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調研測試高二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分兩部分,第I卷為選擇題,第II卷為非選擇題。2.所有試題的答案均填寫在答題紙上,答案寫在試卷上的無效。3.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試科目填涂在答題卡相應欄內。4.用2B鉛筆將每小題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第I卷(選擇題共45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春秋晚期,弩最初為楚國、吳國的軍隊所使用。到了戰國中期,弩在北方軍隊中得到廣泛應用。北方部分諸侯國出現的騎民,至公元前3世紀被南方的楚國引入,楚國的騎兵與秦國和趙國的騎兵數目也大致相當。據此可知A.南方諸侯國軍事理念領先于北方B.戰國時期各國軍事力量已趨均衡C.戰爭推動了區域間的交流與交融D.爭霸戰爭促成了軍事體制的改革2.考古工作者曾在秦都咸陽遺址發現金屬窖藏,據考證這些窖藏是當時官府集中保管、等待上繳的報廢金屬器的儲藏窖。《漢書·食貨志》載:“郡不出鐵者,置小鐵官······鑄故鐵”。由此可知秦漢政府A.重視金屬資源回收B.壟斷金屬鑄造業C限制鐵器民間流通D.鼓勵金屬器消費3.北魏平城時代少數民族移民墓的壁畫主題主要延續了漢代風格,如孝子故事、牛車出行、飲宴、狩獵等。北魏遷都洛陽以后,壁畫和石棺槨畫像主題有兩種一是孝子主題,同時包含墓主出行、生活場景等。二是神仙題材。材料表明北魏時期A.地域文化差異擴大B.佛教影響力被削弱C.民族文化漸趨融合D.文化復古潮流興起4.圖1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懷集庸調”銀餅,是嶺南道在上繳朝廷時折納的物證。銀餅正面刻有銘文:“懷集縣開十(注:開元十年庸調銀拾兩······”。該史料可以說明A.農民生產時間較有保證B.實物史料才能完全還原歷史面貌C.唐代征稅標準轉為財產D.歷史真實都有待考古發現的證實5.明代以來,隨著印刷、造紙、制墨等技術的改進,江南地區民間書坊異軍突出。民間書坊圍繞社會需求刻書,因而書坊的刻書范圍很廣,大致可分成“科舉應試之書”“日常參考書”(類似百科全書)以及“通俗文學作品”三大類。明代江南民間書坊的勃興A.促成雇傭勞動的普及B.推動活字印刷技術出現C.完全依賴政府的扶持D.助推江南文化繁榮發展6.清初云貴總督奏報:“滇省······雖產礦銅······多系漢人赴彼開采,安靜無事,夷人亦享其利。”由于礦山開采,“各土司及繳外諸夷,一切食用貨物,或由內地販往,或自內地販來,無不彼此相需”這說明清代移民入滇A.加強了中央對邊疆資源直接控制B.促進民族間互利共存關系的形成C.推動西南地區礦冶技術大幅提升D.導致邊疆民族地區土地兼并加劇7.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驅魏源強調;“刊印逐日新聞紙,以論國政,如備官憲政事有失,許百姓議。”王韜創辦《循環日報》強調:“日報立言,紀事載筆,強中以攘外,諏遠以師長。”梁啟超更是稱《清議報》“一日倡導民權,始終抱定此義,為獨一無二之宗旨”。這一現象表明A.師夷長技成為知識界共識B.實業救國思想已成為社會主流C.報刊推動革命思想的傳播D.新聞觀念與時局變化系醬相入8.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殖民主義者大規模地向南洋販運華工,而且將范圍擴大到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區。華工們漂洋過海,將中華的語言文字、宗教、戲劇表演等,傳播到海外。由此可見,華工出國A.成為各國建設的主要勞動力B.提升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C.為中國帶來了巨額外匯收入D.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保留9.17~18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以絲綢為載體的中國服飾文化逐漸被歐洲入了解,一些英國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軟舒適的刺繡服裝。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西合璧的服飾逐漸進入中國人的生活中,“中山裝”和“旗袍”成為這一時期的經典服裝。這反映出A.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B.文化發展的同質化趨勢C.傳統服飾體系的瓦解D.文明交流的被動性特征10.新中國成立后,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20世紀60年代,政府在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撥出巨款,通過大規模加固維修工程,使瀕危的莫高窟文物得到妥善保護,黨和政府的這些舉措A.意在提升國際文化地位B.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C.契合“雙百方針”精神D弘揚了“非遺”保護的理念11.古希臘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悲劇《安提戈涅》講述女主角以個人良知反抗不義法令,展現對入性尊嚴的訴求,并在劇中歌頌:“人世間奇跡雖多,卻無一比人更卓越。”這折射出古希臘文化A.規范社會契約行為B.擺脫宗教神學影響C.蘊含人文主義精神D.凸顯女性政治地位12.古印度《摩奴法典》規定:“首陀羅(奴隸)只可從事仆役工作,若聆聽吠陀誦讀須灌熔蠟入耳。”“首陀羅即使獲得財產,其主人也可奪取。因為奴隸不能擁有任何屬于他自己的東西。”這些規定旨在A.維護佛教教義B.強化種姓隔離C.緩和社會矛盾D.完善法律體系13.圖2為1727年創作的英國油畫《喝茶的家庭》,該畫可以說明圖2A.各國人民生活習慣趨同B.商品貿易推動文化交流C.工業革命引發生活變遷D.傳統等級觀念趨于消亡14.1793年,法國宣布將盧浮宮改造為共和國藝術博物館并對公民免費開放,當時主導盧浮宮改造工程的內政部長羅蘭設想:“它應該成為一座國家的紀念碑······應該成為宣傳法蘭西共和國之偉大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這反映法國政府旨在A.展示建筑藝術之美B.發揮巨大經濟效益C.構建國家文化認同D.研究自然文化遺產15:表1為新加坡各族群人口比例的變化,由表格數據可知新加坡族群人口比例的變化(2000-2023年)(單位:%)年份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其他族群200076.813.917.881.42201074.0813.369.233.33202074.3513.498.963.21202374.0413.539.033.39表1A.族裔組成呈現多元B.華人人口比重持續下降C.民眾缺乏文化認同D.經濟發展面臨重大挑戰第II卷(非選擇題共55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4題,共計55分。其中第16題16分,第17題13分,第18題13分,第19題13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6.(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絲綢之路的形成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直至隋唐時期達到頂峰。安史之亂后,吐蕃進犯,北方戰亂不停,陸上絲綢之路在此情況下逐漸衰落。宋朝繼承了唐朝大量的文化遺產,加之零朝的經濟文化發達,全國的經濟重心南移,這時海上絲綢之路快速崛起,宋朝與阿拉伯、日本、朝鮮、印度尼西亞等地的文化、器物交流更為深入。作為聯系東西方交流的重要交通道路,絲綢之路沿途也產生了大量文化交流,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融合現象。--摘編自董師奇《絲綢之路中的文化交流;基于唐宋盛世時期》材料二歐洲航海者創造了一個交通、交流、交換的環球網絡,跨文化之間的互動比以往更為密集和系統了。在傳統航路與新航路上,歐洲商船把波斯地毯運往印度,把印度棉花運往東南亞,再把東南亞的香料運往印度和中國,把中國的絲綢運往日本,把日本的銀和銅運往中國和印度。面西班牙人、荷蘭人在加勒比海、美洲建立的殖民地,使得歐洲的產品越過大西洋換來墨西哥的白銀、秘魯的礦產、巴西的蔗糖和煙草進入歐洲市場和亞洲市場。處于新航路之上的港口開始成為世界貿易中心,取代大陸體系時代的陸路交通樞紐城市的地位,開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摘編自魚宏亮《明清絲綢之路與世界貿易網絡--重視明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海上絲綢之路快速崛起”的時代背景。(6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格局的演變(4分)(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商路的開辟對促進文化交流發揮的作用。(6分)17.(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2年,清政府頒布的《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是建立新的官學教育體系的一次重要實踐。下表是《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的部分章節及其主要內容。章節主要內容第二章“功課”仕學館課程如下:算學第一、博物第二、物理第三、外國文第四、輿地第五、史學第六、掌故第七、理財學第八、交涉學第九、法律學第十、政治學第十一。第四章“學生出身”、仕學館人員,應俟三年卒業,由教習考驗后,管學大臣復考如格,擇優保獎,予以應升之階,或給虛銜加級,或咨送京外各局所當差,統俟臨時量才酌議。第七章“堂規”教習學生,一律遵奉《圣諭廣訓》,每歲恭逢皇太后、皇上萬壽圣節,至圣先師誕日,皆由總教習、副總教習、總辦各員率學生至禮堂行禮如儀。--摘編自鄒鑫《從<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看清末官學教育的轉型》(1)據材料,概括京師大學堂教育改革的特點。(6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末官學教育改革的時代價值。(7分)18.(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拿破侖遠征埃及開始,西方殖民者逐步開展埃及學研究,從而實現對埃及進一步的殖民控制。二戰后,埃及學研究的去西方化、去殖民化傾向更加明顯。本土的埃及學者致力于建設他們在這一學科的絕對話語權,并呼吁西方國家的博物館歸還殖民擴張時期掠奪的埃及文物。為了證明非洲并非是“文明的荒漠”,部分學者提出埃及文明實為非洲文明,但在歐洲文明和亞洲文明的沖擊下,埃及文明的非洲特性被遺忘了。在埃及政府的積極倡導下,更多國家的學者參與埃及學的研究工作,為埃及學的多樣化、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非洲中心論”模式下的埃及學研究缺乏嚴謹的歷史敘事,在去西方化的過程中卻又呈現了新的文化霸權主義傾向。—摘編自李陽、郭丹彤《學術與政治:近現代西方國家殖民擴張下的埃及學研究及其去西方化》(1)據材料,概括二戰后埃及學“去殖民化”的措施。(6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二戰后埃及學“去殖民化”的影響。(7分)19.(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不同歷史時期,無數仁人志士以實際行動和言論詮釋了這一精神。甲午戰敗后,愛國詩人黃遵憲寫下《哀旅順》,表達了對國家海防重鎮淪陷的痛心,抒發對國家命運的擔憂。1918年,蔡和森在赴京尋求救國真理的路途中立下“匡復有吾在,與人撐巨艱”的豪言壯志,體現了他決心為挽救國家危亡擔當重任的愛國精神。抗戰時期,梅蘭芳拒絕為日本侵略者演出。他曾講:“我是個中國人,日寇奪我財產,殺我同胞,只要一息尚存,決不給日寇演戲。”“我在美國前幾年是學習,后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做點事。”錢學森放棄了美國的優厚待遇,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致力于我國的航天事業。綜合材料信息,圍繞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高二期末歷史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5分。1-5CACAD6-10BDDAB11-15CBBCA二、非選擇題:共計55分。16.(16分)(1)時代背景: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戰亂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陸上絲綢之路受阻;宋朝的經濟文化發達,經濟重心的南移;造船及航海技術的發展;政府重視對外貿易(任答三點即可,共計6分)(2)演變:全球貿易網絡逐漸形成;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阿拉伯商人喪失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優勢(任答2點即可,共計4分)(3)作用:絲綢之路為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物質技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全球貿易網絡逐步形成,促成了各國的文明交流;各國文化隨同其商品一道,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使得文明在不斷交流借鑒中向前發展(每點2分,共計6分)17.(13分)(1)特點:課程分科明確,課程設置近代化;重視學業考核與獎勵;在形式上引入近代學堂體系,但核心仍以維護皇權統治和傳統禮教為導向(每點2分,共計6分)(2)時代價值:推動教育近代化,有利于選拔新式人才(3分);傳播西學,促進思想解放(2分);推動“新政”實施和清末社會變革/加速清政府滅亡(2分)(共計7分)18.(13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風電技能培訓課件圖片高清
- 青年群體游戲實踐的媒介儀式建構研究
- 含苯并咪唑結構熱固性聚酰亞胺的制備與性能研究
- 第九版外科腫瘤免疫治療臨床指南解讀
- 急救護理筆記方法教程
- 神經炎護理常規
- 腦出血術后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
- 管理學人事任免案例
- 全麻疝氣健康宣教
- 顱腦CT檢查技術課件
- 2025年1月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心理學》期末紙質考試試題及答案
-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疑難病例護理
- 2025年詩詞大賽考試指導題庫300題(含答案)
- 居民生活垃圾轉運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智慧園藝》課程教學大綱
- 2025年上半年工作總結及下半年工作計劃簡單版(2篇)
- 企業道路交通安全宣傳
- 635MPa級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用技術規程
- 中專《電工基礎》課程標準
- 他汀不耐受的臨床診斷與處理中國專家共識(2024)解讀課件
- 2024年7月國家開放大學法學本科《知識產權法》期末考試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