想推薦一本書,余杰的隨筆《壓傷的蘆葦》。這本書中講樂很多動人的故事。我最推崇的要數他寫的安徒生的故事,“他的日常的生活狀態是悲傷”,但他以一個人的力量提升了丹麥文學在全世界的地位,創造了一個充滿愛和幸福的童話天堂。他是鞋匠的兒子,卻是全世界兒童的父親。這些人的故事都和范仲淹一樣,被后人所仰視,所效仿。讀了這些書籍,也許你會更深刻的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內涵。今天我們學習課文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舍棄許多東西,但是并不是我們就不需要掌握了,大家回去后對照注釋,認真的落實詞和句子的翻譯。教學反思:課題28、醉翁亭記歐陽修主備人嘉興一中實驗學校八年級備課組孔惠平教學目標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語言的優美。2、掌握“而”、“也”的用法。3、理解歐陽修的曠達情懷,“與民同樂”的積極政治思想。教學重點與難點1、“而”、“也”的用法。2、理解文章主旨。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誦讀式教學。教學準備錄音機、投影儀課時安排兩課時教學過程授課時間:月日第一課時二次備課教學內容:理解文章意思,感受優美的語言導入新課1、由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課文。2、簡介歐陽修的生平。參考課文注釋并補充有關內容:歐陽修早年曾協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觸動保守派官僚們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貶滁州。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時寫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難伸,于是寄情山水,與民同樂。他雖被貶謫,卻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樂。他自號“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實“醉”是表象,“樂”是實質。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間,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樂而樂的。3、聽錄音朗讀,學生輕聲跟讀。4、教師介紹“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礎上,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本文的語言美、意境美。5、齊讀課文,要求邊讀邊揣摩語氣。提示:本文共用21個“也”字,語氣不盡相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⑴陳述(用于描述景物)。⑵肯定(用于介紹人名)。⑶感嘆(用于直抒胸臆)。本文還用了25個“而”字,讀時要分辨輕重,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凡連接詞語而有調整節奏作用的,則可輕讀。朗讀時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特點,注意節奏的緩急,語調的高低。6、思考下列問題(投影),理解文章主旨: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樂”是本質。“醉”、“樂”二字借“醉翁亭”說出,全文脈絡清晰,試根據你的理解填空⑴開頭一段介紹醉翁亭,包括兩個層次:1層介紹醉翁亭的_______;2層介紹醉翁亭的__________。其中跟文章脈絡關系最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⑵中間兩段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分兩層:1層寫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詞領起,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總收一筆。2層寫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寫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為結尾“太守醉”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話。⑶結尾部分也可分兩層:1層寫___________,2層寫_________,這兩層中間用“____________”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用“__________”這句話,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全文的主旨。提問學生,然后教師作糾正、補充。7、參考文中的注釋,請三位同學翻譯文章8、教師小結,并板書: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游山的情形。第四段:寫宴罷歸去并點出作者名姓。二、總結全文本文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游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復雜感情。三、布置作業誦讀課文,熟讀背誦優美的寫景佳句。第二課時二次備課教學內容:掌握積累詞語,感受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一、疏理課文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大意。2、學生質疑,教師點拔。3、重點詞語積累: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然:……的樣子(蔚然、翼然、頹然)活用詞:山(沿著山路)、釀泉(用釀泉的水)重點詞:意、臨、開、絲竹、籌、傴僂提攜、芳、秀

判斷句式:……者……也

二、自由誦讀寫山間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山間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山間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山間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山間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太守宴請賓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眾賓客歡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按要求誦讀四、把握文章的主旨1、先找出關鍵句(把醉與樂聯系起來的句子)2、提示: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也無窮也。……眾賓歡也。……太守醉也。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之從太守游而樂,卻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4、完成板書:山水之樂醉能同其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樂人之樂五、小結《醉翁亭記》是一篇文辭優美的山水游記,但它不僅僅是記山記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許多感情,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六、作業1、積累寫景的名句。2、比較《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三篇“記”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課后小結】文章寫景中自然融入了個人的情感,但怎樣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難點,在小結時把該文與前兩篇記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寫作背景進行了對比,進而讓學生體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歐陽修的“與民同樂”的思想。教學反思:課題滿井游記主備人嘉興一中實驗學校初二語文備課組孔惠平教學目標⑴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⑵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⑶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⑴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⑵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⑶體會本文擬人、比喻等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引導學生把握形象生動的寫景技巧。教學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2、品讀課文,體會本文寫景的技巧,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3、理解“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豐富意蘊。教學方法討論點撥法誦讀感悟法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二次備課導入:經歷了漫長的嚴冬之后,我們終于盼來了溫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場小雨,讓我們想起了“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詩句。你能給大家描繪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嗎?(生答略)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的腳步到北京郊外滿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領略一下那時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課件出示幻燈片1──課題)。詞語正音:燕地(yān)廿(niàn)二日花朝節(zhāo)鮮妍(yán)明媚墮事(huī)飛沙走礫(lì)惡能無紀(wū)曝(pù)沙之鳥呷(xiā)浪淺鬣寸許(liè)髻鬟(jìhuán)脫籠之鵠(hú)靧面(huì)汗出浹(jiā)背罍而歌者(léi)紅裝而蹇(jiǎn)者課文解釋補充:⑴一詞多義:時:凍風時(經常)作于時(這時)冰皮始解始:冰皮始(開始)解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嘗)無春

髻鬟之始(剛剛)掠乍:波色乍(開始)明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得:欲出不得(能夠)悠然自得(得意、滿足)然:晶晶然(……的樣子)然(然而)徒步則汗出浹背⑵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著酒杯)而歌者,紅裝(穿著艷裝)而蹇(騎著驢)者動詞的使動用法:作則飛(使……飛)沙走(使……走)礫⑶重點虛詞:之:若脫籠之(表修飾關系,可譯為“的”)鵠局促之室(表限度關系,可譯為“以”)髻鬟之(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始掠也夫:夫(句首發語詞,可譯為“大概”)不能以游墮事⑷其它土膏(肥沃)微潤惡能(怎能)無紀(同“記”)四、就疑難語句交流釋疑。1、在理解課文之后,老師想給大家朗讀一下這篇美文。但有一個小問題,那就是想請同學們作評委,最終來給老師的朗讀進行點評。會聽的是好聽眾,既會聽又會評的就是好評委了。你們愿意作評委嗎?師配樂范讀。2、生點評。穿插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將喜歡的語句用喜歡的方式大聲地朗讀給大家聽。3、生放聲朗讀全文。4、老師有感于作者筆下的滿井美景,于是嘗試著畫了幾幅滿井春色圖。你能根據畫面從原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嗎?看看誰是我的知音、誰找得快!5、這一幅幅畫面都是靜止的、單個的,誰能給大家描繪一下滿井的全景?(生描述略)6、如此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可作者為什么要在開篇寫燕地的寒呢?明確: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極寫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悶,為下文寫天暖出游作了鋪墊,兩相比較之下,更突出出游時的快樂、舒暢。7、作者給我們描繪了滿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應該結束全文,好給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卻又生發了些議論,這是否有些多此一舉?為什么?明確:并非多此一舉。這正體現了作者厭惡官場生活,熱愛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間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記的緣由。8、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輔助理解。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代文學家,湖北公安人。萬歷年間進士,官至吏部中郎,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文學史上“公安派”的創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潑,內容則多寫閑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實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寫作背景:萬歷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為苦悶;更使他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就游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滿井游記》就作于此時。9、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作者筆下動人的滿井之春吧!希望這能對我們今后寫作游記散文多少有些幫助。拓展遷移:請你用一兩名話描述一下你感覺到的春夏秋冬的美景。或者描寫一下我們嘉興某一季節的帶有地方特色的美麗景色。六:板書:教學反思:課題詩五首主備人嘉興一中實驗學校初二語文備課組孔惠平教學目標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爾、直、箸、安在、長風破浪、濟、俄傾、安得、嗚呼、突兀、見、折、掣。了解詩歌的常識;感受詩歌的內容美和形式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與難點把握詩歌的意蘊,理解詩人的情懷,有感情地背誦五首詩。深刻領會詩人的胸襟抱負和詩歌的意境美。體會將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教學方法誦讀法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三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二次備課教學內容:《飲酒五》《行路難》第一板塊:一、導入新課古往今來,有不少人爭名奪利,有的人為了使自己在官場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擊他人,殘害親人,如李林甫、秦檜、武則天之流。當然也有少數人厭惡官場,辭官不做,卻愿意遠居田園,過著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一般稱之為隱士。(陶淵明的名言:不為五斗米折腰)二、板書課題、題解、簡介作者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東晉人,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東晉是我國歷史上很黑暗、很混亂的朝代,統治者重視門閥(出身),很多品質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據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眾的優秀人才卻屈居低位。陶淵明當過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級來地方巡視的時候,他都必須前去迎接,曲盡禮節。久而,他很厭煩這種情形,有一次他終于說:“吾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結果他就歸隱田園,并寫下很多詩來表現這種生活,而且這些詩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稱他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影響很大。三、教師范讀全詩,學生齊讀,師向學生明確本詩分為兩層。1~4句為第一層,講作者因為能夠超脫現實紛擾,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覺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靜了。5~10句為第二層,說明欣賞美麗的自然景物,能獲得無限的意趣。四、研習新課1、研習第一層:提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怎么理解?爾:這樣。這幾句的意思是: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請問你怎么能夠這樣呢?這是由于精神超脫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第一層描寫的是“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么?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板書設計〗在人境第一層(果)←心遠地自偏(因)無車馬喧2、研習第二層:提出以下問題,師生共同分析解決:⑴“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么理解?“采菊”這一動作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明確: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采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閑地采,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閑自得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把菊花稱為“花之君子”,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⑵“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明確:表達效果明顯不一樣。“見”是無意中看見,把人與物融為一體;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用“見”追求的是一種不用意而境與意融匯的完美的境界。蘇東坡曾說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這種寫法,古詩中常見,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卻偏偏寫成是景物自己撞上來的,變有意為無意,化有我為無我,例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最后兩句,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象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著一“護”字,“繞”字也顯得那么多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么美麗,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顧不得敲門就推門而入,奉獻上自己的一片青翠,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隱主觀,顯客觀,極力忘我。⑶“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么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人物描寫有何關系?明確:A、詩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群的飛鳥結伴而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B、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詩人在《歸去來兮》里說過:“鳥倦飛而知還”,這句正好應和“飛鳥相與還”。“相與”指“成群”,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我們仿佛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吁:“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C、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而這個“理”,正好為兩句的“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為表里。⑷《飲酒》最后兩句應怎樣理解?明確: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里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板書設計〗悠然→超脫塵俗,熱愛自然、高潔第二層飛鳥相與還→人、“呼吁”歸真還樸有真義→歸隱乃人生真諦3、學生齊讀全詩。五、以討論小結本課結合詩作的學習,我們評評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思想在當時有什么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明確:1、陶淵明棄官歸隱,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的人格,渴望自由,總的特點是“淡泊”,“獨善其身”。2、棄官歸隱,潔身自好,獨善其身,在當時來說,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因此,有其積極意義。3、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的退隱思想也有其消極的一面。第二板塊1、解題:《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72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2、朗讀: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饈xiū投箸zhù歧qí路注意通假字:“羞”同“饈”,美味食品。“直”同“值”,價值。3、理解: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云帆,渡滄海,酬壯志。4、賞析:⑴敘事開篇,化用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用夸張的筆法,寫“金樽清酒”,“玉盤珍饈”的宴飲,詩人卻停杯,投箸,拔劍不能飲,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別于《擬行路難》。⑵聯想而過渡,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現實之路雖然坎坷,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聯想到呂尚未遇文王時,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釣;伊尹受湯聘前,曾夢見乘舟經過日月旁邊,呂尚伊尹最后他們實現了自己的愿望。這兩個典故表達詩人要像他們那樣有為于當世。⑶直接抒情,詩人一向所抱的“輔弼天下”的愿望,一直無法實現,因此悲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詩的結尾,用典表達要像宗愨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會有施展才能的時候。全詩情感迭變:他的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5、名句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詩人相信自己總會有一天高掛云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是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現在常用這兩句詩表達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實現理想抱負的堅定的信念。6、背誦,指導感情的表達。7、作業,默寫強調標點符號。

第二課時二次備課教學內容:《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出示名言警句,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屈原的畫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根據你的理解,你知道這句話的含義嗎?(生答)這是著名的關心人民疾苦的句子。從古到今關心人民疾苦的數不勝數,有屈大夫屈原、詩圣杜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現代的孔繁森等。今天我們就來欣賞憂國憂民的詩圣杜甫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二、作者簡介學生根據課下搜集的材料介紹作者,師補充: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應進士試,不第,困居長安十年,遂與現實接近,逐步觀察到各種社會矛盾,獲得豐富的創作題材。后任左拾遺,因故被貶。759年,安史之亂未定,關內又大饑,乃棄官帶領全家輾轉西行,歷盡險阻,備嘗艱辛,親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寫出諸如“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之類富有人民性、現實性的史詩。最后抵成都,由親友幫助,在西郊浣花溪,用兩年時間蓋上一間茅屋(即今“成都草堂”),總算得到一個安身之處。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陣狂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濕透了室內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詩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萬萬廣大人民的疾苦,不禁產生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寫下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的詩題材豐富,內容深刻,十分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深受戰亂之苦和顛沛流離的生活,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獲得“詩史”的美稱,又被稱為“詩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詩歌一千四百多首。三、看插圖,你想到了什么四、朗讀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對其中的難辨字進行點撥。2、教師做一般朗讀,意在正音。學生邊聽邊為難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詞注音和解釋)3、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提點學生注意詩歌的韻腳。五、品味語言本詩有兩個突出的語言特色,一是用詞生動,形象鮮明;二是結構嚴謹,層次井然。重點讓學生品味詩歌中的精彩用詞與語音節奏隨情感變化有致變化的特征。詢問學生:“這首詩你們至少讀了兩遍了,在語言上有什么感覺呢?里面有哪些字詞使你特別留意的?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再讓代表發表觀點。教師相機點撥。提點完畢后,全體朗讀一遍詩歌。六、整體感知本詩寫了哪幾個畫面?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要求:能從文中找出由哪些詞語或句子表現的?可以提出問題分小組討論總結。秋風破屋心情苦痛現實自己群童搶茅推關憂無可奈何己心國及民憂長夜沾濕人生民憂思不絕理想祈盼廣廈天下寒士七、再讀全詩憂國憂民的詩人,總是受到人民的愛戴和敬仰。山西民歌中有“唐朝師生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這是對詩人的愛戴和敬仰,讓我們懷著對杜甫崇敬的心情,再讀全詩:1、教師范讀(富有感情的吟誦),并投影誦讀要注意的節奏和重、拖音。2、學生借鑒教師的方法,自由吟讀詩篇,同時背記內容。3、學生共同朗讀。八、能力拓展如果有時間,請同學們根據1、2段,對人物形象和場面進行合理想象。九、小結詩為事作,屋憑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現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今天變成現實,如果詩人在天有靈,他定會感到欣慰。“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這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朱德參觀杜甫草堂的題詞。我們但愿杜甫草堂長留人世,杜甫詩篇光芒千秋永照。

【板書設計】秋風破屋心情苦痛現實自己群童搶茅推關憂無可奈何己心國及民憂長夜沾濕人生民憂思不絕理想祈盼廣廈天下寒士朗讀的要求:詩歌的節奏、韻律要靠讀來感受,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涵也靠讀來體會。讀,不僅是自己的領悟所必需;讀,也是感染他人,產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應要求能朗誦,讀出情和意。因此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第三課時二次備課教學內容:《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乙亥雜詩》一、導入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到了唐朝已經達到了頂峰。唐朝的詩人就像是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爍在文明古國的晨空。今天,我們不妨來看看,我們所了解的著名詩人到底有哪些。讓我們順著時間的腳步去探尋詩人的方向。一般來說,唐朝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二、學生思考這四個階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詩人?三、教師明確并在此過程中啟發學生一起來背誦學過的相關的詩句。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時,對學生來說,通過教師的歸納總結,他們對唐詩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統性了。初唐(618~712)這時期出現了“初唐四杰”──王勃、駱賓王、楊炯、盧照鄰還有陳子昂,他們在轉變詩風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還有宋之問,杜審言(杜甫的祖父)等。盛唐(713~765)這時期出現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還有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領和王之渙;田園詩人王維和孟浩然。中唐(766~824)這時期更是群星閃耀,出現了自覺發揚杜甫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等;著重發展了杜甫創新技巧的韓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