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吉首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測試歷史試卷_第1頁
湖南省吉首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測試歷史試卷_第2頁
湖南省吉首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測試歷史試卷_第3頁
湖南省吉首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測試歷史試卷_第4頁
湖南省吉首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測試歷史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南省吉首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測試歷史試卷時量:75分鐘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位于陜西臨潼的姜寨聚落遺址,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山東大汶口文化的遺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隨葬品的多寡,也可分為大、中、小三個級別。出現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私有制產生 B.奴隸制確立 C.世襲制形成 D.生產力發展2.成語“問鼎中原”指的是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借攻打陸渾之戎之機,率楚軍至東周都城洛陽南郊并舉行閱兵儀式。周定王派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起象征周天子權力的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宣稱楚國也可鑄九鼎。該事件反映出當時()A.傳統政治秩序遭到沖擊 B.兼并戰爭加快統一的步伐C.諸侯爭霸格局發生巨變 D.楚國取代周王室統治地位3.下表反映了唐太宗貞觀年間至唐玄宗天寶年間江西各州的戶數情況。戶數649年713年752年江州63602186529025洪州154565540555530饒州114001406240899袁州46362233527091吉州150403448137752撫州73502498830605虔州89943283737647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A大量中原人南遷至江西 B.江西農業得到很大發展C南方社會長期保持穩定 D.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4.黃宗羲說:“仁、義、禮、智、樂俱是虛名”“仁無跡象可言”,強調“蓋仁義是虛,事親從兄是實,仁義不可見,事親從兄始可見。孟子言此,則仁義始有著落,不墜于恍惚想像耳”。這說明黃宗羲A.思想中存在復古的傾向 B.重視將仁義落到實處C.抨擊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 D.主張限制君權反對君主專制5.春秋戰國時期不僅是大一統國家建立的重要醞釀、準備階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從思想文化角度看,“源頭活水”在當時表現為()A.商鞅變法 B.百家爭鳴 C.鐵犁牛耕 D.諸侯紛爭6.下表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的諸侯國,由此可見,西周形成國家政治結構的紐帶是目的諸侯國始封君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管、蔡、郕、霍、魯、衛文王之昭也邗、晉、應、韓武王之穆也蔣、邢、茅周公之胤也血緣 B.品德 C.才能 D.考試成績7.唐初以三省長官為宰相,但又擇他官參加議政,也是宰相。唐中葉以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長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為榮譽職務。這一變化反映了()A.宰相制度的廢除 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C.皇權的逐漸加強 D.官員隊伍的不斷擴大8.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活躍,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佛教快速發展、魏晉玄學興盛、儒學在危機中前行。這一現象反映了該時期()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較頻繁B儒學危機催生其重獲復興C外來佛教出現本土化趨向9.下圖是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結構圖,圖中三處空格處從左到右依次應填()A.皇帝制度地方官制中央官制 B.地方官制中央官制皇帝制度C.中央官制皇帝制度地方官制 D.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10.秦朝建立后,將天下兵器都收繳到都城咸陽并加以銷毀,熔鑄為12個各重千石的銅人;秦始皇又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將戰國時各國所修城防壁壘(除長城外)完全拆除;對于六國故地的貴族、豪富,秦廷采取了強制遷徙的措施。秦朝的上述措施()A.加強了基層社會管理 B.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C.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 D.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11.宋朝慶歷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都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兩次變法均以失敗告終,主要原因是()A.觸動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 B.新法用人不當并危害百姓C.推動變法進行的皇帝去世 D.地方官僚不執行新法政令12、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歷史教訓,北宋采取的針對性措施有()A.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 B.在邊鎮重要地方增置軍鎮C.中央確立三省六部制 D.派文官擔任地方各州長官13.宋神宗年間對路級監司有了新的規定,公元1019年宋神宗下詔:“改任權發遣淮南東路提點刑獄范百祿知唐州,以(范)百祿與知揚州鮮于侁避親故也”;熙寧八年,權提舉河北路邢獄范淵與本路轉運副使陳知儉有親嫌而被改任差遣。這種規定A.激化了社會矛盾 B.凈化了官場風氣C.有利于中央集權 D.推動了地區交流14.宋代政府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預于士”的禁令,使商人獲得了從政的權利。政府還制定法律,對勒索商人的官吏進行懲罰,如果“留滯(商人)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財物,贓輕者徒一年”。宋朝政府的做法()A.有利于邊弱危機的緩解 B.擴大了科舉選官的范圍C.旨在解決“三冗兩積” D.有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15.理學比較注重抽象思維,認為通過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最終實現對“天理”的充分體驗,從而達到“圣人”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見理學認為實現人生的目標,應當是()A.知行合一 B.存天理,滅人欲 C.致良知 D.天人感應16.隆慶年間,張居正積極促成“隆慶和議”,與蒙古右翼俺答部開設互市市場,封俺答汗為順義王。但對蒙古左翼土蠻等部,張居正堅決打擊,加強薊遼防務。張居正的治邊方略()A.體現因地制宜思想 B.順應雙方貿易需求C.加強了對蒙古統治 D.體現開明開放政策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據《周官》《禮記》記載,周代已有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和右史。“太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周代史官們作為主要解釋世界的精神領袖,他們的職守之學和文化創造,構成了周代獨有的“史官之學”。劉師培指出,“周代之學術,即史官之學也,亦即官守師儒合一之學也。”其理由有二:“一為史官普設于列國也;二為史官為世系之職也。”“史官之學”不僅涉及到人類早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也是對早期中國思想文化進行發展和改造,并使之最終形成了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獨具特色的“禮樂文化”。——摘編自張錚《論中國早期“學”“術”的產生與發展》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史官文化向普及型、開放型文化迅速轉變,這種轉化的基本動因是社會形態和制度轉型。在此時期,許多史官因不能保持原來的祿位而流散各地,文化被史官壟斷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同時,史官們在談論具體的政治與歷史問題時,往往不是就事論事,而是以通變的思維、開闊的視野來進行論述。——摘編自羅德榮、胡如光《春秋戰國文化傳播的歷史進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周時期“史官之學”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史官文化出現轉變原因及歷史影響。18.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繽紛多彩的文化符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文化符號一:青銅器鼎最初作為食物器皿,逐漸演化為重要的祭祀禮器,直到成為家國寶器。西周時期的用鼎制度規定: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戰國時期,風氣大開,思想活躍,鼎的紋飾更加簡練舒朗,神獸形象紛紛登場,宴飲、征戰等紋飾明顯增多。——據CCTV-10《百家講壇》材料二文化符號二:瓷器到了宋代,瓷器逐漸成為中國對外輸出的大宗貨物,宋人記載:“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占貯貨……貨多瓷器,大小相套,無小隙也。”特別是廣州、明州、杭州等地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大批瓷器從這些港口啟運,源源不斷地銷往亞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居多,銷往埃及和伊朗的數量也很可觀。——據萬明《海上絲綢之路與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三文化符號三:絲綢海上絲綢之路把絲綢遠銷海外,古代南亞、東南亞各地人民都喜歡穿中國絲綢制成的筒裙,在中國文獻中,東南亞人民“以帛纏首”的記載比比皆是。日本出現了仿制“唐綾”(中國絲綢)而發展起來的“博多織”紡織法。海上絲綢之路遠遠不只是向外傳布絲綢,還把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如指南針、火藥、造紙、活字印刷術、瓷器、醫學、中草藥等傳布到世界各地。——據陳炎《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實?試舉一例。鼎在我國歷史上有何象征意義?(2)據材料二指出瓷器在宋代對外貿易中的地位。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宋代對外貿易繁榮的原因。(3)據材料三,中國絲綢外傳產生了什么影響?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海上絲綢之路。湖南省吉首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測試歷史試卷時量:75分鐘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位于陜西臨潼的姜寨聚落遺址,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山東大汶口文化的遺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隨葬品的多寡,也可分為大、中、小三個級別。出現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私有制產生 B.奴隸制確立 C.世襲制形成 D.生產力發展【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題干材料可知,姜寨聚落遺址還沒有出現貧富分化,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山東大汶口文化的遺址已經出現明顯的貧富分化,根據所學可知,生產力發展是貧富分化、階級出現的根本原因,D項正確;私有制產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項;夏朝確立奴隸制,排除B項;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王位,世襲制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2.成語“問鼎中原”指的是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借攻打陸渾之戎之機,率楚軍至東周都城洛陽南郊并舉行閱兵儀式。周定王派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起象征周天子權力的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宣稱楚國也可鑄九鼎。該事件反映出當時()A.傳統政治秩序遭到沖擊 B.兼并戰爭加快統一的步伐C.諸侯爭霸格局發生巨變 D.楚國取代周王室統治地位【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楚莊王在攻打陸渾之戎時,率楚軍至東周都城洛陽南郊并舉行閱兵儀式,還向王孫滿詢問象征周天子權力的九鼎大小和輕重,并宣稱楚國也可鑄九鼎,九鼎作為禮樂制度中周天子的獨屬到諸侯僭越想要鑄九鼎,這一事件反映出當時傳統的政治秩序分封制、禮樂制度遭到沖擊,周天子的權威受到挑戰,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主要是楚莊王對周天子權威的挑戰,而非兼并戰爭加快統一步伐,排除B項;僅從這一事件不能得出諸侯爭霸格局發生巨變的結論,未涉及其他諸侯國力量的論述,排除C項;楚國在當時并沒有取代周王室的統治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3.下表反映了唐太宗貞觀年間至唐玄宗天寶年間江西各州的戶數情況。戶數649年713年752年江州63602186529025洪州154565540555530饒州114001406240899袁州46362233527091吉州150403448137752撫州73502498830605虔州89943283737647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A.大量中原人南遷至江西 B.江西農業得到很大發展C.南方社會長期保持穩定 D.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由材料可知,唐朝江西各州戶數大幅增加,這與當時農業生產形勢好且持續發展密切相關,B項正確;僅由材料無法得知戶數增加的具體原因,A項材料依據不足,排除A項;社會的長期穩定只是人口增加的一個可能因素,并不是唯一因素,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財政收入的情況,且江西并不能代表整個南方地區,D項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D項。故選B項。4.黃宗羲說:“仁、義、禮、智、樂俱是虛名”“仁無跡象可言”,強調“蓋仁義是虛,事親從兄是實,仁義不可見,事親從兄始可見。孟子言此,則仁義始有著落,不墜于恍惚想像耳”。這說明黃宗羲A.思想中存在復古的傾向 B.重視將仁義落到實處C.抨擊存天理滅人欲思想 D.主張限制君權反對君主專制【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黃宗羲認為對于事親從兄而言,仁義不過是虛名,本來就沒有跡象可言,孟子所謂的仁義并非高懸不可觸及,而是著落于事親從兄等這些具體的實踐活動之中,因此主張以虛實來解說仁義,重視將仁義落到實處,豐富和發展了儒學,所以B項正確。材料所體現的黃宗羲的主張是對原有儒學的發展,所以A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黃宗羲對存天理滅人欲的抨擊,所以C項錯誤;材料意在說明黃宗羲認為需要以虛實來論仁義,并非限制君權、反對君主專制,所以D項錯誤。5.春秋戰國時期不僅是大一統國家建立的重要醞釀、準備階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從思想文化角度看,“源頭活水”在當時表現為()A.商鞅變法 B.百家爭鳴 C.鐵犁牛耕 D.諸侯紛爭【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為中國傳統文化提供源頭活水的思想文化活動是百家爭鳴,B項正確;商鞅變法并非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排除A項;鐵犁牛耕是農業生產力和農用動力的革命,并非思想文化發展的表現,排除C項;諸侯紛爭是百家爭鳴的背景而非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排除D項。故選B項。6.下表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的諸侯國,由此可見,西周形成國家政治結構的紐帶是目的諸侯國始封君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管、蔡、郕、霍、魯、衛文王之昭也邗、晉、應、韓武王之穆也蔣、邢、茅周公之胤也A.血緣 B.品德 C.才能D.考試成績【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西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始封君為周王室,可知紐帶為血緣,故選A項;材料不涉及品德,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品德,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考試成績,排除D項。故選A項。7.唐初以三省長官為宰相,但又擇他官參加議政,也是宰相。唐中葉以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長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為榮譽職務。這一變化反映了()A.宰相制度的廢除 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C.皇權的逐漸加強 D.官員隊伍的不斷擴大【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從初唐到唐中葉以后,三省長官從宰相到成為榮譽職務,反映了相權的不斷削弱,皇權的逐漸加強,C項正確;據所學,明朝朱元璋時,宰相制度被廢除,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政府行政效率提高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說其他部門官員的情況,不能得出官員隊伍的不斷擴大,排除D項。故選C項。8.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活躍,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佛教快速發展、魏晉玄學興盛、儒學在危機中前行。這一現象反映了該時期()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較頻繁B.儒學危機催生其重獲復興C.外來佛教出現本土化趨向D.思想發展呈現出多元特征【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思想異常活躍,道教與佛教發展、魏晉玄學興盛、儒學在危機中前行”可知,思想發展出現多流派,呈現出多元特征,D項正確;材料主旨強調中國南北文化的多元特征,并沒有涉及中外交流,排除A項;材料主旨強調中國南北文化的多元特征,無法得出儒學危機催生其重獲復興,排除B項;材料信息體現不出外來佛教出現本土化趨向,排除C項。故選D項。9.下圖是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結構圖,圖中三處空格處從左到右依次應填()A.皇帝制度地方官制中央官制 B.地方官制中央官制皇帝制度C.中央官制皇帝制度地方官制 D.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中國)。根據“皇權至上”、“權力高度集中”等信息可知這是皇帝制度的特點,因此左邊空白處應是皇帝制;根據“三公九卿”可知這是中央官制的內容,因此中間空白處應是中央官制;根據“郡縣制”可知這是地方官制的內容,因此右邊空為地方官制,所以正確的順序應該是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D項正確;ABC項對應有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10.秦朝建立后,將天下兵器都收繳到都城咸陽并加以銷毀,熔鑄為12個各重千石的銅人;秦始皇又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將戰國時各國所修城防壁壘(除長城外)完全拆除;對于六國故地的貴族、豪富,秦廷采取了強制遷徙的措施。秦朝的上述措施()A.加強了基層社會管理 B.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C.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 D.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收繳并銷毀天下的兵器,拆除各國修建的城防壁壘,遷移六國故地的貴族和富豪,這些措施都大大削弱了地方實力,整體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基層社會管理,排除A項;材料措施沒有涉及漢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關系,不能得知各民族間的矛盾緩和,排除C項;君主專制涉及君權和相權的矛盾,相權削弱,皇權加強,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項。故選B項。11.宋朝慶歷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都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兩次變法均以失敗告終,主要原因是()A.觸動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 B.新法用人不當并危害百姓C.推動變法進行的皇帝去世 D.地方官僚不執行新法政令【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宋朝慶歷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都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兩次變法均以失敗告終”和所學可知,北宋時期,為解決財政危機和邊疆危機,范仲淹和王安石先后進行變法,但因為變法內容觸動大地主和大官僚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最終均以失敗告終,A項正確;新法用人不當并危害百姓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宋神宗后期對變法的支持已經出現動搖,致使變法最終失敗,而非皇帝去世致使變法失敗,排除C項;地方官僚不執行新法政令是其中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12.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北宋采取的針對性措施有()A.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 B.在邊鎮重要地方增置軍鎮C.中央確立三省六部制 D.派文官擔任地方各州長官【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及所學知識,可得知北宋采取的針對性措施是派文官擔任地方各州長官,D項正確;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為秦朝中央官制,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在邊鎮重要地方增置軍鎮為唐朝地方制度,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中央確立三省六部制為唐朝中央官制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3.宋神宗年間對路級監司有了新的規定,公元1019年宋神宗下詔:“改任權發遣淮南東路提點刑獄范百祿知唐州,以(范)百祿與知揚州鮮于侁避親故也”;熙寧八年,權提舉河北路邢獄范淵與本路轉運副使陳知儉有親嫌而被改任差遣。這種規定A.激化了社會矛盾 B.凈化了官場風氣C.有利于中央集權 D.推動了地區交流【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以(范)百祿與知揚州鮮于侁避親故也”“有親嫌而被改任差遣”,可知宋代地方官的任免實行避親的制度,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據,加強中央集權,C項正確;避親的做法有利于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維護地方秩序的穩定,排除A項;官場風氣主要受到官僚制度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地方官的任免實行避親的制度,與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4.宋代政府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預于士”的禁令,使商人獲得了從政的權利。政府還制定法律,對勒索商人的官吏進行懲罰,如果“留滯(商人)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財物,贓輕者徒一年”。宋朝政府的做法()A.有利于邊弱危機的緩解 B.擴大了科舉選官的范圍C.旨在解決“三冗兩積” D.有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答案】D【解析】【詳解】宋朝商人可以從政,政府還制定法律,對勒索商人的官吏進行懲罰,有利于社會秩序穩定,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B項內容不全面,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5.理學比較注重抽象思維,認為通過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最終實現對“天理”的充分體驗,從而達到“圣人”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見理學認為實現人生的目標,應當是()A.知行合一 B.存天理,滅人欲 C.致良知 D.天人感應【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理學認為通過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最終實現對“天理”的充分體驗,這屬于“存天理,滅人欲”,B項正確;知行合一指的是知和行都產生于心,受良知支配,不符合材料,排除A項;致良知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強調追求道德善惡的道德自覺和責任感,不符合材料,排除C項;天人感應指的是天意與人事交感相應,不符合材料,排除D項。故選B項。16.隆慶年間,張居正積極促成“隆慶和議”,與蒙古右翼俺答部開設互市市場,封俺答汗為順義王。但對蒙古左翼土蠻等部,張居正堅決打擊,加強薊遼防務。張居正的治邊方略()A.體現因地制宜思想 B.順應雙方貿易需求C.加強了對蒙古統治 D.體現開明開放政策【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對于不同的蒙古勢力,張居正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說明其因地制宜的思想,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對少數民族的政策,而非順應雙方貿易需求,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對蒙古的政策,而非統治,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涉及開明開放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據《周官》《禮記》記載,周代已有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和右史。“太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周代史官們作為主要解釋世界的精神領袖,他們的職守之學和文化創造,構成了周代獨有的“史官之學”。劉師培指出,“周代之學術,即史官之學也,亦即官守師儒合一之學也。”其理由有二:“一為史官普設于列國也;二為史官為世系之職也。”“史官之學”不僅涉及到人類早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也是對早期中國思想文化進行發展和改造,并使之最終形成了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獨具特色的“禮樂文化”。——摘編自張錚《論中國早期“學”“術”的產生與發展》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史官文化向普及型、開放型文化迅速轉變,這種轉化的基本動因是社會形態和制度轉型。在此時期,許多史官因不能保持原來的祿位而流散各地,文化被史官壟斷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同時,史官們在談論具體的政治與歷史問題時,往往不是就事論事,而是以通變的思維、開闊的視野來進行論述。——摘編自羅德榮、胡如光《春秋戰國文化傳播的歷史進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周時期“史官之學”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史官文化出現轉變的原因及歷史影響。【答案】(1)特點:獨占性(以王室為核心);封閉性;內容豐富全面;影響深遠;傳承有序。(任答三點即可)(2)原因:政治權力下移;傳統史官制度的崩潰,學術下移;官學衰弱與私學的勃興;士階層崛起;社會經濟發展。(任答兩點即可)歷史影響:有利于促進文化的多樣性;致使文化傳承方式發生轉變;助推社會觀念的變化;推動了中國史學傳統的形成與發展。(任答兩點即可)【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材料題之概括分析題。時空是西周(中國)。根據材料一“太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得出,封閉性;根據材料一“一為史官普設于列國也;二為史官為世系之職也”得出,獨占性(以王室為核心);根據材料一“史官之學”不僅涉及到人類早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得出,內容豐富全面;根據材料一“是對早期中國思想文化進行發展和改造,并使之最終形成了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獨具特色的“禮樂文化”得出,影響深遠;傳承有序【小問2詳解】本題是材料題之概括分析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背景分析,如:周王室衰微政治權力的下移;受百家爭鳴,官學衰弱,私學興起;諸侯爭霸的需要,士階層的崛起;鐵犁牛耕出現,社會經濟發展;根據材料二“許多史官因不能保持原來的祿位而流散各地,文化被史官壟斷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得出,傳統史官制度的崩潰,學術下移。影響:根據材料二“ 文化被史官壟斷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得出,有利于促進文化的多樣性;根據材料二“以通變的思維、開闊的視野來進行論述”得出,致使文化傳承方式發生轉變;根據材料二“史官文化向普及型、開放型文化迅速轉變”得出,助推社會觀念的變化;推動了中國史學傳統的形成與發展18.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繽紛多彩文化符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文化符號一:青銅器鼎最初作為食物器皿,逐漸演化為重要的祭祀禮器,直到成為家國寶器。西周時期的用鼎制度規定: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戰國時期,風氣大開,思想活躍,鼎的紋飾更加簡練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