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任務型教學課件)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任務型教學課件)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任務型教學課件)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任務型教學課件)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任務型教學課件)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結構示意圖“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總體設計,選擇性必修課程意在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從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文化等不同視角對中外歷史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主題:政治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國家制度社會治理政治與人事制度經濟制度法律與外交制度政治制度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貨幣與賦稅制度法律與教化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學習內容:政治生活國家: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課程標準】1.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2.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大一統思想下的制度設計"必修1中我們學習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其核心內容是什么?"中央地方皇帝制度郡縣制三公九卿制核心地方管理中央官僚開創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沿用并發展。今天我們就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演變。君主專制(君主權力)不斷強化,直至達到頂峰中央集權不斷強化,逐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內外服制分封制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中央地方郡縣制郡國并行州郡縣三級制州縣二級制道州縣三級制文臣任官行省制省府縣三級制三省體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中書省內閣軍機處

商周

魏晉南北朝

清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陽陵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著名學者黃摩崖先生將先秦比作中華文明的頭顱

先秦時代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是指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戰國時期,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狹義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圍,包含了中國從進入文明98時代直到秦王朝建這段時間,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這幾個時期的歷史。閱讀課本P2第一目,說一說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禪讓制→世襲制內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郡縣制官僚制度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謂大同。——《禮記·禮運》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是謂小康。

——《禮記·禮運》

說出材料分別反映了哪個時期的哪一種政治制度?分析此變化的根源?原始社會:禪讓制夏朝開始:世襲制舜

啟禪讓制

世襲制公天下

家天下根源:生產力、私有制發展和階級分化①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最早奴隸制王朝國家夏。②制度: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2.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內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間接管理外服。①內外服制:(松散聯盟)②職官制度: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內服外服殷道衰,諸侯或不至。殷復興,諸侯歸之。

——《史記》辛巳卜,貞:呼伐羌方?——甲骨卜辭思考:如何理解內外服制的含義與特征?①直接控制與間接統治相結合②神權與王權相結合③松散的聯盟關系,外服有一定獨立性,商王是方國聯盟共主,控制力有限。3.西周(前1046-前771年)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目的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內容“封邦建國,授民授疆土。”

對象同姓貴族、異姓功臣、舊貴族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

——《荀子》主體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1)分封制——權力分配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材料1:“(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荀子?儒效篇》材料2:周人的各封國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現象。——沈長云《上古史探研》材料3:分封制體現了以親制疏的策略,將血緣內聚力轉化為政治向心力,以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思考: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分封制有何影響?3.西周(前1046-前771年)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權力分配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②邊遠地區得到開發,擴大了西周統治區域;

③促進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融與經濟交流,為華夏族形成奠基。積極消極①諸侯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后期造成國家分裂,諸侯混戰;②等級森嚴,等級觀念濃厚。思考點:商朝實行內外服制,西周推行貴族等級分封制,你認為兩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3.西周(前1046-前771年)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權力分配名稱內外服制度分封制不同結構控制

相同松散的聯盟家國共同體中央對地方控制較弱對地方控制加強①都為鞏固奴隸主貴族的統治;②都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是國家治理形式④都沒有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權力。③商王與外服之間、周王與諸侯國之間都是間接統治分封制是較內外服制更加進步的政治制度,使國家結構由松散趨于嚴密。3.西周(前1046-前771年)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2)宗法制——權力繼承含義: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制度。目的:為解決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的矛盾核心:嫡長子繼承制特點:①大宗小宗是相對的,小宗服從大宗;②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互為表里);③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④家國一體、家國同構。互為表里:政治上的君臣隸屬關系,家族血緣上的父子兄弟關系。分封制與宗法制相互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是西周政體的基本特征。(2)宗法制——權力繼承族譜宗祠祭祖重男輕女裙帶關系拓展延伸如何理解宗法觀念?對中國社會帶來什么影響?①形成了中華民族重視人倫、重視親情、重視家庭生活的傳統,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②形成了中華民族重視祖先、重視傳統、重視統一的民族精神。積極消極重視血緣,男尊女卑,裙帶關系,任人唯親,等級觀念,守舊保守,缺乏創新等。3.西周(前1046-前771年)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3)禮樂制——權力認同含義:是統治階級內部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禮”是維護貴族等級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樂”是配合“禮”進行維護等級的樂舞。目的:明確等級尊卑,維護統治秩序實質是維護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工具分封制:解決權力分配問題,從此天下歸周(姬)。【國家從血緣部落到天下共主】宗法制:解決權力繼承問題,從此天下歸宗(嫡)。【王權從多子到一子】禮樂制:解決權力認同問題,從此天下歸心(序)。【統治秩序制度化、和諧化】3.西周(前1046-前771年)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鼎: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士三”鼎是權力的象征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

——《禮記》3.西周(前1046-前771年)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政治表現分配原則,血緣紐帶維護工具維護工具權力分配制度

天下歸周權力繼承制度

天下歸宗權力認同制度

天下歸心互為補充/表里(3)禮樂制——權力認同就連死了都得分個三六九等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的關系:①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相輔相成。②分封制是權力分配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體現,天下歸周。③宗法制是權力繼承制度,是分封制的分配原則,天下歸宗。④禮樂制度是維護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工具,天下歸心。

【探究】閱讀銘文內容,結合教材所學內容,請小組討論回答問題:1.冊命,說明周王和盂的關系是?2.周王和盂之間有什么樣的權利、義務關系?西周大盂鼎大盂鼎銘文拓片大盂鼎銘文譯文:

九月王在宗周冊命盂。王這樣說:你要輔佐我,你要勤勉地早晚入諫,進行祭祀。王說:盂,你要輔助我主管軍隊,協助我治民治疆土。

賜給你異族的王臣十三名,夷眾一千零五十人,讓這些人在他們的土地上努力勞動。王說:盂,你不得違抗我的命令。臣屬關系中央對地方控制力更強分封制是較內外服制更進一步的政治制度。3.閱讀教材P3《大盂鼎》及其文字說明,說說這一文物的出土有何價值大盂鼎是一手史料,其出土證實了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對于了解西周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先秦時期,君主的權力是不是絕對的?(4)原始民主傳統3.西周(前1046-前771年)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以相輔佐也。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

——《左傳·襄公十四年》

厲王虐,國人謗王。

——《國語·周語》鄭子產作丘賦,國人謗之。

——《左傳·昭公四年》

上述材料體現了商周原始民主傳統的哪些特點?表現?特點: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表現: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平民“國人”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根據表格右側描述歸納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特點1分封制下等級森嚴,等級之間難以權利分明特點2商代崇尚占卜特點3周代分封制依據父系血緣關系進行分封特點4分封制下地方諸侯獨立性較大,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特點5夏商周三代均延續了幾百年的統治制度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嚴格的等級★注重血緣關系的親疏家國同構、家國一體★延續性和穩定性★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神權色彩濃厚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4.春秋戰國:社會轉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1)歷史分期BC770BC476BC256BC221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東周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秦滅東周秦滅六國【史料閱讀】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

——《左傳·襄公十四年》思考:這屬于哪一種史料?君主權力如何?原始民主傳統可以制約君主權力最高集權尚未實現【史料閱讀】史載:“平王立,東遷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王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史記·周本紀》春秋時期,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戰國時期,各國進行政治改革4.春秋戰國:社會轉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4.春秋戰國:社會轉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周天子“天下共主”分封制、宗法制制度牢固西周春秋井田制逐漸瓦解諸侯爭霸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戰國各國政治上重大改革君主權力加強貴族等級的分封制郡縣制、官僚制(2)原因春秋: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戰國: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政治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3)表現鐵犁牛耕推廣使用,經濟發展,血緣瓦解,變法改革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轉型實質【典例】(2024·湖南高考·1)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

A.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

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國人意見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世襲制,這體現西周政治在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同時保留原始民主傳統,故選B項;材料只提到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但發表意見不等于決定軍國大事,排除A項;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指國君利用神權治理國家和鞏固統治,但材料強調僅國人輿論影響君主廢立,主體不一致,排除C項;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宗法制度遭到破壞,材料時間為西周,排除D項。(2024·廣東高考·1)據研究,古代禮書上記載的春秋時期行禮所用飲酒器,有爵、觚、觶、角、散五種,稱為“五爵”,其名來自商、西周時期五種形制不同的青銅酒器名。實際上,春秋時期的五爵均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為一至五升。“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據此可知,春秋時期()A.五爵形制趨同說明禮崩樂壞

B.宗廟祭祀遵從天人合一理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顯以人為本

D.五爵以小為貴維系等級秩序【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的“五爵”作為禮器,其外形材質雖相同,使用時卻以容量大小區分貴賤等級,容量越小越貴重,說明五爵以小為貴維系等級秩序,故選D項。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的建立1.概念辨析君主專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中央的決策方式

;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決策具有獨斷性與隨意性

地方的管理方式;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從中央;垂直管理

皇權PK相權;中央官制

中央PK地方;地方官制

2.發展歷程萌芽

確立

鞏固

完善

加強

頂峰

結束戰國秦朝漢朝隋唐宋元明清辛亥革命二、秦朝的政治制度3.主要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3.主要制度【歷史縱橫】秦王嬴政自認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不更改過去的王號,“無以稱成功,傳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議帝號。…皇帝自稱“朕”,命和令分別稱為“制”與“詔”,印稱為“璽”,其位世襲。討論分析皇帝制度的特點皇權至上(核心)皇帝獨尊皇位世襲(1)皇帝制度“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與上。上至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司馬遷《史記》以和氏璧制作“傳國玉璽”,刻上“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二、秦朝的政治制度(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①以皇權為中心;②家國同治,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③三公分工明確,互不統屬,互相牽制與配合。特征權力運作廷議制度

廷議制度對君主專制有一定制約作用,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但廷議結果僅作為參考,最終仍由皇帝裁決影響利:加強了君主專制;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弊:君主專制易催生暴政;具有家天下色彩,官僚政治不完善3.主要制度思考:為了集思廣益,更好地管理國家大事,朝廷如何做?有何作用?思考:結合史綱(上)和本節內容,概括三公九卿制的特點、影響?二、秦朝的政治制度【探究】秦最終選擇了怎樣的政治制度治理天下?分封制還是郡縣制?

“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丞相王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廷尉李斯

“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秦始皇(3)地方官制:郡縣制3.主要制度①時間:

a.出現:戰國【史綱上】

b.全國推行:秦朝【史綱上】②原因:

吸取了春秋戰國以來割據戰亂的歷史教訓二、秦朝的政治制度(3)地方官制:郡縣制3.主要制度(1)含義:

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設監御史掌監察。郡下設縣或道,置縣令(長)、縣丞、縣尉。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3)作用:①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②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2)特點:①有明確分工,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③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縣制含義?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分封制郡縣制性質官員產生方式地方權力大小歷史影響官位世襲(血緣)中央(皇帝)任命獨立性強,無俸祿有封地聽命中央,有俸祿無封地后期分裂割據,不利于中央集權加強中央集權思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區別?如何理解貴族政治和官僚政治?

貴族政治: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祿制基礎上,以血緣宗法制度為基礎的政治體系。

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基礎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的中央集權、地方服從中央的政治體系。貴族政治官僚政治二、秦朝的政治制度(3)地方官制:郡縣制3.主要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3.主要制度①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②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遞系統③秦朝文書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閱大量文書(4)文書制度?睡虎地秦簡思考:根據材料分析秦朝文書制度有哪些影響?

有事請殹(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

——《睡虎地秦墓竹簡·內史雜》

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

——《睡虎地秦墓竹簡·行書》

“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東漢王充《論衡》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傳送到全國各地;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③為漢承秦制提供條件,具有較高史料價值。(2024·甘肅高考·2)秦政權制定多種律令來保障文書的制作、傳遞與保存,其中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稱為“式”。例如,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就嚴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說明秦代()A.統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嚴刑峻法統治C.文書行政的標準化

D.地方治理日趨完善【答案】C【解析】據材料“秦政權制定……嚴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可知,在秦朝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治理中,文書發揮著重要作用,秦政權制定“式”作為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嚴格遵循“式”的要求,這說明了秦代文書行政的標準化,故選C項;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養心殿西暖閣雍正帝之后這里作為清朝皇帝批閱奏折及與軍機大臣商議政事之所唐朝沙州節度使張承奉致都僧統等帖節度使是唐朝中后期州以上的地方軍政長官。此帖有“沙州節度使印”,是沙州節度使給都僧統等的帖思考:兩張圖片分別反映了古代中國政治的哪兩種趨勢?君主集權(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中央集權(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君主專制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1.兩漢漢承秦制(三公九卿制),行政中樞發生轉移掌握實權名存實亡繼承: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創新:①漢武帝時:設置中外朝制度/內外朝制度,削弱相權

②西漢晚期: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

③東漢光武: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學思之窗】P4

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后漢書·仲長統列傳》思考:東漢政論家仲長統總結的三公權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思考:閱讀課本P4并結合史綱上的內容,思考“漢承秦制”,中央繼承了秦朝的哪些制度?又有哪些創新與發展?(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君主專制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2.隋唐:三省六部制——標志著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確立隋文帝時正式確立,唐沿用特點①相權三分,體系完整②職責明確,相互制約③封駁制度,節制君權意義職能中書省:決策機構門下省:審議封駁機構尚書省:執行機構程序性分割政事堂(中書門下)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草擬詔令(決策)負責執行審核詔令(審議)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君主專制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2.隋唐:三省六部制——標志著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①體系完整,職責明確,相互制約,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加強君主專制。②集體宰相制,程序分工,節制君權,減少決策失誤,。③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成熟與完善,為后世所沿襲。④地位:標志著中國行政制度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意義思考: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材料:“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卿等特須滅私徇公,堅守直道,庶事相啟沃,勿上下雷同也。”——《貞觀政要》(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君主專制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3.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的特點:分割相權,分化事權,強化皇權(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君主專制根據圖示和所學知識,指出宋代二府三司制有何特點?(1)二府:

①中書門下:中央最高行政機構,長官為宰相;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②樞密院:專管軍政,分割宰相軍權;(2)三司:專管財政,分割宰相財權。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4.元:一省二院制原因

世祖嘗言,中書朕左手,樞密朕右手,御史臺是朕醫兩手的。——明·葉子奇《草木子》

“統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則總省事,佐天子,理萬機”。——《元史》①元朝疆域遼闊,事務繁多;②少數民族政權治理水平相對低,行政組織和程序簡化;③便捷、高效處理全國事務影響①四大系統互不隸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提高行政效率。②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關,相權過大,威脅皇權。(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君主專制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5.明朝:內閣制明太祖朱元璋:1380年廢中書省和宰相,權分六部,直屬皇帝;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思考:根據材料,分析朱元璋廢宰相制度和朱棣設內閣制的原因。材料1:明太祖:“胡元之世,政專中書,凡事必先關報,然后奏聞。其君又多昏蔽,所以于民情不通,以至大亂,深可為戒。”材料2:據史料記載,從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內,內外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共1160件。這些奏章有講一件事的,也有講兩三件事的,共計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處理411件事。廢宰相原因:吸取元朝滅亡的教訓,宰相“專權亂政”妨礙皇帝權力設內閣原因:導致繁雜的政務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5并結合史綱上,梳理內閣的性質、特點、及職責。性質:常設的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史綱上】

逐漸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特點:無實權,非法定【史綱上】職責:皇帝顧問,協助皇帝處理各種政務票擬:大學士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披紅: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朱批”。票擬批紅易導致宦官專權(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君主專制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6.清朝:軍機處皇帝內閣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議政王大臣會議(皇太極)南書房(康熙)軍機處(雍正)機要文書一般文書吏部特點影響機構簡單,人員精干簡速辦事快捷密地處內廷,保密性強職責跪受筆錄,承旨遵辦性質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①提高行政效率②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閱讀課本,梳理軍機處的特點、職責、性質、影響(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君主專制(2024·江西高考·4)唐代詔令用紙書寫,頒下州縣的詔令需長時間傳遞,白麻紙招蟲,不能耐久,故用黃麻;重大詔命或當朝宣命,無須久存,故用白麻。黃輕白重,遂為故事。大約到德宗時,中書只有黃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這折射出()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權加強

C.決策事權轉移

D.科舉影響擴大【答案】C【解析】從“大約到德宗時,中書只有黃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可以看出,原本中書負責的白麻詔命相關權力轉移到了翰林院,這體現了決策事權的轉移,故選C詔命之權從中書轉移到翰林院并不會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項;中央集權主要涉及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系調整,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央內部權力的分配,排除B項;翰林院最初是為了安置具有文學、經術、卜、醫、僧道、書畫、弈棋等特殊才能人才的機構,并不是科舉影響擴大的結果,并且在宋朝后,翰林才成為正式官職,并與科舉接軌,形成了“非進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內閣”的說法,排除D項。

【典例】(2022·湖南高考·5)嘉慶七年(1802),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大員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時,卻以南書房行走(即在南書房當值的官員)的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這反映當時()A.君主的高度集權B.官員俸祿入不敷出C.南書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亂【答案】A南書房行走實質上是皇帝的機要秘書,不屬于正式官職,但是卻常伴皇帝左右,而戶部侍郎是官員在中央政府的任職,二者相比,“以南書房行走(即在南書房當值的官員)的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等于是在借助皇帝的權威來行事,所以反映了清朝前期君主的高度集權,故選A項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探究:中國古代中央行政中樞制度演變的特點?中央行政中樞制度的演變秦朝三公九卿制君主專制確立漢朝中外朝制鞏固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制加強元一省二院制發展明清廢丞相,設內閣;清軍機處君主專制達到頂峰①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趨勢)②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④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③宰相權力不斷分化(秦漢)坐而論道(唐宋)站議時政(明清)跪受筆錄(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中央集權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1)西漢初期:郡國并行制思考:西漢初期,地方管理上存在什么問題?繼承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實行郡國并行,導致地方權力過大,威脅中央.思考:統治者如何解決問題?西漢景帝時:削藩西漢武帝時:推恩令、刺史制度削弱諸侯權力,加強中央集權1.漢朝(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中央集權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1.漢朝(2)東漢晚期至南北朝東漢西漢州刺史(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州刺史/州牧(地方一級行政單位,掌行政權、領兵權)郡縣二級制

州郡縣三級制

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制。刺史改稱“州牧”。州刺史在地方不僅有行政權,還有領兵權,這就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州—郡—縣三級制思考:州職能的變化有何隱患?內輕外重,干弱枝強,導致東漢末軍閥割據混戰(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中央集權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中央集權2.隋朝3.唐朝廢郡,以州統縣,州、縣二級制行政財政軍事任命官吏自行選擇繼承人控制本地稅收自行募兵對軍隊有絕對控制權②唐朝中后期,部分節度使(軍權、行政權、財權)擁兵自重,藩鎮割據,威脅中央集權。道—州—縣三級制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①道是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演變為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機構圖唐開元十五道示意圖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中央集權4.宋朝路—州(府)—縣三級制路設“四監司”文臣任知州設通判牽制知州思考:指出宋代地方行政體制如何強化中央集權?①分化事權,加強中央集權。設立四個平行的路級機構,合稱“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②另設機構制約,加強中央集權,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中央集權4.元朝

省—路—府—州—縣多級制宣政院(中央機構)轄地2個特別行政區10個行省多級行政制度:行省—路—府—州—縣思考:根據此圖并結合史綱上內容,歸納行省制的特點和影響。特點:①雙重性: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中央派出機構②轄區廣泛③軍政大權集中,提高行政效率影響:①鞏固多民族國家②促進邊疆少數民族發展的統一

③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化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中央集權評述唐、宋、元時期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治理措施。朝代地方治理措施效果唐宋元置節度使,加強邊防力量;賦予節度使較大權力。最終形成尾大不掉,違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權。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削弱地方權力,維護了中央集權;但也形成強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設置行省,執掌地方經濟、軍事大權;行省權力受中央節制。開創了行省制度;對地方權力管理寬嚴并舉;鞏固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加強中央集權5.明朝省、府、縣三級制①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原行省的權力由布政使司(行政)、按察使司(監察)、都指揮使司(軍政)分割,三司互不統屬,直接對朝廷負責②各省派出巡撫、巡按總攬一省之權6.清朝①總督巡撫制:承襲明制,巡撫成為一省長官,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②東北、北部和西部,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省、府、縣三級制將軍轄區:盛京、吉林、黑龍江、烏里雅蘇臺、伊犁盟旗制度:內蒙古辦事大臣轄區:西藏、青海(2024·湖南高考·2)據史料記載,秦人“畏有司而順”,楚人“好游俠”“易發怒”。秦末,六國舊地都出現了反秦斗爭,其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這可用于A.證實秦對楚地的統治最為嚴苛

B.說明秦楚之間文化沖突無法彌合C.證明秦朝的制度不適用于楚地

D.解釋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的原因【答案】D【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秦人和楚人由于各自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面對秦朝的統治,做出了不同的反應,因楚人“好游俠”“易發怒”,面對秦朝的苛政,反抗最激烈,因此,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認為秦朝單純實行郡縣制,未能充分考慮到各地的差異和歷史文化背景,導致地方統治缺乏根基,容易引發反抗,這使得漢初統治者采取了郡國并行制,郡國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地方的權力,特別是對于那些文化傳統深厚、地方特色鮮明的地區,能夠更好地安撫民心,穩定統治,故選D項;(2024·重慶高考·3)唐朝為邊疆防御設節度使,每個節度使領屬數萬軍隊,兵將形成長期而密切的關系。節度使的設置緩解了邊疆外族勢力對朝廷的壓力,然而天寶年間發生了安史之亂。這說明節度使()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將充任是嚴重失誤C.沒有邊地軍隊調兵權

D.打破了外重內輕的局面【答案】A【解析】節度使的設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邊疆外族勢力對朝廷的壓力,但同時也為后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隱患。節度使手握重兵,且與兵將之間形成了長期而密切的關系,這種高度集中的軍權若得不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就容易導致軍事力量的濫用和叛亂的發生。因此,這個制度本身確實存在重大的缺陷,故選A項;探究一地方行政體制發展演變材料一在我國歷史上,商周王朝實行“封邦建國”的分封制……不存在中央對地方進行有效管理的行政區劃制度……郡、縣作為行政區劃單位,均出現于春秋時期。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廢除分封制,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這在我國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稱劃時代的變革。材料二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州由監察體制轉變為行政區實體,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直至隋代,長達四百余年,州一直為我國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單位……唐朝初年,道僅是一種監察區劃,至唐玄宗時,才發展為行政區劃,成為凌駕于州、縣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從而使唐代地方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