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665-2010 湖北烏龍茶栽培技術規程_第1頁
DB42T 665-2010 湖北烏龍茶栽培技術規程_第2頁
DB42T 665-2010 湖北烏龍茶栽培技術規程_第3頁
DB42T 665-2010 湖北烏龍茶栽培技術規程_第4頁
DB42T 665-2010 湖北烏龍茶栽培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50.20備案號:29532-2011DB42TechnologicalregulationsforHubeiOolongtea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IDB42/T665—2010前言 I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茶園規劃與建設 14.1茶園環境條件 14.2基地選擇 14.3基地規劃 14.4茶園生態建設 24.5茶樹種植 25土壤管理與施肥 35.1土壤管理 35.2施肥 36病蟲草害控制 56.1防治原則 56.2農業控制 56.3物理控制 66.4生物防治 66.5化學防治 66.6檢疫控制 67茶樹修剪 67.1修剪原則 67.2定型修剪 67.3輕修剪 67.4深修剪 67.5重修剪 7 77.7邊緣修剪 77.8清理樹冠 77.9修剪枝葉的處理 78采摘 78.1采摘標準 78.2采摘時間 78.3采摘方法 79農事記錄 7DB42/T665—2010I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本標準由湖北省農業廳提出。本標準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湖北省果品辦公室。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高士偉、龔自明、李傳忠、王雪萍、宗慶波、鄭鵬程、葉飛、匡勝、曾維超。DB42/T665—20101湖北烏龍茶栽培技術規程本標準規定了湖北烏龍茶栽培技術規程的術語和定義、茶園規劃與建設、土壤管理與施肥、病蟲草害控制、茶樹修剪、采摘和農事記錄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湖北省境內的烏龍茶基地茶樹栽培。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11767茶樹種子和苗木GB/T14551動物、植物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測定NY/T227微生物肥料NY/T391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4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Y/T5018無公害食品茶葉生產技術規程NY5020無公害食品茶葉產地環境條件NY/T5197有機茶生產技術規程NY5199有機茶產地環境條件3術語和定義NY/T5018中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復列出了NY/T5018中的某些術語和定義。3.1農藥殘留pesticideresidue殘留在茶葉中的微量農藥原體及其有毒的代謝物、降解物的總稱。[NY/T5018中的3.1]3.2安全間隔期safetyinterval茶樹上最后一次施用農藥(二種或二種以上的農藥則單獨計)至采收并加工成安全食用茶葉所需要隔的最少天數。[NY/T5018中的3.2]3.3防治指標(經濟閾值)controlindex(economicthreshold)病蟲草等有害生物為害后所造成的損失達到防治費用時的種群密度的數值。[NY/T5018中的3.3]2DB42/T665—20103.4防治適期suitabledateforcontrol病蟲草等有害生物生長過程中,最適合進行防治的時期。[NY/T5018中的3.4]3.5茶樹專用肥teaspecialtyfertilizer根據茶樹生長規律和茶園土壤理化性質配制的用于茶園的各類復合肥、有機無機復合肥等肥料。[NY/T5018中的3.5]4茶園規劃與建設4.1茶園環境條件產地環境條件應符合NY5020要求,其中獲得有機茶認證的基地應同時符合NY5199要求。4.2基地選擇宜選擇山地、平地或緩坡地等,生態環境和小氣候條件較好;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4.0~6.0;土壤透水蓄水性良好,地下水位應在1m以下,排水良好。4.3基地規劃4.3.1應結合山、水、園、林、路綜合治理,統一規劃,茶、林、農牧區合理布局,道路、水溝、水池、水庫統一安排,路旁設溝,周邊植樹,以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4.3.2基地規劃與建設應有利于保護和改善茶區生態環境、維護茶園生態平衡,發揮茶樹良種的優良種性,便于茶園管理和機械作業。4.3.3道路設置根據基地規模、地形和地貌等條件,設置合理的道路系統,并盡量利用瘦薄地段建路,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頭道。規模較大的基地應以公司或茶場總部為中心,與各區、片、塊有道路相通。規模較小的基地,需設置支道、步道和地頭道。4.3.4水利系統建立完善的排灌水利系統。提倡興建茶園節水灌溉系統。茶園與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農田交界處應設置隔離溝、帶;梯地茶園在每塊梯地的內側開一條橫溝(寬40cm,深10cm~20cm茶園縱路開設縱排水溝(寬40cm,深20cm~30cm縱溝與橫溝相連,橫縱溝連接處挖積沙坑。4.4茶園生態建設4.4.1茶園四周或茶園內不適合種茶的空地應植樹造林,茶園的上風口應營造防護林。主要道路、溝渠兩邊種植行道樹,梯壁坎邊種草。4.4.2集中連片的茶園可適當種植遮蔭樹,遮光率控制在20%~30%。4.4.3對缺行斷叢嚴重、覆蓋度低于50%的茶園,通過補植缺株、合理剪、采、養等措施提高茶園覆蓋度。4.4.4對坡度較大、水土流失嚴重的茶園應退茶還林還草。4.5茶樹種植4.5.1茶園開墾DB42/T665—20103a)應注意水土保持,根據不同坡度和地形,選擇適宜的時期、方法和施工技術。開墾前應清除園內的亂石、雜物等。b)坡度在15°以下的緩坡地等高開墾;坡度在15°以上的坡地,建筑內傾等高梯級園地,梯面c)在茶樹種植前應對茶園進行抽槽施肥,按行距1.5m在擬定植或播種的茶行中開墾寬度不少于60cm,深度在50cm以上條狀溝,然后施入底肥,以有機肥和礦物源肥料為主,底肥深度在20cm~或667m2用復合肥150kg、磷肥50kg、家欄糞2000kg~2500kg。最后覆土做畦,畦寬120cm,高出地面10cm~15cm。易受干旱的沙土地推行凹廂栽植。d)茶園與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農田交界處應設置隔離溝。4.5.2茶樹種植4.5.2.1茶樹種苗應選擇適應當地氣候、環境條件的烏龍茶專用良種或綠茶、烏龍茶兼制茶樹良種,種苗質量符合GB11767中規定的1、2級標準,其中有機茶園種苗應符合NY/T5197中規定的要求,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繁育的苗木。4.5.2.2種植規格采用單條或雙條栽(大行距1.5m,小行距33cm~40cm)方式種植,叢距20cm~30cm,每叢1~2株,667m2栽苗4000~8000株。4.5.2.3種植方式種植茶苗根系離底肥10cm以上,扶正茶苗,踏實根部土壤,同時澆足定根水,培土壅根,并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和行間覆蓋。4.5.2.4種植時間春季種植應在2月中旬~3月中旬,秋季種植在10月中、下旬~11月上、中旬較好。5土壤管理與施肥5.1土壤管理5.1.1定期監測茶園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屬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兩年檢測一次。根據檢測結果,有針對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5.1.2采用地面覆蓋等措施提高茶園的保土蓄水能力。雜草、修剪枝葉和作物秸稈等覆蓋材料應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質的污染。5.1.3采用合理耕作、多施有機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結構。一般每年在生產季節進行二到三次淺耕,冬季進行一次深耕。耕作時應考慮當地降水條件,防止水土流失。對土壤深厚、松軟、肥沃,樹冠覆蓋度大,病蟲草害少的茶園可實行減耕或免耕。5.1.4幼齡或臺刈改造茶園,宜間作豆科綠肥,或其他作物,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并達到遮蔭抗旱效果。5.1.5土壤pH值低于4.0的茶園,宜施用白云石粉、石灰等物質調節土壤pH值至4.5~5.5范圍;土壤pH值高于6.0的茶園應多選用生理酸性肥料調節土壤pH值至適宜的范圍。5.1.6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70%時,茶園宜節水灌溉。其中無公害茶園灌溉用水應符合NY/T5018要求,綠色食品茶園灌溉用水應符合NY/T391要求,有機茶園灌溉用水應符合NY5199要求。5.2施肥5.2.1施肥原則DB42/T665—20104根據土壤理化性質、茶樹長勢、預計產量和氣候等條件,確定合理的肥料種類、數量和施肥時間,實施茶園平衡施肥。宜多施有機肥料或茶樹專用肥,化學肥料與有機肥料應配合使用,避免單純使用化學肥料和礦物源肥料,農家肥等有機肥料施用前應經無害化處理。5.2.2無公害茶園施肥5.2.2.1基肥以有機肥為主,于當年秋季開溝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每667㎡施餅肥150kg~200kg或商品有機肥100kg~150kg或農家肥1000kg~2000kg。根據土壤條件,配合施用磷肥、鉀肥和其他所需營養。5.2.2.2追肥可結合茶樹生育規律進行3~4次,以速效肥料為主,在茶葉開采前15d~30d開溝施入,溝深10cm。追施化學氮肥每667㎡每次施用量(純氮計)不超過15kg、年最高總用量不超過60kg。施肥后及時蓋土。5.2.2.3根據茶樹生長狀況,可以使用葉面肥,施用的葉面肥應經農業部登記注冊。葉面肥應與土壤施肥相結合,采摘前10d停止使用。5.2.2.4允許使用的肥料見NY/T5018附錄A,微生物肥料應符合NY/T227的要求,農家肥等有機肥料施用前應經無害化處理,有機肥料中污染物含量應符合表1規定。表1有機肥料污染物質允許含量砷/(mg/kg)≤30汞/(mg/kg)≤5鎘/(mg/kg)≤3鉻/(mg/kg)≤70鉛/(mg/kg)≤60銅/(mg/kg)≤400六六六/(mg/kg)≤0.2滴滴涕/(mg/kg)≤0.25.2.3A級綠色食品茶園施肥5.2.3.1A級綠色食品茶園可施用下列肥料:堆肥、漚肥、廄肥、沼氣肥、綠肥、作物秸稈肥、餅肥、商品有機肥、腐殖酸類肥、微生物肥、有機復合肥、無機(礦質)肥、葉面肥(不含化學合成的生長調節劑)、有機無機復混肥以及獲得國家認證機構認證的A級綠色食品生產資料肥料類產品和獲得有機認證的肥料類產品,允許使用摻合肥。5.2.3.2禁止使用城市、醫院、工業垃圾,禁止使用硝態氮肥。5.2.3.3化肥應與有機肥配合使用。有機氮與無機氮之比不小于1:1。5.2.3.4化肥可與有機肥、復合微生物肥配合施用。5.2.3.5腐熟的人畜糞尿、沼液可作為追肥,不得使用未腐熟的人畜糞尿。5.2.3.6微生物肥料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使用時應按照使用說明書的要求操作,微生物肥料中有效菌的數量應符合NY227中4.1和4.2的規定。5.2.3.7選用的煅燒磷酸鹽、硫酸鉀、腐殖酸葉面肥質量指標應符合NY/T394中附錄B的規定。5.2.3.8施肥時間及施肥量:基肥于秋末一次性施入,每667㎡施入商品有機肥200kg~400kg或經無害化處理的農家有機肥1000kg~2000kg。腐熟人畜糞尿、沼液等追肥于生長季節分三季(次)或每輪鮮葉采摘后施入,每次1500kg~2500kg,其它肥料視土壤營養狀況和茶園生長情況適量適時施入。5.2.3.9施肥方法:基肥沿樹冠外緣垂直部位開溝深施,溝深20㎝~30㎝,施后蓋土,追肥淋施。DB42/T665—201055.2.4有機茶園與AA級綠色食品茶園施肥種類及方法5.2.4.1肥料種類5.2.4.1.1有機肥:無害化處理的堆肥、漚肥、廄肥、沼氣肥、綠肥、餅肥及經有機認證機構認證的有機茶專用肥,商品有機肥料的污染物質含量應符合表2的規定。表2商品有機肥料污染物質允許含量砷/(mg/kg)≤30汞/(mg/kg)≤5鎘/(mg/kg)≤3鉻/(mg/kg)≤70鉛/(mg/kg)≤60銅/(mg/kg)≤250六六六/(mg/kg)≤0.2滴滴涕/(mg/kg)≤0.25.2.4.1.2礦物源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只能作為培肥土壤的輔助材料。微量元素肥料在確認茶樹有潛在缺素危險時作葉面肥噴施。微生物肥料應是非基因工程產物,并符合NY/T227的要5.2.4.1.3土壤培肥過程中允許和限制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質,具體見NY5197附錄A。5.2.4.1.4禁止使用化學肥料和城市垃圾、污泥等含有毒、有害的其它物質。5.2.4.1.5葉面肥根據茶樹生長情況合理使用,使用的葉面肥在農業部登記并獲得有機或綠色食品認證機構的認證。葉面肥料在茶葉采摘前10d停止使用。5.2.4.2施肥方法5.2.4.2.1基肥每667㎡施農家肥1000kg~2000kg,或有機肥200kg~400kg,配施一定數量的礦物源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于當年秋季開溝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5.2.4.2.2追肥可結合茶樹生育規律進行多次,采用腐熟后的有機肥,在根際澆施;或每667㎡每次施商品有機肥100kg左右,在茶葉開采前30d~40d開溝施入,溝深10cm,施后覆土。6病蟲草害控制6.1防治原則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從茶園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茶園生態系統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將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許的經濟閾值以下,將農藥殘留降低到規定標準的范圍。6.2農業控制6.2.1換種改植或發展新茶園時,應選用通過國家或地方審定、適合當地種植、適制烏龍茶或烏龍茶、綠茶兼制且抗性強的良種。DB42/T665—201066.2.2分批、多次、及時采摘,抑制茶小綠葉蟬、茶橙癭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葉的病蟲。6.2.3通過修剪控制茶樹高度低于80cm,減輕毒蛾類、蚧類、黑刺粉虱等害蟲的危害,控制螨類的越冬基數。6.2.4秋末宜結合施基肥,進行茶園深耕,減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鱗翅目和象甲類害蟲的種群密度。6.2.5將茶園根際附近的落葉及表土清理至行間深埋,有效防治葉病類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蟲。6.3物理控制6.3.1采用人工捕殺,減輕茶毛蟲、茶尺蠖、蓑蛾類、茶麗紋象甲等害蟲危害。6.3.2利用害蟲的趨性,進行燈光誘殺、色板誘殺或異性激素誘殺。6.3.3采用機械或人工方法防除雜草。6.4生物防治6.4.1保護和利用當地茶園中的草蛉、瓢蟲和寄生蜂等天敵昆蟲,以及蜘蛛、捕食螨、蛙類、蜥蜴和鳥類等有益生物,減少人為因素對天敵的傷害。6.4.2允許有條件地使用生物源農藥,如微生物源農藥、植物源農藥和動物源農藥。6.5化學防治6.5.1化學防治只針對非有機茶園與非AA級綠色食品茶園。6.5.2嚴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標,掌握防治適期施藥。宜一藥多治或農藥的合理混用。6.5.3宜低容量噴霧,一般蓬面害蟲實行蓬面掃噴;茶叢中下部害蟲建議側位低容量噴霧。甲基對硫磷(甲基1605)、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樂果、五氯酚鈉、殺蟲脒、克百威、三氯殺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來福靈及其混劑等高毒、高殘留農藥,以及其他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6.5.5嚴格按照GB4285、GB/T832l的要求控制施藥量與安全間隔期。6.5.6非生產季節宜選用礦物源農藥。6.6檢疫控制從國外引種或國內向外地引種時,應進行植物檢疫,不得將當地尚未發生的危險性的病蟲草隨種苗帶人或帶出。7茶樹修剪7.1修剪原則根據茶樹的樹齡、長勢和修剪目的分別采用定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臺刈等方法,培養優化型樹冠,復壯樹勢。7.2定型修剪定型修剪的對象是幼齡茶園和臺刈后正在恢復的茶園。第一次定型修剪,離地15cm~20cm處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型修剪,離地30cm~35cm或在上年剪口上提高15cm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