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小學校長在校長論壇上發(fā)言:校長治校“三重境”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站在這里,望著臺下熟悉的教育同仁,我想起去年深秋在學校走廊遇見的一幕——新入職的語文老師抱著一摞聽課筆記,追著資深特級教師請教《秋天的懷念》的朗讀技巧;拐角處,數學組的“青藍師徒”正用希沃白板演示“函數圖像動態(tài)生成”的設計;頂樓會議室里,跨學科項目組的老師們爭得面紅耳赤,只為給“節(jié)氣里的科學與文學”課程多添一個生活化案例。那一刻,我忽然讀懂了“治校”二字的真意:它不是坐在辦公室批文件的“遙控指揮”,而是扎根課堂的“深耕細作”;不是照本宣科的“制度約束”,而是喚醒生長的“生態(tài)營造”。今天,我想結合本校十五年治校實踐,從“三重境”與各位分享——從“深耕課堂”到“錨定課程”,再到“文化立校”,教育的根須如何向下生長,才能讓學校的枝葉向上舒展。一、深耕課堂:做教師成長的“引航者”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是課堂的“掌舵人”。校長若想讓學校“活”起來,首先要讓教師“動”起來。這些年,我們始終相信: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土壤;校長評課不是“挑刺”的顯微鏡,而是“助長”的放大鏡。基于此,我們針對教師成長的“三段花期”,定制了“分層培育”策略。(一)新手教師:以“容錯”護初心,以“賦能”促成長教齡三年以內的教師,如同剛抽芽的春苗——脆弱卻充滿生機。他們缺的不是熱情,而是“把理想照進課堂”的實踐底氣;怕的不是批評,而是“努力卻無人看見”的孤獨感。去年9月,英語組小張老師第一次上公開課《MyFamily》,因緊張將“brother”念成了“brither”,學生哄笑,她紅著眼眶上完課。課后,我沒有急著糾正發(fā)音,而是先帶她回看課堂錄像:“你設計的‘家庭樹拼圖游戲’讓孩子們眼睛發(fā)亮,當小宇用‘Ilovemygrandma’回答時,你蹲下來和他擊掌的樣子,像極了一束光。”接著,我們一起分析“口誤”背后的原因:“是不是因為擔心時間不夠,備課太趕?”“如果提前讓學生用便簽紙寫家庭成員單詞,會不會減少口誤?”這種“先揚后抑、以問題為導向”的評課方式,讓小張老師在“被看見”中重拾信心。如今,她不僅糾正了發(fā)音,還開發(fā)了“情景模擬+自然拼讀”的低年級英語教學法,在區(qū)級青年教師賽課中摘得桂冠。我們常說:“對新手教師,要‘蹲下來’看成長。”所謂“蹲下來”,是用“課堂錄像回溯法”記錄他們的閃光點,用“教學日志共讀”梳理困惑,用“青藍結對”提供貼身指導。三年間,我們培養(yǎng)的28名新教師中,22人獲區(qū)級以上教學獎項,15人成為學科組“青年骨干”。(二)骨干教師:以“破局”解瓶頸,以“共生”強內力教齡五到十年的骨干教師,如同正值盛夏的喬木——根基已穩(wěn),卻常因“枝繁葉茂”遮擋了向上的空間。他們的困惑不在“怎么教”,而在“如何教得更有深度”;他們的瓶頸不在“技術不足”,而在“理念僵化”。數學組王老師曾是“技術達人”,課堂上希沃白板的互動游戲層出不窮,學生笑得前仰后合,可單元測試時,“旋轉角度”的應用題錯誤率卻高達40%。我們沒有否定他的創(chuàng)新,而是用“臨床式評課”幫他“把脈”:連續(xù)兩周記錄每10分鐘的“技術使用頻次”與“核心知識落實度”,發(fā)現“游戲占比過高時,知識講解被壓縮”。評課時,我問他:“當學生為‘圖形旋轉游戲’歡呼時,他們真的理解‘旋轉中心’的意義嗎?”這句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他的反思之門。隨后,我們組織“技術與思維融合”專題教研,王老師將游戲升級為“動態(tài)演示+問題鏈”——用動畫展示鐘表指針旋轉,同步拋出“為什么12點到3點是90度?”“如果指針倒轉,角度會變嗎?”等問題。這一轉變,讓他的《圖形的運動》課例入選“省級優(yōu)質課例庫”,更帶動數學組開發(fā)了“技術為思維可視化服務”的系列課型。骨干教師的成長,需要“破局”的勇氣,更需要“共生”的土壤。我們建立“學科工作坊”,讓骨干教師擔任坊主,帶領團隊攻堅“大單元教學設計”“跨學科項目實施”等課題;開設“教學沙龍”,鼓勵他們分享“失敗案例”,在碰撞中突破“經驗舒適區(qū)”。近五年,我校骨干教師主持市級以上課題17項,發(fā)表論文43篇,真正成為了學校發(fā)展的“中流砥柱”。(三)資深教師:以“凝練”鑄風格,以“傳薪”育新苗教齡十五年以上的資深教師,如同歷經風雨的古樹——年輪里藏著教育的智慧,枝椏間透著育人的溫度。他們的使命,不再是“教得更熟練”,而是“教得更有風格”;他們的價值,不僅在“自己站得穩(wěn)”,更在“扶著年輕人走得遠”。語文組李老師從教28年,課堂上總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講《岳陽樓記》時,她會帶學生模仿“遷客騷人”的口吻寫短賦;教《故鄉(xiāng)》時,她讓學生用方言朗讀“圓規(guī)”的片段,在笑聲中體會人物性格。但她也常自嘲“老派”:“現在的孩子喜歡短視頻,我的課會不會太‘慢’了?”我們用“教學風格診斷工具”幫她梳理:分析20節(jié)常態(tài)課的錄像,提煉出“文本細讀-情境代入-文化浸潤”的隱性框架,建議她將“散點式情境”升級為“項目式情境鏈”。在《紅樓夢》整本書閱讀課上,李老師設計了“大觀園導游”項目:學生分組扮演“林黛玉”“劉姥姥”等角色,用PPT介紹景點、撰寫解說詞、設計“打卡任務”。課堂上,有學生為“瀟湘館的竹子為何重要”查遍《本草綱目》,有學生為“櫳翠庵的茶盞”繪制宋代茶具圖譜。這堂課不僅讓“老派”的李老師煥發(fā)新生,更讓《紅樓夢》從“必讀書”變成了“活起來的文化”。我們常說:“資深教師是學校的‘活字典’,更是‘傳薪人’。”我們?yōu)樗麄冊O立“名師工作室”,鼓勵提煉教學主張;開設“教育故事會”,讓他們分享“課堂里的那些年”;推行“師徒反哺制”,讓青年教師用新技術幫他們優(yōu)化教學,形成“老帶新、新促老”的良性循環(huán)。如今,我校6位特級教師的教學風格被總結為“文化浸潤式語文”“思維可視化數學”“情境探究式科學”等,成為青年教師成長的“活教材”。二、錨定課程:做育人價值的“解碼者”課堂的根在教師,教師的根在課程。課程不是教材的“搬運工”,而是成長的“腳手架”;不是固定的“標準件”,而是動態(tài)的“生長體”。這些年,我們始終牢記:課程的終極目標不是“教完內容”,而是“育全人”;校長的責任不是“驗收課程”,而是“解碼課程”。基于此,我們從“三個維度”重構課程邏輯。(一)立足課標:從“知識本位”到“素養(yǎng)立意”的轉身課標是課程的“定盤星”,但“照著課標教”容易,“用活課標教”很難。我們曾陷入“知識至上”的誤區(qū)——數學老師專注“解題技巧”,語文老師糾結“中心思想”,科學老師忙于“實驗步驟”,卻忘了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會思考、能創(chuàng)造的人”。轉折點發(fā)生在一節(jié)數學公開課《統計圖表》。授課教師花25分鐘教“條形圖、扇形圖的繪制方法”,學生的練習本上畫滿了工整的圖表,卻答不出“如果要給校長提建議減少班級近視率,你會用哪種圖表?為什么?”評課會上,我們播放了另一段視頻:某教師讓學生統計“校園快遞點的包裹數量”,用圖表分析“哪些快遞最受歡迎”,并設計“綠色快遞倡議”。對比之下,教師們恍然大悟:統計教學的核心不是“畫圖表”,而是“用數據說話”;課標里的“數據意識”,是讓學生學會從數據中提取信息、做出判斷。此后,我們發(fā)起“課標再解讀”行動:每學期組織學科組“翻譯課標”——將“抽象表述”轉化為“課堂關鍵詞”;開發(fā)“素養(yǎng)導向”的課程模塊,如數學的“生活中的統計”、語文的“新聞評論寫作”、科學的“社區(qū)問題研究”。現在,學生的作業(yè)里有“分析小區(qū)垃圾分類數據的報告”“給校長的校園節(jié)水建議書”“用圖表呈現家庭月度開支的‘理財計劃’”,知識真正變成了“解決問題的工具”。(二)融合創(chuàng)新:從“單科獨進”到“跨科共生”的突圍教育的問題,從來不是單一學科能解決的;真實的世界,也從不是按學科劃分的。我們曾吃過“分科教學”的虧——科學老師講“植物生長”,美術老師教“植物寫生”,語文老師布置“植物觀察日記”,三門課各自為戰(zhàn),學生卻連“為什么不同植物葉子形狀不同”都答不上來。破局始于一節(jié)“失敗”的《校園生態(tài)系統》課。生物老師講“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美術老師教“生態(tài)瓶繪制”,兩節(jié)課像“兩條平行線”,學生聽得云里霧里。評課時,我們提出“跨科融合三原則”:目標融合(共同指向“生態(tài)平衡”)、內容融合(生物的“食物鏈”與美術的“色彩邏輯”關聯)、評價融合(用“生態(tài)瓶存活周期+科學解說詞+美術手賬”綜合評價)。三輪磨課后,課程升級為“2+1”模式:第一課時,生物老師帶學生觀察校園植物、記錄昆蟲活動,用“角色扮演”模擬“草→蟲→鳥”的能量流動;第二課時,美術老師指導學生用“冷暖色”繪制“動態(tài)食物鏈圖”,用拼貼畫表現“生態(tài)瓶中的生命”;第三課時,學生分組制作生態(tài)瓶,用科學日志記錄水質變化,并用手賬呈現“我的生態(tài)發(fā)現”。結課時,有學生說:“原來畫生態(tài)瓶時,綠色要涂在水草上,黃色要涂在魚身上,因為能量是從植物流向動物的!”這節(jié)課不僅讓“生態(tài)系統”變得生動可感,更催生了“節(jié)氣里的科學與文學”“建筑中的數學與歷史”“傳統節(jié)日中的勞動與藝術”等23門跨學科課程。我們常說:“跨科融合不是‘硬湊’,而是‘共鳴’。”它需要校長做“黏合劑”——打破學科組的“圍墻”,建立“項目制教研”;做“催化劑”——提供“跨科資源包”,搭建“融合展示平臺”;做“護航者”——允許“試錯”,鼓勵“創(chuàng)新”。如今,我校的跨學科課程已成為“網紅課”,家長說:“孩子回家總說‘今天的課像玩游戲’,但玩著玩著就懂了好多道理。”(三)扎根生活:從“教材世界”到“真實情境”的延伸教育的意義,在于讓學生“學會生活”;課程的價值,在于讓知識“連接生活”。我們曾擔心“生活化課程”會“偏離教材”,直到看到學生的變化——當數學題從“小明買鉛筆”變成“設計班級圖書角書架”,當作文題從“我的周末”變成“給社區(qū)寫一份反詐宣傳稿”,當科學實驗從“實驗室里的種子”變成“陽臺種植的觀察”,孩子們的眼睛亮了,小手舉得更高了。我們開發(fā)“生活即課程”系列:低年級有“小問號大發(fā)現”——觀察校園里的螞蟻洞、記錄一周的天氣變化;中年級有“小管家大責任”——規(guī)劃班級春游預算、設計校園垃圾分類標識;高年級有“小公民大思考”——調研社區(qū)養(yǎng)老需求、為老舊小區(qū)改造提建議。這些課程沒有“標準答案”,卻讓學生學會了“用數學算成本”“用語文寫方案”“用科學找方法”。去年冬天,六年級學生的“社區(qū)養(yǎng)老調研”課上,孩子們發(fā)現小區(qū)里的老人“買菜難”,于是發(fā)起“暖冬菜籃”行動:用數學計算“團購優(yōu)惠”,用語文撰寫“倡議書”,用科學設計“保溫菜箱”,用美術繪制“買菜路線圖”。當他們把第一車新鮮蔬菜送到老人手中時,張奶奶抹著眼淚說:“這些娃娃,比教材教得更貼心!”三、文化立校:做教育生態(tài)的“營造者”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管”出來的,而是“長”出來的;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不是“硬件”有多好,而是“文化”有多深。這些年,我們始終相信:學校文化不是墻上的標語,而是師生心里的光;校長的終極使命,不是“制定規(guī)則”,而是“營造生態(tài)”。基于此,我們從“三個層面”培育文化自覺。(一)以“問題”為鏡,從“個案改進”到“系統優(yōu)化”教育的問題,藏在課堂的細節(jié)里;學校的進步,始于對問題的“窮追不舍”。連續(xù)三年的評課數據顯示,60%的課堂存在“學生參與度前高后低”的現象。我們沒有停留在“某教師控場能力弱”的結論,而是追問:“是任務設計太簡單?還是評價方式太單一?”調研發(fā)現:78%的教師習慣“一刀切”布置任務,85%的課堂只用“舉手發(fā)言”評價參與度。于是,我們推行“任務鏈+多元評價”策略:將教學目標拆解為“基礎挑戰(zhàn)”“拓展挑戰(zhàn)”“創(chuàng)新挑戰(zhàn)”三級任務,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跳一跳夠得著”;評價方式引入“同伴互評卡”(用貼紙為同學的發(fā)言點贊)、“教師即時星標”(現場標注“最佳提問”“最妙解法”)、“家長觀察記錄”(請家長記錄孩子回家后的課堂分享)。實施一年后,全校課堂的“主動發(fā)言率”從42%提升至78%,更催生了“問題銀行”(學生收集課堂問題,自主組隊探究)、“小老師課堂”(學生輪流設計5分鐘微課程)等創(chuàng)新機制。這讓我們明白:教育的優(yōu)化,不是“補丁式”的修修補補,而是“生態(tài)式”的系統升級。(二)以“制度”為基,從“經驗積累”到“范式沉淀”教育的智慧,需要“記錄”才能傳承;學校的發(fā)展,需要“范式”才能延續(xù)。十年間,我們將評課中的“分層培育模型”、課程中的“跨科融合三原則”、課堂中的“任務鏈設計法”等實踐成果,轉化為《校本教研手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指南》《課程建設藍皮書》三本“活教材”。《教研手冊》里,有新教師的“21天課堂適應計劃”、骨干教師的“課題攻堅路線圖”、資深教師的“風格凝練對照表”;《發(fā)展指南》中,有“每月一次教學沙龍”“每學期一輪跨科聽課”“每年一場教育故事會”的具體安排;《課程藍皮書》內,有“素養(yǎng)導向”的課程設計模板、“跨科融合”的資源包、“生活化課程”的評價量表。這些“教材”不是“教條”,而是“工具箱”——新教師入職時,翻一翻就能找到“第一次評課應對指南”;骨干教師做課題時,查一查就能借鑒“同類問題解決案例”;資深教師帶徒弟時,看一看就能梳理“教學風格傳承路徑”。更重要的是,它們讓“以評促研、以研促教”從“口號”變成了“習慣”——教師從“怕被評課”變成了“主動約評”,從“完成任務”變成了“享受成長”。(三)以“情懷”為魂,從“管理約束”到“文化浸潤”教育的溫度,藏在細節(jié)里;學校的文化,長在人心上。我們堅持“三個不變”:每天清晨,校長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每月一次,行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聯網報警系統的技術方案
- 瀝青微表處理方案
- 臨床藥物治療學試題及答案(四)
- 房地產估價理論與方法《房地產估價原則在線測試》模擬卷含答案
- 流動人口聚居區(qū)重在綜合治理
- 海洋漁業(yè)轉型發(fā)展案例
- 海洋虛擬現實產業(yè)探索
- 老百曉二年級家長會課件
- 2025年青海省醫(yī)藥有限責任公司招聘考試筆試試題(含答案)
- 老年心梗護理課件
- 乳腺癌的術后康復指南
- 青少年抑郁癥的早期診斷與藥物治療
- JJG 443-2023燃油加油機(試行)
- 蛛網膜下腔出血業(yè)務查房課件
- 包莖的護理查房課件
- 乒乓球比賽對陣圖
- 職工食堂餐飲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黃石市黃石港區(qū)法院系統書記員招聘考試真題
- 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考核細則
- 一年級下冊 《認識人民幣探究性作業(yè)設計》
- 2023年廣東肇慶中考地理真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