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 2024-2025學年度高二下學期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1頁
湖北省十堰市 2024-2025學年度高二下學期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2頁
湖北省十堰市 2024-2025學年度高二下學期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3頁
湖北省十堰市 2024-2025學年度高二下學期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4頁
湖北省十堰市 2024-2025學年度高二下學期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十堰市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期末調研考試本試題卷共6頁,共19道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并將考號條形碼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3.非選擇題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答案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答在試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只交答題卡。5.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圖1所示石器出土于湖北十堰羊山遺址,考古工作者在該遺址發現了多種石制工具,涵蓋手鎬、砍砸器及刮削器等近20種器物。據此可知,該遺址A.屬于新石器時代遺址B.見證了古人生存與繁衍齊人、趙人次之。而在劉邦重建帝業的過程中,這種區域文化的差異與沖突又一次顯現,且仍A.廢除嚴刑峻法B.以儒家思想治國A.旨在加強對地方的控制B.保證了地方秩序的穩定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削除了中央與地方矛盾A.民族向心力的增強B.朝貢貿易制度完善C.海外貿易得到發展D.華人控制東南亞經濟A.加重了中央政府財政壓力B.旨在縮小區域教育差距C.有利于推動邊疆文教發展D.完善了科舉取士的流程6.民歌中往往帶有一些重要的歷史信息。晚清時期有歌謠唱道:祖國艱難無生計,時時思考走紅毛。就將身價來抵押……直出香港來寫位(買船票),落船赤體洗硫黃(消毒)。水路先從上A.清政府對外派駐公使B.列強招募華工出國做苦力C.洋務派選派學生留洋D.中國勞工為一戰作出貢獻7.自1884年南通地區的農村開始以機紗織布后,農村土布生產開始突飛猛進。南通地區土布的生產在1920年仍達157.4萬匹。這一時期南通土布生產區域在不斷擴大,從原先崇明、海門一帶逐步擴至包場、六甲等地。南通土布的大量A.外國紡織品質量低下B.農民對于洋貨較為抵制C.機器紡織業發展受限D.傳統手工業生命力頑強8.1944年1月,晉冀魯豫根據地的《華北文藝》社舉辦的冬季征文競賽,共評選出18篇優秀的學的杰出代表。這突出體現了當時A.文藝為工農兵服務B.文化教育成果顯著C.干部教育取得成效D.政治宣傳深入人心9.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建設蘭新鐵路。建設者們在茫茫戈壁、沙漠中艱苦奮戰,克服了惡劣自然環境和物資短缺等重重困難。蘭新鐵路建成通車后,大量的工業設備、生活物資得以運往西北,西北的礦產資源等也能夠運往內地。國家大力建A.優化國內鐵路布局B.推動邊疆地區開發C.促進鐵路技術進步D.彰顯社會主義優勢10.表1所示為1978—2000年中國固定投資資本來源比例的變化。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當時年份國家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利用外資自籌和其他資金31.9%.A.民間資本活力被激發B.國家宏觀調控力度減弱C.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D.現代金融體系已經建立A.宮廷制度走向衰落B.王權得到了加強C.社會階層界限模糊D.宗教權力的削弱.12.圖2所示為古代雅典城市平面圖。該圖體現了古代雅典圖2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圖①多神信仰的宗教體系②廣泛濃厚的民主意識③強大的海上軍事實力④城市的防御功能突出13.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西屬美洲地區,許多土生白人作家在他們的著作中贊頌他們生活的A.利于促進民族文化認同B.催生了美洲獨立意識C.推動了美洲的民主建設D.改變了美洲族群結構14.一戰結束后,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在歐洲引起了一陣民主愿望和期望的騷動。受蘇A.加劇了歐洲的政治危機B.削弱了歐洲的經濟實力C.促成世界殖民體系瓦解D.導致了資本主義的崩潰15.表2所示為1985年至1994年全球貿易出口和亞洲發展中經濟體貿易出口年平均出口比重數據。這些數據可用來說明這一時期的亞洲商品類別全球貿易出口年均增長率增長率制成品辦公和電訊設備服裝其他消費品農產品礦產品8.1%A.工業技術領先于世界B.成為世界經濟重心C.外向型經濟特征突出D.已實現了技術轉型16.[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與歷史價值](14分)材料一秦朝建立后,推行“衣冠同制”,廢除六國服飾差異,確立以深衣為主的服飾體系。漢代美,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僅重49克,體現了漢代紡織工藝的高超水平。同時,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服飾元素開始傳入中原。——摘編自孫機《華夏衣冠:中國古代服飾材料二——摘編自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古代正史中的《輿服志》對研究中國古代社會風俗的價值。(6分)17.[新中國稅收制度改革](14分)時間主要改革內容征收的復合稅制;實行“保稅”,同時“簡化稅制”。至改革開放前,中國僅剩十三類稅國有企業放權讓利,使國營企業完成從“分灶吃飯”到“利稅并存”的轉變實行分稅制改革;對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分配和轉移支付重新調整;將稅收劃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共字稅;形成以增值稅為基礎,消費稅和營業稅等多種稅收相配套的稅制體系——摘編自劉勝強《建黨一百年來中國稅收制度改革歷程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央政府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客觀情況和戰略重點研判并界定——摘編自歐陽屹《走向均衡化的大國經濟(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稅收制度變遷的整體特征。(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影響新中國稅收制度變遷的因素。(8分)18.[二戰后全球治理](15分)1964年3月,聯合國第一屆貿易與發展會議在第三世界國家的要求下召開,這拉開了南北對話的序幕。在不結盟國家和七十七國集團的積極推動下,1974年4月,聯合國召開澳大利亞7國和歐共體國家與19個發展中國家在巴黎舉行了第一次國際經濟合作會議——摘編自徐藍主編《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材料二2023年7月17—18日,歐盟27國與33個拉美國家領導人在布魯塞爾舉行時隔八年的第三屆歐盟—拉共體峰會,借此全面恢復與拉美的“根深蒂固的伙伴關系”,推動“全球門戶”倡議落地,啟動歐盟—南方共同市場協議,完成對拉美地區投資450億歐元等事項。美國通過舉辦全球事務高層峰會,將大批“全球南方”領導人召集到一起開展對話,包括美非領導人峰會、民主峰會和美洲國家峰會等;美國還設立了各種基金,組建有“全球南方”重點國家參與的多邊機構,如“礦產安全伙伴關系”。美日歐通過舉辦多邊區域峰會,對特定國家和問題提供象征性支持,推出一些政策和承諾,促進多邊政策的連貫性和協調性,避免因政黨交替——摘編自葛建華《“全球南方”崛起與地緣戰略競爭——美日歐聯動應對“全球南方”崛起路徑和方法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南北對話的興起反映的當時世界政治的特點。(5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近年來發達國家的“全球南方”政策的內容,并予以評價。(10分)19.[歷史演進與個人發展](12分)材料前資本主義時代,人受制于人的統治與物的匱乏。資產階級的社會關系中,人在物的支配下為物的增殖發展自身的能力。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人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過程中促進自我發展。因此,在邁向理想的自由王國的過程中,人必須在現有的生產力與社會財富的基礎上,自主全面地發展自我,在推動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實現個人整體的發展,逐步推動社會結構演變,達成理想世界,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摘編自楊渝玲、王歡《馬克思生產力思想的系統哲學新釋及當代啟示》十堰市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期末調研考試16.(1)變化:從統一規制到多元融合;從等級森嚴到相對開放;技術與工藝逐漸進步;與民族文化、外來文化日益融合;種類日益開放多樣;服飾色彩日益豐富。(4分,答出兩點即可)影響:推動了紡織技術發展與審美的變化;推動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服飾風格形成;豐富了中華服飾文化的內涵;使中華服飾文化與等級制度緊密聯系;影響了后世的服飾觀念與審美觀念。(4分,答出兩點即可)效仿”等為研究古代服飾風尚的變化和社會風氣的變遷、人們審美觀念的演變提供了可靠的文獻史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6分,學生從服飾風尚、社會風氣變遷和人們審美觀念角度作答,每點2分。若學生從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亦可,但總分不超過6分)17.(1)特征:稅制不斷適應國家發展戰略(時代變遷);稅收結構逐步優化(簡化);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不斷調整;逐步走向體系化:以國家利益化為最大目標。(6分,答出三點即可)(2)因素:國家發展理念的變化;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各階段稅收制度改革的實踐探索。(8分,答出四點即可)際秩序變革訴求增強。(5分,答出兩點給4分,三點給5分)(2)內容:建立多層次交流機制;增加經濟投入力度;搭建制度化南北對話平臺,召開多種形式的峰會;構建有“全球南方”參與的多邊合作機制;注重政策連貫性和執行持續性。(4分,答出兩點即可)評價:積極影響: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地位的提升;有助于推動南北合作,縮小展;有利于全球性問題的協商與解決;有利于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4分,答出兩點即可)局限性:發達國家主導下的合作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結構性矛盾未根本解決)。(2分)論題:社會形態演進中的個人自我發展。(2分)闡述:人類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始終與社會形態的變革息息相關。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個人發展深受等級制度的束縛。中世紀歐洲的農奴被束縛在領主的土地上;中國封建社會的佃農則在地主剝削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