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課件-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1頁
第3課+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課件-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2頁
第3課+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課件-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3頁
第3課+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課件-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4頁
第3課+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課件-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課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

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新課導入原始農業:是在原始的自然條下,采用簡陋的生產工具,從事簡單農事活動的農業。目前只在極少數地方零星存在。

傳統農業:一般指以人力、畜,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以粗放簡作的經營方式進行生產的農業形態。其采用世代積累下來的耕作方法和農業技術、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傳統農業在世界上廣泛存在。現代農業: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以現代工業化、產業化為主要特征,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經營的社會化、商品化,采用集約經營方式進行生產的農業形態。概念解析特點:脆弱性、生產率低、技術停滯、產業單一。特點:機械化、集約化、產業化、商品化、科學化(一)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1.原因:①工業革命推動了機器的發明和使用。②科學技術的進步。③政府的支持和推廣。④世界人口激增,糧食需求量增加。2.發展過程:工業革命后20世紀中葉20世紀下半葉機器生產推動者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歐美各國完成農業機械化,建起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

良種推廣、化肥應用;設施農業進展;規模經營。

一、食物生產的現代化20世紀中葉21世紀初人工化向自動化轉變3.表現(1)農業機械化前提20世紀以來,汽油拖拉機、柴油拖拉機相繼批量生產特點各國國情不同,農業機械的規模不同:美國:以大型為主;

法國:以中型為主;

日本:以小型為主;中國:大、中、小型相結合影響①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②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③降低了生產成本;④有助于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美國大型農機法國中型農機日本小型農機成就美國墨西哥菲律賓中國意義(2)雜交育種技術新的突破2019年9月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勛章”3.表現:1930年,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玉米新品種1941年培育出小麥新品種20世紀60年代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在東南亞推廣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創世界紀錄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諾曼·布勞格:半矮生抗病新品種改良小麥,墨西哥糧食自給,“綠色革命之父”養殖業養殖場和牧場的各個生產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控制畜牧業現代科學技術用于海洋捕撈,漁船、網具等日趨現代化;水產養殖向工廠化、機械化、集約化經營發展(二)現代養殖、畜牧業的出現:現代化養雞場高密度養魚現代化漁場現代化養牛場問題探究: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世界農業現代化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材料

人類在漁獵、采集農業階段,每500公頃土地只能養活2人;刀耕火種階段可以養活50人;而在資本技術集約型經營的現代農業階段,增至5000人。……馬克思曾經指出:“現代農業科學在農業的運用,將把農村居民從土地上趕走,使人口集中于工業城鎮”。……總之,世界農業現代化是與工業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實質和核心是化“農”,就是農民比重大幅減少,農業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歷史演進進程。——張新光《20世紀以來世界農業發展中的幾個帶有規律性的問題》(1)特點:①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市化相伴發展;②高效率與高效益相結合;③農業從業人員大幅度下降;④農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2)影響:①極大提高了生產力和勞動效率;②提高農產品的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做出重大貢獻;③有效促進農業人口向非農轉移,有利于整個國民經濟發展;④有利于建立合理的農業生態結構和產業結構;⑤飲食方式與飲食觀念的更新變化;⑥有利于促進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機械化自動化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項目傳統農業現代農業農具動力

生產技術

生產目的

使用肥料

作物品種

生產單元物質循環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

畜力和自然力等機械化工具為主;石油和電力等直接經驗現代科技商品化化學肥料、大量使用農藥人工培育品種家庭農場為主,集約經營為主,依賴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個強大的科技和工業體系支撐外循環,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延長,貿工農一體化生產自給自足天然有機肥料農家原有品種個體小農為主,生產單元也是消費單元。內循環,農產品

初加工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集約化專業化產業化歸納總結: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主要區別美國:農民占美國人口總數的2%,養活了3億多美國人,并且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農業計算機網絡系統AGNET;在利用物聯網科技促進智能、精準農業上處于全球領導地位;大農場對物聯網設備技術的采用率高達80%;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較早,與農產品期貨市場的聯系緊密。以色列“農業奇跡”,這個國家利用2.2%的農業人口在養活720萬國民的同時,還成了歐洲主要的冬季蔬菜進口基地。滴灌技術:節約用水,提高灌溉效率;計算機控制技術:通過傳感技術完成監視工作,并聯動控制灌溉等控制功能,精密,可靠,節省人力;農業訂單管理技術:農業網絡窗口展示,農民足不出戶完成產品訂單。知識拓展:農業發展的國際現狀:他山之石核心素養: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家國情懷)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并提出并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

2004年,袁隆平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頒獎詞是: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薄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二、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1、糧食儲備技術的進步地窖、陶器存儲余糧(1)原始社會半坡遺址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多個。隋含嘉倉截面示意圖隋代含嘉倉遺址糧倉儲備技術改進:防鼠、防盜、防潮、防火、保鮮(2)古代社會A.20世紀50年代,美國已經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B.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C.21世紀以來,新型制冷設備相繼推出。(3)現代社會“席子夾糠”法,可以達到低溫儲糧的效果。這樣的糧窖不僅防鼠防盜、防潮防火,還具有良好的“保鮮”功能,在唐代,這樣的地下窖倉里稻米的“保質期”為5年,谷子的“保質期”更是長達9年現代糧倉①糧倉倉容量不斷擴大;②低溫、低氧等儲藏技術廣泛應用;③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4)發展趨勢:二、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2.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1)古代社會:腌制與風干、自然冰(2)現代社會:①食品冷凍技術不斷進步;②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③冷鏈物流產業也發展起來。腌制風干速凍餃子的全自動化生產過程問題探究:

冷鏈物流對人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冷鏈物流:一般指冷藏冷凍類食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各個環節中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食品質量,減少食品損耗的一項系統工程。它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制冷技術的發展而建立起來的,是以冷凍工藝學為基礎、以制冷技術為手段的低溫物流過程。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國家必須盡早制定和實施科學、有效的宏觀政策。冷鏈物流的要求比較高,相應的管理和資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溫物流要大。提示:①能夠為人們提供更新鮮、營養保存更好的生鮮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品質要求。②可實現農產品跨區域、跨季節均衡銷售,豐富人們日常生活的食品種類。③可極大地減少農產品的損失,有利于防止食品變質,保障食品安全。④能夠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有利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⑤帶動一方冷凍食品的收入也大大增加了一個城市的就業率和經濟發展。1.糧食安全問題(1)原因:①隨著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②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20世紀發生的所有饑荒,本來都可以通過調動充足的食物生產力量使人們不至于饑餓而死。——西爾維·布呂內爾《饑荒與政治》蝗蟲災害水旱災害氣候變暖武裝沖突地緣政治政策失誤三、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

概念闡釋糧食安全:指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為維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夠食品.三、消除饑餓與食物安全(2)應對策略1.糧食安全問題國際方面:①各國政府都把保障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②1945年成立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多次召開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制訂糧食安全行動計劃,為人類共同消除饑餓統籌資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召開會議我們認為,全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有8億多人沒有足夠的糧食來滿足其基本營養需要這種狀況是不能容忍和不能接受的。雖然糧食供應量有了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獲得糧食方面的制約性因素,家庭和國家仍然沒有足夠的收入購買糧食,供需不穩以及天災人禍等均有礙基本的糧食需要得到滿足。……糧食不應作為一種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的手段。——《世界糧食安全羅馬宣言》(1996)①1996年,中國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②制定系列保障糧食安全問題的法律法規。③加強農業科技建設,增加糧食產量,提倡厲行節約糧食。④國家政策支持、制度創新⑤加強國際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消除饑餓與食物安全1.糧食安全問題(2)應對策略中國方案:習近平視察水稻長勢材料1

二戰后,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向西歐、日本等國家運送糧食等農產品,以促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從而鞏固美國的政治領導地位。1954年,美國國會通過第480號公法,對發展中國家實行糧食授助,力圖使其在糧食上依賴美國,在國內外政策上受美國的控制,并把它們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1974年,美國國會通過“杰克遜一瓦尼克修正案”,以削減糧食等供應相威脅,要求蘇聯在中東問題上向美國讓步。材料2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放松。”——習近平《飯碗要端在自己手里》問題探究:

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提示:①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基礎,是穩定時局的利器;②糧食安全有利于穩定糧食市場價格,保障民生;③糧食能保障國家安全,是應對戰爭的必需品。三、消除饑餓與食物安全2.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原因:現代農業的負面影響(1)化肥農藥: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嚴重污染,并通過食物鏈進入農作物和禽畜體內。(2)抗生素:禽畜飼養中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3)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加工過程中,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違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劑。三、消除饑餓與食物安全3.應對措施:(1)國際:各國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治理。(2)中國: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①立法規范: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2009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訂)要堅持數量質量并重,在保障數量供給的同時,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產源頭治理和產銷全程監管,讓人民吃得飽、吃得好、吃得放心。——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食品安全認證標志②嚴格監管:中國政府提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懲罰、最嚴肅的問責,

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我們能做什么?三、消除饑餓與食物安全1.以身作則,保護環境,杜絕源頭污染;2.勇于舉報問題商品;3.自覺遠離不安全食品,以身作則4.增強食品安全意識.....公元1800年,拿破侖·波拿巴提出了價值12,000法郎的賞金,征求行軍軍隊可用的實用食物保存方法。經過了14到15年的實驗,阿佩爾提出了他的發明并于1810年贏得賞金。阿佩爾被稱為“罐頭食品之父”。罐頭食品的優點:(1)清潔衛生,儲存時間較長,一般可達一年以上。(2)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食品原有的營養價值和風味。(3)便于攜帶,運輸和儲藏,不易破損。(4)大多數罐頭不經再加工即可食用,比較方便。(5)季節生產,全年消費。知識拓展:罐頭食品的發明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世界饑餓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解決世界貧困和饑餓問題的主要途徑有哪些?材料在全球環境危機、糧食危機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解決本國人口的溫飽和保障本國的糧食安全成為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貧困和饑餓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特別是對那些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科學、理性、合理地調整優化本國農作物種植結構,尤其是“民以食為天”的主要糧食作物,必須改變單一作物種植依賴。我們要力爭糧食作物種植的多元化,盡最大可能減少因意外自然災害帶來的巨大風險和危機。

——摘編自曹瑞臣《作物改變世界》提示:(1)原因:①許多發展中國家人口控制不力;②世界糧食生產的不均衡性和消費的不合理性長期存在;③國際經濟舊秩序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差距拉大;④近年來,厄爾尼諾等現象引發的自然災害頻發等。(2)途徑:①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和可持續性農業;②力爭糧食作物種植的多元化,盡最大可能減少因自然災害帶來的巨大風險和危機;③大力發展融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工程裝備技術于農業生產的“精確農業”;④積極構建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長效發展機制;⑤加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注重食物安全和營養發展相結合等。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食物生產的現代化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機械化、集約化、產業化、商品化科學化、規模化、自動化、智能化糧食儲備技術的演變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糧食安全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現代農業的發展養殖及畜牧業、漁業生產的現代化課堂小結1.(2024·浙江·高考真題)閱讀下表,據此可知(

)世界各地區饑餓人口數量及饑餓發生率變化情況表(單位:百萬、%)地區1990—1992年1995—1997年2005—2007年數量發生率數量發生率數量發生率世界843.416787.514847.513發展中國家826.720768117835.216亞洲和太平洋地區587.920498.116554.516拉美和加勒比地區5431253.31147.18近東和北非19.6629.5832.4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64.934187.233201.228發達國家16.7<519.4<512.3<5A.發展中國家的饑餓人口數量與饑餓發生率同向變化B.糧食雜交育種新技術為世界消除饑餓作出突出貢獻C.發展中國家不同區域的饑餓人口數量均持續下降D.保障糧食安全仍應是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要職責高考真題1.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90至2007年(世界)。根據材料可知,世界各地區饑餓人口數量變化反復,饑餓發生率總體呈現下降,但變化幅度較小,反映了保障糧食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仍應是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要職責,D項正確;1995年到2007年,發展中國家饑餓人口數量上漲,但饑餓發生率下降,“發展中國家的饑餓人口數量與饑餓發生率同向變化”不符合材料,排除A項;“糧食雜交育種新技術為世界消除饑餓作出突出貢獻”說法正確,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部分發展中國家區域的饑餓人口數量呈現上升趨勢,C項說法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

2.(2023·浙江·高考真題)從1750年算起,歐洲人口在100年時間里從1.42億增長到2.65億。此前每次人口增長都會帶來食物漲價,但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國,兩個指數開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動。下列項中,促使這一時期指數“朝相反的方向移動”的主要因素是(

A.黃熱病的肆虐

B.工業企業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種種植的普及

D.優質高效化肥的廣泛應用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1750年至1800年后(歐洲)。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的主要結論:從1750年算起,歐洲人口在100年時間里從1.42億增長到2.65億。此前每次人口增長都會帶來食物漲價,但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國,兩個指數開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動,人口的增長的同時,食物在降價,說明食物供應的充足,結合所學可知土豆等新物種種植的普及,極大提高了食物的供應,C項正確;黃熱病的肆虐,會帶來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項;工業企業的增加,并不一定會帶來食物的降價,如果食物種植跟不上,同樣會漲價,排除B項;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一大批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3.(2023·湖南·高考真題)對下圖的合理解釋是(

)A.機械投入減少反映農業集約化程度降低

B.農業技術變遷呈現出節約勞動力的傾向

C.化學品廣泛使用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D.勞動力的減少意味著農業逐步走向衰落3.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世界)。根據曲線圖可以看出,1910-1990年間,美國勞動力的使用量指數總體呈下降趨勢,機械、化學品的使用量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并結合所學可知,農業生產中機械化可以節約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化學肥料的使用使得農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進行耕作和照管農作物,大大縮短了生產時間,提高生產效率。機械化、農業科技助推農業節約勞動力,B項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