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級期末必刷常考題之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級期末必刷常考題之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級期末必刷常考題之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級期末必刷常考題之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級期末必刷常考題之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4頁(共24頁)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級期末必刷常考題之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一.選擇題(共12小題)1.暑假一位同學乘火車從呼和浩特到烏魯木齊旅游,沿途依次能看到的自然景觀是()A.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荒漠草原—荒漠—草原 C.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D.草原—荒漠—荒漠草原2.李白《關山月》中的詩句“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描寫了遼闊的圖景。圖中反映了該地區自東向西的植被、牲畜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量逐漸減少 B.海拔逐漸升高 C.熱量逐漸減少 D.人口數量逐漸減少3.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是()A.河網密布 B.雪山連綿 C.干旱 D.平原廣布4.西北地區的農業類型是()A.河谷農業 B.旱地農業 C.水田農業 D.灌溉農業5.西北地區植被由東向西的分布規律是()A.荒漠—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森林 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6.坎兒井是西北地區特殊的灌溉系統,它將來自高山的冰雪融水引流至山前綠洲地區灌溉農田。下列框架圖中,數字與其代表的內容對應正確的是()A.①——濕潤氣流難以到達 B.②——高山冰雪融水豐富 C.③——晴天多,光照充足 D.④——深居內陸,距海較遠7.《中國國家地理》曾評選出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讀“中國最美六大草原位置分布圖”。對中國最美六大草原的自然環境特點敘述正確的是()A.呼倫貝爾東部草原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 B.錫林郭勒草原地形平坦 C.祁連山草原黑土廣布 D.伊犁草原終年氣候寒冷8.我國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產生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的是()①降水稀少,氣候干旱②距海較遠,且被山嶺重重阻隔③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9.關于西北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A.從東向西植被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B.可觀賞沙漠景觀,參觀坎兒井 C.這里有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河水補給主要來自地下水 D.農業以灌溉農業為主10.如圖為我國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圖,植物生長與水分關系密切,讀圖推斷該地區從東往西植被的變化規律大致是()A.荒漠草原→草原→荒漠 B.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C.草原→荒漠→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11.我國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產生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的是()①降水稀少,氣候干旱②深居內陸,且山脈對濕潤氣流的阻隔③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12.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產生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的是()①降水稀少,氣候干旱②山脈對濕潤氣流的阻隔③來自海洋的濕潤難以到達④深居內陸,距海遙遠。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②③④①二.解答題(共3小題)13.隨著《哪吒之魔童鬧海》爆火,影片中的土撥鼠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土撥鼠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海拔和高緯度地區。河西走廊的周邊山地,如祁連山北麓海拔較高的草原和草甸區域,是甘肅土撥鼠分布的核心區域之一。閱讀西北地區示意圖(下圖),完成下列問題。(1)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mm以下。(2)河西走廊又被譽為“種子繁育黃金走廊”,其農業用水的主要來源是、。(3)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然界的生靈。作為中學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如何保護環境?(任答一點)14.2024年11月28日,我國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千米的生態綠化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這不僅是一項偉大生態工程的階段性勝利,更是縫制青綠中國畫卷中濃墨重彩之筆。青島某校地理興趣小組開展了主題為“鎖邊沙海?綠富同興”的探究學習活動。結合圖文材料,完成題目要求。材料一:塔克拉瑪干沙漠位于我國塔里木盆地的中心,深入亞歐大陸內部,盆地周邊高原、高山環繞,形成相對封閉的地貌。周圍水汽無法進入,盆地內部常年干旱,再加上大風的改造和搬運,使這片沙漠成為中國氣候環境最惡劣的地方,被稱之為“死亡之海”。如圖為塔里木盆地示意圖、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形及周邊生態綠地帶分布示意圖。(1)探究當地形成大片戈壁沙漠的地理過程,完成框圖內容。將“A.地表植被稀疏;B.流水作用微弱;C.封閉;D.內陸;E.風沙活動頻繁”分別填入對應的序號處(填寫字母):①、②、③、④、⑤。材料二: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達33.76萬平方千米,相當于德國全境的面積大小。在當地惡劣的環境下構建綠色阻沙防護帶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和光伏治沙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中采用的三大主要治沙方式,它們各自發揮著重要作用,并相互補充,共同構筑起一道生態屏障。如圖為“鎖死”沙漠“三件套”示意圖。(2)工程治沙,是在沙地上插進蘆葦稈,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設高立式沙障。草方格主要起到的作用。(3)沙漠“良將”胡楊、梭梭、紅柳等固沙苗木生長所需水源主要來自,當地采取鋪設滴水管道的方式供水,與明渠輸水相比,管道供水的優勢是。(4)2023年5月31日,塔里木油田且末光伏發電項目正式并網發電。該項目總占地面積達3916畝,由32個光伏方陣組成,并配有10兆瓦儲能裝置和1座110千伏升壓站。請分析塔克拉瑪干沙漠大規模發展光伏發電的優勢自然條件。材料三: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從“綠起來”到“美起來”,無論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還是生態效益都將取得豐碩成果。(5)請簡述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合龍”對當地帶來的影響。(兩條即可)1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北京—烏魯木齊高速公路簡稱“京新高速”,是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7條首都放射線中的第7條。東起于北京市海淀區月泉路出口以南,西止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西站立交,全長2818.593千米,北京的同學們沿著“京新高速”去研學。【一步一景,研學見聞】京新高速公路宛如一條玉帶,一路向西,可以領略到森林綠、草原青、荒漠黃的繽紛色彩,公路旁點綴著風力發電塔,自然美與工業美交融。(1)沿途植被從東向西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景觀變化主要是受到(氣溫/降水)的影響。(2)“京新高速”沿線點綴著許多風力發電塔,沿線地區發展風電產業的突出優勢是。(3)“京新高速”是穿過沙漠最長的公路,很多路旁鋪設鰭形沙袋,主要的作用是。【風土民情,風格迥異】研學同學的日記中這樣寫到“烏魯木齊人載歌載舞,充滿活力;這里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元素,走在城市的街頭,可以看到當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寺廟;烤肉、抓飯等各種美食琳瑯滿目,這里充滿了生活的情感和故事”。(4)烏魯木齊人擅長歌舞,當地居民大多屬于民族。(5)同學們發現北京和烏魯木齊的飲食有很大的差異,主要是農業的差異造成的,烏魯木齊主要發展業,原因是受到當地的氣候限制。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級期末必刷常考題之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2小題)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AACDDCBCBDC題號12答案C一.選擇題(共12小題)1.暑假一位同學乘火車從呼和浩特到烏魯木齊旅游,沿途依次能看到的自然景觀是()A.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荒漠草原—荒漠—草原 C.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D.草原—荒漠—荒漠草原【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A【分析】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富含水汽的夏季風到達河西走廊后已屬強弩之末,難以再向西北前行。廣大的西北屬于典型的非季風區,降水稀少,氣候干旱,這也是當地荒漠面積廣大的主要原因。【解答】解:我國東西跨經度較廣,由于各地區距離海洋遠近不同,導致地表植被有很大的變化,最東部地區的大小興安嶺、長白山一帶,生長著茂密的森林,中部地區的內蒙古地區分布著廣袤的草原,而到了西部的塔里木盆地,由于降水稀少,地表以荒漠為主,由此可見從我國的呼和浩特到烏魯木齊,植被的變化規律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故選:A。【點評】考查了我國西北地區自然景觀的變化規律,常見的選擇題。2.李白《關山月》中的詩句“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描寫了遼闊的圖景。圖中反映了該地區自東向西的植被、牲畜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量逐漸減少 B.海拔逐漸升高 C.熱量逐漸減少 D.人口數量逐漸減少【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A【分析】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解答】解:西北地區由從東到西,距海越來越遠,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因此降水越來越少,氣候越來越干旱,自然景觀大致上呈現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圖中反映了該地區自東向西的植被、牲畜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逐漸減少。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征,結合所學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3.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是()A.河網密布 B.雪山連綿 C.干旱 D.平原廣布【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示意圖;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C【分析】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區域.在中國地圖上,把秦嶺—淮河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和青藏高原邊緣線這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結合起來,并根據實際情況作一定的調整,就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答】解:我國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因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旱為主的地表特征。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特征是干旱少雨,荒漠植被為主。西北地區大體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西北部。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干旱是西北地區的主要自然特征。西北地區地面植被由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故選:C。【點評】考查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可牢記作答。4.西北地區的農業類型是()A.河谷農業 B.旱地農業 C.水田農業 D.灌溉農業【考點】西北地區主要農業區和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D【分析】西北地區地的天山山麓、河西走廊、寧夏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的邊緣,分布著較多的綠洲,形成特色的綠洲農業,成為我國古老的灌溉農業區。【解答】解:河西走廊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農業區,屬于灌溉農業,西北地區氣候干旱,缺少灌溉水源就不可能發展農業。故選:D。【點評】考查西北地區的農業特點,牢記即可。5.西北地區植被由東向西的分布規律是()A.荒漠—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森林 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D【分析】我國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逐漸減少(受夏季風的影響逐漸減弱),植被相應的變化就呈現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分布。【解答】解:西北地區自東向西距海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少,受降水影響,植被越來越低矮稀疏,呈現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分布規律。故選:D。【點評】考查西北地區植被由東向西的分布規律,理解作答。6.坎兒井是西北地區特殊的灌溉系統,它將來自高山的冰雪融水引流至山前綠洲地區灌溉農田。下列框架圖中,數字與其代表的內容對應正確的是()A.①——濕潤氣流難以到達 B.②——高山冰雪融水豐富 C.③——晴天多,光照充足 D.④——深居內陸,距海較遠【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地理探究類開放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C【分析】西北地區遠離海洋,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因而降水稀少,形成了以干旱為主的地表特征,西北地區東西跨越較廣,由于距海洋遠近不同,從東到西,降水逐漸減少,距海洋越遠,受海洋影響越小,因此造成了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植被景觀。【解答】解:根據框架圖的內容進行推斷,由氣候干旱這個特點反推出原因是②應為濕潤氣流難以到達,為何濕潤氣流難以到達?是因為①深居內陸,距海較遠,還有就是地形阻擋;氣候干旱,說明降水少,③晴天多,光照充足,因而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累積,又因為山地海拔高、夏季高溫的原因,使得④高山冰雪融水豐富,利用坎兒井引水灌溉,故吐魯番種出中國最甜葡萄。故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不符。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熟記課本知識點解答簡單。7.《中國國家地理》曾評選出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讀“中國最美六大草原位置分布圖”。對中國最美六大草原的自然環境特點敘述正確的是()A.呼倫貝爾東部草原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 B.錫林郭勒草原地形平坦 C.祁連山草原黑土廣布 D.伊犁草原終年氣候寒冷【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中國的氣候.【答案】B【分析】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解答】解:呼倫貝爾東部草原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故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錫林郭勒草原位于內蒙古高原,該高原是我國最為平坦的高原;祁連山草原位于我國西北地區,以黃土為主;伊犁草原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降水少。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征,結合所學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8.我國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產生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的是()①降水稀少,氣候干旱②距海較遠,且被山嶺重重阻隔③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C【分析】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解答】解:我國西北地區距海較遠,并且被山脈重重阻隔,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因此,這里降水較少,氣候干旱,干旱是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環境特征。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征,結合所學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9.關于西北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A.從東向西植被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B.可觀賞沙漠景觀,參觀坎兒井 C.這里有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河水補給主要來自地下水 D.農業以灌溉農業為主【考點】西北地區主要農業區和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B【分析】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解答】解:西北地區從西向東,植被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故A錯誤;可觀賞沙漠景觀,參觀坎兒井,尋找“古絲綢之路”的足跡,故B正確;這里有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河水補給主要來自高山冰雪融水,故C錯誤;農業以畜牧業為主,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我國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征,結合所學分析解答。10.如圖為我國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圖,植物生長與水分關系密切,讀圖推斷該地區從東往西植被的變化規律大致是()A.荒漠草原→草原→荒漠 B.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C.草原→荒漠→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D【分析】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解答】解:西北地區由從東到西,距海越來越遠,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因此降水越來越少,氣候越來越干旱,自然景觀大致上呈現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征,結合所學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11.我國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產生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的是()①降水稀少,氣候干旱②深居內陸,且山脈對濕潤氣流的阻隔③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考點】西北地區的氣候特征;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C【分析】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新疆的東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魯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遜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全國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西北部因受西風氣流的影響,降水略多一些。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解答】解: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西北地區地處內陸,加上重重山脈的阻擋,富含水汽的夏季風到達河西走廊后已屬強弩之末,難以再向西北前行。廣大的西北屬于典型的非季風區,降水稀少,氣候干旱,這也是當地荒漠面積廣大的主要原因。故選:C。【點評】考查西北地區的降水特點及形成原因,要理解記憶。12.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產生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的是()①降水稀少,氣候干旱②山脈對濕潤氣流的阻隔③來自海洋的濕潤難以到達④深居內陸,距海遙遠。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②③④①【考點】西北地區的氣候特征;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C【分析】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新疆的東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魯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遜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全國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西北部因受西風氣流的影響,降水略多一些。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解答】解: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西北地區地處內陸,加上重重山脈的阻擋,富含水汽的夏季風到達河西走廊后已屬強弩之末,難以再向西北前行。廣大的西北屬于典型的非季風區,降水稀少,氣候干旱,這也是當地荒漠面積廣大的主要原因。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西北地區氣候干旱的原因。二.解答題(共3小題)13.隨著《哪吒之魔童鬧海》爆火,影片中的土撥鼠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土撥鼠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海拔和高緯度地區。河西走廊的周邊山地,如祁連山北麓海拔較高的草原和草甸區域,是甘肅土撥鼠分布的核心區域之一。閱讀西北地區示意圖(下圖),完成下列問題。(1)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2)河西走廊又被譽為“種子繁育黃金走廊”,其農業用水的主要來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3)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然界的生靈。作為中學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如何保護環境?(任答一點)【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1)干旱;400;(2)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3)節約用水。【分析】我國地域遼闊,不僅南北跨越緯度廣,東西經度也很廣,四大區域中西北地區東西跨越較廣,由于距海洋遠近不同,從東到西,降水逐漸減少,距海洋越遠,受海洋影響越小,因此造成了從東向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植被景觀。【解答】解:(1)由圖可知,西北地區深處內陸,海洋的水汽難以到達,降水稀少,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屬于我國四大干濕區的干旱區。(2)由圖可知,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地區,又被譽為“種子繁育黃金走廊”,因為氣候干旱,農業主要為灌溉農業,其農業用水的主要來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3)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然界的生靈。作為中學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節約用水、隨手關燈、垃圾分類、低碳出行,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故答案為:(1)干旱;400;(2)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3)節約用水。【點評】本大題以西北地區示意圖為材料,設置了3個問題,涉及西北地區的位置范圍、農業、環境保護等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14.2024年11月28日,我國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千米的生態綠化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這不僅是一項偉大生態工程的階段性勝利,更是縫制青綠中國畫卷中濃墨重彩之筆。青島某校地理興趣小組開展了主題為“鎖邊沙海?綠富同興”的探究學習活動。結合圖文材料,完成題目要求。材料一:塔克拉瑪干沙漠位于我國塔里木盆地的中心,深入亞歐大陸內部,盆地周邊高原、高山環繞,形成相對封閉的地貌。周圍水汽無法進入,盆地內部常年干旱,再加上大風的改造和搬運,使這片沙漠成為中國氣候環境最惡劣的地方,被稱之為“死亡之海”。如圖為塔里木盆地示意圖、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形及周邊生態綠地帶分布示意圖。(1)探究當地形成大片戈壁沙漠的地理過程,完成框圖內容。將“A.地表植被稀疏;B.流水作用微弱;C.封閉;D.內陸;E.風沙活動頻繁”分別填入對應的序號處(填寫字母):①D、②C、③B、④A、⑤E。材料二: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達33.76萬平方千米,相當于德國全境的面積大小。在當地惡劣的環境下構建綠色阻沙防護帶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和光伏治沙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中采用的三大主要治沙方式,它們各自發揮著重要作用,并相互補充,共同構筑起一道生態屏障。如圖為“鎖死”沙漠“三件套”示意圖。(2)工程治沙,是在沙地上插進蘆葦稈,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設高立式沙障。草方格主要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3)沙漠“良將”胡楊、梭梭、紅柳等固沙苗木生長所需水源主要來自高山冰雪融水,當地采取鋪設滴水管道的方式供水,與明渠輸水相比,管道供水的優勢是防止蒸發、滲漏。(4)2023年5月31日,塔里木油田且末光伏發電項目正式并網發電。該項目總占地面積達3916畝,由32個光伏方陣組成,并配有10兆瓦儲能裝置和1座110千伏升壓站。請分析塔克拉瑪干沙漠大規模發展光伏發電的優勢自然條件。材料三: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從“綠起來”到“美起來”,無論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還是生態效益都將取得豐碩成果。(5)請簡述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合龍”對當地帶來的影響。(兩條即可)【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專題】分布圖;示意圖;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1)D;C;B;A;E;(2)防風固沙;(3)高山冰雪融水;防止蒸發、滲漏;(4)土地面積廣闊,利于建立規模龐大的集中式光伏電站;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豐富;(5)防止沙漠擴張,保護綠洲農業;發展光伏發電產業,提供就業機會。【分析】塔克拉瑪干沙漠位于我國塔里木盆地的中心,深入亞歐大陸內部,盆地周邊高原、高山環繞,形成相對封閉的地貌。周圍水汽無法進入,盆地內部常年干旱,再加上大風的改造和搬運,使這片沙漠成為中國氣候環境最惡劣的地方,被稱之為“死亡之海”。【解答】解:讀圖可知,(1)如圖為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力有我國面積最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當地深居內陸,地貌封閉,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地表植被稀疏;流水作用微弱,多砂質沉淀物;當地多大風,風沙活動頻繁;形成大片的戈壁和沙漠。(2)工程治沙,是在沙地上插進蘆葦稈,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設高立式沙障,草方格主要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3)沙漠“良將”胡楊、梭梭、紅柳等固沙苗木生長所需水源主要來自高山冰雪融水,當地采取鋪設滴水管道的方式供水,與明渠輸水相比,管道供水的優勢是防止蒸發、滲漏。(4)塔克拉瑪干沙漠大規模發展光伏發電的優勢自然條件:塔克拉瑪干沙漠土地面積廣闊,利于建立規模龐大的集中式光伏電站;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豐富,為當地大規模發展光伏發電提供了有利條件。(5)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合龍”對當地帶來的影響:防止沙漠擴張、保護綠洲農業;發展光伏發電產業、提供就業機會。故答案為:(1)D;C;B;A;E;(2)防風固沙;(3)高山冰雪融水;防止蒸發、滲漏;(4)土地面積廣闊,利于建立規模龐大的集中式光伏電站;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豐富;(5)防止沙漠擴張,保護綠洲農業;發展光伏發電產業,提供就業機會。【點評】本題考查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地理知識點,結合教材知識點讀圖分析解答此題。1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北京—烏魯木齊高速公路簡稱“京新高速”,是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7條首都放射線中的第7條。東起于北京市海淀區月泉路出口以南,西止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西站立交,全長2818.593千米,北京的同學們沿著“京新高速”去研學。【一步一景,研學見聞】京新高速公路宛如一條玉帶,一路向西,可以領略到森林綠、草原青、荒漠黃的繽紛色彩,公路旁點綴著風力發電塔,自然美與工業美交融。(1)沿途植被從東向西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景觀變化主要是受到降水(氣溫/降水)的影響。(2)“京新高速”沿線點綴著許多風力發電塔,沿線地區發展風電產業的突出優勢是風力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大;風電屬于清潔能源。(3)“京新高速”是穿過沙漠最長的公路,很多路旁鋪設鰭形沙袋,主要的作用是阻止風沙前移。【風土民情,風格迥異】研學同學的日記中這樣寫到“烏魯木齊人載歌載舞,充滿活力;這里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元素,走在城市的街頭,可以看到當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寺廟;烤肉、抓飯等各種美食琳瑯滿目,這里充滿了生活的情感和故事”。(4)烏魯木齊人擅長歌舞,當地居民大多屬于維吾爾民族。(5)同學們發現北京和烏魯木齊的飲食有很大的差異,主要是農業的差異造成的,烏魯木齊主要發展畜牧業,原因是受到當地干旱的氣候限制。【考點】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首都北京的地理概況.【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中國的地理差異與四大地理區域.【答案】(1)降水;(2)風力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大;風電屬于清潔能源;(3)阻止風沙前移;(4)維吾爾;(5)畜牧;干旱。【分析】新疆深居大陸內部,形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云量少,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作物消耗養料少,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積累,所以瓜果特別甜。在天山山麓及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的邊緣地帶,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的灌溉,分布著較多的綠洲農業區,新疆的城市、人口和交通主要分布在這里。【解答】解:(1)沿途經過地區的景觀依次為“綠”“青”“黃”,即植被由森林—草原—荒漠變化,主要原因是自東向西降水逐漸減少,其景觀變化主要是受到降水影響,北京地處東部季風區,降水相對豐富,植被以森林等較為茂密的植被為主;隨著向西行進,離海洋越來越遠,水汽難以到達,降水逐漸減少,植被逐漸過渡為草原,再到荒漠地區稀疏的耐旱植被等。(2)“京新高速”沿線經過華北、西北等地區,包括內蒙古高原等風能富集區,風力資源豐富;風電屬于清潔能源:風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在生產過程中不產生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友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土地資源充足:沿線多經過地廣人稀的地區,如沙漠、戈壁、草原等,有大量的閑置土地可供利用;政策支持力度大:國家為了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風電產業的政策,包括補貼政策、上網電價政策等。“京新高速”沿線各地政府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在風電項目的審批、建設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支持,為風電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等。(3)“京新高速”穿過沙漠地區,風沙活動頻繁。鰭形沙袋可以阻擋風沙對公路的侵蝕和掩埋,降低風沙對公路交通的影響,保障公路的安全暢通。(4)烏魯木齊人擅長歌舞,當地居民大多屬于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在音樂、舞蹈等方面有著獨特的文化傳統和藝術魅力。(5)同學們發現北京和烏魯木齊的飲食有很大的差異,主要是農業的差異造成的,烏魯木齊主要發展畜牧業和綠洲農業,原因如下:烏魯木齊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年降水量較少,氣候干旱,水資源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這種干旱的氣候條件不利于大面積發展需水量大的傳統種植業,卻適合牧草的生長以及耐旱作物的種植,為畜牧業和綠洲農業提供了自然基礎。故答案為:(1)降水;(2)風力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大;風電屬于清潔能源;(3)阻止風沙前移;(4)維吾爾;(5)畜牧;干旱。【點評】本題以京新高速公路路線為材料,涉及西北地區植被變化,能源開發條件、西北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等知識點,考查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和調動及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素養。

考點卡片1.西北地區的氣候特征【知識點的認知】西北地區的氣候特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降水較少,冬季氣溫較低,夏季較為炎熱。西北地區距海較遠,并且被山嶺重重阻隔,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因此,這里的降水比較少,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超過一半的地區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甚至在50毫米以下,是我國干旱面積最廣的地區。由于氣候干旱,這里河流稀少,且多為季節性河流,是我國內流河的主要分布區。西北地區荒漠和草原廣布,其中東部高原以草原為主,向西逐漸過渡為荒漠草原和荒漠,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布。【命題的方向】主要考查氣候特征及其成因,多以選擇題形式出現。例:我國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產生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關系排列正確的是()①降水稀少,氣候干旱②深居內陸,且山脈對濕潤氣流的阻隔③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①③②分析:依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不同,我國劃分了四大地理區域,由于四區域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呈現了不同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區遠離海洋、降水稀少,地表的特征是以干旱為主;青藏地區地勢高、氣溫低,形成了高寒的地理特征。解答: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山脈對濕潤氣流有阻隔作用,使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所以西北地區降水稀少,形成了干旱為主的地表特征。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西北地區干旱的原因,理解解答即可.【解題思路點撥】西北地區是我國比較干旱的地區,降水少,河流少,是我國內流河的主要分布區,距海遠是造成這種氣候的主要原因,氣候干旱動植物種類比較少。2.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知識點的認識】我國西北地區景觀自西向東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主要原因:我國地域遼闊,不僅南北跨越緯度廣,東西經度也很廣,四大區域中西北地區東西跨越較廣,由于距海洋遠近不同,從東到西,降水逐漸減少,距海洋越遠,受海洋影響越小,因此造成了從東向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植被景觀.【命題的方向】考查了對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及其原因的認識,基礎知識,題型較簡單.例:有關我國西北地區地理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A.高寒是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B.新疆的草原出產三河牛、三河馬C.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位于準噶爾盆地D.地面植被自東向西呈現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分布分析:我國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逐漸減少(受夏季風的影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