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生物與環境》期末復習問答式知識點考點提綱_第1頁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生物與環境》期末復習問答式知識點考點提綱_第2頁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生物與環境》期末復習問答式知識點考點提綱_第3頁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生物與環境》期末復習問答式知識點考點提綱_第4頁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生物與環境》期末復習問答式知識點考點提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生物與環境》期末復習問答式知識點考點提綱第一章種群及其動態1.種群是什么?答案: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形成的集合。2.種群具有哪些數量特征?答案: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3.什么叫種群密度?它為什么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答案: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因為它直觀地反映了種群在一定區域內的個體數量多少,能體現種群的大小,且其他數量特征最終都通過影響種群密度來影響種群的數量變化。4.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什么?答案: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5.預測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的重要依據是什么?年齡組成有哪些類型?答案:年齡組成。年齡組成類型有增長型(幼年個體多,老年個體少,種群數量將增加)、穩定型(各年齡段個體比例適中,種群數量將保持相對穩定)、衰退型(幼年個體少,老年個體多,種群數量將減少)。6.性別比例如何影響種群密度?答案: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來影響種群密度。例如,在一些生物中,若雌性個體比例高,可能出生率較高,種群密度可能增加;若性別比例失調,如某些人工養殖種群中雄性過多,可能導致出生率降低,種群密度下降。7.估算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分別適用于什么對象?答案:樣方法,適用于植物和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如昆蟲卵、蚜蟲、跳蝻等;標志重捕法,適用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8.樣方法中取樣的關鍵是什么?常用的取樣方法有哪些?答案:取樣的關鍵是隨機取樣,避免主觀因素影響,確保樣本具有代表性。常用方法有五點取樣法(適用于方形地塊)和等距取樣法(適用于長方形地塊)。9.如何利用樣方法計算種群密度?答案:計算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即種群密度=(所有樣方內個體總數÷樣方總面積)。10.標志重捕法的原理是什么?計算公式是怎樣的?答案:原理是在被調查種群的活動范圍內,捕獲一部分個體,做上標記后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后進行重捕,根據重捕到的動物中標記個體數占總個體數的比例,來估計種群密度。計算公式:種群數量=(第一次捕獲并標記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的有標記的個體數。11.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若標志物易脫落,對調查結果有何影響?答案:會導致重捕到的有標記的個體數減少,根據計算公式,會使估算出的種群數量偏大。12.種群增長在什么條件下會呈“J”形增長?“J”形增長的公式是什么?各參數代表什么含義?答案:在食物和空間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和其他競爭物種等理想條件下呈“J”形增長。公式為Nt=N0λt,N0為種群起始數量,Nt為t年后種群數量,λ為種群數量為一年前種群數量的倍數,t為時間。13.自然界中存在“J”形增長方式嗎?舉例說明。答案:在一個種群新遷入一個適宜的新環境后在一段時間內往往呈“J”形增長,如在實驗室條件下培養的細菌種群,在初期營養充足、空間充裕、沒有競爭和天敵等條件下,會呈現“J”形增長;又如澳大利亞野兔剛引入時,由于環境適宜,缺少天敵,種群數量也曾快速增長,類似“J”形增長。14.種群長時間呈“J”形增長會造成什么后果?答案:會造成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被破壞,資源過度消耗,可能導致物種間競爭加劇,甚至引發其他物種滅絕等問題。15.請解釋種群數量“S”形增長曲線形成的原因。答案:資源和空間有限,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內斗爭加劇,同時天敵增加,這就會導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當死亡率增加到與出生率相等時,種群的增長就會停止,從而形成“S”形增長曲線。16.什么是環境容納量(K值)?環境容納量會發生改變嗎?答案: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K值。環境容納量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如環境改善,資源增多,K值可能增大;環境惡化,資源減少,K值可能減小。17.在“S”形增長曲線中,種群數量為多少時增長速率最大?漁業捕撈應將種群數量控制在什么水平?為什么?答案:種群數量為K/2時增長速率最大。漁業捕撈應將種群數量控制在K/2左右,因為此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快,能在較短時間內恢復種群數量,實現可持續捕撈,獲得最大的持續產量。18.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有哪些?答案:非生物因素,如陽光、溫度、水等;生物因素,包括種內關系(種內互助、種內斗爭)和種間關系(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種間競爭和捕食等),以及人類活動等。19.舉例說明非生物因素如何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答案:如溫度影響昆蟲的發育和繁殖,在適宜溫度范圍內,溫度升高可能使昆蟲繁殖加快,種群數量增加;超出適宜溫度范圍,可能導致昆蟲發育異常、死亡率升高,種群數量下降。又如,干旱缺水會使許多植物種群的死亡率升高,導致種群數量減少;而雨水充沛的年份,一些植物可能生長良好,種群數量增加。20.種內斗爭如何影響種群數量?答案:隨著種群數量增加,種內斗爭加劇,對食物、空間等資源的競爭激烈,導致部分個體因得不到足夠資源而生長發育不良,繁殖力下降,死亡率上升,從而抑制種群數量增長。21.種間關系對種群數量有何影響?以捕食關系為例說明。答案:不同種間關系對種群數量影響不同。捕食關系中,一般被捕食者數量增加,會導致捕食者數量增加,因為食物增多利于捕食者生存和繁殖;而捕食者數量增加后,會加大對被捕食者的捕食壓力,導致被捕食者數量減少;被捕食者數量減少后,捕食者因食物不足,數量又會下降,之后被捕食者數量又可能回升,二者數量呈現相互制約的波動關系。例如,狼和羊,羊數量增多,狼食物充足,狼數量增加,狼捕食更多羊,羊數量減少,狼因食物少數量又下降,羊數量又會慢慢增加。22.研究種群數量變化有什么意義?答案:有利于野生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如確定合理的捕撈量和采伐量;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學依據,如確定防治害蟲的最佳時機和方法;還能幫助了解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動態變化規律,為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管理提供支持。23.用血球計數板抽樣檢測酵母菌數量時,如何將被測樣本添加到計數室中?計數時需要注意什么?答案:先將蓋玻片放在血細胞計數板的計數室上,用吸管吸取培養液,滴于蓋玻片邊緣,讓培養液自行滲入。多余的培養液用濾紙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再計數。計數時要注意:對于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應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如果酵母菌數量過多,需對培養液進行適當稀釋后再計數;要多次計數,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24.若在血細胞計數板的一個小方格內酵母菌過多,難以數清,應采取什么措施?答案:對培養液進行適當稀釋,稀釋倍數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使稀釋后每個小方格內酵母菌數量適中,便于計數。25.從酵母菌種群增長曲線來看,在培養初期,酵母菌數量增長緩慢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在培養初期,酵母菌需要適應新環境,細胞內的酶系統需要時間調整以適應培養液中的營養成分和理化條件,同時細胞進行物質合成和能量儲備,分裂速度較慢,所以數量增長緩慢。26.當酵母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后,數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什么?答案:隨著酵母菌數量增加,培養液中的營養物質逐漸被消耗,代謝廢物積累,導致pH改變等不利于酵母菌生長的環境因素出現,同時種內斗爭加劇,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酵母菌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時,種群數量不再增加,達到K值并維持相對穩定。27.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實驗中,需要設置對照實驗嗎?為什么?答案:不需要專門設置對照實驗。因為該實驗在時間上形成前后自身對照,通過對不同時間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進行觀察和記錄,就可以了解種群數量的變化情況。但為了提高實驗準確性,需要多次重復實驗,取平均值。28.除了血細胞計數板,還有哪些方法可以估算酵母菌種群數量?答案:還可以采用比濁法,通過檢測酵母菌培養液的渾濁度,利用事先建立的渾濁度與酵母菌數量的標準曲線,估算酵母菌種群數量;也可以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將酵母菌培養液稀釋后涂布在固體培養基上,培養后統計平板上的菌落數,根據稀釋倍數計算酵母菌種群數量。29.在研究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實驗中,如果計數時統計了活細胞和死細胞,會對實驗結果產生什么影響?答案:會使統計的酵母菌數量比實際活細胞數量多,導致估算的種群數量偏大,不能真實反映酵母菌種群的實際增長情況,從而影響對種群增長規律的分析和判斷。30.利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田鼠種群密度時,若田鼠在被捕捉過一次后更難捕捉,那么估算的種群密度會比實際值偏大還是偏小?為什么?答案:估算的種群密度會比實際值偏大。因為田鼠在被捕捉過一次后更難捕捉,會使第二次捕獲的有標記的個體數減少,根據標志重捕法的計算公式(種群數量=(第一次捕獲并標記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的有標記的個體數),分子不變,分母減小,計算出的種群數量就會偏大,進而估算的種群密度偏大。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31.什么叫生物群落?答案: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32.群落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答案:包括物種組成、種間關系、空間結構、群落的季節性、生態位、范圍和邊界等方面。33.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什么?答案:群落的物種組成。不同群落的物種組成有明顯差異,物種組成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34.什么是物種豐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有什么特點?答案: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種豐富度不同,一般來說,越靠近熱帶地區,單位面積內的物種越豐富;從赤道向兩極,物種豐富度逐漸減少;海拔越高,物種豐富度一般也越低。35.生物種間關系有哪些?請舉例說明。答案:原始合作,如小丑魚與海葵,小丑魚受到??Wo,??柚〕篝~吸引其他生物靠近,增加捕食機會,分開后二者各自也能生存;互利共生,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植物為根瘤菌提供有機養料,根瘤菌將空氣中的氮氣轉變為含氮養料供植物利用,彼此分開后,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寄生,如蛔蟲寄生在人體內,從人體獲取營養物質,對人體造成危害;種間競爭,如同一草原上的牛和羊,競爭草等資源;捕食,如鷹捕食兔子,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的活體為食。36.請畫出種間競爭、捕食、互利共生等關系的種群數量關系圖像,并簡要說明其特點。答案:(1)種間競爭:開始時兩種生物個體數量為“同步變化”,之后隨著競爭加劇,呈現“你死我活”或“此消彼長”的態勢,競爭力強的種群數量增加,競爭力弱的種群數量減少甚至消失。(2)捕食:兩種生物個體數量變化不同步,先增者先減少,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減少,為捕食者。被捕食者圖像的最高點一般要高于捕食者,二者數量呈現周期性波動。(3)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個體數量為同步變化,二者同生共死,呈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特點。37.什么叫生態位?研究動物和植物的生態位主要研究哪些方面?答案: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研究動物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關系等;研究植物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38.群落的空間結構分哪兩方面?其形成原因是什么?答案: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垂直結構形成原因:植物垂直分層主要與對光照的利用有關,不同植物對光照強度的需求不同,喜光植物分布在上層,耐陰植物分布在下層;動物垂直分層主要與食物和棲息空間有關,植物的垂直分層為動物創造了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水平結構形成原因:地形的變化(如山地起伏)、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條件的不同、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導致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也常呈鑲嵌分布。39.群落中植物、動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層現象的意義是什么?答案:植物垂直分層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動物垂直分層使不同動物占據不同的生態位,充分利用了空間和資源,減少了種間競爭,有利于群落的穩定和物種多樣性的維持。40.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哪兩種?分別適用于什么情況?答案:記名計算法,適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可直接數出群落中各種生物的個體數目;目測估計法,適用于調查的群落個體較小、數量較多、分布較均勻時,通過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等級劃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少、很少”等。41.群落的主要類型有哪些?劃分的依據是什么?答案: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陸地的群落大致分為荒漠、草原、森林等類型,還有濕地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等。劃分依據主要是群落的外貌(如植被類型等)、物種組成以及所處的環境條件等。42.荒漠生物群落的主要特點是什么?生活在荒漠中的生物具有哪些適應環境的特征?答案:主要特點:物種豐富度低,群落結構簡單,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勻,溫度變化大。生物適應特征:植物一般具有發達的根系,以吸收深處水分;葉面積較小,有的甚至退化為刺,以減少水分散失,如仙人掌;動物往往具有夜行性,白天高溫時躲在洞穴等陰涼處,且能適應長時間不飲水,如駱駝能儲存大量水分并高效利用水分。43.草原生物群落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其中的植物和動物有哪些適應特征?答案:主要特點:以草本植物為主,物種豐富度相對較低,群落結構較簡單,年降水量較少,且季節分配不均,有明顯的干濕季。植物適應特征:植物一般具有耐旱特性,根系發達,能從較深土層吸收水分;多數植物莖稈堅韌,能抵抗強風。動物適應特征:動物善于奔跑,如羚羊等,這有利于它們在開闊的草原上尋找食物和逃避天敵;許多動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能力,以適應草原環境的變化。44.森林生物群落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森林中的生物具有哪些適應環境的特點?答案:主要特點:物種豐富度高,群落結構復雜,垂直分層明顯,年降水量較多,溫度和濕度相對穩定。植物適應特征:高大喬木占據上層空間,能充分利用陽光;林下植物具有耐陰特性,以適應較弱光照;一些植物具有附生現象,如某些蘭花附生在大樹上,借助大樹獲得更好的光照和空間。動物適應特征:樹棲動物種類繁多,許多動物具有善于攀爬、跳躍的能力,如猴子等;一些動物具有保護色,與森林環境融為一體,便于捕食和躲避天敵。45.濕地生物群落有什么特點?常見的生物有哪些?答案:(1)特點:濕地生物群落中動植物種類豐富,水分充足,土壤中有機物豐富,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2)常見生物:植物有蘆葦、香蒲等挺水植物,睡蓮等浮水植物,金魚藻等沉水植物;動物有丹頂鶴、白鷺等鳥類,螃蟹、蝦等水生動物,以及各種昆蟲等。46.海洋生物群落有什么特點?不同深度的海洋中生物有哪些差異?答案:特點:海洋生物群落物種極其豐富,生物種類和數量隨海洋深度變化而變化,海洋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自我調節能力。差異:淺海區域光照充足,溫度適宜,有大量浮游植物(如硅藻等),是海洋中初級生產的主要場所;以浮游植物為食的浮游動物(如橈足類、磷蝦等)數量眾多;還有各種魚類、貝類、珊瑚等。隨著深度增加,光照逐漸減弱,溫度降低,在深海區域,生物多為適應黑暗、高壓、低溫環境的生物,如深海魚類(燈籠魚等),許多深海生物具有發光器官,以適應黑暗環境,還有一些深海蠕蟲、海綿等。47.什么是群落演替?群落演替的類型有哪兩種?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做群落演替。群落演替的類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48.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起始條件有何不同?答案:初生演替是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裸巖、沙丘、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49.裸巖上發生的初生演替大致經歷哪些階段?答案: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喬木階段。50.在裸巖演替為森林的過程中,地衣階段有什么作用?答案:地衣能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并積累起了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所以地衣階段在初生演替中起到了開辟先鋒的作用,使裸巖環境逐漸改善,為后續其他植物的定居創造基礎。51.棄耕農田上發生的次生演替過程是怎樣的?答案:棄耕農田→一年生雜草→多年生雜草→灌木→喬木,最終演替成森林(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52.群落演替一定能達到森林階段嗎?為什么?答案:群落演替不一定能達到森林階段。因為群落演替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氣候條件,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由于水分不足,群落演替很難達到森林階段,可能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階段或灌木階段;還有人類活動等因素,也會改變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使演替不能達到森林階段。53.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有什么影響?答案: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從而破壞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使群落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演替。54.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等措施對群落演替有什么意義?答案: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等措施可以使群落按照自然演替的規律進行恢復,增加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同時也有利于水土保持、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等,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55.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群落結構和生態系統穩定性如何變化?答案:在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一般逐漸增加;群落結構從簡單到復雜;生態系統穩定性逐漸增強。隨著演替的進行,生物種類增多,營養結構變得復雜,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增強,抵抗力穩定性提高。第三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56.什么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有哪些類型?答案: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的類型眾多,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包括水域生態系統(如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如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等);人工生態系統有農田生態系統、人工林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57.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哪兩方面內容?答案: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營養結構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58.生態系統的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具體包括哪些?有什么作用?答案:非生物的物質包括水、空氣、無機鹽等,能量包括陽光、熱能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是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的物質和能量的最終來源,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質基礎和能量,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59.生產者的定義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生物類群?生產者在生態系統中有什么作用?答案:生產者是能利用太陽能或化學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自養生物。主要包括綠色植物、藍細菌等光能自養型生物,以及硝化細菌等化能自養型生物。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石,它們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不僅為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提供物質和能量,還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氣,是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起點。60.消費者的定義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生物類群?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有什么作用?答案:消費者是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于生產者所制造的有機物的異養生物。主要包括大多數動物,以及寄生生物(如菟絲子、某些細菌和病毒)等。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能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對于植物的傳粉和種子的傳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如蜜蜂傳粉、鳥類傳播種子等。61.分解者的定義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生物類群?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有什么作用?答案:分解者是指生態系統中營腐生生活的細菌、真菌和一些腐食性動物(如蚯蚓、蜣螂等),它們能把動植物遺體殘骸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分解者能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成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供生產者重新利用,促進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62.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是什么?食物鏈中各營養級是如何劃分的?答案: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叫做食物鏈;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成的復雜營養結構,就是食物網。食物鏈中,生產者為第一營養級,初級消費者(植食性動物)為第二營養級,次級消費者(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肉食性動物)為第三營養級,依此類推。63.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就越強,為什么?答案: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就越復雜,生物種類越多,生物之間的聯系越緊密。當某種生物數量減少或消失時,其他生物可以通過其他食物鏈來獲取能量和物質,從而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持相對穩定,所以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就越強。64.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起點是什么?能量流動的渠道是什么?答案: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起點是生產者固定太陽能;能量流動的渠道是食物鏈和食物網。65.能量流動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能量流動是單向的,且逐級遞減?答案: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單向流動的原因:食物鏈中各營養級的順序是不可逆轉的,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各營養級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產生的熱能形式散失到環境中,這些熱能不能被生物再利用,所以能量不能循環流動。逐級遞減的原因:各營養級生物都會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各營養級的生物總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營養級利用,如植物的殘枝敗葉、動物的遺體等,這些能量最終被分解者分解。66.生態系統中能量傳遞效率的計算公式是什么?一般情況下,能量傳遞效率大約是多少?答案:能量傳遞效率=(下一營養級同化量÷上一營養級同化量)×100%。一般情況下,能量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67.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有什么實踐意義?答案: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可以幫助人們將生物在時間、空間上進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還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68.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概念是什么?這里的“物質”指的是什么?答案:生態系統中,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這里的“物質”指的是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69.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主要以什么形式循環?碳是如何進入生物群落和返回無機環境的?答案: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環。碳進入生物群落: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使碳進入生物群落;一些化能自養型生物也能將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碳返回無機環境:生物通過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將有機物分解,產生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也能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排遺物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等無機物,返回無機環境;化石燃料的燃燒也會將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70.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如何緩解溫室效應?答案: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植被破壞,導致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危害: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影響農業生產,改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等。緩解措施: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開發利用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大力植樹造林,增加植被覆蓋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71.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是什么?答案: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級遞減的,而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和循環性。72.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有哪些類型?請舉例說明。答案:信息傳遞的類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如蜘蛛網的振動頻率、螢火蟲發光、鳥類的叫聲等;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如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等代謝產物,以及動物的性外激素等;行為信息: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信息,如蜜蜂跳舞、孔雀開屏等。73.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有什么作用?答案: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如蝙蝠依靠超聲波進行定位、取食和飛行;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信息的傳遞,如昆蟲通過分泌性外激素吸引異性前來交尾;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如草原上,草返青時,“綠色”為食草動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74.什么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是什么?答案: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是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是負反饋調節。75.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無限的嗎?為什么?答案: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是無限的。因為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界干擾因素的強度超過一定限度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就會迅速喪失,生態系統就難以恢復平衡,如過度放牧會導致草原生態系統退化,嚴重的甚至難以恢復。76.生態系統穩定性包括哪兩個方面?二者有什么關系?答案:生態系統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抵抗力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恢復力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而恢復力穩定性往往與抵抗力穩定性呈相反的關系,但也不是絕對的,如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高,在受到一定程度破壞后,由于其物種豐富,恢復力穩定性也較高。77.如何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答案: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態系統的干擾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如合理放牧、適度捕撈等;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如對農田生態系統進行施肥、灌溉等。第四章人與環境78.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有哪些影響?答案: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包括:對資源的需求增加,導致自然資源短缺,如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等;加劇了環境污染,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導致水體污染,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的增加導致固體廢棄物污染,汽車尾氣和工業廢氣排放導致大氣污染等;還會造成生態破壞,如森林砍伐、草原開墾、濕地破壞等,進而影響生物多樣性。79.我國控制人口增長的基本國策是什么?該政策有什么意義?答案:我國控制人口增長的基本國策是計劃生育。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有效控制了我國人口的過快增長,緩解了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了有利條件;提高了人口素質,促進了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80.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答案: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81.臭氧層破壞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答案:原因:人類大量使用氟利昂等含氯氟烴類物質,這些物質在大氣中分解出氯原子,氯原子會破壞臭氧層中的臭氧分子。危害:臭氧層破壞導致紫外線輻射增強,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如增加皮膚癌和白內障的發病率;還會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光合作用,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82.酸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答案:原因:酸雨主要是由于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這些氣體在大氣中與水反應形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質,隨雨水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危害:酸雨會使土壤酸化,影響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降低土壤肥力,影響植物的生長;酸化的水源會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酸雨還會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等。83.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答案:原因:自然原因包括氣候干旱、風力大等;人為原因主要有過度放牧、過度開墾、過度樵采、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等。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資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退耕還林、還草;控制人口增長,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采用多種技術,如草方格沙障固沙等,恢復植被。84.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有哪些?海洋污染會造成什么后果?答案:主要來源:石油泄漏(如海上石油開采、運輸過程中的泄漏)、工業廢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固體廢棄物傾倒、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藥隨地表徑流進入海洋等。后果: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破壞,海洋生物多樣性減少,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如使魚類、貝類等海洋生物中毒死亡,破壞海洋食物鏈;引發赤潮等生態災害,影響海洋漁業和旅游業,造成經濟損失;還會對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產生潛在威脅。85.什么是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含哪三個層次?答案:生物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含基因多樣性(指物種的種內個體或種群間的基因變化,不同個體和種群間的基因組成有較大差異)、物種多樣性(指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指生物圈內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多樣化,以及生態系統內生物棲息地、生物與環境的組合方式的多樣化)三個層次。86.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有哪些?請分別舉例說明。答案:直接價值: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如許多植物可作為食物,青蒿素用于治療瘧疾,森林和濕地可供人們旅游觀光。間接價值:對生態系統起到重要調節功能的價值,也叫生態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對水土的保持作用,濕地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等方面的作用。潛在價值:目前人類尚不清楚的價值,如某些未知植物可能含有對人類未來有用的成分。87.生物多樣性銳減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答案:人類活動是造成生物多樣性銳減的主要原因。包括棲息地的破壞和喪失,如森林砍伐、草原開墾、濕地圍墾等,使許多生物失去生存空間;掠奪式開發和利用,如過度捕撈、濫砍濫伐,導致生物資源數量急劇減少;環境污染,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影響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外來物種入侵,外來物種在新環境中缺乏天敵,大量繁殖,會排擠本地物種,破壞生態平衡。88.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有哪些?答案:就地保護:是指在原地對被保護的生態系統或物種建立自然保護區以及風景名勝區等,這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如建立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保護溫帶森林生態系統和珍稀動植物。易地保護:是指把保護對象從原地遷出,在異地進行專門保護,如建立動物園、植物園、瀕危動植物繁育中心等,對瀕危物種進行保護。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的基因進行保護,如建立精子庫、種子庫等。加強立法、執法和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保護意識。89.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什么?答案: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的發展。其核心思想是經濟發展、保護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協調一致,讓子孫后代能夠享受充分的資源和良好的資源環境。90.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方式上應做出哪些改變?答案:在生產方式上,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利用,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推廣清潔生產,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開發新能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在生活方式上,倡導綠色消費,選擇環保、節能的產品,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踐行低碳生活,如綠色出行(步行、騎自行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節約水電等資源;增強環保意識,積極參與環?;顒?,推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傳播和實踐。91.生態工程的概念是什么?生態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哪些?答案:生態工程是指人類應用生態學和系統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過系統設計、調控和技術組裝,對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重建,對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改善,并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從而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遵循的基本原理包括自生原理(通過有效選擇生物組分并合理布設,提高生物多樣性程度,實現系統的自生)、循環原理(通過系統設計實現物質的不斷循環,使前一環節產生的廢物盡可能被后一個環節利用,減少整個生產環節“廢物”的產生)、協調原理(處理好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的協調與平衡,需要考慮環境容納量)、整體原理(進行生態工程建設時,不僅要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更要考慮經濟和社會等系統的影響力,達到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統一)。92.舉例說明生態工程在實際中的應用。答案:農村綜合發展型生態工程,如北京郊區竇店村以沼氣工程為中心的物質多級循環利用工程,將農作物秸稈用來生產食用菌和飼料,飼料喂養畜禽,人、畜糞尿作為原料生產沼氣,沼渣用于肥田,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和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了經濟效益,減少了環境污染。濕地生態恢復工程,對濕地進行退耕還湖、控制污染等措施,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發揮濕地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等方面的生態功能。礦區廢棄地的生態恢復工程,通過人工制造表土、多層覆蓋、特殊隔離、植被恢復等措施,使礦區廢棄地恢復到一定的生態功能。93.與傳統工程相比,生態工程有哪些特點?答案:生態工程是一類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續的工程體系。傳統工程往往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生態環境影響,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產生較多廢棄物;而生態工程以生態系統的自組織、自我調節功能為基礎,遵循生態學規律,強調與環境相協調,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可以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94.為什么說生態工程的建設需要因地制宜?答案: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如氣候、地形、土壤、水資源等)差異很大,社會經濟狀況(如人口密度、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等)也各不相同。只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設計生態工程,選擇合適的生物種類、工程技術和管理模式,才能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發揮生態工程的最大效益,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例如,在干旱地區應選擇耐旱植物進行生態修復,而在濕潤地區則可選擇適合當地氣候的多種植物構建生態系統;在經濟發達地區的生態工程可能更注重景觀美化和休閑功能,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