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山東卷)(考試時間:9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在距今約60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城已經開始修筑,主要目的是軍事防御、防洪、防野獸、防盜等。距今5000年前后,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大量石城、夯土城,城墻寬厚、城壕寬深,有城門和甕城結構,防御功能顯著加強。這反映了當時該地區()A.階級分化開始出現 B.農耕經濟長足發展C.專制集權雛形形成 D.社會競爭壓力加劇【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仰韶文化中期以后,黃河中下游地區具有軍事防御性質的建筑大量出現,這反映當時該地區社會競爭壓力加劇,故選D項;“開始”一詞表述有誤,新石器時代晚期,階級分化出現,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強調仰韶文化修筑具有軍事防御性質的城墻,且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遺址中防御功能顯著增強,這與農耕經濟發展無關,且此時剛剛由采集漁獵發展為農耕畜牧,“長足發展”的表述有誤,排除B項;專制集權出現于秦朝,排除C項。2.西漢晚期到東漢初期,黃河流域已經大致歸并為關東(山東)、關西(山西)兩個文化傾向有所差異的基本文化區。楊雄(前53—公元18)《方言》中的某些關東、關西的方域語匯,到東晉郭璞為《方言》作注時已成為通語。這一現象充分體現了()A.國家一統的社會影響 B.民族交融的客觀作用C.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D.黃河流域的中心地位【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至東晉郭璞注《方言》時,這些詞匯已發展為通語,說明在西漢晚期到東漢初期的語言差異逐漸消融,形成跨區域共同語,結合所學可知,這種語言的交融,體現了各地差異的逐漸減少,這是民族交融的客觀作用,故選B項;在統一的西漢晚期到東漢初期,關東、關西地區存在文化差異,而到分裂時東晉時差異已經消失,這說明國家統一對此文化差異的作用不大,排除A項;經濟發展推動文化的繁榮,不能必然推動文化的融合,排除C項;材料重點是說關東、關西的方言融合的現象,這種交融反映的是黃河流域內部的變化,不能反映其中心地位,排除D項。3.宋朝士大夫如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人才華橫溢,同時也都在政界大展身手。他們把自己當做文化主體和道德主體,還自覺地把自己視為政治主體,以天下為己任。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A.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 B.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C.人才選拔制度的完善 D.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答案】C【解析】宋朝完善了科舉制度,擴大了取士規模,使得大量有才華的士人能夠進入仕途,并且科舉制度注重儒家經典和道德品質的考查,培養了士人的文化素養和道德觀念,讓他們有機會在政界施展才華,自覺把自己視為政治主體,故選C項;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是在南宋后期,題干所提及的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的活動主要在北宋時期,A項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主要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士大夫自身文化、道德和政治主體意識的形成關聯不大,排除B項;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是宋朝社會繁榮的基礎,但并非直接導致士大夫形成這種主體意識并積極從政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4.下表為明清之際部分進步思想家的主張。其共同之處是()主張出處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顧炎武《亭林文集》(讀史)明形勢以示控制之機宜,紀盛衰以表政事之得失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史者,垂于來今以作則者也王夫之《讀通鑒論》A.追求成王成圣理想 B.注重個體自我的道德修養C.經世致用的價值觀 D.弘揚格物致知的探求精神【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顧炎武強調做學問是為了明白道理、拯救世道,顧祖禹認為通過讀史明確形勢、了解政治得失,有服務于現實政治的意圖,王夫之認為歷史可以為當下作則,因此都體現了經世致用,故選C項;材料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張均未體現追求成王成圣理想,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關于注重個體自我的道德修養的相關表述,排除B項;格物致知是指通過探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但材料中并未涉及格物致知的探求精神,排除D項。5.同文館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學堂,將西方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直接嫁接到中國土壤上。同文館翻譯有《萬國公法》、《富國策》、《化學闡原》等譯著,并首次將“利潤”“貸款”“輔音”“單數”等新的術語注入到漢語表達體系中。這些翻譯活動()A.沖破了經世致用的羈絆 B.踐行了實業救國的理念C.開創了西學東漸的先河 D.適應了洋務新政的需要【答案】D【解析】同文館是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新式學堂,其翻譯西方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譯著、引入新術語,目的是為洋務運動培養懂西學的人才,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這適應了洋務新政的需求,故選D項;同文館翻譯西方知識是經世致用思想的實踐,并非沖破經世致用的束縛,排除A項;實業救國是通過發展實業挽救民族危亡,同文館翻譯活動主要是引進知識,和實業救國理念無關,排除B項;西學東漸在明清時期就已出現,不是同文館翻譯活動開創的,排除C項。6.1896年大清郵政建立,開始了從官方驛站體系向官民混用的國營郵政體系轉化。圖1為1907—1936年郵政點數量及海拔高度的變化情況。這反映了()圖1A.邊疆地區治理的強化 B.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C.郵政發展與國際接軌 D.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郵政點分布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特別是在高海拔地區,體現了國家對領土的管理和控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故選B項;郵政點在邊疆地區的增加表明了對邊疆地區的更多關注,但這并不直接等同于邊疆地區治理的強化,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大清郵政與國際郵政系統的接軌情況,且晚清時期即使郵政系統有所發展,也不一定意味著它與國際接軌,排除C項;民族工業主要涉及制造業等領域,與郵政系統的關系并不直接,排除D項。7.1920年5月1日,羅家倫在《新潮》雜志刊文指出:“五四以前的中國是氣息奄奄的、靜的中國;五四以后的中國是天機活潑的、動的中國?!逅倪\動’的功勞就在使中國‘動’?!逼湟庠趶娬{五四運動()A.挽救了民族危亡 B.促進了制度變革C.捍衛了民族尊嚴 D.推動了社會選步【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羅家倫在《新潮》雜志中強調五四運動使中國從“靜”變為“動”,意在說明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結合所學五四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它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使中國從封閉、保守的狀態向開放、進步的方向發展,故選D項;結合所學五四運動一定程度上喚醒了民族意識,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但它的主要影響并不是直接挽救民族危亡,而是通過思想啟蒙和文化革新推動社會進步,排除A項;結合所學五四運動的主要影響在于思想和文化層面的變革,推動了社會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更新,并非直接促進了制度的變革,排除B項;結合所學五四運動在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爭中,一定程度上捍衛了民族尊嚴,但這并不是羅家倫在文中強調的主要方面,他更強調的是五四運動使中國“動”起來,即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排除C項。8.新中國成立后的某一時期,河北省張家口地區沽源縣將原有的19個公社劃分成180個“小社”,后來又推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把基本核算單位從社、生產大隊下放到生產隊,張家口全區有2278個生產大隊實行了核算單位下放,占總數的59.6%。此舉旨在()A.推進國民經濟調整工作 B.完成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C.改善優化國民經濟布局 D.貫徹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答案】A【解析】據“把基本核算單位從社、生產大隊下放到生產隊”可知,這一舉措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結合所學可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農村經濟遭受嚴重挫折,國民經濟面臨困境。為緩解這一局面,國家實施國民經濟調整政策。將公社劃小、下放核算單位,能夠給予農民更多自主權,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推動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這與推進國民經濟調整工作的目標相契合,故選A項;農村社會主義改造是在1953-1956年期間進行的,主要方式是引導農民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實現農業生產資料的公有制。而材料中河北省張家口地區的舉措,是在已有農村集體經濟體制(公社體制)基礎上,對公社規模和核算單位進行調整,發生的時間明顯晚于農村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排除B項;國民經濟布局主要涉及產業在地域上的分布,材料內容主要圍繞農村生產關系調整,并非改善優化國民經濟布局,排除C項;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強調“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存在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傾向,而材料中的調整舉措是為糾正此前的冒進錯誤,并非貫徹該總路線,排除D項。9.表1為新中國在不同時期對外交對象國的不同表述。這些表述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帝國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民族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20世紀70年代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美國、蘇聯、第三世界21世紀初“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表1A.說明了地緣政治的重要性 B.體現了傳統的革命外交思想C.折射出靈活務實外交理念 D.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答案】C【解析】從表1中可以看出,新中國的外交表述從最初的意識形態分類逐漸轉變為更加注重實際國際關系和合作,如21世紀初的表述強調“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這反映了新中國外交政策的靈活性和務實性,故選C項;地緣政治在外交中有一定影響,但表格中的變化更多體現的是外交理念的調整,而非單純的地緣政治因素,排除A項;20世紀50年代的表述確實體現了革命外交思想,但后續的變化逐漸脫離了這一傳統,排除B項;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排除D項。10.巴勒莫石碑是古埃及王室編年紀錄,其中詳細記載了古埃及前王朝時代至第五王朝時代的每位國王兩年一次的黃金和土地清查行動。這一做法旨在()A.宣揚君權神授 B.強化經濟控制 C.完善基層治理 D.健全官僚體系【答案】B【解析】國王進行黃金和土地清查行動,能直接掌握國家重要資源的情況,有利于強化對經濟的控制,故選B項;題干中未提及與神相關的內容,無法體現宣揚君權神授,排除A項;清查黃金和土地的行動,重點在于對國家重要經濟資源的統計和管理,并非針對基層的行政運作、民眾生活等方面的治理,與完善基層治理的目的不相符,排除C項;健全官僚體系涉及官員選拔、任命等多方面,旨在構建高效行政管理系統,而題干黃金和土地清查行動無信息表明與官僚體系建設完善直接相關,所以該行動目的不是健全官僚體系,排除D項。11.表2是意大利思想家馬希里奧·費希諾、托馬斯·康帕內拉的論述。二者的論述()表2思想家論述馬希里奧·費希諾(1433—1499年)正是人的精神重建了這個動搖的宇宙,正是通過人的行動,物質世界被不斷改變并趨向它曾由之產生的那些精神的領域。托馬斯·康帕內拉(1568—1639年)人在世界中……是一個思考者。當人思考時,他想得比太陽更遠,甚至超越天堂;他思考許許多多的世界,它們的無限性。A.主張建立全新的宇宙觀念 B.質疑天主教會的正統地位C.帶有鮮明的理性主義色彩 D.強調探索人類的內心世界【答案】C【解析】表格中費希諾提到人的精神重建了宇宙,強調了人類精神的重要性,康帕內拉則強調人作為一個思考者,能夠超越物理界限進行思考,這都體現了對人類理性和精神力量的重視,說明二者的論述帶有鮮明的理性主義色彩,故選C項;兩位思想家的論述雖涉及了對宇宙和個人關系的新視角,但并沒有主張建立全新的宇宙觀念,而是更多地強調人類精神和思考的重要性,排除A項;兩位思想家的論述中并未提及對天主教會的態度,因此無法判斷他們是否質疑天主教會的正統地位,排除B項;康帕內拉的“思考許許多多的世界”指向對外部宇宙的探索,而非純粹的內省,費希諾的“精神重建宇宙”雖涉及人的精神,但更強調其對外部世界的改造,而非內心情感的挖掘,排除D項。12.19世紀初,獨立后的拉美各國相繼實施以出口初級農產品、礦產品為國民經濟發動機,以西方國家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初級產品出口導向發展戰略”,普遍擴大甘蔗、咖啡、棉花、煙草、可可、香蕉等農產品種植。這一發展戰略的深遠影響是()A.加劇了拉美國家間的經濟競爭 B.導致拉美難以融入全球化進程C.使國民經濟存在嚴重安全風險 D.削弱了拉美農業的國際競爭力【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以西方國家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初級產品出口導向發展戰略’”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戰略使拉美國家過分依賴西方國家,國民經濟存在嚴重安全風險,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拉美國家與西方國家的關系,而不是拉美國家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拉美國家以西方國家為主要出口市場,這表明拉美國家融入全球化,排除B項;這一發展戰略有利于提升拉美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排除D項。13.一位學者以全球視角研究世界歷史,將全球史分為七個時代。下圖是其中一個時代的具體目錄。由此可以推斷這一時代主題是()第22章跨洋交流與全球聯系第23章歐洲的變革第24章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第25章非洲與大西洋世界第26章東亞的傳統和變革第27章伊斯蘭帝國A.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發展 B.全球一體化的緣起C.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D.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章節標題“跨洋交流與全球聯系”、“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非洲與大西洋世界”等可以看出,這一時代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加強,不同地區都在發生變革,這體現了全球一體化的開始,故選B項;歐洲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許多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在這里形成和發展,A項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且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開始建立聯系,而不是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且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D項。14.下表是1830—1970年,英美德(聯邦德國)日四個國家實際人均GDP增長表(單位:美元。以1960年美元價值為基準),依據世界經濟發展歷程判斷,表中甲、乙、丙、丁四個國家分別是()
國家時間1830186019131929195019601970甲國24034577590099517902705乙國1801753104254058552130丙國37060010701160140017802225丁國24055013501775241528003605A.美國、日本、英國、德國 B.德國、日本、英國、美國C.日本、英國、德國、美國 D.英國、日本、美國、德國【答案】B【解析】據表格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甲國在二戰后至1970年代人均GDP有顯著提升,這反映了聯邦德國戰后經濟的迅速復蘇,因此甲國是德國;乙國在二戰后人均GDP從低谷迅速反彈,這與日本戰后經濟奇跡相吻合,因此乙國是日本;丙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前人均GDP水平最高,在二戰期間經濟受到沖擊,戰后雖然有所恢復,但速度不如甲國和乙國,這與二戰中受到重創的英國經濟情況相符,故丙國為英國;丁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人均GDP長期領先,且在二戰期間也有穩定增長,這符合美國的經濟強國地位,丁國應為美國,選擇B項符合題意。15.下圖為1850—1988年的英國職業人數結構圖。該圖反映出英國()英國按部門分類的職業結構圖(1850—1988)A.從生產社會向消費社會轉變 B.高福利導致制造業衰落C.職業女性比重最后超越男性 D.無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答案】A【解析】隨著農業和制造業就業人數減少,服務業就業人數增加,這表明英國經濟結構從以生產為主(農業和制造業)向以消費為主(服務業)轉變。服務業的發展通常與消費社會的特征相符合,如零售、金融、教育、醫療等服務業的興起,故選A項;英國是在二戰后(1948年)才建立福利國家。而圖表時間是1850—1988年,在1948年之前并沒有高福利政策,但那時制造業就業人數就已經有變化了,所以不能說制造業衰落是由高福利導致的,排除B項;材料顯示最后職業男性即使人數下降仍在1200萬左右,高于女性的1000萬左右,排除C項;無產階級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其比重在二戰后日益下降,排除D項。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孫家伯侄地券之爭東漢時期,烏程男于孫常與弟弟孫并分家,各得農田四十項。孫并去世后,年景不好時,孫常便給弟媳和侄子一些糧食。但并非無償贈與,而是把糧食作價,折成田畝數,將孫并的農田逐步劃歸自己,并訂立土地轉讓契約。孫并的兒子長大后,狀告伯父,要求歸還土地。當地官府的公差都說:“孫并的妻兒生活窘迫時靠孫常接濟,現在卻要告他的伯父,真是不通情理呀!”但當時的督郵鐘離意卻認為:“孫常身為伯父,理應撫育侄子照顧弟媳。卻以有限的救濟作價立契而巧取其弟的田產,屬于心懷奸詐貪利忘義,所以,應當收回田產,歸還給孫并的寡妻和孩子。”該案最終采納了鐘離意的意見。南宋法學家鄭克將此案收入《折獄龜鑒》,并作出評論:聽理訟獄,要么以情理為判案依據,要么以當事人的言辭為判案依據。孫常雖有言辭證據,但心懷奸詐的動機,有悖情理。鐘離意用情理來審理此案,而不單單依靠言辭證據,這是十分嚴明的。(1)指出鐘離意做出將土地歸還給孫并妻兒這一判決的合理性。(6分)(2)分析鄭克將該案例收入《折獄龜鑒》并作出上述評論的原因。(8分)【答案】(1)孫常作為伯父,理應照顧侄子和弟媳,卻借救濟巧取田產,違背了儒家倫理道德規范,鐘離意的判決維護了傳統倫理秩序,維護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觀念。漢代儒家思想作為主流后,中國古代禮法結合更加緊密,孫常的行為雖有契約,但動機不純,有悖情理。鐘離意依據情理斷案,體現了當時法律對道德觀念的維護,有助于發揮法律的教化作用,促進社會風氣的良好發展。鐘離意的判決保障了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與穩定,符合古代社會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鐘離意作為督郵,其判決有利于地方公正和秩序,樹立了官府公正形象。(6分。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2)南宋商品經濟繁榮,土地交易頻繁,土地糾紛增多,需要借鑒歷史案例來處理類似案件,該案例中土地轉讓和糾紛處理對當時有參考價值。南宋法律對民事行為規定更細,鄭克收入此案并評論,有助于完善法律實踐,為司法官員處理土地糾紛提供思路,體現對法律適用和完善的追求。理學發展使倫理道德觀念強化,案件中孫常行為違背情理,與理學倡導的道德觀相悖,鄭克強調情理在司法中的重要性,符合當時思想潮流。鄭克作為法學家,對司法案例進行研究和整理,收入此案并評論是其學術研究的一部分,有助于總結司法經驗,推動法學發展。(8分)【解析】(1)據材料“孫常身為伯父,理應撫育侄子照顧弟媳。卻以有限的救濟作價立契而巧取其弟的田產”可得,孫常作為伯父,理應照顧侄子和弟媳,卻借救濟巧取田產,違背了儒家倫理道德規范,鐘離意的判決維護了傳統倫理秩序,維護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觀念。據材料“將孫并的農田逐步劃歸自己,并訂立土地轉讓契約”“屬于心懷奸詐貪利忘義”并結合所學可得,漢代儒家思想作為主流后,中國古代禮法結合更加緊密,孫常的行為雖有契約,但動機不純,有悖情理。據材料“應當收回田產,歸還給孫并的寡妻和孩子”并結合所學可得,鐘離意依據情理斷案,體現了當時法律對道德觀念的維護,有助于發揮法律的教化作用,促進社會風氣的良好發展。結合所學可得,鐘離意的判決保障了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與穩定,符合古代社會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據材料“當時的督郵鐘離”并結合所學可得,鐘離意作為督郵,其判決有利于地方公正和秩序,樹立了官府公正形象。(2)據材料“南宋法學家”并結合所學可得,南宋商品經濟繁榮,土地交易頻繁,土地糾紛增多,需要借鑒歷史案例來處理類似案件,該案例中土地轉讓和糾紛處理對當時有參考價值。結合所學可得,南宋法律對民事行為規定更細,鄭克收入此案并評論,有助于完善法律實踐,為司法官員處理土地糾紛提供思路,體現對法律適用和完善的追求。據材料“鐘離意用情理來審理此案,而不單單依靠言辭證據,這是十分嚴明的”并結合所學可得,理學發展使倫理道德觀念強化,案件中孫常行為違背情理,與理學倡導的道德觀相悖,鄭克強調情理在司法中的重要性,符合當時思想潮流。據材料“南宋法學家鄭克將此案收入《折獄龜鑒》”并結合所學可得,鄭克作為法學家,對司法案例進行研究和整理,收入此案并評論是其學術研究的一部分,有助于總結司法經驗,推動法學發展。17.近代教育變革不僅是教育體制的更新,而且是社會轉型的折射。(12分)材料近代教育變革中國近代教育的變革始于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創辦了一系列新式學堂,如京師同文館等,其課程設置除了傳統的經史子集外,開始引入西方的語言、科學技術等內容。這些學堂旨在培養洋務所需的翻譯、軍事、技術等方面的人才。甲午戰敗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維新派倡導的教育改革更注重培養具有近代思想和國家意識的新型人才。如在湖南時務學堂,梁啟超等學者不僅教授西方的政治、歷史知識,還傳播維新變法思想。隨著清末新政的推行,教育改革全面展開,清政府頒布了新學制,建立了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體系。新學制在課程設置上更強調科學知識、實用技能的傳授,如物理、化學、地理等課程成為各級學堂的重要內容。同時,近代女子教育也開始興起,一些女子學堂陸續開辦,雖然在規模和發展程度上有限,但突破了傳統“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束縛。在教育方法上,傳統的死記硬背逐漸被注重啟發式教學、實踐教學所替代,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討論、實驗等活動。在師資培養方面,師范教育得到重視,專門的師范學堂建立起來,為新式教育培養了大量師資。然而,由于經費不足、封建思想頑固等因素,近代教育變革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諸多困難?!幾躁悓W恂《中國近代教育史》結合近代教育變革的特點,說明近代教育變革是“社會轉型的折射”。(12分)【答案】示例:近代教育從洋務運動時期引入西學課程,反映了向西方學習器物的社會思潮,順應洋務需求。(3分)甲午戰后教育注重培養新型人才和傳播維新思想,折射出民族危機下救亡圖存的社會轉型趨勢。(3分)清末新政中教育體系、課程、女子教育、教學方法和師資培養等多方面變革,體現社會向近代化轉型的趨勢。(3分)教育變革面臨困難,反映出封建舊勢力的頑固和社會轉型的艱難。(3分)【解析】根據設問可知,本題答案實際包含兩個層次,一是根據材料總結近代教育不同時期的特點,二是根據近代教育變革的特點透視相應階段社會轉型的狀況。據材料“中國近代教育的變革始于洋務運動時期”“開始引入西方的語言、科學技術等內容”“這些學堂旨在培養洋務所需的翻譯、軍事、技術等方面的人才”,結合所學可知,近代教育從洋務運動時期引入西學課程,反映了向西方學習器物的社會思潮,順應洋務需求。據材料“甲午戰敗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注重培養具有近代思想和國家意識的新型人才”可知,甲午戰后教育注重培養新型人才和傳播維新思想,折射出民族危機下救亡圖存的社會轉型趨勢,也就是從學習西方技術上升到學習制度來挽救民族危亡。據材料中,清末新政中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課程更強調科學知識和實用技能,女子教育興起,教育方法上注重啟發式教學、實踐教學,重視師范教學等,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教育變革是全方位的,體現社會向近代化轉型的趨勢。據材料中因為封建思想等因素的制約,教育變革面臨困難可知,近代教育變革面臨困難,反映出封建舊勢力的頑固和社會轉型的艱難。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口述史中的紅星村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頭史料來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材料一吳楚芳:(1952年)解放軍工作組駐在村里,把田地分給農民?!锏厥前慈祟^分的,我們家分了四五畝田,勞動力包括我爸媽、我,還有兩個弟弟。材料二吳華發:1954—1955年龍塘村成立互助組,分3個互助組?;ブM開始時,都是十家八家一組?!壹沂?955年年尾入組的?!?956年年頭就聯組了,成立一個低級社,就是初級社?!髞碛址殖蓛蓚€隊了,太龍(人名)一個隊,麥甲子(人名)一個隊。材料三何沛良:1981年村里開始嘗試分田到戶。我們夫妻倆有8畝水田、5畝蔗地、1畝多花生地,每年要交2200斤左右的余糧。農閑的時候我還是會去做木工?!幾匀f向東主編《珠海紅星村口述史》提取材料信息,以“農村·變革”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答案】農村·變革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農村經歷了深刻的社會變革,紅星村的口述史料生動展現了不同歷史階段的政策調整及其對農村社會的深遠影響。從土地改革到農業合作化,再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變革的核心始終圍繞土地所有制與生產關系的調整,體現了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對農村發展道路的探索。(2分)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分得土地。土地改革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村經濟逐步恢復,擴大了新中國政權的社會基礎,更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3分)20世紀50年代,國家開始對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農民先后加入互助組、初級社。農業改造使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農村逐漸建立,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3分)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各地農村先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分田到戶,自負盈虧。農村改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加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狀況,改變了農村的面貌,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基礎。(3分)紅星村的變革歷程是中國農村發展的縮影。這些變革雖伴隨波折,但始終以解放生產力、改善民生為目標,展現了實事求是、以民為本的政策智慧。農村的“變”與“不變”——變的是生產關系,不變的是對農民主體地位的尊重——正是中國農村走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2分)表述成文,2分【解析】首先,提取信息。據材料一“1952年”“把田地分給農民”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初期土地改革;據材料二“1954—1955年龍塘村成立互助組”“1956年……成立一個低級社,就是初級社”并結合所學可知,三大改造(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據材料三“1981年村里開始嘗試分田到戶”“每年要交2200斤左右的余糧。農閑的時候我還是會去做木工”并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時期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然后結合土地改革、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相關信息進行闡述,如: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分得土地。土地改革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村經濟逐步恢復,擴大了新中國政權的社會基礎,更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20世紀50年代,國家開始對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農民先后加入互助組、初級社。農業改造使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農村逐漸建立,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各地農村先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分田到戶,自負盈虧。農村改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加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狀況,改變了農村的面貌,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基礎。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二戰后的西歐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下,走上了聯合自強的道路,啟動了歐洲聯合的進程。丘吉爾和戴高樂都曾經在歐洲聯合的進程中發揮了作用,并形成了自己的“歐洲觀”。表5丘吉爾的歐洲觀戴高樂的歐洲觀1946年,在蘇黎世大學所作“歐洲的悲劇”演講中闡述了歐洲聯合的構想,提出必須建立一個歐洲合眾國。1948年提出“三環外交”,指出第一環是英聯邦和英帝國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環是包括俄國、加拿大及其他英聯邦自治領內,以及美國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的英語世界;第三環是聯合起來的歐洲,且英國在這三環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把英國同英聯邦及美國的關系放在同歐洲國家關系之前。1950年在下院演說稱,“我們同歐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組成部分。我們對它感興趣,同其聯系交往,但不能被并入或同化”。1947年說道:“自由和統一的歐洲的復興……必須以法國的復興作為條件”。1948年又說:“在一個以北海、萊茵河、地中海為主要通道的集體中,應該成為中心和首領的,正是法國”。1950年提出:“只要法國不居領導地位,歐洲就無法形成我所說的是一個站起來的、不受牽制的法國”。1961年強調:“我們的法國,對歐洲有根本性的意義,自由世界是非有它不可的。歐洲應該有一個共同的防御體系,必須由法國來為這個體系規定計劃和指定指揮官。”1963年他曾經說過:“英國是個海洋國家,英國的性質和環境與歐洲大陸國家非常不同。英國人怎么能夠在堅持他們生活、生產和貿易模式的同時,加入歐洲共同市場呢?”主張建立“歐洲人的歐洲”,強調“美國不是歐洲的一部分”。——摘編自彭沛《丘吉爾與戴高樂的“歐洲觀”之比較》評析丘吉爾和戴高樂的歐洲觀。(14分)【答案】觀點:丘吉爾和戴高樂都主張不受美蘇大國操縱的歐洲聯合,保持歐洲各成員國的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2分)闡述:二戰后,英國經濟嚴重受挫,殖民體系瓦解,但龐大英聯邦仍具影響力。冷戰初期,為在美蘇間平衡,借助美與英聯邦維持大國地位,丘吉爾主張歐洲聯合,其“三環外交”將英聯邦、英語世界和美國置于歐洲之上,強調英國與歐洲保持聯系但不融入,借此維護英國外交獨立與利益,其目的是繼續維護大英帝國的舊日榮光。這一態度延緩了歐洲一體化,削弱了歐洲國際競爭力。(5分)法國在二戰中遭受重創,國際地位驟降。戴高樂渴望恢復大國地位,認為歐洲聯合是擺脫美國控制、提升法國影響力的途徑,對美國干預歐洲事務警惕,擔心英國成為美國影響歐洲的工具。他主張歐洲復興以法國復興為前提,法國應主導歐洲聯合與防御體系,建立“歐洲人的歐洲”,反對英國入歐。但過度強調法國領導地位引發歐洲內部矛盾,影響了合作效率。(5分)結論:二者歐洲觀推動了法德和解與歐洲合作,提升了歐洲國際地位。但丘吉爾和戴高樂分別代表各自國家利益,站在本國利益的立場來構想未來的歐洲,形成不同的“歐洲觀”,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產生了曲折、復雜影響。(2分)【解析】先閱讀材料,題干所述“嚴峻的國際形勢”是二人歐洲觀的形成背景,“聯合自強”是其目標,表5中的內容分別是二人各自“歐洲觀”的具體主張。在此基礎上,提煉出評析的觀點,即丘吉爾和戴高樂都主張不受美蘇大國操縱的歐洲聯合,保持歐洲各成員國的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然后,結合所學二戰后的相關背景知識和材料中二者歐洲觀的具體主張來分析評價分析。評析時先說明二人所代表的國家在二戰后所面臨的形勢與外交的基本立場,然后說明其各自的歐洲觀主張及其目的,并評價其觀點在歐洲聯合和一體化推進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后,總結陳詞,說明二人的歐洲觀所起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即可。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山東卷)(考試時間:9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在距今約60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城已經開始修筑,主要目的是軍事防御、防洪、防野獸、防盜等。距今5000年前后,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大量石城、夯土城,城墻寬厚、城壕寬深,有城門和甕城結構,防御功能顯著加強。這反映了當時該地區()A.階級分化開始出現 B.農耕經濟長足發展C.專制集權雛形形成 D.社會競爭壓力加劇【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仰韶文化中期以后,黃河中下游地區具有軍事防御性質的建筑大量出現,這反映當時該地區社會競爭壓力加劇,故選D項;“開始”一詞表述有誤,新石器時代晚期,階級分化出現,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強調仰韶文化修筑具有軍事防御性質的城墻,且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遺址中防御功能顯著增強,這與農耕經濟發展無關,且此時剛剛由采集漁獵發展為農耕畜牧,“長足發展”的表述有誤,排除B項;專制集權出現于秦朝,排除C項。2.西漢晚期到東漢初期,黃河流域已經大致歸并為關東(山東)、關西(山西)兩個文化傾向有所差異的基本文化區。楊雄(前53—公元18)《方言》中的某些關東、關西的方域語匯,到東晉郭璞為《方言》作注時已成為通語。這一現象充分體現了()A.國家一統的社會影響 B.民族交融的客觀作用C.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D.黃河流域的中心地位【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至東晉郭璞注《方言》時,這些詞匯已發展為通語,說明在西漢晚期到東漢初期的語言差異逐漸消融,形成跨區域共同語,結合所學可知,這種語言的交融,體現了各地差異的逐漸減少,這是民族交融的客觀作用,故選B項;在統一的西漢晚期到東漢初期,關東、關西地區存在文化差異,而到分裂時東晉時差異已經消失,這說明國家統一對此文化差異的作用不大,排除A項;經濟發展推動文化的繁榮,不能必然推動文化的融合,排除C項;材料重點是說關東、關西的方言融合的現象,這種交融反映的是黃河流域內部的變化,不能反映其中心地位,排除D項。3.宋朝士大夫如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人才華橫溢,同時也都在政界大展身手。他們把自己當做文化主體和道德主體,還自覺地把自己視為政治主體,以天下為己任。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A.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 B.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C.人才選拔制度的完善 D.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答案】C【解析】宋朝完善了科舉制度,擴大了取士規模,使得大量有才華的士人能夠進入仕途,并且科舉制度注重儒家經典和道德品質的考查,培養了士人的文化素養和道德觀念,讓他們有機會在政界施展才華,自覺把自己視為政治主體,故選C項;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是在南宋后期,題干所提及的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的活動主要在北宋時期,A項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主要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士大夫自身文化、道德和政治主體意識的形成關聯不大,排除B項;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是宋朝社會繁榮的基礎,但并非直接導致士大夫形成這種主體意識并積極從政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4.下表為明清之際部分進步思想家的主張。其共同之處是()主張出處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顧炎武《亭林文集》(讀史)明形勢以示控制之機宜,紀盛衰以表政事之得失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史者,垂于來今以作則者也王夫之《讀通鑒論》A.追求成王成圣理想 B.注重個體自我的道德修養C.經世致用的價值觀 D.弘揚格物致知的探求精神【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顧炎武強調做學問是為了明白道理、拯救世道,顧祖禹認為通過讀史明確形勢、了解政治得失,有服務于現實政治的意圖,王夫之認為歷史可以為當下作則,因此都體現了經世致用,故選C項;材料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張均未體現追求成王成圣理想,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關于注重個體自我的道德修養的相關表述,排除B項;格物致知是指通過探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但材料中并未涉及格物致知的探求精神,排除D項。5.同文館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學堂,將西方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直接嫁接到中國土壤上。同文館翻譯有《萬國公法》、《富國策》、《化學闡原》等譯著,并首次將“利潤”“貸款”“輔音”“單數”等新的術語注入到漢語表達體系中。這些翻譯活動()A.沖破了經世致用的羈絆 B.踐行了實業救國的理念C.開創了西學東漸的先河 D.適應了洋務新政的需要【答案】D【解析】同文館是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新式學堂,其翻譯西方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譯著、引入新術語,目的是為洋務運動培養懂西學的人才,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這適應了洋務新政的需求,故選D項;同文館翻譯西方知識是經世致用思想的實踐,并非沖破經世致用的束縛,排除A項;實業救國是通過發展實業挽救民族危亡,同文館翻譯活動主要是引進知識,和實業救國理念無關,排除B項;西學東漸在明清時期就已出現,不是同文館翻譯活動開創的,排除C項。6.1896年大清郵政建立,開始了從官方驛站體系向官民混用的國營郵政體系轉化。圖1為1907—1936年郵政點數量及海拔高度的變化情況。這反映了()圖1A.邊疆地區治理的強化 B.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C.郵政發展與國際接軌 D.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郵政點分布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特別是在高海拔地區,體現了國家對領土的管理和控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故選B項;郵政點在邊疆地區的增加表明了對邊疆地區的更多關注,但這并不直接等同于邊疆地區治理的強化,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大清郵政與國際郵政系統的接軌情況,且晚清時期即使郵政系統有所發展,也不一定意味著它與國際接軌,排除C項;民族工業主要涉及制造業等領域,與郵政系統的關系并不直接,排除D項。7.1920年5月1日,羅家倫在《新潮》雜志刊文指出:“五四以前的中國是氣息奄奄的、靜的中國;五四以后的中國是天機活潑的、動的中國?!逅倪\動’的功勞就在使中國‘動’?!逼湟庠趶娬{五四運動()A.挽救了民族危亡 B.促進了制度變革C.捍衛了民族尊嚴 D.推動了社會選步【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羅家倫在《新潮》雜志中強調五四運動使中國從“靜”變為“動”,意在說明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結合所學五四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它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使中國從封閉、保守的狀態向開放、進步的方向發展,故選D項;結合所學五四運動一定程度上喚醒了民族意識,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但它的主要影響并不是直接挽救民族危亡,而是通過思想啟蒙和文化革新推動社會進步,排除A項;結合所學五四運動的主要影響在于思想和文化層面的變革,推動了社會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更新,并非直接促進了制度的變革,排除B項;結合所學五四運動在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爭中,一定程度上捍衛了民族尊嚴,但這并不是羅家倫在文中強調的主要方面,他更強調的是五四運動使中國“動”起來,即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排除C項。8.新中國成立后的某一時期,河北省張家口地區沽源縣將原有的19個公社劃分成180個“小社”,后來又推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把基本核算單位從社、生產大隊下放到生產隊,張家口全區有2278個生產大隊實行了核算單位下放,占總數的59.6%。此舉旨在()A.推進國民經濟調整工作 B.完成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C.改善優化國民經濟布局 D.貫徹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答案】A【解析】據“把基本核算單位從社、生產大隊下放到生產隊”可知,這一舉措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結合所學可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農村經濟遭受嚴重挫折,國民經濟面臨困境。為緩解這一局面,國家實施國民經濟調整政策。將公社劃小、下放核算單位,能夠給予農民更多自主權,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推動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這與推進國民經濟調整工作的目標相契合,故選A項;農村社會主義改造是在1953-1956年期間進行的,主要方式是引導農民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實現農業生產資料的公有制。而材料中河北省張家口地區的舉措,是在已有農村集體經濟體制(公社體制)基礎上,對公社規模和核算單位進行調整,發生的時間明顯晚于農村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排除B項;國民經濟布局主要涉及產業在地域上的分布,材料內容主要圍繞農村生產關系調整,并非改善優化國民經濟布局,排除C項;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強調“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存在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傾向,而材料中的調整舉措是為糾正此前的冒進錯誤,并非貫徹該總路線,排除D項。9.表1為新中國在不同時期對外交對象國的不同表述。這些表述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帝國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民族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20世紀70年代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美國、蘇聯、第三世界21世紀初“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表1A.說明了地緣政治的重要性 B.體現了傳統的革命外交思想C.折射出靈活務實外交理念 D.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答案】C【解析】從表1中可以看出,新中國的外交表述從最初的意識形態分類逐漸轉變為更加注重實際國際關系和合作,如21世紀初的表述強調“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這反映了新中國外交政策的靈活性和務實性,故選C項;地緣政治在外交中有一定影響,但表格中的變化更多體現的是外交理念的調整,而非單純的地緣政治因素,排除A項;20世紀50年代的表述確實體現了革命外交思想,但后續的變化逐漸脫離了這一傳統,排除B項;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排除D項。10.巴勒莫石碑是古埃及王室編年紀錄,其中詳細記載了古埃及前王朝時代至第五王朝時代的每位國王兩年一次的黃金和土地清查行動。這一做法旨在()A.宣揚君權神授 B.強化經濟控制 C.完善基層治理 D.健全官僚體系【答案】B【解析】國王進行黃金和土地清查行動,能直接掌握國家重要資源的情況,有利于強化對經濟的控制,故選B項;題干中未提及與神相關的內容,無法體現宣揚君權神授,排除A項;清查黃金和土地的行動,重點在于對國家重要經濟資源的統計和管理,并非針對基層的行政運作、民眾生活等方面的治理,與完善基層治理的目的不相符,排除C項;健全官僚體系涉及官員選拔、任命等多方面,旨在構建高效行政管理系統,而題干黃金和土地清查行動無信息表明與官僚體系建設完善直接相關,所以該行動目的不是健全官僚體系,排除D項。11.表2是意大利思想家馬希里奧·費希諾、托馬斯·康帕內拉的論述。二者的論述()表2思想家論述馬希里奧·費希諾(1433—1499年)正是人的精神重建了這個動搖的宇宙,正是通過人的行動,物質世界被不斷改變并趨向它曾由之產生的那些精神的領域。托馬斯·康帕內拉(1568—1639年)人在世界中……是一個思考者。當人思考時,他想得比太陽更遠,甚至超越天堂;他思考許許多多的世界,它們的無限性。A.主張建立全新的宇宙觀念 B.質疑天主教會的正統地位C.帶有鮮明的理性主義色彩 D.強調探索人類的內心世界【答案】C【解析】表格中費希諾提到人的精神重建了宇宙,強調了人類精神的重要性,康帕內拉則強調人作為一個思考者,能夠超越物理界限進行思考,這都體現了對人類理性和精神力量的重視,說明二者的論述帶有鮮明的理性主義色彩,故選C項;兩位思想家的論述雖涉及了對宇宙和個人關系的新視角,但并沒有主張建立全新的宇宙觀念,而是更多地強調人類精神和思考的重要性,排除A項;兩位思想家的論述中并未提及對天主教會的態度,因此無法判斷他們是否質疑天主教會的正統地位,排除B項;康帕內拉的“思考許許多多的世界”指向對外部宇宙的探索,而非純粹的內省,費希諾的“精神重建宇宙”雖涉及人的精神,但更強調其對外部世界的改造,而非內心情感的挖掘,排除D項。12.19世紀初,獨立后的拉美各國相繼實施以出口初級農產品、礦產品為國民經濟發動機,以西方國家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初級產品出口導向發展戰略”,普遍擴大甘蔗、咖啡、棉花、煙草、可可、香蕉等農產品種植。這一發展戰略的深遠影響是()A.加劇了拉美國家間的經濟競爭 B.導致拉美難以融入全球化進程C.使國民經濟存在嚴重安全風險 D.削弱了拉美農業的國際競爭力【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以西方國家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初級產品出口導向發展戰略’”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戰略使拉美國家過分依賴西方國家,國民經濟存在嚴重安全風險,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拉美國家與西方國家的關系,而不是拉美國家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拉美國家以西方國家為主要出口市場,這表明拉美國家融入全球化,排除B項;這一發展戰略有利于提升拉美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排除D項。13.一位學者以全球視角研究世界歷史,將全球史分為七個時代。下圖是其中一個時代的具體目錄。由此可以推斷這一時代主題是()第22章跨洋交流與全球聯系第23章歐洲的變革第24章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第25章非洲與大西洋世界第26章東亞的傳統和變革第27章伊斯蘭帝國A.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發展 B.全球一體化的緣起C.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D.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章節標題“跨洋交流與全球聯系”、“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非洲與大西洋世界”等可以看出,這一時代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加強,不同地區都在發生變革,這體現了全球一體化的開始,故選B項;歐洲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許多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在這里形成和發展,A項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且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開始建立聯系,而不是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且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D項。14.下表是1830—1970年,英美德(聯邦德國)日四個國家實際人均GDP增長表(單位:美元。以1960年美元價值為基準),依據世界經濟發展歷程判斷,表中甲、乙、丙、丁四個國家分別是()
國家時間1830186019131929195019601970甲國24034577590099517902705乙國1801753104254058552130丙國37060010701160140017802225丁國24055013501775241528003605A.美國、日本、英國、德國 B.德國、日本、英國、美國C.日本、英國、德國、美國 D.英國、日本、美國、德國【答案】B【解析】據表格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甲國在二戰后至1970年代人均GDP有顯著提升,這反映了聯邦德國戰后經濟的迅速復蘇,因此甲國是德國;乙國在二戰后人均GDP從低谷迅速反彈,這與日本戰后經濟奇跡相吻合,因此乙國是日本;丙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前人均GDP水平最高,在二戰期間經濟受到沖擊,戰后雖然有所恢復,但速度不如甲國和乙國,這與二戰中受到重創的英國經濟情況相符,故丙國為英國;丁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人均GDP長期領先,且在二戰期間也有穩定增長,這符合美國的經濟強國地位,丁國應為美國,選擇B項符合題意。15.下圖為1850—1988年的英國職業人數結構圖。該圖反映出英國()英國按部門分類的職業結構圖(1850—1988)A.從生產社會向消費社會轉變 B.高福利導致制造業衰落C.職業女性比重最后超越男性 D.無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答案】A【解析】隨著農業和制造業就業人數減少,服務業就業人數增加,這表明英國經濟結構從以生產為主(農業和制造業)向以消費為主(服務業)轉變。服務業的發展通常與消費社會的特征相符合,如零售、金融、教育、醫療等服務業的興起,故選A項;英國是在二戰后(1948年)才建立福利國家。而圖表時間是1850—1988年,在1948年之前并沒有高福利政策,但那時制造業就業人數就已經有變化了,所以不能說制造業衰落是由高福利導致的,排除B項;材料顯示最后職業男性即使人數下降仍在1200萬左右,高于女性的1000萬左右,排除C項;無產階級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其比重在二戰后日益下降,排除D項。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孫家伯侄地券之爭東漢時期,烏程男于孫常與弟弟孫并分家,各得農田四十項。孫并去世后,年景不好時,孫常便給弟媳和侄子一些糧食。但并非無償贈與,而是把糧食作價,折成田畝數,將孫并的農田逐步劃歸自己,并訂立土地轉讓契約。孫并的兒子長大后,狀告伯父,要求歸還土地。當地官府的公差都說:“孫并的妻兒生活窘迫時靠孫常接濟,現在卻要告他的伯父,真是不通情理呀!”但當時的督郵鐘離意卻認為:“孫常身為伯父,理應撫育侄子照顧弟媳。卻以有限的救濟作價立契而巧取其弟的田產,屬于心懷奸詐貪利忘義,所以,應當收回田產,歸還給孫并的寡妻和孩子?!痹摪缸罱K采納了鐘離意的意見。南宋法學家鄭克將此案收入《折獄龜鑒》,并作出評論:聽理訟獄,要么以情理為判案依據,要么以當事人的言辭為判案依據。孫常雖有言辭證據,但心懷奸詐的動機,有悖情理。鐘離意用情理來審理此案,而不單單依靠言辭證據,這是十分嚴明的。(1)指出鐘離意做出將土地歸還給孫并妻兒這一判決的合理性。(6分)(2)分析鄭克將該案例收入《折獄龜鑒》并作出上述評論的原因。(8分)【答案】(1)孫常作為伯父,理應照顧侄子和弟媳,卻借救濟巧取田產,違背了儒家倫理道德規范,鐘離意的判決維護了傳統倫理秩序,維護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觀念。漢代儒家思想作為主流后,中國古代禮法結合更加緊密,孫常的行為雖有契約,但動機不純,有悖情理。鐘離意依據情理斷案,體現了當時法律對道德觀念的維護,有助于發揮法律的教化作用,促進社會風氣的良好發展。鐘離意的判決保障了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與穩定,符合古代社會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鐘離意作為督郵,其判決有利于地方公正和秩序,樹立了官府公正形象。(6分。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2)南宋商品經濟繁榮,土地交易頻繁,土地糾紛增多,需要借鑒歷史案例來處理類似案件,該案例中土地轉讓和糾紛處理對當時有參考價值。南宋法律對民事行為規定更細,鄭克收入此案并評論,有助于完善法律實踐,為司法官員處理土地糾紛提供思路,體現對法律適用和完善的追求。理學發展使倫理道德觀念強化,案件中孫常行為違背情理,與理學倡導的道德觀相悖,鄭克強調情理在司法中的重要性,符合當時思想潮流。鄭克作為法學家,對司法案例進行研究和整理,收入此案并評論是其學術研究的一部分,有助于總結司法經驗,推動法學發展。(8分)【解析】(1)據材料“孫常身為伯父,理應撫育侄子照顧弟媳。卻以有限的救濟作價立契而巧取其弟的田產”可得,孫常作為伯父,理應照顧侄子和弟媳,卻借救濟巧取田產,違背了儒家倫理道德規范,鐘離意的判決維護了傳統倫理秩序,維護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觀念。據材料“將孫并的農田逐步劃歸自己,并訂立土地轉讓契約”“屬于心懷奸詐貪利忘義”并結合所學可得,漢代儒家思想作為主流后,中國古代禮法結合更加緊密,孫常的行為雖有契約,但動機不純,有悖情理。據材料“應當收回田產,歸還給孫并的寡妻和孩子”并結合所學可得,鐘離意依據情理斷案,體現了當時法律對道德觀念的維護,有助于發揮法律的教化作用,促進社會風氣的良好發展。結合所學可得,鐘離意的判決保障了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與穩定,符合古代社會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據材料“當時的督郵鐘離”并結合所學可得,鐘離意作為督郵,其判決有利于地方公正和秩序,樹立了官府公正形象。(2)據材料“南宋法學家”并結合所學可得,南宋商品經濟繁榮,土地交易頻繁,土地糾紛增多,需要借鑒歷史案例來處理類似案件,該案例中土地轉讓和糾紛處理對當時有參考價值。結合所學可得,南宋法律對民事行為規定更細,鄭克收入此案并評論,有助于完善法律實踐,為司法官員處理土地糾紛提供思路,體現對法律適用和完善的追求。據材料“鐘離意用情理來審理此案,而不單單依靠言辭證據,這是十分嚴明的”并結合所學可得,理學發展使倫理道德觀念強化,案件中孫常行為違背情理,與理學倡導的道德觀相悖,鄭克強調情理在司法中的重要性,符合當時思想潮流。據材料“南宋法學家鄭克將此案收入《折獄龜鑒》”并結合所學可得,鄭克作為法學家,對司法案例進行研究和整理,收入此案并評論是其學術研究的一部分,有助于總結司法經驗,推動法學發展。17.近代教育變革不僅是教育體制的更新,而且是社會轉型的折射。(12分)材料近代教育變革中國近代教育的變革始于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創辦了一系列新式學堂,如京師同文館等,其課程設置除了傳統的經史子集外,開始引入西方的語言、科學技術等內容。這些學堂旨在培養洋務所需的翻譯、軍事、技術等方面的人才。甲午戰敗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維新派倡導的教育改革更注重培養具有近代思想和國家意識的新型人才。如在湖南時務學堂,梁啟超等學者不僅教授西方的政治、歷史知識,還傳播維新變法思想。隨著清末新政的推行,教育改革全面展開,清政府頒布了新學制,建立了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體系。新學制在課程設置上更強調科學知識、實用技能的傳授,如物理、化學、地理等課程成為各級學堂的重要內容。同時,近代女子教育也開始興起,一些女子學堂陸續開辦,雖然在規模和發展程度上有限,但突破了傳統“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束縛。在教育方法上,傳統的死記硬背逐漸被注重啟發式教學、實踐教學所替代,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討論、實驗等活動。在師資培養方面,師范教育得到重視,專門的師范學堂建立起來,為新式教育培養了大量師資。然而,由于經費不足、封建思想頑固等因素,近代教育變革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諸多困難?!幾躁悓W恂《中國近代教育史》結合近代教育變革的特點,說明近代教育變革是“社會轉型的折射”。(12分)【答案】示例:近代教育從洋務運動時期引入西學課程,反映了向西方學習器物的社會思潮,順應洋務需求。(3分)甲午戰后教育注重培養新型人才和傳播維新思想,折射出民族危機下救亡圖存的社會轉型趨勢。(3分)清末新政中教育體系、課程、女子教育、教學方法和師資培養等多方面變革,體現社會向近代化轉型的趨勢。(3分)教育變革面臨困難,反映出封建舊勢力的頑固和社會轉型的艱難。(3分)【解析】根據設問可知,本題答案實際包含兩個層次,一是根據材料總結近代教育不同時期的特點,二是根據近代教育變革的特點透視相應階段社會轉型的狀況。據材料“中國近代教育的變革始于洋務運動時期”“開始引入西方的語言、科學技術等內容”“這些學堂旨在培養洋務所需的翻譯、軍事、技術等方面的人才”,結合所學可知,近代教育從洋務運動時期引入西學課程,反映了向西方學習器物的社會思潮,順應洋務需求。據材料“甲午戰敗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注重培養具有近代思想和國家意識的新型人才”可知,甲午戰后教育注重培養新型人才和傳播維新思想,折射出民族危機下救亡圖存的社會轉型趨勢,也就是從學習西方技術上升到學習制度來挽救民族危亡。據材料中,清末新政中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課程更強調科學知識和實用技能,女子教育興起,教育方法上注重啟發式教學、實踐教學,重視師范教學等,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教育變革是全方位的,體現社會向近代化轉型的趨勢。據材料中因為封建思想等因素的制約,教育變革面臨困難可知,近代教育變革面臨困難,反映出封建舊勢力的頑固和社會轉型的艱難。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口述史中的紅星村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頭史料來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材料一吳楚芳:(1952年)解放軍工作組駐在村里,把田地分給農民?!锏厥前慈祟^分的,我們家分了四五畝田,勞動力包括我爸媽、我,還有兩個弟弟。材料二吳華發:1954—1955年龍塘村成立互助組,分3個互助組?;ブM開始時,都是十家八家一組?!壹沂?955年年尾入組的。……1956年年頭就聯組了,成立一個低級社,就是初級社。……后來又分成兩個隊了,太龍(人名)一個隊,麥甲子(人名)一個隊。材料三何沛良:1981年村里開始嘗試分田到戶。我們夫妻倆有8畝水田、5畝蔗地、1畝多花生地,每年要交2200斤左右的余糧。農閑的時候我還是會去做木工?!幾匀f向東主編《珠海紅星村口述史》提取材料信息,以“農村·變革”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答案】農村·變革20世紀中葉以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衛生間耐低溫窗簾考核試卷
- 體育場地設施與城市文化景觀融合策略考核試卷
- 2025年中國PP中空瓦楞板數據監測報告
- 2025年中國FR4玻璃纖維板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CBZ-甘氨酸數據監測報告
- 2025年中國2合1抗紫外線水性防水涂料數據監測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需氣閥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鋁扶把(羊角)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連續式電熱軟化爐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草本美顏寶面貼膜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屆湖南長沙雅禮實驗中學七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學業水平測試試題含解析
- 2025云南鋁業股份限公司高校畢業生招聘100人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黃旭華人物介紹
- TCWEA6-2019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期度汛方案編制導則
- 2025成都勞動合同范本
- 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電網工程設備材料補充信息參考價2025
- 2025年科技節活動小學科普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共80題)
- 露天礦山事故警示教育
- 簡易信號通信工具操作使用
- 探尋漆扇之美邂逅漆扇探秘和玩轉漆扇課件
- 《安全心理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