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試卷共6頁,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1、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制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新航路開辟后的“三角貿易”中,貿易出程與中程源于歐洲人需要將生產的手工制品出售;中程為美洲種植場提供了勞動力;歸程為歐洲提供了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等,該過程在一定程度彌補了新航路開辟以來貿易各方的經濟需求。材料可用于說明()A.三角貿易產生于特定的歷史環境B.歐洲對非洲進行殘酷的殖民掠奪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D.三角貿易造成非洲大量人口流失2.19世紀初,德國大學逐漸由單純教學型向學術研究型轉變,紛紛開設自然科學課程,科學家在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電磁科學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一狀況()A.催生了工業化時代的到來B.促進了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C.形成了知識經濟增長模式D.開啟了經濟持續繁榮的時代3.1864年第一國際成立,馬克思利用這個平臺,制定了英國工聯派、德國拉薩爾派等工人階級派別都能接受的綱領,使得這些派別中“有戰斗能力的分子組成了一個偉大的戰斗隊”。由此可見,第一國際的成立()A.導致無產階級內部出現了分化B.使工人階級走上了政治舞臺C.使無產階級有了科學理論指導D.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的聯合4.縱觀近代不同時期殖民擴張,16-18世紀以原始積累為目的,方式表現為血腥野蠻;19世紀早中期以拓寬市場為目的,方式為炮艦加商品;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資本輸出為目的,以瓜分世界為方式。形成不同時期擴張特色的決定性因素是()A.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水平和要求B.不同時期經濟思想的影響C.資本主義生產組織方式和手段D.不同時期國家政策的影響5.《國聯盟約》規定,“締約各國,為增進國際間合作并保持其和平與安全起見,特允承受不從事戰爭之義務,維持各國間公開、公正、榮譽之邦交,嚴格遵守國際法之規定,以為今后各國政府間行為之規范,在有組織之民族間彼此關系中維持正義并恪遵條約上之一切義務”。這一規定()A.確保了戰后國際秩序的穩定B.確立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機制C.有利于制約侵略戰爭的發動D.踐行了“大國一致”的國際原則6.1921年底,列寧指出:“我們應當認識到,我們還退得不夠,必須再退,再后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由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商品交換沒有得到絲毫結果,私人市場比我們強大,通常的買賣、貿易代替了商品交換。”據此可知,當時蘇俄()A.實施了經濟計劃以積累國家資本B.決定實施社會主義商品經濟C.領導人否定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D.改變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途徑7.《凡爾賽和約》不僅把戰爭責任完全推給德國,還對德國進行了苛刻的掠奪。而在雅爾塔會議上,“德國人要吃飯”成為新的口號,而不是一味的打擊和宰割戰敗國。由此可見,相比于凡爾賽體系,雅爾塔體系()A.確立了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B.保障了戰敗國的利益C.有利于國際秩序的相對穩定D.勾畫兩極格局的框架8.復旦大學教授俞正梁指出:“戰爭在摧毀舊格局的同時,迅速建立新格局……然而,這并非世界格局發展的普遍規律,目前正在進行的世界格局轉換與戰爭沒有必然聯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的,即以兩極格局中的一個超級大國自行解體為啟端。”他的這一認識()A.肯定了冷戰形式對維護和平的貢獻B.認為避免戰爭已成為國際共識C.強調了當今世界格局演變漸趨平和D.淡化了世界仍動蕩不安的現狀9.冷戰后法國調整政策,力圖保持與非洲的“特殊關系”;德國制訂了十項原則,表示“要同非洲加強合作”,以“迎接新時代”的到來,日本主持召開了“非洲開發會議”,確定了五項援非原則。這反映出,當今世界()A.殖民主義勢力制約非洲經濟發展B.發達國家對新興市場的爭奪激烈C.非洲地區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強D.發展中國家國際地位得到提升10.“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從中亞細亞……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織造品和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毛皮和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阿拉伯帝國商業發達貿易繁榮B.阿拉伯人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C.巴格達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D.奧斯曼帝國壟斷了東西方貿易的商路11.魏晉南北朝時,經過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當時的門閥士族以及皇親貴戚大多信奉佛教。梁武帝在天監三年(504年)宣布“唯佛一道,是為正道”,佛教幾乎成了國教。其主要原因是()A.儒家思想走向衰落B.佛教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C.門閥士族為了鞏固權力D.佛教有來世觀念,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同12.有學者認為,19世紀中葉開始前往澳大利亞淘金的華工不斷增加,雖歷時半個多世紀,經濟上也有一套自己的獨立體現,在澳洲殖民地的中國人很少購買商人商品,這說明澳洲華工A.深受傳統宗法觀念的影響B.生活狀況較為艱辛C.受中國傳統生活方式影響D.遏制了中西文化融合13.有學者指出,印歐人最初可能生活在里海地區,曾在那里牧牛,并從事少量的耕作。因為主要依靠畜牧為生,所以只要他們發現有更為理想的地方,就會朝那里遷徙。該學者旨在論證A.牛耕對農業具有革命性影響B.印歐人大遷徙植根于其生產方式C.原始畜牧業起源于里海地區D.自然環境變化影響人類種群分布14.下圖為遼寧北票十六國時期,北燕重臣馮素弗墓出土的鴨形玻璃注,其工藝屬于羅馬吹制技術。據考證,此時期我國雖已掌握加工玻璃的技藝,但尚不具備如此復雜的玻璃工藝制作技術,該文物能夠佐證當時()A.絲綢之路上中西經濟文化交流B.東北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C.玻璃制品應用于普通民眾生活D.統治者不斷推動民族交融15.在古希臘文化的東傳過程中,并不只是某一方單純的接受,而是互相的影響融合,希臘文化沒有取代東方的文化成為獨一的文化,而是和當地文化融合,產生了新的“東方化”的希臘文化,與希臘本土的文化已不是完全一樣,只是高度相似。這反映了()A.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B.東方文化取代西方文化成為主流C.整體希臘文化的東方化過程D.交流與融合是古希臘文化東漸的主旋律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近3000年的法老時代,古埃及人始終保持著其民族固有的文化傳統,以象形文字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創造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體系,象形文字對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來世的一種準備,最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來世所用的東西準備好,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著對死者實行厚葬之風。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繪畫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須遵照嚴格的側頭正胸式的基本法則,即表現人站立、行走時,頭和面孔必須以側面形式表現,雙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現,而腳又是側面的。——摘編自令狐若明《古埃及文明的傳統特點》材料二在“埃及學”出現以前,人們對埃及了解甚少,甚至到了啟蒙運動時期,人們腦海里都僅把埃及和金字塔聯系在一起。1798年,拿破侖遠征埃及帶去了兵將和一部分學者及技術人員,想對埃及的地理歷史有較深刻的了解。這些學者先是發現了盧克索宮殿,然后發現了凱爾奈克的神廟。由于大多數人讀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因此工作毫無進展。直到1822年,商博良發現一塊方尖碑,碑上有埃及文和希臘文對譯的文字。他是精通希臘文的,通過希臘文,他了解這是記敘托勒密及克婁巴特拉的愛情故事。從一再出現的文字及其特殊位置,他找出了11個埃及字母——他用這幾個字母去讀拿破侖部隊拖倒在尼羅河口的羅塞塔(Rosetta)石碑,他竟毫無困難地讀通了。就這樣一塊又一塊碑文地讀下去,20余年工夫,他居然讀通了所有發現的埃及碑文,而且還找出了古埃及的其余字母。于是,研究埃及之門就此被打開了。——摘編自菲利普·李·拉爾夫、愛德華·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埃及文明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埃及學出現的歷史因素,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埃及學出現的歷史意義。(8分)17.(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資本主義經濟在時間上的非均衡發展主要表現為不同時期的顯著波動。這種波動反映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為了更簡明地描述資本主義經濟的波動,麥迪森把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劃分為1820~1913、1913~1950、1950~1973、1973~1992這樣幾個階段。他列出了某些指標以顯示各個階段的增長狀況和經濟特征。見下表。資本主義發展不同階段的周期特征與增長特征(16個國家的算術平均數)階段GDP人均GDP非住宅固定資本存量量第一階段1820~18701870~19132.22.94.0第二階段1913~1950第三階段1950~19734.93.85.58.6第四階段1973~19792.52.04.44.8——摘編自高峰《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演變》根據圖表概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任意選其中兩個階段),并分析其理由。18.(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洋權利史實荷蘭東印度公司律師格勞秀斯在《論海洋自由》中,強調荷蘭人有權利航行到東印度進行貿易,認為每個國家都可以在海上自由航行。此后,荷蘭打著海洋自由的旗號,幾乎壟斷了北海的漁業,將捕撈范圍擴展至英國海岸。西班牙政府將《論海洋自由》列為禁書。英國威爾伍德受命于國王,發表《海洋法概覽》,反駁格勞秀斯,承認各國均享有海洋自由,但沿岸國對靠近本國海岸水域享有主權。弗萊塔受西班牙政府委托,出版了《論西班牙政府對亞洲的正義統治權》,回應格勞秀斯的攻擊,主張國家像對陸地一樣取得海洋的所有權。英國塞爾登出版了《閉海論》,強調英國君主有權領有圍繞英國四周的海洋。(1)依據材料概括17世紀各國關于海洋權利爭論的主要觀點。(6分)(2)結合所學,對各國的海洋權利爭論進行評析。(9分)19.(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到17世紀,在倫敦鼠疫防治中,中世紀的宗教療法不再受到青睞。醫學界要求當局注意城市公共衛生,建議民眾重視衛生保健,節制飲食,并用放血、催吐等療法治療病痛,為防止疫情擴散,英國政府在借鑒他國經驗基礎上,對患病家庭實行嚴酷的醫學隔離。盡管地方政府做出很大努力,但由于各自為政,只關注地方利益,其推行效果整體不佳。1578年后,王室政府在御醫桑多爾·邁爾尼的建議下編撰《政令大全》加強對地方防疫工作的管理。該政令先后在1592年至1646年期間多次刊印,作為政府防疫減災的政策依據與工作手冊,加快了鼠疫在英國的消退。——摘編自陳凱鵬《論近代早期英國防疫對策特點》材料二“庚子國變”后,各類瘟疫施行,導致中國秩序更加混亂。許多官員用西醫理念實施防疫,效仿西方設立衛生局,“專司防疫清潔事宜”“派員檢疫”安置隔離染疫人員。袁世凱在大沽設立防疫院,對所有入港船只實施檢疫,聘請中外醫生(含女醫生)和舊醫官共同參與,對入港船只,不論華洋,都要強制檢疫,一旦發現疫情,就立即隔離診治。袁世凱還就檢疫章程特作變通:其一,檢疫順應中國風俗,由男女醫生分別辦理,以免觸及男女大防;其二,如遇有西方人染患瘟疫,就交由外國醫生出面處置,避免不必要的中外交涉;其三,因人施檢,“神色充足者,一看而過”,若遇面目憔悴之人,則由醫生察驗脈理,以確診病情。經數月努力,防疫取得成功。——摘編自谷永清《試論清末“新政”的衛生防疫事業》(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早期英國衛生防疫措施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衛生防疫事業的積極影響。(8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題3分,共45分。題號12345678答案ABDACDCC題號9答案BABCBA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4分)答案:(1)特點:傳承悠久;厚葬風氣濃厚;藝術自成體系。(6分)(2)歷史因素:拿破侖遠征埃及;埃及文明留有大量歷史遺存,刻有文字的碑文發現;法國學者和技術人員的探索發現;商博良的敬業態度和鉆研精神。(4分,答出兩點即可)意義:推動了埃及文化的整理和傳承;使埃及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進入世人的視野;開拓了史學界對埃及歷史的研究;提高了非洲文化的影響力。(4分)17.(12分)答案:第一階段特征:1870~1913年的經濟發展比前50年較快。(2分);理由:第二次技術革命發展;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每點2分,共4分)第二階段特征:1913~1950年的經濟增長顯著放慢。(2分)理由:技術革命積累效應的減弱和工業化的基本完成;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使資本積累受到嚴重挫折;世界市場的萎縮。(每點2分,共4分)第三階段特征:1950~1973年的經濟發展大大加快。(2分)理由:第三次技術革命興起;歐洲和日本在戰后的恢復和振興;世界市場的空前擴展。(每點2分,共4分)第四階段特征:1973年以后的經濟增長則又明顯地趨于緩慢。(2分)理由:經濟滯脹;產業結構的變化。(每點2分,共4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