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講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階段二
魏晉至隋唐:民族交融與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1、課標要求(1)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2)認識隋唐時期中國的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2、復習重點(1)隋唐時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舉制。(2)隋唐時期的經濟制度及政策:租庸調制、兩稅法。備考引領全國卷地方卷2024·新課標卷·魏晉時期的“禪讓”2024·江西卷·唐代中央決策權的轉移2024.6·浙江卷·中國古代漢唐監察制度2024·北京卷·唐代官員斷決獄訟2024·廣東卷·唐代兩稅法2024·黑吉遼卷·唐朝科舉制的發展2023·重慶卷·唐朝科舉制2023·天津卷·兩稅法2022·廣東·3·隋唐三省六部制2022·湖南·3·隋唐選官制度2022·浙江·5·唐三省六部制備考重點:1.隋唐時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舉制。2.隋唐時期的經濟制度及政策:租庸調制、兩稅法。注重以上制度的概念理解,出現的原因、內容、特點及影響;注重與選必的結合。考情分析隋唐至五代十國時期階段特征
封建社會繁榮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時期。政治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繼續發展,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疆域遼闊,社會穩定;三省六部制、科舉制進一步完善;唐朝中后期的藩鎮割據削弱了唐朝的統治,最終形成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經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呈現繁榮局面;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對外貿易繁榮;重農抑商政策松動;土地和賦役制度調整:由魏晉時期的租調制到唐朝的租庸調制和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思想文化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儒學正統地位受挑戰,儒學復興運動興起;中華文化全面繁榮、世界領先,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民族、對外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對外交通發達,海陸并舉;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時空定位制度之變選官制度西周:世卿世祿制秦朝:軍功爵制漢朝:察舉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唐朝:科舉制中樞制度漢武帝前:三公九卿制漢武帝后:中外朝制度東漢:三公和尚書臺魏晉南北朝:三省制唐朝: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魏晉時期:租調制唐初(780年前):租庸調制唐中后期:兩稅法知識回顧: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過程?時期主要制度方式標準先秦時期戰國至秦兩漢時期魏晉時期隋唐至清世襲血緣世卿世祿制中央任免軍功軍功爵制、薦舉制自下而上舉薦察舉制評定授官家世、道德、才能→門第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試才學科舉制品行背景概況選官方式選官標準
實質
漢末社會動蕩,“人口流移,考詳無地”,察舉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當時,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們交結朋黨,嚴重干擾了人才選拔。自曹操開始,嘗試新的選人方法,曹丕繼魏王后,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頒制九品中正制。這種選官制度既繼承了兩漢鄉里評議人物的傳統,又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確立:220年,魏王曹丕采納吏部尚書陳群建議推行。中正評定、吏部授官: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1.閱讀歷史縱橫,分析九品中正制產生的背景。從初創時期的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中央掌握選拔權力)演變為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家世(世家大族控制選拔權力)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一、選官制度(一)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①漢末動蕩,人口流動加劇,鄉里清議失去社會基礎;②地方大族操縱選拔權,不利于中央集權;材料研讀: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創之時,猶能“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選拔出有用人才,但后來逐漸被門閥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秦漢以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進研究》2.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如何評價九品中正制?積極意義:①早期為曹魏政權選拔了大量人才;②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局限性:①助長門閥政治,不利中央集權;②阻礙了階層流動。九品中正制成為士族壟斷官位的工具一、選官制度(一)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思考:針對上述弊端,統治者做了哪些調整?
材料:至南北朝,有識者對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評。君主為了改變門閥勢盛,威權下移的局面,開始啟用寒庶,典掌機要。標準由出身門第變為以文化考試為主,考試逐漸居于選用官制度的中心環節。——《閻步克自選集》以寒門抑制門閥,以考試取代門第材料一:梁末之亂,為永嘉南渡后一大結局,南朝士族在經過數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滅。——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材料二:隨著南北朝以來經濟的發展,中小地主與富裕農民的數量日益增多,他們要求打破門閥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發展。這一要求與隋朝打擊豪強地主,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三:“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此前選舉,皆權在舉之之人,士有應舉之才,而舉之不及,夫固無如之何。既可投牒自列...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徇私之舉而不得。”—呂思勉《中國制度史》①士族沒落,九品中正制失去存在基礎②寒門庶族崛起,要求打破門閥政治③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④為了招攬有識之士——科舉制一、選官制度(二)隋唐1.閱讀材料,分析科舉制產生的背景。2.科舉制發展歷程:創立隋文帝隋煬帝發展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成熟宋朝停滯元朝僵化明清廢除晚清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方式選拔官員創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增設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擴大科舉取士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擴大錄取范圍,開始糊名、謄錄和鎖院、南北分卷等時辦時廢,錄取人數不多分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八股取士1898廢八股,1905廢科舉——科舉制一、選官制度(二)隋唐思考:依據下面圖片和材料,你能得出唐朝科舉制有什么不足?兼顧多個階層但不完善,唐代推薦仍然占有突出地位,科舉出身者在官員隊伍中仍占少數,以才學取代門第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科舉≠只有科舉;程序公平≠結果公平;不足:重門第、重出身、兼采名望、錄取比例小宋朝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材料一:科舉制由應試人于一定時期,投牒自進,按科考試,共同競爭,試后有黜落,中試者舉用之,然后為真正考試...——鄧嗣禹《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3.依據材料結合所學,說明科舉制的特點?材料二:科舉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士的原則,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說,科舉制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
——鄒一楠《淺論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①選官方式:分科考試、擇優錄取;(擇優錄取的選拔性)②選官標準:才學;③選官原則:制度化、公平公開;(公平競爭的平等性)④選官范圍:士人自由投考,擴大人才選拔范圍
(面向社會的開放性)——科舉制一、選官制度(二)隋唐局限1、明清八股取士禁錮思想,摧殘人才,不利于中國的近代化(禁錮思想)2、知識階層熱衷追求功名利祿,科技研究缺乏人才,官本位思想阻礙中國科學文化發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阻礙社會轉型)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由政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汪洙(宋)《神童詩》材料三:間接助成國內風俗教化之統整,以輔成大一統政府之團結與鞏固。
--錢穆《國史大綱》材料四:(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 --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積極(1)采用更加公平的選拔方式,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加強中央集權。(2)擴大了官吏來源和統治基礎,加速了社會階層的流動。(3)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和文學的繁榮,有益于社會形成重學風氣。(4)對西方現代文官考試制度產生有重要影響。——科舉制一、選官制度(二)隋唐4.依據材料結合所學,說明科舉制的影響?朝代制度標準方式特點演變趨勢先秦①選拔標準:②選拔方式:③選拔原則:④選官基礎:⑤選官權力:中央任免漢代魏晉
隋唐軍功與爵位官制密切相連世官制舉薦與軍功爵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血緣才能軍功品行才能門第出身才學世襲品評授官考試與分封制、宗法制相結合以才能和品德為依據與當時門閥政治密切相關沖破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家世門第到學識才能自下而上血緣世襲到公開考試逐漸走向制度化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提高由地方到中央趨勢: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完善,選官日趨科學、公正、客觀實質: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反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
一、選官制度的演變1.(2022·湖南高考·3)據下表可知(
)A.世家大族沒落
B.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C.門閥觀念強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續時間事件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廢除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始置進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復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貞觀初年(627)再度廢除九品中正制A2.(2023·重慶高考·3)唐后期,科舉放榜后,新科進士一般會到主考官府邸謝恩,稱為“拜主司”。“主司列席縟,東面西向。主事揖狀元已下,與主司對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謝恩,稱“曲謝”。這一現象會導致()A.文官之間易結朋黨
B.官員施政能力下降C.官場禮儀更加繁瑣
D.官吏考核制度變革A
典例分析·真題再現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漢(漢武帝):中外朝制度東漢:尚書臺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中書省一省制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知識回顧:隋唐以前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演進1.運行機制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皇帝執行機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草擬詔令負責執行審核詔令決策機構交予審核通過未通過駁回相權三分,相互制約;分工明確,集體負責;節制君權,減少失誤2.特點3.實質材料:“唐代宰相是委員制。最高議事機關稱政事堂(宰相們的議事機構)。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事堂開會議決。送進皇宮劃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下。”
——錢穆《國史新論》皇權不斷加強的產物,是“皇權專制下的民主”注:中書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擬政令,門下省僅有封駁權,沒有裁決權,三省長官都必須絕對聽命于皇帝。政事堂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經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以付門下。或存未當,則門下繳駁,又還中書又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又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又下尚書省,尚書但主書撰“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語類》材料二:其后又置政事堂,蓋以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于政事堂議定,然后奏聞。材料三: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4.三省六部制的影響①相互牽制,削弱了相權,加強了君權;②分工明確,提高了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③皇帝頒行的詔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一定程度上節制了君權。④是我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標志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歷朝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3.(2022·廣東高考·3)下圖為南北朝時期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
)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D
典例分析·真題再現使職差遣制的形成:安史之亂前,唐代就出現了許多臨時派遣某些官員去執行各種使命的現象,稱為差遣。差遣官一般由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可以繞開由吏部或中書門下銓選授職的一套繁瑣程序,完成某些緊急復雜的使命,部分克服僵化官僚機構的低效率。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差遣官逐漸由臨時性質向固定化轉變。固定的差遣官通常都帶使職,稱為某某使,如節度使、鹽鐵使、采訪使等,而其原來擔任的職事官僅表示該官員受差遣時的身份地位而已。安史之亂后,使職差遣制的形成,使唐代前期建立的中央行政機構的職權逐漸破壞,產生了新的權力系統。4.唐代安史之亂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許多臨時派遣官執行各種使命,如節度使、鹽鐵使等。安史之亂以后,這種使職差遣迅速發展,而原來的主管官員和機構的職權反而被逐漸剝奪。這一做法(
)A.破壞了中央集權的原則B.標志著官僚制度的成熟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調整了中樞的運行機制D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惡性發展或朝政腐敗,權力失去制約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失去維護封建統治的積極作用。
典例分析·真題再現問題探究: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①總體趨勢:通過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相權逐步削弱、君權逐漸強化。②設置機構,轉移相權:新機構多處于內廷,距離皇帝近,逐漸擁有決策權,牽制、架空以宰相為首的外朝,久而久之逐漸制度化、合法化。③分散相權:在同一機構中,設置多個宰相職位;任用級別較低的官員參與決策,分散相權。隋朝唐朝隋初:州郡縣三級制隋文帝:州縣兩級制影響:①有利于中央集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②鞏固國家統一;③提高了行政效率(減少了管理層次);④確立了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基本模式。①沿用州、縣二級制;設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后成為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②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戰略重地設節度使,部分節度使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嚴重削弱中央集權。唐朝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后來,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戰略重地設節度使統兵征戰,部分節度使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知識補充1:隋唐時期地方行政制度知識補充2:隋唐時期其他制度與法律教化考核制度監察制度法律教化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進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分九等,依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四善德慎公勤考核機構:吏部地方: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對地方有巨大的威懾作用。中央: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唐律疏議》繼承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是歷代王朝創制法律的藍本,也標志著法律儒家化的完成。頒布《大唐開元禮》;重視家訓,強化基層教化。知識補充2:隋唐時期其他制度與法律教化戶籍基層治理救濟優撫兵制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稱為“刮戶”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領保制度,四家為鄰,五鄰為保,相互監督
重自我管理與監督。政府重視官方儲備,提倡民間積儲;唐朝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乞討等專門機構;寺廟病坊收治病人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即府兵平時耕種土地,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其最大特點是“兵農合一”。由隋文帝確立,唐太宗對其進行調整和健全,有利于鞏固邊防和加強中央集權。募兵制,即征兵制,是國家以雇傭的形式招募士兵的一種軍事制度。唐玄宗建立,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封建國家得以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5.《唐律疏議》第一篇《名例律》中的“八議”完全是照抄《周禮·秋官·小司寇》的“八辟”,第四篇《戶婚律》中的“七出三不去”則是《大戴禮記·本命》中“七去三不去”的翻版。這()A.傳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具有一定的形式主義傾向C.體現了禮法結合的特征
D.彰顯了古代法律的延續性C6.隋至唐朝初年實行的府兵制,規定府兵出征時自備武器、糧食等,與農民一樣分得田地。到開元年間,府兵制被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的募兵制所取代。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自耕農土地增加B.國家財政收入增加C.均田制遭到破壞D.藩鎮割據逐漸嚴重C
典例分析·真題再現三、賦役制度賦役制度:統治者以土地和人口為依據,向人民征收一定數量的田賦、人頭稅、征發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賦役的征發是統治階級賴以維持其統治的基礎,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戶稅: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田賦:也叫田租,以田畝為征收依據的土地稅;丁稅: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其他:關稅、市稅等。徭役: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為封建國家無償從事勞動的勞役。包括力役(庸)、兵役、和雜役。體現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租庸調制租調制兩稅法魏晉南北朝唐初唐中后期【均田制】政府不觸動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礎上,把無主荒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農民耕種,接受土地的農民要向封建國家交納賦稅和服役,大部分土地只允許使用不允許買賣,實際上是一種封建土地國有制。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依附農民擺脫豪強大族的控制,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但無法根本解決土地兼并問題。三、賦役制度交納定量的絹或布納絹代役。成年男子服役期間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之為庸。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納定量的谷物。庸租調調(二)唐朝前期:租庸調制①基礎:國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②內容:針對21-59歲之間成年男子征收。評價:積極:①改變了混亂的賦稅,減輕了農民負擔,保障了政府稅收;②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有利于農業生產發展,也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局限:租庸調制的基礎是均田制,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就無法維持。(一)隋朝:沿用租調制。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三、賦役制度1.【思考】閱讀史料,兩稅法形成的原因?材料:安史之亂后,隨著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劇,失地農民的逃亡日益嚴重,均田制難以維系,租庸調所入幾無。于是,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強對戶稅和地稅的征收。
——黃師昭《楊炎“兩稅法”及其意義》原因:唐朝中后期,土地買賣和兼并嚴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國家財政收入銳降。材料:其年八月,宰相楊炎上書奏曰:國家初定令式,有租賦庸調之法……丁口轉死,非舊名矣;田畝移換,非舊額矣;貧富升降,非舊第矣……炎遂請作兩稅法……量出以制入,戶無土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秋夏兩征之……其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廢。——《唐會要·卷八十三》2.實施: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楊炎建議,頒行“兩稅法”(三)唐中期以后——兩稅法三、賦役制度3.內容:①戶不分主戶和客戶,以當時的居住地,編入戶籍;②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納錢),按田畝繳納地稅(米粟);③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④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⑤中央根據財政支出定出總稅額,分配到各地征收;⑥貴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稅。土著戶外來戶“量出以制入”4.特點:①量出為入--即以國家財政支出來確定賦稅總額;②簡化稅制--就是將過去的田稅、戶稅并為一稅,每年分夏秋兩次征收;③考慮賦稅負擔能力--即將以往以丁為征收對象的做法,變為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④租稅以貨幣繳納--即以貨幣計稅,農產品必須折算成錢繳納。(三)唐中期以后——兩稅法三、賦役制度變革租庸調制兩稅法土地產權均田制均田制瓦解征稅前提稅額固定量出制入征稅標準人丁財產征稅項目田租、戶調、力役、雜稅等戶稅、田稅征稅對象授田農民不分主客農商,一律納稅征稅次數旬輸月送夏、秋兩季征收形式以實物為主以錢幣為主保證了國家收入放松了人身控制簡化了稅收名目擴大了收稅對象減輕了農民負擔推動商品經濟發展利(三)唐中期以后——兩稅法三、賦役制度地越來越少,稅越來越多,這日子沒法過了!材料1:唐后期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大地主隱瞞財產轉嫁賦稅現象增多,政府為保證財政又增加捐稅,農民負擔更加沉重。材料2:私家無錢爐,平地無銅山。胡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錢力日已重,農力日已殫。賤糶粟與麥,賤貿絲與綿。歲暮衣食盡,焉得無饑寒。——白居易《贈友五首》①兩稅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更加嚴重;②地主隱瞞財產轉嫁賦稅,政府增加捐稅,加重農民負擔,社會矛盾加劇。②繳納貨幣造成對百姓二次剝削,沒有考慮民間疾苦。(三)唐中期以后——兩稅法三、賦役制度積極:①簡化稅收名目,統一了稅制,有利于從制度上避免官吏亂攤派的可能。②擴大了收稅對象,保證國家財政收入;③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減輕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④戶稅納錢,地稅交實物,加速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局限:①兩稅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更加嚴重;②地主隱瞞財產轉嫁賦稅,政府增加捐稅,加重農民負擔,社會矛盾加劇。②繳納貨幣造成對百姓二次剝削,沒有考慮民間疾苦。(三)唐中期以后——兩稅法三、賦役制度5.影響:朝代制度特點發展趨勢
秦田賦、人頭稅、徭役賦役繁重漢編戶制度舍地而稅人魏晉租調制與均田制配合唐朝初期租庸調制納庸代役晚期兩稅法財產稅為主;量出為入;簡化名目,擴大收稅對象;宋募役法官府募人代役明一條鞭法簡化名目;用銀兩收稅清攤丁入畝廢除人頭稅1.征收標準:2.賦役形式:3.征收種類:4.征收時間:人丁為主
土地為主(以兩稅法為標志)勞役地租為主
實物為主
貨幣為主
(以兩稅法和一條鞭法為標志)繁雜
簡單(以一條鞭法為標志)不定時
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趨勢5.人身控制:強弱(以“庸”標志)6.國家重農抑商,對商品征收重稅7.(2024·湖南高考,4)敦煌文書多見唐中葉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長工,契約中寫明工期和酬勞,規定受雇者必須認真勞作,不得曠工,“若先悔者,罰青麥十馱”。由此可推知當時(
) A.雇工經營成為主要經營方式B.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減弱 C.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D.商品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8.(2024·廣東高考,3)兩稅法依據田地、雜稅等資產評定戶等,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班節能活動周活動方案
- 巧用數字活動方案
- 工匠精神培育活動方案
- 展示匯報活動方案
- 少工委活動比賽活動方案
- 小學詩詞書法活動方案
- 少兒口才活動方案
- 小額貸款公司策劃方案
- 布置生日自營活動方案
- 市集線下活動方案
- 制冷操作證培訓教材制冷與空調設備運行操作作業培訓教程課件
- 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
- 煙葉烘烤調制理論考試試題
- 下承式鋼桁梁橋結構設計及優化 (跨度64m)
- DB23-T 3336-2022懸掛式單軌交通技術標準-(高清最新)
- 服刑人員心理健康教育課件
- DB32-T 2665-2014機動車維修費用結算規范-(高清現行)
- “麥語言”函數手冊
- 外協(外委)單位作業安全管理制度(附安全告知書)
- 【專項訓練】初二數學-全等三角形的綜合應用
- (完整版)《市場營銷學》說課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