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案例范文(6篇)_第1頁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案例范文(6篇)_第2頁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案例范文(6篇)_第3頁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案例范文(6篇)_第4頁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案例范文(6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學物理教學設計案例范文(通用6篇)

第1篇:中學物理教學設計案例

【學習目標】

1.會用描點法作出v-t圖象。

2.能從v-t圖象分析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隨時間的變更規律。

【學習難點】

L各點瞬時速度的計算.

2.對試驗數據的處理、規律的探究.

【自主學習】(A級)

一.試驗目的探究小車速度隨變更的規律。

二.試驗原理利用打出的紙帶上記錄的數據,以找尋小車速度隨時

間變更的規律。

三.試驗器材打點計時器、低壓電源、紙帶、帶滑輪的長木板、小

車、、細線、復寫紙片、。

四.試驗步驟

1.如課本34頁圖所示,把附有滑輪的長木板平放在試驗桌上,并使

滑輪伸出桌面,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上沒有滑輪的一端,連接

好電路。

2.把一條細線拴在小車上,使細線跨過滑輪,下邊掛上合適的。把

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并把紙帶的一端固定在小車的后面。

3.把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處,接通后,放開,讓小車拖著紙帶

運動,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行小點,隨后立刻關閉電源。換

上新紙帶,重復試驗三次。

4.從三條紙帶中選擇一條比較志向的,舍掉開頭比較密集的點跡,在

后邊便于測量的地方找一個點做計時起點。為了測量便利和削減誤差,

通常不用每打一次點的時間作為時間的單位,而用每打五次點的時間

作為時間的單位,就是T=0.02sx5=0.lso在選好的計時起點下面表

明A,在第6點下面表明B,在第11點下面表明C,點A、B、C叫做

計數點,兩個相鄰計數點間的距離分別是xl、x2、x3

5.利用第一章方法得出各計數點的瞬時速度填入下表:

位置ABCDEFG

時間⑸00.10.20.30.40.50.6

v(m/s)

6.以速度v為軸,時間t為軸建立直角坐標系,依據表中的數據,

在直角坐標系中描點。

7.通過視察思索,找出這些點的分布規律。

五.留意事項

L起先釋放小車時,應使小車靠近打點計時器。

2,先接通電源,計時器工作后,再放開小車,當小車停止運動時剛好

斷開電源。

3.要防止鉤碼落地和小車跟滑輪相撞,當小車到達滑輪前剛好用手按

住它。

4.牽引小車的鉤碼個數要適當。

5.加速度的大小以能在60cm長的紙帶上清楚地取得六七個計數點為

宜。

6.要區分計時器打出的點和人為選取的計數點。一般在紙帶上每5個

點取一個計數點,間隔為0.1so

2-1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更的規律(探究案)

試驗紙帶

1.

2.

3.

數據處理(完成表格)

小車在幾個時刻的瞬時速度

位置編號012345678

t/s00.10.20.30.40.50.60.70.8

Vl(m/s)

V2(m/s)

V3(m/s)

做出速度■時間圖像

學習反思:

2-1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更的規律(訓練案)

1.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更的規律的試驗中,依據試驗進行的先后

依次,將下述步驟地代號填在橫線上。

A.把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固定在小車后面

B.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木板的沒有滑輪的一端,并連好電路

C.換上新的紙帶,再重做兩次

D.把長木板平放在試驗桌上,并使滑輪伸出桌面

E.使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處,接通電源,放開小車,讓小車運動

F.把一條細線拴在小車上,細線跨過定滑輪,下邊吊著合適的鉤碼

G.斷開電源,取出紙帶

2.在下列給出的器材中,選出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更的規律的試驗

中所需的器材并填在橫線上(填序號)。

①打點計時器②天平③低壓溝通電源④低壓直流電源⑤細線

和紙帶⑥鉤碼和小車⑦秒表⑧一端有滑輪的長木板⑨刻度尺

選出的器材是

3.為了計算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A.依據隨意兩計數點的速度用公式。算出加速度

B.依據試驗數據畫出v-t圖,量出其傾角,由公式a二tana求出加速度

C.依據試驗數據畫出v-t圖,由圖線上相距較遠的兩點所對應的速度、

時間,用公式

a=0v/0t算出加速度

D.依次算出通過連續兩計數點間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為小車的加

速度

4.汽車沿平直的公路行駛,小明坐在汽車駕駛員旁,注視著速度計,

并登記間隔相等的各時刻的速度值,如下表所示.

從表中數據得到汽車在各段時間內的運動特點:在。?15s內,汽車

的速度在變更,每5s速度增大km/h;在15?30s內汽車速度不

變,速度大小為km/h;在35?45s內汽車速度在變更,每5s

速度減小km/h.

5.某同學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更的規律的試驗中,算出小車經過

各計數點的瞬時速度如表格中所示:

計數點序號123456

計數點對應時刻(s)0.10.20.30.40.50.6

通過計數點的速度(m/s)44.062.081.0101.0110.0138.0

請作出小車的圖象,并分析運動特點。

v-t

6.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更的規律的試驗中,如圖給出了從0點起

先,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點的紙帶,其中0、1、2、3、4、5、6都為

計數點。測得:sl=1.40cm,s2=1.90cm,s3=2.38cm,s4=2.88cm,

那么:

s5=3.39cm,s6=3.87cmo

⑴在計時器打出點1、2、3、4、5時,小車的速度分別為:vl=cm/s,

v2=cm/s,v3=cm/s,v4=cm/s,v5=cm/s。

⑵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作出速度時間圖象。

⑶分析小車運動速度隨時間變更的規律。

第2篇:中學物理教學設計案例

學問目標

1、知道渦流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渦流對我們的不利和有利的兩個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

利用;

情感目標

通過分析事例,培育學生全面相識和對待事物的科學看法。

教學建議

本節是選學的內容,它乂是一種特殊的電磁感應現象,在實際中

有很多應用,比如:發電機、電動機和變壓器等等。所以可以依據實

際狀況選講,或者知道學生閱讀。什么是渦流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渦流和自感一樣,也有利和弊兩個方面。教學中應當充分應用這

些實例,培育學生全面相識和對待事物的科學看法。

教學設計方案

一、引入:引導學生視察發電機、電動機和變壓器(可用事物或

圖片)

提出問題:為什么它們的鐵芯都不是整塊金屬,而是由很多相互

絕緣的薄硅鋼片疊合而成?

引導學生看書回答,從而引出渦流的概念:什么是渦流?

把塊狀金屬放在變更的磁場中,或者讓它在磁場中運動時,金屬

塊內將產生感應電流,這種電流在金屬塊內自成閉合回路,很象水的

旋渦,因此叫做渦流。

整塊金屬的電阻很小,所以渦流常常很大。

(使學生明確:渦流是整塊導體發生的電磁感應現象,同樣遵守

電磁感應定律。)

二、渦流在實際中的意義是什么?

團為什么電機和變壓器通常用相互絕緣的薄硅鋼片疊合而成,就

可以削減渦流在造成的損失?

0利用渦流原理制成的冶煉金屬的高頻感應爐有什么優點?

電學測量儀表如何利用渦流原理,便利視察?

提出上述問題后,讓學生看書、探討回答

三、作業:讓學生業余時間到物理試驗室視察電度表如何利用渦

流,寫出小文章進行闡述。

第3篇:中學物理教學設計案例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學問與技能

1.知道時間和時刻的區分和聯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與位移的區分.

3.知道標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時間、時刻和路程是標量.

4.能用數軸或一維直線坐標表示時刻和時間、位置和位移.

5.知道時刻與位置、時間與位移的對應關系.

過程與方法

L圍繞問題進行充分的探討與溝通,聯系實際引出時間、時刻、

位移、路程等,要使學生學會將抽象問題形象化的處理方法.

2.會用坐標表示時刻與時間、位置和位移及相關方向

3.會用矢量表示和計算質點位移,用標量表示路程.

情感看法與價值觀

1.通過時間位移的學習,要讓學生了解生活與物理的關系,同時

學會用科學的思維看待事實.

2.通過用物理量表示質點不同時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時間內的不

同位移(或路程)的體驗,領悟物理方法的奧妙,體會科學的力氣.

3.養成良好的思索表述習慣和科學的價值觀.

4.從學問是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的思想中,培育同學們建立事物

是相互聯系的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時間和時刻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分和聯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與路程的區分.

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正確相識生活中的時間與時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會用有向線段表示位移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時刻和時間間隔

L基本學問

(1)時刻是指某一瞬間,時間間隔表示某一過程.

(2)在表示時間的數軸上,時刻用點來表示,時間用線段來表示.

(3)在國際單位制中,表示時間和時刻的單位是秒,它的符號是

s.

2.思索推斷

⑴時刻和時間間隔都是時間,沒有本質區分.(x)

⑵飛機8點40分從上海起飛,10點05分著陸到北京,分別指

的是兩個時間間隔.岡

⑶20—年10月25日23時33分在西昌成功將第16顆北斗導航

衛星放射升空.25日23時33分,指的是忖刻.(√)

探究溝通

時間的常用單位有哪些?生活中、試驗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計時儀

器?

【提示】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常用單位有分鐘、

小時,還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種鐘表來計時,試驗室和運動

場上常用停表來測量時間,若要比較精確地探討物體的運動狀況,有

時須要測量和記錄很短的時間,學校的試驗室中常用電磁打點計時器

或電火花計時器來完成.

二、路程和位移

1.基本學問

(1)路程

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

⑵位移

①物理意義:表示物體(質點)位置變更的物理量.

②定義:從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條有向線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間有向線段的長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思索推斷

(1)路程的大小確定大于位移的大小.(x)

⑵物體運動時,路程相等,位移確定也相等.(x)

⑶列車里程表中標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車從北京到

天津的路程(√)

探究溝通

一個人從北京去重慶,可以乘火車,也可以乘飛機,還可以先乘

火車到武漢,然后再乘輪船沿長江到重慶,如圖所示,則他的運動軌

跡、位置變動、走過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運動軌跡不同,走過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變動相

同,位移相同.

三、矢量和標量

1.基本學問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⑵標量

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質量、時間、路程等.

⑶運算法則

兩個標量的加減遵從算術加減法,而矢量則不同,后面將學習到.

2.思索推斷

(1)負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x)

(2)李強向東行進5m,張偉向北行進也5m,他們的位移不

同.(√)

⑶路程是標量,位移是矢量.(√)

探究溝通

溫度是標量還是矢量?+2團和-5團哪一個溫度高?

【提示】溫度是標量,其正、負表示相對大小,所以+2團比-5團溫

度高.

第4篇:中學物理教學設計案例

教學目標:

一、學問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

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分。

二、實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常常接受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駕馭

用數學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育學生的遷移類推實力,抽象思維實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潔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困難方向,培育學生相識事物的規律,

由簡潔到困難。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分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數學學問的投影片

課時支配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點的各種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

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假如運動的忖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

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

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重,有所加

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

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確定,國際單

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l,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

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

是恒定的。那么假如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

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

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1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立即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1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

杪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十運動員自始至

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

快慢程度。但這個=10m/s只代表這101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

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

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的位移為10米,其次個5秒內的位

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

內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當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假如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需知

道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起

先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

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

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平均速度為vl,其次s

內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帥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值,要嚴格依據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

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愛好的話,請看

一下,這里運用了數學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

第5篇:中學物理教學設計案例

一、教材分析

在上一節試驗的基礎上,分析v-t圖像時一條傾斜直線的意義加速度

不變,由此定義了勻變速直線運動。而后利用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

v-t圖像的是傾斜直線,進一步分析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

關系:無論時間間隔At大小,的值都不變,由此導出v=vO+a3最

終通過例題以加深理解,并用說一說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物體做變速

運動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道勻速直線運動圖象。

2、知道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圖象,概念和特點。

3、駕馭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的公式v=vO+濾并會進行

計算。

教學重點

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圖象概念和特點。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的公式v=vO+at,并進行計算。

三、教學難點

會用圖象推導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的公式v=vO+

ato

四、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達式a=

導入新課:

上節課,同學們通過試驗探討了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小車運動的

υ-t圖象。

設問:小車運動的υ.t圖象是怎樣的圖線?(讓學生畫一下)

學生坐標軸畫反的要更正,并強調調,縱坐標取速度,橫坐標取時間。

υ-t圖象是一條直線,速度和時間的這種關系稱為線性關系。

設問:在小車運動的υ-t圖象上的一個點P(tl,vl)表示什么?

學生畫出小車運動的υ-t圖象,并能表達出小車運動的

υ-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學生回答:tl時刻,小車的速度為V1O

學生回答不精確,老帥補充、修正。

預習檢查

情境導入

精講點撥:

1、勻速直線運動醫像

向學生展示一個υ-t圖象:

提問:這個υ.t圖象有什么特點?它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有什

么特點?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點?

在各小組陳述的基礎上老師請一位同學總結。

2、勻變速直線運動圖像

提問:在上節的試驗中,小車在重物牽引下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

斜的直線,物體的加速度有什么特點?直線的傾斜程度與加速度有什

么關系?它表示小車在做什么樣的運動?

從圖可以看出,由于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速度隨著時間慢慢

變大,在時間軸上取取兩點則tl,t2間的距離表示時間間隔僅=

t2tl,tl時刻的速度為vlzt2時刻的速度為v2,則v2vl=Av,Av即為

間間隔位內的速度的變更量。

提問:Av與At是什么關系?

學問總結:沿著一條直線,且加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做勻變速直線運

動。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提問: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線的斜率表示什么?勻變速直線運動的

v-t圖線與縱坐標的交點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兩個v-t圖象,請同學們視察,并比較這兩個v-t圖象。

學問總結: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假如物體的速度隨著時間勻整增加,

這個運動叫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假如物體的速度隨著時間勻整減小,

這個運動叫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分小組探討

每一小組由一位同學陳述小組探討的結果。

學生回答: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物體的速度不隨時間變

更,即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Av=O,=0,

所以加速度為零。

分小組探討

每一小組由一位同學陳述小組探討的結果。

由于v-t圖象是一條直線,無論At選在什么區間,對應的速度v的

變更量Av與時間t的變更量位之比都是一樣的,表示速度的變更

量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的

運動,是加速度不變的運動。

學生回答:v.t圖線的斜率在數值上等于速度v的變更量Av與時間t

的變更量At之比,表示速度的變更量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圖線與縱坐標的交點表示t=0時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Oo

學生回答:甲乙兩個v-t圖象表示的運動都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但甲

圖的速度隨時間勻整增加,乙圖的速度隨著時間勻整減小。

讓學生通過自身的視察,發覺勻加速直線運動與勻減速直線運動的

不同之處,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

3、勻變速直線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

提問:除用圖象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外,是否還可以用

公式表達物體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老師引導,取t=0時為初狀態,速度為初速度V0,取t時刻為末狀態,

速度為末速度V,從初態到末態,時間的變更量為At,則At=tO,速度

的變更量為ZW,則ZW=VV0

提問:能否干脆從圖線結合數學學問得到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

學問總結: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是V=VO+at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的公式:V=V0+at可以這樣理解:

由于加速度a在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更量,所以at就是

整個運動過程中速度的變更量;再加上運動起先時物體的速度V0,就

得到t時刻物體的速度V。

4、例題

例題1、汽車以40km/h的速度勻速行駛,現以0.6m/s2的加速度加

速,10s后速度能達到多少?加速后經過多長汽車的速度達到80km/h?

例題2、某汽車在某路面緊急剎車時,加速度的大小是6m/s2,假如

必需在2s內停下來,汽車的行駛速度不能超過多少?假如汽車以允許

速度行駛,必需在1.5s內停下來,汽車剎車勻減速運動加速度至少多

大?

分析:我們探討的是汽車從起先剎車到停止運動這個過程。在這個過

程中,汽車做勻減速運動,加速度的大小是6m/s2o由于是減速運動,

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假如設汽車運動的方向為正,則汽車

的加速度方向為負,我們把它記為a二一6m/s2。這個過程的t時刻

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們所求的允許速度,記為V0,它是這題

所求的速度。過程的持續時間為t=2s

學生回答:因為加速度

a=,所以AV=aAt

VV0=aAt

VV0=at

V=VO+at

學生回答:因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所以v

與t是線性關系,或者說v是t的一次函數,應符合y=kx+b的形式。

其中是圖線的斜率,在數值上等于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b是

縱軸上的截距,在數值上等于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初速度V0,所以V=V0

+at

同學們思索3-5分鐘,

讓一位同學說說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學訂正,補充。

讓同學計算。

展示某同學的解題,讓其他同學點評。

解:初速度V0=40km/h=11m/s,力口速度a=0.6m/s2,時間t二速s。

10s后的速度為V=VO+at

=11m/s+0.6m/s2xl0s

=17m/s=62km/h

由V=VO+at得

同學們思索3-5分鐘,

讓一位同學說說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學訂正,補充。

讓同學計算。

展示某同學的解題,讓其他同學點評。

解:依據V=VO+at,有

V0=Vat

=0(6m/s2)x2s

=43km/h

汽車的速度不能超過43km/h

依據V=VO+a3有

汽車剎車勻減速運動加速度至少9m/s2

留意同一方向上的矢量運算,要先規定正方向,然后確定各物理量的

正負(凡與規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為正,凡與規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

為負。)然后代入V.t的關系式運算。

五、課堂小結

六、利用V.t圖象得出勻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

七、并進一步利用V-t圖推導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和時間的關

系式。

布置作業

⑴請學生課后探討課本第39頁,說一說

(2)請學生課后探討課本第39頁問題與練習中的1-4題。

第6篇:中學物理教學設計案例

【三維目標】

學問與技能:

1.知道點電荷的概念,理解并駕馭庫侖定律的含義及其表達式;

2.會用庫侖定律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庫侖扭稱的原理。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庫侖定律得出的過程,體驗從猜想到驗證、從定性到定量

的科學探究過程,學會通過間接手段測量微小力的方法;

2.通過探究活動培育學生視察現象、分析結果及結合數學學問解決物

理問題的探討方法。

情感、看法和價值觀:

1.通過對點電荷的探討,讓學生感受物理學探討中建立志向模型的重

要意義;

2.通過靜電力和萬有引力的類比,讓學生體會到自然規律有其統一性

和多樣性。

【教學重點】

1.建立庫侖定律的過程;

2.庫侖定律的應用。

【教學難點】

庫侖定律的試驗驗證過程。

【教學方法】

試驗探究法、溝通探討法。

【教學過程和內容】

<引入新課&的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同種電荷相互

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這讓我們對電荷間作用力的方向有了確定

的相識。我們把電荷間的作用力叫做靜電力,那么靜電力的大小滿足

什么規律呢?讓我們一起進入本章其次節《庫侖定律》的學習。

<庫侖定律的發覺>

活動一:思索與猜想

同學們,電荷間的作用力是通過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來表現的,

因此,我們應當探討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c可是,生活中帶電體的大

小和形態是多種多樣的,這就給我們找尋靜電力的規律帶來了麻煩。

早在300多年以前,宏大的牛頓在探討萬有引力的同時,就曾對帶電

紙片的運動進行探討,可是由于帶電紙片太不規則,牛頓對靜電力的

探討并未成功。

(問題1)大家對探討對象的選擇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在靜電學的探討中,我們常常運用的帶電體是球體。

(問題2)帶電體間的作用力(靜電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請學生依據自己的生活閱歷大膽猜想。

<定性探究>電荷間的作用力與影響因素的關系

試驗表明:電荷間的作用力F隨電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隨距離r的增

大而減小。

(提示)我們的探討到這里是否可以結束了?為什么?

這只是定性探討,應當進一步深化得到更精確的定量關系。

(問題3)靜電力F與r,q之間可能存在什么樣的定量關系?

你覺得哪種可能更大?為什么?(引導學生與萬有引力類比)

活動二:設計與驗證

<試驗方法>

(問題4)探討F與r、q的定量關系應當接受什么方法?

限制變量法⑴保持q不變,驗證F與r2的反比關系;

(2)保持r不變,驗證F與q的正比關系。

<試驗可行性探討>;.

困難一:F的測量(在這里F是一個很小的力,不能用彈簧測力計干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