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課件-2025-2026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課件-2025-2026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課件-2025-2026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課件-2025-2026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課件-2025-2026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入新課中央集權制度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第一單元政治制度【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局仉y點】【學習重點】①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

②不同時期宰相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學習難點】不同歷史時期制度的變化及演變趨勢學習任務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是謂小康。

——《禮記·禮運》“大同”社會是原始社會,政治制度是禪讓制“小康”社會指奴隸制社會,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最早的奴隸制王朝夏朝;啟繼位,開創了王位世襲制。1、夏朝世襲制堯、舜禪讓制世襲制公天下(傳賢)家天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禹政權性質發生變化:

公天下→家天下權力傳承放生變化:

傳賢→傳子

禪讓制→世襲制社會性質發生變化:原始公有制→奴隸私有制王位世襲體現了權位的不可轉移,后來成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特征之一(一)夏、商、西周時期:學習任務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2、商朝內外服制內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間接控制的方國和諸侯⑴目的:為了鞏固商朝——奴隸主貴族的統治;⑵內涵: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內服)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諸侯(外服)⑶實質:是以軍事武力為依托而形成的支配關系、松散聯盟,商王是聯盟盟主。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一)夏、商、西周時期:學習任務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2、商朝內外服制材料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

材料二“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爾尚輔余一人,致天之罰?!?/p>

——《尚書·盤庚》材料三

“殷道衰,諸侯或不至。殷復興,諸侯歸之?!?/p>

——《史記》

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商朝內外服制的影響和特點特點:①直接控制與間接統治相結合;②神權與王權結合;③松散聯盟,商王對外服的控制力有限。積極:①加強了中央集權;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④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⑤為西周的分封制的出現提供了契機。局限: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方國有很大的自主權,地方割據。天下共主的局面還沒有形成。(一)夏、商、西周時期:學習任務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3、西周材料1:“(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辈牧?:周人的各封國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現象。材料3:分封制體現了以親制疏的策略,將血緣內聚力轉化為政治向心力,已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⑴目的:加強對地方管理,鞏固統治——“封建親戚,以蕃屏周”⑵對象:同姓貴族(王族)、異姓功臣、舊貴族(古代帝王后代)⑶特點:

①分封對象多元化,同姓是主體(血緣);

②等級森嚴,確立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③權利與義務相結合;

④諸侯國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

⑤諸侯國具有相對獨立性分封制(權力的分配)(一)夏、商、西周時期:

材料一:魯、齊諸國皆伸展東移……周人(都城在鎬京)從東北、東南張其兩長臂,懷抱殷宋(宋國為殷族遺民之國)?!X穆

材料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对娊洝?/p>

材料三:王奪鄭伯(鄭莊公)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踝浯髷。q酰ㄠ嵡f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結合材料,評價西周的分封制度。學習任務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3、西周分封制(權力的分配)積極影響:①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擴大了西周的統治范圍,鞏固了統治。

③密切了同周邊民族的關系,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形成。消極影響:分封制下諸侯有相對的獨立性,埋下了割據混戰的隱患。(一)夏、商、西周時期:比較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和西周推行分封制:學習任務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3、西周分封制(權力的分配)名稱內外服制度分封制不同結構控制

相同松散的聯盟家國共同體中央對地方控制較弱對地方控制加強①都為鞏固奴隸主貴族的統治;②都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是國家治理形式④都沒有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權力。③商王與外服之間、周王與諸侯國之間都是間接統治分封制是較內外服制更加進步的政治制度,使國家結構由松散趨于嚴密。(一)夏、商、西周時期:學習任務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3、西周宗法制(權利的繼承)內容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大、小宗關系是相對的分封制與宗法制之間關系:目的:為解決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的矛盾宗法制分封制內在/血緣紐帶(里)政治制度方面表現特點: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對性;族權與政權結合,家國同構;形成嚴格的社會等級秩序互為表里:政治上的君臣隸屬關系,家族血緣上的父子兄弟關系。西周政體的基本特征:

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政權)與血緣關系(族權)相結合。家國同構、家國一體(一)夏、商、西周時期:學習任務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3、西周禮樂制(權利的維護)含義:①“禮”:維護貴族等級秩序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②“樂”:配合“禮”進行維護等級差別的樂。目的:維護分封制及宗法制形成的等級秩序分封制:解決權力分配問題,從此天下歸周(姬)?!緡覐难壊柯涞教煜鹿仓鳌孔诜ㄖ疲航鉀Q權力繼承問題,從此天下歸宗(嫡)?!就鯔鄰亩嘧拥揭蛔印慷Y樂制:解決權力認同問題,從此天下歸心(序)。【統治秩序制度化、和諧化】內容: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例如,祭神、結婚、喪葬等,制定一些規則和儀式,要求不同等級安于名分,遵守禮制,不得僭越。影響:周禮成為維護等級制度、維護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統治秩序的穩定。(一)夏、商、西周時期:材料一學習任務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時期: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材料二:殷人尊神……先神而后禮。——《禮記·表記》

材料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①(cui)——《左傳·桓公二年》

結合材料和所學,指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點?①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家國同構”)②等級森嚴。③神權與王權相結合,迷信色彩濃厚。④最高統治者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⑤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遺存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⑥具有相對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學習任務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一)夏、商、西周時期:4、原始民主遺存材料1:厲王虐,國人謗王?!秶Z·周語》材料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秶Z·周語上》材料3: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①之,勿使失性。有君而為之貳②,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以相輔佐也。善則賞之,過則匡③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左傳·襄公十四年》注釋:①牧:治理

②貳:輔佐

③匡:糾正材料體現了商周政體中哪些原始民主遺存?有什么作用?表現: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平民的意見。國人也可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作用:原始民主遺存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學習任務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二)春秋戰國時期:戰國社會轉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

貴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材料1: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孔子材料2:周禮規定國家舉行祭祀大典或葬禮時,天子享用九鼎,諸侯享用七鼎。而在鄭莊公(周代鄭國第三位國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遺址中卻出土了“九鼎”。表現:春秋: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戰國: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政治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變化:各國變法,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原因表現經濟上:生產力發展,鐵犁牛耕推廣政治上:諸侯紛爭,權力下移,分封制、宗法制破壞,變法改革井田制、集體勞作向土地私有和小農經濟轉變血緣關系維系的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地方分權的分封制向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轉變學習任務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開創學習任務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開創【名詞解釋】專制主義/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皇帝中央地方君主專制(決策方式)中央集權(組織形式)集權到皇帝皇權VS相權集權到中央中央VS地方過程戰國秦漢元明清萌芽確立發展頂峰中央:皇帝制度(核心)

三公九卿制地方:郡縣制兩對基本矛盾貫穿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過程的始終:一是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其發展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矛盾基本解決是明太祖時期廢除丞相制度)二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其發展趨勢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割據勢力不斷削弱。(矛盾基本解決是北宋初期推行強干弱枝的系列政策,分割地方權力)學習任務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二)主要制度1、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1)地位:(2)特點: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朕”、印稱“璽”。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與上。上至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半逓槭蓟实?。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薄妒酚洝坊实郦氉鸹蕶嘀辽希ê诵模┗饰皇酪u(3)本質:君主專制學習任務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二)主要制度1、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1)特點:A.秦始皇要在全國征發民工修筑長城,幫助其起草文件的應是:B.秦始皇要下達一道“焚書”的詔令,負責下達詔令的是:C.秦朝軍權由何人掌管:丞相御史大夫皇帝②三公分工明確,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官僚政治皇權中心家天下參政方式:公卿廷議,皇帝裁決①皇帝任命,概不世襲;③九卿為皇帝私家服務(2)影響:利:加強了君主專制;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弊:君主專制易催生暴政;具有家天下色彩,官僚政治不完善學習任務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二)主要制度2、地方——郡縣制材料: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1)演變:

春秋出現,戰國形成,秦朝全國推行(2)原因:①總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教訓;②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學習任務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二)主要制度2、地方——郡縣制(3)含義:

①地方行政機構分為郡、縣兩級。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設監御史掌監察。

②郡下設縣或道,根據戶數的多少,置縣令(長)、縣丞、縣尉。

③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4)特點: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②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概不世襲。(5)影響:①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②有利于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學習任務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二)主要制度3、文書制度文書行政: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文書傳送: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材料一有事請殹(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端⒌厍啬怪窈啞仁冯s》材料二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端⒌厍啬怪窈啞ば袝?/p>

(1)、含義:(2)、條件:“

書同文字”木方此木方說明秦統一后不僅在全國范圍統一了文字的字形與字體,還統一了官職、法律、名物等方面的用語。①秦統一后,統一了車軌、文字,修馳道形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交通網;②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

材料反應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一

有事請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

——《睡虎地秦墓竹簡·內史雜》材料二

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

——《睡虎地秦墓竹簡·行書材料三

行傳書、受書,必書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輒相報殹。也書有亡者,亟告官。隸臣妾老弱及不可誠仁者勿令。

——《睡虎地秦墓竹簡·行書》材料四

“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p>

——東漢王充學習任務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二)主要制度3、文書制度文書行政制度如何加強了中央集權?保證公文傳達準確性保證公文傳達及時性保證公文傳達安全性(3).特點: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提高行政效率;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③為漢承秦制提供條件,具有較高史料價值拓展一:周秦之際政治文明的演變學習任務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個人權力由分散到集中:、

由商周天子權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專制獨裁的“皇帝制”。2.地方權力由獨立到集權:

由獨立性較強的分封諸侯國到集權于中央的郡縣3.政治制度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由商周時期的世襲貴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員,從而形成官僚政治。4.權力執掌由貴族到官僚:

國家權力由商周時期的世襲貴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拓展二: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開創學習任務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大一統的政治基礎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權,必須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妥善劃分地方行政層級,有效分配中央與地方權力,并對地方官員權力實施監督。

第二,處理好郡縣與分封的關系。

第三,中央權威、政令暢通是必備條件?!窇椚骸段覈鴼v史上的“大一統”思想與國家治理》積極①政治:奠定了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礎,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一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②經濟: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③文化:促進封建文化的發展,有利于中華文明的傳承,有利于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消極

專制統治,易形成暴政,激化階級矛盾。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一)中央制度的演變1、兩漢:漢承秦制(三公九卿制),行政中樞發生轉移(1)西漢:漢武帝設立中朝,加強了皇權,丞相的權力大大削弱。(2)西漢晚期: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

中樞權力由外朝丞相轉移到中朝(皇帝親信)手中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材料:(漢)武帝重用內朝尚書,奪宰相權。——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

結合材料,指出漢武帝設立中朝的原因。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一)中央制度的演變1、兩漢:漢承秦制(三公九卿制),行政中樞發生轉移材料: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逗鬂h書·仲長統列傳》

東漢時期中央行政制度發生什么變化?原因?(3)東漢:變化:光武帝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原因:光武帝對西漢晚期以來皇權旁落和外戚干政不滿作用:

皇帝借助親信官員削弱相權,加強了皇權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一)中央制度的演變2、隋唐:三省六部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演變:隋文帝時,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

唐太宗時,常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是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樞;

中書省是受命于皇帝的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封駁朝廷政令的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運行:

三省長官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與尚書仆射并稱宰相,分管宰相職權,他們共同議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事務。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一)中央制度的演變2、隋唐:三省六部制材料:

“……尚書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書惟在政務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奪,尚有中書、門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說是政制上之一進步?!?/p>

——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材料:唐太宗說:“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涞忍仨殰缢结吖?,堅守直道,庶事相啟沃,勿上下雷同也?!薄敦懹^政要》特點: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影響:①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②三省集思廣益,可以減少決策失誤,職權分明,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③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一)中央制度的演變3、宋代:二府三司制(1)二府:

①中書門下:中央最高行政機構,長官為宰相;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②樞密院:專管軍政,分割宰相軍權;(2)三司:專管財政,分割宰相財權。材料:(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數由兩人增加到三人,設立參知政事,使政務由宰相、參知政事等,一起討論,最后由皇帝親自裁決……還設立樞密院掌管軍政,其長官地位與宰相相等。還把財政大權從宰相掌管中分離出來由“三司”擔任。其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根據圖示、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宋代二府三司制有何特點?

多設機構,增加人數,分化事權,相權再度被削弱,皇權加強。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一)中央制度的演變4、元朝:一省一臺兩院

實行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的中樞制度,相權有所加強。材料:

中書省最高長官為中書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統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則總省事,佐天子,理萬機”。

——《元史》原因:①元朝疆域遼闊,事務繁多;②少數民族政權治理水平相對低,行政組織和程序簡化;③便捷、高效處理全國事務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但造成宰相專權,元中后期內亂頻繁。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一)中央制度的演變5、明朝:廢丞相、設內閣(1)1380年,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終結。(2)內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協助皇帝處理各種政務,內閣逐漸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票擬:大學士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披紅: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朱批”。性質: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一)中央制度的演變6、清朝:軍機處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南書房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

清初,中央機構大體采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負責處理日常事務;但還保留著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其權力凌駕于內閣、六部之上,凡軍國大事都由其決定,皇權受到限制。康熙:設置南書房

始設于康熙十六年(1677),位于故宮乾清宮西南,原本是書房康熙讀書的地方,又稱南齋。康熙常常和翰林院詞臣們在南書書房探究學問,吟詩作對(喻為“文化俱樂部”)。

康熙親政后為了把握國家大權決定以南書為核心,逐步形成權力中心。南書房地位由此越來越高,權勢日崇”。在康熙時期,南書時具有較強的政治色彩,發揮著較為重要的政治作用。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一)中央制度的演變6、清朝:軍機處材料: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保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趙翼《檐曝雜記·軍機處》材料:

承旨諸臣(軍機大臣)亦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清史稿·軍機大臣年序表》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影響:(1)提高行政效率;

(2)皇權空前加強,標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一)中央制度的演變歷代中央中樞權力體系演變的過程、圍繞的主要矛盾和特點:

西漢

東漢

隋唐

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尚書臺為行政中樞三省六部制廢宰相,設內閣一省兩院制二府三司制軍機處(秦漢)坐而論道(唐宋)站議時政(明清)跪受筆錄古代中國君臣禮儀變化主要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演變特點:君主專制整體呈加強趨勢。

①皇權不斷強化,相權不斷削弱直到廢除(總特征)

②從獨相到群相

③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

④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到虛位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二)地方制度的演變1、秦朝郡縣制:分為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2、漢朝郡——縣二級制

(1)漢初,郡國并行制,漢景帝削弱諸侯權利,引發七王之亂,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推恩令,削弱了王國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2)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州刺史有行政權和軍權,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縣三級制演變地方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職能州刺史有行政權和領兵權影響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二)地方制度的演變3、隋朝:廢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4、唐朝:道、州、縣三級制: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后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節度使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既有其甲兵,又有其財富。影響:形成外重內輕局面,危及中央集權行政財政軍事任命官吏自行選擇繼承人控制本地稅收自行募兵對軍隊有絕對控制權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二)地方制度的演變5、宋朝:

地方行政機構分為州(府、軍、監)和縣二級,后來又改道為路,主要職責是監督州縣各級官吏,形成了路、州(府)、縣三級制?!婈牎斮x→邢獄、治安→倉儲、賑濟→文官擔任→牽制知州①分化事權,加強中央集權。設立四個平行的路級機構,合稱“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②另設機構制約,加強中央集權,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四監司

路一級事權分散,區劃交叉,使得地方沒有單一權力中心和割據的地理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二)地方制度的演變6、元朝:

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掌管一省政務,后演變為地方常設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行省制的確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化,形成了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特點①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②行省受制于中央,權力大而不專③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④打破“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錯”政區劃分方式意義:

①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②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③是我國省制的開端。山川形便(秦漢以來)犬牙交錯(元代)大體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線或歷史傳統等來確定①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②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③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政區的自然屬性與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較強消弱了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易產生割據勢力使行省失去了扼險而守、割據稱雄的地理環境,比較容易控制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二)地方制度的演變7、明清:省、府、縣三級制

①明朝廢行中書省,原行中書省的權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割(三司);后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總攬一省之權。

②總督巡撫制:清朝承襲明制,巡撫成為一省長官,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東北、北部和西部,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

③明清時期,省之下設府(州),府下設縣(州),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清代督撫制度

總督和巡撫,明清兩代最高的地方行政長官。清朝地方巡撫總督多為一品、二品大員二者同為地方重臣,總督偏重軍事,巡撫偏于民政,原則上巡撫要受總督節制。思考: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特點、規律、主要矛盾以及趨勢?學習任務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二)地方制度的演變2.規律:1.中央集權是推動地方行政層級變化的主因;

2.分權是地方行政機構改革的基本方法;

3.沿襲變革是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主線;

4.下穩上動是地方行政層級結構變化的特征;3.主要矛盾: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4.總趨勢(總特征):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①趨勢:層級不斷細化,中央集權不斷強化,地方權力不斷削弱。②監察機構通常會演變成最高一級行政單位。③下穩上動,縣始終是最基本的行政單位,穩定性極強。④多層次管理,在分權基礎上加強對官吏的任免、考核、監察;分割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⑤地方行政制度不斷發展完善,具有繼承性與延續性。1.特點探究:結合所學知識,探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影響1、積極①政治

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維護社會穩定,抵御外來侵略。②經濟有利于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推動社會經濟發展。③民族關系促進民族交融,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發展,促進中華文明的發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