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母語遷移視角剖析高職新生英語學習中的中式英語現象_第1頁
從母語遷移視角剖析高職新生英語學習中的中式英語現象_第2頁
從母語遷移視角剖析高職新生英語學習中的中式英語現象_第3頁
從母語遷移視角剖析高職新生英語學習中的中式英語現象_第4頁
從母語遷移視角剖析高職新生英語學習中的中式英語現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母語遷移視角剖析高職新生英語學習中的中式英語現象一、引言1.1研究背景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通用語言,其重要性愈發凸顯。從商務合作到學術交流,從文化傳播到科技共享,英語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連接世界各地人們的關鍵紐帶。在跨國企業中,英語是日常溝通、項目協作與商務談判的主要語言,良好的英語能力能夠幫助員工拓展國際業務,提升職業競爭力。在學術領域,國際上的前沿研究成果大多以英文發表,科研人員只有具備扎實的英語基礎,才能及時了解行業動態,與國際同行開展合作研究,推動學術進步。對于高職學生而言,英語能力更是其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直接關系到未來的職業發展。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高職教育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方面承擔著重要使命。然而,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普遍面臨諸多挑戰,其中中式英語問題尤為突出。中式英語,作為一種受漢語思維和表達方式影響而產生的特殊英語形式,在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屢見不鮮。例如,在日常口語交流中,學生可能會說出“Giveyousomecolortoseesee”(給你點顏色看看)這樣的表達;在書面寫作里,也常常出現“Myhometownhastakenplacegreatchanges”(應改為“Greatchangeshavetakenplaceinmyhometown”)之類不符合英語語法規則和表達習慣的句子。這些中式英語的存在,不僅影響了學生英語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性,更阻礙了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使得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可能因語言障礙而錯失良機。因此,深入研究高職新生英語學習中的中式英語現象,剖析其成因并探尋解決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2研究目的與意義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高職新生英語學習中中式英語的具體表現形式,全面探究其產生的根源,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從而有效提升高職新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水平。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主要語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高職學生而言,良好的英語能力不僅是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的關鍵,更是未來職業發展的必備技能。然而,中式英語現象的普遍存在,嚴重阻礙了高職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使其在跨文化交流中面臨諸多障礙。深入研究高職新生英語學習中的中式英語現象,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從理論層面來看,本研究有助于豐富和完善二語習得理論體系。通過對高職新生中式英語現象的研究,能夠進一步揭示母語遷移、認知因素、學習環境等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的作用機制,為二語習得理論的發展提供實證支持。同時,也能加深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理解,明確文化因素在語言學習和運用中的重要影響,推動語言教學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從實踐意義而言,本研究對高職英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揭示中式英語的成因,教師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和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強對英漢詞匯差異的講解,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詞匯用法;在語法教學中,注重對比英漢語法結構的不同,引導學生避免漢語語法的負遷移。這將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質量。對于學生自身的學習而言,認識到中式英語的問題所在,能夠幫助他們增強語言學習的自我意識,培養正確的語言學習習慣。學生可以通過對比分析、模仿練習等方式,不斷糾正自己的中式英語表達,提高英語表達的準確性和流利性。同時,也能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更好地適應未來職場和社會生活中的國際交流需求。1.3研究方法為全面、深入地研究高職新生英語學習中的中式英語現象,本研究將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以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客觀性和有效性。文獻研究法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礎。通過廣泛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包括學術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研究報告以及各類英語教學資料等,全面了解中式英語的定義、分類、成因及相關研究成果。梳理二語習得理論、對比分析理論、錯誤分析理論等與中式英語研究密切相關的理論體系,為后續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在研究中式英語的詞匯層面問題時,參考相關文獻中對英漢詞匯差異、詞匯搭配習慣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剖析高職新生在詞匯運用上出現中式英語的原因。通過文獻研究,還能了解前人在研究方法、研究視角上的經驗與不足,為本研究提供借鑒,避免重復研究,同時找到新的研究切入點,使研究更具創新性和深度。案例分析法將貫穿于整個研究過程。在日常教學和課外輔導中,密切關注高職新生的英語學習表現,收集他們在口語表達、書面寫作、翻譯練習等方面出現的中式英語案例。對這些案例進行詳細記錄,包括案例的具體內容、出現的情境、涉及的學生個體信息等。針對收集到的案例,從語言層面(詞匯、句法、語法)、文化層面以及思維層面進行深入分析,探究中式英語產生的具體原因和影響因素。在分析“Iverylikethisbook”(應改為“Ilikethisbookverymuch”)這一典型案例時,從語法層面指出學生錯誤地將副詞“very”直接置于動詞“like”之前,不符合英語的語法規則;從思維層面分析,這可能是由于學生受到漢語“我非常喜歡這本書”這種表達順序的影響,直接將漢語思維套用到英語表達中。通過對大量案例的分析,總結出高職新生中式英語的常見表現形式和規律,為提出針對性的解決策略提供依據。問卷調查法也是本研究不可或缺的方法。設計一套科學合理的問卷,問卷內容涵蓋學生的英語學習背景(如英語學習起始時間、學習經歷、課外英語學習活動參與情況等)、學習習慣(學習時間安排、學習資料使用、學習方法偏好等)、對中式英語的認知(是否意識到自己存在中式英語問題、對中式英語的態度等)以及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等方面。選取一定數量的高職新生作為調查對象,確保樣本具有代表性,涵蓋不同專業、不同性別、不同英語基礎的學生。通過問卷調查,收集學生的第一手數據,了解他們在英語學習中的真實情況和想法。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問卷數據進行處理,如計算各項問題的選擇比例、分析不同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等,從而揭示高職新生英語學習中與中式英語相關的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為研究提供量化支持。二、理論基礎與概念界定2.1相關理論2.1.1母語遷移理論母語遷移理論是二語習得研究中的重要理論,它揭示了母語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影響機制。根據這一理論,在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的第一語言即母語的使用習慣會直接影響第二語言的習得,并對其起到積極促進或消極干擾的作用。母語遷移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發生在母語與目的語存在相似之處時,此時母語能夠為目的語的學習提供助力。漢語和英語中都存在主謂賓結構的句子,如“我喜歡蘋果”(Ilikeapples),學習者在學習這類簡單句時,由于漢語句子結構的正遷移作用,能夠較為輕松地掌握英語中相應的句型結構。這種正遷移在詞匯層面也有體現,一些英語單詞的發音與漢語發音相近,如“sofa”(沙發)、“coffee”(咖啡),學習者可以借助母語發音來快速記憶這些英語單詞,從而促進英語詞匯的學習。負遷移則是當母語與目的語的規則或表達方式存在差異時,母語會對目的語學習產生阻礙,導致學習者出現錯誤。在英語中,名詞有單復數形式的變化,動詞有時態變化,而漢語中沒有這些形式上的變化。因此,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常常會受到漢語語法習慣的負遷移影響,出現“Hegotoschooleveryday”(應改為“Hegoestoschooleveryday”)這樣的錯誤,忘記動詞第三人稱單數形式在一般現在時中的變化規則。在詞匯搭配方面,漢語和英語也存在諸多差異。漢語中常說“提高水平”,學生可能會直接將其對應為“raiselevel”,但在英語中正確的搭配應該是“improvelevel”或“raisestandard”,這種因母語詞匯搭配習慣而導致的錯誤,也是母語負遷移的表現。母語遷移對二語習得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體現在語言形式上,還涉及文化和語用等層面。在文化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賦予語言不同的內涵和使用習慣。在中國文化中,人們見面時常問“你吃飯了嗎?”,這是一種常見的問候方式,但如果直接將其翻譯成英語“Haveyoueaten?”并用于與英語國家人士的交流中,可能會讓對方感到困惑,因為在英語文化中,這更像是一種邀請或詢問,而不是簡單的問候。這種文化差異導致的語用失誤,正是母語文化負遷移的結果。在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母語正遷移的作用可能更為明顯,學習者能夠借助母語的知識和經驗快速入門;但隨著學習的深入,負遷移帶來的問題逐漸凸顯,成為學習者提升語言能力的障礙。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母語遷移的存在,引導學生正確利用正遷移,克服負遷移的影響。2.1.2錯誤分析理論錯誤分析理論是應用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由英國語言學家PitCorder在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該理論旨在對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所犯的錯誤進行系統性的分析研究,以確定錯誤的來源,并為教學過程中消除這些錯誤提供依據。錯誤分析的定義強調對學習者語言錯誤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關注錯誤的表面現象,更注重探究錯誤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學習者在英語寫作中出現的拼寫錯誤、語法錯誤、詞匯誤用等,都可以成為錯誤分析的對象。通過對這些錯誤的分析,我們能夠了解學習者的語言學習過程、思維方式以及他們對目標語規則的掌握程度。錯誤分析一般包括以下步驟。收集錯誤樣本是第一步,研究者需要從學習者的口語表達、書面作業、測試答卷等多種渠道收集豐富的錯誤實例,確保樣本具有代表性,能夠真實反映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和錯誤類型。對收集到的錯誤進行分類是關鍵環節。根據錯誤的性質和特點,可以將其分為不同的類型,如語際語言錯誤和語內語言錯誤。語際語言錯誤是由于母語的干擾而產生的,例如將漢語的詞匯、語法規則或表達方式直接套用到英語中,出現“Giveyousomecolortoseesee”這樣典型的中式英語表達。語內語言錯誤則是指學習者在目標語內部出現的錯誤,如過度概括目標語規則,將英語動詞過去式的構成規則過度應用,把“go”的過去式寫成“goed”。還需要對錯誤進行解釋,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這可能涉及到母語遷移、學習策略、目標語輸入不足、學習環境等多種因素。錯誤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教師而言,通過分析學生的錯誤,能夠了解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發現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和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提高教學效果。在發現學生普遍存在某一類語法錯誤時,教師可以加強該語法點的教學,設計專門的練習來幫助學生鞏固和掌握。對于學習者自身來說,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了解其產生的原因,有助于他們提高語言學習的自我意識,調整學習策略,避免重復犯錯,從而逐步提高語言能力。錯誤分析還為語言教學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實證依據,推動了語言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和創新。2.1.3對比分析理論對比分析理論是比較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以行為主義理論為基礎,最早由美國語言學家羅伯特?拉多博士于1957年提出。該理論的核心內容是通過系統地比較兩種語言和文化,確定一種特定的外語會給另一種語言的母語者帶來哪些困難。在兩種語言和文化相似的地方,語言學習困難通常不會被預料到,因為學習者可以借助母語的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和掌握目標語的相應部分。漢語和英語中都有一些基本的顏色詞匯,如“red”(紅色)、“blue”(藍色),學習者在學習這些詞匯時,由于母語中已有對應的概念,能夠快速理解和記憶。而在兩種語言和文化不同的地方,語言學習困難是可以預料到的,并且兩種語言和文化差異越大,預期語言學習困難的程度就越大。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是分析性語言,語法關系主要通過詞匯和詞序表達;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是綜合性語言,語法關系主要通過本身的形態變化進行表達。這種語言結構上的巨大差異,使得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語法時面臨諸多挑戰,如英語中復雜的時態變化、名詞的單復數形式、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變化等,都是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對比分析理論認為,通過對母語和目標語進行語音、語法、詞匯等方面的詳細對比,可以預測學生在學習目標語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錯誤,從而為教學提供指導。在語音方面,漢語和英語的發音系統存在顯著差異,漢語的發音模式相對簡單,而英語有多種發音模式,且存在一些漢語中沒有的音素。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發音時,容易受到漢語發音習慣的影響,出現發音不準確的問題,如將英語中的“th”音發成“s”或“f”音。通過對比分析,教師可以提前了解這些發音難點,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發音訓練,幫助學生糾正發音錯誤。在詞匯方面,英漢兩種語言的詞匯在語義、搭配和用法上都存在差異。一些漢語詞匯在英語中可能沒有完全對應的詞匯,或者同一詞匯在兩種語言中的語義范圍和使用語境不同。漢語中的“看”,在英語中有“look”“see”“watch”等多個對應詞匯,它們在用法和語義上有細微差別。教師可以通過對比分析,向學生詳細講解這些詞匯的區別,幫助學生正確運用英語詞匯。對比分析理論在語言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它有助于教師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根據學生可能出現的困難和錯誤,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對于教材編寫者來說,對比分析理論可以為教材的編寫提供參考,使教材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幫助學生克服語言學習中的障礙。然而,對比分析理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過于強調語言之間的差異,而忽視了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學習環境以及認知因素等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需要結合其他理論和方法,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更全面地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2.2中式英語的定義與特點中式英語,作為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一種特殊語言現象,在高職新生的英語學習中尤為顯著。中式英語,又稱Chinglish,是Chinese與English的合成詞,是指中國的英語學習者由于受母語的干擾和影響,在使用英語進行表達時,硬套漢語規則和習慣,從而產生的不合規范或不合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形式。這種英語形式既不是標準的英語,也不是純粹的漢語,而是兩者的混合體。“Goodgoodstudy,dayday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樣的表達,完全按照漢語的詞匯和語序逐字翻譯,不符合英語的語法規則和表達習慣,是典型的中式英語。在英語中,表達“好好學習”通常用“Studyhard”,“天天向上”則可以用“makeprogresseveryday”來表達。中式英語具有鮮明的特點。其半英半漢的特征十分突出,在詞匯運用上,常將漢語詞匯直接音譯或意譯到英語中,而不考慮英語的詞匯搭配和使用習慣。將“風水”直接翻譯成“fengshui”,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漢語的文化特色,但在英語語境中,可能會讓母語為英語的人感到困惑,因為他們不了解“風水”背后的文化內涵。在句子結構上,中式英語也常常照搬漢語的句式,忽略英語的語法結構和邏輯關系。“Iverylikethismovie”(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在這個句子中,“verylike”的表達是錯誤的,正確的應該是“Ilikethismovieverymuch”,這里學生直接將漢語“非常喜歡”的語序套用到英語中,導致表達不符合英語語法規則。中式英語還具有不規范性的特點,在語法、詞匯、語用等方面都存在諸多錯誤。在語法方面,主謂不一致、時態錯誤、語態錯誤等問題屢見不鮮。如“Hegotoschoolbybike”(他騎自行車上學),這里沒有注意到第三人稱單數在一般現在時中動詞要加“s”,正確的表達應該是“Hegoestoschoolbybike”。在詞匯方面,存在詞匯誤用、搭配不當等問題。把“提高水平”翻譯成“raiselevel”,而正確的搭配應該是“improvelevel”或“raisestandard”。在語用方面,中式英語常常忽略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導致表達不得體或產生誤解。在中國文化中,人們見面時常用“你吃了嗎?”來打招呼,但如果直接將其翻譯成“Haveyoueaten?”用于與英語國家人士交流,可能會讓對方感到奇怪,因為在英語文化中,這更像是一種邀請或詢問,而不是簡單的問候。中式英語的這些特點,反映了高職新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由于受到母語思維和表達方式的束縛,尚未完全掌握英語的語言規則和文化內涵,從而在英語表達中出現了種種偏差。深入了解中式英語的定義和特點,是探究其成因及解決策略的基礎。三、高職新生英語學習中中式英語的表現形式3.1詞匯層面3.1.1詞匯搭配不當在英語學習中,詞匯搭配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它體現了語言的習慣用法和表達規則。然而,高職新生在英語表達中,常常出現詞匯搭配不當的問題,這主要是由于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漢語和英語在詞匯搭配上存在諸多差異,學生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就容易將漢語的搭配方式直接套用到英語中,從而產生中式英語。在描述風的強度時,漢語中常用“大”來形容風,如“大風”,受此影響,高職新生在英語表達中可能會寫成“bigwind”。但在英語中,正確的搭配應該是“strongwind”,“strong”更能準確地表達風的強勁程度。同樣,在描述雨的大小,漢語說“大雨”,學生可能會錯誤地寫成“bigrain”,而英語中常用“heavyrain”來表達。這種因漢語思維導致的詞匯搭配錯誤,在高職新生的英語寫作和口語中屢見不鮮。在描述“提高水平”時,學生可能會受漢語習慣的影響,寫成“raiselevel”,但在英語中,更恰當的表達是“improvelevel”或“raisestandard”。這些錯誤不僅影響了表達的準確性,也會讓母語為英語的人感到困惑,難以理解學生想要表達的意思。詞匯搭配不當還體現在動詞與名詞的搭配上。在漢語中,“開電視”是常見的表達,學生在英語中可能會直接寫成“opentheTV”,而正確的用法是“turnontheTV”。“open”通常用于描述打開具體的物體,如門、窗戶等,而“turnon”則更側重于打開電器設備。又如,“吃藥”在漢語中是常用表達,學生可能會寫成“eatmedicine”,但在英語中,正確的搭配是“takemedicine”。這些例子都表明,高職新生在學習英語詞匯時,不僅要掌握單詞的基本含義,還要了解其常見的搭配用法,避免受到漢語思維的干擾。3.1.2詞義理解偏差對詞匯含義理解不準確是高職新生產生中式英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英語詞匯往往具有豐富的語義,同一個單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義和用法。而漢語詞匯的語義相對較為固定,學生在學習英語詞匯時,如果僅僅從漢語的對應詞義去理解,就容易出現詞義理解偏差,從而導致中式英語的產生。“interesting”和“interested”這兩個詞,雖然都與“興趣”有關,但它們的用法和含義有明顯的區別。“interesting”表示“有趣的”,通常用來描述事物,如“Thisisaninterestingbook”(這是一本有趣的書);而“interested”表示“感興趣的”,通常用來描述人,如“Iaminterestedinthisbook”(我對這本書感興趣)。然而,高職新生在使用這兩個詞時,常常會出現混用的情況。他們可能會說“Thisbookisinterested”,這顯然是對這兩個詞的詞義理解不準確導致的錯誤表達。在英語中,“look”“see”“watch”都有“看”的意思,但它們的用法也有所不同。“look”強調看的動作,通常與“at”連用,如“Lookattheblackboard”(看黑板);“see”強調看的結果,如“Icanseeabirdinthesky”(我能看到天空中有一只鳥);“watch”則通常用于表示觀看動態的事物,如“watchTV”(看電視)、“watchamovie”(看電影)。高職新生在表達“看”的意思時,可能會不加區分地使用這幾個詞,導致表達錯誤。他們可能會說“Iwatchthebook”,而正確的表達應該是“Ireadthebook”,這里學生錯誤地用“watch”來表示閱讀書籍的動作,是對這幾個詞詞義理解不清的表現。又如,“problem”和“question”都有“問題”的意思,但“problem”通常指需要解決的難題或麻煩,而“question”則更側重于需要回答的疑問。在表達“我有一個問題要問你”時,應該用“Ihaveaquestiontoaskyou”,而不是“Ihaveaproblemtoaskyou”。如果學生對這兩個詞的詞義理解不準確,就可能會出現錯誤的表達,影響交流的效果。3.1.3詞性誤用詞性誤用也是高職新生英語學習中常見的中式英語表現形式之一。英語中的詞性種類繁多,不同詞性的單詞在句子中有著不同的語法功能和用法。由于漢語和英語在詞性的劃分和使用上存在差異,高職新生在英語表達中容易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出現詞性誤用的情況。在漢語中,副詞“很”可以直接修飾動詞,如“我很喜歡它”。但在英語中,“very”作為副詞,不能直接修飾動詞“like”,正確的表達方式應該是“Ilikeitverymuch”。高職新生在表達這一意思時,常常會受漢語思維的影響,寫成“Iverylikeit”,這是典型的詞性誤用。在英語中,形容詞和副詞的用法也有嚴格的區分。形容詞主要用來修飾名詞,在句中作定語或表語;而副詞則主要用來修飾動詞、形容詞或其他副詞,在句中作狀語。“Herunsquick”這句話中,“quick”是形容詞,不能用來修飾動詞“runs”,正確的表達應該是“Herunsquickly”,“quickly”是副詞,用來修飾動詞“runs”。高職新生在使用形容詞和副詞時,常常會忽略它們的詞性差異,導致詞性誤用。他們可能會說“Sheisabeautifulgirlverymuch”,這里“verymuch”是副詞短語,不能用來修飾名詞“girl”,正確的表達應該是“Sheisaverybeautifulgirl”。詞性誤用還體現在名詞和動詞的混用。在漢語中,有些詞既可以作名詞,也可以作動詞,如“領導”“學習”等。但在英語中,名詞和動詞的形式和用法通常是不同的。“他領導我們完成了任務”,在英語中應該表達為“Heledustocompletethetask”,這里“led”是動詞“lead”的過去式,而不能用名詞“leader”來表達。高職新生在表達類似意思時,可能會受漢語思維的影響,出現詞性誤用的情況,如寫成“Heleaderustocompletethetask”,這顯然是錯誤的表達。3.2句法層面3.2.1句子結構混亂句子結構混亂是高職新生在英語表達中常見的句法問題之一,這主要是由于受到漢語句子結構的影響,未能準確掌握英語的句法規則。在漢語中,句子的結構相對靈活,一些成分的位置較為自由,而英語句子結構則較為嚴謹,有嚴格的語法規則和語序要求。當高職新生將漢語思維直接套用到英語表達中時,就容易出現句子結構混亂的中式英語現象。“我的家鄉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一個常見的表達。在英語中,正確的表達應該是“Greatchangeshavetakenplaceinmyhometown”。然而,高職新生由于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常常會錯誤地表達為“Myhometownhastakenplacegreatchanges”。在這個錯誤表達中,學生將“我的家鄉”作為句子的主語,使用“hastakenplace”來表示“發生”,這是不符合英語語法規則的。在英語中,“takeplace”是一個不及物動詞短語,不能用于被動語態,其主語通常是表示“事件、變化”等的名詞,而不是表示地點的名詞。因此,正確的句子結構應該是“Greatchanges”作主語,“inmyhometown”作地點狀語,來表達“在我的家鄉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一意思。又如,“他每天花費兩個小時做作業”,正確的英語表達是“Hespendstwohoursdoinghishomeworkeveryday”。但高職新生可能會受漢語“他每天花兩個小時做作業”這種表達順序的影響,寫成“Hespendstwohourstodohishomeworkeveryday”。在英語中,“spend”的常用結構是“spendtime/money(in)doingsth.”或“spendtime/moneyonsth.”,其中“in”可以省略,而不能直接用“todo”的形式。這種句子結構的錯誤,不僅影響了表達的準確性,也會讓母語為英語的人難以理解句子的真正含義。句子結構混亂還體現在復合句的使用上。在英語中,復合句有嚴格的語法規則,如定語從句中關系代詞和關系副詞的使用、賓語從句中引導詞的選擇以及從句的語序等。高職新生在使用復合句時,常常會出現關系詞誤用、從句語序錯誤等問題。“ThisisthebookwhichIboughtityesterday”,這個句子中,“which”已經在從句中作“bought”的賓語,“it”是多余的,正確的表達應該是“ThisisthebookwhichIboughtyesterday”。又如,“Idon'tknowwheredoeshelive”,在賓語從句中,應該使用陳述句語序,正確的表達是“Idon'tknowwherehelives”。這些錯誤都反映了高職新生在英語句子結構的掌握上還存在不足,需要加強對英語句法規則的學習和訓練。3.2.2時態和語態錯誤時態和語態是英語語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準確運用時態和語態能夠使表達更加準確、清晰。然而,高職新生在英語學習中,常常出現時態和語態錯誤,這也是中式英語的常見表現形式之一。在時態方面,高職新生容易出現一般現在時與現在進行時混淆的情況。一般現在時主要用于表示經常發生的動作、存在的狀態或客觀事實,而現在進行時則表示現階段正在進行的動作。“Heoftenplaysfootballafterschool”(他經常放學后踢足球),這是一個一般現在時的句子,描述的是習慣性動作。但有些高職新生可能會寫成“Heisoftenplayingfootballafterschool”,錯誤地使用了現在進行時,這是對兩種時態的用法理解不清導致的。又如,“Iamseeingamovienow”(我現在正在看電影),“see”表示“看見”時,是一個靜態動詞,通常不用于現在進行時,正確的表達應該是“Iamwatchingamovienow”。這種時態的誤用,會使表達的時間概念模糊,影響交流的效果。過去時與現在完成時的混淆也較為常見。過去時表示過去某個時間發生的動作或存在的狀態,與現在沒有直接聯系;而現在完成時則強調過去發生的動作對現在造成的影響或結果,或者表示從過去一直持續到現在的動作或狀態。“Isawthismovielastweek”(我上周看了這部電影),這是一個過去時的句子,明確指出了動作發生的時間是上周。但有些學生可能會寫成“Ihaveseenthismovielastweek”,錯誤地使用了現在完成時,因為“lastweek”是一個明確的過去時間狀語,不能與現在完成時連用。正確的表達應該是使用過去時,強調動作發生在過去的具體時間。在語態方面,被動語態的誤用是高職新生常犯的錯誤之一。英語中的被動語態由“be+過去分詞”構成,用于強調動作的承受者。當句子的主語是動作的執行者時,應該使用主動語態;當句子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時,則應該使用被動語態。“Thebookwaswrittenbyhim”(這本書是他寫的),這里“thebook”是動作“write”的承受者,所以使用了被動語態。然而,有些高職新生可能會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在該用被動語態的地方使用主動語態,或者在不該用被動語態的地方使用被動語態。“Thewindowwasbrokenbythewind”(窗戶被風吹破了),有些學生可能會寫成“Thewindwasbrokenthewindow”,錯誤地將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混淆,沒有正確理解句子中動作的執行者和承受者。又如,“IaminterestedinEnglish”(我對英語感興趣),這里“interested”是過去分詞作形容詞,表示“感興趣的”,并不是被動語態,但有些學生可能會誤以為是被動語態,而寫成“IambeinginterestedinEnglish”,這是對語態的錯誤理解導致的。3.2.3主從句連接錯誤主從句連接錯誤也是高職新生英語學習中中式英語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連接詞的錯誤使用上。英語中主從句的連接需要使用恰當的連接詞,這些連接詞不僅起到連接句子的作用,還能表達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由于漢語和英語在連接詞的使用上存在差異,高職新生在學習英語時,容易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出現主從句連接錯誤。“because...so...”的錯誤使用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漢語中,我們常常使用“因為……所以……”來表達因果關系,受此影響,高職新生在英語表達中可能會寫成“BecauseIwastired,soIwenttobedearly”。然而,在英語中,“because”和“so”不能同時使用,因為它們都表示因果關系,同時使用會造成語義重復。正確的表達應該是“BecauseIwastired,Iwenttobedearly”或者“Iwastired,soIwenttobedearly”。“although...but...”的錯誤使用也較為常見。在漢語中,我們會說“雖然……但是……”來表達轉折關系,因此高職新生在英語中可能會寫成“Althoughheispoor,butheishappy”。但在英語中,“although”和“but”不能同時出現在一個句子中,只能選擇其中一個來表達轉折關系。正確的表達可以是“Althoughheispoor,heishappy”或者“Heispoor,butheishappy”。除了“because...so...”和“although...but...”的錯誤使用外,高職新生在使用其他連接詞時也容易出現問題。在使用“if”引導條件狀語從句時,需要注意主將從現的原則,即主句用一般將來時,從句用一般現在時表示將來。但有些學生可能會寫成“Ifitwillraintomorrow,Iwillstayathome”,沒有遵循主將從現的原則,正確的表達應該是“Ifitrainstomorrow,Iwillstayathome”。在使用“when”“while”“as”等引導時間狀語從句時,也需要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和正確用法。“when”既可以指時間點,也可以指時間段,從句中的動詞可以是短暫性動詞,也可以是延續性動詞;“while”只能指時間段,從句中的動詞必須是延續性動詞;“as”強調兩個動作同時進行,可譯為“一邊……一邊……”。如果學生對這些連接詞的用法理解不透徹,就容易在主從句連接時出現錯誤,影響句子的表達和理解。3.3語用層面3.3.1文化背景差異導致的語用失誤文化背景差異是導致高職新生產生中式英語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的文化背景賦予語言不同的內涵和使用習慣,當高職新生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時,就容易在交流中出現語用失誤,產生中式英語。在英語國家,人們在見面打招呼時,常用“Howareyou?”“Hello”“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簡單而正式的表達方式。然而,中國文化中見面打招呼的方式更為多樣化,除了簡單的問候,還可能會詢問對方的生活情況,如“你去哪兒?”“你最近忙什么呢?”等。受此影響,高職新生在與英語國家人士交流時,可能會直接將漢語的問候方式翻譯成英語,如“Whereareyougoing?”“Whatareyoubusywithrecently?”。在英語文化中,這些問題可能被視為個人隱私,這樣的詢問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甚至產生誤解,認為提問者過于干涉他人生活。在表達感謝時,英語國家的人們通常會簡潔明了地說“Thankyou”“Thanksalot”等。而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可能會用更加委婉、含蓄的方式表達感謝,如“太感謝您了,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報答您”。高職新生在英語交流中,如果直接將這種表達翻譯成英語,可能會讓對方覺得過于夸張和不自然。在接受表揚時,英語國家的人通常會大方地接受并表示感謝,如“Thankyou.I'mgladyoulikeit”。但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往往會謙虛地回應,如“哪里哪里,我做得還不夠好”。高職新生如果按照漢語的習慣,在英語交流中用類似的表達來回應表揚,如“No,no.Ididn'tdowellenough”,可能會讓英語國家人士感到困惑,他們可能會認為對方不接受自己的贊美,或者對自己的評價缺乏自信。這些因文化背景差異導致的語用失誤,不僅影響了交流的效果,也反映了高職新生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不足,需要加強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和了解。3.3.2社交語用失誤社交語用失誤是指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中,由于套用漢語習慣而產生的不恰當英語表達。高職新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忽略英語社交場合的規則和習慣,出現社交語用失誤,從而產生中式英語。在正式的商務場合中,英語的表達方式通常較為正式、規范,注重禮貌和尊重。在與客戶或合作伙伴進行商務溝通時,需要使用恰當的稱呼、禮貌用語和正式的表達方式。一些高職新生可能會受到漢語口語習慣的影響,在商務郵件或談判中使用過于隨意的語言,如“Hey,dude,let'stalkaboutthedeal”。這種表達在正式的商務場合中是非常不恰當的,可能會給對方留下不專業、不尊重的印象。正確的表達方式應該是“DearMr./Ms.[對方姓氏],Iwouldliketodiscussthebusinessdealwithyou”。在邀請他人參加活動時,英語中有特定的表達方式和禮貌用語。“Wouldyouliketocometomyparty?”“Iwouldbehonoredifyoucouldattendmywedding”。然而,一些高職新生可能會直接套用漢語的表達習慣,寫成“Cometomyparty,okay?”。這種表達方式顯得過于直接和生硬,缺乏禮貌和誠意,不符合英語社交場合的習慣。在拒絕他人的邀請時,也需要注意表達方式的委婉和禮貌。英語中常用“I'msorry,butIhaveotherplans”“Thankyoufortheinvitation,butI'mafraidIcan'tmakeit”等表達。而高職新生可能會受漢語思維的影響,直接說“No,Ican't”。這樣的表達過于生硬,容易讓對方感到不舒服。正確的做法是先表達感謝,再委婉地說明拒絕的原因,以體現對對方的尊重。這些社交語用失誤表明,高職新生在英語學習中,不僅要掌握語言知識,還要了解英語社交場合的規則和習慣,避免因套用漢語習慣而產生不恰當的英語表達。四、高職新生中式英語現象的成因分析4.1母語負遷移的影響4.1.1漢語思維模式的干擾思維模式是人類在長期的語言和文化環境中形成的認知方式和思維習慣,它對語言的表達和理解有著深遠的影響。漢語和英語分別承載著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其思維模式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在高職新生的英語學習中,表現為漢語思維模式對英語表達的干擾,進而導致中式英語的產生。漢語思維模式具有較強的螺旋式特點,在表達觀點時,往往不直接切入主題,而是通過層層鋪墊、迂回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描述一件事情時,會先從相關的背景、原因等方面入手,最后才點明主題。例如,在寫一篇關于環保的作文時,中國學生可能會先描述當前環境問題的嚴峻現狀,如全球氣候變暖、空氣污染嚴重、森林資源減少等,然后闡述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如人類活動的影響、工業污染的排放等,最后才提出自己對環保的看法和建議。這種表達方式注重情感的渲染和邏輯的漸進,強調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和整體性。而英語思維模式則更傾向于直線式,在表達時通常開門見山,直接點明主題,然后再圍繞主題展開論述,呈現出清晰的主次關系和邏輯層次。同樣是關于環保的作文,英語母語者可能會首先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如“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ofutmostimportance”(環境保護至關重要),然后直接闡述支持這一觀點的理由,如“Protectingtheenvironmentcanensur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humansociety”(保護環境能夠確保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Ithelpstopreservebiodiversityandmaintaintheecologicalbalance”(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持生態平衡)等,最后總結強調觀點。這種表達方式簡潔明了,重點突出,更注重信息的有效傳遞。由于高職新生長期生活在漢語環境中,深受漢語思維模式的影響,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難以迅速切換到英語的直線式思維模式,常常不自覺地將漢語的螺旋式思維運用到英語表達中。在英語寫作中,學生可能會堆砌大量的背景信息和細節描述,導致文章結構松散,主題不突出,讓讀者難以快速把握核心觀點。在口語表達中,也會出現表達冗長、邏輯混亂的情況,如在回答“Whydoyouliketraveling?”(你為什么喜歡旅行?)這一問題時,學生可能會先描述自己第一次旅行的經歷,然后講述旅行中遇到的有趣的人,最后才提到旅行能夠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等原因,這種回答方式不符合英語的思維習慣,會讓對方感到困惑。漢語思維模式的干擾還體現在對英語句子結構的影響上。漢語句子結構相對靈活,語序較為自由,而英語句子結構嚴謹,有嚴格的語法規則和語序要求。高職新生在構建英語句子時,容易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出現句子結構混亂、語法錯誤等問題,從而產生中式英語。4.1.2漢語語法結構的干擾漢語和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其語法結構存在諸多差異。這些差異使得高職新生在學習英語語法時,容易受到漢語語法結構的干擾,出現各種錯誤,進而導致中式英語的產生。漢語的詞序相對靈活,在一些情況下,詞語的順序變化并不會改變句子的基本意思。“我喜歡蘋果”和“蘋果我喜歡”,雖然詞序不同,但表達的意思相近。然而,英語的詞序則較為固定,句子成分的位置通常有明確的規定。在英語中,主謂賓結構是基本的句子結構,主語通常位于句首,謂語動詞緊隨其后,賓語則在動詞之后。如果詞序發生變化,句子的意思可能會發生改變,甚至變得不符合語法規則。“Ilikeapples”是正確的表達,如果寫成“ApplesIlike”,則不符合英語的語法習慣,屬于典型的中式英語。虛詞的使用也是漢語和英語語法的一個重要區別。漢語中的虛詞,如“的”“地”“得”“著”“了”“過”等,在表達語法意義和語氣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它們的使用規則相對靈活,有時可以省略而不影響句子的基本意思。在“我吃了飯”這句話中,“了”表示動作的完成,即使省略“了”,句子“我吃飯”在語義上仍然通順。而英語中的虛詞,如冠詞、介詞、連詞等,雖然沒有實際的詞匯意義,但它們的使用規則嚴格,不可或缺,一旦使用不當,就會導致句子語法錯誤。在英語中,“Ihaveanapple”(我有一個蘋果),這里的“an”是不定冠詞,用于修飾可數名詞單數,表示“一個”的意思,如果省略“an”,寫成“Ihaveapple”,則是錯誤的表達。又如,在表達時間和地點時,漢語常用“在……上”“在……里”等結構,而英語則有不同的介詞搭配。“在桌子上”用英語表達是“onthetable”,“在房間里”是“intheroom”,如果學生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將“在桌子上”寫成“inthetable”,就是典型的因虛詞使用錯誤而產生的中式英語。漢語語法中缺乏英語中復雜的時態和語態變化。漢語主要通過詞匯手段來表達時間和動作的狀態,如使用“昨天”“今天”“明天”等時間副詞來表示時間,用“已經”“正在”“將要”等副詞來表示動作的時態。而英語則通過動詞的形態變化來體現時態和語態,如一般現在時中動詞第三人稱單數要加“s”或“es”,一般過去時中動詞要變成過去式,被動語態由“be+過去分詞”構成。高職新生在學習英語時態和語態時,由于受到漢語語法習慣的影響,常常出現錯誤。將“Hegotoschooleveryday”(他每天上學)寫成“Hegotoschooleveryday”,忽略了動詞第三人稱單數在一般現在時中的變化規則;在表達被動意義時,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被動語態,出現“Thebookwaswrotebyhim”(這本書是他寫的,正確表達應為“Thebookwaswrittenbyhim”)這樣的錯誤。這些因漢語語法結構干擾而產生的錯誤,不僅影響了學生英語表達的準確性,也阻礙了他們與英語母語者的有效交流。4.1.3漢語詞匯和表達方式的干擾漢語和英語在詞匯特點、固定搭配以及表達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對高職新生的英語詞匯運用和表達產生了較大的干擾,是導致中式英語的重要原因之一。漢語詞匯具有較強的形象性和表意性,很多詞匯通過直觀的形象來表達概念。“山”“水”“日”“月”等漢字,從字形上就能大致看出其所代表的事物。而英語詞匯則更注重抽象性和邏輯性,很多詞匯的意義需要通過上下文和語境來理解。“philosophy”(哲學)這個詞,其含義較為抽象,需要通過學習和思考才能準確把握。這種詞匯特點的差異,使得高職新生在學習英語詞匯時,容易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出現理解和運用上的偏差。在記憶英語單詞時,學生可能會根據漢語的對應詞匯來理解其含義,而忽略了英語單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多義性和細微差別。“bank”這個詞,既有“銀行”的意思,也有“河岸”的意思,如果學生只記住了“銀行”這一個含義,在遇到“Hesatonthebankoftheriver”(他坐在河岸邊)這樣的句子時,就會產生理解困難。漢語中的固定搭配和習慣表達方式與英語也有很大不同。在漢語中,我們常說“提高水平”“改善生活”“發揮作用”等,這些搭配在漢語中是約定俗成的。然而,在英語中,與之對應的表達可能會有所不同。“提高水平”通常用“improvelevel”或“raisestandard”來表達,“改善生活”用“improvelife”或“betterone'slife”,“發揮作用”用“playarole”或“exertaninfluence”。如果高職新生不了解這些差異,直接將漢語的固定搭配套用到英語中,就會出現中式英語。將“提高水平”寫成“raiselevel”,雖然從字面意思上看似乎合理,但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漢語的表達方式往往較為含蓄、委婉,注重情感的表達和語境的營造。在拒絕別人的邀請時,中國人可能會說“我很想去,但是我最近太忙了,實在抽不出時間”,這種表達方式比較委婉,避免直接拒絕給對方帶來尷尬。而英語國家的人在表達拒絕時,通常會更加直接、簡潔,如“I'msorry,butIhaveotherplans”(對不起,我有其他安排了)。高職新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如果不了解這種文化差異,仍然按照漢語的表達方式來進行英語交流,就可能會導致表達不得體,產生中式英語。在與英語國家人士交流時,直接將漢語的委婉表達方式翻譯成英語,可能會讓對方感到困惑,無法準確理解說話者的意圖。漢語中一些獨特的文化詞匯和表達方式,在英語中可能沒有完全對應的詞匯或表達方式。“風水”“功夫”“太極拳”等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在英語中雖然有相應的翻譯,但這些翻譯往往無法完全傳達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果高職新生在英語表達中直接使用這些詞匯的翻譯,而不加以解釋,可能會讓英語母語者感到陌生和難以理解。4.2英語學習環境的局限4.2.1缺乏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語言學習環境對于語言學習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對于高職新生而言,國內英語學習環境中缺乏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尤其是缺乏與英語母語者直接交流的機會,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他們英語水平的提高,導致了中式英語的產生。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與母語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是提升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母語者能夠提供地道的語言表達、自然的語音語調以及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通過與母語者的互動,學習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語的語言規則、語用習慣和文化內涵,從而提高語言的準確性和流利性。在與英語母語者交流時,學習者可以直接接觸到真實的語言場景,了解英語在不同情境下的運用方式,如在日常對話、商務談判、學術交流等場景中,英語的表達方式和用語習慣都有所不同。這種真實的語言輸入能夠幫助學習者建立起正確的語言思維,避免受到母語思維的干擾,減少中式英語的出現。然而,在國內的英語學習環境中,高職新生很難獲得與英語母語者頻繁交流的機會。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局限于課堂教學和教材學習,缺乏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英語的實踐機會。課堂教學雖然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環節,但往往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難以提供足夠的真實語言環境。在課堂上,教師通常是語言輸入的主要來源,學生的語言輸出也主要是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或任務,這種相對單一的語言交流模式無法滿足學生對真實語言環境的需求。教材雖然是英語學習的重要資源,但教材中的語言內容往往經過了精心的編輯和設計,與真實的語言使用場景存在一定的差距。教材中的對話和文章可能過于理想化,缺乏真實語言中的自然性和靈活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接觸到真實的語言運用方式。缺乏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還導致學生在語言表達上缺乏自信和準確性。由于缺乏與母語者的交流經驗,學生在運用英語進行表達時,往往會擔心自己的表達是否正確、是否符合英語的習慣用法,從而產生緊張和焦慮情緒。這種情緒會進一步影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導致他們在表達時出現猶豫、停頓、錯誤增多等問題。學生在口語交流中可能會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開口,或者在表達時過度依賴漢語思維,直接將漢語的表達方式翻譯成英語,從而產生中式英語。在寫作中,學生也可能會因為缺乏真實語言環境的熏陶,無法準確把握英語的語法規則、詞匯用法和語篇結構,導致文章中出現大量的中式英語表達。4.2.2課堂教學方式的不足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方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仍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教學方式過于注重語法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這也是導致高職新生產生中式英語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上,教師往往將語法知識的講解作為教學的重點,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向學生傳授英語的語法規則和句型結構。在講解時態時,教師會詳細地介紹各種時態的構成、用法和區別,通過大量的例句和練習讓學生掌握時態的運用。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幫助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英語的語法知識,但卻容易使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忽視了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缺乏主動思考和實踐的機會,導致他們在實際運用英語時,無法靈活地運用所學的語法知識,容易出現語法錯誤和中式英語表達。傳統教學方式對語言實踐環節的重視不足。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練習,才能真正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然而,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上,由于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往往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課堂上的練習主要以書面練習為主,如填空、選擇、翻譯等,這些練習雖然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語法知識,但卻無法模擬真實的語言交際場景,無法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和聽力理解能力。學生在課堂上很少有機會進行口語交流和實際的語言運用,導致他們在面對真實的英語交流場景時,往往感到不知所措,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容易出現中式英語。傳統教學方式還忽視了英語文化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連,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其背后蘊含著豐富的西方文化內涵。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對于正確理解和運用英語至關重要。然而,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文化知識的滲透。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甚少,在語言交流中容易因文化差異而產生誤解和語用失誤,導致中式英語的出現。在與英語國家人士交流時,學生可能會因為不了解對方的文化習慣,而使用不恰當的語言表達方式,如在稱呼、問候、致謝等方面出現錯誤,影響交流的效果。4.3學生自身因素4.3.1英語基礎薄弱高職新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為薄弱,這是導致他們在英語學習中出現中式英語的一個重要自身因素。高職學生的生源相對復雜,入學時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學生在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就沒有打下堅實的基礎,詞匯量不足、語法知識欠缺,這些問題在他們的英語學習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來,對英語表達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詞匯量不足是高職新生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根據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基本要求,入學詞匯要求為1000個,A級為1600個,然而,不少學生入學時實際掌握的詞匯遠未達到此標準。詞匯量的匱乏,使得他們在英語表達時常常捉襟見肘,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在描述一個物體的特征時,由于不知道相應的英語詞匯,學生可能會用一些模糊的表達來代替,或者直接將漢語詞匯音譯成英語,從而產生中式英語。當需要描述一個“保溫杯”時,學生如果不知道“thermoscup”這個詞匯,可能會寫成“keepwarmcup”,這種表達雖然從字面意思上能大概理解,但不符合英語的詞匯用法,屬于典型的中式英語。語法知識欠缺也是導致中式英語的一個關鍵因素。漢語和英語的語法體系存在很大差異,高職新生由于對英語語法規則的理解和掌握不夠深入,在英語表達中容易受到漢語語法的干擾,出現各種語法錯誤。在漢語中,動詞沒有時態和語態的變化,而英語中動詞的時態和語態變化豐富。學生在表達過去發生的事情時,可能會忘記使用動詞的過去式,如“Hegotoschoolyesterday”(他昨天去上學),正確的表達應該是“Hewenttoschoolyesterday”。在被動語態的使用上,學生也常常出現錯誤,如“Thebookwaswrotebyhim”(這本書是他寫的,正確表達應為“Thebookwaswrittenbyhim”)。這些語法錯誤不僅影響了句子的準確性,也使表達顯得生硬、不自然,容易產生中式英語。英語基礎薄弱還體現在學生對英語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上。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與漢語有很大的不同。在英語中,一些詞匯和表達方式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些文化背景知識,就容易在使用時出現錯誤。在英語中,“blacksheep”表示“害群之馬”,而不是“黑色的羊”。如果學生不知道這個表達的文化內涵,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和使用,就會產生誤解,出現中式英語。學生對英語的語言習慣,如詞匯搭配、句子結構等方面的掌握也不夠熟練,在表達時常常套用漢語的語言習慣,導致中式英語的出現。4.3.2學習策略不當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為了達到學習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高職新生在英語學習中,由于學習策略不當,如死記硬背單詞、缺乏主動運用英語的意識等,導致了中式英語的產生。許多高職新生在學習英語單詞時,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只注重單詞的拼寫和詞義,而忽略了單詞的用法和搭配。這種學習方式使得學生雖然記住了單詞的表面意思,但在實際運用中卻無法正確地使用這些單詞,容易出現詞匯搭配不當和詞義理解偏差的問題,從而產生中式英語。在記憶“look”“see”“watch”這幾個表示“看”的單詞時,學生可能只是簡單地記住了它們的詞義,而沒有理解它們在用法上的區別。在表達“看電影”時,學生可能會寫成“lookamovie”或“seeamovie”,而正確的表達應該是“watchamovie”。這種因學習策略不當導致的詞匯誤用,在高職新生的英語表達中屢見不鮮。缺乏主動運用英語的意識也是導致中式英語的一個重要原因。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實踐練習,只有在實際運用中,才能真正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然而,許多高職新生在英語學習中,過于依賴課堂學習和教材,缺乏主動運用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很少主動用英語進行交流,也很少閱讀英語文章、觀看英語電影等。這種缺乏實踐的學習方式,使得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在運用英語時容易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出現中式英語。在口語交流中,學生可能會因為缺乏練習而不敢開口,或者在表達時過度依賴漢語思維,直接將漢語的表達方式翻譯成英語,從而產生中式英語。在寫作中,學生也可能會因為缺乏英語語言的輸入和實踐,無法準確地運用英語的語法規則和詞匯,導致文章中出現大量的中式英語表達。高職新生在英語學習中還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如不會運用構詞法記憶單詞、不善于總結歸納語法知識等。這些問題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效果不佳,進一步影響了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由于不會運用構詞法記憶單詞,學生在記憶一些復雜的單詞時,往往感到困難重重,容易遺忘。在學習“unhappiness”這個單詞時,如果學生了解構詞法,知道“un-”是否定前綴,“-ness”是名詞后綴,就可以通過“happy”這個基礎單詞來記憶“unhappiness”,從而提高記憶效率。然而,由于缺乏這方面的學習方法,學生可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死記硬背這個單詞,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缺乏對語法知識的總結歸納,也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語法時,無法系統地掌握語法規則,容易出現混淆和錯誤,進而導致中式英語的產生。4.3.3跨文化意識淡薄跨文化意識是指對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在英語學習中,跨文化意識的淡薄是導致高職新生產生中式英語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對西方文化了解不足,缺乏跨文化意識,學生在英語表達中容易出現語用失誤,從而產生中式英語。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連,不同的文化背景賦予語言不同的內涵和使用習慣。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其背后蘊含著豐富的西方文化內涵。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對于正確理解和運用英語至關重要。然而,許多高職新生在英語學習中,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文化知識的積累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他們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甚少,在語言交流中容易因文化差異而產生誤解和語用失誤,導致中式英語的出現。在英語國家,人們在社交場合中的禮儀和表達方式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在見面打招呼時,英語國家的人常用“Howareyou?”“Hello”“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簡單而正式的表達方式。而在中國,人們見面時可能會用“你吃了嗎?”“你去哪兒?”等更具生活氣息的問候語。高職新生如果不了解這種文化差異,在與英語國家人士交流時,直接將漢語的問候方式翻譯成英語,就會讓對方感到困惑和不適應,產生語用失誤。在接受別人的贊揚時,英語國家的人通常會大方地接受并表示感謝,如“Thankyou.I'mgladyoulikeit”。而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往往會謙虛地回應,如“哪里哪里,我做得還不夠好”。如果高職新生在英語交流中按照漢語的習慣回應贊揚,就可能會讓英語國家人士感到不理解,認為對方不接受自己的贊美。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了解不足,還會導致學生在英語表達中出現文化詞匯的誤用。英語中有許多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詞匯,如“hippie”(嬉皮士)、“yuppie”(雅皮士)等。這些詞匯背后蘊含著特定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背景,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些背景知識,就無法準確地理解和使用這些詞匯,容易產生中式英語。在描述一個追求自由、個性的年輕人時,學生可能會因為不知道“hippie”這個詞的含義,而用一些其他不太準確的詞匯來表達,或者直接將漢語中類似的概念翻譯成英語,如“freeand個性youngpeople”,這種表達不僅不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也無法準確傳達出“hippie”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跨文化意識淡薄還體現在學生對英語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的不了解上。英語和漢語在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如英語中常用的被動語態、虛擬語氣等,在漢語中并沒有完全對應的表達方式。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些差異,在英語表達中就容易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出現語法錯誤和中式英語。在表達“這本書是他寫的”時,學生可能會寫成“Thisbookishewrite”,而正確的表達應該是“Thisbookwaswrittenbyhim”。這種因跨文化意識淡薄導致的語法錯誤,不僅影響了表達的準確性,也阻礙了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五、應對高職新生中式英語現象的策略5.1教學方法的改進5.1.1加強對比教學對比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語法、語用等方面的差異進行系統對比,能夠幫助高職新生更好地理解英語語言規則,避免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從而減少中式英語的產生。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應深入剖析英漢詞匯的差異。漢語詞匯與英語詞匯并非一一對應,同一漢語詞匯在英語中可能有多個對應詞,且其語義和用法存在細微差別。在講解“看”這個詞時,教師要詳細介紹“look”“see”“watch”“read”等英語詞匯的不同用法。“look”強調看的動作,常與“at”連用,如“Lookatthepicture”(看這幅畫);“see”強調看的結果,如“Icanseeabirdinthetree”(我能看見樹上有一只鳥);“watch”通常用于觀看動態的事物,如“watchTV”(看電視)、“watchamovie”(看電影);“read”則主要用于閱讀書籍、報紙等,如“readabook”(讀書)。通過這樣的對比分析,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和運用這些英語詞匯,避免因詞義理解偏差而產生中式英語。在語法教學中,對比英漢語法結構的差異至關重要。漢語句子結構相對靈活,詞序變化對句子基本意思的影響較小;而英語句子結構嚴謹,詞序有明確規定,且語法規則復雜。在講解英語的時態和語態時,教師可以對比漢語中表達時間和動作狀態的方式。漢語主要通過詞匯手段來表達時間和動作狀態,如“昨天”“今天”“明天”等時間副詞,以及“已經”“正在”“將要”等副詞。而英語則通過動詞的形態變化來體現時態和語態,一般現在時中動詞第三人稱單數要加“s”或“es”,一般過去時中動詞要變成過去式,被動語態由“be+過去分詞”構成。通過對比,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英漢語法的不同,從而在英語表達中正確運用時態和語態,避免出現“Hegotoschooleveryday”(應改為“Hegoestoschooleveryday”)、“Thebookwaswrotebyhim”(應改為“Thebookwaswrittenbyhim”)等中式英語錯誤。在語用層面,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英漢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的差異。不同的文化背景賦予語言不同的內涵和使用習慣,在英語交流中,了解這些差異能夠避免因文化誤解而產生中式英語。在介紹英語國家的問候方式時,教師可以對比中國和英語國家見面打招呼的不同方式。在中國,人們見面可能會問“你吃了嗎?”“你去哪兒?”等;而在英語國家,常用“Howareyou?”“Hello”“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簡單而正式的問候語。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些差異,直接將漢語問候方式翻譯成英語,就會讓英語國家人士感到困惑。在講解英語中的感謝、道歉、邀請等常用表達時,教師也應對比漢語的表達方式,讓學生明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的使用習慣有所不同,從而在英語交流中能夠運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5.1.2采用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能夠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效減少中式英語的出現。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創設情境。在課堂上,設定各種與日常生活、工作相關的場景,如購物、餐廳點餐、酒店入住、商務談判等。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在“餐廳點餐”的情境中,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服務員,顧客需要用英語表達自己的需求,如“I'dlikeahamburgerandaCoke,please”(我想要一個漢堡和一杯可樂);服務員則需要用英語回應,如“Sure,anythingelse?”(好的,還要別的嗎?)。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學生能夠在模擬的真實情境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英語在實際情境中的運用方式,避免出現中式英語表達。利用多媒體資源創設情境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教師可以播放英語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等視頻片段,或者播放英語廣播、歌曲等音頻資料,為學生營造濃厚的英語氛圍。在播放英語電影片段后,教師可以設置相關問題,引導學生討論電影中的情節、人物對話等,讓學生在觀看和討論的過程中學習英語表達。在觀看完電影《泰坦尼克號》的片段后,教師可以提問:“WhatdoyouthinkofthelovestorybetweenJackandRose?”(你對杰克和露絲之間的愛情故事有什么看法?)學生可以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如“Ithinkit'sverytouching.Theirloveissostrongthatitcanovercomeanydifficulties”(我覺得非常感人。他們的愛情如此堅定,能夠克服任何困難)。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聽力理解能力,還能學習到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減少中式英語的干擾。創設問題情境也是情境教學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些具有啟發性和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思考和討論。在講解環保主題的文章時,教師可以提問:“Whatcanwedotoprotecttheenvironment?”(我們能做些什么來保護環境?)學生可以分組討論,并用英語提出自己的建議,如“Weshouldreducewaste,recyclematerialsandusepublictransportationmoreoften”(我們應該減少浪費,回收材料,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運用英語進行表達,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5.1.3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將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元素有機結合,為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減少中式英語的產生。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傳統的英語教學主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