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征戍古詩鑒賞_第1頁
邊塞征戍古詩鑒賞_第2頁
邊塞征戍古詩鑒賞_第3頁
邊塞征戍古詩鑒賞_第4頁
邊塞征戍古詩鑒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山冷月傳烽火,赤膽忠心衛國門

——邊塞征戍詩歌鑒賞

邊塞詩以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情感表達方式,使人深刻理解邊塞士兵的忠誠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余秋雨

軍旅邊塞詩軍旅邊塞詩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題材的詩。邊地風光軍民生活戰爭生活形式標志

多含有“軍”“行”“征人”“塞”“戍”等與軍旅有關的詞語。

常用意象

1、與戰爭有關的器物:

如旗、鼓、干、戈,號角,戰車、轅門、烽火等2、與戰爭有關的地點和人、事、物:

如大漠、長城,黃沙、樓蘭、陰山、瀚海、涼州、長城、玉門關,單于、羌笛、琵琶、蘆管,《折楊柳》、《落梅花》、《關山月》等意境特點

孤寂冷清雄渾壯闊蕭瑟凄涼肅殺荒寒陰沉肅穆瑰麗雄奇

常用手法

夸張用典虛實結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使至塞上

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教材溯源:邊地風光描繪邊塞雄奇壯麗的獨特景觀,或邊塞環境的惡劣。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第三四句描寫了軍隊辭京后的出戰;第五六句通過景物描寫烘托激烈的戰斗場面;最后兩句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教材溯源:戰士角度從軍行

楊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表達建功立業的渴望,報效祖國的豪情;寫戰爭的慘烈。征士的鄉愁。兵車行杜甫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此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借征夫對老人的答話,傾訴了人民對戰爭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教材溯源:思婦角度家中妻子的離愁別恨,批判戰爭破壞了人民和平安寧的生活。

軍旅邊塞詩1、從邊地風光的角度3、從閨中主婦的角度2、從戍邊戰士的角度A:描繪邊塞雄奇壯麗的獨特景觀。B:邊塞環境的惡劣。A:表達建功立業的渴望,報效祖國的豪情。B:或寫戰爭的慘烈。A:家中妻子的離愁別恨。B:征士的鄉愁。C:批判戰爭破壞了人民和平安寧的生活。4、從旁觀者的角度A:塞外生活的艱辛,連年征戰的殘酷。B:控訴戰爭的罪惡。C:對帝王窮兵黷武的不滿。情感主題

鏈接高考

對比閱讀名校模考

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24-25高三上·黑龍江·期中)【翻譯】《前出塞(其三)》蘸著嗚咽的隴頭水磨礪戰刀,水色變紅才覺察刀刃割破了手。我想不理睬這令人斷腸的流水聲,怎奈心緒已亂了許久。大丈夫立誓以身許國,又何必再心生怨怒?只要能把自己的畫像放在麒麟閣,即便立即戰死也是值得。前出塞(其三)①杜甫磨刀鳴咽水②,水赤刃傷手。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功名圖麒麟③,戰骨當速朽。【注】①唐玄宗即位以后,為了滿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邊地不斷發動以掠奪財富為目的的不義戰爭。天寶十載(751年)令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攻南詔,死者六萬;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祿山攻契丹,兩地百姓深受其苦。②嗚咽水:指隴水。《隴頭歌辭》:“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③“功名”句:指名垂史冊。西漢宣帝曾圖畫霍光、蘇武等十八名功臣像于麒麟閣上,以示旌揚。《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這九首詩結構緊湊,渾然一體,用第一人稱手法,抓住人物特征,精心塑造了一個來自老百姓的淳厚樸實、勇敢善戰的士兵的生動形象,以點帶面,尖銳地諷刺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不義戰爭,真實地反映了戰爭給兵士和百姓帶來的苦難。第三首通過途中一個生活細節的描寫,反映這一役夫內心劇烈的矛盾和無比的痛苦。《隴頭歌辭》:“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磨刀”四句顯然是從這首古代民歌中點化出來的。不過,同一般用典有所不同,必須考慮到那個不一定知道這古歌的抒情主人公——役夫,處在隴頭“嗚咽水”發出“斷腸聲”的境地,無須想到典故,就有可能見景生情,直接產生那種情緒上的波動。在“嗚咽水”旁磨刀,只是想借此以轉移注意力,擺脫因“斷腸聲”而勾引起的愁思。“水赤”才知“刃傷手”,豈不是磨刀割破了手一點也不覺得痛?可見注意力并未因此而轉移,愁思并未因此而擺脫。“心緒亂已久”,真是沒法使自己這顆亂糟糟的心安定下來啊!舉重若輕,細微處見大手筆。“丈夫”四句是自我寬解的話。既已誓死報國,還有什么可憤惋的?可見憤惋太甚,終難釋然;倒不是自己胸懷窄狹,許多問題實在令人想不通。橫下一條心豁出命來干一場吧!要么成功,要么戰死,倒也干脆。“圖麒麟”談何容易!“戰骨當速朽”,死了朽了也就萬事大吉了。“當”字下得沉痛。越寬解越憤惋,欲擒故縱,正意反出,用多變的手法寫多變的情緒,絕妙。賞

析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句用典,“嗚咽”一詞寫流水聲之悲涼,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B.戰士在河邊磨刀,河水被鮮血染紅才知道刀刃割傷了手,這一細節刻畫了人物內心的復雜。C.頸聯直接抒發了戰士以國家為重,決心報國,不再有悲憤哀怨之情,體現了戰士的愛國精神和高尚情懷。D.尾聯寫出戰士追求功名、渴望建功的情懷,也體現了戰爭的殘酷。【參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C.“不再有悲憤哀怨之情,體現了戰士的愛國精神和高尚情懷”錯誤。“丈夫誓許國”表達了戰士們對國家的忠誠和誓死保衛國家的決心,但同時也透露出戰士們對于戰爭的不滿和憤怒。“憤惋”指的是對不義戰爭的憤慨和對戰爭造成無辜百姓痛苦的惋惜。因此,頸聯并沒有體現出戰士們不再有悲憤哀怨之情,而是表達了戰士們對戰爭的復雜情感,既有愛國之心,也有對戰爭的不滿和憤怒。故選C。2.“心緒亂已久”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前出塞(其三)①杜甫磨刀鳴咽水②,水赤刃傷手。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功名圖麒麟③,戰骨當速朽。一方面,它表明詩人并非單一的、堅定的形象,而是有著復雜內心的人。詩人看到戰爭帶來的傷害,如“水赤刃傷手”,內心充滿悲傷,心緒紊亂,展現出他對戰爭殘酷性的敏感和不忍。另一方面也為后文他在矛盾中堅定報國之志做了鋪墊,體現了詩人內心的掙扎與矛盾,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真實“心緒亂已久”直接體現了詩人因戰爭而長久處于混亂的心緒狀態,凸顯了戰爭對人的精神的巨大影響。同時,后文詩人又表達了“丈夫誓許國”的報國之志,這種從心靈創傷到報國之志的轉變,使詩歌主題更加厚重,展現了在戰爭背景下,人們在痛苦與責任之間的掙扎和抉擇。

承接上文的悲傷場景,因為目睹了戰爭的殘酷以及自身在戰爭環境中的遭遇,所以心緒才會亂。①結構上:承上啟下,承接上文悲傷場景,引出后文情感抒發,為情感轉折做鋪墊。②內容上:豐富人物形象,展現詩人內心復雜矛盾。③主題上:深化詩歌主題,反映戰爭帶來的心靈創傷,凸顯報國之志的厚重感。引出后文的情感抒發,為后文從悲傷、矛盾的情緒轉向表達報國之志做了鋪墊。在“心緒亂已久”的基礎上,展現了詩人在復雜心緒下對報國的思考和抉擇。名校模考

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24-25高三上·湖南·階段練)【翻譯】《登原州城呈張賁從事》遠離故土,身處異鄉,哪里最能牽惹愁思?那就是獨自望遠,登上這邊城的城樓。暮色漸漸降臨,昏黃中只看見北雁南飛,地域荒涼寒冷,往西去更沒有郡州。聽幾聲塞上號角,時而高越時而低咽響在樓頭,一條遼遠的涇河,凍成冰再不能東流。你作異鄉貧窮的小官,我在異鄉客居滯留,此中的離愁別恨,一樣都悠長難收。登原州城呈張賁從事①魏野異鄉何處最牽愁?獨上邊城城上樓。日暮北來唯有雁,地寒西去更無州。數聲塞角高還咽,一派涇河凍不流。君作貧官我為客,此中離恨共難收。【注】①原州:北宋時轄境相當于今甘肅鎮原及寧夏固原東部地區,屬當時的邊疆地區。從事:州郡長官的佐吏。首聯以設問形式開篇,先是自問身處異鄉何處最易牽發個人愁緒,接著自答孤身一人獨自登上邊遠城樓,這就是“答案”。身處異鄉,就已令人孤寂憂愁的了,更何況是客子伶仃一人獨自登上偏遠邊城城上之樓呢。站在邊城高處,就能極目遠眺,邊地景色一覽無余。就是這帶有邊地特征的景色,最能牽動客子心中之愁,此意雖然詩人沒有明說,但卻蘊情于景。借助逼真的畫面予以展現。這就既為下文抒寫展開了宏偉的畫卷,又設定了“愁”這一主體旋律,頗有柳宗元“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式的開頭風格。頷聯開始抒寫塞外風光。“日暮北來惟有雁”,秋季黃昏,抬眼望去,眼前看到的唯有振翅而飛的北歸雁群,盡管是“平沙萬里絕人煙”,但卻仍是“衡陽雁去無留意”,北來的雁群仿佛毫無留意,頭也不同地向著南方的中原飛去了。漸漸地“幾行歸雁云邊斷”,心中不由涌起“何處行人不斷腸”的愁怨。詩人的家鄉本在中原,但卻不得不滯留西北邊陲,一望著那越飛越遠的雁兒,令作者傷感。“地寒西去更無州”,雖說現在還是秋天,然而邊地冬季來臨甚早,早已天寒地凍,衰草連天了。從此再往西去,已經沒有朝廷的州郡了。想到自己就像那身不由己無依無靠的蓬草,被寒風一吹,就流落到了這邊遠荒涼的原州邊城了,作者不由得悲從中來。頸聯緊承上文進行情景描述。“數聲塞角高還咽”,處在凄涼哀愁情緒中的詩人偏偏又聽到了幾聲時而高昂時而嗚咽的軍中號角,就不禁在凄涼悲切的羈旅心境中又平添了幾多哀愁:“一派涇河凍不流”,詩人此刻站在原州城上,放眼望去,只見涇河之水早已被凍住不流了,更使人覺得“塞上風云接地陰”,讓這種頓起“愁云慘淡萬里凝”哀思。面對這樣的窮荒野漠,碎丘幽壑,耳聞聲聲號角,呼呼北風,一介書生剩下的只有“可憐無定河邊骨”的慘不忍睹的景象和“古來征戰幾人回”之無窮無盡的感慨了。尾聯“君作貧官我為客,此中離恨共難收”。這兩句是說:你在異鄉作小官,我在異鄉作異客,其中的客愁,是你我兩人都難以收拾的。尾聯以貧官、異客之離恨作結,呼應了開頭的“牽愁”,點明了主旨。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中間兩聯寫景。抒情,則感情悲愴;寫景,則景象蕭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這首邊塞羈旅行役律詩景象蕭瑟,感情悲愴,和盛唐的邊塞詩有霄壤之別。時代之不同是造成差異的一個原因,身份之不同則是更主要的原因,作者是個消極遁世的隱士,而高適和岑參他們則是積極進取的用世之士。賞

析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先以身處異鄉何處最易牽發個人愁緒自問,接著用孤身一人獨自登上邊遠城樓自答。B.頷聯和頸聯寫塞外風光,仿佛聽見聲聲號角,寄托了凄涼悲切的羈旅心境和無窮無盡的感慨。C.尾聯以君作貧官、我為異客之離恨作結,呼應了開頭的“牽愁”,點明了主旨。D.這首邊塞羈旅行役律詩景象蕭瑟,感情悲愴,和盛唐的邊塞詩有霄壤之別。【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B.“仿佛聽見”錯誤,頸聯運用的是視聽結合的手法,兩句都是實寫,沒有虛寫,故并非“仿佛聽見”。

故選B。日暮北來唯有雁,地寒西去更無州。數聲塞角高還咽,一派涇河凍不流。4.本詩頸聯歷來為人稱道,請從內容和手法兩個角度分析其寫景的特色。(6分)承接上文的情境,詩人站在原州城上遠眺,看到涇河被凍住不流動的景象。“數聲塞角高還咽”從聽覺角度繪聲,描寫了號角聲時而高昂時而嗚咽,這是動態的;“一派涇河凍不流”從視覺角度繪形,描繪了涇河被凍住的靜態畫面。通過對涇河的描寫,展現了邊塞地區的寒冷和荒涼。

描繪了日暮時分,北方只有大雁飛來,而西邊望去,再無州城,營造出一種孤獨、荒涼的氛圍。(1)內容上,頸聯緊承上文進行情景描述。“數聲塞角高還咽”,處在凄涼哀愁情緒中的詩人偏偏又聽到了幾聲時而高昂時而嗚咽的軍中號角;“一派涇河凍不流”,詩人此刻站在原州城上,放眼望去,只見涇河之水早已被凍住不流動了。(2)手法上,繪聲繪色/視聽結合/動靜結合;“數聲塞角高還咽”,從聽覺角度寫因聽到號角聲而使凄涼悲切的羈旅心境中又平添了幾多哀愁;“一派涇河凍不流”,從視覺角度寫“塞下秋來風景異”的邊塞風光,使羈旅之情更顯悲愴。從內容上緊承頷聯,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孤獨凄涼之感。大雁的孤獨飛行和無州的荒涼景象本已讓詩人心生哀愁,此時又聽到數聲時而高昂時而嗚咽的塞角聲。更加凸顯了環境的寂靜和詩人內心的寂寞。名校模考

三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24-25高三上·福建三明·開學考)【翻譯】《岐陽三首(其二)》號稱“百二關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見雜草縱橫;十年的戰火燃燒在這里,烽煙遮暗了舊時的秦京。西望著岐陽啊,全沒有半點故鄉親人的音信;東流的隴水啊,只聽到一片慘痛的哭聲!荒野里,纏綿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縈繞著戰士的尸骨;藍天下,慘淡的殘陽究竟為何,卻偏偏照射著死寂的空城?我能夠從什么地方啊,向蒼天細細地責問——為何讓兇殘的蚩尤啊,制造這殺人的刀兵?岐陽三首(其二)元好問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注】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元好問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秦京:咸陽,這里泛指秦(陜西)地。“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開頭兩句描寫了十多年來,戰事頻繁,秦地屢遭侵犯,戰火遮天蔽日的場景。“百二關河”用典,指秦地。《史記·高祖本紀·蘇林注》云,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以“關河險固”卻野草不橫,寓戰爭之慘烈,“十年戎馬”既與上句對仗,又寫出戰亂時間之長。“暗”字巧妙渲染出戰地暗無天日的場面。元好問身在南陽,卻心系失陷的岐陽,寫岐陽失陷,又回顧了十年戰亂帶來的慘狀,可謂思緒悠長。“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詩句從“望”字生發開去,望中已知音訊斷絕,望中如聞隴水嗚咽,望中懸想淪陷中的岐陽,從而為下面對岐陽空城的描述作了鋪墊。“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有情”“何意”是擬人,賦予野蔓與殘陽人的情感,野草同情、憐憫戰死沙場的戰士,所以環抱住他們,實則表現了戰士們暴尸荒野時間之久;以“何意”描寫殘陽,用擬人手法賦予殘陽以人的情感,沒有心思、毫無心情再去照那空蕩蕩的城池,形容陷落的岐陽城已被侵略者屠戮一空的慘狀。同時用一“縈”把野蔓與戰骨組合起來;用一“照”把殘陽與空城組合起來,從而產生一種超越時空的藝術效果。“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蚩尤:傳說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領。以金作兵器,與黃帝戰于涿鹿,失敗被殺。后亦用作惡人的代稱。這里是用典,寓指元兵,如果說上一句的質問還比較籠統,這一句的質問就落到實處了。詩人責問上蒼,痛恨蚩尤,表現出對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對慘無人道戰爭的極端憎恨。賞

析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開頭兩句描寫了十多年來,戰事頻繁,秦地屢遭侵犯,戰火遮天蔽日的場景。B.“無來信”即音訊全無,表明岐陽城已經淪陷,自然引出下文對空城的描寫。C.這首詩“合為時而著”,與杜甫詩一樣關注民間疾苦,如“隴水東流聞哭聲”。D.尾聯在呼天控訴中歸罪于蚩尤發動了這場戰爭,有悲憤之情,也有無奈之意。【參考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蚩尤發動了這場戰爭”錯誤,蚩尤代指元軍,五兵原意是指各種兵器,此處指發動戰爭。故選D。6.頸聯體現了全詩藝術性與思想性的高度統一,請結合全詩加以分析。(6分)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有情”“何意”表明野蔓、殘陽的情懷,以此反襯戰爭之無情,殘暴的統治者沒有感情,只知道以殺戮征伐達到私欲,深刻揭露侵略者的殘殺罪行。

戰后的原野上,蔓生的野草纏繞著戰死者的尸骨,似有無限深情;遍布兵燹的荒城兀然而立,如血的殘陽不忍心將它那最后一道余暉灑向闃寂無人的城郭,像是不知曉人意。詩句描寫了野草那樣多情地擁抱著戰死者的骨骸,殘陽無意照耀著岐陽空城的場景。(1)頸聯描寫了野草那樣多情地擁抱著戰死者的骨骸,殘陽無意照耀著岐陽空城的場景。(2)以擬人手法賦予野草以人同情、憐憫等情感,表現了戰士們暴尸荒野時間之久;賦予殘陽以人的情感,沒有心思、毫無心情,形容陷落的岐陽城已被侵略者屠戮一空的慘狀。(3)以野蔓、殘陽之有情反襯戰爭之無情,深刻揭露侵略者的殘殺罪行。意象擬人名校模考

四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24-25高三·廣東惠州·階段練)【翻譯】《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忽聽得天上降下將軍,在邊塞再次縱橫馳騁。剛剛從樓蘭之國歸來,馬上又奔向朔方邊城。戰馬披掛上黃金鎧甲,白羽旗下召集了神兵。按星月分布擺開天陣,據山川形勢排列地營。晚風吹來軍中的號角,春光耀眼軍旗在飛動。哪里知道定遠侯班超,他原來還是一介書生。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陳子昂(唐)忽聞天上將,關塞重橫行。始返樓蘭國,還向朔方城。黃金裝戰馬,白羽集神兵。星月開天陣,山川列地營。晚風吹畫角,春色耀飛旌。寧知班定遠,猶是一書生。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位將軍再度出塞,姓陸的縣令寫詩贈別,詩人遵循該詩原韻,運用描寫、想象、夸張等多種藝術手段,熱烈頌揚了將軍的愛國精神。詩人一落筆就以“忽聞”兩字表達了意想不到的驚嘆,同時,又用“天上將”盛贊了將軍的神武智勇。為下文寫他再次馳騁疆場的壯舉作了鋪墊。三、四句,緊承第二句,以“始返”與“還向”相呼應,簡潔流暢地表現了將軍的西征北戰,奔馳不息。他剛從遙遠的“樓蘭國”返回,現在又要奔赴數千里之外的“朔方城”。但是為了安邦御敵,這個以赫赫戰功贏得天將之稱的將軍急國家之所急,不貪圖安逸享樂,品德非常高尚。“黃金裝戰馬”以下六句,是設想將軍再度出塞后的戰斗生活,詩中沒有表現軍旅的艱辛,也沒有渲染戰斗的激烈悲壯,而是突出表現了將軍的指揮才能,刻劃了一個威儀堂堂、諳熟六韜,足智多謀、善于用兵的統帥形象。他騎著黃金裝飾的戰馬,揮動系有白旄牛尾的令旗,調集威武神勇的士兵,排列成像星空一樣壯觀神秘的軍陣,又借山川之便巧妙地安置了營寨。接著,詩人又以“晚風吹畫角,春色耀飛旌”暗示征戰的必勝。嘹亮的號角聲和軍旗上閃耀的春色透露,全軍士氣十分高昂,大捷在望。將軍的神武,也借這兩句氛圍描寫得到了渲染烘托。在這六句中,詩人分別使用了“裝”、“集”、“開”、“列”、“吹”、“耀”六個動詞,把戰馬、令旗、神兵、星月、山川、畫角、軍旗、晚風、春色交織在一起,生動地再現了英勇雄壯、聲勢震天的軍陣場景,大大增強了全詩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末二句:“寧知班定遠,猶是一書生”,借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平寇立功,封定遠侯的事例,肯定書生出身的將軍定會建立名垂青史的功業。詩人先用反詰詞“寧知”領起,于后又以“猶是釋疑”,避免了平鋪直敘,表達了對將軍的殷切期望。此詩氣勢激昂雄健,體現出一種蒸蒸日上的初唐氣象。詩中多處用典,或暗或明,羚羊掛角,縱橫開闔,語出自然,渾然一體,實為大家手筆。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稱陳子昂“實是首起八代之衰者”,由此詩觀之,此言并不為過。賞

析7.下列對這首作品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一、二句以“忽聞”表達了意想不到的驚嘆,用“天上將”盛贊了將軍的神武智勇,為下文寫他再次馳騁疆場作鋪墊。B.三、四句緊承詩歌第二句,以“始返”和“還向”相呼應,簡潔流暢地記述了將軍的西征北戰,表達了對英雄的憐惜。C.末二句借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平寇立功,封定遠侯的事例,肯定將軍雖出身書生,但一定會建立名垂青史的偉大功業。D.全詩運用描寫、想象、夸張等多種藝術手段,熱烈頌揚了將軍的愛國精神。氣勢激昂雄健,體現出蒸蒸日上的初唐氣象。【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B.“對英雄的憐惜”錯,將軍西征北戰,表達的不是憐惜,而是敬仰。故選B。8.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晚風吹畫角,春色耀飛旌”。(6分)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陳子昂(唐)晚風吹畫角,春色耀飛旌。場景描寫暗示征戰的必勝,將軍的神武,也借這兩句氛圍描寫得到了渲染烘托。用“吹”“耀”這類動詞,把“畫角、軍旗、晚風、春色”等意象交織在一起,嘹亮的號角聲和軍旗上閃耀的春色生動地再現了英勇雄壯、聲勢震天的軍陣場景。①描述戰斗場景。畫角、軍旗、晚風、春色交織在一起,生動體現了英勇雄壯、聲勢震天的軍陣場景,大大增強了全詩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②烘托人物形象。這兩句氛圍描寫,渲染烘托了將軍的神武形象。③寄托詩人情感。這兩句透露了全軍士氣十分高昂,大捷在望,暗示征戰必勝。動詞意象嘹亮的號角聲和軍旗上閃耀的春色透露,全軍士氣十分高昂,大捷在望。名校模考

五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24-25高三上·貴州·階段練)【翻譯】《歲晚懷古》彎彎的月兒爬上了涼州城頭,城頭的月兒升空照著全涼州。涼州方圓七里住著十萬人家,這里的胡人半數懂得彈琵琶。動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腸欲斷,只覺得風聲蕭蕭兮長夜漫漫。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別以來已有三五春。如今在花門樓前又見到秋草,哪能互相看著在貧賤中變老?人生一世能有幾回開懷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須痛飲醉倒。涼州①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岑參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花門樓②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注】①今甘肅武威,唐河西節度府設于此地。②花門樓:指涼州館舍的樓房。。“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開頭這兩句寫的是月亮初出掛城頭,然后繼續升高,銀輝普瀉,照亮了整個涼州城的一個動態的過程。“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這兩句說,涼州城方圓七里住著大約十萬戶人家,這里的少數民族半數都會彈奏琵琶。“七里十萬家”勾畫出涼州這座西北重鎮的氣派和風光。“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這兩句轉入夜宴。有人彈奏起琵琶為宴會助興,動人的琵琶聲和著窗外蕭蕭的秋風,回蕩在漫漫長夜里,令人唏噓腸斷。“風蕭蕭兮夜漫漫”,這是空曠而又多風的西北邊塞夜晚帶給人的感受。這種感受由于一曲琵琶而更加強烈了。前面這六句寫夜宴的環境背景,運用了頂針句法,構成輕快詠唱的格調。而“風蕭蕭兮夜漫漫”則起到了使節奏舒緩的作用。“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這兩句說,河西幕府里有許多老朋友,我與他們分別已經有三五年了。“河西”在此處指涼州的河西節度使幕府。“故人”即舊交,老友。“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這兩句說,時光荏苒,花門樓前又見秋草枯黃。歲月催人,我們須趕快建功立業,豈能在貧賤中互相眼瞅著任由一天天老下去。“花門樓”指涼州館舍的樓房。這兩句表現出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豪邁感,以及奮發的人生態度。“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最后兩句寫酒宴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