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規范_第1頁
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規范_第2頁
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規范_第3頁
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規范_第4頁
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規范本文件規定了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的總體目標和基本要求,以及調查、設計、施工、監理、養護、驗收、建檔的技術流程。本文件適用于浙江省域范圍內露天開采礦山邊坡植被恢復和林地復墾的工程建設。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6000—1999GB6141—2008GB6142—2008GB7908—1999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豆科草種子質量分級禾本科草種子質量分級林木種子質量分級GB/T11822科學技術檔案案卷構成的一般要求GB/T15776造林技術規程GB/T38360—2019裸露坡面植被恢復技術規范GB50330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1018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范LY/T1000LY/T1607TD/T1036容器育苗技術造林作業設計規程土地復墾質量控制標準JGJ130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噴播sprayseeding用種子拌和基質通過機械設備噴附在作業面上的機械播種方式。3.2基質growingsubstrate由人工配制具有一定物理和化學性質代替土壤的植物生長基質。3.3魚鱗坑scalypits在邊坡上挖掘類似魚鱗狀的半圓型或月牙型的種植坑。3.4植生袋thebagsforgrowingplants采用塑料編織或土工織物材料制作并裝滿基質的土袋。3.5定植穴identifytheholeswheretheplantsaregrown確定苗木種植位置并挖穴待種植的坑穴。23.6外來物種plantsfromabroad通稱從國外引進的生物或植物物種。3.7關鍵種keyspecies影響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物種。3.8包衣種子coatedseeds用具有成膜特性藥物制劑包裹的種子。3.9階梯式導流溝steppeddiversionditch又稱竹節式導流溝,是一種讓水流沿著縱向的導流溝呈階梯式逐級向下徑流以減小水流動能導水溝。3.10消能池thepoolsthatconsumeenergy縱向導流溝下游用于消耗水流能量以減緩水流速度的小型池坑構建物,一般為長寬深各1m。4建設目標和基本要求4.1建設目標4.1.1邊坡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礦山地質環境穩定。4.1.2水體和土體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4.1.3邊坡植被得到有效恢復,物種多樣性豐富,交工驗收兩年后的木本植物蓋度達20%以上,礦山植被恢復區的綠化覆蓋率在90%以上。4.1.4林地幼林喬木樹種密度在每畝110株以上,交工驗收兩年后的喬木樹種郁閉度在0.3以上,林下植被覆蓋度在80%以上。4.2基本要求4.2.1植被恢復工程應建立在地質環境安全穩定基礎上,并且經濟適用。4.2.2景觀再造應根據建設區地形地貌、文化遺承和城市規劃等進行專項設計。4.2.3邊坡植被恢復工程應貫穿調查、設計、施工、監理、養護、驗收、建檔基本流程。4.2.4復墾造林工程應按LY/T1607的規定執行。5調查5.1邊坡植被恢復工程建設,在設計前應有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實地調查和勘查,調查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質環境、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土壤和植被及施工條件等,充分認識建設區的背景。5.2應對建設區進行地裂縫、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種類、分布、規模、成因、危險性大小和危害程度的調查分析,并對穩定性作出評價。5.3應對建設區水體、土體、大氣環境污染情況和含水層破壞情況的調查,分析污染程度和對含水層破壞情況的評價。5.4應對建設區進行實地測量,比例尺不應小于1:10000,有重大影響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比例尺不應小于1:1000。6設計6.1設計應明確建設區的坐標界定范圍與面積;設計應具備地質、生態、林業或綠化等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36.2設計應結合調查,明確建設區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列示有關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和技術資料等設計依據。6.3設計應明確削坡減載等穩定性治理、截排水系統、擋墻工程、植被工程、復墾工程、養護系統等分部工程,并按照分部工程展開分項工程的設計,列表顯示各分部分項工程的內容。具體要求如下:a)穩定性治理應按照建設區用地要求,結合建設區穩定性分析,采取削坡減載、清坡排險、錨桿加固、柔性網支護、格構梁護坡、被動網防護、隔離避讓等技術措施。底盤用作建筑用地的,穩定性應符合GB50330的規定。b)截排水系統應根據建設區降雨情況和匯水情況分析設計截水溝和排水溝及消能池的設置與規格尺寸,并符合GB51018的規定,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砼澆筑、塊石砌筑等方式進行有效構筑,縱向導流溝的設計宜采用階梯式導流溝,以利于消能也便于上下養護時人行作業。c)擋墻工程應根據擋土功能設計重力式擋墻、護坡擋墻和一般擋墻。坡腳擋墻在界定底盤界線的同時,便于種植綠化構建綠色屏障,擋墻離坡腳線的距離要根據坡高設計,一般不小于4m,擋墻配套泄水孔、伸縮縫、克頂、勾縫等工藝,以及內側反濾層結構。d)邊坡植被恢復和復墾林地應結合浙江省區域特點選擇適生植物(附錄A并根據水泥用灰巖礦等堿性礦山、硫鐵礦等酸性礦山、鉛鋅礦等污染礦山,優選耐酸、堿、耐污染的植物(附錄B為克服植物中文名稱一種多名的弊端,規程給出了植物中名與學名的對照(附錄C)。e)邊坡植被恢復設計應根據建設區功能要求,結合立地條件或創造立地條件,從物種多樣性、綠化覆蓋率和群落穩定性三方面,采用機械噴播和人工種植技術進行受損山體邊坡的植被修復(附錄D)。f)復墾喬木林地要求土層厚度在60cm以上,其中有效土層厚度在30cm以上;復墾灌木林地要求土層厚度在40cm以上,其中有效土層厚度在20cm以上。g)林地種植后,必須在樹種間撒播或點播胡枝子、馬棘、狗牙根、高羊茅等灌木和草本植物種子,做到林地綠化全覆蓋。h)地處自然保護地的建設區,應嚴格禁止外來物種的種植或入侵,應嚴格選擇保護區內的植物種類。i)養護系統應根據建設區面積和旱季情況進行設計,明確水源的有效供給,養護用水應保證對植物生長無影響的水質,以及配套的蓄水池、高壓泵、管網布設、噴頭設置等養護系統,做到養護澆水全覆蓋,不留死角。6.4設計應明確各分項工程內容的質量要求,明確養護期,明確各分部分項工程內容的工程量、計劃進度和經費概算。明確質量、進度、技術、資金等保障措施;分析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對生態修復工程建設進行風險評價。6.5設計應包含調查成果和設計成果兩大部分成果,調查成果要明確穩定性和生態問題等評價結論,設計成果應與調查評價結論相呼應,明確具體的生態修復技術方法,要求針對性強、精準、細致、經濟、有效,不應使用“可”、“或”等模棱兩可的設計字樣。設計應具備施工圖件。6.6設計應由建設單位組織地質、林業或綠化、生態等有關專業的專家進行評審,評審通過后將評審意見和專家名單及專家提出的修改意見對照單附在設計中,修改意見對照單由專家組長簽字確認修改到位,作為礦山工程建設的技術依據備案。7施工7.1施工應具備并明確項目經理和技術負責人,以及明確安全員、資料員、材料員五大員,滿足相關職業要求,持證上崗。配備足夠的上崗作業人員和機械設備,以滿足工程建設質量和時間進度要求。7.2施工前應進行技術交底,應編寫施工組織設計方案,明確項目建設內容和建設目標及工程質量要求與質量控制等,項目部、生活區、作業區布局明確,并且合理,由監理確認同意后方可進場施工。必要時可組織專家論證施工組織設計方案,通過后再施工。7.3施工應按設計及其圖件施工,施工單位不能擅自改變設計,如果在施工中確實有問題需要變更的,應具有監理、設計和業主或建設單位三方確認的聯系單,如果變更內容較大或主體工程變化較大,應重新組織專家進行變更設計的論證或評審。47.4施工時應嚴格把好質量關,按設計要求,做好鋼筋、水泥、石塊、基質、苗木、網片等進場材料和數量及規格的報驗,錨釘、基槽、錨桿等隱蔽工程應預先檢驗合格后方可進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在施工過程中,應進行有關水泥砂漿砼試塊測驗、錨桿拉拔試驗、植物種子發芽率測試和場部發芽率測驗等,以保證施工質量。7.5施工應文明施工、安全施工、環保施工、規范施工,建立相關安全、環保、水土保持和文明施工等制度并恪守制度,設立進度告示標牌、安全警示標牌和文明施工宣傳標牌。施工結束后及時清場,保證建設場地整潔。8監理8.1邊坡植被修復和復墾造林工程建設應具備工程監理,工程監理由建設單位或業主委托有資質的監理單位,監理單位應委派監理能力強、公正公平、熟悉業務的監理工程師駐工程現場進行監理。8.2監理應服從服務性、科學性、獨立性和公平性原則,用心、盡責代表建設單位或業主履行質量、安全和進度等的控制。8.3監理工程師應根據法律法規、工程建設標準、設計文件及合同,在施工階段對建設工程質量、進度等進行控制,對合同、信息進行管理,對工程建設相關方的關系進行協調。8.4工程監理參與技術交底,應對開工報告、施工組織設計、人員和進場材料數量與質量及隱蔽工程等都要求檢驗,嚴格施工單位按設計要求施工,并按有關建設工程質量管理要求進行質量管理。8.5工程完工和竣工時,監理單位應出具監理總結報告,并對工程的完工情況和質量要求是否達到設計的工程量和設計的預期目標應有明確的表達。9養護9.1養護包括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和對死亡缺株苗木的補植等,以及有關水泥砼等構建物的保養,以鞏固建設成果。植被和造林養護期為交工驗收后兩個水文年。9.2澆水養護應保證用水來源,采用噴灌、微灌、滴灌等方式,保證綠化區域澆水全覆蓋。不應用重金屬污染和酸、堿性較強、鹽分較高的水質澆水。干旱季節宜保證每天每萬平方米15t水的用水量。9.3施肥應根據植物生長進行追肥,遵循“少量多次”原則,提倡測土施肥,春季以施N、P肥為主,秋季以施N、K肥為主,提倡使用商品有機肥,保障基質中的有機質含量在4%~5%之間,水解N、有效P、速效K分別在150mg/kg、1.5mg/kg、80mg/kg以上。9.4病蟲害防治應隨時觀察病蟲危害情況。發現萎蔫、萎縮、黃化、畸形等病害情況應及時噴散多菌靈等殺菌劑兌水噴霧防治;發現枯黃、發白、食蟲危害等蝗蟲、飛虱、蚜蟲等蟲害宜采用溴氰菊酯等殺蟲劑兌水噴霧滅殺。9.5苗木補植。對種植胸徑≥4cm的樹種應采用竹桿或木棍等對苗木進行支護,防止風吹搖曳甚至倒伏影響成活;經常巡查觀察,對未支護而傾倒的苗木及時扶正;對于死亡缺株的種植苗木應及時做好補植工作。9.6對有礙目的樹種生長的葛藤等,應采取挖除等方式以保障目的樹種正常生長;對有礙目標群落生長的種群,如草本太旺盛而抑制木本植物正常生長時,宜采取刈割草叢、增補木本植物措施,以保障木本植物數量并且能夠良好生長。9.7為防止邊坡植被恢復和復墾造林建設工程的牲畜和人為破壞,要有專人巡查,并在醒目處設立警示牌等措施。10驗收10.1交工驗收。工程完工后,由施工單位提出申請交工驗收報告單,并經監理、設計、建設單位同意后,由建設單位邀請有關地質、林業或綠化、生態等方面專家組織交工驗收。交工驗收應分別察看現場、審查驗收資料、聽取施工、監理和設計單位匯報。510.2交工驗收專家應針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穩定性治理和噴播、種植的邊坡植被和復墾造林及擋墻、截排水工程、養護系統和水土體污染治理的完好有效性等現場質量及其報驗材料的系統性、完整性、真實性進行驗收,填寫交工驗收評價表(附錄E),明確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和是否通過交工驗收,并給出交工驗收意見及其整改意見。10.3交工驗收材料依次包括交工驗收申報表、交工驗收總結報告、合同書、技術交底材料、有關會議紀要、施工組織設計、開工報告、分部分項工程及其檢驗批次、工程聯系單和變更聯系單、進場材料報驗、隱蔽工程檢驗、有關測試測驗、經費報告、實測竣工圖件等。10.4交工驗收總結報告內容依次為項目建設背景、工程主要內容、工程建設過程(包括分部分項執行過程及其質量和時間節點控制)、執行結果并列示設計與實際工程內容及其工程量對照表、變更聯系情況、建設效果自我評價、存在問題與下步打算、附有關施工圖件。10.5竣工驗收。交工驗收通過后經兩個水文年的養護期和對交工驗收時提出的意見進行及時整改落實并到位、有效后,由施工單位提出申請竣工驗收報告單,并經監理、設計、建設單位同意后,由建設單位邀請有關地質、林業或綠化、生態等方面專家組織竣工驗收。10.6施工單位應提供竣工驗收材料。竣工驗收材料應包含竣工驗收申報表和竣工驗收總結報告。竣工驗收總結報告依次為項目背景、主要工程內容、工程建設過程、交工驗收意見、整改落實情況、養護情況、預期建設目標評價、經驗體會、相關附件(包括交工驗收意見和交工驗收專家名單,有關監測材料,以及有關照片和文件等)。10.7竣工驗收確定交工驗收時專家提出的意見或建議是否整改到位,是否達到設計目標,并根據評分表,評定優、良、合格、不合格礦山生態修復工程質量(附錄F)。11建檔11.1工程的各種資料應建檔備案,做到一個工程一份檔案。11.2應建立基本情況檔案和生產過程檔案。11.3經專家評審的設計并附有專家評審意見和專家名單、經專家驗收的交工驗收材料并附專家交工驗收意見和專家名單、經專家驗收的竣工驗收材料并附專家竣工驗收意見和專家名單的三份材料應存檔。11.4建檔管理應符合GB/T11822和相關行業標準要求。6(資料性)不同區域植物選擇表不同功能區植物選擇表見表A.1。表A.1不同區域植物選擇表生黑麥草、紫花苜、蓿相仿苔草、香根草、野杜鵑、小蠟、黃馨、火相仿苔草、香根草、野相仿苔草、香根草、野相仿苔草、香根草、野海桐、柃木、濱柃、冬青衛矛、海濱木槿、臺野青茅、雙穗雀稗、野區海桐、柃木、濱松、冬母樹、厚葉石斑木、鹽等野青茅、雙穗雀稗、野7(資料性)特殊邊坡植物選擇表特殊礦山植物選擇表見表B.1。表B.1特殊邊坡植物選擇表8(資料性)植物中名與學名對照表植物中名與學名對照見表C.1。表C.1植物中名與學名對照表木荷SchimasuperbaGardn.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烏岡櫟QuercusphillyreoidesA.Gray甜櫧Castanopsiseyrei(Champ.exBe苦櫧Castanopsissclerophylla(Lindl.)S米櫧Castanopsiscarlesii(Hemsl栲樹CastanopsisfargesiiFranch.羅浮栲CastanopsisfaberiHance石櫟Lithocarpusglaber(T香樟Cinnamomumcamphor普陀樟CinnamomumjaponicumSieb.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sericea華東楠Machilusleptophylla禿瓣杜英Elaeocarpusglabripet石楠Photiniaserratifolia(Des常綠小喬木,高達6m12)m紅山茶CamelliajaponicaL.櫸樹Zelkovaserrata(Thunb.)榔榆UlmusparvifoliaJacq.黃連木Pistaciachinensi構樹Broussonetiapapyrifera(L.)L'Heritier臭椿Ailanthusaltissima(Mil泡桐Paulowniafortunei(Seem.)Hemsl.9合歡AlbiziajulibrissinDurazz.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濕地松Pinuselliottii木麻黃Casuarinaequiset赤桉Eucalyptuscamaldu鄧恩桉Eucalyptusdunnii美麗胡枝子Lespedezathunbeformosa(Vogel)H.Ohashi小葉蚊母樹Distyliumbuxifolium珊瑚樹Viburnumodoratissimum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R.B石斑木Rhaphiolepisindica(Linnaeus厚葉石斑木Rhaphiolepisumbell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Maxim.)Li杜鵑Rhododendronsimsii崗松BaeckeafrutescensL.海桐Pittosporumtobira(Th柃木EuryajaponicaThunb.濱柃Euryaemarginata(Thunb.)冬青衛矛EuonymusjaponicusThunb.海濱木槿HibiscushamaboSieb.木豆Cajanuscajan(L.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多年生草本原產歐洲至新疆高0.8cm~黑麥草LoliumperenneL.野菊花Chrysanthemumindicu香根草Chrysopogonzizanioides(Linnaeu類蘆Neyraudiareynaudiana(ku野古草Arundinellahirta(Thunb野青茅Deyeuxiaarundinacea(Linvar.laxiflora(Rendl雙穗雀稗Paspalumdistichum相仿苔草CarexsimulansC.爬山虎Parthenocissustricusp絡石Trachelospermumjasminoides凌霄Campsisgrandiflora(Thun薜荔FicuspumilaL.扶芳藤Euonymusfortunei(Turcz.)Hand.-Mazz.風藤Piperkadsura(Cho過山楓Celastrusaculea(資料性)邊坡植被修復及綠化造林技術D.1機械噴播技術D.1.1厚層基材噴播技術D.1.1.1一般技術工藝D.1.1.1.1適用范圍厚層基材噴播技術又稱干法噴播技術,簡稱干噴,適用巖質邊坡并且坡度在45o以上的邊坡,主要技術工藝包括清坡順坡、掛網釘網、噴附植物生長基質層、噴播植物種子層、覆蓋遮蔭。D.1.1.1.2清坡順坡清除坡面浮石;在某些凹陷處用埋放塑料編織植生袋找平,使邊坡平順,植生袋順坡示意圖見圖圖D.1植生袋順坡示意圖D.1.1.1.3掛網釘網采用鐵絲或包塑鐵絲平面網、三維網材料,網孔直徑4cm×4cm~5cm×5cm,自上而下鋪掛在巖面上,上端用長60cm、Ф8mm、頂端具彎鉤的長螺紋鋼釘以40cm間距固定。網片與網片之間搭接10cm,網片間搭接示意圖見圖D.2。網片用長30cm、Ф6mm、頂端具彎鉤的鋼筋錨釘(錨釘示意圖見圖D.3)將網片固定在巖面上,局部碎石巖面,由于碎石厚度超過30cm要增加錨釘長度,錨釘每平方米一般不少于5個,必要時應增加錨釘,以保證網片離巖面距離在4cm左右。圖D.2網片間搭接示意圖圖D.3錨釘示意圖D.1.1.1.4噴附植物生長基質層將配制好的泥炭、種植土、草纖維、復合肥、粘結劑和保水劑等植物生長基質(表1),經攪拌機充分拌合,通過專用播附機械噴附在掛有網片的巖面上(如圖4所示)。噴附植物生長基質層厚度8cm以上。植生基質配比可參考表D.1,厚層基質噴播示意圖見圖D.4。表D.1植生基質配比表1235氮(N)磷(P)鉀(K)三元15:15:15復合肥67圖D.4厚層基質噴播示意圖D.1.1.1.5噴播植物種子層將配制好的美麗胡枝子、馬棘、狗牙根、高羊茅和類蘆等木本和草本植物種子,經充分混合、連同植物生長基質,通過專用噴附機械一并噴播到植物生長基質層上。噴播植物種子層厚度2cm以上。建議在每百斤混合基質中添加1kg的周邊山體林下腐殖的自然種子庫表層土,以摻合自然植被的種子。植物種子配比表可參考表D.2。表D.2植物種子配比表172632455注:表中植物種子配比供參考使用,并可參考GB/T38360—2019中亞熱帶區域的物種及其用種計算方法。D.1.1.1.6種子質量要求植物種類應優先選擇鄉土植物;選擇根系發達且抗旱性強、易購買的植物含品種。美麗胡枝子和馬棘等豆科植物種子質量,應符合GB6141—2008的三級以上要求;狗牙根和高羊茅等禾本科植物種子質量,應符合GB6142—2008的三級以上要求;其他林木種子質量,應符合GB7908—1999的Ⅲ級以上要求。提倡采用包衣種子。不應用加拿大一枝黃花等有害的外來物種。D.1.1.1.7覆蓋遮蔭噴播后,及時覆蓋遮陽網以遮蔭,并澆水養護,促進種子發芽。當噴播種子萌發并生長到3cm~4cm高時,約20天左右,應及時揭除遮陽網進行煉苗以適應自然環境,并進入養護管理。建議采用草簾覆蓋遮蔭,有利于保濕保墑,腐爛后可提高基質的有機質含量。提倡在養護過程中增植小葉女貞Ligustrumquihoui等木本植物的容器小苗。D.1.1.2加糙技術工藝D.1.1.2.1適用范圍對于坡度在60o以上并且節理裂隙較少、巖面較光滑的巖質邊坡,在采用一般厚層基材噴播的基礎上,應采取加糙等技術措施以提高基質在巖面上的固著或滯留能力。D.1.1.2.2釘方木條加糙措施在清坡順坡工藝基礎上,可選用4cm見方、長1m的木條,兩端用長30cm、直徑6mm的鋼筋固定在巖面上。密度1根/m2,上下交叉釘設。坡面釘方木條加糙措施示意圖見圖D.5。圖D.5坡面釘方木條加糙措施示意圖D.1.1.2.3釘管狀植生袋措施在清坡順坡工藝基礎上,可采用由土工織物制作的直徑6cm~8cm左右并在袋內按3:7體積比充填泥炭和種植土的管狀植生袋,每米用長30cm、直徑6mm的鋼筋固定在巖面上,管狀植生袋在巖面上的上下間距為1m。坡面釘管狀植生袋措施示意圖見圖D.6。圖D.6坡面釘管狀植生袋措施示意圖D.1.1.2.4擋土翼措施在清坡順坡工藝基礎上,采用長60cm、寬12cm、厚0.6mm的鍍鋅鐵皮并在兩端焊有便于插入巖體的長30cm、直徑6mm的鋼筋制成擋土翼,將擋土翼垂直于巖面并固定在巖面上,在巖面上交叉布置,上下間距1m。坡面擋土翼加糙措施示意圖見圖D.7。圖D.7坡面擋土翼加糙措施示意圖D.1.1.2.5擋土工布帶措施在清坡順坡工藝基礎上,在巖面上并垂直于巖面錨入Ф8mm經防銹處理的錨釘,錨入巖面深20cm、外露12cm、間距30cm,上覆一層厚2mm~3mm、寬12cm的土工布構成擋土工布帶。擋土工布帶在巖面上的上下間距1.5m。坡面擋土工布帶加糙措施示意圖見圖D.8。圖D.8坡面擋土工布帶加糙措施示意圖D.1.1.2.6鑿植生孔措施在清坡順坡工藝基礎上,在坡面上并垂直于巖面按1m×1m密度用鑿孔機開鑿直徑10cm、深40cm的植生孔,交叉開鑿,并在植生孔內充填泥炭和種植土按3:7體積比的混合基質。鑿植生孔應搭腳手架,腳手架搭設應符合JGJ130的安全要求。坡面鑿植生孔措施示意圖見圖D.9。圖D.9坡面鑿植生孔措施示意圖D.1.1.2.7增加柔性網措施采用鐵絲或包塑鐵絲平面網、三維網材料的掛網釘網工藝基礎上,再鋪釘增加柔性鋼絲網,可稱為雙網厚層基材噴播技術。坡面增加柔性網措施示意圖見圖D.10。選用孔為33cm×33cm的Ф6mm鍍鋅柔性鋼絲網,或選用網孔25cm×25cm的單層TECCO柔性防護網。柔性網用長1.5m、Ф12mm并具錨頭的短錨桿固定,錨桿間距2m×2m,錨孔直徑10cm,成孔深度1.6m,錨孔用M20水泥砂漿灌注。柔性網與底層網片用鐵絲固扎,確保柔性網緊貼在包塑網上。錨孔錨桿設置應搭腳手架,腳手架搭設應符合JGJ130的安全要求。圖D.10坡面增加柔性網措施示意圖D.1.1.3森林化恢復技術森林化恢復工藝技術可稱為開鑿小平臺植生袋圍堰種植穴厚層基材噴播植樹技術。在削坡的同時,開鑿坑式小平臺,小平臺寬80cm、長120cm。削坡、鑿坑、植生袋圍堰和回填基質工序圖見圖D.11。小平臺在邊坡面上的間距約當于4m×4m,左右按水平距計,上下按斜坡距計。或者利用邊坡上的自然小平臺。在小平臺外緣疊置塑料編織植生袋并圍堰營造種植坑。坑內順坡充填泥炭和種植土按3:7比例配制的植物生長基質,然后插上竹桿等作為標記,便于厚層基材噴播后準確定位置種植高度為1.6m~1.8m的楓香、女貞、青岡、木荷等喬木樹種,形成喬灌草復合的森林化植被恢復外貌景觀。邊坡植生袋圍堰造穴種植喬木樹種示意圖見圖D.12。圖D.11削坡、鑿坑、植生袋圍堰和回填基質工序圖圖D.12邊坡植生袋圍堰造穴種植喬木樹種示意圖D.1.2液力噴播技術D.1.2.1技術內容液力噴播技術又稱為濕法噴播技術,或簡稱濕噴,適用于坡度較緩的土質邊坡和節理較發育、較破碎的巖質邊坡,是利用噴播設備將植物種子、草纖維、泥炭、粘合劑、保水劑、肥料等加水攪拌混合后,通過專用噴播機械噴附到邊坡作業面上的一種邊坡綠化技術。液力噴播又分掛網噴播和不掛網噴播兩種。D.1.2.2掛網液力噴播D.1.2.2.1適用范圍及工藝流程掛網液力噴播,較適用于坡度在35o~45o間的邊坡。其工藝流程如圖D.13所示,主要技術工藝包括:清坡順坡、掛網釘網、液力噴播、覆蓋遮蔭。圖D.13掛網液力噴播技術工藝流程D.1.2.2.2清坡順坡清除坡面浮石;在某些凹陷處用埋放塑料編織植生袋找平,使邊坡平順。D.1.2.2.3掛網釘網采用鐵絲或包塑鐵絲平面網、三維網材料自上而下鋪掛在邊坡面上,并用錨釘給予固定。D.1.2.2.4液力噴播將配制好的美麗胡枝子、馬棘、狗牙根、高羊茅和類蘆等木本和草本植物種子連同泥炭、草纖維、粘合劑、保水劑、復合肥等加水攪拌混合后,用專用噴播機械一并噴附到掛有網片的邊坡工作面上。連續噴附3次~4次,每次間隔時間20min左右,保證最后噴附總厚度達5cm以上,以及每平方米的用種量。液力噴播植物種子和基質材料配比可參考表D.3。表D.3液力噴播植物種子和基質材料配比762536水注:表中植物種子和基質材料配比供參考使用,并可參考GB/T38360—2019中亞熱帶區域的物種及其用種計算方D.1.2.2.5基質和噴播植物種子材料要求泥炭要求有機質含量在50%以上;草纖維為稻麥等秸稈纖維或木質纖維;復合肥為氮(N)磷(P)鉀(K)三元15:15:15復合肥;粘結劑為聚乙烯類粘合劑;保水劑要求吸水倍率>400mL/g。植物種類應優先選擇鄉土植物并選擇根系發達且抗旱性強、易購買的植物含品種;胡枝子和馬棘等豆科植物種子質量應符合GB6141—2008的三級以上要求;狗牙根和高羊茅等禾本科植物種子質量應符合GB6142—2008的三級以上要求;其他林木種子質量應符合GB7908—1999的Ⅲ級以上標準。提倡采用包衣種子。不應用有害的外來物種。D.1.2.2.6覆蓋遮蔭噴附后,及時覆蓋遮陽網以遮蔭,并澆水養護。當噴播種子萌發并生長到3cm~4cm高時,應及時揭除遮陽網。建議采用草簾覆蓋遮蔭。D.1.2.3不掛網液力噴播D.1.2.3.1不掛網液力噴播,較適用于坡度在25o~35o間的邊坡。主要技術工藝包括清坡順坡、液力噴播、覆蓋遮蔭。D.1.2.3.2清坡順坡、液力噴播、基質和噴播植物種子材料要求、覆蓋遮蔭應參照D.1.2.2執行。D.2人工種植技術D.2.1技術內容人工種植技術主要適用于坡度在35o以下的泥質邊坡,以及通過覆土改良等措施的臺階平臺、坡腳擋墻、采場底盤和廢石堆場、尾礦庫,甚至在巖面上通過澆筑種植槽方式進行種植綠化的技術。D.2.2泥質邊坡種植D.2.2.1適用范圍泥質邊坡包括可用人工挖掘種植穴的風化層泥質礫石邊坡及礦區損毀的泥質平地,均可采用人工開挖定植穴的方法進行種植綠化。D.2.2.2樹種選擇參考GB/T15776中關于亞熱帶區的樹種,如木荷、青岡、楓香等。D.2.2.3密度控制密度按株行距3m×3m~4m×4m的種植密度控制。1年~2年生苗的種植密度控制為株行距3m×3m,3~4年生苗的種植密度控制為株行距4m×4m,并滿足LY/T1607的密度要求。D.2.2.4苗木規格按GB6000的相關要求,選用Ⅰ級苗種植,如火力楠Ⅰ級苗1年生地徑>0.7cm、苗高>70cm。建議采用合格容器苗種植,按LY/T1000的相關要求選用合格容器苗,如火力楠1年生合格容器苗地徑≥0.4cm、苗高>25cm。對≥2年生的苗木應采用容器大苗或帶土球苗種植。D.2.2.5種植技術先挖定植穴、再種植,定植穴規格根據苗木大小確定,保證根系舒展不窩根,種植時踩緊踏實,保證苗木正直。在種植穴底部施入約4kg~5kg的有機肥作基肥,植后澆足定根水。種植時適當修剪,減少水分損耗,提高種植成活率,不應斷頭種植。泥質邊坡挖定植穴種植示意圖見圖D.14。圖D.14泥質邊坡挖定植穴種植示意圖D.2.2.6林下配套種植林下配套種植或點播豆科灌木,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自肥能力。如點播美麗胡枝子,間距1m×1m,每穴放置6~8粒種子,拌合50g鈣鎂磷肥,播后及時覆蓋薄層表土。D.2.3臺階平臺、坡腳擋墻和底盤種植D.2.3.1臺階平臺種植D.2.3.1.1圍擋在平臺離外沿20cm處進行圍擋,圍擋高度40cm。可采用砼澆筑、塊石或磚體砌筑、植生袋圍堰等。宜采用土工織物植生袋品字型堆疊圍擋形成圍堰,圍堰高度40cm。臺階平臺植生袋圍堰擋墻復土種植示意圖見圖D.15。圖D.15臺階平臺植生袋圍堰擋墻復土種植示意圖D.2.3.1.2復土在植生袋圍堰內側復土,復土厚度40cm,與圍堰齊平。復土可采用礦山剝離時存放排土場中的表土,并摻入10%的商品有機肥或腐熟的畜禽糞肥,確保復土的有機質含量在3.5%~4.0%之間。不應用淤泥質土。D.2.3.1.3種植采用上爬下掛中間擋的種植模式。如果上邊坡為裸露巖面,則在平臺內側種植爬山虎Parthenocissustricuspidata等爬藤植物,按株間距50cm種植;外側圍堰處種植黃馨Jasminummesnyi等下掛植物,按株間距50cm種植;中間按株行距1.5m×1.5m~2m×2m種植地徑為2cm~3cm、2~3年生的木荷或女貞等小喬木樹種。D.2.3.2坡腳擋墻種植D.2.3.2.1復土復土厚度應保證在60cm以上,并復至與擋墻齊平。復土可采用礦山剝離時存放在排土場的表土,并摻入10%的商品有機肥或腐熟的畜禽糞肥,確保復土的有機質含量在3.5%~4.0%之間。不應用淤泥質土。D.2.3.2.2種植如果邊坡為裸露巖面,則在平臺內側種植爬山虎Parthenocissustricuspidata等爬藤植物,按株間距50cm種植;擋墻內側種植黃馨Jasminummesnyi、藤本月季Rosachinensis等下掛植物,按株間距50cm種植;中間按株間距3m種植胸徑6cm~8cm的香樟、楓香等高大喬木樹種,并在與下掛植物間種植1~2排高度為1m左右的株行距為50cm×50cm的珊珊樹Viburnumodoratissimum等小喬木或高灌樹種以構成濃密的綠色屏障。坡腳擋墻內側種植配置示意圖見圖D.16。圖D.16坡腳擋墻內側種植配置示意圖D.2.3.3底盤種植D.2.3.3.1場地平整如果邊坡下部的底盤應復墾林地,則應按照TD/T1036的林地要求復墾為有林地。在復墾林地前,應采用高挖低填、削方回填等措施,對復墾場地進行平整,并宜配套設置林道等設施。D.2.3.3.2復土在平整好的場地上按有林地的要求進行復土,復土厚度≥60cm,其中能保證樹種較好生長的有效土層厚度應≥30cm,并摻入一定數量的商品有機肥或熟腐的畜禽糞肥,保證土壤有機質含量≥2%,不應用建筑垃圾和淤泥。D.2.3.3.3種植樹種選擇參考GB/T15776中關于亞熱帶區的樹種,如紅椎Castanopsishystrix等;密度按株行距3m×3m定植并符合LY/T1607的規定;苗木規格按GB6000—1999中1年~2年生Ⅰ級苗種植或選用LY/T1000中的合格容器苗種植,建議采用容器苗種植年。林下可按間距1m×1m配套種植或點播美麗胡枝子Lespedezathunbergiisubsp.formosa豆科灌木,以改良土壤并加快提高林地綠化覆蓋率,確保三年林分郁閉度達0.3以上。底盤種植配置示意圖見圖D.17。圖D.17底盤種植配置示意圖D.2.4廢碴堆場、尾礦庫種植D.2.4.1廢碴堆場種植D.2.4.1.1堆碴整理對堆碴場地進行平整,便于統一復土;對堆碴邊坡進行壓實順坡整理,必要時可開設馬道或平臺。D.2.4.1.2開設截排水溝周邊開設截排水溝,保證上邊坡及周邊雨水不流入堆碴場,避免雨水流入堆碴場地滲出污染物引起對下游水土體的二次污染。D.2.4.1.3復土隔離D.2.4.1.3.1在平整場地上和堆碴坡面上,覆蓋種植土。在平面上復種植土厚≥60cm,在邊坡上復種植土厚≥40cm,以隔離或避讓植物根系直接接觸污染的堆碴而引起生長不良。D.2.4.1.3.2在堆碴邊坡上如果不能復土,則可在堆碴邊坡上采用厚層基材加厚噴播綠化的方法,即在厚層基材噴播技術的基礎上讓基材層噴附至15cm以上的噴播綠化方法。但邊坡上的平臺或馬道一定要復土至40cm厚,利于種植。D.2.4.1.3.3為提高堆碴邊坡森林化生態恢復質量,可采用森林化恢復技術工藝,即在堆碴邊坡上開挖魚鱗坑式小平臺,用塑料編織植生袋營造種植坑,坑內回填由種植土、泥炭、商品有機肥按70%:20%:10%比例配制的混合客土,然后掛網厚層基材加厚噴播并在種植穴上種植女貞、構樹、臭椿等耐污染樹種。不應廢石填碴回填種植穴。D.2.4.1.4種植樹種選擇應參考GB/T15776中關于亞熱帶區樹種,重點選擇火力楠、楓香等耐污染樹種,以及女貞、構樹、臭椿等耐污染樹種,密度按株行距3m×3m定植并符合LY/T1607的規定;苗木規格按GB6000—1999中1年~2年生Ⅰ級苗種植或選用LY/T1000中的合格容器苗種植,或選擇≥3年生的帶土球大苗種植。林下可按間距1m×1m配套種植或點播美麗胡枝子豆科灌木。廢碴堆場平地種植示意圖可參考圖D.17,廢石堆場邊坡森林化綠化造林技術的噴播種植技術工藝示意圖見圖D.18。圖D.18廢石堆碴邊坡種植示意圖D.2.4.2尾礦庫種植D.2.4.2.1原地改良種植采取微生物、植物廢棄物、有機肥料、地質聚合物、林化產品、酸堿中和物質等材料對尾礦庫40cm表層的植物生長有效種植層厚度進行原地改良。種植的植物以類蘆、芒等草本為主,密度為株行距1m×1m,著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并按3m×3m的株行距配植女貞、構樹、臭椿等耐污染樹種。苗木規格為1~2年生的Ⅰ級苗和2年生的合格容器苗,3年生以上的樹種應帶土球種植。尾礦庫原地改良種植示意圖見圖D.19。圖D.19尾礦庫原地改良種植示意圖D.2.4.2.2表層復土種植在尾礦庫表面覆蓋厚度為40cm~60cm的種植客土,客土具有比周邊林地自然土壤肥力要高的種植土,宜摻入約10%的商品有機肥或熟腐的畜禽糞肥。復土后挖定植穴種植女貞、臭椿等1~2年生Ⅰ級苗和2年生合格容器苗,按株行距3m×3m種植,3年生以上樹種應帶土球種植。林下按1m×1m的株行距種植或點播美麗胡枝子等豆科灌木或灌木狀草本,地表人工撒播狗牙根、類蘆等草本。尾礦庫表層復土種植示意圖見圖D.20。圖D.20尾礦庫表層復土種植示意圖D.2.4.2.3容器隔離種植在尾礦庫原地,按株行距3m×3m~4m×4m密度,開挖長1m、寬1m、深80cm的種植穴,穴內埋放相同體積的篾編容器,容器內填置種植土、泥炭、商品有機肥、蛭石按65%:20%:10%、5%比例配制的混合基質,種植女貞、木荷、臭椿等1年~2年生Ⅰ級苗和2年生合格容器苗,或將目標樹種苗木種植在裝有混合客土的篾編容器中再埋放在開挖好的種植穴中,使幼樹根系與尾礦隔離,并逐漸適應尾礦環境。尾礦庫原地容器隔離種植示意圖見圖D.21。圖D.21尾礦庫原地容器隔離種植示意圖D.2.5邊坡澆筑植生槽種植D.2.5.1適用范圍對于單軸飽和抗壓強度大于30MPa、完整性指數大于0.65、坡度大于60o的硬質巖石陡坡,可采用澆筑種植槽的方法進行種植綠化。其主要技術工藝包括澆筑種植槽、槽內填放基質、植物配置與種植。D.2.5.2澆筑種植槽采用混凝土立模澆筑種植槽。槽板與巖壁夾角45°,槽板配置主筋、構造筋和分布筋(如圖22所示主筋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