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_第1頁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_第2頁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_第3頁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_第4頁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目次

1總則

2術語

3建筑與建筑熱工設計

3.1建筑設計

3.2圍護結構熱工指標的限值

3.3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和細部設計

4采暖、空調與通風的節能設計

4.1一般規定

4.2采暖

4.3空調

4.4通風

4.5冷源與熱源

4.6監測與控制

5節能設計的判定

附錄A夏季建筑外遮陽系數的簡化計算方法

附錄B圍護結構的構造及其建筑熱工特性指標示例

附錄C建筑物內空調采暖水管的經濟絕熱厚度

附錄D-1甲類建筑然工性能判斷表

附錄D—2乙類建筑然工性能判斷表

附錄D-3乙類建筑熱工性能權衡判斷計算表

附錄D—4設計建筑圍護結構做法表

附錄D—5設計建筑空調系統判定表

附錄E關于面積和體積的計算

附錄F本標準用詞說明

1總則

1.0.1為認真貫徹執行《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根據北

京地區的氣候特點和具體情況,制定本標準。

1.0.2本標準適用于北京地區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的建筑節能設計。

1.0.3公共建筑的節能設計應按本標準進行。通過改善建筑圍護結構保溫和隔熱

性能,提高采暖、空調、通風設備及其系統的能效比、充分利用自然通風、余

熱回收等措施,在保證相同的室內熱環境條件下,有效地降低采暖、通風、空

調的總能耗。

1.0.4公共建筑的節能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

關強制性標準的規定。

2術語

2.0.1透明幕墻Transparentcurtainwall

可見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內的幕墻。

2.0.2可見光透射比Visibletransmittance

透過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的可見光光通量,與投射在其表面_1_.的可見光

光通量之比。無因次。

2.0.3建筑物體形系數(S)Shapecoefficientofbuilding

建筑物與室外大氣接觸的外表面積與其所包圍的體積的比值。外表面積中,

不包括地面的面積。單位為m2/m3。

2.0.4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法Methodologyforbuildingenvelopetrade-off

option

當建筑設計不能完全滿足規定的圍護結構熱工設計指標時,計算并比較參

照建筑和所設計建筑的圍護結構冬季采暖能耗,判定圍護結構的總體熱工性能

是否符合節能設計要求的方法。

2.0.5窗墻面積比Arearatioofwindowtowall

某一朝向的外窗總面積,與同朝向墻面總面積(包括窗面積在內)之比。

無因次。

2.0.6遮陽系數(SC)Sunshadingcoefficient

實際透過窗玻璃的太陽輻射得熱,與透過3mm厚透明玻璃的太陽輻射得熱

之比值。無因次。

2.0.7參照建筑Referencebuilding

采用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法時,作為計算圍護結構冬季采暖能耗用

的虛擬建筑,參照建筑的形狀、大小、朝向與設計建筑完全一致,但圍護結構

熱工參數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值。

2.0.8設計建筑Designedbuilding

正在設計的、需要進行節能設計判定的建筑。

2.0.9圍護結構傳熱系數(K)和外墻平均傳熱系數(Km)Overallheattransfer

coefficientofbuildingenvelopeandaverage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outer-wall

圍護結構兩側空氣溫差為1K,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圍護結構的傳熱

量為圍護結構傳熱系數。外墻主體部位傳熱系數與熱橋部位傳熱系數按照面積

的加權平均值,為外墻平均傳熱系數。單位為W/(n??K)。

2.0.10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Ws)Powerconsumptionofunitairvolumeoffan

空調和通風系統輸送單位風量的風機耗功量。單位為W/(m3/h)o

2.0.11耗電輸熱比(EHR)Ratioofelectricityconsumptiontotransferiedheat

quanity

在采暖室內外計算溫度條件下,全日理論水泵輸送耗電量與全日系統供熱

量的比值。無因次。

2.0.12輸送能效比(ER)Ratioofaxialpowertotransferiedheatquanity

空調冷熱水循環水泵在設計工況點的軸功率,與所輸送的顯熱交換量的比

值c無因次C

2.0.13名義工況制冷性能系數(COP)Refrigeratingcoefficientofperformance

在名義工況下,制冷機的制冷量與其凈輸入能量之比。無因次。

2.0.14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IPLV)Integratedpartloadvalue

用一個單一.數值表示的空調用冷水機組的部分負荷效率指標,它基于機組

部分負荷時的性能系數值、按照機組在各種負荷下運行時間的加權因素,通過

計算獲得。無因次。

2.0.15建筑物內區Innerzoneofbuilding

體量較大的建筑物內部,無外圍護結構、但存在內部發熱量、需要全年供

冷的區域。

3建筑與建筑熱工設計

3.1建筑設計

3.1.1建筑總平面的規劃布置和平面設計,應有利于冬季日照和避風、夏季和

其它季節減少得熱和充分利用自然通風。

3.1.2建筑的主體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間宜避開冬季最多

頻率風向(北向、北北西向)和夏季最大日射朝向(西向)。

3.1.3按照建筑物圍護結構能耗占全年建筑總能耗的比例特征,劃分為以下兩類

建筑:

1單幢建筑面積大于20000m\且全面設置空氣調節系統的建筑,為甲類建筑。

2其它為乙類建筑。

3.1.4建筑物的體形系數,不宜大于().4。

3.1.5公共建筑的外窗,應符合下列規定:

1甲類建筑東、西、北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墻)墻面積比,不應大于0.70,

且建筑物總窗墻比不應大于0.70;

2乙類建筑每個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墻)墻面積比均不應大于0.70;如不

符合,應按照5.0.3條規定,使用權衡判斷法,判定圍護結構的總體熱工性能

是否符合本標準規定的節能要求;

3當單一朝向的窗墻面積比小于0.40時,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的可見光

透射比不應小于0.4O

注:“建筑物總窗墻比”系指各朝向外窗總面積之和,與各朝向增面(包括窗)總面積之和

的比值。

3.1.6屋頂透明部分的面積比例,應符合下列規定:

1甲類建筑不應大于屋頂總面積的30%;

2乙類建筑不應大于屋頂總面積的20%;

3乙類建筑如需要超過20%,應按照5.0.3條規定,使用權衡判斷法,判定圍

護結構的總體熱工性能是否符合本標準規定的節能要求。

3.1.7外窗的可開啟面積,不應小于外墻總面積(包括窗面積)的12%;當外

窗面積小于外墻總面積的12%時,外窗應全部可開啟。透明幕墻應具有可開啟

部分或設有通風換氣裝置。

3.1.8人員出入頻繁的外門,應符合以下節能要求:

1設門斗或其它減少冷風進入的設施。

2高層建筑的平面布置,宜采取防止煙囪效應的措施。

3.1.9建筑總平面布置和建筑物內部的平面設計,應合理確定冷熱源和風機機

房的位置,盡可能縮短冷、熱水系統和風系統的輸送距離。

3.2圍護結構熱工指標的限值

3.2.1甲類建筑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和其它熱工指標,必須符合表3.2.1-1和

表3.2.1-2的規定。

表3.2.1-1甲類建筑屋頂傳熱系數和遮陽系數限值

傳熱系數K[W/(m2-K)]

透明部分與屋面之比M遮陽系數SC

非透明部分透明部分

MW0.2040.60W2.70W0.50

0.20<MW0.25《0.55W2.40W0.40

0.25<MW0.30W0.50W2.20W0.30

表3.2.1-2甲類建筑其它圍護結構傳熱系數和外窗遮陽系數限值

圍護結構部位傳熱系數K[W/(m2-K)]

外墻(包括非透明幕墻)W0.80

底面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W0.50

非采暖空調房間與采暖空調房間的隔墻或樓板W1.50

傳熱系數K

外窗(包括透明幕墻)遮陽系數SC

[W/(m2-K)](東、南、西向)

窗墻面積比W0.20W3.50不限制

0.20V窗墻面積比W0.30W3.00不限制

0.30V窗墻面積比W0.40W2.70W0.60

單一朝向外窗

0.40<窗墻面積比《0.50W2.30W0.55

(包括透明幕墻)

0.50V窗墻面積比《0.70W2.00W0.50

0.70V窗墻面積比《0.85W1.80W0.45

0.85V窗墻面積比《1.00W1.60W0.45

注:1有外遮陽時,遮陽系數=玻璃的遮陽系數X外遮陽的遮陽系數;無外遮陽時,遮

陽系數=玻璃的遮陽系數;外遮陽的遮陽系數計算方法詳附錄A;

2外墻的傳熱系數為包括結構性熱橋在內的平均傳熱系數Km;

3北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墻)的遮陽系數SC值不限制;

4圍護結構的構造及其建筑熱工特性指標示例詳附錄B;

5.窗墻面積比>0.7的規定值,不包括東、西、北朝向。

3.2.2乙類建筑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和其它熱工指標,應符合表3.2.2-1、表

3.2.2-2的規定。如果不能滿足,應按照5.0.3條規定,使用權衡判斷法,判

定圍護結構的總體熱工性能是否符合本標準規定的節能要求。

表3.2.2-1乙類建筑外窗及屋頂透明部分傳熱系數和遮陽系數限值

體型系數W0.30體型系數>0.30

外窗(包括透明幕墻)

傳熱系數K遮陽系數SC傳熱系數K遮陽系數SC

[W/(m2-K)](東、南、西向)[W/(m2-K)](東、南、西向)

窗墻面積比W0.20W3.50不限制W2.80不限制

單一朝

0.20V窗墻面積比W0.30W3.00不限制W2.50不限制

向外窗

(包括0.30〈窗墻面積比W0.40W2.70W0.70W2.30W0.70

透明幕

0.40V窗墻面積比W0.50W2.30W0.60W2.00W0.60

墻)

0.50〈窗墻面積比W0.70W2.00W0.50W1.80W0.50

屋頂透明部分W2.70W0.50W2.70W0.50

表3.2.2-2乙類建筑其它圍護結構傳熱系數限值

傳熱系數K[W/(m2-K)]

圍護結構部位0.30V體型系數W

體型系數W0.30體型系數>0.40

0.40

屋面W0.55W0.45W0.40

外墻(包括非透明舞墻)W0.60W0.50W0.45

底面接觸室外空氣的架

W0.50W0.50W0.50

空或外挑樓板

非采暖空調房間與采暖

W1.50W1.50W1.50

空調房間的隔墻或樓板

注:1有外遮陽時,遮陽系數=玻璃的遮陽系數X外遮陽的遮陽系數;無外遮陽時,遮

陽系數=玻璃的遮陽系數;外遮陽的遮陽系數計算方法詳附錄A;

2外墻的傳熱系數為包括結構性熱橋在內的平均傳熱系數K.?:

3北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墻)的遮陽系數SC值不限制;

4圍護結構的構造及其建筑熱工特性指標示例詳附錄Bo

3.2.3外窗和透明幕墻的氣密性能,應符合以下要求:

1外窗的氣密性能不應低于《建筑外窗氣密性能分級及其檢測方法》

(GB7107-2002)中規定的4級;

2透明幕墻的氣密性能不應低于《建筑幕墻物理性能分級》(GB/T15225)中

規定的川級。

3.3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和細部設計

3.3.1外墻應采用外保溫體系。當無法實施外保溫時,才可采用內保溫。

3.3.2外墻采用外保溫體系時,應對下列部位進行詳細構造設計:

1外墻出挑構件及附墻部件,如:陽臺、雨罩、靠外墻陽臺欄板、空調室外機

擱板、附壁柱、凸窗、裝飾線等均應采取隔斷熱橋和保溫措施;

2窗口外側四周墻面,應進行保溫處理。

333外墻采用內保溫構造時,應充分考慮結構性熱橋的影響,并符合以下要求:

1計算外墻主體部位傳熱系數與熱橋部位傳熱系數按照面積的加權平均值,即

外墻平均傳熱系數。平均傳熱系數應不大于表3.2.1-2和表3.222的限值;

2熱橋部位采取可靠保溫或“斷橋”措施;

3按照《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93)的規定,進行內部冷凝受潮

驗算和采取可靠的防潮措施。

3.3.4宜采取以下增強闈護結構隔熱性能的措施:

1西向和東向外窗,宜設置活動外遮陽設施;

2屋頂宜采用通風屋面構造;

3鋼結構等輕體結構體系建筑,其外墻宜采用設置通風間層的措施。

3.3.5外門和外窗的細部設計,應符合以下規定:

1門、窗框與墻體之間的縫隙,應采用高效保溫材料填堵,不得采用普通水泥

砂漿補縫;

2門、窗框四周與抹灰層之間的縫隙,宜采用保溫材料和嵌縫密封膏密封,避

免不同材料界面開裂,影響門、窗的熱工性能;

3采用全玻璃幕墻時,隔墻,樓板或梁與幕墻之間的間隙,應填充保溫材料。

4.采暖、空調和通風的節能設計

4.1一般規定

4.1.1采暖、空氣調節系統的施工圖設計,必須對每一采暖空調房間或空調區

域進行熱負荷和逐項逐時的冷負荷計算,作為選擇末端設備、確定管道直徑、

選擇冷熱源設備容量的基本依據。

4.1.2采暖和空調的室內設計計算溫度取值,宜符合下列規定:

1集中采暖系統室內設計計算溫度,不宜高于表4.1.2-1的數值;

2空調系統室內設計計算參數,不宜高于表4.1.2-2的標準。

表4.2.2-1集中采暖系統室內設計計算溫度

建筑類型及房間名稱室鬻度

建筑類型及房間名稱室內溫度(℃)

1.辦公樓:8.體育:

辦公室20比賽廳、練習廳16

會議室、多功能廳18體操練習廳18

2.影劇院:運勾員、教練員更衣、休息20

觀眾廳、休息廳18

化妝209.旅館:

3.銀行:大廳、接待16

營業大廳18客房、辦公室20

辦公室20餐廳、會議室18

公共浴室25

4.商業:10.學校:

營業廳18教室、實驗、教研室、行政

辦公、閱覽室

辦公20人體寫生美術教室模特所,7

在局部區域

百貨倉庫10風雨操場14

5.圖書館:11.醫療及療養建筑:

辦公室、閱覽20成人病房、診室化驗室20

報告廳、會議室18兒童病房、嬰兒室、高級病

特藏、膠卷、書庫14房、放射診斷室

手術室、分娩室25

6.餐飲:掛號處、藥房18

餐廳,辦公18消毒、污物、解剖16

制作間、配餐16太平間、藥品庫12

廚房熱加工間1012.其它:

米面貯藏5走道、洗手間、門廳、樓梯16

副食、飲料庫8設采暖的車庫5

7.交通:

民航候機廳、辦公室20

候車廳、售票廳16

表4.1.2-2空調系統室內設計計算溫度

設計計算溫度冬季夏季

一般房間20℃25℃

大堂、過廳18℃26℃

4.1.3冷量和熱量的計量,應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區域性冷源和熱源時,在每棟公共建筑的冷源和熱源入口處,應設置冷

量和熱量計量裝置;

2公共建筑內部歸屬不同使用單位的各部分,宜分別設置冷量和熱量計量裝置。

4.2采暖

4.2.1集中采暖系統的負荷計算,除執行《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GB50019-2003)的有關規定外,同一熱源系統的各采暖對象,應采用相同的

計算方法和標準。

4.2.2公共建筑中的高大空間如大堂、候車(機)廳、展廳等處,宜采用輻射采

暖方式,或采用輻射采暖作為補充。

4.2.3集中熱水散熱器采暖系統的設計,應符合如下要求:

1合理劃分和均勻布置環路系統;

2采用雙管式系統時,應采取防止重力作用水頭引起的垂直水力失調的可靠措

施;

3垂直單管式系統應采用跨越式,不應采用順序式;

4應按照《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019-2003)的規定,嚴格進

行水力平衡計算,且應通過各種措施使并聯環路之間的壓力損失相對差額,不

大于15%o

4.2.4確定房間采暖散熱器的數量,應符合以下要求:

1根據房間采暖熱負荷和散熱器生產廠提供的技術資料計算確定;

2應從房間采暖熱負荷中,扣除室內明裝管道的散熱量;

3同一熱源系統的各幢建筑,采暖方式相同時應采用同一熱媒計算溫度。

4.2.5公共建筑集中熱水采暖系統的每組(或每個房間)散熱器或輻射采暖地

板每個環路,應配置與系統特性相適應的、調節性能可靠的自力式溫控閥或手

動調節閥。

4.2.6采暖供熱系統熱水循環水泵的耗電輸熱比,應符合下列規定:

1耗電輸熱比(EHR)的限值,應不大于按下式計算所得數值:

EHR0.0056(14+aSL)/At

式中:At-設計供回水溫度差,°C;

ZL-室外主干線(包括供回水管)總長度,m;

a一包括局部阻力因素在內的沿程比壓降,按表4.2.6取值。

表4.2.6a的取值

SL(m)a(111水柱/口1)

W5000.0115

500?VI0000.0092

210000.0069

2工程設計的實際耗電輸熱比(EHR),可按下式計算:

EHR=N/Q?叱

式中

N—水泵在設計工況點的軸功率,kW;

QH—設計采暖負荷,kW;

He—電機和傳動部分的效率,%;

當采用直聯方式時,nc=0.85;

當采用連軸器連接方式時,nc=0.83。

3水泵在設計工況點的軸功率,應按下式計算:

N=p?G?H/(102n)(kW)

上式中:

P——水在工作溫度下的密度,kg/m3;

G——水泵設計T況點的流量,kg/s:

H——水泵設計工況點的揚程,m;

n——水泵樣本提供的設計工況點的水泵效率,%。

4.2.7敷設于不采暖空間采暖管道的絕熱層厚度,應按照本標準附錄C中材冷

或熱管道”的要求選用。

4.3空調

4.3.1公共建筑內存在需要常年供冷的建筑內區時,空調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

節能要求:

1應根據室內進深、分隔、朝向、樓層以及圍護結構特點等因素,劃分建筑物

空氣調節內、外區;

2內、外區宜分別設置系統或末端裝置;

3對有較大內區且常年有穩定的大量余熱的辦公、商業等建筑,有條件時宜采

用水環熱泵等能夠回收余熱的空氣調節系統;

4當建筑物內區空間采用全空氣系統時,冬季和過渡季應最大限度地采用新風

作冷源,冬季不應使用制冷機供應冷水。

4.3.2公共建筑內人員所需設計最小新風量,應執行《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

規范》(GB50019-2003)的有關規定。

4.3.3全空氣定風量空調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節能要求:

1空調系統可調新風比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對一般公共建筑,整個建筑所有全空氣定風?系統,可達到的最大總新風

比,應不低于50%;

②人員密集的大空間和內區的所有全空氣定風量系統,可達到的最大總新風

比,應不低于70%;

③排風系統應與新風量的調節相適應。

2使用時間、溫濕度基數等要求條件不同和新風土相差懸殊的空調區,不宜劃

分在同一個風系統中;

3建筑空間高度H210m、且體積V>100001/時,宜采用分層空調系統。

4.3.4全空氣變風量空調系統其空氣處理機組的風機,應采用變頻自動調節風機

轉速的方式。

4.3.5采用風機盤管加集中新風系統,宜具備可在各季節采用不同新風量的條件。

4.3.6空調風系統應限制土建風道的使用,應符合下列規定:

1不應采用土建風道作為空調系統的送風道和已經進行過冷、熱處理的新風送

風道;

2當條件受限確實需要使用土建風道時,必須采取嚴格的防止漏風和絕熱措

施。

4.3.7空調冷熱水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節能要求:

1除空氣處理過程需要采用噴水室處理或水蓄冷等情況外,均應采用閉式循環

水系統;

2系統較大、各環路負荷特性或壓力損失相差懸殊時,宜采用二次泵系統;

3冷水機組的冷水供回水設計溫差不應小于5℃。在技術可靠、經濟合理的前

提下,宜加大冷水供叵水溫差;

4兩管制空調冷熱水系統的冷水循環泵和熱水循環泵應分別設置;

5應通過合理劃分和均勻布置環路,并進行水力平衡計算,減少各并聯環路之

間壓力損失的相對差額。當相對差額大于15%時,應在計算的基礎上,根據水

力平衡要求配置必要的水力平衡裝置。

4.3.8建筑內空調和通風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節能要求:

1作用半徑不宜過大:

2高層建筑的風系統所轄層數不宜超過10層;

3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Ws),不應大于表438中的數值。

表4.3.8風機的最大單位風量耗功率(Ws)lW/(ms?h)J

辦公建筑商業、旅館建筑

系統型式

粗效過濾粗、中效過濾粗效過濾粗、中效過濾

冷熱盤管合用的定風量系統0.420.480.460.52

冷熱盤管分設的定風量系統0.470.530.510.58

冷熱盤管合用的變風量系統0.580.640.620.68

冷熱盤管分設的變風量系統0.630.690.670.74

普通機械通風系統0.32

注:1普通機械通風系統中,不包括廚房等需要特定過濾裝置的通風系統;

2當采用濕膜加濕方法時,單位風量耗功率可以再增加0.053W/(m3/h);

3當采用熱回收裝置時,Ws數值可以根據熱回收裝置的阻力特性增力口。

4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Ws),應按下式計算:

Ws=P/(3600nj

式中:Ws—單位風量的功耗,W/(m3?h);

P—風機全壓值,Pa;

r一包含風機、電機及傳動效率在內的總效率,%o

4.3.9建筑內空調冷熱水系統循環水泵的輸送能效比,應符合下列規定:

1輸送能效比(ER)應不大于表4.3.9中的限值;

表4.3.9空調冷熱水系統的最大輸送能效比(ER)

管道類型空調冷水系統兩管制的熱水系統四管制的熱水系統

ER0.02410.004330.00673

注:兩管制熱水管道系統中的輸送能效比值,不適用于采用直燃式冷熱水機紐作

為熱源的空調熱水系統。

2工程設計的實際輸送能效比(ER),應按下式計算:

ER=0.002342H/(AT?n)

式中:H-循環水泵在設計工作點的揚程,m;

AT—供回水溫差,。C;

n-循環水泵在設計工作點的效率,%。

注:1區域管道或最遠環路總長度過長的水系統,輸送能效比(ER)的限值可參照執行;

2循環水泵的揚程,應包括二次泵系統中的一級泵和二級泵。當多臺二級泵各自的揚

程和效率不同時.,二級泵的揚程和效率可按照流量的加權平均值計算;

3循環水泵在設計工作點的效率,應按照實際選用水泵樣本提供的設計工況點的總效

率確定。

4.3.10空調系統管道的絕熱層厚度,應符合以下規定:

1建筑物內空調冷熱水水管的絕熱層厚度,應按《設備及管道保冷設計導則》

(GB/T15586)中的經濟厚度和防表面結露厚度的方法計算。亦可參照本標準

附錄D選用。

2空調風管絕熱層的最小熱阻,應符合表4.3.10的規定。

表4.3.10空調風管絕熱層的最小熱阻

風管類型最小熱阻⑺2?K/W)

一般空調風管0.74

低溫空調風管1.08

4.4通風

4.4.1公共建筑的通風,應符合以下節能原則:

1應優先采用自然通風排除室內的余熱、散濕量或其它污染物;

2體育館比賽大廳等人員密集的高大空間,應具備全面使用自然通風的條件,

以滿足過渡季群眾活動的需要;

3當自然通風不能滿足室內空間的通風換氣要求時,應設置機械進風系統、機

械排風系統或機械進排風系統;

4應盡量利用通風消除室內余熱余濕,以縮短需要冷卻處理的空調新風系統的

使用時間;

5建筑物內產生大量熱濕以及有害物質的部位,應優先采用局部排風,必要時

輔以全面排風。

4.4.2建筑中庭應能夠利用自然通風排除上部高溫空氣,必要時設置機械排風裝

置。

4.4.3集中空調系統的排風熱同收,應符合以下規定:

1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全樓設計最小新風■>20000m3/h時,應設置集中

排風系統,并至少有總新風量的40%設置熱回收裝置;

2全空氣直流式空調系統,總送風量在3000m7h-10000m3/h時,應至少有

總送風量的80%設置熱回收裝置;總送風量大于10000療/h時,應至少有

總風量的60%、且風量不得小于8000才/h設置熱回收裝置;

3帶回風的全空氣空調系統,總風量220000mVh>最小新風比)40%時,宜

設置熱回收裝置;

4宜跨越熱回收裝置設置旁通風管。

注:1用于設備機房等部位冬季加熱的直流送風系統,當室內設計溫度W5C時,可不設熱

回收裝置;

2有害物質濃度較大的排風(例如廚房油煙、吸煙室排風等),可不設熱回收裝置.>

4.4.4有人員長期停留,且不能設置集中新風、排風系統的空調房間,宜在各空

調區(房間)分別安裝帶熱回收功能的雙向換氣裝置。

4.4.5排風熱回收裝置選用,應按以下原則確定:

1.冬季也需要除濕的空調系統,應采用顯熱回收裝置;

2.根據衛生要求新風與排風不應直接接觸的系統,應采用顯熱回收裝置;

3.其余熱回收系統,宜采用全熱回收裝置。

4.4.6僅用于消除室內余熱的通風系統,當采用直流系統時,夏季室內計算溫度

取值不宜低于室外通風計算溫度。

4.5冷源與熱源

4.5.1除無集中熱源、且符合下列情況之一者外,不得采用電熱鍋爐、電熱水

器等作為直接采暖和空氣調節系統的主體熱源:

1電力充足,供電政策支持和電價優惠的地區的建筑;

2以供冷為主、采暖負荷極小、且無法利用熱泵提供熱源的建筑;

3無燃氣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環保或消防嚴格限制的建筑;

4夜間可利用低谷電進行蓄熱、且蓄熱式電鍋爐不在晝間用電高峰時段啟用的

建筑;

5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地區的建筑。

4.5.2燃油、燃氣、燃煤鍋爐的選擇和鍋爐房內鍋爐的配置,應符合以下節能

要求:

1鍋爐的額定熱效率,不應低于表4.5.2中的規定值;

表4.5.2鍋爐額定熱效率

鍋爐類型額定熱效率%

燃煤(II類煙煤)蒸汽、熱水鍋爐78

燃油或燃氣的蒸汽、熱水鍋爐89

2應根據建筑內對熱源的多種需求和負荷變化,合理確定鍋爐臺數和單臺

鍋爐容量的配置,在低于設計用熱負荷條件下,單臺鍋爐的負荷率,燃煤

鍋爐不應低于50%,燃油、燃氣鍋爐不應低于30%,以確保在最大負荷和

變負荷工況下盡可能高效率運行:

3應充分利用鍋爐產生的多種余熱;

4燃氣鍋爐應充分利用煙氣的冷凝熱,采用冷凝熱回收裝置或冷凝式爐型,

并宜選用配置比例調節燃燒器的爐型。

4.5.3蒸氣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應采用卸載靈活、可靠,性能系數(COP)

及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IPLV)較高的機型,并應符合以下要求:

1在額定制冷工況和規定條件下,性能系數(COP)不應低于表4.5.3-1

的規定值;

表4.5.37冷水(熱泵)機組制冷性能系數

類型額定制冷量(kW)性能系數(W/W)

<5283.80

活塞式/渦旋式528?11634.00

>11634.20

<5284.10

水冷螺桿式528?11634.30

>11634.60

5284.40

離心式528?11634.70

>11635.10

W502.40

活塞/渦旋式

>502.60

風冷或蒸發冷卻

W502.60

螺桿式

>502.80

2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值(IPLV),不宜低于表453-2的規定值。

表453-2冷水(熱泵)機組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

額定制冷量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

類型

(kW)(IPLV)(W/W)

<5284.47

螺桿式528?II634.81

>11635.13

水冷

<5284.49

離心式528?11634.88

>11635.42

注:IPLV值是基于單臺主機運行工況。

4.5.4水冷式電動蒸氣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的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

(IPLV),宜按下式公式計算和檢測條件檢測;

IPLV=0.023A+0.415B+0.461C+0.101D

式中—100%負荷時的性能系數COP(W/W),冷卻水進水溫度30'C;

B—75%負荷時的性能系數COP(W/W),冷卻水進水溫度26C;

C—5()%負荷時的性能系數COP(W/W),冷卻水進水溫度23C;

D—25%負荷時的性能系數COP(W/W),冷卻水進水溫度19

4.5.5采用名義制冷?大于7100?電機驅動壓縮機的單元式空氣調節機、風管

送風式和屋頂式空調機組時,在額定制冷工況和規定條件下,其能效比(EER)

不應低于表4.5.5中的規定值。

表4.5.5單元式機組能效比

類型能效比(W/W)

不接風管2.60

風冷式

接風管2.30

不接風管3.00

水冷式

接風管2.70

4.5.6蒸汽、熱水型澳化鋰吸收式冷水機組及直燃型溟化鋰吸收式冷(溫)水機

組,應選用能量調節裝置靈敏、可靠的機型,在名義工況下的性能參數應符合

表4.5.6的規定值。

表4.5.6漠化鋰吸收式機組性能參數

名義工況性能參數

機型冷(溫)水進/冷卻水進/出蒸汽壓單位制冷量蒸汽性能系數(W/N)

出口溫度(℃)口溫度(℃)力MPa耗量kg/(kW.h)制冷供熱

18/130.25

<1.40

蒸汽0.40

30/35

雙效12/70.6041.31

0.8041.28

供冷12/730/3521.10

直燃

供熱出口60>0.90

注:直燃機的性能系數為:制冷量(供熱量)/[加熱源消耗量(以低位熱值計)+電力消

耗量(折算成一次能)]。

4.5.7當冬季運行性能系數低于1.8時,不宜采月空氣源熱泵機組供熱。

注:冬季運行性能系數=冬季室外空調計算溫度時的機組供熱量(W)/機組輸入功率(W)。

4.5.8冷水(熱泵)機組的單臺容量及臺數的選擇,應能適應空調負荷全年變

化規律,滿足季節及部分負荷要求。當空調冷負荷大于528kW時不宜少于2臺。

4.5.9采用蒸汽為熱源時,采暖和空調系統的用汽設備產生的凝結水應回收。

凝結水回收系統宜采用閉式系統。

4.5.10對于冬季存在一定量供冷需求的建筑物內區,當采用分區兩管制或四管

制風機盤管系統供冷時,宜利用冷卻塔提供空調冷水。

4.5.11當冷卻塔與冷卻水循環泵的高差大于l()m時,不應采用在冷卻水循環泵

處設置低位開式冷卻水箱的冷卻水循環系統。

4.5.12應通過詳細的水力計算,確定合理的采暖和空調冷熱水循環泵的流量

和揚程,并確保水泵設計工作點在高效區。

4.6監測與控制

4.6.1采暖、空調與通風系統,應進行監測與控制,具體配置內容應根據建筑功

能、標準、系統類型等因素,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

4.6.2甲類建筑空調、通風和冷熱源系統的主要設備,宜采用直接數字式集中

監測控制系統(DDC系統)。

4.6.3冷、熱源系統的控制,應滿足以下節能配置要求:

1對系統的冷熱量(瞬時值和累計值)進行監測和記錄;

2冷水機組宜優先采用由冷量優化控制運行臺數的方式;

3總裝機容量較大、數量較多的大型工程冷、熱源機房,宜采用機組群控方式,

通過優化組合確定設備運行臺數,達到系統整體節能的目的;

4集中采暖系統的熱源,應采用根據室外氣象條件自動調節供水溫度的裝置。

4.6.4下列系統的循環水泵,應采用自動變速控制方式:

1二次泵空氣調節水系統,負荷側的二級泵;

2采用水/水或汽/水熱交換器間接供冷供熱循環水系統,負荷側的二次水循環

泵。

4.6.5應根據冷卻水出水溫度,控制冷卻塔風機轉速或開啟臺數。

4.6.6空調風系統和空氣處理機組的控制,應滿足以下節能配置要求:

1空氣溫、濕度的監測和控制;

2空氣處理機組風機的變速控制;

3調節新風、回風、排風閥開度的變新風比控制;

4空氣過濾器的超壓報警或顯示。

4.6.7風機盤管系統應設置房間溫度的自動控制裝置。

4.6.8新風量的控制與工況的轉換,宜采用以下方式:

1采用可調新風比運行的系統,宜根據室內外熔值的比較,實現增大新風比或

新風量控制。

2在人員密度相對較大且變化較大的房間,宜采用新風需求控制。根據室內C02

濃度檢測值,實現最小新風比或最小新風量控制。

4.6.9地下停車庫的通風系統,宜根據使用情況對通風機設置定時啟停(臺數)

控制,或根據車庫內的CO濃度進行自動運行控制;車庫送熱風時,應根據車

庫內的CO濃度進行自動運行控制。

5節能設計的判定

5.0.1全部符合本標準強制性條文的設計,可以直接判定為節能公共建筑設計。

5.0.2甲類建筑必須嚴格執行本標準3.1節和3.2節強制性條文中所規定的

數值指標以及其它強制性條文,才可以判定為節能公共建筑設計。

5.0.3乙類建筑各項圍護結構指標均符合本標準3.1.5條、3.1.6條和3.2.2

條的規定時,可直接判定為總體熱工性能符合本標準規定的節能要求。在特殊

條件下,乙類建筑不能滿足本標準3.1.5、3.1.6、3.2.2條中任何一條的規定

數值指標時,應使用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法,判定圍護結構的總體熱工

性能是否符合本標準規定的節能要求。滿足總體熱工性能和其它強制性條文

要求,才可以判定為節能公共建筑設計。

5.0.4圍護結構熱_L性能權衡判斷法,應按照卜列步驟進行:

1計算參照建筑在規定條件下的冬季圍護結構采暖能耗量指標;

2將參照建筑冬季圍護結構采暖能耗量指標,作為設計建筑冬季圍護結構采暖

能耗量指標限值;

3計算設計建筑冬季圍護結構采暖能耗量指標,如大于參照建筑采暖能耗量指

標限值,應調整窗墻比或圍護結構傳熱系數,使之不超過限值。調整后的建筑

設計,則可判定圍護結構的總體熱工性能符合節能要求。

5.0.5參照建筑采用設計建筑原型,形狀、大小、朝向,應與設計建筑完全一

致。所有計算取值,應完全按照3.1節和3.2節有關的規定限值。

5.0.6參照建筑和設計建筑冬季圍護結構采暖能耗量指標的計算,應以整個建

筑為單位,按照附錄D-3的內容進行計算。

5.0.7應向施工圖審查單位提供下列節能設計計算資料:

1甲類建筑,按照附錄D-1、附錄D-4和附錄D-5的內容提供計算資料;

2乙類建筑,按照附錄D-2(或附錄D-3)、附錄D-4和附錄D-5的內容提

供計算資料。

附錄A建筑外遮陽系數計算方法

A.0.1水平遮陽板的外遮陽系數和垂直遮陽板的外遮陽系數應按下列公式計算確定:

2

水平遮陽板:SDH=ahPF+bhPF+1

2

垂直遮陽板:SOv=avPF+bvPF+\

遮陽板外挑系數:PF=-

B

式中SDH—水平遮陽板夏季外遮陽系數;

SDv——垂直遮陽板夏季外遮陽系數;

痣、bh、小、by----計算系數,按表A.0.I取之;

PF——遮陽板外挑系數,當計算出的PF31時,取尸F=1;

A——遮陽板外挑長度A(圖A.0.1);

B——遮陽板根部到窗對邊距離B(圖A.O.Do

圖AO1遮陽板外挑系數(PF)計算示意

表A.0.1水平和垂直外遮陽計算系數

遮陽裝置計算系數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

水平ah0.350.530.630.370.350.350.290.52

遮陽板bh-0.76-0.95-0.99-0.68-0.78-0.66-0.54-0.92

垂直av0.320.390.430.440.310.420.470.41

遮陽板bv-0.63-0.75-0.78-0.85-0.61-0.83-0.89-0.79

注:1其它朝向的計算系數按上表中最接近的朝向選取:

2表中數據均為夏季平均值。

AO2水平遮陽板和垂直遮陽板組合成的綜合遮陽,其外遮陽系數值應取水平遮陽板和垂直

遮陽板的外遮陽系數的乘積。

A.0.3窗口前方所設置的井與窗面平行的擋板(或花格等)遮陽的外遮陽系數應按下式計算

確定:

5D=1-(1-/7)(1-/?4)

式中H——擋板輪廓透光比。即窗洞口面積減去擋板輪廓由太陽光線投影在窗洞口上所產

生的陰影面積后的剩余面積與窗洞口面積的比值。擋板各朝向的輪廓透光比按該朝向上的

4組典型太陽光線入射角,采用平行光投射方法分別計算或實驗測定,其輪廓透光比取4

個透光比的平均值。典型太陽入射角按表A.0.3選取;

表A.0.3典型的太陽光線入射角(°)

1東、西

窗口朝向

I組2組3組4組1組2組3組4組1組2組3組4組

太陽高度角00606000454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