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天津市部分區高二下學期期中練習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部分區高二下學期期中練習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部分區高二下學期期中練習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部分區高二下學期期中練習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部分區高二下學期期中練習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天津市部分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練習高二歷史注意事項:本練習分第I部分(選擇題)和第II部分(非選擇題)兩部分。練習滿分100分,時間60分鐘。第1部分(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題所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請將此序號填寫在相應位置。)1.村落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區,如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長江及遼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遺址,由此可以得出A.村落的形成與水源有密切關系B.農業的發展是村落形成的決定性因素C.村落為人們定居、繁衍和防衛提供保障D.中國的原始村落規模比其他國家大2.明清時期的震澤鎮,元時尚為一村落,居民僅數十家;明中葉后增至三四百家;明弘治、嘉靖年間已有千余家:清初由于絲織之盛,貨物并聚,居民達二三千家。這反映了A.城市化進程開始C.集鎮經濟的繁榮B.區域性經濟分工明顯D.重農抑商政策被廢除3.古典文明時期的中國漢朝、古希臘、古羅馬帝國,都投入很多資源來改善交通,如開辟道路、修建橋梁。這個時期“絲綢之路”也得以形成。這一時期交通建設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本國廣闊的疆域C.促進各地文化的交流B.提高行政與軍事能力D.適應大規模經濟貿易4“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之后,同學們組成興趣小組討論有關鐵路的問題,對于中國鐵路誕生的標志,同學們搜集了許多材料,其中正確的是A.京漢鐵路的修建B.滬寧鐵路的修建D.京九鐵路的修建C.唐山到胥各莊鐵路的建成5.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車公司在報紙上打出這樣的營業廣告:“要求事業速成必須交通便利,要求事業速成,必須時間經濟,請看歐美列強,由人力車而馬車,由馬車而腳踏車而汽車、電車,愈來愈省時間,有利于農工商學各界?!边@則廣告A.旨在引導民眾正確看待西方文明B.認為新式的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C.說明新式交通已為廣大人民接受D.體現出了對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6.下表是根據《北京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編制的2017年北京公共交通數據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運營線路運營車輛24131輛運營線路長度企年客運總量1929933.3881條公共電汽車千米億人次軌道交通22條52160937.8億人次輛千米A.公共電汽車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B.北京交通工具種類不能滿足市民出行需求C.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為人們的通行提供方便D.軌道交通因價格低廉吸引了大量市民乘坐7.公元2-3世紀,漢帝國和羅馬帝國都發生了大規模的天花、鼠疫等疫亂。兩個帝國都遭受了疾病的蹂躪,人口數量急劇下降。這一事件A.說明世界已經聯成一個整體C.反映出疫病影響世界的發展B.表明專制制度不斷強化D.導致兩個帝國分別離析8“仁術“仁朝的孫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這反映了中國古代醫術A.重在對病人的心理教化C.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B.受到封建倫理道德的約束D.浸潤了儒家文化的價值觀9.下面是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的醫療保障制度分類表。據此可知類別主要享受對象農民資金主要來源集體個人共同籌集企業福利費留成合作醫療(互助保險制)勞動保險醫療(企業保險制)企業單位的工人和職員公費醫療(國家保健服務制)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國家預算支出A.國家培養全民衛生健康意識C.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日趨成熟B.城鄉醫保體系建設的穩步推進D.國家治理市場化機制初步形成10.1988年,德國政府頒布了《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法》,在醫療保險制度中引入競爭和激勵體制,強調個人在醫保中的責任和義務,提倡多種形式的醫保,將互助、風險共擔與自我管理相結合。這一舉措A.實質上是削減了福利國家的規模B.使德國走出了經濟“滯脹”C.反映自由放任經濟政策影響深遠D.削弱了國家對醫保領域干預11.如圖為位于廣州的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編磬,其形制屬于春秋以來中原常見的曲折型石磬,這反映了A.華夏文化的傳承與交流C.南方經濟得到初步開發B.嶺南文化的優越性和包容性D.文化重心隨著經濟重心南移12.中國傳統文化雖然從秦漢時期開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統文化,董仲舒所侶導的“獨尊儒術”又把這統一性推向極致,但這并不意味中國傳統文化只有單一的內容。材料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是A.統一性和連續性結合B.變革性和多樣性結合C.多樣性和統一性結合D.復雜性和創新性結合13.宋明理學家們無一不以“辟異端”的態勢激烈地反對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論建構卻又往往離“批判“異端的佛教的思想觀念反而進入了中國正統學說的內部核心。這說明,宋明理學的理論建構過程中A.佛教文化成為社會主流思想C.佛教能夠主動適應社會現實B.儒佛思想在互補中出現合流D.儒學正統地位一度出現動搖14.1150年,造紙術傳入西班牙后,又從那里傳到了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所到之處,羊皮紙被取代。事實證明,造紙術的價值十分顯著。其價值主要是A.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C.促進歐洲文化的發展B.變成了新教傳播工具D.迎來地理大發現時代15.古代埃及和西亞都有輝煌的文化成就,在許多領域走在當時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和西亞文化的相似之處是A.創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依據河水漲落制定歷法B.創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C.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D.創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建筑成就輝煌16古代東方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阿拉伯帝國充當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使者。促成阿拉伯帝國這一特殊身份的是A.東西方交流的加深C.地理位置的特殊性B.阿拉伯人勤奮善學D.阿拉伯帝國的強大17任意支配,而這種規律性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和理性思辨被發現。這表明,古希臘哲學家A.具有人文精神與理性精神C.強調人人生而平等的精神B.均具有唯物主義的思想D.都擺脫了宗教神學束縛18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這一制度A.鞏固了佛教的社會地位C.催生了燦爛輝煌的文化B.維護了貴族的統治秩序D.適應了專制集權的需要19.下列屬于封建時代日本和朝鮮的共同點是A.推行了土地國有制度B.學習中國隋唐文化D.長期實行鎖國政策C.形成特殊的武士階層20.約自公元前3500年起,繁衍壯大的印歐人開始分裂為多個部落,并逐漸向外遷徙。他們總是帶著自己的家眷、習俗和武器來到一個個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服成為當地的主人。這說明當時印歐人A.主要靠游牧捕獵為生C.代表了世界先進文明B.仍過著原始群居生活D.掌握了農業生產技術21.3-6世紀,亞歐游牧部落開始了新一輪的大遷徙。下面關于這次大遷徙的表述正確的是A.匈奴人逐步內遷,并在東北地區建立政權B.雅利安人利用羅馬帝國衰落的機會,進入羅馬帝國建立政權C.中國北方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經濟持續發展D.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逐漸遷徙到中原22.1500-1800終超過美洲原住民。造成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殺B.歐洲人對美洲不斷的探險和征服C.外來疾病導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D.歐洲人在美洲大陸的分布越來越廣泛2314北洋政府為維護中立形象,封鎖華工訊息,不愿德國獲悉中國“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種種造成了長期以來對華工參戰歷史的“集體失憶”。這說明A.立場決定歷史解釋C.歷史事實無法恢復B.文字記載決定歷史客觀存在D.歷史研究有助歷史記憶修復24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5600合國人口司推斷。2005年初國際移民的數量已達1.85億至1.92地之一。國際移民多數前往歐洲的根源是A.國際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C.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加速B.冷戰結束和兩極格局瓦解D.歐盟各國人口政策的吸引251976年是280萬,1980年達到820萬1985年猛增到1160萬,1993年已經有了1890萬。這說明A.發展中國家面臨全球化趨勢嚴峻挑戰B.經濟全球化加速跨國間人員自由流動C.多極化趨勢導致全球局勢的動蕩不安D.難民問題成為全球化深入面臨的難題第11部分(非選擇題5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其中26題26分,27題24分,共50分。)26.(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藝術館以及先進發達的服務業設施。160025161801年,當一大批工業城市興起后,倫敦人口達96萬,仍是當時第二大城市受徹斯特的11.4倍。倫教都市區域擴大很快,遠遠超出舊城的范圍,城市建筑沿著主要公路和鐵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鄰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個龐大無比的都市區-大倫敦市。-摘編自王章輝《近代英國城市化初探》材料二下面是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語。新的城市用語時間租界、洋房、接聲筒、禮拜、女王、大萊、啤酒、馬車、香水、洋肥皂、歐洲、風扇、自鳴鐘、馬路、地球、風雨針、電表1872年洋場、租界、工部局、煤氣燈、電氣燈、電報、電桿、拋球場、東洋車、馬路、外國戲院1893年1906年地球、鐵路、輪船、工程局、洋場、公會、警察、公家花園、博物館、商品陳列所、會審公堂、外國律師、領事、西商總會、洋務局、制造局、招商局、學務總會、女學堂、師范學堂、商會、銀行、公司、印書局等摘編自邵建《新生活·新觀念·新名詞: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語變遷為考察線索》(1)根據材料一,概括19世紀倫敦城市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上海城市發展的新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對共作簡要評價。(10分)(3)19世紀倫敦和上海的發展反映了近代英國和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差異。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6分)2724列要求。材料一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統一天山南北,為盡快恢復戰后新疆經濟,清政府實行各種形式的屯田,“隨著大量漢人進入得到廣泛傳播。1856年俄國人瓦里漢諾夫到喀什噶爾考察時發現當地維吾爾族“向中國人學到一些藝術的詞匯借用于書面行文中.····--趙海霞《論清代新疆民族遷徙及對民族關系的影響》材料二排外主義在美國存在了將近一個世紀后,在19世紀末由民間運動發展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勢力,滲入到美國移民政策中,成為了國家政策。1882年通過了《排華法案》,1897年到1917年,國會又迫于“限制移民聯盟1921年,19211910年人口普查時該種族在美國人口的3著,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國人口中所占比例較小的非西歐民族受到了更嚴格的限制。-瞿茜、李其榮《論二戰前美國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義》(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清朝人口流入新疆的原因及其意義。(12分)(2)根據材料二與所學知識,概括美國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移民政策中推行排外主義的特點及原因。(12分)天津市部分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練習高二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A2C3B4C5B6C7C8D9B10A11A12C13B題號答案題號答案14C15D16C17A18B19B20A21D22232425BAA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其中26題26分,27題24分,共50分。)26.(26分)(1)特點:城市功能綜合性強;人口增長速度快;都市區域范圍廣。(一點3分,答出兩點即得6分)原因:倫敦作為首都的區位優勢;工業革命的進行。(4分)(2)新變化:主權喪失;民族資本主義興起;社會生活西化。(一點3分,答出兩點即得6分)評價:有利于促進社會的近代化進程;反映了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化性質。(4分。)(3)成因:社會性質的差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城市的性質不同等。(言之有理,答出兩點即得6分。)27.(24分)(1)原因:實現了對新疆的統一;新疆戰后經濟恢復發展的需要;清政府廢除民族隔離政策;鼓勵開荒屯田;清朝前期內地人口增長快;人地矛盾突出。(一點3分,答出兩點即得6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