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臨西方言音系:地域文化視角下的語音學探索一、引言1.1研究背景與意義臨西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邢臺市東部,是兩省四市七縣交界之地,縣境東和東南部隔衛運河與山東臨清市相望,西南承館陶縣,西倚丘縣,北拱威縣、清河縣。其地處冀魯平原腹地,獨特的地理位置,使臨西方言處于晉方言與冀魯官話的過渡地帶,隸屬于冀魯官話石濟片聊泰小片,方言內部又可細分為東片和西片。在漢語方言學的研究版圖中,臨西方言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漢語方言是漢語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地域變體,它們承載著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民俗等豐富信息,是漢語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臨西方言作為冀魯官話石濟片聊泰小片的典型代表之一,深入探究其音系,有助于全面了解冀魯官話的語音特征及其內部差異。通過對臨西方言音系的研究,能夠揭示其在聲母、韻母、聲調等方面的獨特性,以及這些特征與周邊方言的異同之處,為構建更加完善的漢語方言語音體系提供有力支撐。從豐富漢語方言學理論的角度來看,每一種方言的音系都是一個獨特的系統,蘊含著該方言的語音演變規律和特點。臨西方言音系的研究可以補充和完善漢語方言學在語音方面的理論。例如,在臨西方言中,古日母止攝開口三等字今讀零聲母,其他大部分字今讀l聲母,少數讀Z(l)聲母,這一特殊的語音現象為研究漢語語音的歷史演變提供了鮮活的例證,有助于深入探討聲母演變的規律和機制。同時,對臨西方言連讀變調、輕聲、兒化等語流音變現象的研究,也能夠豐富漢語語音學關于變調、輕聲、兒化現象的理論研究,為普通語音學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和實踐案例。臨西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臨西地區人民千百年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它與臨西的歷史、民俗、藝術等緊密相連。從歷史角度看,臨西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就有古人類定居,歷經多個朝代的變遷,其方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受到了不同歷史時期語言的影響,保留了許多古老的語音特征,成為研究當地歷史的“活化石”。在民俗方面,臨西方言在當地的傳統節日、婚喪嫁娶、民間故事等民俗活動中廣泛使用,如在臨西的民間故事講述中,獨特的方言詞匯和發音能夠生動地展現故事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和傳承價值。臨西亂彈這一古老劇種,是當地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唱詞和念白都運用臨西方言,方言的獨特音韻為亂彈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臨西地域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然而,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和現代社會交流的日益頻繁,臨西方言正面臨著逐漸被邊緣化的困境,一些獨特的語音特征和詞匯正在逐漸消失。因此,對臨西方言音系進行深入研究,及時記錄和整理其語音特點,對于保護這一珍貴的地域文化遺產具有緊迫且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研究,可以喚起人們對方言文化的重視,增強地域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1.2研究現狀漢語方言研究歷史悠久,成果豐碩。自先秦時期,就有關于方言的記載,揚雄的《方言》更是我國第一部方言學著作,對當時的方言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和記錄,為后世方言研究奠定了基礎。近代以來,隨著語言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漢語方言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學者們運用現代語言學方法,對各地方言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分析,揭示了漢語方言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對于臨西方言的研究,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逐步受到關注。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言的概述和簡單描寫上,如對臨西方言的歸屬、大致特點進行簡要介紹,讓學界對臨西方言有了初步的認識。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碩士學位論文開始從不同角度對臨西方言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車慧的《河北臨西方言語音調查研究》,對臨西方言東片的語音系統進行了深入剖析,包括單字音系、連讀變調、輕聲、兒化等方面。在單字音系上,指出古日母止攝開口三等字今讀零聲母,其他大部分字今讀l聲母,少數讀Z(l)聲母;見系蟹攝開口二等字的今韻母是[iai];曾攝開口一等、三等(莊組)入聲字和梗攝開口二等入聲字的今韻母有較復雜的文白異讀;去聲調值有明顯的嘎裂音特征。在連讀變調方面,發現重重型兩字組的變調都屬于前字變調類型;四個單字調在重輕型兩字組前字位置上的變調與在重重型兩字組中的變調有較大差異;AA式重輕型疊字組的變調尤為復雜,連調規則受詞性制約。在輕聲研究中,表明臨西方言的輕聲是典型的弱化音形式,主要表現為音長縮短、音高幅度縮小、音強減弱,失去原調值;受重讀前字調值的制約,有[2]度和[4]度的音高變化,輕聲音段特征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聲母的弱化。關于兒化,提到臨西方言的兒化韻有23個,歸并程度比普通話高,以卷舌元音劃分,23個兒化韻可分為[(e)r、(ε)r、(a)r、ar、(a)r、ur]6大類,大多有開齊合撮四種形式。盡管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從研究范圍來看,對臨西方言西片的研究相對薄弱,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東片,而西片方言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可能存在與東片不同的特點,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分析。在語音研究深度上,雖然對一些主要的語音特征進行了分析,但對于一些較為細微的語音現象,如某些聲母、韻母在特定語境下的變體,以及方言中一些特殊的語音組合規律等,研究還不夠細致。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傳統的田野調查和描寫分析為主,缺乏運用現代語音實驗技術進行研究,難以從聲學角度更精確地揭示臨西方言的語音特征和演變規律。在方言比較方面,與周邊方言的對比研究還不夠全面和深入,未能充分凸顯臨西方言在整個冀魯官話乃至漢語方言體系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本文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以填補研究空白和深化已有研究為切入點。全面涵蓋臨西方言東片和西片,通過細致的田野調查,獲取豐富的一手語料,深入分析兩片方言在音系上的異同。運用現代語音實驗技術,如語音分析軟件,對臨西方言的聲母、韻母、聲調進行聲學分析,從音高、音強、音長等方面揭示其語音的物理屬性,為傳統的語音描寫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拓寬方言比較的范圍,不僅與周邊的冀魯官話方言進行對比,還將與晉方言等進行比較,從更大的語言區域視角探究臨西方言音系的特點和演變路徑,從而更全面、深入地揭示臨西方言音系的全貌和本質特征。1.3研究方法與語料來源在本次對臨西方言音系的研究中,綜合運用了多種科學且嚴謹的研究方法,以確保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田野調查法是獲取一手資料的關鍵方法。深入臨西縣各個鄉鎮,涵蓋東片和西片具有代表性的村落,如東片的下堡寺鎮、搖鞍鎮,西片的尖冢鎮、呂寨鎮等。在每個調查點,精心挑選數位發音合作人,他們均為土生土長、長期居住在當地,且能熟練使用臨西方言交流的居民,年齡分布涵蓋不同年齡段,包括老年人、中年人以及青少年,以全面了解方言在不同年齡段中的使用差異和演變趨勢。通過與發音合作人進行自然的日常對話,引導他們講述當地的傳說故事、生活瑣事,以及對一些常見事物、場景的描述,如“講講咱這兒過年的老規矩”“說說以前種地都有啥講究”等,真實記錄他們的發音、詞匯運用和語法表達。同時,采用國際音標對發音進行精準標注,對于一些難以用文字準確描述的語音細節,利用錄音設備進行全程錄制,以便后續反復聽辨和分析,為研究提供最原始、最真實的語料基礎。文獻研究法也貫穿于整個研究過程。廣泛查閱與臨西方言相關的各類文獻資料,包括但不限于《臨西縣志》中關于方言的記載,其中詳細記錄了臨西方言的部分語音特點、詞匯和語法現象,為研究提供了歷史線索和基礎資料;前人撰寫的關于臨西方言的學術論文,如車慧的《河北臨西方言語音調查研究》,對臨西方言東片的語音系統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剖析,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對比依據;此外,還涉及與冀魯官話乃至整個漢語方言研究相關的著作和論文,從更宏觀的角度把握臨西方言在漢語方言體系中的位置和特點,通過對這些文獻的梳理和分析,了解臨西方言研究的歷史和現狀,避免重復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在語料收集過程中,嚴格把控語料的質量和來源。收集地點遍布臨西縣的各個區域,充分考慮到方言內部東片和西片的差異,以及不同鄉鎮之間可能存在的細微差別。收集方式除了上述的田野調查中的自然對話和故事講述外,還組織發音合作人進行專門的發音測試,如朗讀包含各種聲母、韻母、聲調組合的單字表、詞語表和句子,以系統地獲取方言的語音信息;同時,收集當地的民間歌謠、戲曲唱詞,如臨西亂彈的唱詞,這些藝術形式中的方言運用往往保留了方言的獨特韻味和古老特征,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語料來源主要是發音合作人的口語表達以及各類文獻資料中的相關記載,確保語料的真實性、多樣性和代表性,為全面、深入地研究臨西方言音系奠定堅實的基礎。二、臨西方言概況2.1臨西縣概述臨西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邢臺市東部,地處東經115°19′-115°45′,北緯36°55′-37°06′之間,是兩省四市七縣交界之地。縣境東和東南部隔衛運河與山東臨清市相望,如同一條天然的紐帶,將臨西與山東緊密相連,這種地緣上的接近,使得臨西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山東方言的影響;西南承館陶縣,西倚丘縣,北拱威縣、清河縣,周邊多縣環繞,復雜的地理交界環境為臨西方言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礎。境域總面積542平方千米,全縣地勢平坦廣闊而微有起伏,大致呈現西南高而東北低的態勢,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這樣的地理環境為當地的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了穩定的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方言的形成與發展。臨西縣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這片土地上就有古人類定居,開啟了臨西地區人類文明的先河。夏朝時,臨西縣一帶屬兗州,商代末葉,屬紂畿內地,在歷史的長河中,臨西地區的歸屬不斷變遷。西周初,臨西縣屬三監地;春秋時期,為衛地,見證了諸多歷史事件和文化交流;戰國時期,系趙國轄域,受到趙國文化的熏陶;秦朝時,臨西縣屬巨鹿郡,在統一的國家行政區劃下,文化開始逐漸融合;漢代本境域置清淵縣(治今臨西),這是臨西地區有明確建置的開始;北魏更名臨清縣(治今臨西),縣名的變更反映了當時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變化;金元以后,縣治遷徙水東(治今臨清),臨西遂成為臨清縣的河西部分,在之后的歷史中,臨西與臨清的關系緊密相連;明洪武元年(1368年),臨清縣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在明代的行政區劃下,臨西地區的經濟、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清初,臨清襲舊稱臨清州,不領縣,屬山東省東昌府;1964年,為便于衛運河管理,析臨清縣衛運河以西5個區設臨西縣,從此,臨西縣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開啟了新的發展篇章。截至2022年末,臨西縣共轄7鎮、2鄉,戶籍人口39.7萬人。人口分布呈現出一定的特點,不同鄉鎮的人口數量和密度有所差異。其中,臨西鎮作為縣政府駐地,人口相對集中,是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人口數量較多,經濟活動頻繁,方言的使用也更為多樣化;一些偏遠鄉鎮,如東棗園鄉,人口相對較少,方言保留了更多的傳統特色,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這種人口分布狀況對臨西方言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人口密集的區域,方言在交流中不斷演變,吸收了更多的外來詞匯和語音特點;而在人口相對較少的偏遠地區,方言則較好地保留了古老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特征,成為研究方言演變的寶貴樣本。2.2臨西方言的系屬與內部差異臨西方言在漢語方言的龐大體系中,隸屬于冀魯官話區石濟片聊泰小區。冀魯官話作為漢語官話方言的重要分支,分布于河北、山東等地區,具有獨特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特點。石濟片則是冀魯官話中的一個次方言片,其范圍涵蓋了河北東南部和山東西北部的部分區域,臨西縣正處于這一區域之中,與周邊地區的方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聊泰小區進一步細化了石濟片的方言分區,臨西方言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與聊泰小區內的其他方言有著較高的相似度,如在聲調的調類和調值上,與山東聊城、泰安等地的方言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同時在一些常用詞匯和語法結構上也表現出相似性,如在人稱代詞的使用上,臨西方言與聊泰小區內的方言都有一些獨特的表達方式。臨西方言內部又可進一步細分為東片和西片,兩片方言在語音上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聲母、韻母和聲調等方面。在聲母方面,東片方言中,古日母止攝開口三等字今讀零聲母,例如“日”讀作“i”,“二”讀作“èr”;其他大部分字今讀l聲母,如“人”讀作“lén”,“軟”讀作“luǎn”;少數讀Z(l)聲母,像“扔”讀作“Z(l)ēng”。而西片方言在這些字的讀音上有所不同,古日母止攝開口三等字部分讀v聲母,例如“日”在西片部分地區讀作“vì”,“二”讀作“vèr”;部分仍讀l聲母,但發音與東片存在細微差別,發音部位相對靠前,音色也略有不同。韻母上的差異也較為顯著。東片方言中,見系蟹攝開口二等字的今韻母是[iai],如“街”讀作“jiāi”,“鞋”讀作“xiāi”。西片方言中,這一類字的韻母則為[ie],“街”讀“jiē”,“鞋”讀“xié”。在曾攝開口一等、三等(莊組)入聲字和梗攝開口二等入聲字的今韻母上,東片方言有較復雜的文白異讀現象。以“百”字為例,文讀為“bǎi”,白讀為“bó”;“北”字文讀“běi”,白讀“bó”。而西片方言在這些字的讀音上,文白異讀現象相對簡單,大多只有一種讀音,“百”只讀“bǎi”,“北”只讀“běi”。聲調方面,東片方言有四個單字調,陰平調值為[213],如“天”[tiān];陽平調值為[53],像“田”[tián];上聲調值為[24],例如“土”[tǔ];去聲調值為[51],且有明顯的嘎裂音特征,如“地”[dì],發音時聲帶會出現緊促的顫動,使得去聲聽起來更為短促有力。西片方言同樣有四個單字調,但調值與東片存在差異,陰平調值為[214],比東片的陰平調值略高,發音時音程的下降幅度稍大;陽平調值為[42],與東片的陽平調相比,起點較高,降調的幅度更大;上聲調值為[21],發音時音高較低,且音長相對較短;去聲調值為[53],沒有嘎裂音特征,發音相對平穩,音高的下降較為順滑。這些語音上的差異,反映了臨西方言內部的多樣性,也與臨西縣的地理環境、歷史變遷以及人口流動等因素密切相關。臨西縣東片與山東臨清市隔衛運河相望,在長期的交流中,方言受到山東方言的影響較大,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語音特點;西片與丘縣、威縣等地接壤,在方言演變過程中,受到周邊地區方言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與東片不同的語音特征。三、臨西方言單字音系3.1聲母系統3.1.1聲母的數量與分類經過深入的田野調查和細致的分析,確定臨西方言共有24個聲母(含零聲母),具體如下:p巴班幫別p‘怕盤旁皮m媽慢忙米f發反方飛t打膽當多t‘他談糖太n拿南囊腦l拉蘭狼來ts雜贊臟早ts‘擦蠶藏草s撒三桑掃z日人軟扔t?渣沾張周t?‘插蟬長抽?沙山商收r繞熱然軟t?家尖江街t?‘掐千強切?瞎先香鞋j爺也夜油k瓜關光歌k‘夸寬狂課x花歡荒喝w娃完王我按照發音部位進行分類,可分為以下七類:雙唇音:p、p‘、m,發音時,雙唇緊閉,阻礙氣流,然后突然放開,使氣流迸出成音。如“巴”[pa],發音時雙唇緊閉,阻礙氣流,再突然放開,氣流沖出形成“p”音;“媽”[ma],雙唇緊閉,聲帶顫動,氣流從鼻腔出來,張開嘴,“m”音發出。唇齒音:f,以上齒接觸下唇,形成窄縫阻礙氣流,再讓氣流從縫中擠出來,摩擦成聲。例如“發”[fa],上齒輕觸下唇,氣流從唇齒間吹出,發出“f”音。舌尖前音:ts、ts‘、s、z,舌尖平伸,抵住或接近上齒背,阻礙氣流,再讓氣流沖破阻礙發出聲音。像“雜”[tsa],舌尖抵住上齒背,阻礙氣流,然后突然放開,氣流沖出形成“ts”音;“日”在東片部分地區讀[z],舌尖接近上齒背,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舌尖中音:t、t‘、n、l,舌尖抵住上齒齦,阻礙氣流,再突然放開,使氣流迸出成音(n發音時氣流從鼻腔出來,l發音時氣流從口腔出來)。如“打”[ta],舌尖抵住上齒齦,阻礙氣流,然后突然放開,氣流沖出形成“t”音;“拿”[na],舌尖抵住上齒齦,聲帶顫動,氣流從鼻腔出來,發出“n”音;“拉”[la],舌尖抵住上齒齦,聲帶顫動,氣流從口腔出來,發出“l”音。舌尖后音:t?、t?‘、?、r,舌尖上翹,抵住硬腭前部,阻礙氣流,再讓氣流沖出阻礙發出聲音。比如“渣”[t?a],舌尖上翹,抵住硬腭前部,阻礙氣流,然后突然放開,氣流沖出形成“t?”音;“沙”[?a],舌尖上翹,靠近硬腭前部,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舌面前音:t?、t?‘、?、j,舌面前部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阻礙氣流,再讓氣流沖出阻礙發出聲音。以“家”[t?ia]為例,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阻礙氣流,然后突然放開,氣流沖出形成“t?”音;“瞎”[?ia],舌面前部靠近硬腭前部,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舌根音:k、k‘、x、w,舌根抵住軟腭,阻礙氣流,再突然放開,使氣流迸出成音(x發音時氣流摩擦成聲,w是半元音,發音時聲帶顫動,氣流較弱)。如“瓜”[kua],舌根抵住軟腭,阻礙氣流,然后突然放開,氣流沖出形成“k”音;“花”[xua],舌根靠近軟腭,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若依據發音方法來分類,可分為五類:塞音:p、p‘、t、t‘、k、k‘,發音時,發音器官的某兩部分完全緊閉,使氣流受阻,然后突然放開,讓氣流迸出,爆發成音。如“怕”[p‘a],雙唇緊閉,阻礙氣流,再突然放開,氣流沖出,發出送氣的“p‘”音;“打”[ta],舌尖抵住上齒齦,阻礙氣流,然后突然放開,氣流沖出,發出不送氣的“t”音。擦音:f、s、?、?、x,發音時,發音器官的某兩部分靠近,形成窄縫,阻礙氣流,再讓氣流從縫中擠出,摩擦成聲。比如“發”[fa],上齒輕觸下唇,形成窄縫,氣流從唇齒間擠出,摩擦成聲;“沙”[?a],舌尖上翹,靠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縫,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塞擦音:ts、ts‘、t?、t?‘、t?、t?‘,發音時,發音器官的某兩部分先完全緊閉,阻礙氣流,再逐漸放開,形成窄縫,讓氣流從縫中擠出,先塞后擦,發出塞擦音。以“雜”[tsa]為例,舌尖抵住上齒背,阻礙氣流,然后突然放開,氣流沖出,形成“ts”塞擦音;“掐”[t?‘ia],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阻礙氣流,然后逐漸放開,形成窄縫,氣流從縫中擠出,發出送氣的“t?‘”塞擦音。鼻音:m、n,發音時,口腔中的發音部位完全閉塞,軟腭下降,打開鼻腔通路,使氣流從鼻腔中出來,同時聲帶顫動。如“媽”[ma],雙唇緊閉,聲帶顫動,氣流從鼻腔出來,發出“m”音;“拿”[na],舌尖抵住上齒齦,聲帶顫動,氣流從鼻腔出來,發出“n”音。邊音:l,發音時,舌尖抵住上齒齦,聲帶顫動,氣流從舌頭兩邊通過。例如“拉”[la],舌尖抵住上齒齦,聲帶顫動,氣流從舌頭兩邊通過,發出“l”音。普通話共有23個聲母(含零聲母),與普通話聲母相比,臨西方言聲母在數量上多了一個z(在普通話中,“日”等字的聲母為r,而臨西方言東片部分地區“日”讀[z])。在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差異。在發音部位方面,臨西方言中舌尖前音z是其特有的聲母,普通話中沒有與之對應的聲母;普通話中的r聲母,在臨西方言中部分字讀z聲母,部分字讀l聲母,如“人”在臨西方言中讀[lén],“扔”在東片部分地區讀[zēng]。在發音方法上,臨西方言中部分塞擦音和擦音的發音部位與普通話略有不同,臨西方言舌尖后音t?、t?‘、?、r的發音部位相對普通話更靠前,發音時舌尖更接近硬腭前部,使得音色上存在一定差異。3.1.2聲母的特點分析臨西方言聲母具有諸多獨特之處,在發音差異方面,最為顯著的便是古日母字的讀音問題。在臨西方言中,古日母止攝開口三等字今讀零聲母,像“二”讀作“èr”,“耳”讀作“ěr”,發音時沒有明顯的輔音起始,直接發出元音;其他大部分字今讀l聲母,“人”讀作“lén”,“肉”讀作“lòu”,將普通話中r聲母的字讀成了l聲母;少數讀Z(l)聲母,例如“扔”在東片部分地區讀作“Z(l)ēng”,發音時舌尖接近上齒背,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這與普通話中“扔”讀“rēng”有著明顯區別。這種讀音的分化,反映了臨西方言在聲母演變過程中的獨特路徑,可能與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以及人口遷徙等因素有關。臨西縣地處冀魯平原腹地,是兩省四市七縣交界之地,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人口遷徙和文化交流,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使得臨西方言在語音演變過程中受到了多種方言的影響,從而導致古日母字讀音的獨特分化。尖團音的區分也是臨西方言聲母的一大特色。尖音是指舌尖前音z、c、s與齊齒呼、撮口呼韻母相拼發出的音,團音則是舌面前音j、q、x與齊齒呼、撮口呼韻母相拼發出的音。在臨西方言中,能夠清晰地區分尖團音。例如,“尖”讀作[tsian],“千”讀作[ts‘ian],“先”讀作[sian],這是尖音;“家”讀作[t?ia],“掐”讀作[t?‘ia],“瞎”讀作[?ia],這是團音。而在普通話中,尖團音已經合流,都讀作j、q、x。臨西方言保留尖團音的區分,體現了其語音系統的古老性和獨特性,為研究漢語語音的歷史演變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尖團音的區分在漢語語音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反映了漢語語音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軌跡。在中古時期,漢語存在尖團音的區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普通話中尖團音逐漸合流,但在一些方言中仍然保留著這種區分。臨西方言保留尖團音,說明其在語音演變過程中相對保守,較好地保留了中古漢語的一些語音特征。此外,臨西方言中部分聲母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也與普通話存在細微差異。舌尖后音t?、t?‘、?、r在臨西方言中的發音部位相對普通話更靠前,發音時舌尖更接近硬腭前部。在發“渣”[t?a]音時,臨西方言發音者的舌尖位置比普通話發音者更靠前,使得發出的音在音色上略顯不同,臨西方言的發音聽起來更尖銳一些。這種發音部位的差異,可能是由于臨西方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受到當地居民發音習慣以及周邊方言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臨西縣周邊的方言,如山東臨清方言、河北邱縣方言等,在語音上都對臨西方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些方言在舌尖后音的發音部位上可能與臨西方言存在相似之處,從而導致臨西方言在發展過程中保留了這種獨特的發音特點。3.2韻母系統3.2.1韻母的數量與分類臨西方言共有39個韻母,如下所示:a巴媽大沙ia家霞掐ua瓜花掛蛙o波坡摸佛uo多拖落鍋e哥河車蛾ie爹鐵捏裂üe缺靴月虐ai白拍埋才uai乖快懷怪ei杯培妹飛uei歸虧灰鬼ao包跑貓刀iao交橋巧要ou溝口樓夠iou丟秋牛九an班盤滿干ian邊片棉見uan關寬歡官üan捐圈宣全en奔盆門根in賓品民金uen滾困昏棍ün軍群熏云ang幫旁忙剛iang江強香央uang光狂黃廣ong東通龍公iong窮胸兄永ê欸er兒耳二-i(前)資詞思-i(后)知吃師日按照韻母的結構進行分類,可分為單韻母、復韻母和鼻韻母三類。單韻母是由一個元音構成的韻母,臨西方言中有10個單韻母:a、o、e、ê、i、u、ü、-i(前)、-i(后)、er。復韻母則是由兩個或三個元音結合而成的韻母,臨西方言中有13個復韻母:ai、ei、ao、ou、ia、ie、ua、uo、üe、iao、iou、uai、uei。鼻韻母是由一個或兩個元音后面帶上鼻輔音構成的韻母,臨西方言中有16個鼻韻母:an、en、ang、eng、ian、in、iang、ing、uan、uen、uang、ueng、üan、ün、iong、ong。依據韻尾的不同來劃分,臨西方言韻母可分為無韻尾韻母、元音韻尾韻母和鼻音韻尾韻母。無韻尾韻母有15個:a、o、e、ê、i、u、ü、-i(前)、-i(后)、er、ia、ie、ua、uo、üe;元音韻尾韻母有8個:ai、ei、ao、ou、iao、iou、uai、uei;鼻音韻尾韻母有16個:an、en、ang、eng、ian、in、iang、ing、uan、uen、uang、ueng、üan、ün、iong、ong。普通話共有39個韻母,與普通話韻母相比,臨西方言韻母在數量上相同,但在具體的韻母構成和發音上存在一些差異。臨西方言中見系蟹攝開口二等字的今韻母是[iai],“街”讀作“jiāi”,“鞋”讀作“xiāi”,而普通話中這些字的韻母為[ie]。在鼻韻母方面,普通話中的“eng”韻,在臨西方言中部分字讀“ong”韻,“夢”在臨西方言中讀作“mòng”,這體現了臨西方言韻母在演變過程中的獨特路徑。3.2.2韻母的特點分析臨西方言韻母具有顯著的特點,其中特殊韻母的發音別具一格。見系蟹攝開口二等字的韻母[iai]是臨西方言特有的發音。在發音時,先發[i]音,口腔開度較小,舌位較高,舌尖抵住下齒背;緊接著快速滑向[a]音,口腔開度迅速增大,舌位降低,舌尖位置基本不變;最后再輕輕帶上一個較模糊的[i]音收尾,整個發音過程連貫且自然。這種發音方式與普通話中[ie]的發音截然不同,[ie]發音時,由[i]音直接滑向[e]音,口腔開度變化相對較小,沒有明顯的[a]音過渡。臨西方言中“街”[jiāi]的發音,從[i]音開始,迅速打開口腔發出[a]音,再輕輕收回到類似[i]的音,發音過程較為飽滿;而普通話中“街”[jiē],發音從[i]直接過渡到[e],較為簡潔流暢。這種特殊韻母的發音,反映了臨西方言在語音演變過程中,可能受到當地居民發音習慣以及周邊方言的影響,保留了較為獨特的語音特征。文白異讀現象在臨西方言韻母中也較為常見。以曾攝開口一等、三等(莊組)入聲字和梗攝開口二等入聲字為例,這些字在臨西方言中有復雜的文白異讀。“百”字,文讀為“bǎi”,白讀為“bó”。在文讀時,發音與普通話相近,韻母為[ai],發音時從[a]音開始,口腔開度較大,舌位較低,然后快速滑向[i]音,口腔開度逐漸減小,舌位升高。而白讀時,韻母為[o],發音時口腔呈圓形,舌頭后縮,舌位半高,氣流從口腔中均勻呼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一些正式場合或讀書、朗誦等活動中,通常會使用文讀音“bǎi”,以顯得較為規范和正式;而在日常口語交流中,尤其是在講述民間故事、談論家常等場景下,白讀音“bó”更為常用,更能體現方言的特色和親切感。這種文白異讀現象,不僅反映了臨西方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文化層次的影響,也體現了方言在不同語境下的靈活運用,是臨西方言豐富性和獨特性的重要體現。3.3聲調系統3.3.1聲調的調類與調值臨西方言有四個單字調,分別為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陰平調值為[213],例如“天”[tiān],發音時,音高先由2度下降到1度,然后再上升到3度,呈現出一個先降后升的曲折調型;陽平調值為[53],像“田”[tián],發音時,音高從5度快速下降到3度,是一個明顯的降調;上聲調值為[24],“土”[tǔ],發音時,音高由2度平穩上升到4度,為升調;去聲調值為[51],且有明顯的嘎裂音特征,“地”[dì],發音時,音高從5度急劇下降到1度,同時聲帶會出現緊促的顫動,發出類似破裂的聲音,使得去聲聽起來更為短促有力。普通話也有四個聲調,分別是陰平(調值55)、陽平(調值35)、上聲(調值214)和去聲(調值51)。與普通話聲調相比,臨西方言的陰平調值[213]與普通話陰平調值[55]差異較大,普通話陰平是高平調,發音時音高保持在5度,而臨西方言陰平是先降后升的曲折調;臨西方言陽平調值[53]與普通話陽平調值[35]也有所不同,普通話陽平是中升調,從3度上升到5度,臨西方言陽平則是高降調,從5度下降到3度;臨西方言上聲調值[24]與普通話上聲調值[214]相比,普通話上聲是降升調,先從2度下降到1度,再上升到4度,調型更為曲折,臨西方言上聲則是簡單的升調;臨西方言去聲調值雖然與普通話去聲相同,均為[51],但臨西方言去聲帶有嘎裂音特征,這是普通話去聲所沒有的,使得臨西方言去聲在發音上更為獨特。3.3.2聲調的特點分析臨西方言聲調具有獨特的特點,入聲字的聲調演變是其中之一。在漢語語音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古時期存在入聲,入聲字具有塞音韻尾,發音短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普通話中,入聲字已經消失,分別派入到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中。臨西方言在入聲字的聲調演變上有其自身規律,通過對大量入聲字的統計分析發現,大約81%全濁入聲演變為陽平,例如“白”字,中古時期為全濁入聲字,在臨西方言中讀陽平,發音為[bái];大約85%次濁入聲字演變為去聲,“納”字,次濁入聲字,在臨西方言中讀去聲,發音為[nà];大約61%清入聲派入陰平,像“八”字,清入聲字,在臨西方言中讀陰平,發音為[bā]。這種入聲字聲調演變的差異,反映了臨西方言在語音演變過程中,受到當地歷史、文化、人口遷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與普通話以及其他方言在入聲演變路徑上產生了分歧。去聲調值的嘎裂音特征也是臨西方言聲調的一大特色。嘎裂音是一種特殊的發音現象,在發音時,聲帶會出現不規則的顫動,導致聲音出現類似破裂的效果。臨西方言去聲調值[51]伴有嘎裂音,使得去聲在發音時顯得更為短促、有力。在日常交流中,當說“大”[dà]、“路”[lù]等去聲字時,嘎裂音的存在使得這些字的發音更加干脆利落,富有地方特色。這種嘎裂音特征的形成,可能與臨西方言所處的地域環境以及當地居民的發音習慣有關。臨西縣地處冀魯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長期的生活方式,使得當地居民在發音時逐漸形成了這種獨特的發聲方式,進而影響了去聲調值的發音特點。3.4聲韻拼合規律臨西方言的聲母和韻母之間存在著特定的拼合規律,這是其語音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雙唇音聲母p、p‘、m,可以與開口呼韻母相拼,如“巴”[pa]、“怕”[p‘a]、“媽”[ma];也能與齊齒呼韻母相拼,“別”[pie]、“皮”[p‘i]、“米”[mi];但與合口呼韻母相拼時,只限于u韻母,“布”[pu]、“撲”[p‘u]、“木”[mu],不能與其他合口呼韻母相拼。雙唇音聲母不能與撮口呼韻母相拼。唇齒音聲母f,只能與開口呼韻母相拼,“發”[fa]、“反”[fan]、“方”[fang],不能與齊齒呼、合口呼(除u韻母外)、撮口呼韻母相拼。舌尖中音聲母t、t‘、n、l,其中t、t‘可以與開口呼、合口呼韻母相拼,“打”[ta]、“他”[t‘a]、“多”[tuo]、“拖”[t‘uo],不能與齊齒呼、撮口呼韻母相拼;n、l則可以與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四類韻母相拼,“拿”[na]、“南”[nan]、“蘭”[lan]、“狼”[lang]、“娘”[niang]、“年”[nian]、“亂”[luan]、“輪”[lun]、“女”[nü]、“綠”[lü]。舌尖前音聲母ts、ts‘、s、z,只能與開口呼、合口呼韻母相拼,“雜”[tsa]、“擦”[ts‘a]、“撒”[sa]、“咱”[zan]、“鉆”[tsuan]、“竄”[ts‘uan]、“酸”[suan]、“算”[zuan],不能與齊齒呼、撮口呼韻母相拼。舌尖后音聲母t?、t?‘、?、r,同樣只能與開口呼、合口呼韻母相拼,“渣”[t?a]、“插”[t?‘a]、“沙”[?a]、“熱”[re]、“抓”[t?ua]、“踹”[t?‘uai]、“刷”[?ua]、“軟”[ruan],不能與齊齒呼、撮口呼韻母相拼。舌面前音聲母t?、t?‘、?、j,只能與齊齒呼、撮口呼韻母相拼,“家”[t?ia]、“掐”[t?‘ia]、“瞎”[?ia]、“爺”[je]、“捐”[t?üan]、“圈”[t?‘üan]、“宣”[?üan]、“遠”[jüan],不能與開口呼、合口呼韻母相拼。舌根音聲母k、k‘、x、w,可以與開口呼、合口呼韻母相拼,“瓜”[kua]、“夸”[k‘ua]、“花”[xua]、“歌”[ge]、“課”[k‘e]、“喝”[he],不能與齊齒呼、撮口呼韻母相拼。零聲母可以與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四類韻母相拼,“啊”[a]、“鵝”[e]、“衣”[i]、“呀”[ia]、“烏”[u]、“蛙”[ua]、“迂”[ü]、“月”[üe]。普通話的聲韻拼合規律與臨西方言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點。相同點在于,雙唇音、唇齒音、舌尖中音、舌根音等聲母在與部分韻母的拼合關系上存在一致性。雙唇音聲母在普通話和臨西方言中都不能與撮口呼韻母相拼;舌根音聲母在兩者中都不能與齊齒呼、撮口呼韻母相拼。不同點也較為明顯,在普通話中,舌尖后音聲母可以與齊齒呼韻母“r”相拼,如“日”[ri],而在臨西方言中,舌尖后音聲母不能與齊齒呼韻母相拼,“日”在臨西方言東片部分地區讀[z],其他大部分讀l聲母,如“人”讀[lén]。臨西方言中存在一些普通話所沒有的聲母與韻母的拼合現象,如古日母字在臨西方言中的特殊讀音,導致了一些獨特的聲韻拼合情況。3.5單字音表為了更直觀、系統地展示臨西方言的語音特點,以下列出臨西方言的單字音表,涵蓋了常用漢字在臨西方言中的讀音,包括聲母、韻母和聲調,按照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順序進行排列,以便于查閱和比較,為后續對臨西方言的深入研究以及方言教學、語言保護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聲母韻母陰平[213]陽平[53]上聲[24]去聲[51]pa巴[pa]拔[pa]把[pa]爸[pa]pai拍[pai]排[pai]派[pai]-pan潘[pan]盤[pan]盼[pan]-pang乓[pang]旁[pang]-胖[pang]pao拋[pao]袍[pao]跑[pao]炮[pao]pei杯[pei]培[pei]配[pei]-pen噴[pen]盆[pen]-噴(香)[pen]peng烹[peng]--碰[peng]pi逼[pi]鼻[pi]比[pi]閉[pi]pia家[piɑ]---pian邊[piɑn]便(宜)[piɑn]扁[piɑn]便[piɑn]piang幫[piɑ?]旁[piɑ?]-胖[piɑ?]piao標[piɑo]瓢[piɑo]表[piɑo]票[piɑo]pin賓[pin]貧[pin]品[pin]聘[pin]ping乒[ping]平[ping]-聘[ping]po波[po]婆[po]叵[po]破[po]pou剖[pou]---p‘a趴[p‘a]爬[p‘a]怕[p‘a]-p‘ai拍[p‘ai]排[p‘ai]派[p‘ai]-p‘an潘[p‘an]盤[p‘an]盼[p‘an]-p‘ang乓[p‘ang]旁[p‘ang]-胖[p‘ang]p‘ao拋[p‘ao]袍[p‘ao]跑[p‘ao]炮[p‘ao]p‘ei杯[p‘ei]培[p‘ei]配[p‘ei]-p‘en噴[p‘en]盆[p‘en]-噴(香)[p‘en]p‘eng烹[p‘eng]--碰[p‘eng]p‘i逼[p‘i]鼻[p‘i]比[p‘i]閉[p‘i]p‘ia家[p‘iɑ]---p‘ian邊[p‘iɑn]便(宜)[p‘iɑn]扁[p‘iɑn]便[p‘iɑn]p‘iang幫[p‘iɑ?]旁[p‘iɑ?]-胖[p‘iɑ?]p‘iao標[p‘iɑo]瓢[p‘iɑo]表[p‘iɑo]票[p‘iɑo]p‘in賓[p‘in]貧[p‘in]品[p‘in]聘[p‘in]p‘ing乒[p‘ing]平[p‘ping]-聘[p‘ping]p‘o波[p‘o]婆[p‘o]叵[p‘o]破[p‘o]p‘ou剖[p‘ou]---ma媽[ma]麻[ma]馬[ma]罵[ma]mai埋[mai]買[mai]賣[mai]-man蠻[man]滿[man]慢[man]-mang忙[mang]---mao貓[mao]毛[mao]卯[mao]冒[mao]mei眉[mei]美[mei]妹[mei]-men悶(熱)[men]門[men]悶(悶不樂)[men]-meng蒙(蒙騙)[meng]蒙(蒙蔽)[meng]猛[meng]夢[mòng]mi瞇[mi]迷[mi]米[mi]密[mi]mia媽[miɑ]---mian棉[miɑn]免[miɑn]面[miɑn]-miang娘[miɑ?]---miao喵[miɑo]苗[miɑo]秒[miɑo]廟[miɑo]min民[min]敏[min]抿[min]吝[lin]ming名[ming]明[ming]敏[ming]命[ming]mo摸[mo]磨(磨刀)[mo]抹(抹布)[mo]磨(石磨)[mo]mou謀[mou]某[mou]--fa發[fa]罰[fa]法[fa]發(頭發)[fa]fan番[fan]煩[fan]反[fan]飯[fan]fang方[fang]房[fang]仿[fang]放[fang]fao抄[fao]潮[fao]吵[fao]炒[fao]fei飛[fei]肥[fei]匪[fei]費[fei]fen分[fen]墳[fen]粉[fen]奮[fen]feng風[feng]馮[feng]諷[feng]鳳[feng]fo佛[fo]---ta搭[ta]達[ta]打[ta]大[da]tai胎[tai]臺[tai]太[tai]-tan攤[tan]談[tan]坦[tan]嘆[tan]tang湯[tang]堂[tang]躺[tang]燙[tang]tao掏[tao]逃[tao]討[tao]套[tao]tei推[tui]頹[tui]腿[tui]退[tui]ten吞[ten]屯[ten]囤(囤積)[ten]囤(糧囤)[tun]teng疼[teng]---ti低[ti]敵[ti]底[ti]地[di]tia家[tiɑ]---tian天[tiɑn]田[tiɑn]舔[tiɑn]電[diɑn]tiang江[tiɑ?]強[tiɑ?]--tiao挑(挑選)[tiɑo]條[tiɑo]挑(挑戰)[tiɑo]跳[tiɑo]tin聽[tin]亭[tin]挺[tin]定[din]ting聽[ting]亭[ting]挺[ting]定[ding]to多[tuo]奪[tuo]躲[tuo]剁[duo]tou偷[tou]頭[tou]透[tou]-t‘a他[t‘a]拿[t‘a]塔[t‘a]踏[t‘a]t‘ai胎[t‘ai]臺[t‘ai]太[t‘ai]-t‘an攤[t‘an]談[t‘an]坦[t‘an]嘆[t‘an]t‘ang湯[t‘ang]堂[t‘ang]躺[t‘ang]燙[t‘ang]t‘ao掏[t‘ao]逃[t‘ao]討[t‘ao]套[t‘ao]t‘ei推[t‘ui]頹[t‘ui]腿[t‘ui]退[t‘ui]t‘en吞[t‘en]屯[t‘en]囤(囤積)[t‘en]囤(糧囤)[t‘un]t‘eng疼[t‘eng]---t‘i低[t‘i]敵[t‘i]底[t‘i]地[t‘i]t‘ia家[t‘iɑ]---t‘ian天[t‘iɑn]田[t‘iɑn]舔[t‘iɑn]電[t‘iɑn]t‘iang江[t‘iɑ?]強[t‘iɑ?]--t‘iao挑(挑選)[t‘iɑo]條[t‘iɑo]挑(挑戰)[t‘iɑo]跳[t‘iɑo]t‘in聽[t‘in]亭[t‘in]挺[t‘in]定[t‘in]t‘ing聽[t‘ing]亭[t‘ing]挺[t‘ing]定[t‘ing]t‘o多[t‘uo]奪[t‘uo]躲[t‘uo]剁[t‘uo]t‘ou偷[t‘ou]頭[t‘ou]透[t‘ou]-na拿[na]哪(哪里)[na]那[na]-nai奶[nai]耐[nai]--nan南[nan]暖[nuan]--nang囊[nang]---nao撓[nao]腦[nao]鬧[nao]-nei內[nei]---nen嫩[nun]---neng能[neng]---ni妮[ni]泥[ni]你[ni]膩[ni]nia家[niɑ]---nian蔫[niɑn]年[niɑn]碾[niɑn]念[niɑn]niang娘[niɑ?]---niao尿(尿泡)[niao]尿(排尿)[niao]--nin您[nin]您(們)[nin]--ning寧(安寧)[ning]寧(寧可)[ning]--nü女[nü]---nüe虐[nüe]---no挪[nuo]糯[nuo]--nou妞[niu]牛[niu]扭[niu]拗(拗口)[niu]la拉[la]拿[la]喇[la]辣[la]lai來[lai]奶[lai]賴[lai]-lan蘭[lan]懶[lan]爛[lan]-lang狼[lang]朗[lang]浪[lang]-lao撈[lao]勞[lao]老[lao]澇[lao]lei雷[lei]磊[lei]淚[lei]-len掄[len]輪[len]論[len]-leng楞[leng]---li哩[li]離[li]李[li]利[li]lia家[liɑ]---lian連[liɑn]臉[liɑn]練[liɑn]-liang良[liɑ?]兩[liɑ?]亮[liɑ?]-liao撩(撩水)[liɑo]撩(撩撥)[liɑo]了(了解)[liɑo]料[liɑo]lin林[lin]凜[lin]吝[lin]-ling靈[ling]領[ling]令[ling]-lo羅[luo]裸[luo]落[luo]-lou摟(摟抱)[lou]樓[lou]摟(摟柴火)[lou]漏[lou]lu擼[lu]盧[lu]魯[lu]路[lu]lü驢[lü]旅[lü]綠[lü]-lüe略[lüe]---luai揣(揣測)[luai]揣(掙揣)[luai]--luan欒[luɑn]卵[luɑ3.6異讀字分析臨西方言中的異讀字現象豐富多樣,可依據其產生原因和表現形式進行分類研究。從語音演變角度來看,聲母異讀較為常見。以古日母字為例,在臨西方言中,“日”字就存在多種讀音。在東片部分地區,“日”讀[z],發音時舌尖接近上齒背,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在其他大部分區域,“日”讀l聲母,如“人”讀[lén],“肉”讀[lòu];而在古日母止攝開口三等字中,“日”“二”“耳”等字又讀零聲母,“二”讀作“èr”,“耳”讀作“ěr”。這種聲母的異讀,是由于臨西方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受到周邊方言以及不同歷史時期語音演變的影響。臨西縣地處冀魯平原腹地,是兩省四市七縣交界之地,頻繁的人口遷徙和文化交流,使得方言在語音演變上出現了分歧。在與山東臨清方言交流融合過程中,部分古日母字的讀音受到山東方言的影響,發生了變化,從而產生了聲母異讀現象。韻母異讀也屢見不鮮。見系蟹攝開口二等字在臨西方言中就有明顯的韻母異讀。在東片方言中,這些字的今韻母是[iai],“街”讀作“jiāi”,發音時先發[i]音,口腔開度較小,舌位較高,舌尖抵住下齒背;緊接著快速滑向[a]音,口腔開度迅速增大,舌位降低,舌尖位置基本不變;最后再輕輕帶上一個較模糊的[i]音收尾。而在西片方言中,這一類字的韻母則為[ie],“街”讀“jiē”,發音時由[i]音直接滑向[e]音,口腔開度變化相對較小,沒有明顯的[a]音過渡。這種韻母異讀現象,與臨西縣東片和西片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文化交流有關。東片與山東臨清市隔衛運河相望,在長期的交流中,方言受到山東方言的影響,保留了[iai]這種較為古老的韻母發音;西片與丘縣、威縣等地接壤,在方言演變過程中,受到周邊地區方言的影響,逐漸將韻母演變為[ie]。聲調異讀同樣值得關注。曾攝開口一等、三等(莊組)入聲字和梗攝開口二等入聲字在臨西方言中有復雜的聲調異讀。“百”字,文讀為“bǎi”,調值與普通話相近,為[214],發音時音高先從2度下降到1度,再上升到4度;白讀為“bó”,調值為[31],發音時音高從3度快速下降到1度。在日常生活中,文讀音通常用于正式場合或讀書、朗誦等活動,以體現規范性;白讀音則更多地出現在日常口語交流中,更具方言特色和親切感。這種聲調異讀現象,反映了臨西方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文化層次的影響,同時也體現了方言在不同語境下的靈活運用。詞匯層面也存在異讀現象。一些常用詞匯,在不同的地域或語境中,讀音會有所不同。“玉米”一詞,在臨西方言中,有的地區讀作“yùmǐ”,發音較為標準;而在一些農村地區,會讀作“yùfán”,“凡”這個讀音可能是由于當地居民長期的發音習慣演變而來,或者是受到周邊方言詞匯的影響,用一個發音相近的字來代替“米”,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異讀。語法層面的異讀現象主要體現在一些虛詞上。“的”字,在普通話中通常讀輕聲“de”,但在臨西方言中,有時會讀作“dì”,“我家的(dì)房子”。這種語法層面的異讀,可能與臨西方言的語法結構和表達習慣有關,在特定的語法結構中,為了強調所屬關系或表達某種語氣,會將“的”讀成“dì”。造成臨西方言異讀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歷史傳承因素不可忽視,臨西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就有古人類定居,歷經多個朝代的變遷,方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保留了許多古老的語音特征,同時也受到不同歷史時期語言的影響,從而產生了異讀現象。古日母字的讀音分化,可能與古代漢語語音演變過程中的某些階段有關,在臨西方言中保留了不同階段的演變結果,形成了多種讀音。地理環境因素也起著重要作用。臨西縣地處兩省四市七縣交界之地,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臨西方言處于晉方言與冀魯官話的過渡地帶,受到周邊多種方言的影響。東片與山東臨清方言交流頻繁,西片與丘縣、威縣等地的方言相互影響,在這種方言交融的過程中,一些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產生了異讀。文化交流因素同樣不可小覷。隨著社會的發展,臨西縣與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普通話的普及以及新文化的傳播,對臨西方言產生了沖擊。在這種情況下,臨西方言中的一些字出現了文白異讀現象,文讀音往往受到普通話或書面語的影響,白讀音則更多地保留了方言的傳統特色。四、臨西方言語流音變4.1連讀變調語流音變是指在連續的語流中,由于相鄰音節的相互影響,一些音節的語音特征會發生變化的現象。在臨西方言中,連讀變調、輕聲、兒化等語流音變現象豐富多樣,這些變化不僅影響著方言的語音面貌,也反映了當地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特色。4.1.1重重型兩字組連讀變調臨西方言重重型兩字組的連讀變調都屬于前字變調類型,即前一個字的聲調會根據后一個字的聲調發生相應變化,而后一個字的聲調保持不變。具體變調規律如下:陰平[213]+陰平[213],前字陰平變為[33],例如“今天”[t?in33t‘ian213],“天”[t‘ian]本調為陰平[213],在“今天”這個詞中,“今”的聲調由[213]變為[33],發音時音高保持平穩,從3度持續到3度,后字“天”聲調不變。陰平[213]+陽平[53],前字陰平變為[33],像“飛機”[fei33t?i53],“機”[t?i]本調為陽平[53],“飛”的聲調在這個組合中變為[33],而后字“機”聲調依舊是[53],發音時音高從5度快速下降到3度。陰平[213]+上聲[24],前字陰平變為[33],“開水”[k‘ai33?uei24],“水”[?uei]本調為上聲[24],“開”的聲調變為[33],“水”的聲調保持[24],發音時音高由2度平穩上升到4度。陰平[213]+去聲[51],前字陰平變為[33],“天氣”[t‘ian33t?‘i51],“氣”[t?‘i]本調為去聲[51],“天”的聲調變為[33],“氣”的聲調保持[51],發音時音高從5度急劇下降到1度,且帶有嘎裂音特征。陽平[53]+陰平[213],前字陽平變為[31],“明天”[min31t‘ian213],“明”[min]本調為陽平[53],在這個詞中,“明”的聲調變為[31],發音時音高從3度快速下降到1度,后字“天”聲調不變。陽平[53]+陽平[53],前字陽平變為[31],“人民”[z?n31min53],“人”[z?n]本調為陽平[53],“人”的聲調變為[31],“民”的聲調保持[53]。陽平[53]+上聲[24],前字陽平變為[31],“水果”[?uei31kuo24],“水”[?uei]本調為陽平[53],“水”的聲調變為[31],“果”的聲調保持[24]。陽平[53]+去聲[51],前字陽平變為[31],“學校”[?y?31?iao51],“學”[?y?]本調為陽平[53],“學”的聲調變為[31],“校”的聲調保持[51]。上聲[24]+陰平[213],前字上聲變為[44],“老師”[l?44??213],“老”[l?]本調為上聲[24],“老”的聲調變為[44],發音時音高保持在4度,后字“師”聲調不變。上聲[24]+陽平[53],前字上聲變為[44],“語言”[y44ian53],“語”[y]本調為上聲[24],“語”的聲調變為[44],“言”的聲調保持[53]。上聲[24]+上聲[24],前字上聲變為[44],“野草”[i?44ts‘ao24],“野”[i?]本調為上聲[24],“野”的聲調變為[44],“草”的聲調保持[24]。上聲[24]+去聲[51],前字上聲變為[44],“下雨”[?ia44y51],“下”[?ia]本調為上聲[24],“下”的聲調變為[44],“雨”的聲調保持[51]。去聲[51]+陰平[213],前字去聲變為[31],“大家”[ta31t?ia213],“大”[ta]本調為去聲[51],“大”的聲調變為[31],發音時音高從3度快速下降到1度,后字“家”聲調不變。去聲[51]+陽平[53],前字去聲變為[31],“電臺”[ti?n31t‘ai53],“電”[ti?n]本調為去聲[51],“電”的聲調變為[31],“臺”的聲調保持[53]。去聲[51]+上聲[24],前字去聲變為[31],“電影”[ti?n31i?24],“電”[ti?n]本調為去聲[51],“電”的聲調變為[31],“影”的聲調保持[24]。去聲[51]+去聲[51],前字去聲變為[31],“漢字”[xan31ts?51],“漢”[xan]本調為去聲[51],“漢”的聲調變為[31],“字”的聲調保持[51]。4.1.2重輕型兩字組連讀變調臨西方言重輕型兩字組包括非疊字和疊字字組,其連讀變調規則較為復雜。在非疊字重輕型兩字組中,四個單字調在重輕型兩字組前字位置上的變調與在重重型兩字組中的變調有較大差異。陰平[213]+輕聲,前字陰平變為[31],“先生”[?ian31???],“先”[?ian]本調為陰平[213],在“先生”這個詞中,“先”的聲調變為[31],發音時音高從3度快速下降到1度,后字“生”讀輕聲,失去原有的聲調,音長縮短、音高幅度縮小、音強減弱。陽平[53]+輕聲,前字陽平變為[31],“石頭”[??31t‘ou],“石”[??]本調為陽平[53],“石”的聲調變為[31],“頭”讀輕聲。上聲[24]+輕聲,前字上聲變為[44],“奶奶”[nai44nai],“奶”[nai]本調為上聲[24],“奶”的聲調變為[44],發音時音高保持在4度,后字“奶”讀輕聲。去聲[51]+輕聲,前字去聲變為[31],“豆腐”[tou31fu],“豆”[tou]本調為去聲[51],“豆”的聲調變為[31],“腐”讀輕聲。AA式重輕型疊字組的變調尤為復雜,連調規則受詞性制約。當AA式為名詞時,前字變調為[44],后字讀輕聲,“爸爸”[pa44pa],“爸”[pa]本調為去聲[51],在“爸爸”這個詞中,前一個“爸”的聲調變為[44],后一個“爸”讀輕聲;當AA式為動詞時,前字變調為[31],后字讀輕聲,“看看”[k‘an31k‘an],“看”[k‘an]本調為去聲[51],前一個“看”的聲調變為[31],后一個“看”讀輕聲;當AA式為形容詞時,前字變調為[33],后字讀輕聲,“慢慢”[man33man],“慢”[man]本調為去聲[51],前一個“慢”的聲調變為[33],發音時音高保持平穩,從3度持續到3度,后一個“慢”讀輕聲。4.2輕聲4.2.1輕聲音變的特點臨西方言的輕聲是典型的弱化音形式,主要表現為音長縮短、音高幅度縮小、音強減弱,失去原有的調值。在實際發音中,輕聲字的音長明顯短于非輕聲字,如“桌子”[t?uo213ts?],“子”字讀輕聲時,發音時長大約只有非輕聲時的一半左右。音高幅度縮小,輕聲字的音高不再具有原調的高低變化,而是受重讀前字調值的制約,有[2]度和[4]度的音高變化。當前字為陰平[213]時,輕聲字的音高為[2]度,“先生”[?ian31???2],“生”的音高相對較低;當前字為陽平[53]、上聲[24]、去聲[51]時,輕聲字的音高為[4]度,“石頭”[??31t‘ou4],“頭”的音高相對較高。音強減弱,輕聲字發音時氣流較弱,聽起來較為輕緩,在“媽媽”[ma44ma4]中,后一個“媽”讀輕聲,發音時氣流明顯比前一個“媽”弱。輕聲音段特征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聲母的弱化。在一些情況下,輕聲字的聲母會發生濁化現象,“哥哥”[k?213k?],后一個“哥”讀輕聲時,聲母[k]有時會濁化為[g]。還有部分輕聲字的聲母會脫落,“豆腐”[tou31fu],“腐”讀輕聲時,聲母[f]有時會脫落,發音近似于“tou31u”。這些音變特點使得臨西方言的輕聲在語音上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也反映了臨西方言在語流音變過程中語音的自然弱化和簡化趨勢。4.2.2輕聲詞語的類別和作用臨西方言中的輕聲詞語可分為以下幾類:名詞后綴類:像“子”“兒”“頭”等名詞后綴通常讀輕聲。“桌子”[t?uo213ts?]、“椅子”[i24ts?]、“花兒”[xuɑr]、“饅頭”[m?n53t‘ou],這些后綴讀輕聲,使得詞語在發音上更加流暢自然,同時也起到了標識詞性的作用,表明這些詞是名詞。方位詞類:“上”“下”“里”“外”“前”“后”等方位詞在一些詞語中讀輕聲。“墻上”[t?‘ia?51?a?]、“地下”[ti51?ia]、“屋里”[u213li],方位詞讀輕聲,突出了方位的指示作用,同時也使整個詞語的語義更加明確。助詞類:“的”“地”“得”“著”“了”“過”等助詞一般讀輕聲。“我的”[uo51ti]、“慢慢地”[man51manti]、“吃著”[t?‘?53t??],助詞讀輕聲,在語法上起到了輔助表達的作用,如“的”用于表示所屬關系,“著”用于表示動作的持續等。重疊詞類:部分重疊詞的后一個字讀輕聲。“爸爸”[pa44pa]、“媽媽”[ma44ma]、“看看”[k‘an31k‘an]、“試試”[??51??],當重疊詞為名詞時,后一個字讀輕聲,增加了親昵的語氣;當重疊詞為動詞時,后一個字讀輕聲,有嘗試的意味。輕聲在臨西方言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語義方面,輕聲可以區別詞義。“東西”[tu?213?i],讀本調時,表示“東方和西方”;“西”讀輕聲時,“東西”[tu?213?i]表示“物品”。“地道”[ti51tau],讀本調時,表示“地下坑道”;“道”讀輕聲時,“地道”[ti51tau]表示“真正的、純粹的”。在語法方面,輕聲可以區別詞性。“花費”[xua51fei],讀本調時是動詞,表示“消耗錢財或時間”;“費”讀輕聲時,“花費”[xua51fei]是名詞,表示“消耗的錢物”。“人家”[??n53t?ia],讀本調時是名詞,表示“住戶、家庭”;“家”讀輕聲時,“人家”[??n53t?ia]是代詞,表示“別人”。在語用方面,輕聲能夠表達特定的語氣和情感。在稱呼親屬時,使用輕聲可以增加親昵感,“奶奶”[nai44nai]、“爺爺”[i?213i?];在一些口語表達中,輕聲也能使語言更加自然流暢,符合當地的語言習慣。4.3兒化4.3.1兒化音變的特點臨西方言的兒化韻有23個,歸并程度比普通話高。以卷舌元音劃分,23個兒化韻可分為[(e)r、(ε)r、(a)r、ar、(a)r、ur]6大類,大多有開齊合撮四種形式。具體來說,(e)r類兒化韻,包括[er]、[ier]、[uer]、[üer],發音時,在原有韻母的基礎上,將舌面中部上抬,同時舌尖向硬腭卷起,發出帶有卷舌色彩的音。“這兒”[t?er],發音時先發[e]音,舌位半高,口腔開度較小,然后舌尖迅速向硬腭卷起,發出卷舌音;“碟兒”[tiεr],先發[iε]音,再卷舌,發音過程中,口腔開度由小逐漸變大,舌位由高逐漸降低。(ε)r類兒化韻,有[εr]、[iεr]、[uεr]、[üεr],發音時,口腔開度比(e)r類稍大,舌位稍低,同樣在發音末尾加上卷舌動作。“蓋兒”[kεr],先發出[ε]音,口腔開度適中,舌位較低,再卷舌;“尖兒”[t?iεr],先發[iε]音,再卷舌,發音時,由[i]音快速滑向[ε]音,再卷舌。(a)r類兒化韻,包含[ar]、[iar]、[uar]、[üar],發音時,口腔開度較大,舌位較低,最后卷舌。“把兒”[par],先發[a]音,口腔大開,舌位低,然后舌尖卷起;“花兒”[xuar],先發[xua]音,再卷舌,發音時,由[xu]音快速滑向[a]音,再卷舌。ar類兒化韻,有[ar]、[iar]、[uar]、[üar],發音時,口腔開度和舌位與(a)r類略有不同,ar類發音時口腔開度相對較小,舌位稍高,最后卷舌。“班兒”[par],先發[a]音,舌位稍高,口腔開度較小,再卷舌;“圈兒”[t?‘üar],先發[t?‘üa]音,再卷舌,發音時,由[t?‘ü]音快速滑向[a]音,再卷舌。(a)r類兒化韻,有[ar]、[iar]、[uar]、[üar],發音特點是在原有韻母基礎上,將舌面后部稍稍抬起,同時卷舌。“缸兒”[kar],先發[ka]音,再卷舌,發音時,舌根抵住軟腭,發出[k]音后,快速發出[a]音,再卷舌;“娘兒”[niar],先發[nia]音,再卷舌,發音時,由[ni]音快速滑向[a]音,再卷舌。ur類兒化韻,包括[ur]、[iur]、[uur]、[üur],發音時,口腔呈圓形,嘴唇攏圓,舌位后縮,最后卷舌。“肚兒”[tur],先發[tu]音,嘴唇攏圓,舌位后縮,再卷舌;“群兒”[t?‘üur],先發[t?‘üu]音,再卷舌,發音時,由[t?‘ü]音快速滑向[u]音,再卷舌。與普通話兒化韻相比,臨西方言兒化韻在數量和發音上存在差異。普通話兒化韻有39個,臨西方言兒化韻有23個,歸并程度更高。在發音上,普通話兒化韻的卷舌動作相對較為統一,而臨西方言兒化韻的卷舌動作在不同類別中存在差異,且部分兒化韻的發音與普通話不同。普通話中“根兒”[kr],臨西方言中“根兒”可能讀[kr],發音時,臨西方言的卷舌動作更為明顯,且發音時舌位和口腔開度也與普通話有所不同。4.3.2“兒”綴的構詞功能在臨西方言中,“兒”綴具有豐富的構詞功能,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構成新詞:名詞后綴:“兒”綴作為名詞后綴是其最常見的構詞方式。在臨西方言中,許多名詞通過添加“兒”綴來表示小稱、親昵或特定的語義。“棍兒”[kur],在普通話中“棍”是指細長的圓木條或金屬條,而在臨西方言中,“棍兒”通常指小木棍或比較細的棍棒,帶有小稱的意味;“貓兒”[mar],不僅表示貓這種動物,還帶有親昵的感情色彩,常用于人們對寵物貓的稱呼;“門縫兒”[m?nfr],“縫兒”表示縫隙,“門縫兒”就是門與門框之間的縫隙,通過“兒”綴明確了具體所指的事物。動詞轉化為名詞:部分動詞加上“兒”綴后,會轉化為名詞,改變了詞性和語義。“蓋”[kε]是動詞,表示用東西遮蔽、蒙上,“蓋兒”[kεr]則變成了名詞,指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鍋蓋兒”[kuokεr];“畫”[xua]是動詞,意為用筆或其他繪圖工具做出圖形,“畫兒”[xuar]成為名詞,指圖畫,“這幅畫兒真好看”。形容詞轉化為名詞:一些形容詞添加“兒”綴后,可轉化為名詞,表達與原形容詞相關的概念。“亮”[lia?]是形容詞,意為光線強,“亮兒”[liar]變為名詞,指光亮、光線,“屋里沒亮兒,太暗了”;“彎”[uan]是形容詞,意為彎曲,“彎兒”[uar]成為名詞,指彎曲的部分,“這條路有個彎兒”。“兒”綴在臨西方言中還具有一定的語法意義。在表示小稱方面,“兒”綴能突出事物的小巧、可愛或年幼的特征。“勺兒”[?r]通常指小勺,比“勺”更強調其小巧;“狗兒”[kur]一般指小狗,帶有小稱和親昵的意味。在表達親昵情感上,“兒”綴常用于稱呼親屬或喜愛的事物,增加親切感。“爺爺”[iεriεr]、“奶奶”[nεrnεr],這樣的稱呼充滿了親昵感;“寶貝兒”[paupeir],用于稱呼自己喜愛的人或物,表達親昵。在區別詞義和詞性方面,“兒”綴起到了重要作用。“信”[?in]是名詞,指信件,“信兒”[?ir]則表示消息,詞義發生了變化;“錯”[ts‘uo]是動詞,意為不正確,“錯兒”[ts‘ur]變成名詞,指錯誤,詞性和詞義都有所改變。五、臨西方言與普通話、中古音的比較5.1與普通話的比較5.1.1聲母的比較臨西方言與普通話在聲母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從數量上看,普通話共有23個聲母(含零聲母),臨西方言有24個聲母(含零聲母),臨西方言多了一個z聲母。在普通話中,“日”等字的聲母為r,而臨西方言東片部分地區“日”讀[z],發音時舌尖接近上齒背,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這種差異的產生與語音演變密切相關,臨西方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受到周邊方言以及不同歷史時期語音演變的影響。臨西縣地處冀魯平原腹地,是兩省四市七縣交界之地,頻繁的人口遷徙和文化交流,使得方言在語音演變上出現了分歧。在與山東臨清方言交流融合過程中,部分古日母字的讀音受到山東方言的影響,發生了變化,從而產生了z聲母。在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上,二者也存在明顯不同。臨西方言中尖團音能夠清晰區分,尖音是指舌尖前音z、c、s與齊齒呼、撮口呼韻母相拼發出的音,團音則是舌面前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工會活動壓氣球活動方案
- 工會外出活動方案
- 小班炭燒積木活動方案
- 小小放映員活動策劃方案
- 工會活動搬磚活動方案
- 小班分類活動方案
- 小班世界愛鳥日活動方案
- 少先隊參觀基地活動方案
- 山地自行車座墊活動方案
- 小院開業活動方案
- 2024年鹽城市大豐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真題
- 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及管理制度(土木)
- 2025屆上海市高考英語考綱詞匯表
- PLM項目藍圖設計方案零部件管理模塊
- 四川省2024普通高校招生本科一批調檔線(理科)
- 新版2025心肺復蘇術指南
- 2024年秋兒童發展問題的咨詢與輔導終考期末大作業案例分析1-5答案
- 通信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匯編(2023版)-定額質監中心
- 老年外科患者圍手術期營養支持中國專家共識(2024版)
- 普通高校招生考生志愿表模板
- 海南省住宅小區智能化功能配置標準(試行)2003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