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南省瀘溪縣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時量:75分鐘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現有的考古資料所知,中華民族的祖先分別在多個地區創造了原始文化,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區,時間上有先后,規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們各有特點,自成系統,既有個性,又有共性。這體現了中華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區為主,逐漸向外輻射 B.分布廣泛,多元一體C.在諸多區域同時出現,各自發展 D.不斷趨向文明的歷史進程2.李時珍日:“古者以粟為泰、稷、粱、稱之總稱。”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是A.北京人 B.元謀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3.古人常把一些技藝方法用與食物相關的慣用語來表達。比如,“治大國如烹小鮮”,將治理國家比作烹飪。在烹飪“小鮮”的時候,不能隨意翻動,否則容易使其破碎。同樣,治理國也不能隨意干預,決策要謹慎,要尊重社會的自然規律和民心民意。下列與“治大國如烹小鮮”理念相似的是()A.法家的“法治”思想 B.墨家的“非攻”思想C.儒家的“仁政”思想 D.道家的“無為”思想4.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共苦戰斗不休”。秦國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相繼滅掉六國,進而開創了“海內為郡縣”“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局面,這表明()A.分封制度的終結B.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滅D.中華文明起源到早期國家形成的重大轉變5.漢文帝時,賈誼上《治安策》,提出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張;漢景帝時,晁錯上《削薄策》,主張削奪王國封地。此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在于()A.平定七國之亂 B.郡國并行制 C.設置刺史 D.頒布推恩令6.先秦以來的儒家倡導“父慈子孝”,“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東漢時期孝的觀念發生了變化,《白虎通》作了進一步的闡釋:“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這反映出東漢時期()A.理學思想出現 B.儒家思想遭到沖擊C.君主專制削弱 D.封建綱常秩序穩固7.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采用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西漢實施這兩項措施的共同目的是()A.強化大一統 B.繁榮思想文化C.促進經濟發展 D.擴大地方權力8.下表是關于五代時期各王朝政權狀況的部分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五代時期朝代建立者王位繼承情況存在時間后梁朱溫次子殺父繼承17年后唐李存勖養子殺父繼承14年后晉石敬瑭死后傳位侄子14年后漢劉知遠病逝傳位幼子4年后周郭威病逝傳位養子10年A.王位大都是非法繼承B.開國君主皆死于非命C.儒家倫理道德已盡失D.戰爭多發且政治混亂9.兩宋時,四川遠離中原戰火,局勢一向較為安定且富庶,成都、眉山成為四川刻書中心。到十三世紀中葉,蒙古兵攻占四川地區,大肆搶掠,成都、眉山的版刻業自此一蹶不振。由此可見A.戰爭是破壞經濟文化發展的罪魁禍首B.社會安定是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C.經濟繁榮促進了雕版印書業的發展D.兩宋時四川地區活字印刷術較發達10.明代白銀貨幣化由民間自發到官方認可,推動中國跨入銀本位時代,但當時中國國內白銀儲存量及銀礦開采量嚴重不足,求遠多于供。這一狀況()A.促成了“交子”的發明和使用 B.密切了中國與海外市場的連接C.阻斷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和成長 D.推動了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11.在均田制下,成年男子需負擔一定的徭役,唐初規定,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以庸代役()A.反映了封建盛世出現 B.利于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C.遏制了土地兼并之風 D.加強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12.《舊唐書·李鈺傳》記載:“太宗用宰臣,天下事皆先平章,謂之平章事。”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中說道:“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決策機關。”據此判斷,唐朝設立政事堂意在()A.削弱宰相權力 B.提高決策效率C.規范官員議政 D.凸顯君主權威13.漢武帝時期的諸項尊儒措施并非“皆自仲舒發之”:國立太學早已有之,州郡立學校推廣文翁治蜀經驗;儒經立博士官始自文景;重用“文學”之士始自嚴助、司馬相如等,且多非“醇儒”;儒者為卿相自公孫弘始,其學“兼儒墨,合名法”。這說明A.漢武帝實行獨尊儒術政策 B.董仲舒對儒學的貢獻有限C.尊儒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 D.儒家思想加強了中央集權14.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對淡而無味的茶湯依然不屑一顧。隋朝通過大運河將茶葉運到黃河流域。唐朝時期,茶已被視為國飲。這說明(
)A.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尚不充分 B.隋朝大運河推動長途販運出現C.經濟重心南移增強了文化認同 D.國家統一促進文化習俗的傳播15.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這表明元朝()A.地方擁有適度權力 B.地方缺乏實際權力C.行省權力集中專斷 D.君主專制得以加強16.唐宋時期,品茶作詩逐漸成風尚,如白居易“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身心一無系,浩浩如虛”、皎然(唐朝僧人)“茶稍與禪經近”、蘇軾“茶與水味深入理窟。茶生蒼石之陽,碧澗穿注,茲乃水石之靈,豈茶哉?”據此可知,唐宋時期()A.經濟的發展影響社會風尚 B.哲理化思潮的發展C.儒、佛、道三教互相融合 D.市民階層飲茶盛行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科舉分為常舉和制舉。常舉包括秀才、明經、進士等科,以明經、進士為重。制舉由皇帝主持,形式、內容多為臨時決定,主要有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等科。平民和官員均可參加。……宋初,擴大了科舉取士的人數,實施殿前唱名賜及第之制。宋神宗時,取消明經等科,專試進士,以時務策為主。此外,政府對考官實行“鎖宿”制度,對試卷進行糊名、謄錄處理。——摘編自李虎《科舉制演變芻議》材料二元朝完成大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固定遼陽、陜西等十個行省,成為地方的最高統治機關。行省于地方事務,無所不統,與宋地方長官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掌的體制相比,元的行省擁有的權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憲以治所屬,決大獄,質疑事,皆中書報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為后世所沿用,其區劃也基本上從元代開始確立。——摘編自周良霄等《中國斷代史系列·元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宋科舉制發展特點,并分析其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行省制度創立的意義。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圖為立于西藏拉薩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其東西兩面為刻有藏漢文字的碑文(參見下圖),而南北兩側分別刻著吐蕃、唐朝參與會盟的官員姓名與官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蕃友好往來的一個歷史事件并概括其歷史意義。(2)唐蕃會盟碑是研究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史料,結合所學,列舉兩個研究唐蕃會盟碑的歷史視角(具體的歷史研究領域或課題)(參見下列示例,照抄示例)。(示例:1.唐朝書法演變;2.古代國家民族事務管理機構的變遷)19.中央與地方關系處理是中國古代政治生態中重要一環,閱讀以下材料。材料一盛唐年間,出于鞏固新拓領土和加強邊疆守備的戰略需要,在邊地設十節度使,領邊防節鎮。后內地刺史加受節度使銜。安史之亂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終于釀成藩鎮割據。宋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唐代藩鎮割據的歷史經驗,厲行中央集權,走向剝奪地方,強干弱枝的極端,限制和破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時期之一,而北宋統治者抵抗無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無實力,易于虛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編自林英男《唐宋時代地方行政體制和強干弱枝傳統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轄區包括今天的二到三個省,遠遠超過以前王朝的一級地方行政區。這種情況適應了元朝疆域遼闊的特點,避免了中央與地方空檔過大狀況的出現,做到上下結合、渾然一體。行省于地方事務,凡軍、政、財權無所不統,與宋朝分割地方權力的制度明顯有異。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淵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權力,才能夠及時并有效地鎮壓反抗行動,同時也能對分封在邊疆地區的諸王貴族進行節制。行省官員中僅有主要長官能掌握軍權,而這類職務通常不授予漢人,因此地方權重之弊可以通過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彌補。——張豈之《中國歷史元明清卷》(1)據材料一,比較唐朝中后期與宋朝在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上不同,并指出各自產生的后果。(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積極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國古代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應采取的策略是什么?湖南省瀘溪縣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時量:75分鐘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現有的考古資料所知,中華民族的祖先分別在多個地區創造了原始文化,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區,時間上有先后,規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們各有特點,自成系統,既有個性,又有共性。這體現了中華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區為主,逐漸向外輻射 B.分布廣泛,多元一體C.在諸多區域同時出現,各自發展 D.不斷趨向文明的歷史進程【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中華民族的祖先分別在多個地區創造了原始文化……它們各有特點,自成系統,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可知,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分布廣泛,多元一體的特點,B項正確;材料強調了多元一體,而未強調中原的特殊地位,排除A項;中華文明起源在時間上是有先后的,C項同時出現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及各地區產生的文明的后續發展狀況,無法得出D項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2.李時珍日:“古者以粟為泰、稷、粱、稱之總稱。”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是A.北京人 B.元謀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是中國半坡居民,C正確;北京人和元謀人尚未學會種植,AB排除;河姆渡居民種植的是水稻,D排除。故選C。3.古人常把一些技藝方法用與食物相關的慣用語來表達。比如,“治大國如烹小鮮”,將治理國家比作烹飪。在烹飪“小鮮”的時候,不能隨意翻動,否則容易使其破碎。同樣,治理國也不能隨意干預,決策要謹慎,要尊重社會的自然規律和民心民意。下列與“治大國如烹小鮮”理念相似的是()A.法家的“法治”思想 B.墨家的“非攻”思想C.儒家的“仁政”思想 D.道家的“無為”思想【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治大國如烹小鮮”強調治理國家不能隨意干預,就像烹飪“小鮮”時不能隨意翻動一樣,這與道家主張順應自然,不刻意作為,讓事物自然發展的思想理念相似,D項正確;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張,嚴刑峻法,以法治國,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墨家的“非攻”思想,主要是反對非正義戰爭,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張,仁愛與民本,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4.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共苦戰斗不休”。秦國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相繼滅掉六國,進而開創了“海內為郡縣”“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局面,這表明()A.分封制度的終結B.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滅D.中華文明起源到早期國家形成的重大轉變【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春秋戰國至秦朝(中國)。據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分裂動蕩,秦統一六國,開創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項正確;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實行,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滅,排除C項;秦朝并不屬于早期國家形態,排除D項。故選B項。5.漢文帝時,賈誼上《治安策》,提出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張;漢景帝時,晁錯上《削薄策》,主張削奪王國封地。此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在于()A.平定七國之亂 B.郡國并行制 C.設置刺史 D.頒布推恩令【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主張削奪王國封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朝初期,實行郡國并行制,導致王國問題嚴重,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時,頒布推恩令,促進王國問題最終解決,D項正確;漢景帝時平定七國之亂,王國問題并未最終解決,排除A項;郡國并行制屬于原因,而不是解決王國問題的關鍵,排除B項;漢武帝時設置刺史,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察,并不是針對王國問題的措施,排除C項。故選D項。6.先秦以來的儒家倡導“父慈子孝”,“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東漢時期孝的觀念發生了變化,《白虎通》作了進一步的闡釋:“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這反映出東漢時期()A.理學思想出現 B.儒家思想遭到沖擊C.君主專制削弱 D.封建綱常秩序穩固【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的中國。材料表明東漢時期對孝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有之前的父慈子孝到現在的法度教子,更加強調父親的作用,說明儒家倫理綱常更加鞏固,D項正確;理學出現與北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儒家思想的鞏固,不是受到沖擊,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對父親孝觀念的變化,不涉及君主專制,排除C項。故選D項。7.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采用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西漢實施這兩項措施的共同目的是()A.強化大一統 B.繁榮思想文化C.促進經濟發展 D.擴大地方權力【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漢武帝時期(中國)。據材料“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采用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可知,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新儒學的正統地位,實現了文化的專制統一;實行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A項正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束縛了思想,不利于繁榮思想文化,而且實行推恩令與繁榮思想文化無關,排除B項;促進經濟發展不是兩項措施的目的,排除C項;推恩令削弱了地方權力,排除D項,故選A項。8.下表是關于五代時期各王朝政權狀況的部分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五代時期朝代建立者王位繼承情況存在時間后梁朱溫次子殺父繼承17年后唐李存勖養子殺父繼承14年后晉石敬瑭死后傳位侄子14年后漢劉知遠病逝傳位幼子4年后周郭威病逝傳位養子10年A.王位大都是非法繼承B.開國君主皆死于非命C.儒家倫理道德已盡失D.戰爭多發且政治混亂【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圖表“王位繼承情況”可知五代存在子弒父、以及繼承者年齡、血統等問題。根據圖表“存在時間”,政權存在時間普遍較短的現象,表明政局動蕩,政權更迭頻繁,故選D項;除后梁、后唐非法繼承外,其它均屬正常繼位,排除A項;“非命”指遭遇禍害而死亡,僅涉及后梁、后唐開國君主,排除B項;“儒家倫理道德已盡失”的表述絕對,排除C項。9.兩宋時,四川遠離中原戰火,局勢一向較為安定且富庶,成都、眉山成為四川刻書中心。到十三世紀中葉,蒙古兵攻占四川地區,大肆搶掠,成都、眉山的版刻業自此一蹶不振。由此可見A.戰爭是破壞經濟文化發展的罪魁禍首 B.社會安定是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C.經濟繁榮促進了雕版印書業的發展 D.兩宋時四川地區活字印刷術較發達【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四川遠離中原戰火,局勢一向較為安定且富庶,成都、眉山成為四川刻書中心”“蒙古兵攻占四川地區,大肆搶掠,成都、眉山的版刻業自此一蹶不振”可知,社會安定是版刻業為代表的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故B正確;材料主要反映四川版刻業發展情況,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社會環境對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C材料無法體現,排除;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活字印刷術”,排除D。10.明代白銀貨幣化由民間自發到官方認可,推動中國跨入銀本位時代,但當時中國國內白銀儲存量及銀礦開采量嚴重不足,求遠多于供。這一狀況()A.促成了“交子”的發明和使用 B.密切了中國與海外市場的連接C.阻斷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和成長 D.推動了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明代白銀貨幣化由民間自發到官方認可,推動中國跨入銀本位時代,但當時中國國內白銀儲存量及銀礦開采量嚴重不足,求遠多于供”和所學可知,明朝時期,受商品經濟發展影響,白銀貨幣化完成,其中對白銀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了助推了美洲白銀的涌入,密切了中國與海外市場的連接,B項正確;交子出現時間是在宋朝,排除A項;明朝時期的白銀貨幣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資本主義萌芽,排除C項;鄭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為主,排除D項。故選B項。11.在均田制下,成年男子需負擔一定的徭役,唐初規定,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以庸代役()A.反映了封建盛世出現 B.利于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C.遏制了土地兼并之風 D.加強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唐初規定,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有利于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B項正確;以庸代役與封建盛世出現關系不大,排除A項;遏制了土地兼并之風,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項。故選B項。12.《舊唐書·李鈺傳》記載:“太宗用宰臣,天下事皆先平章,謂之平章事。”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中說道:“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決策機關。”據此判斷,唐朝設立政事堂意在()A.削弱宰相權力 B.提高決策效率C.規范官員議政 D.凸顯君主權威【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時空是唐朝時期。據材料“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決策機關”并結合所學可知,政事堂的設置在于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即防范決策失誤,提高決策效率,B項正確;材料強調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決策機關,而中書、門下、尚書省的設立分散了相權,加強了皇權,A項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強調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決策機關,其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而不是規范官員議政,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中書、門下、尚書省的設立分散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其目的是凸顯君主權威,但與政事常設立沒有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13.漢武帝時期的諸項尊儒措施并非“皆自仲舒發之”:國立太學早已有之,州郡立學校推廣文翁治蜀經驗;儒經立博士官始自文景;重用“文學”之士始自嚴助、司馬相如等,且多非“醇儒”;儒者為卿相自公孫弘始,其學“兼儒墨,合名法”。這說明A.漢武帝實行獨尊儒術政策 B.董仲舒對儒學的貢獻有限C.尊儒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 D.儒家思想加強了中央集權【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漢武帝時期的諸項尊儒措施并非董仲舒的首創,因為國立太學早已確立,州郡設立學校是推廣漢景帝時期蜀守文翁治蜀的經驗;儒經博士官從文帝、景帝時期就開始設立;重用“文學”之士開始于嚴助、司馬相如等人,且他們大多數不是“醇儒”;重用儒者為卿相從公孫弘開始,且其學問兼容各家思想,并非單純的儒學,這一切說明,早在董仲舒之前,尊儒就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了,故C項正確;材料與“漢武帝實行獨尊儒術政策”無關,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尊儒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未體現董仲舒對儒學的貢獻有限,故B項錯誤;材料與中央集權無關,故D項錯誤。14.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對淡而無味的茶湯依然不屑一顧。隋朝通過大運河將茶葉運到黃河流域。唐朝時期,茶已被視為國飲。這說明(
)A.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尚不充分 B.隋朝大運河推動長途販運出現C.經濟重心南移增強了文化認同 D.國家統一促進文化習俗的傳播【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中國。據題干可知,飲茶習俗從南往北傳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個時期中國逐漸從分裂走向統一,這有利于茶文化的傳播,D項正確;民族交融尚不充分的說法片面,排除A項;大運河推動的說法片面,排除B項;材料與經濟重心南移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5.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這表明元朝()A.地方擁有適度權力 B.地方缺乏實際權力C.行省權力集中專斷 D.君主專制得以加強【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經濟、軍事和行政等大權,但是其官吏的選用與所屬軍隊的調動權則分別由中書省、吏部與皇帝掌管,體現了其權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說明元朝地方擁有適度的權力,故A項正確;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擁有地方的經濟、軍事和行政等大權,“缺乏實際權力”的表述與題意不合,故B項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備官吏的選用與軍隊的調用權力,因此“權力集中專斷”的表述不合題意,故C項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權力范圍,“君主專制得以加強”不合題意主旨,故D項排除。【名師點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紀以來中國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現代中國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行省在職能和權力行使方面表現為主要為中央收權,同時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在中央對地方的行政統屬中發揮承上啟下和代朝廷統攝節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現得無甚作為,這也是行省的特點,權大而不專,從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馭各地使命的減弱和向地方割據勢力的轉化,既加強了中央集權,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權力。16.唐宋時期,品茶作詩逐漸成為風尚,如白居易“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身心一無系,浩浩如虛”、皎然(唐朝僧人)“茶稍與禪經近”、蘇軾“茶與水味深入理窟。茶生蒼石之陽,碧澗穿注,茲乃水石之靈,豈茶哉?”據此可知,唐宋時期()A.經濟的發展影響社會風尚 B.哲理化思潮的發展C.儒、佛、道三教互相融合 D.市民階層飲茶盛行【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宋時期興起了品茶作詩的風尚,并演繹出飲茶的思辨現象,這體現了哲理化思潮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強調茶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道教,排除C項;材料強調飲茶作詩所引起的思辨現象,市民階層飲茶盛行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科舉分為常舉和制舉。常舉包括秀才、明經、進士等科,以明經、進士為重。制舉由皇帝主持,形式、內容多為臨時決定,主要有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等科。平民和官員均可參加。……宋初,擴大了科舉取士的人數,實施殿前唱名賜及第之制。宋神宗時,取消明經等科,專試進士,以時務策為主。此外,政府對考官實行“鎖宿”制度,對試卷進行糊名、謄錄處理。——摘編自李虎《科舉制演變芻議》材料二元朝完成大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固定遼陽、陜西等十個行省,成為地方的最高統治機關。行省于地方事務,無所不統,與宋地方長官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掌的體制相比,元的行省擁有的權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憲以治所屬,決大獄,質疑事,皆中書報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為后世所沿用,其區劃也基本上從元代開始確立。——摘編自周良霄等《中國斷代史系列·元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宋科舉制發展的特點,并分析其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行省制度創立的意義。【答案】(1)特點:科考門類多樣;取士范圍逐漸擴大;錄取人數不斷增加;注重選拔實用性人才;考試程序逐漸規范;注重考試公平;考試內容以儒學為核心等。積極影響: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推動了文教事業和儒學思想的發展;推動了印刷技術的進步;有利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等。
(2)特點:行省集中掌握地方軍政大權;但仍受中央領導,行使權力受中央節制。意義: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是我國省制的開端。【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題和影響題。時空是唐宋時期。特點:據材料二“唐朝科舉分為常舉和制舉”可得出“科考門類多樣”;“平民和官員均可參加”可得出“取士范圍逐漸擴大”;“宋初,擴大了科舉取士的人數”可得出“錄取人數不斷增加”;“宋神宗時,取消明經等科,專試進士,以時務策為主”可得出“注重選拔實用性人才”;“對考官實行‘鎖宿’制度,對試卷進行糊名、謄錄處理”可得出“考試程序逐漸規范”和“注重考試公平”。積極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從唐宋科舉制發展對統治基礎、官員素質、文教事業、學術風氣等方面的積極影響分析可知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推動了文教事業和儒學思想的發展;推動了印刷技術的進步;有利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等。【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題和影響題。時空是元代。特點:據材料三“行省于地方事務,無所不統”可得出“行省集中掌握地方軍政大權”;“仍需中書報可而后行”可得出“但仍受中央領導,行使權力受中央節制”。意義:根據材料中“行省制度為后世所沿用,其區劃也基本上從元代開始確立。”得出行省制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根據材料“遵成憲以治所屬,決大獄,質疑事,皆中書報可而后行”得出行省受中央領導,行使權力受中央節制,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行省制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圖為立于西藏拉薩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其東西兩面為刻有藏漢文字的碑文(參見下圖),而南北兩側分別刻著吐蕃、唐朝參與會盟的官員姓名與官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蕃友好往來的一個歷史事件并概括其歷史意義。(2)唐蕃會盟碑是研究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史料,結合所學,列舉兩個研究唐蕃會盟碑的歷史視角(具體的歷史研究領域或課題)(參見下列示例,照抄示例)。(示例:1.唐朝書法演變;2.古代國家民族事務管理機構的變遷)【答案】(1)事件:唐蕃會盟;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和親或金城公主和尺帶珠丹和親。意義:促進了西藏地區的開發與發展;有利于西南地區的社會穩定;推動了漢藏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有利于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2)視角:唐朝碑刻文化;吐蕃語言文字;古代中國文書制度等。【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為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據材料的會盟碑可得出唐蕃會盟;據材料碑文東面的內容課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可得出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和親或金城公主和尺帶珠丹和親。據所學知識可知,分別從西藏地區的開發與發展;西南地區的社會穩定;漢藏的經濟文化交流;漢藏的友好關系;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等方面說明。【小問2詳解】本題為特點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視角:據材料會盟碑可得出唐朝碑刻文化;據材料東面的藏文碑文可得出吐蕃語言文字;據所學秦朝的文書制度可得出古代中國文書制度等。19.中央與地方關系處理是中國古代政治生態中的重要一環,閱讀以下材料。材料一盛唐年間,出于鞏固新拓領土和加強邊疆守備的戰略需要,在邊地設十節度使,領邊防節鎮。后內地刺史加受節度使銜。安史之亂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終于釀成藩鎮割據。宋代統治者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羊奶教學課件
- 教育法視頻課件下載
- 人稱代詞教學課件
- 題型2 圖片表述型計算-備戰2020年中考化學計算題型特訓(原卷版)
- 教學課件設計評價
- 新年公司套錢活動方案
- 日產促銷活動方案
- 春晚幼兒線上活動方案
- 新年插花活動方案
- 明一鮮奶開業活動方案
- 我的妹妹高中 我的妹妹初中800字(三篇)
- 昆明天大礦業有限公司尋甸縣金源磷礦老廠箐-小凹子礦段(擬設)采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
- -衛生資格-副高-內科護理-副高-章節練習-護理學總論-醫院感染護理(案例分析題)(共6題)
- 尿動力學檢查操作指南2023版
- 夢幻西游古龍服務端安裝教程
- 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預制菜生產衛生規范
- 亮化工程竣工驗收報告
- 《出生醫學證明》單親母親情況聲明
- PCS-915母差保護裝置介紹
- 第一套路面工程考試試題及答案
- GB∕T 22590-2021 軋鋼加熱爐用耐火澆注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