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XCAS 013-2022 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樁技術標準_第1頁
T-SXCAS 013-2022 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樁技術標準_第2頁
T-SXCAS 013-2022 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樁技術標準_第3頁
T-SXCAS 013-2022 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樁技術標準_第4頁
T-SXCAS 013-2022 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樁技術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省土木建筑學會團體標準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樁技術標準TechnicalstandardforprecastprestressedconcretepilesT/SXCAS013—2022批準部門:山西省土木建筑學會主編單位:山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華建材(山西)有限公司施行日期:2022年11月1日2022北京7 2術語和符號 22.1術語 22.2符號 33基本規定 74分類、材料和生產制作 4.1分類 4.2材料 4.3生產制作 5基礎設計 5.1一般規定 5.2選型與布置 205.3計算 225.4構造要求 386復合地基設計 416.1一般規定 416.2計算 427基坑工程支護設計 467.1一般規定 467.2設計 487.3構造要求 488施工 508.1一般規定 508.2起吊、搬運與堆放 548.3接樁與截樁 558.4靜壓法沉樁 578.5錘擊法沉樁 6088.6旋挖植樁 638.7攪拌植樁 689質量檢驗和工程驗收 739.1一般規定 739.2施工前檢驗 739.3施工過程檢驗 759.4施工后檢驗 779.5工程驗收 79附錄A預制樁結構形式、樁身配筋及樁身力學性能參數表 附錄B靜壓沉樁施工記錄表 附錄C錘擊沉樁施工記錄表 附錄D靜壓樁機及適用范圍參數表 128附錄E打樁錘選擇及適用范圍參數表 130附錄F預制樁樁尖規格及構造圖 附錄G攪拌植樁施工前質量檢驗標準 附錄H預制樁全截面樁身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評價 附錄J攪拌植樁施工過程質量檢驗標準 附錄K攪拌植樁施工后質量檢驗標準 本標準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9附:條文說明·································································1471.0.1為規范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樁技術應用,確保質量、安全、經濟適用、保護環境,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當用于水利、電力、公路、市政、軌道交通、橋梁等其他行業時,可參照使用。1.0.3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樁的技術應用應根據地質條件、工程性質與規模、荷載分布特征、施工技術條件與環境保護等因素優化設計,因地制宜地選擇施工工藝、精心施工、嚴格監控。1.0.4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樁技術應用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行業及地方有關標準的規定。2.1術語2.1.1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樁prestressedconcreteprecastpile在工廠制作,采用預應力工藝成型的混凝土樁,包括預應力混凝土管樁、預應力混凝土實心方樁、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方樁等,統稱預制樁。2.1.2預應力混凝土管樁prestressedconcretepipepile采用預應力和離心工藝成型的圓環形截面的預應力混凝土樁,簡稱管樁。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0的混凝土管樁,簡稱PC管樁;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80的高強混凝土管樁,簡稱PHC管樁;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95及以上的超高強混凝土管樁,簡稱UHC管樁;主筋配筋形式采用預應力鋼棒和普通鋼筋組合布置的高強混凝土管樁為混合配筋管樁,簡稱PRC管樁。2.1.3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方樁prestressedconcretehollowsquarepile采用預應力和離心工藝成型的外方內圓截面的預應力混凝土樁,簡稱空心方樁。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0的混凝土空心方樁,簡稱PS方樁;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80及以上的高強混凝土空心方樁,簡稱PHS方樁。2.1.4預應力混凝土實心方樁prestressedconcretesolidsquarepile采用預應力工藝并澆筑成型的方形截面預應力混凝土實心樁,簡稱YZH實心方樁。2.1.5預制樁基礎precastpilefoundation由沉入土(巖)層中的預制樁和連接于樁頂的承臺共同組成的建(構)筑物基礎。2.1.6錘擊貫入法hammer-drivingmethod2.1.7貫入度penetration2.1.8靜力壓樁法jackeddrivingmethod2.1.9旋挖植樁工法rotaryexcavationandpileplantingmethod預先采用旋挖鉆機成孔,在孔內灌注適量水泥漿、水泥砂漿或細石混凝土等,并將預制樁打入、壓入或振入其中的施工方法。2.1.10攪拌植樁工法mixingmethodofplantingpiles預先采用攪拌或旋噴工藝形成水泥土樁,而后將預制樁打入、壓入或振入其中的施工方法。2.1.11填芯混凝土fillingconcreteforpipepilehead填筑在空心樁頂部或底部內腔一定高度的混凝土。2.1.12送樁pilefollowing2.1.13空心樁土塞效應pluggingeffectofpipepile敞口空心樁沉樁過程中土體涌入管內形成的土塞,對樁端阻力的發揮程度的影響效應。2.1.14復壓repeatedpressing靜力壓樁施工完成后,間隔一段時間再次施壓的作業方法。2.1.15長芯樁longcorepile剛性芯樁底部超出外圍散體樁或柔性樁一定長度的復合樁。2.1.16等芯樁equalcorepile剛性芯樁與外圍散體樁或柔性樁等長的復合樁。2.1.17基樁foundationpile樁基礎中的單樁。2.1.18復合基樁compositefoundationpile單樁及其對應面積的承臺下地基土組成的復合承載基樁。2.2符號2.2.1幾何參數A——預制樁樁身橫截面面積;Ap——由預制樁外徑或邊長計算得到的面積;Ap1——預制樁空心部分敞口面積;Apy——全部縱向預應力鋼棒的總截面面積;Asd——填芯混凝土中配置的縱向鋼筋總截面面積;Api——第i根預應力主筋的面積;Ap,——樁由外徑計算得到的面積,當插入深度大于或等于水泥土樁底時,取預制樁樁身橫截面面積;當插入深度小于水泥土樁底時,取水泥土樁由外徑計算得到的面積;b——方樁邊長;b0——預制樁樁身計算寬度;Dp——預應力鋼棒分布圓的直徑;d——管樁外徑;d1——空心樁內徑;hb——樁端進入持力層深度;La——填芯混凝土高度;l——預制樁樁長;li——樁周第i層土(巖)的厚度;ts——端板厚度;u——攪拌(旋挖)植樁的樁身周長;uc——預制樁樁身周長;ul——樁群外圍周長;xi、xj、yi、yj——第i、j基樁或復合樁基樁至y、x軸的距離。2.2.2作用和作用效應Gk——樁基承臺和承臺上土自重標準值;Hik——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計算的作用于第i基樁或復合基樁的水平力;Gp——基樁自重;Ggp——群樁基礎所包圍體積的樁土總自重除以總樁數;Mk——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計算的接樁處彎矩值;Mxk,Myk——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計算的承臺底面作用力,繞通過Nk——相應于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軸心豎向力作用下任一單樁的豎向力;Nik——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計算的偏心豎向力作用下第i根樁的豎向力;Ntk——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計算的作用于單樁樁頂的豎向拔力。2.2.3抗力和材料性能Es——壓縮模量的當量值;Espi——第i層復合土層的壓縮模量;Esj——加固土層以下第j層土層的壓縮模量;fc——樁身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n——填芯混凝土與空心樁內壁的粘結強度設計值;ftw——焊縫抗拉強度設計值;fv——端板抗剪強度設計值;fpy——預應力鋼棒抗拉強度設計值;fy——填芯混凝土縱向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Quk——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Qsk、Qpk——總極限側阻力標準值、總極限端阻力標準值;qsi——樁周第i層土的側阻力特征值;qsik——單樁第i層土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qpk——單樁極限端阻力標準值;qp——樁端阻力特征值;R——基樁或復合基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Ra——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Rh——單樁基礎或群樁中基樁的水平承載力特征值;Rha——單樁水平承載力特征值;Rta——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特征值;Rb——樁身允許抱壓壓樁力;Rd——樁身允許頂壓壓樁力。2.2.4計算系數x——樁頂水平位移系數;αE——鋼筋彈性模量與混凝土彈性模量之比;αp——樁端端阻力發揮系數;——預制樁抗拔系數;——樁端土塞效應修正系數;χoa——樁頂允許水平位移。3.0.1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中有關預制樁選用的評價應包括下列1建(構)筑物所在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和建筑場地類別,地基土液化、濕陷性、凍脹性、膨脹性以及泥巖砂巖軟化性,水、土的腐蝕性;2對預制樁沉樁可行性進行定性分析、評價;對沉樁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擠土效應及對支護結構、周圍環境等造成的不良影響進行分析;3當場地中存在孤石、堅硬夾層、障礙物、巖溶、土洞、構造斷裂等不利埋藏物和不良地質條件時,分析沉樁可行性并提出應注意的事項;4根據當地經驗和既有工程檢測資料,合理提出預制樁相關設計參數。3.0.2搜集建(構)筑場地與環境條件的有關資料應符合下列規定:1相鄰建(構)筑物安全等級、基礎形式及埋置深度;2鄰近類似工程地質條件場地的樁基工程試樁資料和單樁承載力設計參數;3建筑場地地上及地下管線、地下構筑物的分布,受沉樁影響的鄰近建(構)筑物的地基基礎情況及防振、防噪聲要求,施工機械進出場及現場運行條件。3.0.3預制樁基礎的詳細勘察除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的有關要求外,尚應滿足下列要求:1勘探點間距:對于端承型樁,當相鄰兩個勘探點揭露出的樁端持力層頂面坡度大于10%或持力層起伏較大、地層分布復雜時,2勘探點深度應滿足承載力、穩定性和沉降計算要求。3.0.4預制樁基礎應按下列兩類極限狀態設計:1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樁基礎達到最大承載能力、整體失穩或發生不適于繼續承載的變形;2正常使用極限狀態:樁基礎達到建筑物正常使用所規定的變形限值或達到耐久性要求的某項限值。3.0.5預制樁樁身混凝土耐久性基本要求及樁身防腐要求應符合表3.0.5-1和表3.0.5-2的規定。表3.0.5-1樁身混凝土耐久性基比Cl含量)TPHC、TPHSPC、PS、YZH腐蝕性介質和強度等級ClpH值強中弱強中弱強中弱PHC、——————系數DRCM————注:本表適用設計工作年限為50年,設計工作年限為100年時應進行專門3.0.6當樁身防腐不滿足表3.0.5-2規定的防腐指標要求時,應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防護,并應符合表3.0.6的要求。腐蝕性介質和強度等級SO強中弱強中弱強中弱1.增加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1.增加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2.表面涂刷防腐蝕涂層厚度 ≥≥≥≥≥≥注:1本表適用設計工作年限為50質主要為硫酸鹽、氯鹽和酸性環境。當存在其他腐蝕介質或pH值2樁身混凝土材料根據防腐蝕要求,宜采用抗硫酸鹽硅酸鹽水泥,可在普通水泥中摻入抗硫酸鹽的外加劑、礦物摻合料、鋼筋阻銹劑;3預制樁不得單獨采用亞硝酸鹽類的阻銹劑;4在中、強腐蝕環境中,空心樁有效壁厚不應小于95mm;5樁身涂刷防腐蝕涂層的長度,應大于污染土層的厚度;6當有兩類以上腐蝕性介質同時作用時,應分別滿足各自防護要求,但相同的防護措施不疊加。3.0.7預制樁基礎應減少接樁數量且宜位于非污染土層,此時可采用焊接或機械接樁。位于污染土層中的樁接頭,接樁鋼零件應涂刷防腐蝕耐磨涂層或增加鋼零件厚度,其腐蝕余量不小于2mm,也可采用熱收縮聚乙烯套膜保護。3.0.8預制樁的其他防護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標準》GB/T50046的規定。3.0.9預制樁用混凝土的耐久性能試驗方法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普通混凝土長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T50082的有關規定。4分類、材料和生產制作4.1分類4.1.1預制樁按截面形式可分為管樁、空心方樁和實心方樁。4.1.2管樁按外徑可分為300mm、400mm、500mm、600mm、700mm、800mm、1000mm、1200mm、1400mm等。4.1.3方樁按邊長可分為250mm、300mm、350mm、400mm、450mm、500mm、550mm、600mm等。4.1.4預制樁樁型分類按表4.1.4確定。超高強混凝土管樁高強混凝土厚壁空心方樁A、B4.1.5預制樁按養護工藝可分為高壓蒸汽養護預制樁和常壓蒸汽養護預制樁。4.2材料4.2.1水泥宜采用強度等級不低于42.5級的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其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通用硅酸鹽水泥》GB175的規定。4.2.2骨料應符合下列要求:1細骨料宜采用潔凈的天然硬質中粗砂或人工砂,細度模數宜為2.5~3.2,采用人工砂時,細度模數可為2.5~3.5,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設用砂》GB/T14684的有關規定,且砂的含泥量不大于1%,氯離子含量不大于0.01%,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不大于0.5%;2粗骨料宜采用碎石或破碎的卵石,其最大粒徑不應大于25mm,且不得超過鋼筋凈距的3/4,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設用卵石、碎石》GB/T14685的有關規定,且石的含泥量不大于0.5%,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不大于0.5%。3對于有抗凍、抗滲或其他特殊要求的預制樁,其所使用的骨料應符合相關標準的有關規定。4.2.3預應力鋼筋應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或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其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GB/T5223.3和《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GB/T5224的有關規定。4.2.4螺旋筋宜采用低碳鋼熱軋圓盤條、混凝土制品用冷拔低碳鋼絲,質量應分別符合國家現行標準《低碳鋼熱軋圓盤條》GB/T701、《混凝土制品用冷拔低碳鋼絲》JC/T540的規定。4.2.5端板鋼材應采用Q235B,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端板制造不得采用鑄造工藝;2端板厚度不得有負偏差,用于抗拔樁的端板厚度宜適當3除焊接坡口、樁套箍連接槽、預應力鋼棒錨固孔、消除焊接應力槽、機械連接孔外,端板表面應平整,不得開槽和打孔;4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碳素結構鋼》GB/T700的規定。4.2.6樁套箍、樁尖和樁帽鋼材應采用Q235,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碳素結構鋼》GB/T700的規定。4.2.7預制樁摻合料宜采用礦渣粉、硅灰等,并符合下列規定:1礦渣粉的質量不低于現行國家標準《用于水泥、砂漿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爐礦渣粉》GB/T18046中S95級的有關規定;2硅灰的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砂漿和混凝土用硅灰》GB/T27690中的有關規定;3摻合料進廠必須有供方提供的該批材料的檢驗報告和質保書。存放對應掛牌標明品種、生產廠家、數量及進廠日期,摻合料不得混合存放;4當采用其他品種的摻合料時,應通過試驗確定,確認符合預制樁的混凝土質量要求后,方可使用。4.2.8管樁用其他原材料的質量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GB/T13476的規定。4.2.9空心方樁用其他原材料的質量尚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方樁》JG/T197的規定。4.2.10實心方樁用其他原材料的質量尚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預制鋼筋混凝土方樁》JC/T934的規定。4.3生產制作4.3.1預應力鋼筋的加工應清除油污,切斷應保持平直,不應有局部彎曲,切斷后端面應平整。同根樁中鋼筋長度的相對差值應滿足:長度小于或等于15m時不得大于1.5mm;長度大于15m時不得大于2mm。4.3.2預應力鋼筋宜采用鋼棒鐓頭機熱鐓,鐓頭強度不得低于預應力鋼筋抗拉強度的90%。4.3.3預應力鋼筋應沿其圓周或樁周均勻布置,各種規格的預制樁配筋詳見附錄A,預制樁的最小配筋率和鋼筋根數應符合表4.3.3的規定,間距允許偏差應為±5mm。表4.3.3預制樁的最小配筋率和鋼筋根數管樁(PC、PHC、PRC、UHC)4.3.4鋼筋骨架宜采用滾焊機成型,預應力鋼筋和螺旋筋焊接點的強度損失不得大于該材料抗拉強度的5%。4.3.5鋼筋骨架中,預應力鋼筋間距允許偏差為±5mm,螺旋筋的螺距允許偏差為±5mm;端部設置錨筋時,應符合設計要求。4.3.6預應力實心方樁兩端2000mm范圍內的螺旋筋應加密,螺距為50mm,其余部分螺旋筋的螺距為100mm,螺距允許偏差為±5mm。其余樁型兩端2000mm范圍內的螺旋筋應加密,螺距為50mm,其余部分螺旋筋的螺距為80mm,螺距允許偏差為±5mm。具體工程設計中有必要增加螺旋筋加密長度的樁,應根據具體工程設計確定螺旋筋的螺距和加密范圍。4.3.7預制樁用作承壓樁時,一般可不設置樁端錨固筋,當用作抗拔樁時可根據具體要求設置樁端錨固筋,加強端板連接。4.3.8混合配筋預制樁的非預應力鋼筋與預應力鋼棒宜間隔對稱布置且非預應力鋼筋屈服強度標準值不宜低于400MPa。當混合配筋預制樁的非預應力鋼筋數量少于預應力鋼棒數量時,非預應力鋼筋應符合下列規定:1總筋數不應少于預應力鋼棒總筋數的50%;2直徑不應小于10mm且不應小于預應力鋼棒的直徑;3非預應力鋼筋屈服強度標準值不宜低于400MPa。4.3.9鋼筋骨架吊運時要求平直,嚴禁從高處拋下,也不得將骨架在地面拖拉,以免骨架變形或損壞,鋼筋骨架堆放時,應按不同規格分別整齊堆放。4.3.10預制樁套箍制作應符合以下規定:1套箍接縫處焊接并整圓,套箍宜在抱箍機上整平、切斷、焊接、壓制成型;2預制樁套箍與端板宜焊接連接或緊密嵌合,當焊接連接時,應在內側焊接,焊縫應牢固飽滿,不得帶有夾渣等缺陷。4.3.11預制樁鋼模應符合以下規定:1鋼模應具有較好的縱向剛度;2鋼模在吊運時應輕吊輕放,嚴禁碰撞,脫模時不得錘擊;3鋼模應及時清理,除去混凝土殘渣、止漿繩、雜物,并刷隔離劑;4鋼模合縫處應保持清潔、干凈,保證嚴密,防止漏漿。4.3.12預應力鋼筋張拉和放張應符合以下規定:1張拉設備必須保證張拉準確,張拉設備應定期檢驗,測力允許偏差為±3%;2預應力鋼筋采用應力控制張拉時,應校核預應力鋼筋的伸長值,實際伸長值與設計計算理論伸長值的允許偏差為±6%;3預應力鋼筋的張拉控制應力應不低于鋼筋抗拉強度標準值4張拉結束后,應擰緊連接器上的螺帽,保證預應力鋼筋的錨固;5預應力鋼筋放張時,同條件養護的混凝土試件的抗壓強度不得低于45MPa。4.3.13預制樁成型工藝應符合以下規定:1采用離心成型時,宜分為低速、低中速、中速、高速四個階段,按照產品規格控制轉速和時間,保證混凝土密實;采用振搗成型時宜分層澆筑、分段振搗,保證混凝土密實度;2采用離心成型時,應將內腔余漿倒盡,并不允許出現內表面混凝土塌落;采用振搗成型時,需控制收面時間及收光面質量,不允許出現收縮裂紋。4.3.14常壓蒸汽養護應符合以下規定:1常壓蒸汽養護分為靜停、升溫、恒溫、降溫四個階段,升溫、降溫應均勻,速度不宜過快,一般升溫不宜超過25℃/h,降溫不宜超過10℃/h,冬季可延長降溫時間;2常壓蒸汽養護采用帶模養護,介質為飽和蒸汽,養護制度應符合相關工藝技術標準的規定。4.3.15高壓蒸汽養護應符合以下規定:1養護介質為飽和蒸汽,養護制度應符合相關工藝技術標準的規定;2高壓蒸汽養護分為升壓、恒壓、降壓、降溫四個階段,通風降溫時間不宜小于2h,嚴禁降壓后立即運出釜外;3壓蒸養護結束需進行樁體降溫,樁體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溫差小于60℃后,方可出釜,樁出釜后,樁身不得經受驟冷或淋雨(雪),如遇雨天、大風或寒冷季節應采用有效措施使樁身緩慢降溫,防止因溫差過大而引起混凝土開裂。4.3.16預制樁質量檢驗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的規定。5.1一般規定5.1.1預制樁基礎承臺設計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和《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中的有關規定。5.1.2預制樁基礎設計應根據建筑規模、功能特征、對差異變形的適應性、場地地基和建筑物體形的復雜性以及由于樁基問題可能造成建筑破壞或影響正常使用的程度,按表5.1.2確定設計等級。4)20層以上框架-核心筒結構及其他對差異沉降有特殊要求的5)場地和地基條件復雜的7層以上的一般建筑及坡地6)對相鄰既有工程影響較大的建筑5.1.3預制樁基礎設計時,所采用的作用效應組合與相應的抗力應符合下列規定:1確定樁數和布樁時,應采用傳至承臺底面的荷載效應標準組合;相應的抗力應采用基樁承載力特征值;2計算荷載作用下的樁基沉降和水平位移時,應采用荷載效應準永久組合,不計入風荷載和地震作用;計算水平地震作用、風載作用下的樁基水平位移時,應采用水平地震作用、風荷載效應標準組合;3驗算坡地、岸邊樁基整體穩定性時,應采用荷載效應標準組合;抗震設防區,應采用地震作用效應與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4在計算樁基承臺承載力和樁身承載力時,應采用作用在承臺頂面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當進行承臺和樁身裂縫控制驗算時,應分別采用荷載效應標準組合和荷載效應準永久組合;5預制樁基礎結構安全等級、結構設計工作年限和結構重要性系數γ0應按現行有關建筑結構規范的規定采用,除臨時性建筑外,重要性系數γ0應不小于1.0;6對預制樁基礎結構進行抗震驗算時,其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規定采用。5.1.4預制樁基礎應根據具體條件分別進行下列承載力計算和驗算:1應根據樁基礎的使用功能和受力特征分別進行基樁的豎向和水平承載力計算;2應對承臺承載力和樁身承載力進行計算;對樁側土不排水抗剪強度小于10kPa且長徑比大于50的預制樁應進行樁身壓屈驗算;應對預制樁進行吊裝、運輸、錘擊和靜壓作用進行樁身承載力和抗裂驗算;4當樁端平面以下存在軟弱下臥層時,應進行軟弱下臥層承載力驗算;5對位于坡地、岸邊的樁基礎,應進行整體穩定性驗算;5.1.5下列預制樁基礎應進行沉降計算,且在施工過程及建成使用期間,應進行系統的沉降觀測直至沉降穩定:1設計等級為甲級的非嵌巖樁和非深厚堅硬持力層的預制樁基礎;2設計等級為乙級的體形復雜、荷載分布顯著不均勻或樁端平面以下存在軟弱土層的預制樁基礎;3軟土地基多層建筑減沉復合疏樁基礎。5.1.6對受水平荷載較大,或對水平位移有嚴格限制的預制樁基礎,應進行水平位移計算。5.1.7預制樁基礎結構耐久性及保護層厚度應根據設計工作年限、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環境類別規定及水、土對鋼材、混凝土、混凝土中鋼筋的腐蝕性評價進行設計,并根據樁基環境類別和相應裂縫控制等級,驗算預制樁和承臺正截面的抗裂和裂縫寬度。5.1.8預制樁樁身軸心受拉時,裂縫控制等級為一級;預制樁樁身受彎時,處于弱腐蝕環境及以下的預制樁裂縫控制等級為二級,中、強腐蝕環境及以上的預制樁裂縫控制等級為一級。5.1.9預制樁的長徑比不宜大于100,并應符合現行標準中的有關規定。當預制樁穿越厚度較大的淤泥等軟弱土層或可液化土層時,應考慮樁身的穩定性及對承載力的影響。5.1.10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樁基,當樁周土層產生的沉降超過基樁的沉降時,在計算基樁承載力時應考慮樁側負摩阻力。1樁穿越較厚松散填土、自重濕陷性黃土、欠固結土層進入相對較硬土層時;2樁周存在軟弱土層、新近填土,鄰近樁側地面承受局部較大的長期荷載,或地面大面積堆載(包括大面積填土)時;3由于降低地下水位,使樁周土產生顯著壓縮沉降時。5.1.11樁周土沉降可能引起樁側負摩阻力時,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的有關規定考慮負摩阻力對樁基承載力和沉降的影響。5.1.12當因樁周堆載、基坑開挖等產生不平衡推力時,應分析其對樁的承載力和穩定性的影響。5.1.13預制樁的受剪截面、樁身正截面承載力、斜截面承載力計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有關規定。5.1.14預制樁基礎的沉降量驗算及建筑樁基沉降變形允許值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的有關規定執行。5.2選型與布置5.2.1預制樁基礎設計應具備下列基本資料:1巖土工程勘察報告;2建筑場地總平面布置圖、建筑物地下結構平面布置圖,上部結構類型與荷載,建筑物對基礎沉降及水平位移的要求;3場地地上及地下管線、構筑物的分布,周圍建(構)筑物地基基礎情況及防振、防噪要求;4沉樁設備性能、施工工藝的適應性,施工機械進出場及現場施工條件;5可選用的預制樁規格、接頭形式及生產條件。5.2.2預制樁選型宜符合下列規定:1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的樁基礎和抗拔樁宜選用預應力實心方樁、混合配筋管樁或AB型、B型、C型空心樁。2當用于端承型樁且需穿越一定厚度較硬土層時,宜選用預應力實心方樁、混合配筋管樁或AB型、B型、C型空心樁。3抗震設防烈度8度及以上地區的Ⅲ、Ⅳ類場地,宜選用預應力實心方樁、混合配筋管樁或AB型、B型、C型空心樁。4用于嚴重液化場地時,液化土層厚度范圍內宜選用混合配筋管樁、預應力實心方樁;5直徑為300mm的管樁或邊長300mm及以下的空心方樁僅適用于微腐蝕、弱腐蝕場地;6對中、強腐蝕性場地,應優先選用預應力實心方樁。5.2.3預制樁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規定:1預制樁的最小中心距宜符合表5.2.3的規定;非飽和土、飽和非黏性土非飽和土、飽和非黏性土注:1樁的中心距指兩根樁橫截面中心之間的距離;2d—管樁外徑,b—方樁邊長;4“部分擠土樁”指敞口空心樁或沉樁時采取引孔或應力釋放孔等措施2單樁或單排樁宜直接布置于柱、墻等豎向構件之下;當采用多樁或群樁時,宜使樁群承載力合力點與其豎向荷載效應準永久組合的合力作用點相重合;3宜選用中、低壓縮性土層作樁端持力層,當變形控制嚴格時,不應采用樁端置于中、高壓縮性土層中的摩擦樁;4同一結構單元的樁基,不宜選用壓縮性差異較大的土層作樁端持力層,不應部分采用摩擦型樁和部分采用端承型樁,不應采用不同工法沉樁;5應選擇較厚的硬土層作為樁端持力層,樁端全截面(不包括樁尖部分)進入持力層深度,對于黏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0d(b砂土、全風化、強風化軟質巖等不宜小于1.5d(b);碎石土、強風化硬質巖等不宜小于1.0d(b)。當存在軟弱下臥層時,樁端以下持力層厚度不宜小于4.0d(b并應進行豎向靜載荷試驗和軟弱下臥層承載力和群樁沉降驗算。5.3.1對于一般建筑物和受水平力(包括彎矩和水平剪力)較小的建筑物,當采用樁型相同的多樁或群樁基礎,群樁中單樁樁頂作用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1軸心豎向力作用下(5.3.1-1)2偏心豎向力作用下(5.3.1-2)3水平力作用下(5.3.1-3)式中:Fk——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計算的作用于承臺頂面的豎向力(kN);Gk——樁基承臺和承臺上土自重標準值(kN);Nk——相應于荷載效應標準組合時,軸心豎向力作用下任一單樁的豎向力(kN);n——群樁基礎中的樁數(根);Nik——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計算的偏心豎向力作用下第i根樁的豎向力(kN);Mxk、Myk——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計算的承臺底面的作用力,繞通過樁群形心的x、y主軸的力矩(kN·m);xi、xj、yi、yj——第i、j基樁或復合樁基至y、x軸的距離(mHk——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計算的作用于樁基承臺底面的水平力(kN);Hik——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計算的作用于第i基樁或復合基樁的水平力(kN)。5.3.2單樁承載力驗算應符合下列規定:1不考慮地震作用效應組合的標準值1)軸心豎向力作用下Nk≤R(5.3.2-1)2)偏心豎向力作用下,除滿足式(5.3.2-1)外,尚應滿足Nkmax≤1.2R(5.3.2-2)3)水平力作用下Hik≤Rh(5.3.2-3)2考慮地震作用效應組合的標準值1)軸心豎向力作用下NEk≤1.25R(5.3.2-4)2)偏心豎向力作用下,除滿足式(5.3.2-4)外,尚應滿足NEkmax≤1.5R(5.3.2-5)3)水平力作用下Nik≤1.25Rh(5.3.2-6)式中:R——基樁或復合基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kN);Nkmax——荷載效應標準組合偏心豎向力作用下,樁頂最大豎向力(kN);NEk——地震作用效應和荷載效應標準組合下,基樁或復合基樁的平均豎向力(kN);NEkmax——地震作用效應和荷載效應標準組合下,基樁或復合基樁的最大豎向力(kN);Rh——單樁基礎或群樁中基樁的水平承載力特征值,對于單樁基礎,可取單樁的水平承載力特征值Rha(kN)。5.3.3以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確定單樁豎向承載力時,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Ra應按下式計算:(5.3.3)式中:Ra——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kN);Quk——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kN);K——安全系數,取K=2。5.3.4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的確定應符合下列規定:1設計等級為甲級、乙級的預制樁基礎,應通過單樁靜載荷試1)試樁的規格、長度及地質條件應具有代表性;2)試樁應選在勘探孔附近;3)試樁施工條件應與工程樁一致。2設計等級為丙級的預制樁基礎,可結合靜力觸探原位試驗參數和工程經驗參數綜合確定。5.3.5預制樁單樁豎向承載力標準值可結合工程經驗參數或靜力觸探原位試驗結果按下列公式估算:1打入式預制樁1)空心樁Quk=Qsk+Qpk=ucΣqsikli+qpk(A+λpAp1)(5.3.5-1)當hb/d<5時,λp=0.16hb/d(5.3.5-2)當hb/d≥5時,λp=0.8(5.3.5-3)當hb/b<5時,λp=0.16hb/b(5.3.5-4)當hb/b≥5時,λp=0.8(5.3.5-5)式中:Qsk、Qpk——總極限側阻力標準值(kN)、總極限端阻力標準值(kN);qsik、qpk——樁側第i層土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kPa)、極限端阻力標準值(kPa),可由當地靜載荷試驗結果統計分析得到,或根據場地單橋或雙橋探頭靜力觸探試驗結果,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樁基礎技術規范》JGJ94中混凝土預制樁取值,也可按表5.3.5-1、表5.3.5-2取值;A——預制樁樁身橫截面面積(m2Ap1——預制樁空心部分敞口面積(m2uc——預制樁樁身周長(m),管樁取u=πd,方樁λp——樁端土塞效應修正系數,對于閉口樁λp=1.0,對于敞口管樁按式(5.3.5-2)、式(5.3.5-3)取值;對于敞口方樁按式(5.3.5-4)、式(5.3.5-5)取值;hb——樁端進入持力層深度(mli——樁周第i層土(巖)的厚度(md——管樁外徑(mb——方樁邊長(m)。2)實心方樁Quk=Qsk+Qpk=ucΣqsikli+qpkAp(5.3.5-6)式中:Ap——由預制樁邊長計算得到的面積(m2)。2采用深層攪拌機械或高壓旋噴機械形成水泥土后植入預制樁時,單樁豎向承載力標準值宜通過靜載試驗確定,單樁靜載試驗前可按下列公式估算:等芯樁Quk=uΣqsikli+qpkAp(5.3.5-7)長芯樁(5.3.5-8)式中:Quk——單樁豎向承載力標準值(kPa);u——攪拌植樁的外芯樁身周長(m);uc——預制樁樁身周長(m);li——復合段第i層土層厚度(m);lj——非復合段第j層土層厚度(m);qsik——攪拌樁第i土層極限側阻力標準值(kPa);宜按現場試驗或地區經驗取值,也可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qsjk——非復合段芯樁第j土層極限側阻力標準值(kPa宜按現場試驗或地區經驗取值,也可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中混凝土預制樁取值,也可按表5.3.5-1取值;qpk——樁端極限阻力標準值(kPa);宜按現場試驗或地區經驗取值,也可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中的混凝土預制樁取值,也可按表5.3.5-2取值;Ap——由預制樁直徑計算得到的面積(m2)。芯樁與攪拌樁界面承載力估算:等芯樁:Quk=ucqEQ\*jc3\*hps13\o\al(\s\up5(c),s)al+qpkAp長芯樁:式中:qEQ\*jc3\*hps13\o\al(\s\up5(c),s)a——復合段芯樁極限側阻力標準值(kPa),宜按現場試驗或地區經驗取值。無試驗資料和地區經驗時,復合段極限側阻力標準值宜取室內相同配比水泥土試塊在標準條件下90d齡期的立方體(邊長70.7mm)無側限抗壓強度的0.16倍;l——預制樁樁長(m)。3采用鉆機預鉆成孔、孔內灌入不低于M15的砂漿或不低于C20的細石混凝土后植入預制樁時,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宜通過靜載試驗確定,單樁靜載試驗前可按下列公式估算:(1)當旋挖引孔植樁為摩擦端承樁或端承摩擦樁時:Quk=uΣqsikli+qpkAp(5.3.5-11)u——旋挖植樁的外芯樁身周長(mqsik——第i土層極限側阻力標準值(kPa);宜按現場試驗或地區經驗取值,也可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中的鉆孔灌注樁區間高值取值;qpk——樁端極限阻力標準值(kPa);宜按現場試驗或地區經驗取值,也可按《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中的混凝土預制樁取值,也可按表5.3.5-2取值。(2)當旋挖引孔植樁為嵌巖樁時:Quk=uΣqsikli+frkAp(5.3.5-12)frk——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kPa黏土巖、泥巖、泥質砂巖等取天然濕度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δr——嵌巖段側阻和端阻綜合系數,與嵌巖深徑比、巖石軟硬程度和成樁工藝有關,可按表5.3.5-3采用。樁側極限側阻力標準值的經驗值(kPa)———樁側極限側阻力標準值的經驗值(kPa)N>15N>10N>10———N>10—N>10注:1選取qsik時,應綜合考慮樁長、土(巖)的標貫值N、持力層巖土的性質、樁端進入持力層深度、終壓或收錘標準等因素;2對于尚未完成自重固結的填土和以生活垃圾為主的雜填土,不計算3N為修正后的標準貫入擊數;N63.5為修正后的重型圓錐動力觸探擊數;4全風化、強風化軟質巖和全風化、強風化硬質巖指其母巖分別為frk1300~1400~2300~1500~2300~3600~2500~3800~6000~0.75≤e≤1400~2500~1500~2100~3600~1000~1500~2100~1400~2100~3800~2500~3600~5300~4000~5500~7500~5700~7500~9500~N>10N>10———N>10—N>10注:1N為修正后的標準貫入擊數。N越大,qpk取值越大;2砂土及碎石類土中樁的極限端阻力取值,宜綜合考慮土的密實度、的邊長或直徑,土越密實,hb/d越大,qpk取值越大;3全風化、強風化軟質巖和全風化、強風化硬質巖指其母巖分別為frk表5.3.5-3嵌巖段側阻和端阻綜合系數δr嵌巖深徑r/d0----5.3.6對于軸向受壓的預制樁基礎,不考慮壓屈影響時,按樁身混凝土強度驗算承載力應符合下式規定:N≤ψcfcA(5.3.6)式中:N——軸心豎向力作用下單樁所受豎向壓力設計值(N);ψc——成樁工藝系數;空心樁:當采用抱壓式或錘擊式施工時,ψc取0.70;當采用頂壓式施工時,ψc取0.80;實心方樁:ψc取0.65,并結合地區經驗綜合確定;當采用植入工法或中掘工法施工時,ψc取0.85;fc——樁身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N/mm2),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規定取值;A——預制樁樁身橫截面面積(mm2)。Ⅱ抗拔承載力計算5.3.7抗拔預制樁除應符合受壓樁的有關要求外,尚應滿足本節要求。Ntk≤Rta(5.3.8)式中:Ntk——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計算的作用于單樁樁頂的豎向拔力(kN);Rta——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特征值(kN)。5.3.9初步設計時,可按下列規定計算群樁基礎呈非整體破壞和呈整體破壞時的基樁抗拔力特征值,并取較小值:1群樁呈非整體破壞Rta=Σλiqsikucli/2+Gp(5.3.9-1)式中:Rta——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特征值(kN);li——樁周第i層土的厚度(mqsik——樁側表面第i層土的抗壓極限側阻力標準值(kPa按表5.3.5-1取值;λi——抗拔系數,可按表5.3.9取值;Gp——基樁自重(kN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λ值0.70~0.800.50~0.70殘積土,全、強風化巖0.60~0.70(0.50~0.65)注:樁長l與樁徑(邊長)d(b)之比小于20時2群樁呈整體破壞(5.3.9-2)式中:ul——樁群外圍周長(mn——群樁基礎中的樁數(根);Ggp——群樁基礎所包圍體積的樁土總自重除以總樁數(kN),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5.3.10承受豎向拔力作用的預制樁應進行預應力鋼棒抗拉強度、端板孔口抗剪強度、接樁連接強度、樁頂填芯混凝土與承臺連接處強度等驗算,并應按最不利處的抗拉強度確定樁的抗拔承載力。1根據預應力鋼棒抗拉強度驗算單樁抗拔承載力時,應按下式進行驗算:Nt≤CfpyApy(5.3.10-1)式中:Nt——單樁抗拔力設計值(N),可近似按1.35Rta計算;C——考慮預應力鋼棒鐓頭與端板連接處受力不均勻等因素的影響而取的折減系數,取0.85;fpy——預應力鋼棒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Apy——全部縱向預應力鋼棒的總截面面積(mm2)。2根據預制樁樁端板錨固孔抗剪強度驗算單樁抗拔承載力時(圖5.3.10),應按下式進行驗算:(5.3.10-2)式中:n'——預應力鋼棒數量(根);d3——端板上預應力鋼棒錨固孔臺階上口直徑(mmd4——端板上預應力鋼棒錨固孔臺階下口直徑(mmfv——端板抗剪強度設計值(N/mm2),取120N/mm2;ts——端板厚度(mm)。3根據預制樁接樁連接處強度驗算單樁抗拔承載力時,機械連接應按現行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進行計算,焊接連接應按下列公式進行驗算:(1)管樁(5.3.10-3)式中:d5——焊縫外徑(mmd6——焊縫內徑(mmftw——焊縫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2)空心方樁(5.3.10-4)式中:d7——焊縫外邊長(mmd8——焊縫內徑(mm)。4根據空腔內填芯微膨脹混凝土深度及填芯混凝土縱向鋼筋x驗算單樁抗拔承載力時,應按下列公式進行驗算:Nt≤k1πd1Lafn(5.3.10-5)Nt≤Asdfy(5.3.10-6)式中:k1——經驗折減系數,取0.8;d1——空心樁內徑(mmLa——填芯混凝土高度(mmfn——填芯混凝土與空心樁內壁的粘結強度設計值(N/mm2宜由現場試驗確定,當缺乏試驗資料時,C30微膨脹混凝土可取0.35N/mm2;Asd——填芯混凝土中配置的縱向鋼筋總截面面積(mm2fy——填芯混凝土縱向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Ⅲ水平承載力計算5.3.11對于承受水平荷載大的設計等級為甲級、乙級的預制樁基礎,應通過現場單樁水平靜載試驗確定單樁水平承載力特征值。受水平荷載的預制樁,其樁身受彎承載力和受剪承載力的驗算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驗算樁身相同配筋形式的最大彎矩處的受彎承載力;2應驗算樁頂斜截面的受剪承載力;3樁身所承受最大彎矩和水平剪力的計算,可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計算;4樁身正截面受彎承載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載力的計算,可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執行。5.3.12當預制樁的水平承載力由樁頂水平位移控制,且缺少單樁水平靜載試驗資料時,除低配筋率的樁,采用下列公式估算樁基單樁水平承載力特征值:EI=0.85EcI0(5.3.12-2)(5.3.12-3)式中:Ec——混凝土彈性模量(N/mm2I0——樁身換算截面慣性矩(m4x0a——預制樁樁頂允許水平位移(m);vx——預制樁樁頂水平位移系數,按表5.3.12-1取值;α——預制樁的水平變形系數(1/m);m——樁側土的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MN/m4),可按表5.3.12-2選用;b0——預制樁樁身計算寬度(m)。(1)管樁:b0=0.9(1.5d+0.5)(5.3.12-5)式中:αE——鋼筋彈性模量與混凝土彈性模量之比;d——管樁外徑(md1——空心樁內徑(mDp——縱向預應力鋼棒分布圓的直徑(mApy——全部縱向預應力鋼棒的總截面面積(m2)。(2)空心方樁:(5.3.12-6)式中:Api——第i根預應力主筋的面積(m2yi——第i根預應力主筋相應于中性軸的距離(mb——方樁的邊長(m)。(3)實心方樁(5.3.12-8)表5.3.12-1預制樁樁頂水平位移系數vxvx23樁及3樁以上承臺且滿足樁頂錨入承臺長度要求可視為剛接;32樁及單樁承臺有雙向拉梁約束且滿足樁頂錨入承臺長度要求可表5.3.12-2樁側土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m值m(MN/m4)相應樁頂處水平1淤泥,淤泥質土、飽和濕陷性黃土2松散粉細砂,松散或稍密填土m(MN/m4)相應樁頂處水平34注:1當樁頂位移大于10mm,m值宜適當降低;反之2當水平荷載為長期荷載時,應將表列數值乘以0.4后采用;3當樁側面為幾種土層組成時,應求得主要影響深度hm=2(d+1)米范圍內的m值作為計算值。IV沉降計算5.3.13樁基的沉降變形計算值不應大于建筑樁基沉降變形允許值。當有可靠地區經驗時,對地質條件不復雜、荷載均勻、對沉降無特殊要求的樁基可不進行沉降驗算。對以下樁基應進行沉降驗算:1設計等級為甲級的樁基;2體型復雜、荷載不均勻或樁端以下存在軟弱土層的設計等級為乙級的樁基。5.3.14樁基的沉降量計算方法及建筑樁基沉降變形允許值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的規定。Ⅴ液化效應5.3.15對于樁身周圍有液化土層的低承臺樁基,當承臺底面上下分別有厚度不小于1.5m、1.0m的非液化土或非軟弱土層時,可將液化土層極限側阻力乘以土層液化影響折減系數計算單樁極限承載力標準值。土層液化折減系數Ψl可按表5.3.15確定。當承臺底面上下非液化土層厚度小于以上規定時,土層液化影響折減系數Ψl取0。表5.3.15土層液化影響折減系數ψl自地面算起的液化土層深度dL(m)折減系數ψlλN≤0.6dL≤10010<dL≤200.6<λN≤0.8dL≤1010<dL≤202/30.8<λN≤1.0dL≤102/310<dL≤20注:N為飽和土標貫擊數實測值;Ncr為液化判別標貫擊數臨界值。5.3.16對擠土預制樁,當平均樁距為2.5倍~4倍樁徑(邊長)且樁數不少于5×5時,可計入預制樁對土的加密作用及樁身對液化土變形限制的有利影響。當預制樁施工后樁間土的標準貫入錘擊數值達到不液化的要求時,單樁承載力可不折減,但對樁尖持力層作強度校核時,樁群外側的應力擴散角應取為零。預制樁施工后樁間土的標準貫入錘擊數宜由試驗確定,也可按下式計算(5.3.16)式中:N1——預制樁施工后的標準貫入錘擊數;ρ——預制樁的面積置換率;Np——預制樁施工前的標準貫入錘擊數。5.3.17處于液化土中的樁基承臺周圍,宜用密實干土填筑夯實。5.3.18對于位于液化土和震陷軟土中的預制樁,箍筋應進行加強。5.4構造要求5.4.1預制樁接樁應符合下列規定:1預制樁上下節拼接可采用端板焊接連接或機械接頭連接,接頭應保證預制樁內縱向鋼筋與端板等效傳力,接頭連接承載力不應小于預制樁樁身承載力。任一基樁的接頭數量不宜超過3個;2主要承受水平荷載、拔力或接頭在深厚軟土層中的預制樁,應選用專門的機械連接接頭或專項設計的焊接接頭。當在強腐蝕環境采用機械接頭時,宜同時采用焊接連接;3預制樁接頭連接施工應符合本標準8.3節的有關規定。5.4.2預制樁樁尖的制作選用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根據地質條件和布樁情況選用樁尖,在擠土效應強的情況下,宜選用開口型樁尖;2腐蝕環境下或當樁端位于遇水易軟化的風化巖層的空心樁,可根據穿過的土層性質、打(壓)樁力的大小以及擠土程度選擇平底形、平底十字形或錐形閉口型樁尖。樁尖焊縫應連續飽滿不滲水,且在首節樁沉樁后立即在樁端灌注高度不小于1.2m的補償收縮混凝土或中粗砂拌制的水泥砂漿進行封底,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水泥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15;3樁尖宜采用鋼板制作,鋼板材質應采用Q235B,其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碳素結構鋼》GB/T700的有關規定,鋼板厚度不宜小于16mm,且應滿足沉樁過程對樁尖的剛度和強度要求;樁尖制作和焊接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755的有關規定。5.4.3空心樁頂部與承臺連接處的混凝土填芯應符合下列規定:1對于承壓樁,填芯混凝土深度不應小于3倍樁徑且不應小于1.5m;對于抗拔樁,填芯混凝土深度應按本標準第5.3.10條計算確定,且不得小于3m;對于樁頂承受較大水平力的樁,填芯混凝土深度應按計算確定,且不得小于6倍樁徑并不得小于3m;2填芯混凝土強度等級應不低于承臺和承臺梁混凝土強度等級。應采用無收縮混凝土或微膨脹混凝土。混凝土限制膨脹率和限制干縮率的測定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范》GB50119的有關規定執行;3空心腔內壁浮漿應清除干凈,并刷純水泥漿。填芯混凝土應灌注飽滿,振搗密實,下封層不得漏漿。5.4.4預制樁與承臺連接應符合下列規定:1樁頂嵌入承臺不應小于50mm。當受水平力較大時,不應小于100mm;2應采用樁頂填芯混凝土內插鋼筋與承臺連接的方式,連接鋼筋宜采用熱軋帶肋鋼筋;3對于承壓樁,填芯鋼筋配筋率按樁外徑實心截面計算不應小于0.6數量不宜少于4根,鋼筋插入管腔內的長度應與樁頂填芯混凝土深度相同,錨入承臺內的長度不應小于35倍鋼筋直徑,且不小于500mm;4對于抗拔樁,連接鋼筋面積應根據抗拔承載力確定,鋼筋插入空心樁內的長度應與樁頂填芯混凝土深度相同,錨入承臺內的長度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確定。5.4.5承臺與承臺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要求:1一柱一樁時,應在樁頂兩個相互垂直方向上設置連系梁,兩樁承臺應在其短向設置連系梁;2有抗震設防要求的柱下樁基承臺,宜沿兩個主軸方向設置連系梁;3連系梁頂面宜與承臺頂面位于同一標高,連系梁寬度不宜小于250mm,其高度可取承臺中心距的1/10~1/15,且不宜小于400mm;4連系梁配筋應按計算確定,梁上、下部配筋均不應小于2根直徑12mm鋼筋,并滿足最小配筋率要求。6.1一般規定6.1.1預制樁可用于處理雜填土(生活垃圾)、黏性土、粉土、砂土、素填土等土層形成預制樁復合地基。對淤泥、淤泥質土應按地區經驗或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其適用性。6.1.2復合地基豎向增強體可采用預制樁、剛柔復合樁等。豎向增強體所采用的材料,應符合耐久性設計要求。6.1.3當采用預制樁作為復合地基豎向增強體時,可單獨使用形成單樁型復合地基,也可與碎石樁、水泥土樁、灰土擠密樁和土擠密樁等組合使用,形成多樁型復合地基。6.1.4預制樁復合地基的設計選型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選擇承載力和壓縮模量相對較高的土層作為樁端持力層;2地基中有多層堅硬土層時,可采用長樁與短樁組合的長短樁復合地基,當采用預制樁與其他增強體組合形成多樁型復合地基時,應將預制樁設計為復合地基主要增強體;3濕陷性黃土、填土,應先采用擠密方法消除全部濕陷性,再采用預制樁進行處理;4當預制樁擠土效應能降低或消除地基土濕陷性或液化效應時,也可單獨使用預制樁復合地基技術,但應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其適用性。6.1.5預制樁復合地基,設計前應在有代表性的區域進行現場試驗或試驗性施工,以確定設計參數和處理效果。6.1.6預制樁復合地基應滿足建筑地基承載力、變形和穩定性要求,地基處理的設計尚應符合下列規定:1經處理后的地基,當在受力層范圍內仍存在軟弱下臥層時,應進行軟弱下臥層的地基承載力驗算;2按地基變形設計或應作變形驗算且需進行地基處理的建筑,應對處理后的地基進行變形驗算;3對建造在處理后的地基上受較大水平荷載或位于斜坡上的建筑,應進行地基穩定性驗算。6.2.1預制樁可只在基礎范圍內布置。對于欠固結土、濕陷性黃土、可液化土,豎向增強體布置范圍應滿足消除濕陷性、消除或部分消除液化、增加地基穩定性等的要求。6.2.2樁間距應根據基礎形式、復合地基承載力和變形要求、土性及施工工藝確定:1對正常固結土,當采用錘擊、靜壓施工方法時,樁間距不宜小于3倍樁徑(邊長),樁長范圍內土層擠土效應明顯時,樁間距不宜小于3.5倍樁徑(邊長);2對利用擠土效應處理濕陷性黃土、可液化土等采用擠土方法施工時,可按地區經驗或通過現場試驗確定。6.2.3預制樁復合地基與基礎間應設置褥墊層,并符合下列規定:1褥墊層厚度宜取預制樁直徑(邊長)的1/2,且不宜小于200mm;2一般地基土上褥墊層材料可選用中粗砂、級配砂石和碎石,最大粒徑不應大于30mm;濕陷性黃土、膨脹土地基上的褥墊層,應采用灰土墊層;3空心樁樁頂應采用填芯混凝土封閉,填芯高度建議300mm以內,填芯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小于C30;4砂石褥墊層夯填度不應大于0.90,灰土墊層壓實系數不應小于0.95。6.2.4預制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應通過復合地基靜載荷試驗或采用增強體靜載荷試驗結果和其周邊土的承載力特征值結合經驗確定,靜載試驗前可按下列公式估算:1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可按下式計算:fspk=λm+β(1-m)fsk(6.2.4-1)式中:fspk——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λ——單樁承載力發揮系數,可按地區經驗取值,無經驗時可取1.0;Ra——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kN);AP——由預制樁外徑或邊長計算得到的面積(m2β——樁間土承載力發揮系數,可按地區經驗取值,無經驗時可取0.8~0.9;fsk——處理后樁間土承載力特征值(kPa可按地區經驗確定;對植入法成樁工藝,可取天然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對錘擊、靜壓法成樁工藝,一般黏性土可取天然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松散砂土、粉土可取天然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1.2~1.5)倍,原土強度低的取大值;m——面積置換率,m=d2/de2;de為一根樁分擔的處理地基面積的等效圓直徑(m);等邊三角形布樁 分別為樁間距、縱向樁間距和橫向樁間距。當為圓樁時d為樁身直徑(m當為方形樁時d為等效圓直徑,可取d=1.13b,b為方樁邊長(m)。2采用錘擊、靜壓法施工時,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樁身強度應分別按下列公式(6.2.4-2-1)、(6.2.4-2-2)計算:(6.2.4-2-1)(6.2.4-2-2)式中:u——樁身周長(mqsi——樁周第i層土的側阻力特征值(kPa),可按地區經驗確定;lpi——樁周第i層土(巖)的厚度(mαp——樁端端阻力發揮系數,應按地區經驗確定,一般可qp——樁端端阻力特征值(kPa),可按地區經驗確定。無經驗時可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或本標準表5.3.5-2查表并換算得到;Aj——預制樁凈面積(m2fcu,k——樁身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N/mm2ym——基礎底面以上土的加權平均重度(kN/m3)。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dm——基礎埋置深度(mfspa——經深度修正后的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3采用植入法時,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樁身強度應分別按公式(6.2.4-3-1)、(6.2.4-3-2)計算:(6.2.4-3-1)(6.2.4-3-2)式中:ds——水泥土樁直徑(mqsi——樁側阻力特征值(kPa宜按現場試驗或地區經驗取值,也可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qp——水泥土樁樁端阻力特征值(kPa應根據預制樁插入深度確定,當插入深度大于或等于水泥土樁底時,應按預制樁樁端阻力值取;當插入深度小于水泥土樁底時,應按水泥土樁樁端阻力值取;等于水泥土樁底時,取預制樁樁身橫截面面積;當插Ap,——樁由外徑計算得到的面積(m2),當插入深度大于或等于水泥土樁底時,取預制樁樁身橫截面面積;當插入深度小于水泥土樁底時,取水泥土樁由外徑計算得到的面積。6.2.5預制樁復合地基的變形計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的有關規定,地基變形計算深度應大于復合土層的深度。復合土層的分層與天然地基相同,各復合土層的壓縮模量等于該層天然地基壓縮模量的ζ倍,ζ值可按下式確定:(6.2.5)式中:fak——基礎底面下天然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6.2.6預制樁復合地基的沉降計算經驗系數ψs可根據地區沉降觀測資料統計值確定,無地區經驗時,可采用表6.2.6的數值。表6.2.6沉降計算經驗系數ψs4.07.020.035.00.70.40.250.20式中:Ai——加固土層第i層土附加應力系數沿土層厚度的積分值;Espi——第i層復合土層的壓縮模量;Esj——加固土層以下第j層土層的壓縮模量。7.1一般規定7.1.1基坑支護設計應規定其設計工作年限且不應小于一年。7.1.2基坑支護設計時,應綜合考慮基坑周邊環境和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基坑深度等因素,按表7.1.2采用支護結構的安全等級。對同一基坑的不同部位,可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級。施工安全的影響很嚴重施工安全的影響嚴重施工安全的影響不嚴重7.1.3支護結構用預制樁的樁型和施工工藝的選擇,應按照安全適用、經濟合理、保護環境的原則進行,并應符合現行山西省地方標準《建筑基坑工程技術規范》DBJ04/T306的有關規定。7.1.4采用預制樁進行支護,宜選用PRC、YZH、直徑600mm及以上的PHC等樁型。7.1.5當支護結構采用預制樁時,應考慮以下因素:1地基及基礎設計條件;2基坑開挖深度;3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4周邊環境條件;5施工條件(包括場地布置、施工季節、施工工藝、施工工況和基坑工作年限等)。7.1.6根據基坑開挖深度和周邊環境條件,通過計算分析并結合當地經驗可采取支撐式支擋結構(即內支撐+預制樁支擋結構,由內支(斜)撐組合預制樁或斜樁組合預制樁形成的支護結構)、錨拉式支擋結構(即錨桿+預制樁支擋結構,由錨桿組合預制樁形成的支護結構)、懸臂式預制樁支擋結構或雙排預制樁支擋結構、傾斜懸臂式預制樁支擋結構或傾斜雙排預制樁支擋結構。對于需要進行地下水控制的基坑工程,基坑支護應由支擋結構、隔水帷幕和降排水組成。隔水帷幕可采用相互搭接并封閉的水泥土攪拌樁、高壓噴射注漿樁等。隔水帷幕宜設置在支護樁外側或雙排樁中間,當施工條件受到限制時,可采用支護樁與帷幕樁套打布樁的形式。7.1.7預制樁支護的設計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通用規范》GB55003的相關要求,并包括以下內容:1支護結構承載力與變形計算;2支撐或錨索等傳力構件施加在預制樁時,應進行預制樁的局部承壓驗算和采取加強措施;3支護結構整體穩定性驗算、抗傾覆穩定性驗算、坑底抗隆起穩定性驗算、抗滲流穩定性驗算;4基坑周邊影響范圍內建(構)筑物變形及土體變形的計算或估算,必要時應提出相應的工程技術措施。7.1.8預制樁支護結構設計時,應綜合支護結構特點、施工工況、環境條件等因素,合理選取計算參數與計算分析方法;并應滿足基坑周邊荷載、土方分層開挖、錨索或支撐設置、主體結構施工及拆換撐等施工工況的要求。當采用臨時支撐替換支撐或錨桿時,應對臨時支撐在對應工況下的內力、變形及穩定性進行驗算,同時對支撐提供支撐力的結構或構件進行驗算或加強,需要時應征得主體設計單位的認可。7.1.9宜采用相應措施減少預制樁支護高度,盡可能選用單節樁,確需采用2節樁對接時,應對連接承載力進行驗算,并對連接部位排布位置、連接方式、檢查驗收、監測等提出明確要求。7.2設計7.2.1用于基坑支護的預制樁外徑或邊長不宜小于500mm。承載力、變形計算和穩定性驗算應按照現行山西省地方標準《建筑基坑工程技術規范》DBJ04/T306相關規定進行。預制樁正截面受彎承載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相關規定。7.2.2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樁支護結構應根據具體形式與受力、變形特性等采用下列分析方法:1錨桿+預制樁支擋結構,可以將整個結構分解為擋土結構、錨拉結構(錨桿及腰梁、冠梁)分別進行結構分析;擋土結構宜采用平面桿系結構彈性支點法進行結構分析;作用在錨拉結構上的荷載應取擋土結構分析時得出的支點力;2內支撐+預制樁支擋結構,可將整個結構分解為擋土結構、內支撐結構后分別進行結構分析;擋土結構宜采用平面桿系結構彈性支點法進行結構分析,內支撐結構可按平面結構進行分析,擋土結構傳至內支撐的荷載應取擋土結構分析時得出的支點力;對擋土結構與內支撐結構分析時,應考慮其相互之間的變形協調;3懸臂式預制樁支擋結構、雙排預制樁支擋結構、內斜撐預制樁結構,宜采用平面桿系結構彈性支點法進行結構分析;4當有可靠經驗時,可采用空間結構分析方法對排樁結構進行整體分析或采用數值分析方法對支擋式結構與土進行整體分析。7.2.3采用平面桿系結構彈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