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單元作業設計-以“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為例_第1頁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單元作業設計-以“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為例_第2頁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單元作業設計-以“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為例_第3頁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單元作業設計-以“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為例_第4頁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單元作業設計-以“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為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單元作業設計--以“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為例一、理論依據單元作業設計既熟悉又陌生,它不是課時作業的簡單疊加,而是一種有別于課時作業的全新的作業形式。於以傳老師認為:“單元作業是依據單元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而設計的學習任務集合,是鞏固所學知識,掌握學科技能,進而形成學科思想方法的重要保證。”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否應對和解決陌生的、復雜的、開放性的真實問題情景是檢驗其核心素養水平的重要方面。”王月芬老師提出“單元作業設計,是指教師以單元為基本單位,依據一定的學習目的,選擇重組、改編完善或自主開發等多種形式形成作業的過程”。而這個單元,可以按照自然章節或者某個專題進行設計。認為“單元作業”是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學情,有計劃、有目的地編制,是課本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單元作業設計不同于課時作業設計,更多的是凸顯學生對于單元知識的整體把握和認識。單元作業應圍繞內容主旨、鞏固和內化歷史核心素養來設計。二、實踐探索1.內容主旨的確立“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四單元,本單元上承“遼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下啟“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一個“與”字凸顯了明清時期社會發展一體兩面的特點,根據課標的要求,我確定的內容主旨是:明清時期,專制集權空前強化,中國版圖逐漸定型,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伴隨著盛世局面所帶來的專制集權的弊端,新經濟形態的萌芽,思想文化的“叛逆”,中國傳統社會面臨亙古未有的危機。囿于天朝上國的觀念,昧于世界發展的大勢,統治者故步自封,用舊手段應對新危機,終釀下了近代中國落后的苦果。圍繞本課的內容主旨,結合本單元的標題,本單元的作業設計主要圍繞以下兩個問題: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意義何在?明清社會出現了什么樣的變化?2.學習目標的確立作業最終的落實者是學生,了解學生的學情是進行作業設計最重要的一環。根據初中教材的內容,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下用8課時對明清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勾畫,因此,學生對于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概貌有了初步了解,比如教材對廠衛制度、《紅樓夢》等都有細致的描寫但知識相對零散,一個朝代往往分散到幾課中,學生對于朝代的整體性認識不夠,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歷史的整體認識。此外,了解學情另外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讓他們完成課前思維導圖,通過課前思維導圖,我們就能夠了解學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在素養的積累方面,學生初步具備從史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具備了一定同伴間合作和交流的能力;高中階段需要教師引導從唯物史觀出發,全面地辯證地認識問題,比如對明清社會一體兩面的辯證認識。3.單元作業設計(1)基礎型作業基礎型作業是每個同學都必須完成的,符合歷史學科素養水平劃分2中的相關內容。本單元的思維導圖可分兩步,課前完成預習思維導圖,課后完成鞏固思維導圖。通過學生課前完成的預習思維導圖,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已有什么,還需要提高什么;通過課后鞏固的思維導圖,看看學生領悟到的東西和我們預設的東西是否一致。通過課前、課后兩張思維導圖(圖略)對比,可以看出學生通過學習,由原來點狀的不是特別清晰的思維結構,變成線性的、有主次有重點的思維結構。(2)提升型作業作業之一:甘薯的前世今生材料1:甘薯,蓋薯蕷之類或曰芋之類,根、葉亦如芋,實如拳,有大如甌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蕷,性不甚冷,舊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業耕稼,惟掘地種甘薯,秋熟收之蒸曬,切如米粒,倉圃貯之,以充糧糗,是名薯糧。北方人至者或盛具牛臉炙,而末以甘薯薦之若粳粟。然大抵南人二毛者百無一二,惟海中之人壽百余歲者,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爾。——【西晉】嵇含《南方草木狀》材料2:甘薯約在明朝后期從東南亞傳入中國,因來自番邦,又名“番薯”,萬歷年間已有相關記載。1594年,福建發生饑荒,政府大力推廣甘薯種植,到17世紀,甘薯成為百姓的重要食物。玉米和甘薯的傳入,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對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產生了直接影響。——《中外歷史綱要》(下)“歷史縱橫”問題1:小明在看課外資料時看到晉人所作的《南方草木狀》中已有甘薯的記載,這與我們課本提到的甘薯是明朝后期從東南亞傳入中國產生矛盾,中國的古甘薯和明朝時候的引進的甘薯是同一種東西嗎?甘薯的原產地到底是哪里?你會想到哪些途徑和方法幫助小明呢?材料3: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歷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饑,振龍子經綸白于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磽確之地遍行栽播。——陳世元《金薯傳習錄》材料4:萬歷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指陳益)偕往。比至,酋長延禮賓館,每宴會,輒饗土產曰薯者,味甘美。公覬其種,賄于酋奴,獲之。……未幾伺間遁歸。……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閑物,栽植花塢,冤白日,實已蕃滋,掘啖益美,念來自酋,因名“番薯”云。——《鳳岡陳氏族譜》問題2:甘薯是如何傳入中國的?根據你已有的知識,你覺得哪一種說法更為可信?說明理由。這道題目設計的緣起是一位學生曾對我說:“老師你知道嗎?甘薯最早進入人們的視野不是因為它豐碩的果實,甜美的滋味,而是因為它的花。它的花有香味,可入藥,也可與甘薯藤一起燒熟作為小菜。”課本曾經數次提到它,例如《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5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中“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一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中“歷史縱橫”欄目;《歷史》選擇性必修2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中有關美洲物種的外傳。所以在查閱資料后,我設計這樣一個學術情景:晉人書中已經有甘薯的記載,而課本提到甘薯是明朝后期從東南亞傳入中國。到底哪種說法是可靠的?這道題的設計意圖是幫助學生鞏固課本知識,學以致用。有同學會查閱相關資料,辨別真偽;查閱什么資料,可以聯系他們所學:明末徐光啟《農政全書》系統記載了中國古代農學相關知識,而時間與我們推測的時間相符,它會不會有記錄呢?通過翻閱資料發現,《農政全書》確實提到過“中國古籍中所載舊甘薯,類似我們今天所說的山藥,并不是我們今日所指的甘薯;今日所說的甘薯實際上可以稱之為番薯,乃明代萬歷年間從海外傳入,舊甘薯與后傳入的旋花科番薯(亦稱甘薯),實際上是“異科、異種的兩種薯類植物”。解決產地在哪里,很自然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它是如何傳入中國的?恰好選修2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之“學思之窗”有類似的問題,我把這兩段史料摘錄下來。材料1講述萬歷二十一年陳振龍從菲律賓引種番薯到福州長樂縣;材料2講述萬歷十年(1582)陳益從越南引種番薯至廣東東莞。很多學生同意第一種說法,因為1521年麥哲倫抵達菲律賓后,菲律賓逐漸變成西班牙的殖民地,番薯是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品種,西班牙把番薯帶到菲律賓,又通過與中國的貿易,傳入中國。這個問題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中中國所面臨的沿海形勢,也可以聯系第15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中的內容,同時也為綱要(下)第7課和選修2的學習奠定基礎。通過這個作業,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對應水平4即對歷史和現實問題進行探究后,能夠運用恰當的史料進行論述。此外,本題從橫向比較中打通同一時期中外之間的交流與聯系,溝通了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作業之二:地圖中的歷史我設計這樣一個生活情景:小明在聽《愛我中華》這首歌曲的時候,產生一個疑問56個民族怎樣形成一個家?小明找到以下幾則材料(圖1),你幫忙整理一下,能不能回答小明的問題。問題1:請將這幾幅圖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排列。(復習和鞏固前面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時空意識)問題2:通過版圖的變化說明統一多民族國家如何形成和發展。(這里可以結合選修1第四單元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如果在水平班,學生基礎稍微薄弱一點的時候,可以通過一張地圖和方位對應表(圖2)搭建一個腳手架,幫助學生分層達到目標。這個作業設計中將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有機融合,在歷史縱向的對比中認識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3)拓展作業我設計的拓展型作業是博物館中的明清記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前往上海博物館,找尋館藏的明清家具,結合推薦文獻以及自主查找的資料,探索明清文物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完成探索任務單,形成研究報告。任務單①中國傳統工藝發展的頂峰時期是什么時期?(預設:明清)為什么會在這個時期達到頂峰?(預設:結合經濟發展、思想藝術、海外貿易、政治環境等狀況)②明清工藝作品的用料多為紅木,紅木的原產地在哪里?這一現象蘊含哪些歷史信息?(預設:明中期以后手工業的發達和海外貿易狀況)③探究“明·朱稚征·竹雕高士圖筆筒”的來歷、用途,進而研究朱氏祖孫對嘉定竹刻經演變的貢獻(預設:江南地區的手工業發展以及當時政治環境與思想文化發展的關系:受制于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一些文人墨客不得不醉心于手工創作中)④選擇一件家里的老物件,從歷史的角度闡述一下你喜歡的理由。(預設:引導學生認識身邊的歷史)這個作業中是本單元一個綜合作業,設計一個生活情景,借由學生探究明清家具,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鞏固本單元所講授明清時期的社會變化,從縱向與橫向的比較中來解釋明清時期的鼎盛與危機的出現,在體悟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唯物史觀。三、教學反思通過對深度學習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操作,我可能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