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27.080
P45DB1331
雄安新區地方標準
DB1331/T063-2023
雄安新區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
工程技術規程
Technicalcodeforground-coupledheatpumpsystem
inXiong’anNewArea
2023-11-9發布2023-11-15實施
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建設和交通管理局
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發布
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改革發展局
雄安新區地方標準
雄安新區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
技術規程
Technicalcodeforground-coupledheatpumpsystemin
Xiong’anNewArea
DB1331/T063-2023
主編部門: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建設和交通管理局
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批準部門: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改革發展局
施行日期:2023-11-15
2023雄安新區
前言
為規范和統一雄安新區地埋管地源熱泵工程技術應用,保證地埋管地源熱泵系
統工程質量,達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要求,
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本規程。
本規程共分為9章,主要技術內容包括:1、總則;2、術語;3、基本規定;4、
工程勘察;5、工程設計;6、工程施工;7、工程驗收;8、智慧監控;9、運行管理
等。
本規程由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建設和交通管理局管理,由雄安城市規劃設
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
至解釋單位(地址:雄安新區容城縣白洋淀大道辦公區,郵政編碼:001700)。
本規程主編單位: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雄安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地礦工程勘察(集團)有限公司
本規程參編單位: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研究中心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
華清安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雄安地質調查監測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上海市巖土地質研究院有限公司
華東建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院
北京市工程地質研究所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員:王志剛葛亮張曦黃堅黃慶彬楊松
趙勇王慶華程曉軍張更深曹建華李沖
孫婉李紅英杜亞楠趙豐年李寧波劉啟明
董濤王小清李勁遐馬震別舒李凱
王永波杜立新于冬冬閆曉然龔雪馬峰
竇占續周晉張程蘭少鋒曹巖楊志成
寇利才文韜郭瑞剛李驥周靜瑜瞿燕
王祥臻王濤李彬彬賈玉澤汪俊王浩
孫增偉李向虎朱熹韓博馬靜晨賀繼超
陳海王吉標李任政李春林孟杉韓彩云
趙培旺王雷朱江楊俊偉任君劉哲
本規程主要審查人員:陳焰華劉紅衛高世軒鄭佳秦祥熙
目次
1總則...........................................................................................................................1
2術語...........................................................................................................................2
3基本規定.......................................................................................................................4
4工程勘察.......................................................................................................................5
4.1一般規定............................................................................................................5
4.2場地調查............................................................................................................5
4.3淺層地熱能勘察................................................................................................5
5工程設計.......................................................................................................................8
5.1一般規定............................................................................................................8
5.2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8
5.3熱泵機房系統設計..........................................................................................10
6工程施工.....................................................................................................................12
6.1一般規定..........................................................................................................12
6.2地埋管換熱系統施工......................................................................................12
6.3熱泵機房系統施工..........................................................................................14
6.4施工安全..........................................................................................................15
7工程驗收.....................................................................................................................16
7.1一般規定..........................................................................................................16
7.2地埋管換熱系統工程驗收..............................................................................17
7.3熱泵機房系統工程驗收..................................................................................18
7.4系統調試及試運行..........................................................................................18
7.5竣工驗收..........................................................................................................20
8智能監控.....................................................................................................................22
8.1一般規定..........................................................................................................22
8.2系統監測內容..................................................................................................22
8.3效果監測評價..................................................................................................23
8.4參數監測..........................................................................................................23
8.5環境監測..........................................................................................................24
8.6智能化控制......................................................................................................25
9運行管理.....................................................................................................................27
9.1一般規定..........................................................................................................27
9.2熱泵機房系統..................................................................................................27
9.3地埋管換熱系統..............................................................................................28
9.4建筑內系統......................................................................................................29
9.5節能運行管理..................................................................................................29
附錄A巖土熱響應試驗...............................................................................................30
附錄B雄安新區第四系地層地質條件.......................................................................33
附錄C雄安新區巖土熱物性參數...............................................................................35
附錄D地埋管外徑及壁厚...........................................................................................36
附錄E地源熱泵系統水壓試驗....................................................................................37
附錄F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檢驗方法和驗收記錄........................................................38
本標準用詞說明...............................................................................................................43
引用標準名錄...................................................................................................................44
條文說明...........................................................................................................................46
1總則
1.0.1為規范雄安新區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應用,保證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
質量,達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要求,制定
本規程。
1.0.2本規程適用于雄安新區內新建、改建和擴建建筑和設施的地埋管地源熱泵
系統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驗收、智慧監控、運行管理。
1.0.3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應綜合考慮地質條件、冷熱用能特征、地下換熱
器設置空間和系統經濟性要求,合理設計,規范施工。
1.0.4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驗收、智慧監控、運行管
理除應遵守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行業和地方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1
2術語
2.0.1淺層地熱能shallowgeothermalenergy
蘊藏在地表以下200m以內深度范圍的巖土體、地下水和地表水中,溫度低
于25℃,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熱量。
2.0.2地源熱泵系統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
以巖土體、地下水或地表水為低溫熱源,由熱泵機房系統、地熱能交換系統、
建筑物內系統組成的供熱空調系統。根據地熱能交換系統形式的不同,地源熱泵
系統分為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和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
2.0.3地埋管換熱系統groundheatexchangersystem
換熱介質通過地埋管換熱器與巖土體進行熱交換的地熱能交換系統,又稱土
壤熱交換系統,分為淺層地埋管換熱系統和中深層地埋管換熱系統。
2.0.4淺層地埋管換熱系統shallowgroundheatexchangesystem
采用豎直或水平地埋管換熱器與淺層巖土體進行熱交換,可通過熱泵供冷、
供熱的換熱系統。
2.0.5地埋管換熱器groundheatexchanger
供換熱介質與巖土體換熱用,由埋于地下的密閉循環管組構成的換熱器。根
據管路埋置方式的不同,分為豎直地埋管換熱器和水平地埋管換熱器。
2.0.6熱泵機房系統heatpumpengineroomsystem
由熱泵機組、水泵及輔助換熱設備等組成的機房系統。
2.0.7測試孔thetestwell
按照測試要求和擬采用的成孔方案,用于巖土熱響應試驗的豎直地埋管換熱
孔。
2.0.8巖土綜合熱物性參數parameteroftherock-soilthermalproperties
表征試驗深度內巖土層的綜合熱物性參數,如綜合導熱系數、綜合比熱容等。
2.0.9勘探孔prospectingholes
用于查明地層及其熱物性、地溫場特征、含水層及其水文地質參數的鉆孔,
包括取芯鑒別地層的鉆孔、巖土溫度測試孔、熱響應試驗孔、水文地質試驗孔、
地下水位觀測孔等。
2
2.0.10巖土熱響應試驗rock-soilthermalresponsetest
通過測試儀器,對項目所在場區的測試孔進行一定時間的連續加熱(或散
熱),獲得巖土綜合熱物性參數及巖土初始平均溫度的試驗。
2.0.11無負荷循環法reactivecirculationmethod
不向地埋管換熱器內循環水加載冷、熱量,利用循環水與巖土體達到熱平衡
時的溫度,分析巖土體初始平均溫度的方法。
3
3基本規定
3.0.1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前期策劃應與能源規劃、市政規劃、地下空間規
劃等相協調。
3.0.2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設計方案應符合安全可靠、綠色低碳、高效節能、
經濟合理、精細智能的要求。
3.0.3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承擔單位在勘察、設計、施工安裝、運維等方面
應具有相應的技術能力。
3.0.4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應選用高效節能設備和綠色環保材料。
4
4工程勘察
4.1一般規定
4.1.1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方案設計前應進行工程勘察,包括工程場地狀況
調查和淺層地熱能勘察。
4.1.2工程勘察應根據地源熱泵系統形式,搜集利用建設場地及其周邊一定范圍
內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基礎資料,合理制定勘察方案。工程勘察完成后,應編
寫工程勘察報告,并對淺層地熱能可利用情況提出建議。
4.2場地調查
4.2.1地源熱泵工程場地淺層地熱能勘察前,應進行工程場地狀況調查,勘查涉
及區域不應小于埋管場地范圍。
4.2.2工程場地狀況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
1場地規劃面積、形狀及地形地貌;
2場地內已有建筑和規劃建筑的分布、占地面積、基礎形式及埋深;
3場地內已有樹木植被、池塘、交通設施、市政管網、歷史文化遺跡、排
水溝、架空輸電線和電信線纜的分布;
4場地內已有的、計劃修建的地下綜合市政管網管線和地下構造物的分布
及其埋深;
5場地內及周邊交通道路狀況及施工所需的電源和水源情況。
4.3淺層地熱能勘察
4.3.1淺層地熱能勘察應查明下列內容:
1巖土體地層巖性結構、地下水位、地下水徑流方向和速度、地溫場分布
特征;
2巖土體原始溫度、巖土體綜合熱物性及換熱能力等參數。巖土熱響應試
驗應符合附錄A的規定。
4.3.2淺層地熱能勘察應按照下列要求進行:
5
1豎直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淺層地熱能勘察應采用鉆探,勘探孔深
度宜比預計埋管深度深5m,勘探孔應進行地球物理測井;
2水平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淺層地熱能勘察應采用槽探或釬探,槽
探位置和長度應根據場地形狀確定,槽探的深度宜超過預計埋管深度1m,釬探
技術標準按照GB50202的相關規定執行;
3工程場地地層巖性差異較小時,勘探孔的布置數量按表4.3.2確定,工程
場地地層巖土差異較大時,根據場地內地質條件增加探槽或勘探孔數量;
4對于分區埋管的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應按照不同埋管分區的應用建筑面
積分別確定勘探孔數量。
表4.3.2探槽和勘探孔工作量
埋管方式系統應用建筑面積A(m2)探槽、勘探孔數量(個)
A<5001
水平
A≥500≥2
A<10000≥1
10000≤A<25000≥2
豎直
25000≤A<50000≥3
A≥50000≥4
4.3.3勘探孔應充分考慮埋管區域地質條件差異、平面形態和場地狀況合理布
設。勘探孔數為1個時,宜布置在埋管區的中心部分;大于等于2個時,應根據
埋管區域平面形態和場地狀況合理布置。
4.3.4巖土體原始溫度分布的測試應符合下列要求:
1在周圍巖土溫度恢復后進行,對于灌注水泥砂漿的回填方式,巖土恢復
時間應不少于240小時,對于其它的回填方式,應不少于72小時;
2測溫深度不小于地埋管換熱器設置深度;
3埋深30m以內地層的測溫點間距不大于1m;埋深30m以下地層的測溫
點間距不大于5m;
4測溫允許誤差為±0.2℃。
4.3.5當工程設計需要各巖土層熱物性參數時,應分層采取原狀巖土樣品進行室
內熱物性參數測試;主要巖土層的原狀樣品數量宜不少于3件。
6
4.3.6勘察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
1建設項目的規模、功能及冷熱需求;
2以往地質工作程度及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狀況;
3勘察工作的進程及完成的工作量;
4擬建工程場區的場地條件及地質條件;
5勘察工作的主要內容及其布置;工作的主要成果;
6巖土熱物性特征及淺層地熱能資源條件評價;
7提出擬建換熱系統的方式;
8建議換熱系統的初步方案;
9擬建工程的經濟性和風險性分析;
10施工中和運行后應注意的事項;
11地溫場監測點的設置及要求。
7
5工程設計
5.1一般規定
5.1.1地源熱泵系統設計應以淺層地熱能勘察成果為依據,且符合GB50366、
GB55015的規定,宜采用市政熱力、冷水機組、蓄能等輔助冷(熱)源優化系
統設計。
5.1.2地源熱泵系統設計時,應對建筑物全年冷、熱負荷特性進行分析,當全年
累計排熱量和取熱量不平衡時,應與其它冷、熱源組成復合系統。
5.1.3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前應明確待埋管區域內各種地下管線的種類、位置及
深度,預留未來地下管線所需的埋管空間及埋管區域進出重型設備的車道位置。
5.2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
5.2.1地埋換熱孔位置及水平管測量定位應符合下列規定:
1地埋換熱孔布設時應給出換熱孔平面布局及換熱孔孔頂標高;當換熱孔
分布在多個區域時應在各個區域分別給出布局及標高;
2水平環路集管坡度應不小于0.002,不得倒坡。供回水水平干管之間凈間
距宜大于600mm。
5.2.2回填材料應符合下列規定:
1回填材料的熱導率不應低于鉆孔周圍土壤的熱導率;
2回填材料宜采用膨潤土和細砂(或水泥)的混合漿或專業灌漿材料;
3密實或堅硬巖土體中,宜選用水泥基料回填材料。
5.2.3地埋管管材及管件應符合下列規定:
1地埋管及管件應具有質量檢驗報告和生產廠家的合格證。埋管內外表面
應清潔、光滑,不應有明顯的劃傷、凹陷、顏色不均等缺陷,管端頭應切割平整,
并與管軸線垂直;
2地埋管應采用化學穩定性好、耐腐蝕、導熱系數大、流動阻力小的塑料
管材及管件,宜采用聚乙烯管(PE80或PE100),不宜采用聚氯乙烯(PVC)
管,管件與管材應為相同材料;
8
3地埋管質量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中的各項規定。管材的公稱壓力及使用
溫度應滿足設計要求。管材的公稱壓力不應小于1.0MPa。地埋管外徑及壁厚可
參照附錄D選用;
4豎直地埋管的U形彎管接頭,應選用定型的U形彎頭成品件。
5.2.4地埋管換熱系統的傳熱介質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使用不低于GB/T14848中規定的III類地下水質量標準的水,水中不
應加注乙二醇等對環境產生危害的添加劑;
2地埋管換熱器內傳熱介質流態應保持紊流,單U型流速不宜小于0.4m/s,
雙U型流速不宜小于0.2m/s。
5.2.5地埋管換熱器進、出水溫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1夏季工況時,地埋管換熱器出水溫度宜低于33℃;
2冬季工況時,地埋管換熱器進水溫度宜高于4℃。
5.2.6地源熱泵系統應進行至少1個冷熱周期的熱量平衡校核計算,系統總釋熱
量和總吸熱量宜相平衡。應用于建筑供能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的地源熱泵系統,
宜進行10年以上地源側熱平衡計算。
5.2.7地源熱泵系統的最大釋熱量和最大吸熱量相差不大時,地埋管換熱器的長
度取供冷和供熱計算長度的較大值。
5.2.8地源熱泵系統的最大釋熱量和最大吸熱量相差較大時,應進行技術經濟比
較,通過增設輔助熱源或冷源的措施解決。
5.2.9地埋管換熱器設計計算宜根據巖土熱響應試驗結果并參照附錄C,采用專
用軟件或按照GB50366、DZ/T0225進行計算,環路集管不應包括在地埋管換熱
器換熱長度內。
5.2.10地埋管換熱系統宜結合系統末端需求和冷熱源機組的設計方案進行分區
設計,且采用條帶狀分散布設換熱孔,當整場地布設時,宜加大中心區域換熱孔
間距,保證地埋管運行的間歇性和地溫的恢復。
5.2.11在建筑的基礎下埋設換熱器時,應與結構專業設計人員共同確定地埋管
設計方案,滿足建筑基礎的設計要求。
5.2.12在水系下埋設換熱器時,在條件允許時可適當增加孔深。
9
5.2.13豎直地埋管換熱器埋管深度應根據勘察成果確定,同一環路內鉆孔孔深
應相同??讖讲灰诵∮?.11m,間距不應小于4m。
5.2.14當地源熱泵工程可利用地表面積較大,淺層巖土體的溫度及熱物性受氣
候、雨水、埋設深度影響較小時,經技術、經濟分析后可采用水平埋管。
1水平地埋管換熱器宜進行分組連接,每組換熱器管長不大于5000m;各
組換熱器形成的地埋管環路兩端應分別與供、回水環路集管連接,應采取同程式
布置;各環路的總接口處應設置檢查井,井內設置相應的閥門。
2水平埋管換熱器可不設坡度。最上層埋管頂部應在凍土層以下不小于
0.6m,且距地面不宜小于1.5m;可分層埋設,分層間距不應小于1m,也可水平
管溝埋設,水平管溝間距不應小于1.2m。
5.2.15環路集管和環路支管宜采用同程布置,每對供、回水環路支管連接的地
埋管換熱器數量宜相等且宜少于8眼,集管與分、集水器之間應設置關斷閥。
5.2.16環路集管和支管供、回水管的間距應不小于0.6m,深度應在凍土層以下
不小于0.6m,且距地面不宜小于1.5m。埋設在地下室底板以下時,距底板下表
面不宜小于0.5m。
5.2.17地埋管換熱器安裝位置宜靠近機房或以機房為中心設置。
5.2.18地埋管換熱系統應設泄漏報警、自動充水系統及防凍保護裝置。
5.2.19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時應進行水力計算,并應采取措施保證水力平衡。
5.2.20地埋管換熱器的環路平均比摩阻宜控制在100~300Pa/m,最大不應超過
500Pa/m。
5.2.21地埋管換熱系統宜采用變流量設計,但地埋管內傳熱介質流速不應低于
最低流速限值。
5.3熱泵機房系統設計
5.3.1地源熱泵機房系統的設計應符合GB50189、GB50366及GB50736的規
定。地源熱泵機房系統中涉及生活熱水或其他熱水供應部分的設計應符合GB
50015的規定。
5.3.2熱泵機房系統設計應根據地熱能交換系統條件、供熱(冷)技術要求與負
荷特點,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后合理確定。當地源熱泵系統與其他冷熱源系統復合
10
供冷供熱時,應采用基于巖土體熱平衡的系統全年能效最優方案。
5.3.3熱泵機房系統應根據地熱能交換系統特性、建筑的特點及使用功能確定地
源熱泵機組的設置方式及末端空調系統形式,宜優先選用高溫供冷、低溫供熱末
端裝置。
5.3.4地源熱泵機組容量宜根據氣候特征、建筑功能、負荷需求等因素合理確定,
選型應適應冷、熱負荷全年變化規律。機組容量適宜時,機組臺數不宜小于兩臺;
對于小型工程地源熱泵機組僅配置一臺時,應選調節性能優良的機型,并能滿足
建筑最低負荷的要求。
5.3.5循環水泵配置及臺數選擇應根據水系統形式,綜合考慮節能運行、設備備
用等因素確定,選擇合適的流量和揚程,保證水泵運行在高效區域。
5.3.6地源熱泵機組宜具備能量調節功能,且其蒸發器出口應設防凍保護裝置。
5.3.7地源側循環系統與空調冷熱水系統的補水、定壓系統宜獨立,分別計量,
并設置異常補水報警裝置。
5.3.8對有冷、熱轉換的地源熱泵系統,應在水系統上設冬、夏季節的功能轉換
閥門,并在轉換閥門上做出明顯標識。功能轉換閥門應性能可靠,嚴密不漏。
11
6工程施工
6.1一般規定
6.1.1地源熱泵工程施工應符合GB50738、GB50202及GB50203的規定,且
應符合建設工程、電氣安裝、有限空間作業等相關施工安全的規定。
6.1.2施工中遇有管道、電纜、地下構造物或文物古跡時,應予以保護,并及時
與有關部門聯系協同處理。
6.1.3施工過程中應做好施工資料的編制、審核、存檔等管理。
6.1.4當室外環境溫度低于5℃或有雨雪時,應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管道連接質
量,當室外環境溫度低于0℃,不宜進行地埋管換熱器的連接施工。
6.2地埋管換熱系統施工
6.2.1豎直地埋管換熱系統管道連接應符合下列規定:
1豎直地埋管換熱器的U形彎管接頭,不得采用直管道煨制或焊接彎頭;
2豎直地埋管換熱器U形管的組對長度應能滿足下入鉆孔后與環路集管連
接的要求,組對好的U形管的兩開口端部,應及時密封;
3除U型彎頭外,地埋換熱管應為整根管材,中間不得拼接;
4管道連接應符合CJJ101的規定;
5管道連接按豎直地埋管、環路集管、機房分集水器連接等順序進行,每
階段都應分別進行水壓試驗,水壓試驗參照附錄E進行。
6.2.2豎直地埋管鉆探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
1根據地層條件、孔深、孔徑等合理選擇鉆探設備和鉆進工藝;
2鉆進過程中,做好鉆孔記錄,包括地下巖層情況、地下水情況;
3鉆進過程中應采取護壁措施,確??妆诜€定;
4鉆孔深度應確保地埋管下放至設計深度,宜大于設計孔深1m~2m;鉆
孔開孔及終孔孔徑宜相同,終孔孔徑不應小于設計孔徑;
5鉆孔孔位偏差不應大于0.1m;鉆孔的垂直度偏差不應大于1.0%;
12
6鉆孔施工應及時清除孔口殘渣,設置排水溝、泥漿池等過濾和儲存鉆孔
漿液的設施;
7建筑物下進行豎直地埋管鉆探施工時,嚴禁在基坑內開挖泥漿池。
6.2.3豎直地埋換熱器下管應符合下列規定:
1豎直地埋管換熱器安裝應在鉆孔完成且孔壁固化后立即進行;
2水壓試驗合格后將地埋管換熱器帶壓下入孔內;
3地埋管換熱器應每間隔2m~4m安裝管卡支撐,使U型管各支管處于分
開狀態;
4下管深度與設計深度誤差不超過0.5m;
5下管完畢后地埋管換熱器上端應高出地面,管端應做好臨時封閉措施,
防止雜物進入。
6.2.4豎直地埋管鉆孔回填應符合下列規定:
1豎直地埋管安裝完成且試壓無泄漏后應立即用灌漿材料回填封孔,回填
料宜通過注漿管自孔底向上回填;
2回填料及配比應符合注漿回填要求;
3當循環原漿滿足安全、傳熱等的要求時,可采用原漿回填,不應使用原
狀土回填;
4采用孔底注漿回填時,注漿管應與地埋管一起下入孔中,注漿管底端宜
設防堵堵頭,且注漿時應能夠將其沖開,下入深度以距地埋管端頭0.3m~0.5m
為宜,注漿設備應選用專用注漿泵;
5回填應密實無空腔,且確保埋管位置不發生涌水和涌砂現象;
6回填結束后,應檢查回填質量,沉陷部分應及時補漿。
6.2.5豎直地埋管換熱系統環路集管施工應在豎直埋管完成后進行,并應符合下
列規定:
1溝槽開挖應根據表層土性和地下水位埋深合理確定開挖方案,防止管溝
坑壁滑塌;開挖時應防止地埋管換熱器損壞或進入雜物;
2管道鋪設前,溝槽底部應先鋪設不少于150mm厚度的細砂并平整夯實;
管道安裝時,應防止石塊等重物撞擊管身;
13
3管道不應折斷、扭結等,轉彎處應平順,采用圓角,避免90°直角轉彎,
或安裝合適的彎管接頭;轉彎處應采取固定措施;
4安裝完成后,應進行水壓試驗,確認無泄漏后回填;
5溝槽應先用細砂回填至高于水平埋管管頂不少于100mm,后用不含石塊
及雜物的原土回填,槽底至管頂以上500mm,應采用人工逐層均勻壓實至設計
標高,每層厚度不宜大于300mm,回填土應與管道外壁緊密接觸,且不應損傷
管道;
6地埋管換熱器安裝竣工后,應在總平面圖上標示出其具體位置,并在水
平埋管上方不少于500mm處做標識帶;
7水平集管的鋪設及回填應符合CJJ101的規定。
6.2.6水平地埋管換熱器安裝施工按6.2.5條規定執行。
6.2.7地埋管換熱器安裝完成后,應在埋管區域做出標志或標明管線的定位帶,
且應采用2個及以上的現場永久目標進行定位,并建立地埋管換熱器的數據檔
案,包括定位坐標、實際深度、鉆孔完成時間等。
6.2.8地地埋管換熱器、系統安裝后使用前應進行沖洗,應用清水對管路進行沖
洗,管內水流速不小于1m/s。沖洗前應將管道上安裝的流量孔板、濾網、溫度
計、調節閥等部件拆除,待沖洗合格后再進行安裝。沖洗時應將沖洗排水排入雨
水或排水管道中,防止對建筑物造成水害。
6.2.9對敷設在水系底的地埋管,應滿足如下要求:
1水系底范圍內最上層埋管頂部埋深至少應在凍土層以下0.6m;
2水系底地埋孔施工時,采用非集管連接方式,將換熱孔逐一連接至對應
的檢查井,檢查井應設置在河岸;
3水系底下的管線宜采用通長一體管道,盡量減少熱熔連接焊點,降低連
接處的滲漏風險;
4水系底需做防滲處理。
6.3熱泵機房系統施工
6.3.1熱泵機房系統施工安裝應符合GB50243、GB50274及GB50366的規定。
14
6.3.2熱泵機房設備安裝前,應勘查機房內的設備基礎和現場施工條件,編制重
要設備吊裝施工方案。
6.3.3機房設備安裝前應按設計要求校驗熱泵機組、水泵、板式換熱器、穩壓設
備、承壓水箱等設備以及管道、管件和閥門的型號、規格、性能及技術參數,并
具備產品合格證書、產品性能檢驗報告及產品說明書等文件。
6.3.4地源熱泵系統機組、水泵、管路應有明顯的標識并在管路上標注水流方向。
6.3.5地源側分集水器安裝前應進行壓力試驗,試驗壓力為工作壓力的1.5倍,
且不小于1.0MPa。
6.3.6冷熱源系統的冷熱轉換閥門應在試壓與關斷性能檢查合格后安裝;壓力試
驗應符合GB50243的規定。
6.3.7機房管道穿越墻體或樓板處應設置鋼制套管,并留出保溫間隙;管道接口
不得置于套管內;穿墻套管應做防水防火處理;穿人防工程處應滿足人防工程設
計要求。
6.3.8管道系統安裝完畢后,應進行系統試壓和沖洗,系統沖洗時應設置臨時旁
通系統,關閉主要設備的閥門。
6.3.9施工與檢驗、沖洗、調試過程中,應避免空調側水系統與地源側水系統相
混。
6.4施工安全
6.4.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應符合JGJ33、JGJ59的規定。
6.4.2電氣安裝施工安全應符合GB50194、JGJ46的規定。
6.4.3有限空間作業應符合DB13/T5023的規定。
15
7工程驗收
7.1一般規定
7.1.1地源熱泵系統工程交付使用前,應進行分項工程驗收和竣工驗收,并填寫
工程驗收記錄。
7.1.2地源熱泵系統分項工程驗收前,應根據施工進度對隱蔽部位進行驗收,并
應有詳細的文字記錄和必要的圖像資料。
7.1.3地源熱泵系統分項工程應由專業監理工程師或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組織
施工單位項目專業技術負責人等進行驗收。其分項工程驗收應符合下列規定:
1按主控項目和一般項目驗收;
2主控項目全部合格;
3一般項目的質量抽樣檢驗,計數合格率不應小于80%,且不得影響使用
功能;
4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據和質量驗收記錄。
7.1.4地源熱泵系統分項工程驗收應包括:地埋管換熱系統工程驗收、熱泵機房
系統工程驗收。工程檢驗方法與驗收記錄參照附錄F。
7.1.5地源熱泵系統主要組成材料、配件、部件和設備進場驗收應遵守下列規定:
1對系統主要組成材料、配件、部件和設備的品種、規格、包裝、外觀和
尺寸等進行檢查驗收,并經專業監理工程師或建設單位代表確認,形成相應的驗
收記錄;
2對系統主要組成材料、配件、部件和設備的質量證明文件進行核查,并
經專業監理工程師或建設單位代表確認,納入工程技術檔案;
3質量證明文件應包括產品合格證、出廠檢測報告、產品說明書及產品性
能檢測報告;定型產品和成套技術應有形式檢驗報告,進口材料和設備應按規定
進行出入境商品檢驗。
7.1.6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整體運轉、調試與驗收除應符合本規程外,還應符合
GB50243及GB50274等的相關規定。
16
7.2地埋管換熱系統工程驗收
7.2.1地埋管換熱系統主控項目驗收應符合下列規定:
1管材、管件應具有產品合格證、出廠檢測報告、產品說明書及產品性能
檢測報告;
2地埋管的材質、直徑、壁厚及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3垂直和水平埋管的安裝位置和深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4回填料及其配比應符合設計要求,回填過程的檢驗應與地埋管換熱器安
裝同步進行;
5換熱管道安裝時,應分階段對管道進行沖洗和水壓試驗;水壓試驗應符
合本規程附錄E的規定;
6各環路流量應平衡,且應滿足設計要求;
7環路集管安裝完成后,宜對換熱器環路的循環介質阻力和換熱功率進行
檢測。
7.2.2地埋管換熱系統一般項目驗收應符合下列規定:
1管材、管件等材料的包裝應完整無破損,表面應無損傷與劃痕;
2管道的連接方法應符合設計要求和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產品使用說明書
的規定;
3鉆孔、水平埋管管溝的位置和深度應符合設計要求,其允許偏差應符合
表7.2.2要求;
表7.2.2鉆孔、水平埋管管溝的位置和深度的允許偏差
項目允許偏差(mm)
鉆孔孔位50
鉆孔深度50,-50
鉆孔垂直度1%L,且不得串孔
水平埋管管溝位置50
水平埋管管溝標高20,-20
注:L—孔深(mm)
4地埋管區域應做出標志或標明管線定位帶;
5閥門井施工質量應符合設計要求和現行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
7.2.3地埋管換熱系統工程檢驗方法和驗收記錄參照附錄F。
17
7.3熱泵機房系統工程驗收
7.3.1熱泵機房系統主控項目檢驗應符合下列規定:
1熱泵機組、附屬設備、閥門、儀表、水泵、管材、管件及絕熱材料等產
品的型號、規格、性能及技術參數應符合設計要求和現行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
2熱泵機組、附屬設備的安裝位置、標高應符合設計要求;減震墊、減震
器安裝位置正確;
3應保證管道安裝質量。管道連接方式應符合設計要求;管道支、吊架及
其與管道之間的絕熱襯墊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求和現行國家相關標準的規定;管道
絕熱層應采用不燃或難燃材料,其施工應符合設計要求和現行國家相關標準的規
定;
4閥門、儀表的規格和數量應符合設計要求;安裝方向應正確,位置應便
于操作和觀察;
5水泵的規格、數量應符合設計要求;管道連接應正確;
6機房內的設備基礎施工質量應符合設計要求和現行國家相關標準的規
定。
7.3.2熱泵機房系統一般項目檢驗應符合下列規定:
1熱泵機組、附屬設備、管道及其配件的絕熱,不得影響其操作功能;
2熱泵機組、附屬設備、管道、閥門、支吊架防腐防銹處理應滿足設計和
現行國家相關標準要求;
3熱泵機組、附屬設備及其管道系統的設備間地面排水系統應通暢,滿足
設計要求和現行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
4熱泵機房系統工程檢驗方法和驗收記錄參考附錄F。
7.4系統調試及試運行
7.4.1地源熱泵系統調試與試運行之前,施工單位應會同建設單位、設計單位、
監理單位進行全面檢查,符合設計與相關規范要求以及檢驗合格確認滿足調試要
求后,才能進行運轉和調試。
18
7.4.2地源熱泵系統調試應由施工單位負責,監理單位監督,設計單位與建設單
位參與和配合系統調試,可由施工企業或委托具有調試能力的其他單位進行。
7.4.3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試運行需測試與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
1系統的壓力、溫度、流量等各項技術數據應符合有關技術文件的規定;
2系統連續運行應達到正常平穩;水泵的壓力和水泵電機的電流不應出現
大幅波動;
3系統調試及試運行用的各種檢測儀器與儀表,性能應穩定可靠,精度等
級和最小分度值應滿足測試要求,并應按國家有關計量法規與檢定規程要求執
行;
4控制和檢測設備應能與系統的檢測儀器正常溝通,系統的狀態參數應能
正確顯示,設備連鎖、自動調節、自動保護應能正確動作。
7.4.4地源熱泵系統調試及試運行應符合下列規定:
1系統調試及試運行前應制定整體運行與調試方案,并報送專業監理工程
師審核批準;
2熱泵機組試運行前應進行水系統平衡調試,確定系統循環總流量、各分
支流量及各末端設備流量均達到設計要求;
3水力平衡調試完成后,應進行熱泵機組的試運行,并填寫運行記錄,運
行數據應達到設備技術要求;
4測量無負荷系統試運轉系統的各種性能參數,調整到符合設計要求,同
時填寫系統設備運轉記錄;
5熱泵機組試運轉和無負荷系統試運轉正常后,整個空調系統應進行連續
24h的試運轉,同時填寫運轉記錄;
6地源熱泵系統調試應分冬、夏兩季運行工況進行,且調試結果應達到設
計要求;
7調試完成后應提供完整的運行操作規程、調試報告和其他調試相關資料,
提交業主確認后存檔。
7.4.5水泵調試運轉與調試步驟及內容應符合下列規定:
1檢查水泵的地腳螺栓及減震裝置,確保其穩定運行,水泵接地裝置應良
好;
19
2對水泵進行通電點試,確定葉輪旋轉方向正確;
3停泵時檢查葉輪不應出現反轉,檢查水泵出口止回閥應完好;
4水泵電機溫升正常,確保運轉時不得出現過熱現象;
5調試過程中應對水泵的進口過濾網進行多次清洗,保證泵進口水流通暢;
6運行時應對補水泵進行觀察,若無法補水,則停泵后,對水泵進行放氣,
確保其葉輪內充滿水后,再開啟水泵;
7水泵運行穩定后,應對水泵性能進行測試,包括水泵流量、揚程、轉速、
三相電壓、電流、功率因數、輸入功率、噪聲等參數,測試結果應符合設計要求。
7.4.6熱泵機組運轉與調試步驟及內容:
1調試時通過地源側和空調側旁通管沖洗管道,應避免沖洗管道的水進入
熱泵機組而損壞設備;
2應對熱泵機組地源側、空調側進水口過濾器進行多次清洗,確保設備的
安全;
3管道清洗打壓后,關閉地源側、空調側旁通閥,使系統水進入機組內,
機組地源側、空調側水系統進出口壓力應正常,壓力損失應小于100kPa;
4熱泵機組制冷劑系統進出口壓力應正常,溫差、流量、壓縮機吸排氣溫
度、電流、電壓、噪聲等控制指標應符合有關要求;
5應在典型工況下對熱泵機組制熱(冷)性能進行測試,測試機組負荷不
宜小于其額定負荷80%,測試參數包含熱泵機組用戶側及熱源側進、出口水溫、
流量、供冷(熱)量、機組輸入電壓、電流、功率因數、功率等。
7.5竣工驗收
7.5.1地源熱泵系統工程交付用戶前,應進行竣工驗收??⒐を炇諔诜猪椆こ?/p>
驗收合格且系統調試合格進行。其竣工驗收程序如下:
1地源熱泵系統完工后,施工單位自行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檢驗評定,自評
合格后向建設單位提交竣工驗收申請報告;
2建設單位收到工程竣工驗收申請報告后,由建設單位組織設計、施工、
監理等單位項目負責人聯合進行竣工驗收,驗收合格后應辦理竣工驗收手續。
7.5.2地源熱泵系統工程竣工驗收應符合下列規定:
20
1分項工程應全部合格;
2質量控制資料應完整;
3系統有關安全和功能性檢測資料應完整;
4觀感質量驗收應符合要求。
7.5.3地源熱泵系統工程竣工驗收時,應對其質量控制資料、安全和功能性檢驗
資料進行核查。
7.5.4觀感質量綜合檢查應包括以下項目:
1熱泵機房系統設備、管道安裝位置應正確、牢固,外表平整無損傷,管
道連接應無明顯缺陷、不滲漏;
2支吊架形式、位置及間距應符合GB50242及GB50243等的相關規定;
3設備、管道、支吊架的油漆應附著牢固,漆膜厚度均勻,油漆顏色與標
志符合設計要求;
4絕熱層的材料、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表面平整無斷裂和脫落;
5熱泵機組設備間地面排水系統通暢,不積水;
6室外檢查井位置正確,井蓋密封無缺損;
7管道按每個系統抽查10%,不少于10處;各類設備、部件、閥門及儀表
抽檢10%,且不少于10件,少于10件的,全數檢查。
21
8智能監控
8.1一般規定
8.1.1智能監控系統包括監測系統和控制系統,系統設計、設備安裝應符合NB/T
10274的規定。
8.1.2監測系統應實時監測地源熱泵系統的耗電量、供熱量、供回水溫度等參數,
具備評估地源熱泵系統的運行效果,監測數據的顯示和存儲,風險預警預報等功
能。
8.1.3監控系統應能展示地源熱泵系統運行流程,實現地源熱泵系統的運行管
理,可查看機組運行工況、溫度、供能量、耗電量等參數。
8.1.4控制系統宜采用人工智能節能技術,熱泵系統各設備集中控制管理和智能
運行,優化運行狀態合理控制回水溫度和設備啟停,滿足地源熱泵系統智能高效
節能運行要求。
8.1.5監測設備安裝前應校準,運行后應定期校準,若出現明顯偏移應更換,監
測設備儀表安裝應便于后期檢修、標定、更換。
8.1.6監測方式應為長期、連續監測。
8.2系統監測內容
8.2.1應根據工程的規模設置地質環境影響監測孔。
8.2.2地源熱泵監測系統應包含下列內容:
1效果監測:用戶側典型房間的溫度;
2參數監測:用戶側總進出水溫度、流量,熱源側總進出水溫度、流量,
各地埋管分區循環流量,熱泵機組、輔助熱源進出水溫度、流量,熱泵機組、輔
助熱源、泵組實時電壓、電流和功率,循環系統壓力,輸配管線密閉及保溫性能;
3環境監測:室外環境溫度、換熱監測孔溫度、影響監測孔溫度、常溫監
測孔溫度。
8.2.3監測系統應對采集指標進行分析計算,自動生成相關評價指標,包括熱泵
機組制熱/制冷性能系數、系統能效比、單位面積耗電量、全年常規能源替代量、
22
CO2減排量等,并進行節能合格評價和性能評級。
8.3效果監測評價
8.3.1空調房間抽樣符合下列規定:
1檢測數量按照空調系統分區進行選取,當系統形式不同時,每種系統形
式均應檢測,相同系統形式的抽檢數量不宜低于系統數量的5%;
2三層及以下的建筑物應逐層選取樣本,三層以上的建筑物應在首層、中
間層和頂層分別選取樣本;
3檢測樣本應具有代表性,不同功能、朝向、氣流組織方式的房間均應抽
到。
8.3.2監測點的布設符合下列規定:
1溫度測點布置宜按照JGJ/T132執行;
2溫度測點應設于室內活動區域,且應在距地面700mm~1800mm范圍內
有代表性的位置;
3傳感器不應受到太陽輻射或室內熱源的直接影響。
8.4參數監測
8.4.1傳熱介質溫度監測宜符合下列規定:
1傳熱介質溫度監測宜采用插入式溫度傳感器,根據管徑大小選擇傳感器
探頭長度,應使插深到達管路中心,測溫元件外露部分應保溫;
2當傳感器為后期安裝且管道不可開孔時,可采用貼片式溫度傳感器,且
同一測溫點應安裝不少于2個;安裝時應先將測溫點管道表面打磨干凈,涂抹導
熱介質,再將貼片式溫度傳感器貼在管道表面,并用膠布或扎帶等纏繞牢固,外
部應做保溫;
3選擇測溫點位置時應盡量靠近目標監測點,同時選擇管道滿液的位置。
8.4.2循環流量監測宜符合下列規定:
1循環流量監測宜采用通過式流量計;
23
2當流量計為后期安裝且不能破壞原管道時,可采用超聲波流量計,安裝
時應將探頭安裝點管道外壁打磨干凈,涂抹傳導介質,再將監測探頭貼在管道安
裝點上,用膠布或扎帶等纏繞固定;
3選擇流量測量點時,應選擇管道滿液的位置,宜為傳熱介質向上流動的
豎直管道。
8.4.3壓力測點宜包括熱泵機組蒸發器、冷凝器的進、出水口壓力,熱交換器一、
二次側進、出水口壓力,分、集水器壓力(或壓差),水泵進、出口壓力,水過
濾器前后壓差。
8.4.4系統負荷及電耗監測要求:
1水溫監測點宜設在分集水器處,電耗監測點應設置在動力配電柜(箱)
處;
2熱泵機組電耗與循環水泵電耗應分別監測,分開記錄。
8.5環境監測
8.5.1室外環境溫度監測,宜將傳感器探頭置于室外空氣中,僅與大氣接觸,注
意防曬、防雨、防風,同時應距離地面或墻壁不小于5m,避免熱輻射影響測量
準確性。
8.5.2地質環境影響監測孔不應少于2個,且換熱孔數量大于300個的區塊應至
少布設1個。
8.5.3地埋溫度監測宜采用封閉井管注水測溫方式,監測孔結構應符合下列規
定:
1監測孔應滿足長期監測需要;
2監測孔深度應大于換熱孔深度2m;
3監測孔開孔直徑不宜小于160mm,井管直徑不宜小于40mm,井管材料
宜選用PE管;
4監測孔回填料的導熱系數應與換熱孔的一致。
8.5.4地埋溫度傳感器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
1換熱監測孔的位置,宜包含布孔區域的中心和邊緣;影響監測孔的位置
宜包含布孔區域內部和外圍;監測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專業技術繼續教育工匠精神答案
- 2024河南省中考地理及答案
- 揚琴教學教學課件
- 創業企業財務規劃咨詢協議
- 物流供應鏈財務管理與合同風險防控協議
- 車輛抵押擔保經營合同范本
- 插班生入學協議及個性化輔導及學業進步服務合同
- 編織袋行業聯盟合作協議
- 車輛租賃合同變更通知范本
- 教學課件如何獲獎
- 【建筑專業】16J914-1公用建筑衛生間(完整)
- DL∕T 1098-2016 間隔捧技術條件和試驗方法
- 化學-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測試題和答案
- AQ/T 2059-2016 磷石膏庫安全技術規程(正式版)
- AQ 1011-2005 煤礦在用主通風機系統安全檢測檢驗規范(正式版)
- 2021年廣東省深圳實驗學校自主招生數學模擬試卷
- (高清版)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設計規范 第一冊 土建工程
- 獸醫檢驗題庫與答案
- 新編旅游職業道德 課件 譚為躍 第3-5章 旅行社從業人員道德素養、酒店從業者道德素養、景區點從業人員道德素養
- 《客艙安全與應急處置》-課件:援助者的選擇
- 高度近視眼底疾病知識講座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