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河北省初中考試(九年級)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總分6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的相應位置。3.所有答案均在答題卡上作答,在本試卷或草稿紙上作答無效。答題前,請仔細閱讀答題卡上的“注意事項”,按照“注意事項”的規定答題。4.答選擇題時,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答非選擇題時,請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題區域內答題。5.歷史開卷考試,考生須獨立作答,不得討論,不得傳抄。6.考試結束時,請將答題卡、試卷和草稿紙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1.歐洲人最早記錄中國時把中國稱作“賽里斯”(意為“絲之國”)。公元前后的歐洲文獻中涉及中國時多見“遠赴賽里斯以取衣料”“生絲、絲線及所成之綢緞”等記載。由此可見,當時歐洲人認為代表中國的物品是()A.青銅器 B.鐵器 C.絲綢 D.茶葉【答案】C【解析】【詳解】據題干“歐洲人最早記錄中國時把中國稱作‘賽里斯’(意為‘絲之國’)”,可知歐洲人因中國的絲織品而稱中國為“絲之國”,說明當時歐洲人認為代表中國的物品是絲綢,C項正確;題干當中未提及青銅器、鐵器和茶葉,排除ABD項。故選C項。2.公元3-5世紀,鮮卑族拓跋部經歷了由森林到草原、由草原進入中原漫長遷徙過程(如右圖所示)。在這一過程中,他們()A.修筑了貫通全國的道路 B.轉變了生產生活的方式C.助推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D.結束了南北政權對峙的狀態【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公元3-5世紀,鮮卑族拓跋部經歷了由森林到草原、由草原進入中原的漫長遷徙過程”和圖示并結合所學可知,公元3-5世紀,鮮卑族拓跋部由北向南遷徙,從游牧生活逐步趨向定居生活,直到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拓跋部才穩定下來。鮮卑族拓跋部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使生產生活的方式發生了轉變,B項正確;題干圖示反映了鮮卑族拓跋部由北向洛陽遷徙的路程,不能說明修筑了貫通全國的道路,排除A項;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排除C項;隋朝的統一,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排除D項。故選B項。3.唐朝時這項發明已經出現,到宋朝時由于冶金、采礦等手工業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其應用更為廣泛。宋仁宗時期,《武經總要》一書專門記載了這項發明的配方及其工藝程序。這項發明在武器上的應用是武器史上的一大革命。“這項發明”指()A.造紙術 B.印刷術 C.指南針 D.火藥【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火藥發明,最初用于煉丹;宋朝時,由于冶金技術進步和戰爭需求,火藥被制成火球、火炮等武器,應用廣泛。宋仁宗時期的《武經總要》明確記載了火藥配方,其在武器上的使用改變了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模式,是武器史上的革命,D項正確;造紙術發明于西漢,東漢蔡倫改進,其主要作用是促進文字記錄與文化傳播,與“冶金、采礦發展”“戰爭需要”及武器應用無關,排除A項;印刷術分雕版和活字,主要用于書籍印刷,推動文化教育發展,屬于信息傳播領域的技術,其發明與應用均不涉及“武器史上的革命”,也未在《武經總要》中作為武器配方記載,排除B項;指南針在戰國時稱“司南”,宋代應用于航海,但與“戰爭需要”和武器發明無關,更不會被《武經總要》作為武器配方記錄,排除C項。故選D項。4.清朝很早就實行禁止私宰耕牛的法律。順治帝頒行《牛戒匯鈔》一書,該書匯輯戒食牛肉的故事,并由順治帝作序:“農賴牛以耕……律嚴私宰。”這反映了清初統治者()A重視農業生產 B.鼓勵商業發展 C.嚴懲官吏腐敗 D.完善科舉制度【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禁止私宰耕牛,根本原因是耕牛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勞動力。順治帝頒行《牛戒匯鈔》,強調“農賴牛以耕”,并通過法律“律嚴私宰”保護耕牛,直接體現了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古代中國以農為本,保護耕牛是維護農業經濟的典型措施,A項正確;題干中禁止私宰耕牛的法律和《牛戒匯鈔》的內容,均圍繞農業生產展開,未涉及商業政策,排除B項;“私宰耕牛”指民間私自屠宰耕牛,屬于破壞農業生產的行為,而非官吏腐敗問題,排除C項;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考試制度,與禁止私宰耕牛、保護耕牛的措施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5.下面是1921年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以“隱語”的方式發出的開會通知。這次“學術討論會”()在暑期放假之際,擬由某教授主持召開教育學術討論會,敬請貴校務派兩名代表,于本月底或下月初來上海法租界蒲柏路女子學校報到。A.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B.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論斷C.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D.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1921年”“上海法租界”和所學知識可知,這是中共一大召開前的通知。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召開,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A項正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論斷是毛澤東在1927年八七會議上提出的,強調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與1921年召開的中共一大無關,排除B項;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的是1929年的古田會議,會議糾正了黨內的錯誤思想,加強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不是中共一大的內容,排除C項;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中共七大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經驗,為奪取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與題干中的“學術討論會”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6.從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紅軍三大主力先后過境和留駐四川阿壩地區,當地藏、羌、回、漢等各族民眾克服重重困難,為紅軍籌集大量糧、鹽、油和蔬菜等,并與紅軍一起度過艱難歲月。這表明,紅軍長征()A.使得革命統一戰線得以建立 B.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C.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D.得到了當地各族民眾的大力支援【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明確指出四川阿壩地區的藏、羌、回、漢等各族民眾“克服重重困難,為紅軍籌集大量糧、鹽、油和蔬菜”,并“一起度過艱難歲月”,這直接體現了當地民眾對紅軍長征的物資支持和情感認同,表明長征得到了各族民眾的大力支援,D項正確;1935—1936年處于長征時期,此時革命統一戰線早已破裂,排除A項;長征時期(1934—1936年)的主要任務是戰略轉移,并非創建“工農武裝割據”局面,排除B項;西安事變發生于1936年12月,和平解決的關鍵是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派周恩來等調停。題干中1935—1936年紅軍在四川阿壩的經歷,與西安事變的背景和解決過程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7.1984年1月4日,在石家莊市計劃工作會議上,能不能讓企業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成為矛盾的焦點。會議從早晨8點開到12點,最終通過了實行企業承包等第一批改革方案。據此可知,當時石家莊市()A.出現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 B.探索企業經營管理方式的變革C.開創了對外開放的全新局面 D.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核心是增強企業活力,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對企業的直接管控。石家莊會議通過“企業承包責任制”,允許企業自主經營,屬于對傳統經營管理方式(政府統管)的變革,體現了當時城市經濟改革中對企業管理模式的探索,B項正確;社會主義改造發生在1953—1956年,主要通過公私合營等方式將私有制經濟轉變為公有制,與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時間背景完全不符,排除A項;對外開放主要涉及經濟特區設立、沿海開放城市等舉措,而題干聚焦于“企業經營承包責任制”,屬于國內經濟體制改革范疇,與對外開放無關,排除C項;題干中的承包責任制是改革初期的探索,而非體制完善,排除D項。故選B項。8.下圖所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在某方面的發展成就。這一“方面”為()A.交通設施 B.電信網絡 C.醫療衛生 D.生態環境【答案】A【解析】【詳解】據題干中呈現的“高速鐵路里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高速公路里程”“民航運輸機場”等信息,可知這些都屬于交通設施范疇,反映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交通設施方面的發展成就,A項正確;電信網絡主要涉及通信網絡等相關內容,題干未體現,排除B項;醫療衛生側重于醫療服務、醫療資源、公共衛生等方面,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C項;生態環境聚焦于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題干未涉及,排除D項。故選A項。9.世界古代文化豐富多彩,下列作品均出自()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臘 D.古代日本【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所學可知,《擲鐵餅者》是希臘雕塑藝術中的杰作之一;《荷馬史詩》是寶貴的文學遺產,也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因此,題干作品均出自古代希臘,C項正確;古代埃及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等標志性文化成果,《擲鐵餅者》和《荷馬史詩》與古代埃及無關,排除A項;古代印度以佛教、種姓制度、阿拉伯數字(經其傳播)等為文化代表,和題目中作品無關聯,排除B項;古代日本文化受中國等影響,有大和繪、能劇等,與題干作品來源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0.1804年,《拿破侖法典》頒布實施。1825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采用了該法典:之后,丹麥、意大利等國的民法典都以該法典為基礎:1888-1889年《西班牙民法典》也在體系上接受了該法典。這說明《拿破侖法典》()A.推動了啟蒙運動的興起 B.加速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C.促進了法國大革命爆發 D.影響了歐美多國的法治進程【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明確提到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丹麥、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民法典或直接采用《拿破侖法典》,或以其為基礎,或接受其體系。這表明該法典的立法原則和體系被歐美多國借鑒,直接影響了這些國家的法治建設進程,體現了其在世界法律史上的深遠影響,D項正確;《拿破侖法典》頒布于1804年,此時啟蒙運動已接近尾聲,法典是啟蒙思想在法律層面的實踐,而非推動啟蒙運動興起,排除A項;《拿破侖法典》頒布于1804年,晚于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結束時間,無法“加速”戰爭勝利,排除B項;《拿破侖法典》頒布于1804年,此時法國大革命已結束,法典是大革命后拿破侖為鞏固資產階級統治而制定的,并非促進革命爆發的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11.經過半年左右的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商業和貨幣流通的重要性。1921年8月,蘇俄人民委員會發布指令,改組糧食人民委員部,單獨成立國內貿易人民委員部,以全面促進城鄉之間的商品流通,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這一指令()A.致使農業生產長期停滯 B.有利于新經濟政策的推進C.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 D.旨在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蘇俄推行新經濟政策,核心是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題干中“改組糧食人民委員部”“促進商品流通,恢復商品貨幣關系”,直接體現了新經濟政策中允許自由貿易的內容,這一指令為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制度支持,B項正確;題干中成立貿易部門的指令,目的是恢復商品流通,與農業停滯無關,排除A項;蘇聯模式形成標志是1936年蘇聯新憲法頒布,時間上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斯大林時期計劃,與題干時間、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2.20世紀80年代,莫桑比克的長期內亂造成了約150萬難民,1992年,聯合國在為期三年的維和行動中,使該國370多萬人得到了救助。2010年海地發生地震后,聯合國維和人員幫助海地政府組織救災,并為民眾重建家園提供了有力支援。這說明聯合國()A.加快了世界多極化的進程 B.規范了多邊貿易協定C.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D.致力于人道主義援助【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聯合國在莫桑比克內亂后救助難民、在海地地震后協助救災重建,均體現了對戰爭或災難中受害民眾的人道主義關懷,符合聯合國“促進人類福祉”的宗旨,直接說明其致力于人道主義援助,D項正確;題干中聯合國對莫桑比克難民的救助及海地地震后的重建支援,均屬于人道主義援助范疇,未涉及國際政治格局的多極化發展,排除A項;聯合國的主要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題干中聯合國的行動與貿易協定無關,排除B項;題干中聯合國的維和與救災行動,核心是對受災民眾的救助,并非直接針對霸權主義,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36分)13.材料一:天干地支歷法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尚書·堯典》記載了“堯制歷”一事,堯將羲和觀測天文所得的節氣信息頒發給四方部落首領及其治下的民眾(即為“觀象授時”),以倡導民主生產。“觀象授時”符合華夏各部落的利益,使得堯部落與華夏其他各部落建立起至惠至信的政治框架。因而,堯確立了其領導華夏的最高權威,成為“天子”。這成為“大一統”學說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政治實踐。——摘編自《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等材料二歷代王朝通過制度創新,不斷創設因時制宜的制度來適應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史大勢,以下三幅示意圖依次體現了西周、秦朝、元朝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摘編自《中國歷史地圖集》等(1)根據材料一,指出“堯制歷”在政治方面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依次寫出上述三個朝代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3)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請你歸納出一個學習主題。【答案】(1)政治作用:確立了堯在華夏部落權威,建立穩定的政治框架,是最早的“大一統”政治實踐。(2)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元朝:行省制。(3)學習主題:中國古代政治大一統發展歷程。【解析】【小問1詳解】政治作用:根據材料一“堯將羲和觀測天文所得的節氣信息頒發給四方部落首領及其治下的民眾(即為‘觀象授時’)……使得堯部落與華夏其他各部落建立起至惠至信的政治框架。因而,堯確立了其領導華夏的最高權威,成為‘天子’。這成為‘大一統’學說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政治實踐”和所學知識可知,“堯制歷”使堯部落與華夏其他各部落建立起至惠至信的政治框架,幫助堯建立堯部落與各部落的政治聯系,確立領導華夏的最高權威,成為“天子”。“堯制歷”成為“大一統”學說可追溯的最早政治實踐,為后世政治理念與國家統一觀念的發展奠定基礎。故政治作用:確立了堯在華夏部落的權威,建立穩定的政治框架,是最早的“大一統”政治實踐。【小問2詳解】西周:根據材料二圖一(標注諸侯國都)和所學知識可知,西周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通過分封制鞏固統治,拓展疆域。秦朝:根據材料二圖二(標注郡級、縣級駐所)和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是郡縣制。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郡縣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開創了中央集權制度對地方管理的基本模式。元朝:根據材料二圖三(標注行省、路、府等駐所)和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是行省制。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小問3詳解】學習主題:從材料看,材料一堯制歷關聯早期“大一統”政治實踐,材料二呈現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元朝行省制,這些都是不同歷史時期為鞏固統一、管理地方的政治舉措。所以學習主題圍繞古代政治制度與大一統發展,體現從早期實踐到歷代制度創新,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脈絡,故學習主題:中國古代政治大一統發展歷程。14.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材料一1943年,晉冀魯豫邊區教育廳編審委員會審定出版了一套課本(右圖為其中一冊),其絕大多數內容圍繞為什么要抗戰,如何抗戰,誰來抗戰、抗戰的結局等主題展開。——摘編自《中國近現代教科書史》等材料二新中國經過70多年艱苦卓絕的探索,徹底改變了文盲眾多、人才匱乏的教育弱國面貌,發展為體量龐大、人才輩出的教育大國。新中國教育發展狀況表(部分)1949年全國80%的人口是文盲,小學入學率不到20%,高校在校生僅有11.7萬人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知識和教育重新贏得了人們的尊重1986年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2000年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目標2012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首次突破2萬億元,占GDP比例首次超過4%2020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2%,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高等教育由大眾化階段向普及化階段邁進,普通本專科招生967.45萬人,研究生教育招生超過110萬人——摘自國務院《中國共產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偉大實踐》等材料三到2027年,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和質量穩居世界前列,教育現代化總體實現。——摘自《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1)課本內容烙有鮮明的歷史印記。指出材料一中課本內容所承載的歷史使命。(2)根據材料二,指出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教育整體面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教育發展的原因。(3)綜合材料一、二、三和上述問題,請你談談如何為教育強國建設作貢獻。(提示:從個人成長、學校育才中任選一個角度作答)【答案】(1)歷史使命: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助力抗戰勝利。(2)變化:由文盲眾多,人才匱乏的教育弱國發展為體量龐大,人才輩出的教育大國。原因:黨的正確領導;國家和政府的重視;“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人民群眾重視知識和教育;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改革開放的推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教育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3)個人成長: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即2高中和大學高等教育,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和前沿知識,為祖國發展和教育發展做貢獻。學校育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育科技化水平,注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解析】【小問1詳解】歷史使命:根據材料一“1943年,晉冀魯豫邊區教育廳編審委員會審定出版了一套課本……其絕大多數內容圍繞為什么要抗戰,如何抗戰,誰來抗戰、抗戰的結局等主題展開”和所學知識可知,當時處于抗日戰爭時期,課本內容所承載的歷史使命是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助力抗戰勝利。通過這種方式宣傳抗戰思想,動員民眾參與抗日斗爭,堅定抗戰信念,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凝聚力量。【小問2詳解】變化:根據材料二“新中國經過70多年艱苦卓絕的探索,徹底改變了文盲眾多、人才匱乏的教育弱國面貌,發展為體量龐大、人才輩出的教育大國”及表格數據可知,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教育整體面貌從教育弱國轉變為教育大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邁進,教育經費投入增加,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等,實現了從落后到繁榮發展的巨大跨越。原因:根據材料“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所學知識可知,教育發展緣于科教興國戰略的推動,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提出,重視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根據材料“2012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首次突破2萬億元,占GDP比例首次超過4%”和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不斷發展,為教育投入、教育設施改善、教育規模擴大提供物質基礎。得出改革開放的推動。根據材料“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知識和教育重新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知識和教育重新贏得尊重,社會形成重視教育、尊重知識人才的氛圍,促進教育發展。得出人民群眾重視知識和教育。除此之外,還有黨的正確領導、國家和政府的重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教育制度和相關法律的完善等。【小問3詳解】如何: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從個人成長角度,為教育強國建設作貢獻要努力學習知識技能,在學校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素養,為將來成為拔尖創新人才打基礎。要培養創新與實踐能力,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課外實踐活動,鍛煉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適應教育強國建設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要樹立正確價值觀與家國情懷,學習材料一中課本承載的愛國、擔當精神,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教育強國目標結合,主動為教育發展建言獻策,傳播重視教育的理念。從學校育才角度,可從教師自身發展、教師管理等角度組織答案,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注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等。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紀中期,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下面時間軸列出了“變局”中的部分史事。材料二20世紀中期,中國實現了歷史性轉變。下表列出了“歷史性轉變”中的部分史事。時間事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蘇建交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中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中國參加萬隆會議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以上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等(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從世界歷史的角度概括這一“變局”出現的原因。并根據時間軸指出列強侵華的方式。(2)從材料二中任選一個史事,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這一史事國際背景和世界意義。(3)縱觀中國19世紀中期的“變局”和20世紀中期的“歷史性轉變”,談談你從中得到的啟示。【答案】(1)原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工業革命,列強的擴張加劇:通過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進行商品輸出。侵華方式:通過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進行商品輸出。(2)示例1:新中國成立國際背景:美蘇冷戰兩極格局的形成,二戰后亞非拉民族獨立解放運動壯大發展世界意義: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增強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力量,改變世界政治格局示例2:抗美援朝戰爭勝利背景:冷戰、社會主義陣營的壯大意義: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穩定了朝鮮半島的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3)啟示:綜合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煤礦安全檢查作業教案(法律法規職業病防治)16年1月
- 2012政法干警考試專業綜合Ⅱ模擬試題含答案
- 2025年衢州常山縣公安局招聘考試筆試試題(含答案)
- 2025年遼寧沈陽上錦城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筆試試題(含答案)
- 老年人護理技術課件
- 老年人健康與營養課件
- 2025年白術市場分析報告
- 餐飲業快餐店租賃合同及外賣配送服務協議
- 餐飲業員工福利待遇與合作合同
- 美術課件兒童
- 羊水三度污染護理查房課件
- 汽車維修工時收費標準(二類企業)
- JGT483-2015 巖棉薄抹灰外墻外保溫系統材料
- 政府采購法考試題庫及答案(通用版)
- 華能光伏發電項目-施工組織設計(Ⅲ標段)
- 【語文】貴州省貴陽市甲秀小學小學四年級下冊期末試卷(含答案)
- 留置看護工作個人總結3篇
- 荔波縣2023-2024學年三年級數學第一學期期末調研模擬試題含答案
- 養老護理員初級(單選+判斷)測試題(附參考答案)
- GB/T 686-2023化學試劑丙酮
- 初中三年英語單詞表全冊(人教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